恐懼平凡的平凡人怎麽活——梁曉聲
“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麽我就自殺。”
“可什麽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體說來。”
“就是,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起碼要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還起碼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吧?”
“要有什麽樣的房,要有什麽樣的車?在你看來,多少存款算數目可觀呢?”
“這,我還沒認真想過……”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對話。那是一所較著名的大學,我被邀講座。對話是在五六百人之間公開進行的。我覺得,他的話代表了不少學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經忘記了我當時是怎麽回答的。然此後我常思考一個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卻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華詞典》特別在括號內加註——泛指區別於貴族和特權階層的人。
做一個平凡的人真的那麽令人沮喪麽?倘註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寧三十五歲以前自殺麽?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話只不過意味著一種“往高處走”的願望,雖說得鄭重,其實聽的人倒是不必太認真的。但我既思考了,於是覺出了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時代,近十年來,一直所呈現著的種種文化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國還只不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階段;在普遍之中國人還不能真正過上小康生活的情況下,中國的當代文化,未免過分“熱忱”地兜售所謂“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貼畫了,這種宣揚尤其廣告兜售幾乎隨處可見。
而最終,所謂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質量,在如此這般的文化那兒,差不多又總是被歸結到如下幾點——住著什麽樣的房子,開著什麽樣的車子,有著多少資產,於是社會給以怎樣的敬意和地位;於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樣怎樣的女人……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也很盛行過同樣性質的文化傾向,體現於男人,那時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女子。一個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擺脫平凡了。同樣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現過類似的文化傾向。區別乃是,在他們的文化那兒,是花邊,是文化的副產品;而在我們這兒,在七八十年後的今天,卻仿佛的漸成文化的主流。這一種文化理念的反覆宣揚,折射著一種耐人尋味的邏輯——誰終於擺脫平凡了,誰理所當然地是當代英雄?誰依然平凡著甚至註定一生平凡,誰是狗熊。並且,每有儼然是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和思想特別“與時俱進”似的知識分子,話時話外地幫襯著造勢,暗示出更其傷害平凡人的一種邏輯,那就是—個時事造英雄的時代已然到來,多好的時代!許許多多的人不是已經爭先恐後地不平凡起來了麽?你居然還平凡著,你不是狗熊又是什麽呢?
一點兒也不誇大其詞地說,此種文化傾向,是一種文化的反動傾向。和尼采的所謂“超人哲學”的瘋話一樣,是漠視、甚至鄙視和辱謾平凡人之社會地位以及人生意義的文化傾向。是反眾生的。是與文化的最基本社會作用相悖的。是對於社會和時代的人文成分結構具有破壞性的。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下一代,如果他們普遍認為最遠三十五歲以前不能擺脫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類社會的一個真相是,而且必然永遠是——牢固地將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社會地位確立在第一位置,不允許任何意識之形態動搖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許它的第一位置被顛覆。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場。像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社會地位的第一位置一樣神聖。當然,這裏所指的,是那種極其清醒的、冷靜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能夠在任何時代都“鎖定”人類社會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種隨波逐流的、嫌貧愛富的、每被金錢的作用左右得暈頭轉向的文化。那種文化只不過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廠的糖漿池裏泛起的糖漿沫。造假的人往往將其收集了澆在模子裏,於是“生產”出以假亂真的“野蜂窩”。
文化的“野蜂窩”比街頭巷尾地攤上賣的“野蜂窩”更是對人有害的東西。後者只不過使人腹瀉,而前者紊亂社會的神經。
中國古代,稱平凡的人們亦即普通的人們為“元元”;佛教中形容為“蕓蕓眾生”;在文人那兒叫“蒼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對於憲法叫“公民”。沒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人們的承認,任何一國的任何憲法沒有任何意義。“公民”一詞將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為荒誕可笑之詞。
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們,關註著體恤“元元”們的記載舉不勝舉。
比如《詩經·大雅·民勞》中雲:“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應該努力使他們過上小康的生活。
比如《尚書·五子之歌》中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如果不解決好“元元”們的生存現狀,國將不國。
而孟子幹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而《三國志。吳書》中進一步強調:“財經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福由民殖,德俟民茂,義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蕓蕓”也;“蒼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們是也。
怎麽,到了今天,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在民們的某些下一代那兒,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由是,我聯想到了曾與一位“另類”同行的交談。
我問他是怎麽走上文學道路的?
