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8 月. 5, 2023/星期六

精神分析診斷

《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

本書(Psychoanalytic Diagnosis)是海外許多心理治療培訓的公認教科書,屬於人格心理學範疇。作者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對人格結構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相應治療方案。

全書可分為主要的兩部分:
1. 防禦機制(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機制共25種)
2. 人格類型(反社會、自戀、分裂、偏執、抑郁躁狂、自虐、強迫、癔癥樣、解離人格)

閱讀本書的前提,我覺得要有以下幾點:
1.對精神分析有一定了解(我會把《精神分析引論》書評也發了)
2.足夠細膩和敏感,足以切身體會。心理學不是死記硬背的概念,它更偏向一門藝術而非精確的科學,需要用心感受和理解。
3.自省能力,能從自己身上搜尋並分析。
==============================================
在讀過許多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後,我決定更細致研究個體的心理,於是選擇了精神分析和人格心理學這塊。
在下選擇這本書,除去個人興趣和內心需要,原因還有:
1.心理學的理論可以應用於社會科學,經濟學,歷史,政治等等領域。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很多許多與人和社會有關的現象。
2.心理學揭示了想法和行為背後的規律。掌握規律的好處是,提高判斷力。對於自己,可以判斷前進方向,把自己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對於別人,可以判斷其特點及行為模式
3.可以應用於人際交往,通過參考咨詢師對不同人格的治療方式,總結出一套與不同類型的人的相處方式。
4.可以用來處理情緒和不合理行為,用樂觀的態度熱愛和享受生活。
==============================================
心理學是很實用的,以我自己為例:曾有段時間,我出現一種強迫癥狀。即戴耳機時忍不住把耳機摘下來,然後再戴上,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有這種沖動。對自己回想和分析後得出結論:曾有一次我耳機沒插上,外放了很久我才發現,於是感到很尷尬和羞愧。於是以後戴上耳機,由於內心的投射機制,即我自己聽到音樂,潛意識地認為外界和我一樣聽到了音樂(有點偏執特質?)。因此我用 “不斷摘下耳機來確認沒有外放”這種下意識的強迫行為來 “抵消”那種羞愧感,以達到保護的作用。想通之後,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沖動了。

對於心理學的書,我的方法是:嘗試理解概念時,我會仔細從自己身上和回憶中搜尋(所謂學心理學的,刀都對著自己?),或是聯想認識的人,然後套用書中的理論和框架去解釋分析。這樣會對其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註意,要達到系統的心理學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實驗,調查和研究,光看書是無法系統學習的。

事物的發展趨勢是趨利避害,心理也是如此:趨向快樂,避免痛苦。我們的防禦機制都是為了使我們避免痛苦而發展而成的。每種防禦機制都有利弊,防禦機制使用不當的後果就是精神癥狀。我們最依賴的防禦機制決定了我們的主要人格類型,但是我們會用不同防禦機制,因此我們有不同程度的其他人格特質。其實,每個人都有各種神經癥狀,與精神病的差別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不存在瘋沒瘋之差,只有瘋多少和怎麼瘋的差別)

心理學中充滿矛盾。書中對各種人格的解釋也加上了不同研究者的觀點,有的相互矛盾。人性是覆雜和矛盾的,很多事物是沒有準確答案的,我們要做的是從各種模型和理論中學習。且,心靈是各種相反沖突的競爭的場所,各種矛盾是可以並存的。如一個人既極度狂妄也極度自卑,既是受虐狂也是施虐狂,既會陷入憂鬱也會陷入躁狂,等等。

本書的書評我用:對理論的概括+舉例的方式寫。由於本人對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難以理解(可參見《夢的解析》),故書評中省略用驅力理論解釋的部分。診斷和治療部分我也會略寫(那些太專業了,尤其對於一個理工男來說)。前四章介紹的是不同學派的理論及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我將簡略概括。本書評重點是防禦類型及人格類型。如果有錯誤懇請指正。

以下是本書的讀書筆記:


精神分析的部分基本理論:

弗洛伊德驅力理論:兒童發育階段對應了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及性器期(也稱俄狄浦斯期),若在此階段遭到過度剝奪或過度滿足,個體發展便會固著在此發育階段。

自我與超我理論:“自我”指滿足本我需要的各種功能,包括保護自我不受過度焦慮,現實煩惱,和愧疚念頭的傷害,“超我”即自我中起督查作用的部分。此理論關註的是防禦對人格的影響。

客體關系理論此理論關註兒童與童年的重要客體的關系。主要分析兒童如何與其交往,如何內化,以及客體的內部成像如何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此理論關註的是客體關系對人格的影響。

神經癥—邊緣狀態(或人格障礙)—精神病譜系神經癥的癥狀程度較輕,精神病最重,邊緣狀態處於其間。神經癥指那些有情緒困擾,但仍保持著良好功能的人群,善用壓抑作為基礎防禦方式。邊緣性人格的特征有缺乏認同的整合,在未完全喪失現實檢驗能力的前提下,過度使用原始防禦機制。精神病癥狀特點是極度依賴原始防禦機制,缺乏現實檢驗能力,出現幻覺、妄想及牽連觀念,思維邏輯混亂。他們缺乏反省能力,認為其行為理所應當。

治療要點:對於神經癥人群,可以使用短程、聚焦沖突的高強度分析。可共同探究位於潛意識之中經過防禦而扭曲的焦慮和感受,要求其敞開心扉,聚焦於自身感受,改變過去不恰當的防禦。對於邊緣性人群, 要表達安全、尊重、和坦誠,以鼓勵和支持其尊嚴和自我。對他們的壓力和感受的重視要甚於其防禦。

初級防禦過程(Prim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初級防禦機制(原始防禦機制)即嬰兒本能感受世界的方式,特征有: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缺乏對客體獨立性和恒常性的鑒別。過度依賴原始防禦機制,缺乏成熟防禦機制,會導致邊緣性和精神病。

每種防禦機制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作用。防禦的積極作用有保護個體遠離威脅,消極作用便是各種精神癥狀。當我們在回避或者掌控強烈且恐怖的情感、維護自尊時,會感受到防禦的存在。防禦機制的形成原因有:個人氣質、早年經歷、模仿重要客體、使用防禦獲益後的強化(專業名詞稱“繼發性獲益”)。防禦機制的特點有:工作於意識之外、人格的組成部分、應激時增加使用、有助於減少消極情緒、過度使用會出現精神癥狀。

極端退縮(Extreme Withdrawal):即沈溺於內心幻想,或用藥物改變意識狀態等行為。此類個體特點是內心有著豐富的幻想,認為外部世界艱難險阻,因而望而卻步。有此類特質的人常常有非凡的創造力,如藝術家、科學家等。造成的原因是早年的重要客體的過度關註和情感侵入,或是忽視和隔離,這兩個極端都會強化退縮的形成。過於依賴退縮防禦對應的分裂型人格。

