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識別「自戀狂」的有效方法|WEEKLY
◍ 一個識別「自戀狂」的有效方法
一個識別「自戀狂」的有效方法
交朋友的時候,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剛開始接觸覺得對方開朗又自信,接觸久了才發現,對方原來是個「自戀狂魔」。比如總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需要過度的關註或表演,或者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有錯,「天大地大,自己最大」。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開始警惕,這位朋友是否具有「誇大自戀型人格」。
在 DSM-5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定義為:
一種需要他人讚揚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為)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
而誇大自戀者的表現則會更加明顯和外向。ta 們可能會展現極高的自尊和個人優越感,嚴重依賴他人證明自己的重要性,甚至會犧牲重要的關系以謀取私利( Miller et al., 2017 )。
在人際交往中,誇大自戀者可能會展露出極高的破壞性,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前識別呢?
最近,赫爾辛基大學與米爾薩普斯學院發表於《 Psychophysiology 》的研究發現:具有誇大自戀人格的人,在聽到負面評價時,臉上會出現某種「特殊的表情」。該實驗招募了 57 名曾被認為具有自戀型人格的參與者。研究人員邀請這些參與者執行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並對他們執行任務時的表現進行評價。完成任務後,佩戴上了面部傳感器的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一組獲得積極評價,一組獲得中立評價,另一組則獲得負面評價。傳感器在參與者聽取評價時,會傳遞他們的面部信息,並以「肌電圖」(EMG)的方式,展現「微笑」肌肉(顴大肌)、開閉眼睛的肌肉(眼輪匝肌)和眉毛肌肉(皺眉肌)的活動反應。
▷ 面對負面和中性評價時,自戀程度與面部肌肉活動的線性關系
結果表明:在收到負面反饋時,每個人都會表現出相同程度的負面情緒,但誇大自戀者會表現出更強烈的,與憤怒、沮喪情緒一致的面部反應——眨眼的肌肉(眼輪匝肌)和眉毛肌肉(皺眉肌)的活動會增強。
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皺眉毛和眨眼睛。但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無意識的面部肌肉反應,只會持續幾分之一秒的短暫時間。所以你必須仔細觀察,對方在面對負面評價時,面部的「小劇場」在上演什麼,否則可能就會錯過這個「自戀警告」。
作者:青豆編輯:江湖邊封面:Pinterest
https://redian.news/wxnews/416662
你身邊也有自戀狂嗎?請收好這份求生指南
有時,你可能會有種感覺 —— 這世上好像到處都充斥著自私自利的人。
眾人的關註和讚美是他們的氧氣,缺了這些他們就感到人生無望,似乎他們活著,就好像是來感受被人們誇讚的。
他們除了利用他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之外,似乎並不會關心任何人。
他們還認為自己理應享有特權,並且喜歡指使他人為自己服務。
他們以為自己了解世界的一切,並堅信自己肯定是對的,若有分歧,他們就會展開攻擊,通過不斷地貶低他人來擡高自己。
他們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就像孩童一樣想要立即得到滿足,當這種欲望受阻時,他們要麼大發雷霆,要麼沮喪不安。
……
當遇到這樣的人時,你當下可能會選擇遷就他們,因為,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安全。
但回過頭來,你可能會感到十分地不舒服、憋屈,甚至是惱怒,而人的感覺,往往是人際交往中敏感的指示器,它在向你傳遞著一個信息 —— 你可能遇到了一個自戀狂。
自戀的定義
說自戀狂,或許有些言重,一般而言,是指那些具有明顯自戀人格障礙特征或自戀人格特質的人,以下將簡稱為自戀者。
回顧青澀的學生時代,當我們見到那些有些許臭美的人時,可能就會調侃道“你也太自戀了吧!”
但是,這種看似自戀的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性格的表達,甚至帶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它離心理問題還有相當的距離,是人類常規行為的一部分。
因此,貿然地貼標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 即便某人看起來有自戀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或是明顯自戀人格特征的自戀者。
所以,我們真的了解自戀嗎?
在心理學上,自戀可以定為,一個人通過對自我和情感等調控方式來保持一個相對正面的形象的能力,是一個人對於認同和肯定的需求,以及從社交環境中尋求自我肯定的動力的基礎(pincuset al, 2009)。
根據JamesStrachey的說法,自戀(Narcissism)一詞是由性學家HavelockEllis 以及PaulNacke(1898)介紹而來。
而在隨後的上百年中,自戀逐漸演變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語,且精神分析界也對此予以巨大的關註。此後,其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中被表述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大概占總人群的1%(Pincus et al., 2009),且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解讀,若被測者在以下九項裏面,有五項或以上可被確認的特征,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這九項是:
1.刻意誇大自己的重要性、成就和天賦。
2.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優秀、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
3.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只有極少數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理解,或與這些高地位的人緊密相關。
4.對關註、讚美成癮(經常尋求、誘導別人對自己進行讚美,且對恭維的話尤為敏感)。
5.覺得自己應該享有特權,理應被特殊對待。
6.常常不擇手段操縱他人,剝削他人的利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同理心。不願意(或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需求,完全生活在“自我”裏。
8.常常嫉妒他人,同時也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9.對批評非常敏感,並容易展現出一種高傲自大(粗魯和謾罵)的行為或態度。
但是,隨著對自戀研究的深入和測量工具的開發,社會-人格心理學家發現,自戀實際上是可以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存在於正常人群之中的,具有一定的情緒彈性和外向性(Miller& Campbell, 2008)。
也即,你我等健康的正常人,都可能擁有自戀特質,只是輕重的程度不同罷了。
最近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人群的自戀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尤其是年輕一代(Cai,Kwan, & Sedikides, 2012)。
以大學生為樣本的人格障礙調查研究也發現,自戀型人格障礙在大學生人格障礙亞型中占有較高比重,其陽性檢出率為14.5%,且男性高於女性(淩輝,黃希庭, 竇剛,陳有國, 王曉剛,2008),這表明自戀人格在我國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人格類型。
