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 2 月. 1, 2023/星期三

MBTI

存在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嗎?

存在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嗎?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麽好多人說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呢?按照理論,八維中,好像Fi與Ti是互相矛盾的,怎能做到都比較高呢?

作者:白微瑕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889793/answer/241301321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做決定的時候,不同觀點打架的情況太正常了。但這不止是情感和理智打架呀。理智和理智之間,觀點不同還能打架呢,難道要區分Ti1/Ti2/Ti3嗎? 情感和情感之間,遇到電車難題等倫理困境,肯定也是各種爭議,也沒見人說Fi1/Fi2/Fi3呀。

況且,到底什麽叫「理性計算利弊得失」?《象與騎象人》中有個例子,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做了腦部切除手術,切掉了情感的部分,結果沒有變成一個純粹理性的人,反而做不出任何決定了。所有人計算利弊得失必然是為了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哪怕是賺錢這種俗的)必然是個體賦予了價值的東西。情感做決策,理智找理由:這是所有人類的共通過程。與T/F無關。

同理,如果一個人但凡有一絲的自我覺察和自我關懷,也會認為「強行做不喜歡的事,導致自己很不爽」是一種失;把內心照顧好,則是一種得。即使是標榜自己最大動機就是追求真理的人,也會出於「避免內心出現問題幹擾自己追求真理的效率」的原因而去連接本心。另外這種人要真是那麽熱情於追求真理……這種熱衷本身也是價值賦予吧。

1. 理性功能的本質?

心理類型》原版定義:人類理性並非別的什麽,不過是人對一般環境的適應所作的表達,它逐漸積澱於穩固建立起來的觀念集叢中,構成我們的客觀價值。所以,理性律是這樣的規律,它指稱並統轄那些普遍認為“正確的”的東西,即已經適應的態度。

個人理解,理性就是把(承載觀念的)符號組織成一個穩定的結構。指稱並統轄 → 符號定義&操作。普遍認為正確的的東西 → 陳述(claim/statement)。穩固建立的觀念集叢 → 判斷體系。

我一直相信「強語言能力」是Fi/Ti形成的關鍵條件。

這里說的語言不是修辭文筆,而是符號處理能力。詞匯是概念的符號,語法是概念的操作,篇章是推理的過程。通常認為Ne-Si是語言思考者,Ni-Se是圖像思考者(別問我為什麽有這種說法我也不知道)【Intp/infp】伊甸園中的孩子如今你在哪 中提到了INP小時候“被關在屋里讀書”的共同經歷,作者認為大量閱讀促進Ne-Si回路的形成。

另外閱讀本身可以提供發展Ti/Fi的基礎能力。首先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考本來就有關系,這可以為發展Ti做鋪墊。如果閱讀的是具有人物劇情的故事[1],就是一種代入角色與換位思考的模擬演練,培養共情能力,為發展Fi做鋪墊。

我自己是典型的語言思考者。特點是頭腦里時刻都在構建句子,總在無意識地描述或推斷什麽東西,overthinking傾向明顯。正如 高讚 @猹猹 描述的,真的容易夜里睡不著。我目前發現的最好的平息雜念方法是想象一個具體場景。原理或許是啟動了視覺化的非理性系統(Ni-Se)壓制了不斷冒出句子的語言系統(Ne-Si)。

自動語言生成器(Ne-Si)產出符號,理性功能(Ji/Je)整理散亂的符號,用來構建判斷體系。構建體系對INP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判斷型做任何事情都要依據和解釋,不會像感知型一樣說出“是Ni指引我做這件事的”這樣的話。價值層面的解釋也是解釋,比如:我判斷他是一個虛偽的人→我不想和虛偽的人結交→我推脫了他邀請的聚會。

理性本身是無立場的,被理性構建的判斷體系的內容才是區分T/F的關鍵

貼點百度百科[2]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哲學上按照判斷的內容來劃分的兩種基本判斷類型。對事物本身事實的描述和指陳判斷稱為事實判斷,如“這花是紅的”;對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如“這花很美”。
因此,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區別,主要並不在於是否以一定的事實為內容,而在於是以陳述客體性的事實為主,還是以陳述主體性的事實為主。二者的主要區別表現為:事實判斷陳述的內容是對陳述對象本身的了解,因而都是描述性的判斷。價值判斷所表達的卻是陳述者自己對事物的態度,因而多是規範性判斷。兩種判斷都可以進行真假的分辨和檢驗,但所依據的標準不同。事實判斷是依據它所描述的對象本身,看其是否符合客體性的事實為真假標準。而價值判斷的真或假則要用主體性的事實來對照。

描述性判斷(descriptive judgement)只是單純地描述什麽是什麽(is),而規範性判斷(normative judgement)會關心好壞對錯,會關心什麽事應該或不應該做(ought to)。

價值判斷並非僅限於道德(不過說情感功能的時候一般就是道德)還包括審美(貶低醜)、理性(貶低邏輯錯誤)、合法(貶低違規行為)等等[3]。按理來說,Ti人喜歡說的「熱愛真理」也是價值判斷。因此不能因為一個人「熱愛真理」就說他是Ti。這句話本身只能說明這個人的Fi(或Fe)中包含了「熱愛真理」的正向價值判斷。

如何區分T/F呢?說實話,我到現在都無法給出一個答案。

  • 一種方法是按量區分:看看他們的判斷體系中是事實判斷更多還是價值判斷更多,這個辦法頂多只能反映功能頻率,而不能反映功能態度,並且無法區分雙高情況(如果雙方用量持平)。
  • 另一種方法是按態度/運用自信度看Hero:我發自內心認同Ti我就是Ti,我天天Ti但是就是覺得Fi最重要我就是Fi,這個辦法對自我認知不清的人不靠譜,同時也無法區分雙高情況(如果對兩種都很自信)。

現在我的選擇是:放棄畢比16型堆棧、支持INP同源異端、承認雙判斷存在(指並存#1)

2. Ti/Fi單高的形成

孕育Ti/Fi的基礎是共同的:語言能力(操作概念的符號),理性態度(建立體系而非跟隨感覺),內傾態度(信任自己而非外部)

但是由於其他基礎能力的差異(如共情能力好壞)大多數人只發展了單個的Ti/Fi。

先說Fi。Fi的產生需要借助情緒(Si)。例如被人欺騙後感到痛苦,然後開始厭惡一切虛偽。這種厭惡是比情緒更長久的情感,它被理性納入體系之中,成為了一條價值判斷。這是最基本的Fi。隨便誰都有這樣的Fi。優秀的Fi需要共情能力的支持。因為共情會帶來額外的感知數據,豐富用於價值判斷的原料庫,並且“感同身受”會獲取天然的人道主義視角,這形成了一般人對Fi的印象。

Ti呢?眾所周知,Ti是Naming/Defining/Understanding。這是因為純粹客觀的觀察者是“看不見物體”的,他們看見的只有平等的像素點。經過命名界定把像素點「切分」出有意義的組塊才能用於體系構建。INP共性本身(語言/理性/內傾)能夠支持最基本的Ti。優秀的Ti是還原論執念的產物。這種執念會促使人追問一切並拆解為原子單元。

Ti和Fi構建體系的區別在於是否需要手動切分。對於Fi來說,Si自帶切分效果(被人罵了難受/被人誇了好受)因此可以抄近道。Fi讀取價值體系的時候,也可以通過Si抄近道(捫心自問+感受內心回覆)而非Ti的精確推導。Ti沒有抄近道的選項,但也因此更能清楚解釋自己的體系。

單高INTP形成條件(阻止發展Fi的條件)

  1. 不會讀情緒(比如自己被罵了也沒覺得難受)或預先認為情緒是不好的,主動壓制情緒,與自我的連接弱,缺少發展Fi的原材料。
  2. 建立價值之後又被自己解構了(什麽是罵?什麽是我?被罵的人和我是同一人嗎?為什麽我會認為罵人不道德?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了,不發展內源Fi,發展Fe也是很好的但總歸是要發展F的。不發展Fi(和Fe)的INTP既不懂人類,也不懂自己,憑著生物避免死亡的本能(利弊得失)以及語言使用者的習慣性動作(建體系)度過作為單純求知者的一生。解構價值的問題比較覆雜,後面再說。這不是Ti單方面的問題。

單高INFP形成條件(阻止發展Ti的條件)

  1. 不具備還原論執念(走向Te實用派道路)或不能抽離自身,習慣性產生主體性事實,而非客體性事實,缺少發展Ti的原材料。
  2. 滿足於價值判斷給出的答案,或害怕追問會破壞自身價值判斷(罵人就是不道德!什麽?你問我為什麽?你問這種問題是什麽居心?)

不發展內源Ti,發展Te也是很好的。但總歸是要發展T的。不發展Ti(和Te)的INFP……emmm說實話我不太能想象這種情況,總感覺生存能力等於0(Ti多少還能順帶點Te)完全活在自己的主觀理想世界中的樣子,這種狀態在無憂無慮的小朋友身上或許會存在吧。害怕價值被解構的問題,後面會和Ti解構價值的問題一起說。

3. 雙分化INP

INTP經常反饋一個問題:Ti把自己價值體系解構了,然後因為虛無主義而痛苦。

如果一定要用八維的術語說,這屬於T/F沒有分化清楚,不能獨立運用

比如「世界沒有意義」這句話本身是可以沒有價值屬性的。它就是個描述。本來純T處理啥事都沒有,但是有人非要把這個東西賦予負向價值。結果推導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負面價值評價,搞的自己很難受。當然了,混合操作本身沒什麽不對的,關鍵是未分化的人混合操作而不自知——莫名其妙推導出價值判斷,還以為自己在用Ti呢。這是Ti管的事兒嗎?你咋不讓Si跨界Ni預測未來呢?

