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12 月. 12, 2022/星期一

為何蠢人總是自以為是

蠢人是這樣的,你搞不懂他們,因此難以提防。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眼中,他們是最危險人物,他們為別人製造問題,而且你看不出他們可以因此得到什麼好處,於是整個社會的福祉被拉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史教授契波拉197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愚蠢的基本定律》的文章,分享他對於愚蠢的觀察。他形容,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就是「愚蠢」。

契波拉形容,蠢人有幾個特性:

一、他們人多勢眾

二、他們不理性

三、他們為別人製造問題,但自己也得不到好處,因此拉低整個社會的福祉。

契波拉認為,我們無從防守愚蠢的侵害,唯一能避免蠢人把社會弄爛的方式,就是不愚蠢的人多努力一些,抵消蠢人造成的損失。

契波拉還歸納出了愚蠢的五大定律:

定律一: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低估了蠢人的數量
你身邊到底有多少蠢人?契波拉指出,不管你怎麼算,都會少算。原因在於一種認知偏見,誤以為擔任某些職務、達到某個教育程度的人,就一定不是笨蛋。但事實上,他們還是不聰明。

定律二:一個人很蠢的可能性,獨立於這個人的其他任何特質之外
契波拉指出,愚蠢是一個跨越種族、性別、國籍和教育程度的特質,就算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或是聯合國大會,都還是會有蠢人存在。地表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蠢人。那麼到底有多少?儘管猜,反正你都會違反第一個定律。

定律三:蠢人是這樣的,他會造成他人或其他團體的損失,但自己也沒得到好處,甚至還害到自己
契波拉稱通則三是愚蠢的黃金定律。契波拉說,愚蠢的人就是會帶給他人麻煩,但自己有無法獲得什麼明顯的好處。

契波拉說,除了蠢人之外,還有三種類型的人,分別是智者、壞蛋(或搶匪)和無助之人。契波拉將這些類型畫在四個象限上。智者的行為嘉惠自己也嘉惠別人。壞蛋犧牲別人,圖自己的利益。無助之人一直消耗自己,照亮別人。

契波拉說,多數人的角色會在智者、壞蛋和無助之人之間變動,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很聰明,但也難免突然就當起自私的壞蛋,又有時候,我們無助地只能被其他人佔便宜。

但相對起來,蠢人卻是很一致的,他們幾乎就是一直愚蠢著。

而且,「愚蠢」還不只是蠢人的唯一不變特質。契波拉說,這也是為什麼蠢人那麼危險的原因。

他解釋,蠢人之所以危險,因為有理智的人發現,他們很難理解或去想像「不可理喻」的行為。智者或許有辦法理解壞蛋的邏輯,反正他們就是手段骯髒、霸道。壞蛋無法厲害到利用聰明才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得到更多,因此只好透過造成別人損失,來增加自己的利益。

縱然可惡,但你理解壞蛋的邏輯,而因為了解,所以你可以預測,可預測的事,自然會生成防禦方法。

但蠢人呢?你會不知道他們做出特定行為,到底是想獲得什麼好處。無從得知之下,你便無法防備。

定律四:你不笨,但你總是低估蠢人的破壞力。而且不笨的人很健忘,總是會忘記該如何與蠢人交手,結果就導致可觀的損失
我們低估蠢人的威力,然後就自食惡果。於是帶出第五項定律。

定律五:蠢人是最危險的人物
蠢人比壞蛋還危險。因為你不知道拿蠢人怎麼辦。

因為蠢人而失能的社會,以及那些可以撐過去的社會,有什麼差別呢?能夠安然度過蠢人風暴的社會,通常有著高比例的智者。他們透過有智慧地行動,抵消蠢人造成的損失。

衰退社會和進步社會中的蠢人數量或許差不多,契波拉說,但衰退社會中也有很高比例的無助之人,「更重要的是,這些衰退社會中還愈來愈多日益愚蠢的壞蛋」。

契波拉說,「這樣的人口比例變化,無可避免的加強了愚蠢的破壞力,讓衰退成為必然。」

蠢人的5大定律

編譯 張詠晴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19-05-2637768瀏覽數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351