否認(Denial):即拒絕承認負性體驗的存在。在面對生活中的不快和難以抗拒的壓力時,我們有時會使用否認。(比如在明顯消極的環境中產生欣喜若狂的體驗就是否認的結果)。有此類特質的輕躁狂人格機智幽默、有著高度感染力,喜劇演員和娛樂圈藝人便有這種特質。過於依賴否認防禦對應的是躁狂人格。

全能控制(Omnipotent Control):即認為外界事物源於自身,因此自己有著控制外界的力量。嬰兒有著原始的全能幻想,但隨著發育成熟,逐漸降為對養育者的全能幻想,最後接受現實,認識到人的局限性。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會保留嬰兒期的全能感,在願望實現,預感成真時會體會到這種感覺。若個體一味追尋這種全能控制的感覺,作為自己基本防禦方式,以避免內心焦慮和維持自尊,那麼他具有反社會人格(也稱精神變態人格)。對於這類人,戰勝別人是樂趣所在,因此高功能的精神變態者常常處於領袖的位置。

極端理想化和貶低(Extreme 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理想化即把全能感賦予情感依賴對象,通過確認自己的依戀客體是全知全能的,以對抗內心的恐懼。理想化註定帶來失望感,理想化的客體形象破滅後,便會導致貶低。我們通過與理想客體的融合,來補救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完美,並擺脫羞恥。這種防禦從追星現象和宗教信仰中有所體現。依賴這種防禦對應的是自戀型人格,他們只有依靠這樣的防禦,才能持久的保持自己的吸引力、權力、名譽對他人的價值,以及一個完美的形象。

投射、內攝和投射性認同(Projection,Introjection,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投射即把內部的心理過程誤認為來自於外部,內攝即把外部信息歸為內部心理的過程。兩者同時運作便合為一種防禦方式:投射性認同。這三種防禦方式源於對內心主觀和外界客觀之間的區分模糊不清。

投射,即當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無法了解他人時,人們都會傾向於投射自己的體驗來理解別人的主觀世界(比如你喜歡別人的時候,會感覺別人也喜歡你)。良性和成熟的投射是共情的基礎,若投射內容是自身消極和不能接受的部分,便會造成問題。若過於依賴投射防禦,便是偏執型人格。

內攝,即模仿生活中重要客體的態度、情感和行為。內攝的好處是可以對他人形成原始性認同。我們對別人產生深度依戀時,便會產生內攝。但在恐懼和受虐的情境下,人們會努力接納施虐者的特性,來控制內心的恐懼和痛苦(稱為“攻擊性認同”,因此許多受虐者長大後會變成施虐者)。過於依賴內攝防禦的癥狀是抑郁。

投射性認同,即把自己的態度投射出去,再把自己投射的內容認同回來。當投射性認同應用於樂趣和愛的情感時,美好的感受會波及他人,產生積極效果。使用不當的後果便是偏執癥狀。如一個人內心想迫害別人,卻時刻覺得別人的種種行為在迫害自己。

自我分裂(Spliting of ego):我認為這個詞用得不妥,可能用“兩極化”會更好的表達其含義。分裂防禦即采取絕對的態度,非黑即白的認知事物,認為其對立面不存在。這種防禦方式源於幼體不能理解事物矛盾性,因此會把事物評價為“好”或“壞”來理清自己的認知。成人在陷入困惑和受到威脅時也會運用這種防禦。比如政治家會塑造假想敵來調動士氣,又比如各種民俗文化中的善與惡,上帝與惡魔,孤單告密者和萬惡官僚等等。最常見的莫過於微博評論,極端的吹捧和辱罵都很好的體現出人們分裂的狀態。

軀體化(Somatization):在創傷襲來時,由於激素分泌等原因,會出現一系列軀體反應。個體在成熟的過程中,會逐漸用語言描述體驗,以取代軀體自然反應。若這一階段受阻,則個體會習慣用軀體化反應應對情緒波動。如不堪重負而病倒,情緒激動時暈倒等反應都屬於軀體化防禦。

行動化(Acting Out):即潛意識下用於控制焦慮的行為,這些焦慮往往由內心的沖動、欲望、恐懼及創傷性回憶所激發。個體會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通過不自覺的行為來演示。行動化的作用是把無助和脆弱的感受轉變為自主和力量的體驗。如回憶創傷時的大喊大叫,焦慮時不自覺走來走去等等都屬於行動化。裸露癖、窺陰癖、施虐受虐狂等等都屬於行動化防禦。因此,許多看似簡單的自發性行為,通常隱藏著深刻且覆雜的動機。

性欲化(Sexualization):指經由潛意識,把恐懼、痛苦或其他難以接受的感受隨時轉化為性興奮,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時候用於控制焦慮、維持自尊、補償羞愧。相對弱勢的群體出於敏感,容易將自己的嫉妒,敵意和恐懼,表達為帶有性的色彩,借助自己性欲化的幻想,彌補自己不足的權勢力量。女性偏向性依賴,男性偏向性攻擊。現實的例子有:人們往往容易對才華橫溢的教師,名人,政要等等產生性欲;又比如受虐者難以離開暴力男性,很可能是害怕遭受虐待而產生的性欲化防禦。

極端解離(Extreme Dissociation):當面對重大災難,難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懼時,采用解離的方式,隔斷痛苦。它只有在面對重性創傷時才會用到,大多數人沒有這種體驗。輕微的解離的例子有:身臨絕境(比如戰場)時,英雄臨危不懼。依賴這種防禦多數屬於精神病,稱為“解離性障礙”(多重人格)。

次級防禦過程(Second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壓抑(Repression):當某種認知或情感引起焦慮或者痛苦,從意識上難以接受時,便會被壓抑進潛意識,外在表現是遺忘或是忽略。壓抑的例子有:創傷之後,人們會難以記起事件經過,但是會時常閃回創傷場面的記憶片段(也有大腦的生理機制起作用)。又比如突然忘記某人的名字,實際上是對他心存不滿,也是壓抑的結果(壓抑的具體機制可見《精神分析引論》)。註意:壓抑是許多防禦機制的基礎,許多高級防禦之中都存在壓抑的成分。對壓抑的過度依賴是癔癥人格的特征。

退行(Regression):即退回原先的思維,感受,行為或習慣,註意只有潛意識的行為才會歸於防禦機制。因為人類能力無論怎麼發展壯大,仍會時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區域。軀體化便是退行的一種。比如,某位女性一遇到強勢力量便不知不覺變得溫順馴服。過於依賴退行作為防禦,則可能具有嬰兒型人格。

情感隔離(Isolation of Affect):即把情緒從認知中剝離開來,以應對焦慮和痛苦。對於適應極端環境,隔離比解離更有效,個人的體驗並未完全從意識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卻被削弱了。凡是需要避免個人情感影響的工作,如法律工作者,都會有情感隔離的表現。情感隔離可以視作其他理性防禦(理智化、道德化、合理化)的基本單元。個體若把隔離作為基本防禦,註重思維而非感受,則很可能具有強迫性人格。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可視為情感隔離的高級版本,情感隔離面對情緒時會置若罔聞,理智化則會處變不驚的談論感受。理智化需要強大的自我力量,有助於個體在消極情況中保持理性,保證思維有效運行。習慣理智化的個體,對於性,幽默,娛樂等情趣類事物毫無興趣。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顧名思義,把事物合理化。比如,當無法得償所願時,便覺得原先追求的毫無意義(酸葡萄效應),或是不幸降臨時覺得並沒有多糟糕(甜檸檬效應)。