如果不用八維的術語說,這種跨界行為是一種範疇錯誤。
推薦閱讀 世界是善意的嗎?
我們說世界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並不是說世界對人漠不關心。只有認知主體在知道對象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用「漠不關心」來形容。世界不是善意的,它甚至連漠不關心都談不上。為什麽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似乎可以說「世界對我們漠不關心」,進而覺得自己可以說「世界不是善意的」呢?因為你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啊同學。

雙高INP可以同時意識到Ti和Fi的存在並且獨立使用,因此雙高INP是雙分化,而不是未分化。他們可以自由切換解析視角,既能單純談論世界沒有意義這件事,也能哀嘆意義不存在的遺憾。他們可以使用純Ti處理純事實的事務,使用純Fi獲取純個人的感受,使用Ti檢視梳理Fi的價值體系,以及使用Fi為Ti提供人類數據。

可能是因為相處時間足夠久,他們的Ti和Fi是語言互通的。兩者可以正常商討獲得結論,而非憑著蠻力拉扯打架。這個互通體系是基於Ti的。電影里不是總有高智商反派落敗,然後主角團大喊“你計算了一切但是計算不到人類情感”這種劇情嗎?我一直很疑惑啊,這反派如果具備情感理解能力,然後把情感因素也納入計算之中不可以嗎?互通體系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效果。大致是把Fi中的條目轉化為Ti承認的定義然後再納入Ti之中。注意,這絕非用Ti替代Fi。只能說Ti在自己的體系中增加了轉譯Fi輸出的節點,但這些節點的內容都是由Fi的真實輸出書寫出來的。

有人說Ti/Fi雙高可以自給自足,一定意義上是這樣的。比如你用Ti搞了個民科,被他人嘲諷,沒有得到Fe的接納,但是你的Fi會出來說“我認為你這個有意義”。或者你用Fi設想了世外桃源,被外界說沒希望,沒有得到Te的認可,但是你的Ti會出來說“它在理論上是成立的”。

自給自足的效果:

  • 內傾Max
  • 非常獨立的Individualist
  • 看世界的視角豐富多樣(結合Ne,開放性++)

當然兩個內傾是不可能真正自給自足的。只能說比單內傾的“波段”更加豐富。內傾者總是需要處理外界的,雙高照樣需要被動應付世界,也會渴望主動擁抱世界。Fe和/或Te仍是要發展的。


2022/05/04更新

除了以上個人體驗,榮格斯也提到了他們觀測到Ti和Fi不存在互斥,甚至正相關(但是Si和Ni,Te和Fe,Se和Ne的確負相關)可以相輔相成引向自我覺知[4]這是一個神奇的現象:Fi/Ti的關系是特殊的,和Fe/Te之流的關系是不同的。就像Fi和Si之間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一樣,Ti/Fi背後也可能存在某種共同的隱變量(比如與自我覺知有關的一些天賦)。八功能之間並非像八卦圖一樣是完全整齊對稱的。

4. 雙判斷INP

一些理論,把高Ti INFP的功能堆棧寫成 Fi Ne Si Ti,把高Fi INTP的功能堆棧寫成 Ti Ne Si Fi。

這種配置的人肯定存在,但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雙高都是#1#4

從功能位置本身的定義來看,1#英雄/女英雄是個體運用起來最有自信的功能。而4#阿尼瑪/阿尼姆斯則是個體又討厭又渴望補全的功能。 對我個人來說Fi/Ti都是我自信運用的功能,扮演劣勢功能角色只能是Fe/Te。因此我支持Ti/Fi同時位於1#這種「雙判斷」結構的存在

可這樣功能堆棧不就沒法寫出來了嗎?確實,但這不重要。是先有人,後有類型,而非相反。畢比模型中的INFP,不是因為Fi#1 所以Ti#8;而是因為他設定的標準INFP的設定,就是那種無法正常理解Ti,純Fi主導的INFP:Ti處於無意識中、不太會用、或者以錯誤的方法使用而導致災難性後果。

這一切都是標準INFP/INTP設定的結果,而不是Fi和Ti兩種功能本身存在排斥關系的原因!

隔壁九型4w5/5w4的多了去了。沒誰認為是什麽特殊情況。況且,精神分析學派(榮格系)本來也不認為所有人的功能都是正常分化的。按理來說,如果深入研究榮格八維,應該是可以找到一個描述雙判斷情況的名詞的,但我不打算這樣做了:因為我懶。找到名詞又能怎樣呢?我的目標是了解自己,又不是找到描述自己的名詞。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多麽美麗規整的詩歌呀!

但是,節氣不存在 ヾ(^∇^)

存在的是風,是太陽,是雨,是高壓氣旋。

為什麽我還會自稱 INFP?
1. 我對Te是希望擁有的感情,但是對Fe是貶斥的態度(虛偽/圓滑/妥協)
2. Fi認為Fi更重要,Ti經過思考也認為Fi對個體是最根本的……既然雙方達成共識了那就……


2022/05/13更新:

最近糾結自己究竟是真實的雙判斷還是我之前 這篇 文章里認為的 4#Ti。高Ti的INFP或者榮格斯的INFP-OA其實已經足以解釋我的情況。因此我不認為我是真正的雙判斷,但這不耽誤我相信雙判斷的存在。就像沒見過外星人不耽誤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一樣。

5. 雙高資料の大禮包

INP同源論代表作。並不是雙高資料,但是說的INP共性不錯(一生都活在童年,追憶著童年的精神世界)如果按這個文章的描述,我會屬於intp(虛無內核/不喜依附教義/不喜依附他人/喜語言概念辨析/喜ti重構fi)不過我不太同意作者intp就是理想主義被打碎的infp的觀點,好在評論區也出現健康成長的天生intp現身說法了。

本問題下的高讚回答,寫的雙高特征非常全面了,發現了各種相同特征。很喜歡作者對自己回答質量的標準:要麽在道理上無懈可擊(Ti),要麽在價值傾向上對勁(Fi),要麽至少有啟發性(Ne)。

MBTI中N系列的Ti、Fi相互制衡會導致成熟緩慢,向內心求取自我實現的成果。初期會歷經極端矛盾、屢次試錯、重重挫折,但實際上對主導功能的發展會更加全面,深度也會有所提升。INTP會轉化為理想的理性主義者,INFP會蛻變成理性的理想主義者,潛意識發展自我,逐步邁向真正需求的自我實現。

一些好話和鼓勵別惦記啥八功能不好的!

Fi-Ti/Ti-Fi:半平衡體系。自省獨立、注重內在價值體系、自我合理化的邏輯模型,外顯緘默、內在豐富,求真求美。Fi在前者更為坦誠無私、外冷內熱且慢熱,雖擅長真情流露但自持性高;Ti在前者更顯功利,其情感形似有機實則無機。

文字描述很準確。但是仍然認為兩種內傾判斷是1#4#關系,而非共享1#。其實如果承認雙判斷,Fi-Ti/Ti-Fi 半平衡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了。因為在雙判斷結構中,4#本來就不是Fi/Ti,而是正常的外傾判斷。Fi若與Te成對發展,高Fi的INTP完全可以擁有平衡的人格結構。反之亦然。

這也不是雙高文章,但是雙高如果一定要二選一可以參考這兩篇。第一篇對我描述很精準,看了之後我感覺我本質應該還是4號 (4w5而不是5w4)。看了第二篇之後,對照自己對Te不反感而對Fe反感的情況,更傾向於infp,最終確定了繼續以infp的身份在江湖行走~

mbti就是事兒多!隔壁九型哪有那麽多彎彎繞繞?4w5/5w4 都是正常類型,而不是什麽扭曲發展的魔鬼功能(盲猜雙判斷INP會落在4/5這里)如果仍然無法做出主型4/5的選擇,不分先後順序的tritype了解一下?反正目前各種人格理論里,描述我最精確的就是 tritype459(4w5-5w4-9w1)了。九型最大的問題是沒啥討論度 (..•˘_˘•..) 雙判斷INP最後還是和INFP/INTP一起玩……

我自己很久以前寫的一個回答,關於分時系統。

大致思路是,由於某些內生原因,每種人格的能量模式和個人的適配程度有差異,因此一般人會穩定運行最讓自己舒適的模式。雖然如此,模式的切換也經常發生,但如果切換的模式很不適配(例如isfp壓力下模擬intj)就會造成痛苦,但如果此人的內生因素恰好使得兩種模式都較舒適,那麽就會外顯疊加態。此時infp狀態是真的infp,intp狀態也是真的intp。

比如說,我在Ti狀態的時候,把Fi的東西當對象處理,對情感/價值刺激處於遲鈍狀態。但是切換到Fi視角的時候又能(體驗式而非符號式)直接碰觸價值了。不同的判斷邏輯的確不能共同運行,但不耽誤它們分時運行。

6. 雙判斷成因

上文已經給出了一種INP同源設想(語言能力)以及單高INP沒有發展對側Fi/Ti的解釋了。顯然,如果那些限制對側Fi/Ti發展的條件不成立,雙判斷的形成有什麽不可能的呢?

  • 內傾人(過量的那種)
  • 判斷優先感知(愛建體系)
  • 分析偏好 & 還原論(發展Ti)
  • 理解情緒 & 共情他人(發展Fi)
  • Ne-Si 過熱(充足信息)

Ne-Si 過熱的表現就是我開頭提到的不停冒出句子的語言生成器。看到高讚也是這種情況之後我覺得很大概率是必要條件。

滿足發展雙判斷條件的個體未必會選擇發展雙判斷。我自己的情況存在環境催化:一開始是Fi(且Ti不低)但因為遇到變故,Fi被環境打壓,嘗試使用Te,然而改變環境無效,然後Ti存在感越來越高。對於高Fi的INTP,可能是Fe受阻不被環境接納,然後發展內傾情感自給自足了?