換句話說,那些擁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以及有明顯自戀型人格特質的自戀者,可能就生活在你的周圍,甚至,你的人際關系早已經深受其害……
因此,為了避免你後知後覺,請收好這份求生指南,知己知彼,然後優雅地保護好自己。
自戀的成因
自戀的成因是比較覆雜的——嚴格來說可能並不存在單一的成因。而以下,則是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1)臨床心理學的觀點
Kohut認為,對於自戀者而言,其照料者在其童年期沒能滿足其自體客體需要,由此造成的創傷使得童年期的誇大自體遺留了下來。
在如此情況下,孩童的誇大自體無法成熟,依然在強烈地尋求他人的自體客體認可。
當尋找不到自體客體認可時,自戀者會緊接著產生自戀性暴怒,因為他們的自體感到了威脅。
Kornberg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並不是童年期遺留下來的自體客體障礙,而是一種新的病理結構,他稱之為病理性誇大自體。
為何要呈現這種病理性誇大自體?—— 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患者去依賴他人。
當一個人想要跟別人建立關系的嘗試失敗時,Ta就會感到極度的失望和受傷害、關系產出更多的是恨而不是愛,是批判而不是支持。
放棄了平常關系中的平等交換後,此人“決定”依靠他自己的品質(現實的或是想象出來的)來確保自己得到人際關系中的舒適和滿足。無論是智力、外貌、財富、所有物或是體魄,Ta必須讓自己使用這些品質來確保能夠得到他人的持續關註和讚美。
與此同時,Ta還必須讓自己無視他人依然很重要這個現實,因為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勾回那些關於失敗的痛苦回憶。
因此,在意識層面,Ta否認自己對他人的渴望,並更願意把自己看成是自給自足的。
換句話來說,這實際是一種對依賴的防禦。
假使有一天,Ta可能會體驗到依賴,但並不是以正常的互惠關系來獲得這種依賴。
這種所謂的“依賴”,實際上是一種操縱性、寄生性的關系,在其中,他人被誘惑和被控制,以此來讓Ta保持完美和安全的外殼。
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Ta既憎恨客體關系,但又依賴於這段關系,需要持續地操控關系,來滿足病理性的需求。
2)社會–人格心理學的觀點
當前,還有研究者從個體發展過程中心理經驗作用的角度理解自戀,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 theory)認為,自戀是由孩童期父母的高估導致的——當父母對他們有極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並認為他們比其他孩童更特殊和更有資格時,長大後更可能成為自戀者(Millon,1983)。
當他們的表現達到預期時,往往被父母視為“最棒的”,並時常在外人面前被作為談資來誇大,這也會導致孩童可能會將他們是與眾不同、具有特權的個體信念內化。
而當他們未能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又立刻會被貶低得一文不值——“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對你太失望了!”
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之下,自戀者身上往往的確存在著一些比較出眾的、能夠為之驕傲的地方。但同時,他們並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們因為這種經歷而習得——“缺點”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優點”有存在的價值,而他們認為,自己得到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表現得足夠好,自己才會被愛。
此外,這樣的教養模式,還會出現另一種極端——即所謂的“空心病”。
時下,“空心病”在青少年身上尤為廣泛,這些所謂的“空心”青少年們並沒有表現出自戀。相反,父母親都很優秀、家境非常優越、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的他們,卻非常地厭惡自己。
作為青少年,他們在世俗的意義上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他們內心當中的自我厭惡、否定卻極其嚴重,甚至嚴重到抑郁、自殺的程度。
為何如此?這可能是自戀的一種新的表現形態。
試問,“空心”青少年們所做的一切,比如拼命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是為了一個好的分數,達到父母的期望。
“因為我取得了好分數,周圍人都滿意了,覺得我是好學生、好孩子。我滿足了他人的需求,但是我知道,我做這件事情本身沒有意義,我只是在重覆勞動,我沒有任何創造,沒有學到新的知識,我只是一遍遍重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而已。”
這些優秀的“空心”青少年們沒有被賦予選擇的權利,去做一些他們自己認同的事情。
而當自己的所做所為,連自己都覺得毫無意義、價值、亮點時,人就會深刻地厭惡自己。
自戀的危害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自戀者們的內心中往往充斥著巨大的恐懼與自我懷疑,但是,為了自我防禦,他們也會使盡渾身解數讓與之交往的人處在他們的壓制與操縱之下。
處於防禦狀態的自戀者往往是不自知的,因此,他們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選擇虐待其他人的。
自戀者往往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即使他們的行為模式給自己的生活和周圍人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他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進而,這些遺留的問題,將不斷地在人際交往中被鞏固、強化,並帶來以下的危害。
1)人際關系受損
當自戀者與他人相處時,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力要求和拿走自己想要的,而其他人則有義務配合並給予。
因此,一旦期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憤憤不平,並萌生報復的想法,緊著的,就是產生排斥感、孤立和區別對待。
此外,他們在尋求他人的關註、讚賞、羨慕時,常會激起其他人的競爭欲,而這種對其誇張自我意象的挑戰會使他們受到傷害,最終的可能結果,就是人際分離,或導致孤立。
2)自尊失調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所持有的一種情感性評價,有研究表明,自戀個體具有較高的外顯自尊(Bosson etal., 2008)。
但,自戀者的內隱自尊可能並非與其外顯自尊的水平一致,且往往偏低,也即,兩者是不平衡的,因此,自戀者的自尊狀態是極其不穩定的。
由於自尊的失調,自戀者可能會時常經歷一種從偉大的完美主義感到自卑、不安全感和毫無價值狀態的轉變。
3)共情能力受損
共情,是個體對他人情緒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可以分為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認知共情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產生原因的理解;情感共情則是對他人情緒的情感反應。
而自戀者的共情缺陷,主要表現為情感共情受損,其認知共情並未受影響(Ritter et al., 2011)。
因此,對他人情感狀態的感知可導致他們巨大的無助感、厭惡、羞恥或嫉妒,進而引發敵對反應或退縮(情緒的/身體的)。
當前對自戀個體的研究也表明,他們好指使人且很少關註他人,這可能與其較差的情感共情能力有關(Mapleset al., 2010)。
4)難以自我認識
那些被自戀暗流強有力地控制住的人,在識別自身的情感和思維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限 (Dimaggio et al., 2008)。
換句話說,自戀與自我認識深刻地對立。
而自戀摧毀自我認識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性格中那些不想要的、難以接納的方面投射出去——如嫉妒、攻擊性、完美主義等。
因此,深陷嫉妒的自戀者,時常會對他人身上的嫉妒和攀比動機尤其敏感並過度地解讀。
如何識別自戀者?
識別出那些深陷自戀的人是極為重要的。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方的好壞,而在於你能否應付對方身上的刺 —— 這種刺不會因為你不想面對它,它就不會影響你。
那麼,如何識別出自戀者?