道德化(Moralization):類似合理化,合理化是尋找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則是尋找與責任相關的理由。合理化認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則認為欲念符合道德和責任。道德化也被視作分裂防禦的高級形式。道德化的例子有:殖民者堅信殖民會帶去更高的文明,戰爭的鼓吹者會稱這是改良人類基因的必然手段等等。

間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與合理化類似。其功能是允許兩種相互沖突的情感同時存在,並避免個體在意識上感到困惑、內疚或焦慮。間隔化與偽裝的區別在於:間隔化在意識上是不覺得沖突的。若產生內疚等情感也不能被稱作間隔化。

抵消(Undoing):抵消指通過個體的行為與內心體驗達到平衡,即個體潛意識中指望通過某些行為或態度,消除某些情感(內疚或羞愧),以達到內心平衡。若行為動機在意識層面則不能稱為抵消。抵消背後是全能幻想,可看作是全能控制防禦的高級形式。許多宗教行為中用行動或理念來贖罪,便是抵消的表現。用抵消作為核心防禦,可能具有強迫特征。

攻擊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即把對外部客體的負性情感或態度轉而施加在自己身上。攻擊自身會令人產生錯覺,把事實作為自己的過失,以增強自己的掌控感。攻擊自身可視為比內攝防禦更高級的形式。在攻擊自身中,外部威脅沒有像內攝一樣被全盤吸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認可了。自虐型人格或抑郁人格會不由自主使用這種防禦。

置換(Displacement):當施加於某一客體的的情感、關註或行為會產生焦慮或者很危險時,便會將其置換為另一客體。典型的置換,如:男人被上司訓斥,回家對妻子發脾氣,妻子斥責孩子,孩子踢寵物狗。性欲也可置換,戀物癖便是把性欲轉換為雙足或鞋子,因為他們潛意識裏性欲是危險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置換的成分。但置換也有正面作用,如把攻擊轉化為創造力。若個體慣用置換防禦,會陷入恐懼癥(比如廣場恐懼,高橋恐懼等)。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當一種情緒(也可以是願望、想法等)被認為很危險時,便會潛意識地用相反情緒來抵禦。表現即正負情緒的相互轉換(如由愛轉恨,妒忌變吸引等),人的外表行為或情感表現與其內心的動機欲望完全相反。註意:前提是無意識的。這是否認情感的矛盾性的表現,因使用反向形成總是堅持認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種。如人的極度克制很可能是對其放縱願望的反向形成。又比如,人有時心中討厭或憎恨一個人,但在表面上卻又對此人十分熱情和關心;有時心裏喜歡一個人,表面上卻異常冷淡。

反轉(Reversal):指將角色反轉,如從受害者反轉為加害者,被動者反轉為主動者等等。如個體不能承受別人對自己的照顧時,便會去照料別人以證明自己的獨立。

認同(Identification):多數認同出於規避焦慮,憂傷,羞恥等情感,或是修覆岌岌可危的自尊感。不少認同包含了:直接吸納愛的客體,同時以防禦為目的模仿恐懼的客體。生活中,當個體面臨壓力時,尤其遇到似曾相識的主觀感受時,便會產生認同。例子是崇拜行為,其中有大量的防禦性認同。

升華(Sublimation):即把原始欲望升華為有價值的力量。如把施虐欲望升華為療傷的醫生,把表演欲望升華為劇作的藝術家等等。升華被視為最健康的防禦行為。

幽默(Humor):多數幽默是一種積極的防禦。不贅述。

人格類型

下面介紹的人格類型,是按照客體相關度的順序(即從難以產生依戀到會產生強烈依戀的順序)。

每種人格我從以下幾個維度概括:1、氣質與情感2、防禦機制3、早期關系4、自我體驗5、關系模式,與治療師的移情及反移情6、治療7、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部分會給出該人格與其他人格的區分,多數患者會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人格傾向,治療時需要針對最主要的人格傾向。因每種人格對應的最佳治療方式是不同的。

移情作用:即來訪者把原本對其他重要客體的情感轉移到分析師身上(如潛意識把治療師當父母,或者性對象等),正向移情即對治療師產生好感和依賴,負向移情便是產生厭惡感。反移情指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移情作用,也有正負向反移情之分。

註意,為了保證客觀和專業性,治療時要嚴格監視反移情。當自己難以控制時要尋求督導或轉介。(不能有:和來訪者發生親密關系,培養其依賴性等不道德行為)

另外,人格的改變是有限制的,並不能完全改變,人們雖能從心理治療中拓展自主性和現實自尊感,但他們仍然會固守自己的核心:沖突、期望、防禦等。心理治療只是幫助他們掌控自己,接受自我。

精神變態(反社會性)人格(Psychopathic (Antisocial)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精神變態的共同點是:具有 “戰勝他人”和有意操縱他人的固有觀念,強烈渴求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基因和早年經歷共同決定精神變態者的高情感和攻擊性。這類人群缺乏情感體驗,需要更加激烈震撼的體驗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且他們的情感表達並非出自內心,而是用於操縱他人。有一部分成功人士屬於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他們冷酷無情,自認為強大無敵,有高度的反社會性。但是卻有成熟的身份認同和現實檢驗能力,也能用較成熟的防禦掩飾自己的邊緣性人格。

防禦:精神變態的核心防禦是全能控制,也會用投射性認同,解離和行動化。①全能控制的表現:他們會認為生活不應限制個體與生俱來的優勢和特權。②投射性認同的表現:他們認為獲得他人認同的唯一方式便是激起他人身上與自己相同的情感。③解離常見於他們逃避責任,輕則低估他人,重則忘卻罪行。④行動化的表現為易沖動。由於其經常使用行動化化解焦慮,導致其焦慮感的缺失,很少恐懼和不安。

早期關系:①精神變態者的童年常常充斥著混亂和不安,一般是嚴厲管教和縱容忽視共同存在。暴力型精神變態者經常有一個軟弱抑郁的母親和暴躁殘酷的父親,很少有愛憐和保護。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個體,將難以形成自我全能感,也不相信他人能保護自己。因此,他們會盡全力去確認自己的全知全能。②童年經歷中無人鼓勵他們將情緒外化,多有情感的剝奪,因此他們會將情緒視為軟弱無力的象征,也缺乏共情能力,難以體會愛和依戀的感覺。③養育者竭力助長孩子的全能幻想,如鼓勵他們蔑視權威。兒童由於模仿父母而形成精神變態人格。但這類被溺愛和縱容的孩子仍有建立關系的能力,比嚴重混亂家庭出來的精神變態者易於治療。