我不清楚環境因素到底是不是必需的。因為我在遇到變故之前已經高Ti了,而且本來就是一個內傾過量的人。我不太想把環境因素捧太高,搞的好像健康成長就不能出現某些人格了一樣。

同時發展Ti/Fi的附加效果

  • 情感敏銳 + 抽離旁觀 = 自我覺察(以中立姿態觀察情緒與信念)
  • 自我覺察 + 分析偏好 = 內省智能(了解自己的好惡與追求)
  • 自我覺察 + 共情他人 = 心智化(對於心理過程建模的能力)
  • 分析偏好 + 自我覺察 = 存在智能(相比自然科學對於「作為主觀意識的我」更感興趣)

其實看九型的4w5/5w4基本就是這些描述了,Ti/Fi雙高在16型里屬於一個缺失空白不代表在所有地方都是如此。當然直接丟棄人格理論最方便,人格理論就是「know yourself」過程中引入的一個中間變量,幫助思考但是必然會損失信息,真正的強者都是直接徒手操作的(代表人物:卡倫霍妮)還能形成自己的理論。

當然世上沒有穩賺不賠的事,特性本身也是限制。

比如,共情他人不如正版infp。曾經有人想找情感認同和我說話結果我下意識Ti了一波(為什麽你有這樣的感受?背後是什麽心態?你這個思維過程是否存在扭曲?)我舉雙手保證我的本意絕對是純良的想幫助對方但是後果就是對方非常憤怒並且向我發出語言攻擊……(╯︵╰,)

intp/5w6 能成為自然科學的領域專家或者卓越工程師,但是我很難對完全客觀事實的東西感興趣,天天凈喜歡整些虛無縹緲的……

infp/4 可是真的能產出平地驚雷作品的藝術家,可我從哪找那麽強烈的激情,從哪找那麽爆發的能量啊?我一直很羨慕和欣賞那種純正的Fi,像是一團耀眼灼目的火焰。遙遠的記憶中似乎我也曾經是這樣,現在可就差點意思啦!

寫到這里,突然好開心呀。

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天賦和缺點。

我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互相替代的。


參考

  1. ^閱讀小說能夠提高共情能力嗎?心理學家這樣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452559549841449&wfr=spider&for=pc
  2.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2412514?fr=aladdin
  3. ^Descriptive versus Normative Claims | The Critical Thinker https://criticalthinkeracademy.com/courses/moral-arguments/lectures/655333
  4. ^關於榮格斯人格理論的一些注意事項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709763

編輯於 2022-05-13 16:32


作者:猹猹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889793/answer/16424731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機械的原教旨觀點(注1),自然不存在。可八維的結構理論本來就不是完美的。Ti與Fi當然有互斥性,但以我個人的實踐經驗,最互斥的似乎不是Ti,Fi、Ni,Si這類,而是Se,Si,Ne,Ni,Te,Ti,Fe,Fi,即陰影功能(注2)。

不過我確實沒見過Ti特別高的INFP,Ti比較高的是有的;答主本人就是高Fi的INTP,也發現了不少同類。

大部分認為不能共存者:一是基於Ti與Fi一個屏蔽情緒一個順應情緒;二是基於Ti-Fe的無我與Te-Fi的自我的矛盾(見附錄一);三是基於功能順序的老一套理論,認為Ti與Fi一個第一(英雄與偉大)另一個只能第八(阿尼瑪/阿尼姆斯的陰影or惡魔)。

可這些都糾結於字面的理論,忘記了性格是適應實際生活而發展的。畢竟傳統的榮格心理學認為(榮格考慮的)人格是先天的,但實際使用很明顯能發現,榮格八維所對應的東西是會隨時間發展改變的(注3)。一味糾結原初的理論,知乎的近乎所有討論都無意義了。

就僅就字面邏輯,如“附錄二”中的幾個邏輯糾錯所言,Ti與Fi的共存也沒有邏輯上的矛盾。我自然可以同時精於對情緒的屏蔽與對情緒的順應,這無非是過量分配了些內在判斷、內在控制的技能點。

Ti與Fi兼具的外在原因可能是:成長過程中有過量獨處的外在條件,因而過量發展了內傾功能。

一個INFP,Fi-Si已經loop到煩了,Ne也發展得夠用了,但此時卻缺乏實踐與卷的環境去發展Te,其他外傾功能在天性內傾、環境孤獨時更無所發展,自然可能沒事找事轉向Ni與Ti的發展。(也未必是沒事找事,亦可能是幼年性格尚有各種發展可能時環境發生了變化或來回切換,便發展了另一功能結構,因而有前種功能結構的殘留——如,從友善的環境(Fi)轉移到冷漠的環境(Ti)。恰是因此,才讓有些思維機械的答主認為“Ti、Fi雙高只是未分化的錯覺”——可不是未分化,而是都分化了。人為了適應環境而滋養了惡魔的第八功能,也不是所謂“消極人格吞沒真實自體”(哪怕是臨床上最容易出問題的第四功能,只要整合得好,就無所謂吞沒),直視並接納心魔沒什麽不好。)

此一段並非嚴格的邏輯,是答主基於觀察的結論。我的觀點是:非典型人格本質不是因為天賦的平衡,而應該是(天賦及環境的)失衡,常見的是過度的內傾or外傾。

Ti與Fi都發展是非常適合獨處的。因為這意味著內傾判斷功能可以連續不斷地使用——邏輯走煩了走情感,情感走不下去走邏輯。我個人把這種狀態稱為“雙封鎖”——睡覺的時候腦子里的思路一刻不停(一會兒想想討厭的人可愛的人羨慕的人,一會兒又去幻想一些故事,一會兒又腦內辨析概念給自己邏輯糾錯),Ne又是被動的,不斷提供材料,“封鎖”了我的睡眠_(:з」∠)_,搞得我一直入睡困難。

Ti與Fi兼具的內在原因可能是:對自身的反思及對平衡的渴望。

至少答主個人是有達到平衡的內在願望的,意識到純粹Ti邏輯的所謂中立客觀不過是擯棄情感的有限中立,並沒達到真正的“中正”。不去運用Fi,僅靠Ti-Fe所理解的人性在我看來總是表象。或許是這種內在願望驅使我發展了Fi,但也可能是我本來就發展了Fi才會有這種想法,存疑。(注4)

Ti與Fi兼具的特征:

①對事物具有“合理性”、“情感傾向”兩種評價模式,且互相獨立。

例如:答主常常會喜歡一個東西,但知道它是不夠優秀的;討厭一個東西,但承認它的合理性甚至優秀性。這種話對大部分人(Fi使用者)來說是妥協的話術,但Ti與Fi兼具者是真的這樣想的——即真的理解其優秀與否,也真的有Fi式的喜歡與厭惡。

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是多此一舉、自相矛盾嗎?”我只能說:“你不懂孤獨的人(內心)戲能多足。”

當這些矛盾影響現實的抉擇時,成熟的Ti-Fi使用者自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只是比一般人糾結的東西更多些。

Ti-Fi能更寬容地理解Ti使用者與Fi使用者的不同傾向,能擁有更多樣的興趣與對各種問題更豐富的看法。

②對伴侶、朋友等關乎自身的重要的東西的選擇過分謹慎苛刻。

Ti-Fi有其更包容的地方,自也有其更苛刻的地方。對不重要的東西,只要它“正確”或者它“討喜”,Ti-Fi都能從中攫取好的部分,承認其價值。但對待關乎個人的重要的東西,Ti-Fi就會強迫癥式地對其有Ti與Fi兩重的要求,如伴侶、朋友的選擇,或者=_=對自己的回答的要求(注5)。

③高Fi的INTP及高Ti的INFP在Ni-Se的動物性(見附錄一)上表現得尤其差。

健康的Ti與Fi兼具者應該具有Te與Fe至少一個功能,否則無法達成互補平衡。而對於IN?P,又要發展Ne-Si,這就造成了五種常用功能。用的功能比別人多,必然精力有所不濟,那麽不常用的三種功能就會尤其差,包括Ni-Se。具體而言就是:沒有動物性打破規則的本能,非常傾向於利用規則、順應規則;具體觀察力、沈浸式構想直覺十分缺失,例如容易臉盲。


附錄一:(互補功能)

簡單闡明一下標準八維功能結構中的四對互補功能各自的本質為何。(注:以下用詞不含情感道德上的褒貶,只為盡量精確描述,亦無進化心理學的證據,腦科學的結論只作為印證補充)

①Ti與Fe——社群的、無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人類適應社群生活所用的判斷功能。社群需要的是成員去個體化、以社群的角度考慮問題。因而人類發展出 連接人與人、造成情感氣氛的短情緒Fe,以及 上帝視角、抽離個人感情、理性全面分析問題的長邏輯Ti。

Ti-Fe使用者都不重“自我”,Fe>Ti者重集體、他人、氛圍,Ti>Fe者重(抽離個人的)合理性、正確性。Fe是為了集體而主動與他者融合;Ti是意識到集體中他者不典型或不可靠,因而與具體的他者隔離,主動塑造“無私情的中立他者”代為思考。

腦科學研究表明:Fe與“對他人評價敏感,依評價調整個人行為”的T5腦區(左後側)高度關聯;Ti與大腦頂部靠前靠後的四個腦區關聯,這些腦區關注概念辨析、分類、邏輯糾錯、大量利弊綜合分析等。

②Fi與Te——獨行的、自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在集體生活不那麽重要時漸漸得到強化的為個人、為自我的能力(但它們按說應該比Ti-Fe更原始)。Te在乎個人的、實用的利益,樂於使用短邏輯高效決策;Fi在乎個人情感價值,樂於沈浸於長情緒。