問題自戀的外在形式各種各樣,我們應該通過事實來認識他人,而不是通過想象。
以下幾點,將上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整合後再具體展開,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他們在生活當中的行事風格,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困擾。
1)活在他人眼裏的優越感收集者
自我的誇張感是自戀的主要特征,由於自戀者具有自我的誇張性特質,因此,他們會表現出過度自信的特點。
過度自信的他們,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吸引力和理想的愛情往往進行自我美化式的幻想,進而使他們感到自己很特別、很獨一無二,只有“特別”的人才能理解他們。
他們傾向於“端著”,讓自己顯得比別人厲害,但很少註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影響。因此,他們經常會誇大其詞,或直接謊報自己的成就和才能,而且,他們也不願意認同別人的想法,甚至可以避免與他人意見一致,以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自戀者的優越感就像一個氣球,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掌聲和讚美來保持它的膨脹,氣球就會逐漸失去空氣而癟下去 —— 他們一刻不停的需要自己成為被關註的中心。
零星的讚美是不夠的 —— 他們需要(或是誘導)周圍的人不斷地為其正在膨脹的自我輸送養分 —— 沒有持續的安撫與鼓勵,他們是“活不下去”的。
他們非常在乎別人的眼光,即使自己表現得不怎麼樣,甚至,就算他們什麼也沒幹,也常常不切實際地期待別人無條件的關註、稱讚。
他們就像一個活在他人眼中的優越感收集者。
究其原因,是由於他們那不穩定的虛高自尊,導致他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外在關註、認同,來強化自己的自尊心。
由此,又可以引出識別自戀者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 接受批評的能力 —— 他們只能聽好話,反之,對負面評價難以接受。
如果周圍人的關註和讚美有所減少,他們就會把它當作一種背叛。
若有人試圖打破他們的幻想泡沫,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會他們強烈的抵觸以及暴怒。
他們對優越感需要就像一個無底洞 —— 無盡的安撫只能刺激到表象,遮蓋了他們內心的空虛和羞恥感,與之相悖的事實和觀點(比如自己的錯誤和能力不足)會被忽視或合理化。浮華是很難深入到內裏,並讓他們真正強大起來的。
2)完美主義、羞恥感 vs傲慢、嫉妒
還記得嗎?不信任他人的自戀者“決定”依靠自己的品質(現實的或是想象出來的),來確保自己得到人際關系中的舒適和滿足。
只有當自己的智力、外貌、財富、所有物或是體魄,以及自己所作所為等等,都是“完美”的,他們才會感到安全,因此,他們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
反之,如果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哪些方面不夠好,或是被他人發現自己的實際缺點與不足,他們就會自我批判,並引發強烈的羞恥感。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羞恥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人際創傷反應。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羞恥感,他們讓自己保持安全和優越,並展現出“傲慢”與嫉妒。
這種“傲慢”與嫉妒,也是一種防禦,以至於讓那些不完美的“瑕疵”遠離他們。
例如,當他們意識到別人有什麼東西,而自己沒有的時候,就格外地需要確保自己的優越感不受威脅。他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好而得到滿足 —— 如果不是“比誰誰誰更好”的話,那麼自己就什麼都不是。
價值變成了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
按照他們的邏輯,如果別人的進步,就意味著他們的退步,並導致其優越感受到了威脅,這種比較導致的不安,就好像心裏面有個氣球爆了一樣。
“危險!!”
極度的不平衡、嫉妒由此產生,所以,他們又要開始防禦了。
盡管如此,但他們又會很隱秘地否認,自己真正在嫉妒著某樣東西。例如,他們會選擇傲慢地“鄙視”—— 那個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 那個人有A\B\C……的不足。
這種鄙視實際上就是一種嫉妒,但他們不會承認(因為他們壓根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嫉妒),如果他們承認了嫉妒,也就承認了自己不如人,也就承認了自己不完美。
因此,如果你遭遇了“傲慢”,很可能那並非是真正的傲慢,反之,那可能是自戀者宣泄對自己一無是處的一種恐懼。
還有一種情況,他們在維持優越時,會很巧妙地去激發周圍的人產生嫉妒,接著,他們就去識別外在他人的嫉妒,以回避體驗自體內在存在的,所有的憎恨以及破壞性。
這就是為什麼自戀者常常表現得驕橫跋扈、主觀武斷、完美主義和權力至上。
其實,歸根結底他們只是為了保持一種狀態 ——遠離自己的缺點,遠離羞恥感。
3)自我中心與操縱他人
由於較差的情感共情能力,自戀者們往往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如果你細心觀察,還可以發現,他們言談之中“我”字的頻率極高,他們的內在是冷漠無情的,其他人對於他們而言,實際無足輕重(Maples et al., 2010)。
由於在“世界中心”的他們認為自己很特別,並相信,無論自己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
因此,他們把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物化”,並不假思索地利用這些“物品”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們期望周圍的人自動遵守他們的每個願望和想法,甚至服從他們的安排。
如果,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那麼你就會被認為沒有價值,也許還會換來憤怒或冷漠。
自戀者可能根本沒考慮過他們的行為是否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他們唯一想的,可能就只是“我”、“我”、“我”。
有趣的是,他們在無意識中又很矛盾,因為在操縱他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
因此,為了讓回避內疚,他們又會繼續投入一些可讓周圍人將他們擡高的活動中,不斷循環。
如何自我保護?
看了那麼多關於自戀者的分析之後,你有什麼感覺?