自我體驗:①攻擊性。此類兒童天性好動,難以滿足,註意力渙散。成人個體可能有攻擊和施虐行為。②獲得自尊的方式。外部客體難以作為自尊來源,因此他們會把感情投向內部。有可能會通過暴力維持自尊。③自命不凡。源於全能控制感,且會在全能控制和極度恐懼之間不斷切換。④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毀滅的原始欲望。他們會詆毀追逐失敗的事物,精神病個體甚至會摧毀吸引到他的事物。

移情與反移情:他們不會理解治療師的熱忱和善意,會利用治療師達成某種目的,對治療師進行攻擊和利用(表現為竭力展現魅力)。治療師反移情一般為敵意,疏離,蔑視,憎恨等。當治療師受到有意貶低的攻擊時,要識別出這是精神變態者對嫉妒的防禦,並冷靜指出之。

治療:對於那些情況嚴重的精神變態者,是不適合治療的。治療師應采取毫不妥協的方針,嚴厲而堅定,寧因頑固不化而犯錯,也不能展示共情而被視為軟弱。過多的情感流露會使他們蓄意破壞治療以證明治療師的無能。另外要絕對坦誠,實話實說,實事求是,註意誠實不等於自我暴露。治療師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因為能力是精神變態者唯一尊重的品質。

鑒別診斷:

精神變態與自戀:兩者都有主觀空虛感,依靠外部維持自尊。區別在精神變態不會重覆使用理想化,自戀不會完全依賴全能控制。但兩者有高度重合(我認為全能控制可以看作是對自己的理想化),精神變態、自戀和馬基雅維利主義三者被稱為“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三者總是共同出現。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自戀者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並覺得自己總是因為名不副實而招人厭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蒙羞,懦弱,低劣。也因此會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自戀者對遭受羞辱有著羞愧感和恐懼感(註意羞愧和內疚區別,內疚是認為自己做錯事,源於內部;羞愧則是被當作壞人的感受,源自外部)。自戀性個體對內隱性情感更加敏感,善於覺察他人尚未言表的情感。浮誇型自戀者內心有強烈攻擊驅力。

防禦:最主要的是理想化和貶低這兩種防禦。①自我理想化後,他人就會被貶低;他人理想化後,自我便會被貶低。因此他們會用“比較”來看待現實事物(如通過排名來評判事物)。②自戀者喜歡理想化自己。表現為喜歡追求完美,心理治療會被其視作使自己變完美的工具。現實無法滿足他們完美的追求時,他們會用想象的完美來補償缺陷。一旦出現缺陷他們便會陷入自我攻擊。③自戀者會把他人理想化。有時會把自尊感轉嫁給他人,而後通過認同此人來體驗自我膨脹感。但一旦發現其缺陷便會一棒子打死。

早期關系:①早年親情的缺乏(但不及精神變態者的忽視虐待那麼嚴重),以及之後長期的情感交流缺失,以至於情感缺乏活力。自戀個體對自我客體極端依賴(自我客體指用肯定、欣賞和支持來維護個體自尊的客體,客體可以是自我一部分),以至於超越其他人際關系。這直接導致自戀者缺乏愛的能力。自我價值極端重要,他人只是自戀的延伸。②自戀性附庸也會造成自戀。即兒童被重視是因為其身上所附加的功能(如兒童成績好才受到讚賞),這讓兒童覺得一旦暴露自身便會受到羞辱。父母把兒童視為自我價值的延伸。

自我體驗:自戀者體驗是極端的,在完美和一文不值之間變換,不存在中間地段。①自戀者自命不凡時的感受:浮誇、自傲、蔑視、防禦性自立、虛榮,與之對應的低落時:羞恥、嫉妒、自卑 ②竭力否認懊悔和感激的態度。因為懊悔相當於承認自己缺陷,感激意味著表現軟弱。他們希望自己無欲無求,承認依賴和內疚會暴露自己。

移情與反移情:自戀者缺乏建立關系的興趣,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戀。自戀者會把治療師看做投射的理想化或貶低的一部分,視為維持自尊的工具。治療師的反移情大概為:被視而不見,懷疑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厭煩,困倦。

治療:治療目標是幫助自戀者接納自我,放棄自我吹捧和貶低他人。即使是最狂妄最自以為是的自戀者,他們脆弱的自尊仍然難以承受打擊,因此它們很容易脫離治療。治療師應促使自戀者覺察並誠實對待自己的行為,切忌過度刺激。

鑒別診斷:任何個體在短時間的自尊受損時,或是在認同和自行全面受限的環境中,都會表現自戀傾向,診斷自戀性格的要素有長期性、自動化、非境遇性。

分裂樣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分裂者回避交往,認為外界和親密關系充滿危險,從幻想中獲取滿足,並排斥現實。其行為時常離經叛道,甚至荒誕不經,分裂者中極端紊亂的個體屬於精神分裂癥,也有極富創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盡管分裂者有暴力幻想,但一般不會有很強的攻擊性。他們難以理解別人的心理,在情感方面缺乏防禦,不堪重負時就退縮回幻想之中。這類人很容易吸引進入哲學,理論科學,藝術創造等領域。大多數偉大藝術家都有分裂傾向。

防禦:分裂者核心防禦是退縮(註意不要和分裂防禦混淆),也會用投射,內攝,理想化和貶低,理智化等。①他們很少應用掩飾情感的防禦機制,比如否認或抑制。也很少使用非好極壞為特征的防禦,如:抵消,反向形成等。

早期關系:①若父母忽視孩子需求,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滿足,避免與他人親近,根據內心想象應對外部刺激(類似回避型依戀)。②家庭成員間充斥著彼此欺瞞,虛情假意等矛盾意向的家庭,其兒童在面對混亂和憤怒情境時,會感到深深的無助,並依靠退縮保護自己。③過度親密和剝奪。若來自養育者唯一的關懷缺乏共情又過度深入,那麼兒童極有可能在渴望和回避,親密和疏遠之間徘徊。④微解離。先天過於敏感和緊張的兒童會發展出解離能力,以應對過度刺激。從而形成分裂。

自我體驗:①對社會期望的漠視。他們不在意自己對他人看法,也不在意社會評價。②永遠與他人保持距離。表現為冷漠、疏離和傲慢(但是他們比較真誠)。③與規則作對。他們害怕心理被控制和個性被湮沒,對分裂者而言,被湮沒比被拋棄更可怕。④感情遲鈍。他們能察覺別人傳遞的情感,也能共情,但是情感表達平淡而遲鈍。⑤用創造性活動維持自尊。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對自身真實本意,敏感性和獨特性的肯定。⑥渴望理解。他們渴望被在意的人理解,但又擔心敞開心扉後自己的荒誕不經被排斥。

移情與反移情:分裂者對親密感有恐懼,缺乏安全感。他們敏感,率真,脆弱,表現有欲言又止,內心空洞,不知所措或痛心疾首等。反移情有與分裂者相同的脆弱感或自傲感,或是想和分裂者共同疏離他人。