Fi-Te都重視“自我”,即通過手段、獲取自身利益、達到自身小我的愉悅與幸福。Te>Fi更在乎“手段→利益”部分,因而好鬥;Fi>Te在乎“利益→幸福”部分,因而和平。Fi是意識到自我與他者不同而遠離集體構建自我;Te是確定自我與集體的隔離後回頭利用集體牟利達成自我。

Fi高度綁定“衡量喜好、排除幹擾堅持信念、高精度調取對個人很重要的記憶”的F8腦區(右前側);Te使用Ti的四個腦區,但對這些腦區的使用是短促的,不像Ti使用者那樣持續不斷。

③Ni與Se——動物性、狩獵性、試探性。

此二種功能最具原始性。Se是動物的 狩獵(操作)、隨時享樂、危機應對 所對應的瞬時觀察能力;Ni是動物性的預知、構想、直覺。

Ni-Se都是前規則時代的能力,它下意識地不在意後天構建的規則束縛。Se>Ni更在乎對動物本能的具體使用;Ni>Se則是遏制暫時的本能,依照本能對未知進行有目的的直覺推斷。

Se與大腦的“網球步”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交替低程度激活閃爍,適合瞬時觀察、隨時應對危機。Ni與大腦的“流”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全域同程度激發,適合集中精力沈浸入構想中。

④Si與Ne——人性、規則、防禦性。

此二種功能更具構建性。Si是人類的沈浸入規則的高度全面感知現實的能力;Ne是在攝入豐富材料之後找尋材料間的抽象聯系並保持開放性、可能性的無目的的瞬時聯想能力。

Si-Ne都是適合規則時代的能力。Si>Ne把自己沈浸入規則與傳統;Ne>Si則在接受規則後對其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Ne與大腦“聖誕樹”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高振幅、高程度激活閃爍,適合對各種可能性的探索、頭腦風暴、獲得靈感;Si使用Ni使用的“流”模式,但Si所沈浸的是已知的真實而非未知的構想。


附錄二:(邏輯上的糾錯)

觀點1:Fi-Te與Ti-Fe似乎是不可共存的——一個是“自我”,一個是“無我”;一個在乎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情緒,一個考慮一般的合理性、集體的情感氛圍。

回答:一個人無法一邊屏蔽情緒一邊順應情緒,一邊在乎個人一邊在乎他者。但這壓根不構成矛盾——我不能既高興又傷心,但我可以高興也可以傷心,也可以兩種都很“擅長”。

觀點2:“Ti就是INTP的Fi”。

回答:此出自臆想的觀點靠腦區的不同即可否定。(見附錄一)

觀點3:屏蔽情緒的INTP沒可能、沒精力發展順應情緒Fi,只會內耗。

回答:那麽難道各位在成長過程中內外傾、判斷感知的內耗矛盾還少嗎?這些矛盾哪個不是達到了“反義詞”的級別?緣何Ti與Fi的內耗就如此不可調和?

觀點4:發展Fi的INTP無法達成健康穩定的人格,健康穩定的INTP不需要Fi。

回答:Fi若與Te成對發展,高Fi的INTP完全可以擁有平衡的人格結構,這固然不必要,但有可能。


注釋:

注1:即便談原教旨,只要不往死板了理解,至少你得承認:榮格派歷來讚同Ti、Fi功能的聯系與共存。(不過我不認同榮格對弗洛伊德的判斷是Fi,Ti雙高,榮格或只是想說明第八功能使用時消極負面的感覺。答主由於身處學術圈,當然見過常使用Ti的INFP(我一向認為弗洛伊德便是此類),但我很難認同他們大部分是高Ti的。只有他的Ti顯出一些超出冥頑狀態的積極性,我才比較認同。)

注2:莫名翻到有對陰影互斥的觀察持極大異議的回答,補充一下:答主這里指的是兩者很難同時極高,不否認其常有互相帶動。影子跟隨實體,但它永遠是影子。實體愈昭顯,影子愈難脫依附。

注3:不過我目前覺得大部分的改變出現在0-6歲,其次6-20歲,20歲以後就不太會變了。

注4:以原型心理學的術語說,這屬於內在希望接納惡魔的第八功能以平衡對崇高英雄的第一功能的迷醉。話雖如此,我仍然不喜歡我的第五功能(覺得使用Te時的自己狡猾虛榮但又不得不用)、第六功能(壓根就不願意用Ni,第六功能是“壞父母”的原型,我媽這個ENFJ已經代我用盡了,她一開始安娜卡列尼娜式Ni猜測我就頭皮發麻),所以這可能也不過是場面話,本質大概還是因為我碰巧高度分化了Fi。

注5:我對我這個回答就不完全滿意(說得好像我對哪個回答滿意似的),我一般會要求在道理上無懈可擊(Ti),在價值傾向上對勁(Fi),這個回答差點意思,但至少有新意與啟發性(Ne)。

編輯於 2022-04-02 07:40


作者:猹猹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889793/answer/16424731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機械的原教旨觀點(注1),自然不存在。可八維的結構理論本來就不是完美的。Ti與Fi當然有互斥性,但以我個人的實踐經驗,最互斥的似乎不是Ti,Fi、Ni,Si這類,而是Se,Si,Ne,Ni,Te,Ti,Fe,Fi,即陰影功能(注2)。

不過我確實沒見過Ti特別高的INFP,Ti比較高的是有的;答主本人就是高Fi的INTP,也發現了不少同類。

大部分認為不能共存者:一是基於Ti與Fi一個屏蔽情緒一個順應情緒;二是基於Ti-Fe的無我與Te-Fi的自我的矛盾(見附錄一);三是基於功能順序的老一套理論,認為Ti與Fi一個第一(英雄與偉大)另一個只能第八(阿尼瑪/阿尼姆斯的陰影or惡魔)。

可這些都糾結於字面的理論,忘記了性格是適應實際生活而發展的。畢竟傳統的榮格心理學認為(榮格考慮的)人格是先天的,但實際使用很明顯能發現,榮格八維所對應的東西是會隨時間發展改變的(注3)。一味糾結原初的理論,知乎的近乎所有討論都無意義了。

就僅就字面邏輯,如“附錄二”中的幾個邏輯糾錯所言,Ti與Fi的共存也沒有邏輯上的矛盾。我自然可以同時精於對情緒的屏蔽與對情緒的順應,這無非是過量分配了些內在判斷、內在控制的技能點。

Ti與Fi兼具的外在原因可能是:成長過程中有過量獨處的外在條件,因而過量發展了內傾功能。

一個INFP,Fi-Si已經loop到煩了,Ne也發展得夠用了,但此時卻缺乏實踐與卷的環境去發展Te,其他外傾功能在天性內傾、環境孤獨時更無所發展,自然可能沒事找事轉向Ni與Ti的發展。(也未必是沒事找事,亦可能是幼年性格尚有各種發展可能時環境發生了變化或來回切換,便發展了另一功能結構,因而有前種功能結構的殘留——如,從友善的環境(Fi)轉移到冷漠的環境(Ti)。恰是因此,才讓有些思維機械的答主認為“Ti、Fi雙高只是未分化的錯覺”——可不是未分化,而是都分化了。人為了適應環境而滋養了惡魔的第八功能,也不是所謂“消極人格吞沒真實自體”(哪怕是臨床上最容易出問題的第四功能,只要整合得好,就無所謂吞沒),直視並接納心魔沒什麽不好。)

此一段並非嚴格的邏輯,是答主基於觀察的結論。我的觀點是:非典型人格本質不是因為天賦的平衡,而應該是(天賦及環境的)失衡,常見的是過度的內傾or外傾。

Ti與Fi都發展是非常適合獨處的。因為這意味著內傾判斷功能可以連續不斷地使用——邏輯走煩了走情感,情感走不下去走邏輯。我個人把這種狀態稱為“雙封鎖”——睡覺的時候腦子里的思路一刻不停(一會兒想想討厭的人可愛的人羨慕的人,一會兒又去幻想一些故事,一會兒又腦內辨析概念給自己邏輯糾錯),Ne又是被動的,不斷提供材料,“封鎖”了我的睡眠_(:з」∠)_,搞得我一直入睡困難。

Ti與Fi兼具的內在原因可能是:對自身的反思及對平衡的渴望。

至少答主個人是有達到平衡的內在願望的,意識到純粹Ti邏輯的所謂中立客觀不過是擯棄情感的有限中立,並沒達到真正的“中正”。不去運用Fi,僅靠Ti-Fe所理解的人性在我看來總是表象。或許是這種內在願望驅使我發展了Fi,但也可能是我本來就發展了Fi才會有這種想法,存疑。(注4)

Ti與Fi兼具的特征:

①對事物具有“合理性”、“情感傾向”兩種評價模式,且互相獨立。

例如:答主常常會喜歡一個東西,但知道它是不夠優秀的;討厭一個東西,但承認它的合理性甚至優秀性。這種話對大部分人(Fi使用者)來說是妥協的話術,但Ti與Fi兼具者是真的這樣想的——即真的理解其優秀與否,也真的有Fi式的喜歡與厭惡。

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是多此一舉、自相矛盾嗎?”我只能說:“你不懂孤獨的人(內心)戲能多足。”

當這些矛盾影響現實的抉擇時,成熟的Ti-Fi使用者自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只是比一般人糾結的東西更多些。

Ti-Fi能更寬容地理解Ti使用者與Fi使用者的不同傾向,能擁有更多樣的興趣與對各種問題更豐富的看法。

②對伴侶、朋友等關乎自身的重要的東西的選擇過分謹慎苛刻。

Ti-Fi有其更包容的地方,自也有其更苛刻的地方。對不重要的東西,只要它“正確”或者它“討喜”,Ti-Fi都能從中攫取好的部分,承認其價值。但對待關乎個人的重要的東西,Ti-Fi就會強迫癥式地對其有Ti與Fi兩重的要求,如伴侶、朋友的選擇,或者=_=對自己的回答的要求(注5)。