先別急著對他們嗤之以鼻,因為在生活中,你很可能不得不與他們相處,甚至,你自己可能就是一名自戀者。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而言,建議還是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的前提下,去處理好與自戀者的關系。
以下是幾條建議:
1)先看看自己
如果你經常與自戀者交往,那麼,你需要想想,為啥自己這麼招他們?因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
心理學家Keith Campbell 針對自戀者提出了一個自我導向模型(self-orientationmodel),他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戀者容易被以下兩種“導向自己的人”吸引。
1.喜歡恭維他們,讚美他們,對他們有崇拜之情的人。
2.本身有很高價值的人(美貌,地位,名聲)
原因很簡單,因為與這倆類人在一起都有利於自戀者滿足自身的優越感。
對於前者 —— 若你是願意說好話的對象,和你在一起,自戀者會無時無刻不覺得自己被關註,通過這段關系,他們的重要性和價值感也一直得到彰顯。
而對於後者 —— 若你是高價值的對象,自戀者很可能會將你看作是屬於自己的資源,和你在一起,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價值也得到了提升。
簡言之,自戀者的選擇,可能都是為了維系或者提升自己的良好感受服務的。
因此,一方面,如果你發現,在你周圍環繞了不少的自戀者,那麼,你可能就要評估評估,自己平時的話語模式可能帶來的後果。
另一方面,如果你本身恰好又屬於高價值的人,你可能就需要小心維持你的價值來維系這段關系。心理學家Masterson早在1988年就表示,對於自戀者而言,如果他們具有高價值的對象失去了價值(比如財富、外貌等逝去)、不再能滿足他們的優越感,這些失去價值的對象很可能就會被隨時“拋棄”。
2)然後,冷靜、耐心地觀察
盡管上述提供了一些判別的標準,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有上述些許特質或行為的人,就一定是自戀者,我們應該避免馬上扣上帽子,把人一棍子打死,這無論對誰都很不公平。
反之,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冷靜觀察。
那些第一反應看似自戀的人,可能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傷害。但,人們通常不知道的是,自戀的第一影響不是帶來傷害,而是,在我們判斷的過程中對我們造成影響,進而形成偏見。
舉個例子:兩個小夥子站在馬路邊,看到馬路另一側有兩個老奶奶準備過馬路。
這兩個小夥子都出手幫忙,由於老奶奶們喜歡在年輕小夥子扶著她們過馬路的時候開開玩笑,因此他們都有點在賣弄作態。
此時,若要問這兩個小夥子之中誰是自戀者,誰也不知道,因為給出的信息太少。
實際上,如果其中一個人是自戀者,另一個人就像個“熱心市民”。
如果要解釋這兩個小夥子行為的內在原因 —— 那個“熱心市民”之所以幫忙,只是因為他從一貫樂於助人。而另一個小夥子之所以出手幫忙,可能是因為,他想吸引街上一姑娘的註意。
因此,別看人們時常鄙視自戀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某個行為是出於自戀,還是與自戀無關。
這就是為什麼偏見會造成彼此的傷害,自戀者會因為很多與自戀無關的事情而遭到責罵。
3)學會設定人際邊界
由於自戀者非常容易產生羞恥感、自卑、沒有自信,並過分地追求認同。因此,他們更容易被他人利用而不是利用他人,而且,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人際邊界到底在哪裏。
不懂得尊重自己邊界的人,往往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
心理學家Gionta發現,如果你產生了以下兩種感受,那就說明別人打破了你的邊界。這兩種信號燈感受是:不舒服(discomfort)和憤恨不滿(resentment)。
如何定義憤恨不滿?—— 這種不滿情緒一般發生在“對方壓制了你,利用了你或者讓你覺得不被欣賞和不被尊重的時候” 或者“對方不顧你的感受一個勁兒跟你灌輸其價值觀、想法、期望等”。
所以,當你因為邊界被侵犯而感覺痛苦時,希望你記住,這不是你的錯。
然後,請鼓起勇氣,設定並澄清你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
教會別人如何對待自己,也最終會影響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和自戀者設置邊界的次數越多,就能堅定地向他們傳達:你在我這裏不享有特權。
例如,如果你忍受不了自戀者的貶低和攻擊,可以直接和對方說 :“希望你不要再以這樣的方式和我說話”,不詢問、不解釋,直接、簡單地表達。
如果,你希望委婉一些,那也可以提醒的方式表達:“你有沒有想過,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由於自戀者尤其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這個提醒可以幫助他們表現得更加自律。
不過,在必須忍耐的情況下,也可以多一點幽默感和同情心 —— 要知道,他們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其過往經歷了許多你沒有經歷過的痛苦,才不得不習得這種自愛的方式,進而形成了一種會波及他人的防禦模式,而且,此後他們大概率也會繼續因此而煩惱。
另外,如果不可避免地和自戀者相處,且已經感覺在和他們相處過程中被傷害,那麼也可以選擇保持距離,將你們的交往限制在某個區域內,在其它時間內逐步降低聯系的頻率、減少合作。甚至,他並非是你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大可逐漸地切斷聯系。與此同時,請努力地與其他人建立並維持互惠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抵禦自戀者影響的好辦法。
最後,建立邊界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害自戀者,而是保護自己,並創造療愈的空間。
4)什麼,你也是自戀者?
如果你也是一個自戀者,相信,你可能已經感受到了自戀對你整個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而你也想改掉自戀中的消極面(可以保留自戀的積極面)。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建立對其他人的同理心。通過換位思考,打消想要“拋頭露面”、“不同凡響”的念頭,放下姿態,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這一開始是很難的,但你可以順著這個線索去找相關的幹貨學習,並用打卡或者日記的方式,幫助自己去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
其次,嘗試轉移自戀情緒。由於自戀的影響,你可能會對關註和認可有強烈的需要,但這種需要如果建立在對他人的忽視和剝削上,大家會逐漸討厭你,最後,你自己可能也不好受。
怎麼辦呢?很簡單,所謂治水之本在於“疏”而不在於“堵”。
我們可以把這種需求轉移到利他行為上。
例如,大到做科研改變人類社會,小到去社區做志願者。
在給社會給別人帶來價值的過程中,得到感謝,外界的評價等正向反饋,都會滿足你的需求。
最後,你還可以尋求心理咨詢,來更好地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以下幾種心理療法都對自戀問題有所助益,比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認知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人際關系療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療法並未達到循證治療的高度。因此,治療是有難度的,對問題自戀的療愈可能需要準備長期的堅持,而且,其效果還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並積極配合治療,並致力於改變自己。
最後的話
講到這裏,我覺得也可以舉另外一個美國人的例子。
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如果喬布斯(蘋果公司創始人)沒有一出生就被自己父母拋棄,他就算有極高的商業天分,也未必能有之後的巨大成就。
由於早期被拋棄的經歷以及創傷,他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和自卑,進而讓他難以信任他人,這些都是迫使他用力工作、不斷創造更多財富、拼命地證明自己的重要動力之一。
因此,凡事都有兩面性。
但我們需要學會認識自己、不斷成長,學會對自己所遇到的人充滿更多的善意以及好奇心,並嘗試理解與接納不同,讓那些與我們連接的人與事都是和諧、愉快的。
只有理解與接納,才能更深入地連接,而更深入地連接,生命才不至於如此單薄。
參考文獻
淩輝, 黃希庭, 竇剛, 陳有國, 王曉剛. (2008). 中國大學生人格障礙的現狀調查. 心理科學, 31(2), 277−281.
Pincus, A. L.,Ansell, E. B., Pimentel, C. A., Cain, N. M., Wright, A. G. C., & Levy, K.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Narcissism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379.
Miller, J. D.,& Campbell, W. 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conceptualization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
Millon, T. (1983).Modern psychopathology: A biosocial approach to maladaptive learning andfunctioning. New York: Waveland Press Inc.
Bosson, J. K.,Lakey, C. E., Campbell, W. K., Zeigler-Hill, V., Jordan, C. H., & Kernis,M. H. (2008). Untangling the links between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A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3), 1415−1439.