治療:治療分裂樣自體的首要目標是幫他們把孤僻和退縮升華為創造性活動。治療師要進入其主觀世界,又要避免喚起分裂者被侵入的焦慮。他們擔心治療師在了解他們之後疏遠他。治療師要有足夠關懷,保持真誠和覺察,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其內心世界的理解。

鑒別診斷:

分裂人格與強迫人格:分裂者慣用理智化應對事物,有些怪異行為與強迫癥相同。但是兩者區別是:①強迫者善於交際,對尊重,讚同,認同和聲望高度關註。而分裂者不太在意這些。②強迫者會否認和隔離自己的感受,分裂者會用心認同自己感受,卻不敢表達。

偏執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ies):

情感氣質:偏執者習慣用否認和投射,把內部感受投射為外部威脅,腦子裏充滿妄想(比如總是認為有人要迫害他),認知與現實脫節。這類人格很少有功能健全者。他們對外部戒備心很高,內心充滿恐懼,即使表現得自命不凡。重度偏執者認為危險來源於外部環境,因此不會攻擊自己,而是攻擊他人,具有高度攻擊性和激惹性。他們極力逃避羞恥,對其采取否認,並把羞恥感投射出去,內心自鳴得意。他們有強烈的嫉妒心理,並投射出去(比如深信外界因嫉妒而要加害他)。

防禦:偏執者的主要防禦是投射和對投射的否認。①投射。比如偏執者認為某女性要下毒害他,實際上是他內心的攻擊沖動,對女性的渴望,以及幻想擁有權力的潛意識投射。②偏執者投射後,會致力尋找能證明自己投射的正確性的跡象,讓其與自己想象更加匹配。比如,偏執者認為某人要對他下毒,則該人做的一切行為在偏執者眼裏都是要對他下毒的鐵證。③對自己投射出去的情感的否認。如偏執者認為別人嫉妒自己,否認實際上是自己嫉妒別人。

早年關系:①偏執者早年反覆體驗過壓制和羞辱。極端嚴厲的批評,反覆無常的懲罰,難以取悅的家長在他們童年很常見。家庭成員間更多的事恐懼和羞恥,極少獲得理解和支持。②其養育者有偏執特質。如思維混亂,處於原始戒備狀態,竭力維護自己的安全和權威。那麼子女由於模仿,也會形成類似性格。

自我體驗:①偏執者也有兩個極端,分別是無能和卑微,以及全能,自得。處於哪一端都是痛苦的:無能的自體伴隨對受虐和蔑視的恐懼,全能自體會因為名不副實而內疚。②牽連觀念。全能端的精神病偏執自體會認為天下事事關己,比如堅信國際間諜要攻擊自己,電視裏藏著末日的信息。③深深的孤獨感。④維持自尊。他們會向權威人士施壓,這種好鬥特質源於童年期試圖挫敗暴虐父母的願望。

移情與反移情:偏執者的移情反應轉換迅速,且負性移情居多,治療師有時被當作救世主,有時被當作羞辱他們的對象。治療師反移情一般是無力感、焦慮和敵對。註意反移情的情緒,是偏執者投射出了被拒絕的自我部分。

治療:偏執者有嚴重的信任危機,治療師在初期應給他們安全感,讓他們確信治療師的意願和能力,告知他們治療師的憎惡和懷疑都在意料之中。傳統的分析不適用於偏執型個體,對其防禦進行分析會引出更加覆雜的投射和否認,要采取迂回而非直接的方式。

鑒別診斷:

偏執與精神變態:偏執者雖然懼怕依賴,疑心重,但是有良好的客體依戀,也能保持忠誠。精神變態雖會使用投射機制,但是卻不具備共情能力。

抑郁與躁狂型人格(Depressive and Manic Personalities):

抑郁:

抑郁與躁狂對待生活的態度截然相反,但是人格特征,沖突,潛意識觀點相同。因此躁狂和抑郁可以同時存在(躁郁癥,不嚴重的稱為雙相障礙)。

抑郁者的情感和氣質:抑郁者明顯缺乏動力,失去快感,無法享受樂趣,或植物神經紊亂(進食困難,睡眠障礙,自我調節失常等)。抑郁的特質是可以通過遺傳獲得的。抑郁與哀傷不同,哀傷會隨著情緒緩解而平覆,抑郁則會一直縈繞於心。抑郁有兩種亞型,內攝型(攻擊自己),依賴型(尋求關心和依賴),此處合並討論。抑郁者容易內疚,尤其內攝型抑郁者,他們記得並不斷追憶自己的過失,忽視自己的善舉。他們會把憎恨和批評指向內部,對他人過失持諒解和同情態度。

抑郁者的防禦:①內攝。抑郁者會把早年重要客體的特征進行內化,其負面特征會被視為自身缺陷。他們習慣將喪失的客體理想化,並將負性情感轉移到自己身上,陷入內疚痛苦之中。②自我攻擊。將對喪失客體的憤怒和排斥轉向自己,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被喪失客體拋棄的可能,同時增強自己的力量感(錯在自己,改變錯誤便能扭轉環境)。③理想化。抑郁者自尊感低,易於擡舉別人,然後自慚形穢,以追隨理想客體來填補自身缺憾。

抑郁者的早年關系:拋棄和創傷是抑郁的主要成因。①早年喪失重要客體。兒童會因客體的離去而深深自責,想象他們因為對自己不滿而離去。他們會竭力掩飾自己缺點以防止被再次拋棄。②兒童陷入困境時被忽視,會導致兒童產生被遺棄的感受,產生抑郁傾向。③制止兒童表達哀傷情緒,哀傷被抑制導致兒童認為錯在自身,同時認為尋求安慰時難以啟齒的。④嚴苛的養育著。使孩子習慣隱藏自己的脆弱,憎惡自己柔弱的部分

抑郁者自我體驗:①堅信自己品質惡劣,每當遇到排斥,都會指責自己應受報應,同時擔心一旦暴露自己就會遭受更多的排斥。②敏感。他們會從各種跡象裏尋找對自己負面的信息。③抵消行為。抑郁者會通過幫助他人,參加慈善活動,貢獻社會等形式抵消自己潛意識的內疚,以此維持自尊。④情感依賴型抑郁者自我體驗相對較好,其羞恥要多於內疚。⑤女性更易陷入抑郁狀態(與女性為主要養育者及性別認同有關),女性會更多的使用內攝,男性在面對抑郁情緒時容易使用否認,並抗拒依賴。

抑郁者的移情與反移情:抑郁者會理想化治療師(但不同於自戀者的情感疏離性理想化)。他們會因治療師的溫暖包容而感到愉悅。治療師反移情一般為溫柔體貼的撫慰情緒,或是喚起拯救幻想。

抑郁者的治療:給予抑郁者真誠的額理解和共情十分重要。治療師應強調與來訪者的連接,告訴他們會得到無條件的接納。註意治療中的分離,盡量弱化抑郁者的分離感受,因抑郁者對遺棄十分敏感。依賴型抑郁者由於易於移情而容易發展出合理防禦。當抑郁者開始有批判治療師的行為時(憤怒能量從內部轉向外部),便證明有大的改變了。若一味理想化他人,則證明其自體仍是卑微的。

