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一)(爆肝連載)
藥小智藥智網勤勞的小編關注她82 人讚同了該文章
連載目錄: 第二期:藥小智: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二)(爆肝連載)24 讚同 · 6 評論文章
難度4.0
幸存者偏差
這個詞其實理解起來非常簡單,往往就是這樣更容易掉入別人設好的幸存者偏差陷阱,尤其各種涉及金錢利益陷阱。想要在生活中做好風險規避和籌劃工作,了解幸存者偏差,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鑒別幸存者偏差誤區和陷阱,甚至利用它規避風險,輔佐規劃,是一個把鋒利的雙刃劍,更是一把趁手的好武器。
先來個簡單的解釋,也就是這個詞的由來,“幸存者偏差”一詞,其實源於二戰時期的美國,由於戰場中飛機和飛行員是非常珍貴的戰力資源,美軍轟炸機在戰爭中又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美軍對飛機的安全性非常的重視,於是他們找了一群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讓飛機有更多的生還率。於是他們對機庫里所有飛機都進行了中彈情況的調研,結果大概是下圖這樣的:
機翼機身中彈占比明顯較大,於是提議加強機翼機身強度,然後這一提議被一個統計學大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序列大佬——沃德教授給懟回去了,理由就是機庫里的飛機都是成功返航的,本身就屬於生還者,甚至不乏機翼和機身被多次中彈的幸存者,說明機翼和機身其實扛得住打,中彈了還是能安全返航,但機身後半段的機尾、引擎、駕駛艙很少甚至沒有發現彈孔,不是說這些地方敵方不打或打不著,而是一旦中彈了就回不到機庫里了,自然也就不會被統計到了,所以相比中彈多的地方,在這個數據中,更應該重視沒中彈的地方。於是沃德教授強烈建議加強機引擎、尾強度,之後的戰爭通過事實證明了,他是對的。
這個小故事確實能把幸存者偏差描述個七七八八,但之所以幸存者偏差現在會被廣大統計學,社會學,行為學,經濟學學者們翻來覆去的研究挖掘,就是因為它遠背後蘊含的奧妙比這個小故事要覆雜得多。
統計學上對幸存者偏差的定義是:即我們在進行統計的時候忽略了樣本的隨機性和全面性,用局部樣本代替了總體隨機樣本,從而對總體的描述出現偏倚。
說人話:“你只考察了幸存者所滿足的特征,這並不能得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來”——李永樂老師。
用統計學模型可描述為:統計全集為A,觀察到A的子集A1有特征X,A1為幸存者,而A中A1以外的部分並沒有觀察到或者被人為忽略,於是判斷全集A都有特征X。事實上A的具體特征未知。
用圖型可表述為:
總體而言一句話:由於獲取信息不全導致的認知錯誤
感覺有點生硬,並且不能表現出它的深度神髓,要想搞懂幸存者偏差,得從簡單開始,這里就來一步一步從淺到深,深入了解這個神奇的效應。
首先,先來熱熱身:
難度:0.5,段子舉例
例1:淘寶上賣極限運動設備的商家,尤其賣降落傘、滑翔傘的賣家好評都是滿的,從來沒有差評。(網絡段子)
解釋:因為能發好評的都是用了,活下來的,想發差評的冤魂表示“我還有機會嗎?”。
例2:央視記者采訪高鐵上的乘客:你買到票了嗎?結果發現,所有人都買到票了!(網絡段子)
解釋:采訪地點在高鐵上,沒買到票的都上不了高鐵,能有人買不到麽,這哪叫采訪,這叫檢票!
例3:學校對校內大學生做關於網課的網絡問卷調查,發現所有同學們都有手機或電腦,可以大力推行網課。(網絡段子,由真實故事改編)
解釋:上不了網課的苦逼孩子們填不了問卷,最悲哀的莫過於笑話源於真實。
例4: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看來咱們人齊了。
解釋:這已經不只是偏差的問題了,這已經有反智的嫌疑了。
上述這種詼諧小段子,相信大家都能get到其存在幸存者偏差,簡單易懂,不需思考就能直接看出其選擇的樣本隨機性被很離譜的忽視了,所以大家能一眼就看出其中的不對勁,即使不知道幸存者偏差這個概念也知道這些事情就是扯淡。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於幸存者偏差的認知多半就停留在這里,偏偏就是這種自以為的了解,導致放松警惕,往往更容易掉入幸存者偏差陷阱!