Dimaggio, G.,Lysaker, P. H., Carcione, A., Nicolò, G., & Semerari, A. (2008). Knowyourself and you shall know the other… to a certain extent: Multiple paths ofinfluence of self-reflection on mindread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17(3), 778−78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覺然心理關註 | IP屬地: 吉林 | 0.932022.04.29 21:45:06字數 9,178閱讀 602
https://www.jianshu.com/p/fac8853dd8b0】
我是一個自戀狂嗎?從心理學的角度認識到自戀是一個心理健康問題
你是否曾被告知你是一個自戀者,並想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以下是如何識別你是否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NPD),通常被稱為自戀,是一種人格障礙。自戀在男性中普遍存在,但女性也可能有。自戀的特征包括自我膨脹,過分需要讚美和關註,缺乏同情心,對批評過於敏感,以及不真實的人際關系。
必須承認,人們可以在沒有自戀人格障礙的情況下表現出自戀的一些特征。自戀型人格的人具有這些特征和信念,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家庭、友誼和人際關系。
自戀型人格障礙通常以一種誇張的“假裝直到你成功”的方式來掩蓋負面自尊,這不僅對自戀者自己,對他們生活中的人也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自戀型人格障礙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並在臨床健康心理學實踐中予以治療。然而,給自戀型人格患者提供醫療建議可能很困難,因為他們通常不相信自己的行為有任何問題。
如何確定自己是自戀者?
自戀存在於一個範圍內,當它更傾向於控制和情感虐待行為,而不僅僅是自信時,它就可能是破壞性的和有害的。
如果你懷疑自己是自戀型人格,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初步跡象:
- 魅力和操控
- 情感攻勢
- 無法正確認識到需求
- 創傷傾訴
- 未來的偽裝
魅力和操縱
自戀者是非常有魅力的人。他們按照自己的個人議程行事,通常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讚美和價值的需要。他們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意味著他們是過度的愛慕者,而強烈的魅力有助於他們吸引潛在的伴侶。
其他人可能會認為自戀的人很自信,很有魅力,但一旦被自戀者吸引,他們的魅力可能是短暫的。只有到那時,自戀者才會表現出不那麼積極的品質,以及通常易怒和情緒化的真實行為模式。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很快改變自己的人格,而這通常伴隨著情緒操縱。
當自戀者感到無聊時,他們會對伴侶的生活失去興趣,不再關註對方。
情感攻勢
在一段關系中,自戀者通常會在認識對方的最初幾周內過分地讚揚和讚美對方。這就是所謂的“愛情炸彈”,希望得到互惠。
有時,很難區分是愛的轟炸還是真誠的欽佩。如果自戀者似乎在尋求讚美,即使是以微妙的方式,他們可能是希望得到正面的關註。如果他們在不太了解某人的情況下卻對某人誇誇其談,那很可能不是真心的。
自戀者的動機根源於自我陶醉,他們的中心思想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伴侶的需要。
缺乏認識需求的能力
自戀者缺乏同情心。如果表現出同理心,它可能不會像來自沒有人格障礙的人那樣真誠。
通常,自戀者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或不行為是如何影響他們周圍的人的,包括伴侶。另一方的需求在關系中不會被認可,例如,設定和維持這些界限。
自戀者傾向於沖動行事,做最適合自己的事,不顧對他人的後果,因為他們有一種“我第一”的態度,排除了他人的需要。通過偏袒自己和沖動行事,他們的夥伴關系可能會減少,因為雙方之間沒有平衡。
創傷傾訴
自戀者可能會在彼此了解的早期就將自己的童年創傷或心理問題轉嫁給他人。這就是所謂的創傷傾訴。
自戀者拋棄創傷,與他人建立聯系,以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同情。然後,這種信任和同情就被操縱了,這樣自戀者就能進一步從他人身上創造出一種價值感。自戀者希望別人對他們想要聽到的讚美給予安慰,並幫助治愈舊傷,即使這種滿足對他們來說是暫時的。
在一段關系中,開誠布公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分享生活中的親密細節確實能增進你們的關系,但合適的時機至關重要。自戀者會希望別人盡可能立即與他們建立聯系,因為他們渴望得到關註。
在信任建立之前就敞開心扉可能是自戀的明顯跡象,尤其是當對話是單方面的,其他人沒有機會分享。
未來的偽裝
當一段關系開始時,討論個人關系的價值觀和目標是很正常的,例如,在家庭和愛情關系中,你是否想結婚和生孩子。
然而,自戀者往往會在未來假裝。未來假裝是自戀者在你們還不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為了獲得你的愛和認可而對未來做出宏偉的計劃。他們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讚揚,並得到你的優待。
NPD患者有很強的情感,盡管這些情感往往與他們的自我形象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很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他們的興趣往往不是基於現實的,他們與你尋求的未來很可能是假設的。這可能會給自戀者的伴侶帶來情緒上的痛苦,因為他們未來的偽裝會被視為撒謊、控制欲強和不尊重。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心理學家和神經生物學研究人員提出,自戀型人格障礙(NPD)的一些主要原因是缺乏自尊、感覺自己沒有價值以及需要有利的治療。這些感覺可能是基於基因,也可能源於人際關系發展受到損害的童年教育。
弱勢兒童可能會受到撫養他們長大的父母方式的深刻影響,例如:
-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標準和期望,因為他們總是因為做得不夠好而受到懲罰。
- 如果父母的疏忽或缺席,孩子可能會把自己視為負擔,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被愛和被表揚。
- 從父母或照顧者那裏學習操縱行為。
- 經歷不一致和不可預測的照顧,包括抑制感情。
- 被家人和同事過分表揚、讚賞和縱容,卻沒有反饋或健康的批評。
- 接受基於外表或能力的過多讚美,通過外部因素而不是內在因素來展示價值。
當孩子在家庭中不受重視時,他們自己的情感往往會因為別人的情感而被貶低。這就是所謂的“纏結” ,自戀者利用操控性傾向來奪回對自己感覺不足的控制,並在生活中保持對他人的個人利益——即使這些人並不是最初導致自尊問題的人。
因此,可以假設自戀是一種應對根深蒂固的不滿足感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童年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行為模式出現,以對抗他們的低自尊問題。自信可以減少,情緒調節在自我意識是很重要的,自戀者可以過度需要強烈的特殊待遇和持續的讚譽,以彌補缺乏教育,強化思想自身的自卑和低自我價值。
診斷標準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核心特征如下:
浮誇
自戀者最明顯的特征是浮誇。浮誇指的是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性感,使個人相信他們應該得到特殊待遇,因為他們是優越的。
自戀者常常幻想著獲得權力、美麗、愛和無限的成功。雖然有些自戀者認為其他人可能高於他們,也可能低於他們,但他們發現很難與他人平等。
過度需要讚美
自戀者對讚美有過度的需求,他們必須成為關註的中心,當他們不是時,他們就會大發雷霆,變得情緒化。
談話的焦點往往集中在他們身上,因為人格障礙患者往往沒有其他人通常具備的自我意識範圍。他們對談話的壟斷會讓其他人感到筋疲力盡、疲憊不堪、被忽視.