抑郁的鑒別診斷:

自戀與抑郁:①兩者反移情不同,對自戀者的反移情一般含混不清,容易變幻。對抑郁者的反移情溫暖而強烈,比如出現拯救幻想。②對於自戀者,用移情治療會遭到鄙視和貶低,而抑郁者很受用。③強調拋棄和創傷對於自戀者收效甚微,因為這不是他們性格的成因。④自戀者內心空空如也,抑郁者心中是帶敵意的內攝客體。

躁狂:

躁狂者的情感和氣質:躁狂者表現為容易亢奮,情緒易變,精力充沛,幽默風趣等,很受人歡迎,他們用情感的亢奮抵禦內心的焦慮。當情感耗竭後,躁狂者會否認悲傷或失望,表現為憤怒。防禦失敗後轉入抑郁發作。因為他們很難從容不迫,他們很可能依賴神經抑制類物質,如酒精。他們往往由註意缺陷障礙,難以集中精力。很多喜劇演員,脫口秀演員屬於這類,人們往往不能理解為何這類人有著抑郁傾向。

躁狂者的防禦:躁狂者的核心防禦是否認和行動化。①否認。他們忽略或以幽默來對待令人感到壓力或恐慌的事件。②行動化。表現為逃離那些容易喪失的情境,或是通過縱欲、自我麻痹、尋求刺激等方式逃避痛苦。③貶低。④全能控制。躁狂發作時他們會出現各種自命不凡的行為。用於轉移註意力。

躁狂者的早期關系:躁狂者比抑郁者經歷的創傷性分離更多。可能養育者對其情緒關註極為缺乏。兒童也缺乏機會用情感處理這些體驗。

躁狂者的自我體驗:他們難以停止和平心靜氣,否則就會感覺痛苦,若防禦難以為繼,便會產生抑郁。若外部刺激過於痛苦而無法回避,他們往往會精神異常。另外,眾人的關註可以一定程度上給他們維持自尊。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躁狂者充滿吸引,極具洞察力和魅力,又常常令人費解。治療師會覺得躁狂者不斷運轉而感到精疲力竭。註意,治療師切忌被躁狂者的迷人外表蒙蔽,從而低估其痛苦和潛在的瓦解狀態。

躁狂者的治療:躁狂者可能會逃離來防禦與治療師的依戀關系。因為治療會誘發大量痛苦的回憶,痛苦出現時,躁狂者會不自覺想逃離。他們會解離避免陷入悲痛。治療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讓他們意識到消極情感不一定會引起災難性後果。因為他們會用高談闊論來避免痛苦話題,也避免流露真情,治療師需檢驗其語言真偽,並指出他們的玩笑,搪塞和敷衍。

躁狂者的鑒別診斷:

輕躁狂與癔癥型:註意不要和癔癥相混淆。用治療癔癥的方式對待輕躁狂者會引起他們的貶低,因為他們潛意識認為被他們吸引到的人都會受到蒙蔽,缺乏睿智。這樣會造成來訪者的脫落。

輕躁狂和自戀:兩者都會有浮誇的行為。但是①自戀者缺乏躁狂者的混亂、否認的防禦機制。②自戀者內心空虛,輕躁狂者則會對內心事實進行否認。③一個傲慢的自戀者是很難治療的,他們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戀。

輕躁狂與強迫:強迫癥有深層次情感以及建立關系的能力,能維持親密關系。而輕躁狂者的誇誇其談,嘩眾取寵能迅速建立關系,但是轉瞬即逝。

自虐型(自我挫敗型)人格(Masochistic (Self-defeating)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自虐者具有甘願受苦,抱怨,不斷自我傷害,自我貶低等習慣態度,這麼做的潛意識願望是用自己的痛苦折磨別人,這類自虐者稱為關系自虐者;或是利用受苦來換取道德上的勝利,將自尊建立在忍受痛苦和自我犧牲之上,這類稱為道德自虐者。他們可能會用自毀行為傷害自己,用來緩解情感的痛苦,如自殘者會認為軀體的痛苦可以掩蓋強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離感。自虐者與抑郁者情感相似,但自虐者易激惹,憤怒,以及怨恨自己。另外,男性受虐者易發展成施虐者,女性受虐者易發展成受虐者。

防禦:自虐者防禦與抑郁者類似(內攝,反向形成,理想化),以及行動化,道德化。①行動化的核心是:自我挫敗。自我挫敗可看作對預期痛苦的掌控。表現有:挑釁、姑息、示弱、內疚轉移。如感覺痛苦到來時,提前懲罰自己以獲得掌控感。大部分人平時也會有自虐性的行動,如表明自己知錯來躲避批評,如用謙虛來表明自己的正確。也有自虐者用自我挫敗來抵抗分離焦慮,如有人寧願被傷害也不願被疏遠。②抑郁性的內攝,參見抑郁。③否認。他們自虐或受虐時會否認自己有不適或不滿,並且會為對方開脫。

早期關系:①自虐者仍然對被愛抱有希望(而抑郁者沒有)。這種心理源於兒童受虐或被拋棄後,得到過周圍人的回應(抑郁者沒有得到),因此認為自己如果遭受的苦難足夠深重,還是有可能得到關愛的。②對遺棄有恐懼。比起受虐的痛苦,他們更害怕被拋棄的孤獨感。③痛苦與獎勵。養育者把喜愛與冷酷結合,導致兒童把痛苦和依戀聯系,認為痛苦是獲得親密關系的代價,同時對虐待進行合理化。或是早年因痛苦而獲得過嘉獎。

自我體驗:①認為自己註定會被誤解,不被賞識或受人嫌棄。②以承受苦難為榮,並將自尊建立在其上,蔑視無法忍辱負重的人。③以受苦換取依戀關系,並且通過貶低虐待者獲得施虐快感。④把自我的邪惡部分投射在別人身上,然後通過行動證明醜惡來自外界。與偏執者類似。

移情與反移情:自虐者害怕別人發現他們缺點並拋棄他們,為了戰勝恐懼,他們會放大無助感和努力為善的意圖,渴望重視和被解救。治療師的反移情有反自虐傾向和施虐傾向,如想用自己努力拯救之,或是對其自虐行為報以蔑視。

治療:治療的核心是給自虐者樹立一個自我決斷的榜樣,讓他們學會自我決斷和展現自己。面對自虐者的請求時不能過多幫助,否則會讓他們覺得自我挫敗行為得到了回報。不能過於同情其自虐行為,也不應認同自虐者的內疚和自責。設法引導其學會照顧自己,不為他人反應而內疚,會引發其道德恐懼感,也會提升其自尊感。註意:要區分抑郁者和自虐者,若用對待自虐者的方式對待抑郁,會加重抑郁傾向。

