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忽視「決策疲勞」長期傷害 如何透過待辦清單讓腦袋不打結?
依照待辦事項的進度完成,就能做出客觀及合理的決策。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大腦會有「決策疲勞」狀態,也就是經過一連串決定之後,大腦感到疲憊而出現自我控制力降低,甚至發生無意識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現代人一天平均要做出 3 萬 5 千次決策,透過這三招,練習避開決策疲勞造成的後遺症。
你是否常發生這類狀況,忙了一天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腦筋突然不好使,手機一滑就亂買東西?又或是工作上突然臨時多出要做決定的事項,在忙碌的狀態下,很容易就做出錯誤的決定?
其實你不孤單,這種情境被學術研究證實是一種「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也就是當我們做出一連串決定之後,大腦會感到無比疲倦,因而傾向犯下不可避免的錯誤。
決策疲勞原來跟意志力有關聯
美國心理學教授 Roy F. Baumeister 曾在 1998 年做過一項實驗,將一群大學生分成三群,第一組是可以自由選擇吃巧克力餅乾及紅蘿蔔;第二組受到指令,兩種食物只能選擇吃比較不美味的紅蘿蔔;第三組則是沒有準備任何食物。
接著教授把這三組學生分別在不同房間內,請他們做一個實際上根本不能拚好的拼圖實驗。
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三組學生,都堅持約 20 分鐘才放棄。至於第二組學生,只堅持八分鐘就不做了,有些學生還露出疲憊表情。
透過這項實現,教授驗證「意志力」的存在,而且進一步發現,第二組學生因為要耗費更多意志力,去抵抗餅乾的誘惑,導致後續缺乏更多意志力去完成拼圖任務。
Roy F. Baumeister 教授教把這項實驗撰寫成《增強你的意志力:教你實現目標、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專書。也因為這項實踐,原來現代人一天有高達 5~7 萬則想法,在眾多想法當中,需要做出約3萬5千次的決策,而決策往往就是最消耗意志力的大腦活動。
當大腦處於「決策疲勞」的狀態,就會出現自我控制力降低,以及浮現情緒掌控不佳、無法專注等狀況,最糟糕就是無意識當中做出錯誤的判斷。
超出決策負荷時候,小舉動可能造成大問題
如果說,每個人一天只能做出一定數量的決策,一些無間緊要的錯誤決定,可能只需花錢消災,但若牽涉生命、財務重要事項,可就不好玩了。
《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Finance)期刊有份研究指出,研究人員觀察銀行核貸人員針對企業提出的債務重整申請案,每位核貸人員平均一天要經手約46個案件,往往在午休前、下班前的一兩個小時,核貸率有名顯下降。由於申請書是隨機分配給核貸人員,因此這項研究發現,核貸人員因為決策疲勞,導致在有些時段的拒絕率偏高。
經濟學人的報導舉出另一個案例,也就是觀察法官因為決策疲勞,導致允許犯人假釋的機率更低。例如「午休前」法官核准假釋的機率比「午休後」更低;如果審理的案子是讓法官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往往第一個審理的案子,有65%機會犯人可以獲得假釋。
除了上述容易分神、做出錯誤決定,以下還有常見的決策疲勞跡象,如果符合越多項目,就代表你可能處於決策疲勞狀態。
需要這麼忙?遇到「決策疲勞」運用這三招化解
「忙死了」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如果常覺得又忙又累,就該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忙得有價值。想有效減少意志力無謂的消耗,甚至擺脫決策疲勞,可以善用以下三招。
第一招 從生活嘗試減少不必要的決策
找出分散我們意志力的決策,是重新掌握個人生活的第一步,也就是擺脫一些不那麼重要的雜訊,只關注最重要的訊號。實際做法可以拿出一張紙,畫出三等分,針對每天或每週要處理的工作、生活、社交…各方面事項,分別填入「正在執行」、「應該執行」、「之後想做」格子內。
然後開始自我審查,針對每件事情自問「這是當前非做不可的嗎?」、「這件事重要嗎?」、「如果這件事不做會怎麼樣?」評估時可以在每件事旁邊打星等,越重要非做不可的星號越多,然後觀察哪些事經過三個問題考核,真的沒有必要立刻做決定的,就可以在紙上畫掉。
第二招 例行公事自動化減少瑣事決策
我們每天其實存在看似要決定,但其實可以透過自動化或預先做好決定,來減少每天大腦要決定的容量。例如要吃什麼、穿什麼就是一例,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總是穿同款衣服,有此一說,就是他們把決策精力留給最重要的事。
因此如果有些生活中的決定,可以透過科技輔助,自動化提醒或是預先把未來一周午晚餐的菜單、要採購的日常用品,透過手機APP紀錄、提醒,藉此減少每天不必要的決策數量。
第三招 在精神最好狀態做最重要決定
隨著瑣事、決策處理越多,大腦會消耗越多效能,因此盡可能在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做大決定。換言之,許多商管領域的文章會建議,上班前一兩小時,用來擬定重要決策、思考複雜事項,就是要讓大腦在思路清晰的狀態下,讓產出的成果達到完美狀態。
不過既然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這麼多,工作者也能好好使用待辦清單功能,將每天認為最困難又耗腦力、最需高度專注力、高能量生產力的項目,安排在工作一開始,或是午休後的第一項執行項目。
目的就是讓大腦獲得適度休息,同時也不用糾結哪項工作要優先處理,每天依照待辦事項的進度完成,就能做出客觀及合理的決策。
除了上述三招大方向建議,其他得以減緩決策疲勞的技巧參考如下:
Last updated Dec 23, 2022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https://blog.jandi.com/tw/decision-fatigue/
【氣色堂·論窮人思維】“決策疲勞”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而事實完全相反。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心越不願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你的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發現“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美國的窮人更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覆比價。
一方面,這占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那些頻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
無法抵禦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美國的例子無感?想想自己減肥的經歷吧,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後,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激淋的誘惑了?總是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導致前功盡棄?
電影《華爾街之狼》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他發現窮人在長期的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影片裏有一句台詞:“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裏,總比在他們手裏更能發揮價值。”這是天下騙子的心聲啊。
把“垃圾”賣給想發財的窮人,這在中國也是最賺錢的生意。那些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垃圾P2P,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內部原始股”,還有無數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3M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既無判斷力,又無自制力。
那些富人是怎麽投資的呢?在巴菲特的投資偏好中,既沒有房地產,也沒有互聯網,前者因為不喜歡,後者因為看不懂。
這就是自制力,如獵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長時間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機會,最後全力一擊。
我們前面說過,“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專利。事實上,富人在重大的決策中,也常常會陷入“窮人思維”中,哪怕是最不缺錢花的富人——皇帝。
平台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台,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2023-01-09 10:45 | 發布於:四川省
https://www.sohu.com/a/627048738_1214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