他們對讚美的需求來自於根深蒂固的低自我價值感。自戀者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因為他們無法讓自己得到內心的認可。
膚淺和剝削的關系
自戀者與他人的關系通常是膚淺的和剝削性的,因為他們更關心自己而不是別人。
自戀者以交易的眼光看待他人——他們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他們能為我做什麼?
這種心態是自私的,會導致缺乏真實性的關系。它們缺乏深度,只是膚淺的互動,當一個人不再被視為有價值的人時,自戀者就會停止與他們交往。
自戀者會利用他人,尤其是那些更有同理心的人。
缺乏同情心
自戀者缺乏同理心,因為他們太關心自己,他們發現很難考慮別人的需要。
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他們自己。
他人的情感需求,甚至是與他們親近的人,都不是優先考慮的,也很少被考慮。
身份障礙
自戀者似乎有很高的自我意識,但這種外在並不是反映內在的東西。它們是脆弱的,向世界投射出一種不真實和膚淺的自我意識。
他們向世界投射的自我形象是基於他們宏大的自我意識,當這種意識受到威脅時,他們就會變得敵對。
自戀者拒絕接受自己與他們所描繪的不一樣的事實。他們缺乏自我意識,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因此對批評有強烈的過敏反應。
自戀者會很快指出他人的缺點,包括他們的伴侶,但拒絕相信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對依附和依賴關系的懷疑
自戀者的戀愛關系都是為了重申他們脆弱的自我意識。如果自戀者在一段關系中感到不再特別或不受重視,或者他們的自我形象受到挑戰,他們通常會退出這段關系。
當他們從別人那裏得到積極的反饋時,他們開始對那些滿足他們關註需求的人產生依賴。
許多自戀者很難保持界限,因為他們經常過度溝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然而,當另一方表達擔憂,或希望得到關註回報時,自戀者可能是防禦性的和情感上的虐待。
自戀者回避親密關系,因此無法真正與他人建立健康、有愛、穩定的關系。
慢性空虛和無聊
當自戀者沒有得到他們認為應得的讚美、認可和關註時,他們會感到強烈的空虛和無聊。
他們會變得焦躁不安和抑郁,導致可能的不忠和藥物濫用。
對生活的轉變敏感
自戀者往往容易受到生活轉變的影響,因為他們發現很難在現實和周圍其他人設定的界限中生存。
這在成年早期尤其困難。
嫉妒
自戀者相信別人會嫉妒他們,因為他們有一種自負的感覺。
通常會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誇大的認識。
傲慢和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自戀者通常會以一種傲慢的方式展示他們錯誤的自信。他們從事傲慢的行為,如令人討厭的,傲慢的,驕傲的,自誇的暴露主義。
自戀者認為他們在生活中應該享有某些特權,並且可以免受對他們不利的規則的約束。如果他們沒有得到特殊的待遇,他們經常會感到沮喪和生氣。
風險因素
自戀者的風險因素包括自殺和自殺企圖,就像其他精神障礙一樣,因此鼓勵這些患者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治療。
治療
那些患有自戀癥的人往往不努力改善自己,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完美的,沒有什麼問題。
你的伴侶很難為自己的自戀傾向承擔責任,而提出這一點可能會被視為對他們的批評。
對他們來說,對自己的自我意識(包括自我重要性)進行自我反思是很重要的,因為脆弱的自尊不是他們對待自己應該關心的人不好的借口。根據一個人的洞察力和改變的動機,這裏有一些常見的循證療法可以幫助。
- 心理教育
-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
- 行為幹預
- 行為修改
- 認知幹預
- 認知療法
- 專註和放松技巧
- 技能培訓
- 人際關系治療
- 夫妻和家庭咨詢(如果這影響到你的親密關系)
這些療法旨在幫助NPD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是如何影響他人的。
例如,心理學家經常試圖幫助客戶:
- 理解健康和可持續的關系的定義
- 了解如何更好地控制沖動,培養有效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
- 提高與他人的有效溝通
- 建立自尊和自信。
在某些情況下,看全科醫生或精神病醫生進行藥物治療可能會有幫助。藥物治療可包括下列任何一種:
- 抗抑郁藥:這些藥物治療抑郁癥。醫療保健提供者通常會開出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這類藥物的副作用比其他抗抑郁藥要少。SSRI藥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和帕羅西汀。
- 情緒穩定劑:為了減少情緒波動,醫生可能會給你開一種情緒穩定藥物,比如鋰鹽。
- 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可以幫助緩解抑郁和焦慮癥狀。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是兩種抗精神病藥物。
關於如何找到合適的心理治療師,如果您有更多的問題,我們樂意為您解答
歡迎隨時點擊此處與我們聯系。
《如何靠譜、快速地識別自戀狂》
(一)
「魔鏡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覺得自己長得美就是自戀嗎?沒那麼簡單!真正的自戀狂不單覺得自己(比實際)長得美,還覺得他人(比實際)長得醜。此外,除了對自己顏值的肯定,自戀者還戀著自身的方方面面。
正常情況下,人多少都會為自己註入一定的欣賞和愛慕,這是基於rational believes(理性信念)的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也是健康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的自戀,主要是看這個人的優越感是否主要基於irrational believes(非理性信念),且程度是否達到顯著。
而要確定這一點,人格和認知心理學研究廣泛採用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人格測試研究機構開發的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一個長達四十條問題的量表!
(二)
逐條回答四十個拐彎抹角的問題,光想想就要崩潰了,更別提還得說服別人耐著性子答完。
好彩已有學者帶來了一個新方法:想知道某個人是不是自戀?直截了當問TA就好啦。
這不是開玩笑。通過一項有2,200名不同年齡被試者參加的實驗,研究者們發現,只要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單題項自戀測試,開始)×××××××××
你多大程度上同意以下陳述(1= 完全不像我;7= 非常像我):
「我是個自戀者。」
註:「自戀」的意思是自我本位(egotistical)、自我關註(self-focus)和高自我評價(vain)
×××××××(單題項自戀測試,結束)×××××××××
恩,就這麼簡單。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們設計了11項不同的實驗、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方法來反復確認這個單題項的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問題附帶的註釋對自戀這個概念既沒有美化也沒有貶損,不會使被試者因價值評判而虛假作答。
然後,當被試者答完這一條問題後,會被要求再完成一整套四十題項的NPI以及一大堆人格特質應變量作為對照,結果發現:這個簡單粗暴的單項測試結果,居然和用四十題NPI測出來的自戀程度相差無幾的!