答曰:“為了出人頭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們不平凡那麽一點點,而文學之路是我惟一的途徑。”
見我怔楞,又說:“在中國,當普通百姓實在太難。”
屈指算來,十幾年前的事了。十幾年前,我認為,正像他說的那樣,平凡的中國人平凡是平凡著,卻十之七八平凡又迷惘著。這乃是民們的某些下一代不畏死而畏平凡的癥結。
於是,我聯想到了曾與一位美國朋友的交談。
她問我:“近年到中國,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覺到,你們中國人心裏好像都暗怕著什麽。那是什麽?”
我說:“也許大家心裏都在怕看一種平凡的東西。”
她追問:“究竟是什麽?”
我說:“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驚訝地說:“太不可理解了,我們大多數美國人可倒是都挺願意做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們中國人真的認為平凡不好到應該與可怕的東西歸在一起麽?”
我不禁長嘆了一口氣。
我告訴她,國情不同,故所謂平凡之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不能同日而語。我說你是出身於幾代的中產階級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當然是中產階級人士。中產階級在你們那兒是多數。平民反而是少數。美國這架國家機器,一向特別在乎你們中產階級,亦即你所言的平凡的人們的感覺。我說你們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車的生活。而一個人只要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過上那樣的生活並不特別難。居然不能,倒是不怎麽平凡的現象了。而在我們中國,那是不平凡的人生的象征。對平凡的如此不同的態度,是兩國的平均生活水平所決定了的。正如中國的知識化了的青年做夢卻想到美國去,自己和別人以為將會追求到不平凡的人生,而實際上,即使躋身於美國的中產階級了,也只不過是追求到了一種美國的平凡之人的人生罷了……
當時聯想到了本文開篇那名學子的話,不禁替平凡著、普通著的中國人,心生出種種的悲涼。想那學子,必也出身於寒門;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斷不至於對平凡那麽的慌恐。
也聯想到了我十幾年前伴兩位老作家出訪法國,通過翻譯與馬賽市名五十余歲的清潔工的交談。
我問他算是法國的哪一種人?
他說,他自然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問他羨慕那些資產階級麽?
他奇怪地反問為什麽?
是啊,他的奇怪一點兒也不奇怪。他有一幢帶花園的漂亮的二層小房子;他有兩輛車,一輛是環境部門配給他的小卡車,一輛是他自己的小臥車;他的工作性質在別人眼裏並不低下,每天給城市各處的鮮花澆水和換下電線桿上那些枯萎的花來而已;他受到應有的尊敬,人們叫他“馬賽的美容師”。
所以,他才既平凡著,又滿足著。甚而,簡直還可以說活得不無幸福感。
我也聯想到了德國某市那位每周定時為市民掃煙囪的市長。不知德國究竟有幾位市長兼幹那一種活計。反正不止一位是肯定的了。因為有另一位同樣幹那一種活計的市長到過中國,還訪問過我。因為他除了給市民掃煙囪,還是作家。他會幾句中國話,向我聳著肩誠實地說——市長的薪水並不高,所以需要為家庭多掙一筆錢。那麽說時,一點兒也不覺得有什麽不好意思……
馬賽的一名清潔工,你能說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麽?德國的一位市長,你能說他極其普通麽?然而在這兩種人之間,平凡與不平凡的差異縮小了,模糊了。因而在所謂社會地位上,接近著實質性的平等了。因而平凡在他們那兒不怎麽會成為一個困擾人心的問題。
當社會還無法滿足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基本擁有願望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註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當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人生能動性,在社會轉型期受到慣力的嚴重甩擲,失去重心而處於茫然狀態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地位處於社會第一位置的人們了。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們,永遠是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任何一個國家存在的意義,都首先是以他們的存在為存在的先決條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於平凡的人之間。
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同樣的。
因而平凡的人們的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為不平凡的人們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們其實是失敗的人們,這的確能使某些平凡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變成較為“不平凡”的人;而從廣大的心理健康的、樂觀的、豁達的、平凡的人們的階層中,也能自然而然地產生較為“不平凡”的人們。後一種“不平凡”的人們,綜合素質將比前一種“不平凡”的人們方方面面都優良許多。因為他們之所以“不平凡”起來,並非由於害怕平凡。所以他們“不平凡”起來以後,也仍會覺得自己們其實很平凡。