接下來,難度上升:
難度:1.0,直觀事實認知陷阱舉例
例1:在家里買菜做飯的老媽,和她朝夕相處幾十年,會發現她從不挑食。(經典案例)
解釋:老媽做飯之前買菜時買的都是她愛吃的菜,從原材料起,食物樣本的隨機性就已經被篩選過了,所以做飯的老媽從不挑食。
例2:每天上下班地鐵車廂和牙簽筒似的插滿了人,地鐵公司一定很賺錢。(源於日本,套用)
解釋:實際上國內除了少數幾家較早修建的且熱門的地鐵線外大部分都屬於虧損狀態,之所以認為地鐵公司很賺錢,因為你坐地鐵的時候是地鐵最熱鬧擁擠的時候,而其余周一到周五的大部分時間,地鐵連座位都坐不滿;另外,上班的公司都喜歡設立在市中心周邊,或集中的工業園區,上班族們都生活在住房和社區集中的生活區,往往是市里最多人坐的那條線,而其他地鐵線則沒有那麽火熱。為此,部分城市還在根據上下班高峰安排對應方向的發車頻率,減少逆向,增加正向,以滿足市民需求。所以,常人體會到的直觀事實認知,並不滿足時間地點的隨機性,更不是真實的事實,事實本質更是難以觸及。
例3:家里的老XX(電器,廚具,工具)可好使了,現在的XX真不行,買來幾天就壞了,現在的廠家沒以前的良心!(生活經驗的經典案例)
解釋:實際上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現在,是因為能留下老物件都質量過硬,而那些質量不過硬的老物件早就在歲月中被淘汰了,所以能留到現在的物件都是質量上經過篩選的幸存者,都是高質量的樣品,自然不滿足樣品個體的隨機性,要知道,任何一個老家夥,都是以前的現代貨,現實數據是,由於工業水平的發展進步,現代工業產品質量遠遠高於過去。
附加題:別人的妻子更美好。(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
解釋:多重原因,先說一種,另一種後面說。自家妻子你可以看到她在家里蓬頭垢面穿著睡衣看電視,回家後素顏的樣子,以及她放松心態面對信任度100%的丈夫時真實的自我,甚至可能放聲的打哈欠,毫不遮掩的挖鼻孔,放屁。但別人的妻子你可看不到這些,人家出門前為了面子或者別的原因會化妝,會穿好看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體才會出門,同理,言辭體態也會分外注意,所以會產生一種別人的妻子更加漂亮,更加溫文爾雅的錯覺。所以,產生這種錯覺時,樣本的時間地點場合均不隨機,平均值自然也就偏高了。
上面這些例子可以感覺出,並不是那麽簡單的扯淡了,甚至可能會有人看了後覺得有道理,“原來是這樣!”但論獲取結論的過程都是人自己切身參與的,明明自己是不會騙自己的,但為什麽會陷入誤區呢?而且越是時間長久,越是深入體會,反而越容易陷入誤區,這就是幸存者效應包含的認知陷阱,因為認知不全面,信息不完整。接觸的越久,越感覺真實,越是直觀的事實,越容易深信不疑。眼見為實,沒什麽好懷疑的。但是這些眼見為實雖然是真實的,但不是全部,事實的直觀表現其實與事實本質並不對等,所以說真話說一半,往往比說謊更可怕,這一點更是被媒體輿論運用的花樣百出,後面咱再慢慢分析。總之不難感受到,幸存者偏差的產生是一種不全面不充分的真實認知。
了解了基礎,那我們也可以再升一級難度了,專門的研究下“人心”
難度:2.0,人性認知陷阱舉例
例1:別人的妻子更美好。(你以為我在第一層?)