(三)
單題項在絕大多數心理特質的測量上都是能避就避,因為信度和效度都很沒保障,為何單單在「自戀」這個特質上這麼靠譜?
「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比其它人更加自戀的人,可能確實更加自戀,」這項研究的合作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與心理學教授Brad Bushman給出瞭解釋。「真正自戀的人並不認為自戀是個負面的特質,是真的自認為比其它人更優越,因此他們不僅自戀,還認為自己理應得到優待,因此對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並不顧忌。」
和過去一些自戀研究一樣,這項研究同樣顯示出自戀與一些人格特征高度相關,例如:低共情(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意識)、較低的關係承諾(在兩個人的關係中缺乏責任感)、沒有回報社會的意欲(缺乏同情與感恩之心)、高自我中心(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應得的要比別人多)。
而Brad另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研究更發現:如果孩子們經常得到父母過高的「讚揚」,則更容易形成自戀人格。這往往是因為父母們分不清「自戀」與「自尊」的區別而隨意捧高孩子,Brad說,「自尊是認為自己與別人一樣優秀,而自戀是認為自己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加優越。」
這一結果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了去年三月九日的《PNAs》期刊,其貢獻在於支持了自戀人格形成的社會學習論,而駁斥了自戀人格形成的心理活動論——也就是說,「它從根本上提出了每個孩子在剛出生時都沒有自戀傾向,也不是自戀的父母就一定會有自戀的孩子。相反,是大人們後天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自戀程度。」。
(四)
在生活中,過度自戀也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Brad認為,自戀人格與缺乏同情心以及易衝動與暴力傾向有關。「當自戀類型的人得不到他們認為‘應有’的待遇,就會變得異常憤怒與衝動。」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熟悉的「公主病」和「直男癌」患者多或少都具有自戀問題。此外,早前研究發現:年少的男性比女性通常具有更高的自戀情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差異會慢慢縮小。然而,隨著近年鼓動自我展示(如自拍等)與同濟比較(如秀恩愛)的社交媒體深度滲透入人們的生活,作為主力活躍用戶的女性則展現出更高比例的自戀情節,有些自戀程度嚴重者完全感知不到他人的真實感受而愈發頻繁地展現自戀性行為。
另一項同樣採用了這個單題項自戀測試方法的研究發現:自戀性得分較高的人們往往更可能參與風險性性行為,且很難維持長期忠貞的兩性關係——這個結果再現了早前一個採用了完整NPI量表的研究發現。
更重要的是,自戀人格者往往在傷害他人後,幾乎不會或僅有低程度、很短暫的內疚感和反省意識,因為他們傾向於通過外部歸因講責任歸結於對方或客觀因素。而越理性,越客觀、越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生活得越壓抑。
所以在一段痛苦的親密關係結束後,很不幸,但這是事實——自戀狂們會比非自戀者們復原得快得多。當他們會迅速投入新的感情中時,往往被旁人視為「灑脫」和「放得下」,相應的,這些評價會進一步加深自戀狂們的自我肯定。
鑒於「自戀」這種人格的種種破壞力,能迅速判斷一個人是否自戀是一項多麼重要的技能啊!對還沒有機會深入了解的約會對象,相比拐彎抹角試探對方三觀,不如直接拋出這一個不起眼的大殺器,問「你自戀嗎?來,1-7選一個」。這樣得到的信息會有用得多。
然而,這個簡單粗暴的單題大法還是有限制性的,它無法區分自戀者中的兩個類型,即:此人究竟是毫不掩飾自戀並為此自豪的浮誇自戀者,還是害怕他人給予負面評價的隱性自戀者(關於隱性自戀者,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完)
https://www.facebook.com/mingo2022/photos/a.776522142476276/810183815776775/?type=3
一個非常自戀的人是怎麽處理親密關系的?
自戀狂本身是沒有安全感的,他會不由自主地用各種手段來操控對方,甚至虐待別人。大多數自戀者都認為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優秀,並且這種信念不止於親密關系。對他們來說,性愛只是另一種操控手段。
為了保護自己的情感和身體不受到傷害,有必要學習怎麽防止自戀者的虐待。這篇文章教你認識自戀者的行為特征,保護自己的生活,學會如何在社會上自戀人格泛濫的環境中遊刃有余。
自戀狂的性關系
自戀狂會呈現出普遍的高高在上的感覺、幼稚以及自我中心的行為。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操縱對方,這是親密關系最有害的虐待形式之一。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在床上無所不能的時候,就是性能力自大,並利用這種偏執感操縱伴侶的情感和身體。性自戀者是一個沒有能力與伴侶保持真正的親密關系的人,他們的特點是喜歡利用伴侶的性欲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性自戀者對自己性能力的迷戀程度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如果你覺察到了這個跡象,那麽請你保護好自己免受傷害。
被自戀狂操控的證據
如果你懷疑自己已經被自戀狂操控,則可以尋找一些具體的證據。盡管有些自戀者的做法很隱蔽,但是有些行為是無法隱藏的。這些特征是:
專註於身體而不是感情
對許多自戀者來說,做愛只專註於形式和畫面感,完全無法忍受小瑕疵。只專註於身體,而忽視與對方的情感連接。導致你對親密感的期待會落空,你會發現他只在乎身體,而不是心情。導致了兩個人的關系始終冷冰冰的,自己心裏涼涼的。
自戀狂很“迷人”
自戀狂有一個強烈的內在需求,他必須以非常受歡迎的方式出現。在戀愛初期,他們會利用這種魅力吸引你。但是,一旦與他開始交往,你就會註意到這些閃光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是為了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還是為了操控。
物化女性
自戀狂可能會從浪漫和關懷備至開始,一步一步展現自己的以自我為中心,他會利用你來滿足他們自私的需求。他會表現得你就是他的願望的延伸,或者把你的身體看作他滿足願望的物品。
強迫做愛
自戀狂喜歡用脅迫的方式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其中就包括性。自戀的人很難忍受失望感,所以如果你沒有給他他想要的,他可能會產生怒不可遏攻擊或者非常失望的反應,從而使你感到難過或打擊你的自尊。無論他在發脾氣還是責怪你,你要知道這都是不成熟不合理的。兩個幸福的人是互相尊重彼此的界限和願望的。
性愛後忽視你
