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情緒如何產出? 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上)
一、前言
走過這麼多思考的道路,寫過幾千幾百萬個字,自我揭露的那麼多故事,從羞愧到不再害怕誠實,我一直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嘗試用著自己的科學思考、結合哲學思辨以及高敏者的強烈感受,其實一路走來,回頭一看,真的感嘆這過程並不容易,所幸,我利用閱讀及文字整理思緒的方式,好整理自己腦袋過多的感受,往往釐清真相後,那鬱悶的「情緒便秘」(書中稱情緒遺毒),也隨之排除,我在三年前,在幾次單戀後,對自己許下的期許或是放在我內心的信念就是「真實」、用嘻哈的語言就是Keep it real,進入研究所後,進入科學領域,這個「求真」的信念也更加深根在我內心。
而這本書-《原來我們對於自我誤解太深》,是熊仁謙運用印度哲學思維,從情緒去解析,我們的天性以及我們要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這本書讓我把多年讀的學習有了一個整合和體悟,情緒是主觀感受,並不全然代表世界的實然,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用不一樣的解讀方式,就能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更帶出我們不同的行動 ,而行動促使了我們的人生經歷。
從想法到改變認知、到改變看世界的方式,進而影響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是研究科學、無論是研究自己的內心世界,都隨著探究的越深越廣,我們對自己的誤解也越少。
這本書,我希望用書中提到的一因論及多因論的差異、以及我整合了《薩泰爾的冰山理論》、《同理心的力量》、《真確》、《心流》的概念來重新詮釋人生論,以及書中提到讓情緒扭曲的三大人性關鍵,來聊聊 為什麼我們會低潮(負面情緒)以及怎麼回復平靜。
一、 情緒機制?
負面情緒總是來的又急又快,就像個炸彈,來的快,讓你整個身體都感覺不自在,不論是悲傷及難過,我的生活節奏一定都會被打亂,你的身體、你的意識都不在清明,做為一個高敏感的孩子,我的上半人生都是處於長期低潮的狀態
(延伸閱讀:覺察力(二):我們逃避的面對,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內心小孩)覺察力(二):我們逃避的面對,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內心小孩考試得不到認同社團活動也得不到,在當下其實也暗自連續地喜歡幾個女生,都沒有如我所願。…vocus.cc
熊仁謙:「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與情緒的認知,其實過度片面與單薄的。情緒本身具有厚度,而這個厚度,是由許多東西層層疊疊堆砌而成起來,這種誤解,其實會為了我們招來更多困擾。」
在聊情緒之前,熊仁謙在書中提到,情緒被提及常常都是處理負面情緒,但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過度的逃避討論,往往只會讓自己更加壓抑。
在高敏感者的自白(一)中我提到了「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誠實,因為我們騙不了自己,一騙自己身體就會有情緒反應」,情緒他很誠實,他甚至比我誠實,他忠實地反映著我怎麼解讀我的感受。高敏感者的自白(一):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最近的我才慢慢將我的特質與高敏感者連結,過去總認為敏感,在某個層面表示脆弱,現在則認為這是一種特質,敏感不代表脆弱,相反的,善加利用這個特質,高敏感則是一種專屬於自己的武器。vocus.cc
情緒背後往往都有個最底層的感受,或是情緒,生氣背後可能是為了壓抑恐懼、焦慮背後可能是害怕,對疊出來的情緒,複雜程度往往容易讓自己做出非自己期待的行為,甚至搞砸事情,事後不斷後悔。
在印度哲學,「人生輪」,人生輪有三個要素,情緒、認知和行動,情緒是經由我們的認知評估,這件事情對我們影響的判讀,激發出行動。
我們從頭來聊聊,催發出行動之前的機制,把人生論的脈絡更加鮮明點。
(1)情緒機制