而一個連不平凡的人們都覺得自己們其實很平凡的人們組成的國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無量的。反之,若一個國家裏有太多這樣的人——只不過將在別國極平凡的人生的狀態,當成在本國證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樣板,那麽這個國家是患著虛熱癥的。好比一個人臉色紅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結核暈。
我們的文化,近年以各種方式向我們介紹了太多太多的所謂“不平凡”的人士們了,而且,最終往往的,對他們的“不平凡”的評價總是會落在他們的資產和身價上。這是一種窮怕了的國家經歷的文化方面的後遺癥。以至於某些呼風喚雨於一時的“不平凡”的人,轉眼就變成了些行徑茍且的,欺世盜名的,甚至罪狀重疊的人。
一個許許多多人恐慌於平凡的社會,必層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關註和強調平凡者們第一位置的社會地位,盡管他們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費神——那麽,這樣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叠地不遺余力地去為“不平凡”起來的人們大唱讚歌了,並且在“較高級”的利益方面與他們聯系在一起。於是眼睜睜不見他們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這乃是中國包括傳媒在內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們在內的界想界的一種勢利眼病……
發布於 2021-06-10 14:36
永樂寫作關註他2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560331
「平凡」恐懼症:95%職場白領都不知道的真相
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80%都是情緒的問題。
——聽水小語
以下這類情況,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1.時常有人在朋友圈裡「秀福利」「曬環境」「炫獎勵」?
2.被拜託幫忙給自己或朋友參加的活動點讚,刷票?
3.以「沒發展前途」,「不適合自己」,「懷才不遇」,「薪資低於預期」等原因頻繁跳槽?
4.打聽別人的情況然後跟自己比較,一旦別人不如自己,就會有點「小得意」 「小安心」,甚至有點「小確幸」?
如果你有2個以上答案為「是」,那麼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一、「害怕平凡」是一種「毒藥」
如今,各類媒體平台、社交平台大肆宣揚「這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個體」被放大,「U盤式生存」之道得到職場白領的廣泛認同。「某某某的職場乾貨」,「零基礎N個月科學速成某某某」, 「某某某(某領域大牛)教你將某某某快速變現」,「N個技巧教你秒學某某某」之類吸睛的文章標題,總能像一道閃電,劈開內心的愁雲慘霧。在「微商熱」「網紅熱」 「自媒體熱」之後,那些一直抱持觀望態度的職場白領,終於也按捺不住了。
許多80後、90後的職場白領認為,如果自己不學點東西,就會落後或者被淘汰。
據智聯招聘對近3萬名職場白領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94.9%的職場白領都有焦慮情緒。其中,因薪水低、為生計奔波掙扎的占29.9%,為自身職業發展規劃而迷茫的占27.9%,此兩項原因占據8個焦慮原因的頭兩位。而學習了新知識、技能的白領,又總會希望習得的知識、技能能夠迅速「變現」。66.5%的職場白領認為,自己的能力應該得到更高的薪資。職場白領們普遍認為,自己的薪資應該在現有薪資的基礎上提高3成左右,這樣才能令自己滿意。
錯誤套用「薪資待遇=個體價值」的換算式後,許多職場白領開始抱怨自己的能力、水平、抱負不被公司和上級領導認可,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這種懷才不遇的心態,直接導致職場白領跳槽頻率的上升。有數據顯示,54%的職場白領不滿3年就跳槽。2018年年初,台灣人力銀行的數據也表明,高達9成的職場白領有意在年後跳槽。很多年輕白領甚至將跳槽視為晉升的捷徑。
但真正能夠順利晉升的職場白領畢竟是少數,大部分職場白領跳槽時,跳著跳著就變成了「跳崖」。
「恐懼平凡」的心態,終於釀成了一汪飲鴆止渴的「毒藥」。
========================================
二、為什麼我們總想擺脫「平凡」?
1982年,美國的「認知理論之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其中一個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在個人為達到某個結果而採取某種行為的過程中,個人對自己實施能力的估判。
一個人的自我效能評估體系的構建與調整,受到4方面影響:
直接經驗:從自身實踐中總結的直接經驗;
替代經驗:從他人行為中習得的間接經驗;
言語勸說:來自他人的建議、勸告、解釋、引導等;
其他因素:性格氣質、自尊自信、自控意志、外界期望等。
由於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新聞資訊、乾貨文章,不斷向我們傳遞著一個「訊號」:
案例就在我們身邊,成功似乎唾手可得!