③高Fi的INTP及高Ti的INFP在Ni-Se的動物性(見附錄一)上表現得尤其差。

健康的Ti與Fi兼具者應該具有Te與Fe至少一個功能,否則無法達成互補平衡。而對於IN?P,又要發展Ne-Si,這就造成了五種常用功能。用的功能比別人多,必然精力有所不濟,那麽不常用的三種功能就會尤其差,包括Ni-Se。具體而言就是:沒有動物性打破規則的本能,非常傾向於利用規則、順應規則;具體觀察力、沈浸式構想直覺十分缺失,例如容易臉盲。


附錄一:(互補功能)

簡單闡明一下標準八維功能結構中的四對互補功能各自的本質為何。(注:以下用詞不含情感道德上的褒貶,只為盡量精確描述,亦無進化心理學的證據,腦科學的結論只作為印證補充)

①Ti與Fe——社群的、無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人類適應社群生活所用的判斷功能。社群需要的是成員去個體化、以社群的角度考慮問題。因而人類發展出 連接人與人、造成情感氣氛的短情緒Fe,以及 上帝視角、抽離個人感情、理性全面分析問題的長邏輯Ti。

Ti-Fe使用者都不重“自我”,Fe>Ti者重集體、他人、氛圍,Ti>Fe者重(抽離個人的)合理性、正確性。Fe是為了集體而主動與他者融合;Ti是意識到集體中他者不典型或不可靠,因而與具體的他者隔離,主動塑造“無私情的中立他者”代為思考。

腦科學研究表明:Fe與“對他人評價敏感,依評價調整個人行為”的T5腦區(左後側)高度關聯;Ti與大腦頂部靠前靠後的四個腦區關聯,這些腦區關注概念辨析、分類、邏輯糾錯、大量利弊綜合分析等。

②Fi與Te——獨行的、自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在集體生活不那麽重要時漸漸得到強化的為個人、為自我的能力(但它們按說應該比Ti-Fe更原始)。Te在乎個人的、實用的利益,樂於使用短邏輯高效決策;Fi在乎個人情感價值,樂於沈浸於長情緒。

Fi-Te都重視“自我”,即通過手段、獲取自身利益、達到自身小我的愉悅與幸福。Te>Fi更在乎“手段→利益”部分,因而好鬥;Fi>Te在乎“利益→幸福”部分,因而和平。Fi是意識到自我與他者不同而遠離集體構建自我;Te是確定自我與集體的隔離後回頭利用集體牟利達成自我。

Fi高度綁定“衡量喜好、排除幹擾堅持信念、高精度調取對個人很重要的記憶”的F8腦區(右前側);Te使用Ti的四個腦區,但對這些腦區的使用是短促的,不像Ti使用者那樣持續不斷。

③Ni與Se——動物性、狩獵性、試探性。

此二種功能最具原始性。Se是動物的 狩獵(操作)、隨時享樂、危機應對 所對應的瞬時觀察能力;Ni是動物性的預知、構想、直覺。

Ni-Se都是前規則時代的能力,它下意識地不在意後天構建的規則束縛。Se>Ni更在乎對動物本能的具體使用;Ni>Se則是遏制暫時的本能,依照本能對未知進行有目的的直覺推斷。

Se與大腦的“網球步”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交替低程度激活閃爍,適合瞬時觀察、隨時應對危機。Ni與大腦的“流”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全域同程度激發,適合集中精力沈浸入構想中。

④Si與Ne——人性、規則、防禦性。

此二種功能更具構建性。Si是人類的沈浸入規則的高度全面感知現實的能力;Ne是在攝入豐富材料之後找尋材料間的抽象聯系並保持開放性、可能性的無目的的瞬時聯想能力。

Si-Ne都是適合規則時代的能力。Si>Ne把自己沈浸入規則與傳統;Ne>Si則在接受規則後對其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Ne與大腦“聖誕樹”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高振幅、高程度激活閃爍,適合對各種可能性的探索、頭腦風暴、獲得靈感;Si使用Ni使用的“流”模式,但Si所沈浸的是已知的真實而非未知的構想。


附錄二:(邏輯上的糾錯)

觀點1:Fi-Te與Ti-Fe似乎是不可共存的——一個是“自我”,一個是“無我”;一個在乎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情緒,一個考慮一般的合理性、集體的情感氛圍。

回答:一個人無法一邊屏蔽情緒一邊順應情緒,一邊在乎個人一邊在乎他者。但這壓根不構成矛盾——我不能既高興又傷心,但我可以高興也可以傷心,也可以兩種都很“擅長”。

觀點2:“Ti就是INTP的Fi”。

回答:此出自臆想的觀點靠腦區的不同即可否定。(見附錄一)

觀點3:屏蔽情緒的INTP沒可能、沒精力發展順應情緒Fi,只會內耗。

回答:那麽難道各位在成長過程中內外傾、判斷感知的內耗矛盾還少嗎?這些矛盾哪個不是達到了“反義詞”的級別?緣何Ti與Fi的內耗就如此不可調和?

觀點4:發展Fi的INTP無法達成健康穩定的人格,健康穩定的INTP不需要Fi。

回答:Fi若與Te成對發展,高Fi的INTP完全可以擁有平衡的人格結構,這固然不必要,但有可能。


注釋:

注1:即便談原教旨,只要不往死板了理解,至少你得承認:榮格派歷來讚同Ti、Fi功能的聯系與共存。(不過我不認同榮格對弗洛伊德的判斷是Fi,Ti雙高,榮格或只是想說明第八功能使用時消極負面的感覺。答主由於身處學術圈,當然見過常使用Ti的INFP(我一向認為弗洛伊德便是此類),但我很難認同他們大部分是高Ti的。只有他的Ti顯出一些超出冥頑狀態的積極性,我才比較認同。)

注2:莫名翻到有對陰影互斥的觀察持極大異議的回答,補充一下:答主這里指的是兩者很難同時極高,不否認其常有互相帶動。影子跟隨實體,但它永遠是影子。實體愈昭顯,影子愈難脫依附。

注3:不過我目前覺得大部分的改變出現在0-6歲,其次6-20歲,20歲以後就不太會變了。

注4:以原型心理學的術語說,這屬於內在希望接納惡魔的第八功能以平衡對崇高英雄的第一功能的迷醉。話雖如此,我仍然不喜歡我的第五功能(覺得使用Te時的自己狡猾虛榮但又不得不用)、第六功能(壓根就不願意用Ni,第六功能是“壞父母”的原型,我媽這個ENFJ已經代我用盡了,她一開始安娜卡列尼娜式Ni猜測我就頭皮發麻),所以這可能也不過是場面話,本質大概還是因為我碰巧高度分化了Fi。

注5:我對我這個回答就不完全滿意(說得好像我對哪個回答滿意似的),我一般會要求在道理上無懈可擊(Ti),在價值傾向上對勁(Fi),這個回答差點意思,但至少有新意與啟發性(Ne)。

編輯於 2022-04-02 07:40


作者:若化生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889793/answer/24201940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存在,但是表述不嚴謹。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的說法,是把榮格八維的原型論和特質論混在一起說了。

更好的表述方式:我本身屬於INFP類型原型,不過從特質上來說,我的Ti其實很高。我本身屬於INTP類型原型,不過從特質上來說,我的Fi其實很高

在此也反對某些回答說的榮格心理學派沒有這種說法,榮格心理學派早就從“均衡原則”和“等值原則”確立了陰影功能也可以很高的說法。榮格八維原型論實際並不只是僵化的模型!是可以和特質論結合到一起用的。功能位置(態度)不可變不代表功能強度(使用頻率)不能變!有空可以看看榮格心理學怎麽說的,網傳八維模型肯定不完善啦..一大堆人說的是“自己的八維模型”而不是“榮格八維”

心理能量的兩極對立和熵原則。 榮格的心理能量概念的本質是能量的兩極對立和熵原則(又叫均衡原則),所謂熵原則是用熱力學中的第二定律來說明物理能量流動的方向,按照這一原則,物理能量的流動是由於兩極之間的勢差造成的,榮格用這個術語來表示一種靜止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不存在任何勢差。因此,心理能量的流動,在人的整個心理系統中,能量的分配就是趨向於在各種結構活動之間保持某種平衡,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需要,他的心理活動系統就會失橫,為了保持平衡,心理能量就會由較強的地方流向較弱的地方,這個人就會通過努力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使心理系統保持平衡,榮格認為健康而成熟的人格總是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存在於完美無缺的平衡狀態中

等值原則。“如果某一特定的心里要素原來所固有的心理能減退或消逝,那麽與此相等的心理能就會在另一心里要素中出現……當然實際上,它也可能是同時分散到幾種心里要素中去了。”(《榮格心理學入門》,p82)這像是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定律。[1]

從理論及實踐角度來說,原型類型的陰影功能高不代表這個人一定不健康,而僅代表該個體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慣於使用陰影功能去面對外界,從特質論來說只要個體沒有發生太大的沖突和紊亂就是沒問題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典型的某個類型原型的功能排序。

陰影功能高,最多會讓人感覺到“哪里怪怪的”,不那麽典型。但假使發生內耗,高陰影功能的個體,如果沒有發展好,也容易(不是絕對)陷得更深些。

舉例:高Ti的INFP會是什麽樣子[2]——節選自若化生知識星球課程

八功能中,最無可救藥的功能態度像是一個魔鬼,但是這個魔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象征著阿尼瑪/阿尼姆斯的第四功能的發展而進行一定馴化,它們之間同樣可以起到相互補償的作用。一個使用Ti頻率很高的INFP,能不能使用的好是很考驗個人發展程度的。邁爾斯母女的媽媽,其實也是高Ti的INFP類型,她的功能整合是相當不錯的,因此她的Ti功能為心理類型和MBTI的學術研究做了不少貢獻。但如果個體沒分化好,第八功能就容易表現其原始的態度,因為第八功能通常是最未分化、原始混沌的狀態的功能。會表現出其更為抽象觀念性、拒斥外部標準、秩序及現有觀點的態度,甚至會從極為主觀判斷的視角抨擊外部共識、標準,且不一定很準確。也就是說高Ti的INFP如果沒有發展好,很容易流入主觀。