外界的資訊進入人的五感內,我們會有很直接的產出很獨特的感受,有些人敏感有些人遲鈍,這是很主觀的感受,所以說,其實在感受上我們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感受Feeling,很常和情緒Emotion定義搞混淆,感受比較沒有經過價值觀的定斷,像是皮膚的冷熱,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沒有因為經過大腦認知的處理,沒有經過加工。
(延伸閱讀: 高敏感者的自白(二)高敏感者的自白(二):我族的天賦武器及升級系統的必要朋友笑著說:「別人看出去的世界是480P,我們是4K」…vocus.cc
我需要更正一下,高敏感者並不是因為情緒很多,而是資訊量較大,產生更濃且細節的感受,我們容易產出更強烈的情緒,。
人產生情緒的時間其實很快,快到你很難判別,感受進入大腦後,馬上進入我們的邊緣系統,也稱為「直覺腦」,判別的危險的機制牽涉到我們過去的經驗,是否有牽涉到我們生存,如果馬上判別是危機,壓力升起,身體產出腎上腺素,我們會馬上起身行動去解除危機,戰鬥還是逃跑,這時候,我們的思考是沒有派上用場的,這是人類老租宗傳給我們的求生本能。(延伸閱讀:高壓管理的大腦機制和反應)高壓管理的大腦機制和反應打工打了第二個禮拜了,過程學到很多,同時間,駕訓班同樣度過兩個禮拜了。tim010003.medium.com
如果這件事情判別後沒有那麼緊急,壓力沒那麼大,資訊源會透過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皮層前額,這是我們比較後期演化的大腦,掌管思考,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邏輯、以及過去經驗去重新組織事情的脈絡,正是理性發揮的效果,我們更傾向找到事情的原貌,就是求真,進而促進我們接受更多的資訊,讓我們拼出更完整的真相,讓我們去作出更符合自己期待的行為。
這兩者都會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情緒,進而引發不同的動機,是求生還是求真?壓力大小以及思考時間的多寡,會讓我們的神經傳導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
(2)意識操作
操控走向的方法是什麼呢?是專注於當下、是讓意是聚焦在不同的元素上,你可以讓你的感受更加細緻、讓你的認知有充分的資訊去分析,找到問題、找到你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上執行行動。(延伸閱讀:心流是什麼)思維力(二):《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解析一:心流是什麼?心流就是一種控制意識的技術。進入心流是什麼感覺以及回饋? 因為投入,所以平時生活的擔憂和挫折容易被忽略,相反的,如果過度在意擔憂和挫折則難以進入心流。 對行動具有掌握感,隨著我們技術或是知識量提升,我們就容易對某個領域具有掌握感,信心也隨之提升。…vocus.cc
(3)情緒的迷思
常會有種誤會就是認為情緒是種不好的東西,事實上,無論任何時刻,我們都有情緒相伴著,你每個行動都是情緒引發出的動機,促使你的行動,他是你行動的電池,我稱之為「Energy Power」,正向的情緒促使你行動積極,負面情緒讓你休息或是停止行動。
情緒與感性,我們常常會把感性和理性放在對立面,但事實上是如此嗎?我們也很常把情緒化來形容一個人缺乏邏輯和理性,如果上頭的機制,你可以認同,我想你會明白,感性和理性不是對立的角色。
感受強、共感強烈其實並不排斥理性的發揮,所謂的同理性,並不單純換為思考,專注傾聽後,重要的是理性的參與,釐清對方的真相,所以,富有同理性的人是既感性也理性兼具的特質,真美。
如果另一種情況呢?
同樣有感受,但感受和思考往往停止於你大腦充斥壓力時就停止,這個狀態我稱為情緒化,就是進入了為了生存的戰鬥模式,充斥著焦慮、憤怒、恐懼,這個時刻雖然也有人可以善加運用他的邏輯,像是冰山理論中的超理智姿態,看似很有邏輯,但同時他也停止感受外在的資訊,他的情感面呈現麻木或是憤怒,其實也是種隱性的情緒化的姿態。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https://tim010003.medium.com//我們的情緒如何產出-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上-c3f0a308da92
扭曲情緒的三個人性 ,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中)
儘管我學習了那麼多書本,每每遇到不同的境,還是會陷入相似的情緒,但不同的是我可以更快察覺到我的情緒,並盡快調整回來,我困惑著「我不是跨過了嗎?我不是想通了嗎?怎麼還會心痛或是感覺悲傷呢?」,我的理智認知判斷,這件事情不是壞事情,是件平常的事情,但我的情緒還是低潮了,是為什麼呢?