為何蠢人總是自以為是? 淺談 Dunning–Kruger Effect

凡有人的地方,或多或少就會有幾個明明能力極低,卻自命不凡的人。這些人的自信往往教人咋舌,令人不禁懷疑他們的自信到底是那裏來的。今日會介紹一個心理學很著名的認知謬誤(Cognitive Bias),稱作 Dunning–Kruger Effect (下稱DKE)。DKE 指出,能力不足的人普遍大幅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高手則看見天外有天,反而對自己沒那麼自信。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其中一個解釋,是人普遍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傾向(Self- Serving Bias),比如說之前有個研究,叫美國人評估自己的駕駛技術,結果他們大多數人都估計自己能力高於平均。但這個傾向不足以解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和專家的分別,用以命名這個現象的心理學家 Dunning 和 Kruger 分析,新手之所以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因為他們缺乏對領域平均水準的認知。就像有個少年讀了幾本科普讀物,就以為那是科學的全部,也不知道真正的科學家是如何辦科學。這就像我們常說的「識少少扮代表」或「坐井觀天」。

這個有趣的現象甚至可以展示在圖表上。這條 DK 曲線顯示,初初涉足某個範疇時,人的自信會登上「愚昧之峰」(Mt. Stupid)。之後見識變多,就會驚覺天外有天,自己實在微不足道。幸而,隨着日積月累,自信和實力就會慢慢攀升至合乎比例的水平。

這樣看來,其實識少少而沾沾自喜也不是太大問題,因為只要保持開放的心不斷學習,實力種會慢慢進步。 如同 Dunning 和 Kruger 所說,過分自信源自於缺乏對真正高手的水平的認知。只要不封閉自己,不斷吸納意見,總會跨越愚昧之峰。最危險是以為自己是一代宗師,對言之有物的批評和反對意見不聞不問甚至篾視。

我有時初初學習新事物也會攀上愚昧之峰。比如說幾年前初初學習哲學,對自己有種不知道那來的自信,現在慢慢在 Valley of Dsespair 中爬上來。根據我的個人經驗,自命宗師、事事都說自己非常肯定的人多數也不是宗師級,反倒有實力的人會以他的功力向你展示問題的複雜性,並承認自己有時也束手無策。

當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的時侯,我真的非常佩服為何某些人能自封大師而亳不面紅,而這個現象好像在偽科學猖獗的所謂「靈氣」、「吸引力法則」、「動物傳心」、「(僞)心理治療」界特別普遍。這個時候只好慶幸自己見過幾位實力極高而為人謙遜的前輩,能提醒自己真正值得學習的榜樣。

為何蠢人總是自以為是? 淺談 Dunning–Kruger Effect
25 4 月, 2019 in 心理學Peter Chanhttps://www.youtube.com/embed/HcPu2kx_Feg?feature=oembed&enablejsapi=1&origin=https:%2F%2Ftreehole.hk


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英語: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鄧克效應達克效應(DK effect),亦有人稱井蛙現象,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將其歸咎於元認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研究還表明,反之,非常能幹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假定他們自己能夠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別人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但能力欠佳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並不比能力較佳的人高。鄧寧和克魯格於1999年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此認識偏差,他們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鄧寧和克魯格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於能力欠缺者的內在錯覺和能幹者對外界的錯誤認知:「無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極有才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沈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這話應該是達爾文說的)。

Kruger和Dunning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來源:百度百科)


實踐應用

美團的王慧文之前提到過

鄧寧—克魯格效應(DK effect)又稱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簡單說就是一種認知偏差,在某些領域能力欠缺的人總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了解並擅長這一領域的事情;但隨著知識的完善,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學習,逐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優秀。

•永遠不要讓自己處在愚昧之巔,涉及一個新行業,多向高手請教,你看身邊的學霸經常細化示弱。其實他們就是在有意的避免處在愚昧之峰,身邊藏龍臥虎,只有保持謙卑的心態,才不至於樹敵太多,才能向身邊的高手學到東西。


•對於每個年輕人,如果有幸能在一個好的平台內經歷愚昧之峰和絕望之谷,那麽在開悟之坡就會不斷地前進,未來一定可期。

有些在大廠的同學,錯誤的把平台的能力當成自己的能力,不可一世,受了點苦就想著出來創業,最後才發現自己什麽都不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293020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極度自信,自以為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
他們常常指點江山,好為人師,評價別人都是貶低的話語;
他們不僅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還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高於常人……

「達克效應」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這一類人——
能力欠缺的人往往在欠考慮的決定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無法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他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自以為是。
小京跟同事一起搬家偶遇張姨,張姨打聽小京婚戀狀況,並問到:「這房子肯定你是租的吧?這高檔小區的房子可不是誰都買得起呢!」
小京微笑點頭,張姨於是炫耀自己兒子為方便照顧她,買了前後樓的房子。
張姨離開后,同事感到不平:「這房子明明是你買的呀!為啥要默認是租的?」
小京說:「她的天地就只有那麼大,在乎的事情無非就是那些。如果她真的是關心我、盼我好,又何必這樣問呢?沒必要跟她解釋太多。」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