而即使IXFP不去刻意使用第八功能Ti,也依然會在日常生活中在自身無意識的情況下使用。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是會同時運用到情感與思維的,只不過是有意識與無意識之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IXFP看待問題時會過於注重自身的情感是否認同,並由此給出自身認知中充分的理由、邏輯論證,即使這種理由是脫離實際甚至是過於主觀的。這就是IXFP第八功能Ti的表現了。如果在IXFP陷入loop狀態,她們也會使用這類充滿負面及主觀色彩的邏輯論證去不斷解構自身及他人的信念、情感認同等等,這會使他們陷入徹底絕望的狀態。

IXFP在表達自身情感認同的時候實際上會不自覺地帶有自身的邏輯論證(Ti陰影的表現)、或是通過個人情感、信念等表達自身的觀點並證明其合理性(主導功能與第八功能會不自覺一並使用),這點IXFP本人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第八功能Ti的使用,則需要看個體的察覺、整合情況,但他人和IXFP在互動時往往能夠察覺到她們第八功能所有的負面表現。

舉例:高Fi的INTP會是什麽樣子——節選自若化生知識星球課程

INTP — 建築師 Ti Ne Si Fe Te Ni Se Fi

如果INTP沒有通過劣勢功能Fe帶動Fi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了Fi功能的話,就很容易有這個問題:他們的主觀情感Fi很容易表現其原始的態度,讓他們將Fi貶低客體情感的負面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所使用的依然是Fi功能本能

第四功能會是羞恥感的來源。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被迫使用劣勢功能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與劣勢功能表現出優勢功能相反性別的負面原型特質:防禦性、歇斯底里、絕望、易怒等等。但我們對第四功能卻又有本能想要接近、整合並使用態度

第四功能的Fe對INTP及ISTP來說,會有一種想要使用又本能拒斥的感覺。這個位置的Fe功能會表現出明顯的劣勢,譬如INTP和ISTP會本能地回避和他人社交、不自覺地忽視人際關系的和諧性、或是難以融入到社交氛圍中。但即使是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到INTP和ISTP在進行邏輯分析時,會本能地想和更多人交流想法、在他們得到思考的結果的時候,也會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即便他們現實中往往獨處,但也總會在互聯網上和更多人產生交流。

對於INTP/ISTP而言,Fe功能的整合並不是前半生就要完成的任務,早年間他們需要接受並承認自身的劣勢之後,再去對人際關系、情感氛圍本身建立更全面的認知。

第四功能的Fe,主要表現在INTP和ISTP對於人際關系意義及價值的認知往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而由於Fe依然在陽面功能,他們也會有意識地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性、或是意識到人際關系中存在的潛規則。

但INTP/ISTP使用Fe功能的方式依然會有一些僵硬、不自然的情況,往往他們是通過對人際關系的察覺以及關系的建立去認識到自身的個人情感(Fi)。對於他們而言,和外界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旦失去了和他人的人際關系聯結,她們的個人情感所有的焦慮、不安感、恐懼感會以顛覆性的姿態爆發出來(他們需要有穩定的人際關系去承載、理清自身的個人情感Fi),以致於她們即使感受到自身的情感很強烈,但卻因為無法清晰地建立對自身Fi功能的認知,而招致完全的情感體驗混亂,在這時候他們的自我認識會陷入極大的混亂。這是由於第八位置的Fi功能所致(第八功能位置原型:魔鬼/惡魔)

以下內容來自文章:若化生:MBTI與榮格八維功能排序的理由是什麽?你認為的性格類型真的是你認為的嗎?

而剛開始學習榮格八維和MBTI的時候,大多人都會有一個常見的疑問,譬如:我是INFP,但我實際上測試出來的Ne比Fi高,Ti也不低,我是不是非典型INFP?榮格八維功能的排序是固定的嗎,還是不變的?

或者時常有人會說“我是高Ti的INFP/高Ni的ISTJ,而且我是健康的”。這些說法其實都是不嚴謹的(第八功能很高按照原型論的說法,會讓個體表現出高度該功能魔鬼破壞性態度),要知道榮格八維其實是特質論+原型論的理論,這些人的誤區就是把特質和原型混淆了。在混淆的情況下,我們是很容易(不是絕對!)會把自己原本的類型判錯的。而錯誤認同心理類型則極易(不是絕對!)增高罹患神經質的風險。抑郁癥是否會改變mbti類型?尤其是內向/外向?

接下來是特質論和原型論的科普環節!除了特質論和原型論以外還有類型論,MBTI、四液說、DISC其實都是典型的類型論,是很古老的分類方法(講究的是群體與群體間的分類,容易忽視個體的內部差異,解釋力較低),現在的心理測量工具也基本上不用了這種方法搭建理論了。[3]

關於人格特質論的介紹,:

人格特質理論主要是語言學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模式產生的成果,‚引用奧爾波特的話來描述可能更為精確‚“。在某一社會中長期說寫所用的語言應能包括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一個人所需的概念和構念‚,換言之,‚大多數的人格特質都會被編碼到自然語言中去”。這種觀點和精神分析的信徒拉康的人格理論基本一致‚,認為,‚個體的語言結構其本質也便是人格結構。[4]

簡而言之,人格特質理論強調的是:個體間的差異,及個體間的特質與量的差異。也就是是一片葉子與其他葉子的差異。人格特質理論的模型相較類型論更為精細,且信效度更高。同時,人格特質理論需要通過個體的心理測量進行評估,便不可避免地忽視了群體與群體間的差異,但更多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細差異。在如今,人格特質理論被主流心理學界廣泛認可。因為特質論並不是把人們分為絕對的類型,而是邏輯上認為人們普遍存在一些特質,每個人在這些特質上有不同的表現。譬如開放性是一種特質,每個人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具備這種特質,成為其人格的特色之一。而人之所以有差異,就在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特質表現程度,也就是量的差異,而非是質的差異。由此形成每個人不同的特質結構,用於解釋人的表征或行為等差異。 [5]

MMPI(明尼蘇達量表,自陳式問卷,目前的邏輯沿用了一定特質論模型)和大五人格是人格特質論的代表模型——MMPI問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別對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進行預測,以確定在哪些條目上不同人有顯著不同的反應模式,因此該測驗最常用於鑒別精神疾病。在精神科醫院中往往有這項自評量表。大五人格則提出了人們普遍具有的五種特質:開放性、盡責性、外傾性、宜人性及神經質性,由此來構成個體的人格特質模型,大五人格被廣泛用於解釋個體差異。

人格特質論在榮格八維理論上的應用方式:

在這個範疇中,我們可以把榮格八維的功能看做是八種特質,在不同個體上八維功能的強度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表現。這樣榮格八維功能理論便可以更好地通過自然語言的形式,去描述一個人的主要及次要特質。當然這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可能很難以使用特質論版本的榮格八維模型,為一個人確定一個傳統的十六類型,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有傳統十六類型中多個類型所有的特質,介於多種類型之間。

不過像筆者 @若化生 在榮格八維領域的合作夥伴 @Jungus榮格斯 有一個更加聰明的做法,他們根據文化、社會差異所做出的亞類型分類讓特質論版本的“榮格斯64型”理論,更具有現實指導性意義及解釋力。不過,嚴格意義而言,榮格斯實際上制作的榮格斯64型理論,其實已經不屬於榮格八維理論的範疇內了,更是一套更易被學者接受的榮格心理學認知功能特質理論。在功能釋義上,榮格斯使用了一定的榮格心理學釋義,並大量地結合了認知心理學中的定義

關於人格原型論的介紹:

人格原型論更多是在榮格心理學派獨有的概念,很多人都會對這個稱呼感到陌生,在這里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原型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在人格心理學上作為原型論使用。

原型[6]: 在榮格詞典里,原型被定義為人類心理中原始的結構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動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在柏拉圖所論述的“形式”中,已經表現出了榮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跡列維一布留爾在其著作 《原始思維》中使用的“集體表象”這個概念,更是接近了榮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據列維一布留 爾的描述,“集體表象”在某一集體(該集體可以是一種文化,或一個民族)中世代相傳和繼承,並且在該集體的每個成員身上都會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或作用方式,‘ 集體表象”還能夠引起該集體中每個成員對有關的意象和象征物產生尊敬、恐懼、崇拜等感情。
注:集體表象=集體意象。 原型意象: 榮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來描述原型將自身呈現給意識的形式。但是榮格也一直努力區分原型與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無意識的,我們的意識無從認識它;但是可以通過原型意象,來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義。於是,我們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現。通過其表現以及表現的象征,我們就可以認識原型。比如,出生、結婚、死亡與分離等等,在其象征的意義上來說,都再現著某種原型的存在。[7]

——榮格說:“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些經驗由於不斷重覆而被深深地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之中。”

原型乍一聽很玄乎,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榮格的這句話,更簡單且更接地氣地把原型理解為象征或是客體。客體是指除了主體(即我們自身)外的他者,譬如說你的同學好友父母,路邊的貓貓狗狗等等都可以稱為“客體”(廣義)。而在精神分析及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客體往往是指除了我們自身外的某個具體的人/角色。