不知不覺,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參照系就「升級」了,因為貌似這些成功,到!處!都!是!但現實卻讓我們認知到,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竟然無法複製別人的成功!為了預防自我效能感下降,我們變得害怕自己選錯方向、埋沒天賦、錯過機會、浪費光陰、害怕自己離某種成功越來越遠……本質上,我們只是害怕自己將過往的這些經歷,歸因為「我不好、我不行、我的錯」。於是, 為了對抗由自我效能感下降所引發的焦慮,我們總想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讓自己行動起來,以此擺脫「平凡」的標籤。
不知不覺,我們就陷入了「平凡恐懼症」。
當然,有很多人是由於現實環境所迫,深感「自己被圍困在無法掌控的人生」。他們本意是試圖用自己的努力,去換取一個擁有掌聲與喝彩的未來。只是,零散地「播種」卻未能為其帶來預期的收穫。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選擇用長期的「平凡」,來換取某一刻的「非凡」。
=====================================
三、平凡才是生活常態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蘇東坡·《稼說》
「外賣小哥」雷海為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奪冠之前,也是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員。此前他還曾做過電工、洗車工、服務員、銷售、快遞員,唯一的堅持就是長達十四年對詩詞的熱愛。而這平凡的14個年頭,只是眾多同行們任勞任怨的縮影。
田中耕一,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43歲之前,他還是一名極其普通的職場白領,供職於日本本土一家儀器製造的會社,每日盡職盡責地從事質譜分析儀的開發工作。他只有一紙日本東北大學的本科文憑,所修也並非化學專業,大學期間還曾因掛科留級。若非對偶然錯誤的深入研究,他又怎能在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領域,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
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而那些令我們仰望的人,在到達非凡之前,必然經歷漫長的平凡。
「聽水心理」微信公眾號有一句格言:「即使身居幽暗,勿忘慎獨自勉」。這句話是以珍珠的蛻變啟迪人生的發展。一隻能裝1000滴水的杯子,只有到第1001滴時,水才能夠從杯子中溢出。可能有人要問了,如果我一直沒有遇到那樣的機會,難道我的一生就此平凡度過嗎?放心,一個人一生平均約有7個機會。需要思考的是,在每個機會與機會之間,我們打算如何度過。
=====================================
四、用「放大鏡」看「平凡」的世界
《生活大爆炸》第八季中,Leonard面對母校師生發表了一段演講,非常鼓舞人心。
「或許你與目前的生活格格不入,或許你還不曾擁有朋友,那都沒有關係。當你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自己身上,無論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有趣。等有一天別人別人終於注意到你時,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像中更酷的人。」
當我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與負擔時,也許我們的腳步真的難以輕盈。我們急需找到一條捷徑,帶我們脫離困境。當我們的眼裡,只剩下遠離苦痛奔向美好這一目標,我們很難變得有趣。
我不敢妄言,我能夠理解你當下正在承受的。
但至少,我們應該在「平凡」中看到希望。
建議你學會用「放大鏡」來看待生活中的「平凡」:
1、極致。認真面對自己面臨的每件事,盡力做到最好。
2、提取。從你認為處理得比較好的這件事中,提取並概括出一兩個「核心能力」。
3、總結。每天對自己運用到的能力進行總結,找出自己擅長的方面,並看到進步。
4、提升。持續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覆在生活中運用,定期評估。
例如,新媽媽、新爸爸在照顧嬰兒時,要用到觀察力、學習力、信息搜集的能力,以及時間管理的能力等;
安排一次會議,要用到溝通能力、統籌能力、組織能力、書面整理能力,甚至進度管理的能力;
組織一次團建,要用到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統籌能力、人際能力、應變能力、信息搜集的能力等。
你也許比我更能提取並列舉出其中的能力,那麼請積極而客觀地不斷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放大」平凡小事中的優勢能力,刻意練習形成可遷移的「通識」,打造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
不畏懼別人口中 「平凡」的標籤,只因你知道,你究竟在為了什麼而奮力前行。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讚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本文由聽水心理(ID:tingshuixinli)原創發布,授權網際網路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2017年2月15日
2018-08-30 由 互聯網er的早讀課 發表于職場來源:
聽水心理(ID:tingshuixinli)
編輯:妮子小菇涼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areer/z5ly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