有的人總以為買了奢侈品去過西餐廳就是見過世面,認識幾個開豪車戴名表的大哥就是有人脈。
他們自以為是,一點點成就便沾沾自喜,張揚得滿世界都知道。
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消費主義的物質層面,見過的東西越是少,越以為自己見到的是最好的。
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只有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當車駛出隧道,視野才會開闊起來。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眼界越窄,習慣處在「隧道」之中看待事物,內心狹隘又傲慢

有一次,蘇軾去王安石家中拜訪,趕上王安石不在屋內。
蘇軾碰巧看王安石新詩中一句「黃犬花心卧,明月枝頭叫」,不免冷笑道:大黃狗豈能落在花心?明月又怎能鳴叫呢?
於是他大筆一揮將詩改為「黃犬花蔭卧,明月枝頭照」。
後來,因為政見不一,身為宰相的王安石彈劾了蘇軾。
蘇軾遭貶流放途中,發現在偏遠地區,竟真的有一種小昆蟲叫「黃犬」可以卧在花心,而且當地人還喚一種夜裡鳴叫的鳥兒作「明月」。
他恍然大悟,後悔自己目光狹隘,誤解了王安石。
不開闊視野,不增長見識,做了「井底之蛙」還自鳴得意,腳下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狹隘與偏見會令我們陷入自卑與自傲的偏激之中,看不見許多更有用的東西。

認識水平高的人,豁達通透,內心豐盈,見識越多越低調,因為他們了解這個世界一山更有一山高。
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本就很難,更可怕的是有的人還非常固執,以為真理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越固執越容易當局者迷、盲目自信,往往你給了再真心的建議,他也聽不進去。

年初有5名驢友想闖西藏岡仁波齊,其中1人在小紅書留有筆記:「兩天狂奔1200公里,本地人都勸我們不要上山,卓瑪埡口雪深過膝,來都來了,不去豈不是很遺憾?」
他們不顧氣象部門的風雪預警和當地公安、輔警、群眾的多次輪番勸返告誡,因為固執一次次浪費了活下來的機會,最終2人遇難,3人受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正如羅翔老師所說: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通過以往經驗進行判斷的路徑依賴,缺乏張力,思維固化。

漢代《鹽鐵論》中有一名句:「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意思是聰明人往往會根據時機的不同而改變策略,智者會伴隨著事物發展變化而制定相應的方法
愚笨的人才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只認死理,爭著去撞南牆。
作家李筱懿曾說:「很多人的認知水平之低,都不值得咱們生氣,所以對方水準越差我就越客氣,想辦法還自己一個清靜。」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真正的高手欣喜于不斷發現新事物、新觀念,修正精進自己
他們追求站得高看得遠,用更多的精力來提升自身,不屑於意氣之爭,行動上見真章。

1.認識自己的內心,對自身行為有覺知

有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們對像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會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這意味著認識自我是最難的。
遠離狹隘膚淺、自視甚高,從正確地評價自己開始,認識自我是提升認知的前提。
郝蕾在訪談《十三邀》中曾提到,好的演員應時時刻刻保持一份「覺知」,就是時時有另外一個自己在觀察「我」,從客觀的角度看清自己的斤兩。
見天地眾生之前,應先見自己。只有清楚認識自己的內心,保持清醒的覺知,可以避免我們從自以為是的角度衡量自身和他人。

2.認識別人的想法,傾聽不同的聲音

不以自我為中心,打開自己傾聽外界的聲音,是提升認知的關鍵。
斯坦納定理告訴我們:在哪裡說得越少,在哪裡聽到的就越多。
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汲取比自己厲害的人的思維方式。
傾聽是最低成本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尊重和新鮮的思路,一個妄自尊大夸夸其談的人,必然沒有令人舒適的傾聽者得到的多。

3.強化改變現狀的意願,給認知升級

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建議我們,每天睡覺前唯一要考察的一件事是:你有沒有持續地變好?今天是否獲得了一點昨天沒有的東西?
我們習慣了圍繞自己的舒適區打轉,給認知升級首先需要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並有打破認知界限的勇氣。
只有對外界的知識有足夠的渴求,不怕被人笑話,向上求教、向下兼容,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彌補一二。
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在哪個層次,找到改變現狀的驅動力,才有突破自己所在認知層次束縛的可能性,實現自我迭代。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自以為是,認知水平越高的人,越是虛懷若谷。
相對於我們已經知道的事物,我們的「不知道」更應該被認真對待。
在弱者面前炫技,只會獲得些許滿足,被強者的認知碾壓,才能帶來真正的痛快。
認知的開闊,是我們行走於世間的底氣。

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zh-tw/funmedia/20221005/179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