榮格八維原型理論討論的是人的先天性與後天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綜合因素影響,其中更強調的是一個人生命中重要的客體,如何影響了功能的形成、表現及動因。強調的是人的畢生發展及其流動性,榮格心理分析師會用這套模型幫助來訪初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了解這些重要角色對自己的影響(即指原型分析),轉化其原型影響讓功能更好分化。這其中具有精神分析(動力取向)流派的色彩,榮格分析師也會同時使用相關的理論及技術。

榮格八維人格原型論依然有十六種性格,但是已經不能被叫做十六類型性格了,而應該叫做“十六原型性格”

例子,功能原型的意義對同一類型的影響:

譬如說有兩個人都是INTJ類型,但是在情感層面的發展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原因出現在他們第三功能Fi(第三功能原型:內在小孩)分化程度,及對於他們的個體意義不同。 第一個INTJ個體在童年及青少年時間遭遇過嚴重的家庭暴力,他的個人情感幾乎沒有被很好地照顧過,而他又必須堅守自身的立場與信念避免家庭給ta帶來過多誤導。這就導致了這名INTJ在成年後面對親密關系很不順暢,很多時候他難以正面地表達自身的情感,而更多時候他對於自身的情感是更壓抑、帶刺的狀態。他對情感報以相當大的防禦及敵意,難以相信情感本身可以給自己帶來的積極影響。

第二個INTJ個體整體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並未受到嚴重的情感上的傷害,但家庭和環境很多時候會要求ta必須達成某個學習任務、要求,才可以表達並滿足自己的感受,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更多時候家長對於ta的情感態度也並不穩定,有些時候家長會盡可能通過行動表明對ta的愛,但有些時候又極為忽視。這就帶來了這位INTJ個體面對親密關系的現象:只有自己做的足夠好,滿足世俗成就的要求和目標後才是能夠穩定被愛的。

於是他也往往通過行動和成就去表達自身的愛意,有些時候也會有直接的情感及情緒的吐露,但往往不會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 可以說的是,第二個INTJ的情感功能分化程度相較第一個INTJ更好,正是因為其功能原型背後所攜帶的意義更加積極,這會影響他們的第三功能Fi分化水平。第一個INTJ的Fi功能也不必然是只能一直保持那種狀態,如果這個INTJ在後續的人生階段中,遇到了一個穩定、可以接納與關懷ta的對象,那麽這個對象就能夠照顧到ta第三功能內在小孩的需求,進而這名INTJ的個體便可以內化這個對象的積極形象,情感功能會有更積極的分化作用。

人格原型論在榮格八維理論上的應用方式:

榮格八維的原型論,在功能釋義上依然沿用《心理類型》及榮格心理學派後繼者的功能定義,可以說的是,榮格八維原型論本就是榮格心理學派的官方榮格八維模型。

榮格八維原型理論一般用於個體深層分析、個體長期職業生涯規劃、個體自我調整,具體的分析應用案例請見這篇筆者的咨詢案例文章:若化生:一位ENFP 7w8來訪的八維九型咨詢案例分享,我們的類型是如何形成的?

榮格八維的原型理論來源於分析心理學(又名榮格學派)中原型學派John Beebe大師,其提出的榮格八維功能模型,被稱為畢比模型。是至今為止,最受分析心理學學者廣泛認可的模型,而相關的官方著作即為《類型與原型》。

而根據《類型與原型》及榮格八維原型理論,MBTI及榮格八維的類型原型則有了八功能的固定排序。

十六類型的八功能固定/標準排序:

ESTP — 創業者 Se Ti Fe Ni Si Te Fi Ne
ESFP — 表演者 Se Fi Te Ni Si Fe Ti Ne
ISTJ — 檢查者 Si Te Fi Ne Se Ti Fe Ni
ISFJ — 保護者 Si Fe Ti Ne Se Fi Te Ni
ENTP — 發明家 Ne Ti Fe Si Ni Te Fi Se
ENFP — 奮鬥者 Ne Fi Te Si Ni Fe Ti Se
INTJ— 策劃者 Ni Te Fi Se Ne Ti Fe Si
INFJ— 勸告者 Ni Fe Ti Se Ne Fi Te Si
ESTJ — 監督者 Te Si Ne Fi Ti Se Ni Fe
ENTJ — 陸軍元帥 Te Ni Se Fi Ti Ne Si Fe
ISTP — 手藝者 Ti Se Ni Fe Te Si Ne Fi
INTP — 建築師 Ti Ne Si Fe Te Ni Se Fi
ESFJ — 供應者 Fe Si Ne Ti Fi Se Ni Te
ENFJ — 教導者 Fe Ni Se Ti Fi Ne Si Te
ISFP — 創作者 Fi Se Ni Te Fe Si Ne Ti
INFP — 化解者 Fi Ne Si Te Fe Ni Se Ti

八維功能的固定排序可不是空穴來風,具體請見John Beebe的原型理論![8]

什麽是榮格八維的原型理論?

榮格八維的原型理論來源於分析心理學(又名榮格學派)中原型學派John Beebe大師,其提出的榮格八維功能模型,被稱為畢比模型。是至今為止,最受分析心理學學者廣泛認可的模型,而相關的官方著作即為《類型與原型》。

關於Johne Beebe的簡介 約翰.畢比,美國榮格分析師,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心理類型與原型學專家。曾於2000-2002年間擔任舊金山榮格學院院長,擅長從榮格學派的觀點分析電影,精通易經和榮格心理類型。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特聘講師。

John Beebe《類型與原型》原文:

通過自我剖析和多年的榮格分析實驗,我最終確定了八種獨立的原型,它們在個體身上、個體的心靈中引導八種功能態度的表現。( 畢比,2004) 。

優勢功能和劣勢功能相關的這一對原型,這一對原型形成一個軸(圖中垂直軸),被稱之為人格的脊柱,而另外兩個功能位置上的原型(沒有在此圖顯示)構成脊柱的陰影,一般情況下陰影無法被覺察到。而與輔助和第三功能相相連的原型,形成人格的雙臂,連同它們的陰影。大多數人的類型探索始於找到他們自己的優勢功能和劣勢功能之時,這個時候他們就能夠充分體驗到當兩種類型相互對抗時兩者之間的差異。

但是,對這人而言,更難的識別的是與他們這兩個功能相同但是態度是相反的類型(陰影);在這個時候,無論個體是否意識到,原型都會被激發,從而無法看到個人的目的,而會采取對抗的方式,通常情況下以對立或者卑鄙的方式對待他人。

為了閱讀方便,而且出於傳統的位置順序的考慮,我習慣給每一個態度功能的“位置”和相對應的原型分配數字(即圖中的數字,John Beebe習慣於用功能位置的數字對功能進行闡述),但我不再把一個人的類型資料看作是表現不同意識功能分化程度的僵化等級系統。

相反,我認為當我們在心中建構模型時,功能態度類型根據位置的特征占據不同的位置。就好像它們有角色間的互動一樣,在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生活中,不同功能在自體(即自我)和陰影(自我所恐懼的沖突、被壓抑的部分)戲劇舞台上,通過這個角色互動來表現自己。

若化生批注:簡單而論,不同類型的功能表現受功能位置的影響,譬如說#5 Ne類型(INTJ/INFJ)的功能表現,與#2 Ne類型(INTP/INFP)的Ne功能表現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們分析一個人的類型的時候,絕對是要結合這個個體的經歷,去確定ta的榮格八維類型的

盡管不同角色的特定功能類型的實際互動受個體類型的控制,但是所有這些角色在任何一個人的心靈中都能找到。所以我把它們視為攜帶不同功能的原型情結,因此,我傾向於把它們稱為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能夠發現的次人格。

而我把位置#1與英雄聯系起來,這並沒有任何理論上的問題,因為它直觀上講得通且與日常經驗相符,即分化程度最高的功能就會擁有英雄的特征,這種偏好選擇的通常是一種勝任力。

若化生批注:即我們常說的主導功能,主導功能在量表測試中可能數值不是最高的(因為榮格八維是不可做量化的,八維測試沒有常模,所以測試只能測出偏好度),但會是我們下意識去使用它的功能。

但是當我們超越英雄的第一功能後,我們必須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八種功能在它們的強度水平上都像英雄一樣。實際上,它們在等級系統中不是從第一功能經由第四功能到第八功能逐級遞弱,而是與功能的強度有關,意識功能所在位置的原型角色決定這種意識功能表現出強度水平,而且原型在不同的人身上發展程度也不同。

若化生批注:八維量表測試里,不是數值越低的功能就必定不在前四功能中。個體對功能的偏好程度與實際表現是有差異的。同時功能背後的原型代表了一個人更深層的防禦機制、依戀模式等等。根據防禦機制及依戀模式的不同。哪怕是同一個類型,他們所測出來的數值或是功能強度的表現都會存在差異。可以說的是,榮格八維是綜合了人格特質論與類型論的模型。

給功能編號是有些不合適,因為這樣做就違背了早期的榮格心理學原理和伊薩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使用榮格心理學對MBTI進行分析的結果。而我今天在這個後英雄時期對功能進行編號時,我們應該從質而非量的角度上解讀這些數字,這些數字就像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中的街道編號一樣,第“二”和第“三”功能是相同的,就像紐約的大道,它們通過質讓我們去識別我們實際所在的位置。

若化生批注:實際上這麽做是為了方便分類,並且使榮格八維理論形成一個更嚴絲合縫的模型。John Beebe想說的是:功能強度與功能位置不具有因果性。

也就是說,如果將特質論與原型論相互混淆,就會出現下述搞笑的“倫理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把心理類型的功能視作是個家庭整體,第八功能的輩分是孫子,主導功能的輩分是爺爺。然後孫子長壽活到了80歲,爺爺短壽只活到了60歲,那麽我們可以說因為孫子年齡(功能數值80>60)比爺爺大,所以爺爺應該是孫子,孫子應該是爺爺了嗎?[9]

ps:在若化生寫下這個笑話的時候,旁邊的infj默默吐槽道:你居然還有倫理觀念。我說:這是因為我的Fe功能在小醜位置上,所以倫理問題在我眼里就是拿來講笑話的,這也是個笑話(三關)

為什麽John Beebe說功能編號是質而非量的區別?