強迫型人格(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強迫型人格的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維和理性行動所支配,而非感性和發散思維(如情緒,猜測,想象等)。強迫有兩種分類,一種是思維強迫(持續、抗拒的想法),另一種是行為強迫(持續、抗拒的行為),造成反覆思考和重覆行為。只有當這些想法和行為造成自我不協調時才能成為強迫障礙。當強迫者明知不必且有害,仍然不得不重覆時,才構成病態。強迫型人格中許多人功能完好,在公眾場合應對自如,但親密關系很不擅長。許多律師,邏輯學者、政客都屬於這一類型。

防禦:①思維強迫者慣用情感隔離,他們把情感轉化為理性分析。思維強迫者大多比較偏執。②行為強迫者慣用抵消。他們用下意識動作抵消,以達到神奇的保護作用,這些動作能抵消潛意識的罪惡感或羞恥感。③全能控制。強迫行為反映了潛意識的全能控制幻想,希望用這些動作來遏制罪惡,控制未知之事。④反向形成。強迫者的理性、節儉、克制是對其不負責、放縱等願望的反向形成。因此強迫者常常處於多重沖突之中,他們會用盡全力抵制自己的黑暗沖動。如一個渴望正直負責的人,很可能掙紮在強烈的自我放縱沖動中。

早年關系:①早年時被迫遵守過高的行為準則。養育者要求過高,對他們不能接受的行為橫加指責,缺乏情感交流,會造成孩子有強迫傾向。②邊界意識。養育者過度幹涉和過度保護造成孩子缺乏邊界意識,因此造成強迫者的全能幻想。③疏於管理有時也會造成強迫。前提是:兒童感到家庭無望,便親自制定理想化標準促進自己成長,用理想化標準供自己仿效。

自我體驗:①對控制和品行極為關註。思維強迫者往往嚴於律己,通過遵守嚴格的要求來維持自尊。②無法忍受失控感。他們深思熟慮,期待所有結果都在掌控之中。③拖延(思維強迫)或草率(行為強迫)來避免內疚。類似完美主義的拖延癥,思維強迫者會極力追求“極致”,造成遲疑不決。而行為強迫者用當機立斷的行動來維持自尊。④抑郁。當強迫者對自己思考或者行動不甚滿意時,會產生抑郁情緒。

移情與反移情:強迫者會很理性,嚴謹務實,並有時糾結於瑣事,固執己見。治療師反移情通常為煩不勝煩,恨鐵不成鋼。

治療:治療時要避免操之過急,防止針鋒相對,削弱強迫者的理智化防禦,幫助他們體驗和表達憤怒,引導他們享受原本認為“邪惡”的感受和幻想。

癔癥型(表演型)人格(Hysterical (Histrion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氣質:癔癥型人格以女性居多,通常表現為高度焦慮,情感強烈和過度反應,尤其在人際關系當中,他們喜歡社交,期盼愛情,關註和親密感。他們對羞恥和內疚有著高度的易感性。由於一貫的情緒亢奮,他們的情感在別人看來有點像浮誇和膚淺,其情感也變幻無常。通常癔癥性格者會選擇容易獲得關註的職業,如演員。

防禦:癔癥人格者主要用壓抑、性欲化、退行等防禦機制。①壓抑。壓抑是癔癥心理的基本特征,且很大可能是對性欲的壓抑。當用壓抑防禦正常的沖動時,壓抑後的沖突張力會持續上升,迫切需要釋放,造成高度的焦慮。②性欲化。當壓抑波及他們正常的愛戀願望時,正常的欲望也會蒙上性渴望的色彩,他們會有意無意在行為中表現出性色彩。③退行。當癔癥人格者激起潛意識的恐懼時,就會表現為孩子氣十足,軟弱無助,企圖迎合拒絕者或施虐者來防止事態惡化。④行動化。他們會主動接近潛意識懼怕的客體,以對抗恐懼。如竭力成為眾人焦點,內心卻自卑自閉。

早年關系(女性為例):①成長環境中強調異性特權和價值。家庭環境重視男孩,導致女孩受到冷落,偶爾獲得外部關註時,她們會歸因為外部(如喜歡自己的漂亮溫順等)。②不稱職的母親和自戀的父親。導致女孩費盡心思去迎合男性。③家庭中過於刻板的性別角色。導致女性渴望依附男性獲取地位,尋求安全和自尊,高估性別的價值,將權力性欲化。

自我體驗:①虛張聲勢。他們虛張聲勢是為了追求安全感,希望被接納,而非制勝。②反覆確認與所恐懼的異性對象擁有同樣的權利和地位,來獲得自尊。癔癥型個體依附於理想客體,象征性地與他們融為一體,作為自己自尊的延展。他們會把對方理想化,類似追星的心理。③救助他人。這是反轉防禦的結果,他們會通過幫助別人來平息自己內心的恐懼。比如她們面對權威恐懼時,會努力改變或者治愈之,以取代早年畏懼的客體形象。這種現象表現之一是“霸道總裁愛上我”,一個熱情的女性出於聖母心和拯救欲望,會不自覺喜歡一個殘暴霸道的男性。④執著於魅力,特別是性魅力,愛慕虛榮。這種渴望關註源於其潛意識地尋求肯定,她們需要確定自己的性別能被接納,而這種需求在童年沒被滿足。

移情與反移情:癔癥人格者易於歇斯底裏抱怨,喜歡談論自己對他人看法,偏愛情緒化表達。面對異性治療師,功能健全的癔癥人格者會產生強烈的移情,對其產生性欲,變的孩子氣。治療師反移情可能有防禦性疏遠和嬰兒化,表現為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充滿敵意的反應。或是一種有害的移情,即治療師也對來訪者產生性欲反移情,這是要竭力避免的。

治療:核心要務是讓她們有效而直接的發揮其自主性,不再充滿防禦或者扭曲的表達性欲望。做法是要關註她們被壓抑的願望,幫助其表達之,保持節制和中立,解析來訪者的移情和阻抗。要她們認識到依賴的對象為她們著想,不可對其表面表達的性欲有回應,否則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鑒別診斷:

癔癥與精神變態:兩者外顯癥狀極為相似,都表現浮誇,但癔癥的表演帶有防禦性質。最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的情感依附性。精神變態者視恐懼為軟弱,難以產生情感依賴;癔癥相反。若治療師展現自己的力量,會激起精神變態者鬥志,而使癔癥者感到威脅而手足無措。

癔癥與自戀:兩者都有自尊缺陷,羞愧,不斷尋求關註來維持自尊,習慣理想化和貶低。區別在於癔癥的自尊與性別認同有關,其理想化是用於對抗恐懼,貶低是用於應對和攻擊。而自戀者會用理想化和貶低不斷貶損對方。

解離性心理(Dissociative Psychologies):

情感和氣質:即擁有多重人格,各人格之間獨立,幾種意識狀態交替出現。解離這種防禦很少人能做到,只有那些自我催眠的高手才能解離,在極度焦慮狀態下轉入另一種意識狀態。解離性個體通常更聰明,也更有想象力。大部分多重人格者一旦遭遇創傷情境,恐懼,驚訝,羞恥等原始情感,就能喚起解離狀態。