解釋:同一個問題,這里增加些難度,稍微深入一下。其實這個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層含義,否則作家渡邊也不用花一整本書的篇幅來寫清楚這句話背後的內涵了。人心總是更容易記住極端的東西,也更容易炫耀,另一種原因就源於此。簡單會議下,你現在能回想起的最近接觸的陌生人的面孔是怎樣的?我相信除非你提前做了準備或者預設了心理防線,否則絕大多數人都是會記住一個美麗的小姐姐,或者一個帥氣的小哥哥,尤其美麗的小姐姐,男女通殺,然後第二多的應該會是一個比較難看,或者油膩到讓你映像深刻的不是那麽美好的人,尤其男性,這里不是搞性別歧視哈,人類的審美會因人而異,但統計學會有宏觀分析,,宏觀的心理學數據顯示:無論男性女性均,都會更接受女性外型(請不要用個例反駁概率)簡單的說相比帥氣,多數人更喜歡漂亮。
而女性的生理結構更加符合漂亮的定義,做起來也相對容易,何況穿女裝的男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同時,人的記憶是極端的,越是漂亮就越容易讓人眼前一亮被人記住,反正越醜也越能讓人嚇一跳從而被記住,所以夾在漂亮 與不漂亮中間較為平常的大多數人是不會被人所記住的,所以對於長相一般的別人的妻子,我們是沒啥太多印象的,但同樣是別人的妻子,對於漂亮,端莊賢惠的那些會記憶深刻。並且客觀現實中,單一變量的前提下,樣貌不佳的人更難成婚(請不要用個例反駁概率和人性,這是違背事實的)。所以記憶中有印象的大多是漂亮的,優秀的,有氣質的。從而產生幸存者偏差。沒錯,到了這一層,幸存者的含義也升級了,不漂亮的女人之所以沒被記住,因為對於你來說,漂亮的才能通過記憶篩選,成為“幸存者”。所以,到了這里,不光是你當下的認知,更是連記憶都會因此存偏差。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偏差,是主動的自發自願的,咱繼續往下。
例2: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教師群體的常用語之一)
解釋:其實老師會對自己的學生都產生這樣一種印象但僅限於目前在讀的學生,畢竟下一屆更差嘛,當然,這是玩笑話,但確實有一定理論依據。首先,人們對於過往的記憶是有非常強烈的選擇性的,首先,如同前一個例子,會記得極端的事物,所以老師會記得極好的優等生和那些壞壞的調皮蛋,但這些調皮蛋和優等生都是個體,所以老師會記住誰壞誰好。但是對於群體來說,個體的差異往往會被掩埋在群體的籠統概念中,所以雖然上一屆前輩們中也有幾個調皮蛋,但如果不是全班大多數人都調皮,那這個班級的學生就都有了一個“好班級”的標簽,調皮搗蛋同學的形象就會被掩埋在大多數不調皮的“好班級”形象中,老師依然會認為上一屆班級還不錯,並以此來和當下調皮蛋沒被掩蓋的現實情況作比較,從而得出現實差於記憶的結論。也就說,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記憶經過了一層篩選,把過往班級的那些調皮蛋們,通過一種籠統的“好班級”整體形象給篩選掉了,而這個籠統印象,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簽”,“好班級”的學生從來不等於好學生,但“貼標簽”就是有這種神奇的作用,能大幅度簡化思考所需的時間精力,本質上是利用了人性深處的懶惰,簡化思考的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缺失,缺失就會導致偏差產生。
另外,剛剛說的都是具體的短期記憶,對於長期記憶而言,除了思想較為陰郁負面的少數人,思想正常積極的多數人更加善於保存和重現相對美好的長期記憶。
保存是指:間隔越久,你記憶中更容易留下美好的畫面,不被遺忘;
重現是指:更易優先回憶起幸福的事件。