在熊仁謙書中提到,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1)預期感
就是「期待或是理想」,但為什麼我們會期待呢?因為我們會去關注未來,對未來有個預設,就像我們對未來會先寫一個計畫書,我們根據計畫書去執行,投注越多計畫,當然就會期待成果符合預期,但我們往往忽略,我們自己是無知的事實,我們沒辦法完全掌握所有的風險,以及無法控制的事物
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天性,反而容易造成情緒界線的模糊,因為我們更容易對於我們投注的事物有一種執著感。
其實也呼應我們社會一直告訴我們「努力就能夠得到成功」的價值觀,反面來說「你沒有成功,是你不夠努力」,這種「因為…所以」,這種一因論的思考偏誤,熊仁謙稱為大魔王思維,《真確》羅斯林稱之直線型直覺和怪罪型直覺,就是呼應印度哲學的一因論,也強化了我們對錯誤的解讀有了更深的執著、更強的誤解。
因為期待,我們錯把我們期待的事物是為自己的所有物,你喜灣的女生不是你的,你朋友也不是你的、你的女朋友也不是你的,就是這種錯誤的執念,希望世界照著自己的期許旋轉,讓我們更加痛苦。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課題分離,讓我們釐清這個事實,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是誰的,所以,正如熊仁謙在書中所說的:情緒勒索你的,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正是你的期待把你困住了。
二、悲觀
悲觀是種天性、也是種我們活下來的策略,悲觀或是說保守謹慎,他其實是直接聯想到我們的存活,是一種危機意識,
悲觀的天性,其實是種節能的習性,我們對於失去會特別有感,因為失去資源往往也是減少了資源,無論是自己的食物、夥伴、親人等,我們會因為失去而害怕前進,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其實不是件壞事情,而是人類之所以生存下來的人性 ,但過度悲觀,反而會讓我們錯估形勢,營造出末日感,這種不理性的悲觀,造就了強烈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會讓我們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但這種從悲觀延伸的恐懼,其實已經脫離了現實,更會把我們推往危險。
或許可以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對損失感特別強烈,但我們的損失感真的損失了什麼嗎?
熊仁謙:「我們對損失感太過敏銳,降低敏銳的方式就是提高它的對手的程度,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更多關注。當我們對擁有的理所當然時,才會對於損失感令人無法忍受。所以,要降低損失感與悲觀天性帶來的影響就是要自己本就擁有的東西抱著感恩的態度。」
三、愛講故事
就是所謂的「小劇場」,小劇場的危險就是在真相拼圖尚未完成前,我們擅自的想像故事的全貌,並認定想像就是真相,往往就容易踏進自己創造的迷霧,要馬掉下懸崖,要馬被車撞,都是搞得自己苦不堪言的下場,小劇場的危險可以參考我的上篇敘述,我們人天生具有創造力,而經過學習,我們可以重組物質使其成為工具、也可以重新排設事件使其成為故事,而如果我們再理解他人,總是用片面的角度,一句話、一個表現,去定斷一個人,我們就很容易誤解他人。
書中提到「我們是一種求生的生物,並非求真」,一遇到「攻擊」,就容易進入直覺腦,就是我們的邊緣系統,產生戰或逃的二元選擇,但也因為我們這個「敵人」是我們所誤解出來的,往往當我們真的誤解後的攻擊,會把原本不是敵人的人變成敵人,當別人受傷害或受壓迫時,對方的求生本能也會被喚起,衝突或是戰爭就被點燃,正是一種末日感,認為自己身處的世界滿是敵人錯覺。
人際關係中,往往產生誤解後,進而產生攻擊性,讓人與人之件更難溝通,這事件荒謬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就是創造錯誤的事實來假定事實。我們錯把別人當作敵人,甚至是把自己錯當敵人。
當我們越是逃避溝通時、越是用小劇場去解讀他人的意思,我們的行為也不斷地侵占別人的課題,為別人講他的故事,那我們就會越遠離真相。 (延伸閱讀:坐下來聊聊)覺察力(五):坐下來聊聊:真正有效的溝通,從反骨男孩爭議事件聊種族歧視在追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女權、左右派、種族歧視,在網路上討論空間,往往很缺乏一個灰色地帶去好好聊聊,各自的立場是什麼。有時候我們對文化無知很容易觸犯到另一個族群的地雷,儘管是無惡意的,但在網路言論發酵中,往往我們的聲音就不再被聽見,另一方就會…vocus.cc
預期感+悲觀+愛講故事,其實都是人的天性,沒有好壞,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認識自己擁有的工具,就很容易讓工具變成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武器。大腦的天性就是為了求生,但如果受一味地濫用工具,求生的本能卻會把自己推向火坑,所以,我們要經過後天的覺察和思考,進而轉變成「求真」。或是說,在求生的本質下,加入求真的習性,讓求生真的能夠在不同環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