防禦:①解離。在遇到創傷時,兒童采用關閉感知這種解離的方式調控情感,用這種固定模式應對所有創傷。解離包括情感解離(回憶創傷時漠然)、行為解離(恍惚狀態的自殘)、感覺解離(對虐待麻木),體驗解離(神遊狀態或失憶狀態)。

早年關系:①嚴重的虐待,可能包括性虐待。在他們的生活史中不難發現被同伴欺淩,情感虐待,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等等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

自我體驗:①其自我分崩離析,且各功能相對獨立。主旨自我可能會認識到多重人格的部分或全部,也有可能一無所知;多重人格之間可能會相互認識,也有可能部分知曉或形同陌路。②其多變的自我狀態交替出現,可能表現為焦慮,心境惡劣,不知所措,嬰幼兒自我,內心施暴者,保護者,以及各種功能的多變自我等。

移情與反移情:解離性自體移情頻繁且多變,可能會認為治療師是施虐者,要利用,遺棄,折磨他等。治療師一般的反移情為拯救欲望和過度關懷。

治療:核心是重構創傷性回憶,加強其回憶和理解。治療時要協助其建立基本安全感,引導他們進行自我照顧,培養現實感。

鑒別診斷:解離型人格特征有:存在嚴重物質濫用家庭背景,發生過難以解釋的重大事故,兒童期記憶的缺失,毫無原因的自我毀滅行為,某段記憶缺失,時間感扭曲,頭疼(人格轉換時很常見),快速動眼和恍惚狀態,頭腦中有話語或聲音等。


總結與思考

首先是對本書的一些思考:

實際分析中,我們需要透過外在的想法和行為,看到背後的防禦機制(如:一個人若漠視規則,迷戀權力和控制感,那麼他很可能依賴全能控制機制。一個人若是特立獨行,內向不愛交往,且沈浸於某一特定的事物,那麼他很有可能依賴退縮機制。)有時也可以從一個人的職業和性別大致判斷其性格特質(如領導者以自戀傾向居多,科技研究者以分裂傾向居多,又如女性容易形成過度依賴相關的障礙(如抑郁,受虐,依賴等),男性則是疏離相關的障礙(如精神變態,施虐,分裂等))。

大部分精神病起源於早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需求沒有被滿足。童年的成長環境基本決定了人格傾向,如果成長環境的多數客體(如家庭,學校,生活中的朋友)都是冷漠,嚴厲和扭曲的,那麼該個體的性格便會更傾向極端(邊緣和精神病一端),也更難跟別人產生依戀。因此,養育者務必重視早年的關懷和培養。

下面寫一些延伸的思考:

關於人與人的吸引問題,人類貌似會被那些與自己截然相反且有自身不具備特質的性格所吸引(如內向的分裂者常常與熱情洋溢、能言善辯且善於交際的人(如癔癥人格者)相互吸引,又比如抑郁傾向者與自戀傾向者往往相互吸引);但是有時相似類型的人也會相互吸引(如兩個自戀者相互理想化投射造成的吸引)。

關於人格與適合工作的問題,不同的人格類型適合不同的工作,如心理治療師多有抑郁傾向,這使他們敏感,易於共情,更樂於幫助他人(以抵消內疚感)。

關於人際交往問題,我覺得可以從書中治療不同人格障礙的方式,總結出一套方法論。比如:對於那些喜愛權力,追求控制的人,應采取強硬手段,最大可能展示實力,以獲得尊敬;對於那些回避交往,內向而沈浸在喜愛事物中的人,應用真誠態度,進入其主觀世界與其產生共鳴;對於那些喜愛浮誇,擅長交際,喜歡虛張聲勢者,應冷靜分析其本質,抓住其內心弱點,驅使對方用坦誠方式溝通,但要保護其自尊;對於固執己見,脾氣暴躁,有偏執特性的人,應避免沖突,接納敵意,分析其內心恐懼,冷靜含蓄指出其內心沖突並站在對方角度考慮,用坦誠和包容培養其信任感和安全感。等等。治療師對待不同來訪者的態度,使我受益匪淺。

最後有一些無法想通的問題:一個成年人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環境,是否會有不同人格傾向的情況?如果存在,這些表現出的人格傾向是因為環境而產生的嗎?還是說這些傾向原本就存在,只是由環境篩選出最適合的?

最後是個人感想:

看完本書後我覺得自己心理充滿問題,每種人格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也看到了自己主要的人格傾向。想了想,這其實挺正常。人會用不同的防禦機制,導致有各種人格傾向的重疊,但是最依賴的那種防禦決定了他們主要的人格傾向。我對自己的分析是,由於我早年充滿矛盾的成長環境,和天生敏感的性格,造成我使用許多不同類型的防禦,自然也會有不同類型的人格傾向。

在本書中,我心中許多難以釋懷的問題,找到了答案。回憶曾經對自己有著重要意義的事,過往的快樂和痛苦,分析自己的性格是如何變化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著自己走來的腳印,同時決定自己未來的路,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最後以一句名言結尾: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編輯於 2019-02-12 19:01
WillChan | seeker​關註他 | 115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08491


控制型人格最怕什麽?控制型人格的弱點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你有沒有在生活中遇到過這種說一不二、喜歡指使別人做事的人呢?心理學上管這類人叫做控制型人格,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那麽控制型人格最怕什麽呢?小編為你介紹控制型人格的弱點。

一、控制型人格最怕什麽?

控制型人格最怕的是遇到另一個控制欲更強的人,因為控制型人格的人喜歡誇大別人的錯誤,這樣既能傷害到他人,讓他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又能推卸自己的責任,把錯誤全部怪罪到別人身上。所以如果一個控制型人格被他人怪罪的時候就會很難受。

控制型人格最怕的是遇到控制欲更強的人,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用父母對孩子、領導對下屬的語氣和其他人說話。所以控制型人格遇到控制欲更強的人,就會反過來被壓制,這是他們最怕出現的情況之一。

二、控制型人格的弱點

1.控制型人格的弱點首先是情緒不穩定。他們善於觀察外部世界,從他人身上得到信息,所以他們的感知力要比常人更強,能夠更加容易地從外界獲得信息。所以這讓他們更容易受外界影響,由此產生情緒上的變化,喜怒無常。

2.控制型人格的弱點在於他們缺乏安全感。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就會想要從身邊的人那裏不斷索取,從而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控制型人格就是這樣,他們通過控制他人的言行舉止,來讓自己獲得滿足感,仿佛這能讓他們感覺安全。

所以控制型人格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態已經嚴重失衡了,要註意控制型人格的心理健康。了解了“控制型人格最怕什麽”以及“控制型人格的弱點”,希望對你了解人格方面的知識有所幫助。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進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關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測試。平台現有近400個心理測試,定期上新,等你來測。如果內心苦悶,想要找人傾訴,可以選擇平台的【心事傾訴】產品,通過寫信自由表達心中的情緒,會有專業心理咨詢師給予你支持和陪伴。

張智銘2022-02-09 10:59:58
https://www.51cmm.com/wz/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