因為自戀狂只關心自己的幸福和滿足感,所以他經常在性生活後撤回所有情感。如果你此時感到被吊在半空或孤獨空虛,那就說明你的身體剛剛被自戀狂利用了。
出軌和性暴力
許多自戀狂都與出軌、性虐待和家庭暴力有關。在一項研究中發現,性自戀者的出軌幾率要高於正常人,在另一項研究中,男性性自戀與家庭暴力和性暴力之間存在直接關聯。因為他會沈迷於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更易遭受性成癮癥的困擾,這進一步改變了他的內在幸福感和外在行為。
自戀狂如何利用性來破壞關系
他的很多行為都是非理性的,情感疏忽、強迫你做某些事情是他們常用的手段,更嚴重的行為有憤怒、持續施虐、支配、權力控制。
1、權力
自戀狂會給人一種性虧欠感,你會誤以為自己有責任滿足他的各種異想天開的性需求,他不在乎你是否方便,也不在乎你是否感到愉悅。對他來說,性就是“我想要”,當他想要時,他應該立即得到想要的一切,忽視你要付出的代價。
自戀狂伴侶還會利用“我就不滿足你的性欲”來達到維持自己權力感的手段。當他試圖操控親密感的遠近時,這與強迫發生性關系一樣有害。
親密關系持續的基礎是:妥協。當兩個人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時,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微妙的奉獻,讓雙方都感到快樂和滿足。只有當兩個人互相合作時,才能創造出持久有溫度的親密關系。
2、易怒
自戀狂的內心深處是創傷和矛盾,缺乏安全感。這使他難以信任任何人,也難以穩定情緒。他逐漸學會了性可以作為攻擊伴侶的武器,從而導致了性暴力、性虧欠、操縱和破壞關系。
這對易怒的人來說,性愛是一種非常容易操作的武器,並且破壞力巨大。當他利用制造恐懼感,或情感脅迫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破壞了親密關系的幸福感、信任感、安全感。
自戀狂用憤怒制造恐懼,以便自己可以更好地操控和管理伴侶,將伴侶逼進生活的狹縫裏。
3、施虐與受虐
親密關系是一種微妙的雙人互動,它要求雙方在精神、身體和情感上都平等地投入和參與。當一方沒有做到這一點時,這個互動就變得不平衡了,這會導致受傷、分裂和生氣。直到爆發出憤怒和暴力,摧毀這段關系。
在一段關系走下坡路的時候,施虐和受虐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由於無法忍受自戀狂的施虐態度,伴侶可能更主動的“奉獻自己”以平息事件。自戀狂的虐待行為還會延伸到以出軌和離婚威脅對方。他通過不斷施虐來獲得越來越大的權力感,這增強了他內心的合理性。
這是一個遞增的循環,發生的過程非常覆雜,是親密關系治療中非常棘手的難點。要打破這個虐待遞增循環的唯一方法是敞開胸懷,找出每個人的問題根源。
4、疏離和控制
自戀狂可以同時使用性虧欠和性暴力,來重新劃定自己的權力感,讓自己掌握“發放親密糖果”的權力。性冷漠的自戀者會撤離所有的親密感,以達到自己掌控伴侶的目的。他也可能會向伴侶施加心理壓力,讓伴侶不敢表達性需求。
與自戀狂的性愛體驗,是一個目標明確的競爭遊戲:重新分配控制權。自戀者只有控制了別人的思想、行為、反應和情感時,才會感覺自己“貌似很滿足”。
這種迫切需要成為“老大”的人,通常來自於幼年的被嫌棄或根深蒂固的問題,這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造成了情感的損失和信任感的缺失。盡管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是也要面對現實,這需要大量的重新認知和大膽的接納。
5、破壞他人自尊
自戀狂最常用的控制伴侶和親人的方式之一就是破壞他人的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性行為是自戀者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他故意使用各種小動作來表達對伴侶的不滿。
為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自戀者通常會打壓別人,讓別人產生自我質疑。
他還可能通過嘲笑、責備、諷刺、羞辱和邊緣化來對付伴侶。通過讓伴侶不斷處於心理困擾和內心沖突的狀態,他可以更好地武裝自己的統治,實現自己的操縱。
保護自己免受自戀狂傷害的方法
如果你發現自己就是自戀狂的伴侶,自己就是受害者,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保護和治愈自己。修覆速度會很慢,但是當我們為自己創造變化時,就在無形中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免受傷害的保護罩,在這個建立防護的過程中,會為自己打開新的生活變化的機會。
自我問診
自我問診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與自己的情緒保持連接,並主動去學習造成傷害的根本原因。讓你的想法按原樣重現,並琢磨它們是什麽。為了開始設定邊界保護自己,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問題的根源和感受。放下評判、責怪和咒罵,給自己更大的空間去自我表達。學會以這種思維方式去應對你遭受苦難的時刻。
重視生活的走向
一旦你有機會看清了你和伴侶的互動模式,你就可以開始重視以後的發展了。你必須對關系想走向何方做出清晰的認識。因為你現在正在受苦,並不意味著你永遠會受苦,你先要了解自己想要什麽,才能像自戀的伴侶傳遞自己的需求、欲望和邊界。這都是為了讓自己以後活得光彩一點,這麽做非常值得。
接受現狀,但不要內化
當自戀者傳遞了錯誤的信息,讓我們以為自己就是錯的。你需要知道,你所體驗到的本質上是性虐待和情感虐待,請接受這不是你的錯。那個破壞關系和施虐的人不是你,你不必承受別人內心的負擔,你有能力繼續前進,不要讓內疚、羞恥和不安全感捆住手腳。
重新接觸美好的事物
克服自戀者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好辦法之一,是重新拾起曾經的愛好和消遣方式。專註於我們喜歡的事物或者擅長的事情是重新建立自信的途徑,你會感覺到越來越有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在遇到被貶低的時候,看到自己的長處,與自己內心的力量感保持連接。
最後總結
與自戀狂打交道是一個微妙的過程,需要時間、理解,和強大的自我接納能力。這些自戀的人非常具有破壞性,對伴侶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害。為了挫敗他的陰謀詭計,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識別自戀並加以限制,及時制止他的操縱行為。
如果你確定正在與自戀狂打交道,請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想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正在發生的事情。自戀狂喜歡把憤怒當武器,並破壞關系。挺直腰桿,拒絕他的施虐,堅持自己的邊界,讓他的操縱欲望無法得逞。專註於自己的優勢,讓自己多參與豐富的生活。這不應該是持續一生的事情,你必須做出決定,讓自己走進更好的未來。
編輯於 2020-10-05 15:56
不周山 | 心理咨詢師 精神分析師關註他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77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