這里是若化生根據榮格八維原型理論所制作的圖表,更多理論了解還是建議看這篇文章和《類型與原型》的著作若化生:淺析榮格八維(五)——榮格八維原型理論(John Beebe/約翰.畢比模型)

到底為什麽榮格八維功能有固定排序,最終答案就在榮格心理學中![10][11]

在早期的《心理類型》的八個類型中,我們用來說明每一種性格類型的模式都是一些典型的極端的模式。 所謂極端,指的是某種意識傾向高度發達,因而在無意識中受到壓抑的另一種傾向實際上沒有能夠得到發展。而由於它沒有能夠得到發展,它也就不能象在許多較為正常的情形中那樣,與這種趨於極端的意識傾向相抗衡而發達到-種平衡的效果。正因為我們對八種性格類型的說明都著眼於典型的極端的情形,所以讀者會覺得這種對不同性格的描述更接近於漫畫而不是寫真。

當然,更為常見的倒是一個人同時既是外傾型的又是內傾型的,並且能夠同時運用四種不同的心理功能,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這就是為什麽八功能現在的類型結構是eiei、ieie或eiei、ieie的原因)。不過一般說來,一個人總是要麽更接近於外傾,要麽更接近於內傾。兩種心態在一個人身上達到完全的平衡,這種情形極其罕見。同樣,個人也總是傾向於更多地發揮某一種心理功能而較少發揮其它三種心理功能(這里闡述的是榮格八維早期的類型組成的陽面四個功能,陰面四功能理論是後續分析心理學派發展而來的,就此便形成了八功能原型理論[12]

榮格把這種在一個人身上得到更多發揮的心理功能稱為主導功能,除此之外,當然也還有輔助功能。不過輔助功能是為主導功能服務的,它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因此它也就不可能與主導功能相抗衡。由於思維功能和情感功能都是理性的功能(現在更被接受的翻譯是:判斷功能),所以它們彼此不易成為對方的輔助功能,而傾向於相互沖突和對立。感覺功能和直覺功能作為兩種非理性功能(現在的翻譯是:知覺功能),其情形也是一樣。感覺和直覺可以成為思維或情感的輔助功能,思維和情感也可以成為感覺和直覺的輔助功能。(這就是為什麽現在的八功能類型里“第一功能如果是判斷功能/知覺功能,第二功能必然是知覺功能/判斷功能。二三功能必然同是知覺功能,或同是判斷功能,不同內外傾。”的原因

若化生批注:知覺功能和判斷功能都是邁爾斯團隊,根據理性與非理性功能釋義,衍生出來的更精確的術語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麽一個人,他的主導功能是思維功能,而他同時又能利用他的感覺所提供的信息來輔助他的思維。同樣,直覺也可以成為思維的輔助功能,它可以提供某種預見和靈感,而思維則可以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把它們想深想透。事實上,許多最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把思維同直覺結合起來,並通過這種結合做出成就。情感和直覺的配合,其情形也是一一樣。如果說前者(思維與直覺的結合)容易產生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那麽後看(情感和直覺的配合)就容易產生偉大的藝術家。

從理論上講,如果有這麽一個人,他的兩種心態四種功能都同樣發達同樣適用,那這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是實際情形卻並非如此。在人的心理的各種不同成分之間始終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雖然人的精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總是在努力追求和諧與平衡。

盡管每個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組合都有自己獨特的模式,然而卻不可能有誰不具備任何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如果任何一種心態或心理功能不見之於他的自覺意識,那麽它肯定是躲藏到無意識中去了,就在那里它也仍然要對一個人的行為施加影響。榮格堅持認為,處在無意識中的東西不可能獲得個性化,因而將始終停留在發達的未開化的原始狀態。而一旦它突破壓抑的防線,就可能幹擾和妨礙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導致病態反常的行為。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隱藏在無意識中未得到發展的心理功能,對於人的自覺意識是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

因此,對一個人的性格的評定,就應該包括對多種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發展程度的估計,以便確定它們是處在分化和發展了的自覺意識狀態,是處在未分化未發展的無意識狀態。而正確的評定只能來自對一個人的長期觀察和深入分析。一般說來,這類數據只能通過長期的精神分析才能得到。為了縮短這種鑒定的程序,已經發明和設計了多種測試方法(譬如用原型理論做分析式的訪談確定一個人的類型。榮格時期還沒有八功能原型理論,所以較難判斷,在下一篇我們會講到),這些方法旨在測定各種心態和心理功能獲得自覺表達的強度。

例如向受測試的人提出一連串問題或要求他作一系列選擇,這些問題和選擇涉及到他的興趣、愛好和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例如,如果他回答說寧願呆在家里讀書也不願出去參加一次聚會,這就表明他可能是內傾型的人。而如果他回答說他喜歡經歷和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就表明他可能是感覺型的人。

拓展知識點:榮格心理類型時期的八種人格類型請見若化生:淺析榮格八維(三)——MBTI與榮格八維的分化與區別

綜上所述,認為功能位置是可以變動而不是固定的人,如果要給他人分析判定心理類型,毫無疑問是危險的。一是此人根本不具備專業的榮格心理學及心理類型的知識,二是此人根本無法區分特質論、原型論、類型論的區別。三是此人根據特質論的方式去判定一個人的“固定類型”,就容易讓此人錯誤認同自己的心理類型,增大罹患神經癥的風險。各位讀者在找他人分析類型原型、確定自己的固定心理類型(榮格八維/MBTI)時,一定要擦亮雙眼!

這里是若化生,一個致力於性格解析、
職業/學業生涯咨詢、心理知識科普、
人文知識與文化傳播的野心家。
願你深讀。希望能為你帶來幫助!

榮格八維原型論性格測試:ALP榮格八維功能量表測試

榮格八維原型理論要做成量表十分地困難,但所幸筆者 @若化生與上海百思德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共同編譯,以及人工分析投射測驗的方式初步實現了榮格八維原型論測試的量表。

本測試是基於榮格八維原型理論的原理,得出測試者的榮格八維類型(原型性格),【專業版】評估報告會對測試者的投射測驗有一定初步分析,同時也會結合到特質論給出一定描述。這樣對於只想要初步了解榮格八維理論,進行初步定位及發展建議的用戶來說,可省下大篇幅個體分析的時間與成本。

不過為了流傳度考慮,目前在我們量表報告中,依然將十六種性格成為十六類型,後續正式搭建量表網站後,應會改稱:十六原型性格
若化生:ALP榮格八維功能測試鏈接與介紹【付費人工生成結果/內測2.0】

備用鏈接,如果上面的鏈接打不開,點下面這個ALP榮格八維功能測試鏈接與介紹【付費人工生成結果/內測2.0】​mp.weixin.qq.com/s/f_HTq_PzpYWDcH0Uelo62w

測試者對測試的反饋:感謝測試者對於ALP榮格八維定位測試的反…​www.zhihu.com/pin/1366063437873872896

若化生榮格八維入門教學班,更加系統地學習榮格八維理論:

榮格八維入門一期教學班教學錄屏開放購買(附贈電子書、教案ppt、學員作業等資料)及優秀作業展示​mp.weixin.qq.com/s/3bGim-BQ-wA-NI7dnck5cg

關於更多的類型解讀請見:

若化生:【若化生】MBTI/榮格八維十六類型、歷史名人類型、咨詢案例深度分析文章匯總

更多榮格八維系列文章匯總:

若化生:【匯總篇】淺析榮格八維(七)——MBTI、榮格八維從入門到精通
若化生:MBTI+榮格八維+九型tritype+心理學理論鏈接導覽及書單收錄

付費文章節選公開:新解榮格八維理論系列

若化生:01.新解榮格八維功能——學習榮格八維理論的基本原則(下)
若化生:02.新解榮格八維功能——Fi與Fe的具體對比與在不同類型身上的表現(上)
若化生:03.新解榮格八維功能——Ti與Te的具體對比與在不同類型身上的表現(上)
若化生:04.新解榮格八維功能——Ni與Ne的具體對比與在不同類型身上的表現(上)
若化生:05.新解榮格八維功能——Si與Se的具體對比與在不同類型身上的表現(上)
若化生:06.如何用MBTI、榮格八維選擇你的工作——十六類型的職業生涯定位(上)
若化生:07.如何更好和十六類型相處:理性主義者篇(INTJ/INTP/ENTJ/ENTP)——新解榮格八維系列

參考

  1. ^榮格心理學入門
  2. ^來自若化生付費圖文課程 知識星球 購買請見該文章後半部分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3048278
  3. ^人格類型論與人格特質論的差異 – 若化生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078871
  4. ^大學生人格對職業傾向的影響研究_張忠豪
  5. ^人格特質論的基本問題研究 李紅菊 郭永玉
  6. ^分析心理學入門(一)——集體無意識與原型意象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376702
  7. ^尹立.意識 、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分析心理學心靈結構簡述
  8. ^淺析榮格八維(五)——榮格八維原型理論(John Beebe/約翰.畢比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856095
  9. ^淺析榮格八維【番外篇】——八維功能位置與功能強度的關聯性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0738072
  10. ^《榮格心理學入門》p152—154
  11. ^mbti 八項功能排序的理由是什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698915/answer/1819440064
  12. ^淺析榮格八維(五)——榮格八維原型理論(John Beebe/約翰.畢比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856095

編輯於 2022-04-02 17:44真誠讚賞,手留余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88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