舉個例子便於理解,保存方面,你老爸老媽總能說出你小時候可愛的樣子,溫馨的事件,以至於很多老年癡呆的父母最後都會記得!其實不是他們沒經歷那些你調皮,甚至長大後傷害他們的事情,而是他們的記憶更願意保存那些你們之間的美好;重現方面,很多你調皮搗蛋還有和父母吵架的不愉快他們不是不記得,只是在你離開後,在這些事情由現在現實轉化為記憶之後便開始像長期記憶轉化,他們想起你,回憶中優先給出的,不會是這些讓他們頭疼的畫面。同理,在家里和爸媽鬧不和,一旦離開家,過個十天班吧月就開始思念家中二老,回憶家鄉一草一木,所以說“越遠越親”也是有道理的。不是你忘了那些不愉快,而是因為長期記憶就是那麽一個性質,自帶篩選功能,讓你更多的篩選掉不愉快,留下美好,這種篩選是多數人有生俱來的天性,是一種物種進化的成果,有助於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幸福感,利於生存。扯遠了,那麽對老師而言長期記憶的篩選自然也存在,所以對於過往的師生情,總是會第一時間篩選出美好。所以那些往屆的學生經過老師記憶的篩選,成為了美好的“幸存者”,不過一旦我們畢業了,也會成為新的“幸存者”。所以感謝嘴上說著“最差”實則最用心的教師們。可見,親身經歷的記憶,經驗這些東西也都逃不過幸存者偏差。
例3:你的每一次後悔。(比較超綱,理解不了可以跳過)
解釋:到這里其實難度已經開始加大了,甚至有一些哲學成分在里面了。已經有些深奧了,必須得重新把幸存者偏差的定義翻出來才方便理解。首先,每一個人生會有很多選擇,每一個選擇又會在後面催生出更多的選擇,然而 ,你只知道你所走過的路,後悔即對此時此刻這個現實時刻所存在的不滿,認為如果某個選擇節點存在的另一種選擇會給你一種假設理想的結果,但是你對於其過程並不具備認知,也就說那個理想的假設結果是實際你走上另一種選擇里最理想最完美的那一種或者說至少是比較好的那種,對於其他不存在不知道的可能結局被篩去了,留下的理想假設即為幸存假設,其他結果包括當下未來的結果均被你篩去了。為了方便理解,我繪制了一個圖,假設每一次人生節點,你都有且只有兩個選擇,則上述描述的過程可以用圖形表示:
為了方便理解這確實是一種幸存者偏差,我把上圖進一步簡化為:
可以結合一開始的圖中的第二部分,觀測結果,對比下,領悟下,就懂了。
並不是當初怎麽樣世界就會按照想象的劇本發展的,後悔時所想象的美好的紅色不過是茫茫灰色中那唯一的一絲片面認知罷了,偏得很誇張。所以相比滿是欺騙性的後悔,更應該珍惜當下的真實才能更好的抓住未來。
注意,這上圖是假設只有兩個選擇的情況,如果有三種以上選擇這個圖就非常非常恐怖了,但生活中往往明顯不止三種選擇,比如你早上鬧鐘響了,賴床三分鐘,五分鐘,還是不賴床都是不同的選擇,其中就包含了無數種可能,而你遲到時說的那一句,要是早上不賴那幾分鐘床就好了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最理想的可能性,但也許早起了那五分鐘,路上可能還會遇到其他問題導致遲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早起五分鐘但是剛到地鐵站時正好錯過了一班車,等來的下一班和不早起這五分鐘的地鐵是同一趟,然後就同樣的遲到了。但是你如果前面選擇提前三十分鐘起床可能大概率就能有個好結果了,但也只是大概率。至於後續,你也可能因為多睡了這半小時精力充沛靈感煥發寫出一份領導滿意的方案,遲到也值了。所以每次後悔其實都是一個幸存者誤差,並且後悔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所以後悔並沒什麽太大的必要,但你可以利用這個邏輯去規劃預判未來,雖然依舊有偏差,但你可以盡量成為那個你所想的幸存者,比如在此案例中,絕大多數提前超過三十分鐘起的人基本都沒遲到,那你可以加入他們。另外,遲到的人都可以簡單的歸納為起晚了沒毛病,但是幸存者們,不遲到的人不一定就比你早起,比如,他就住公司旁邊,走路五分鐘就到,這就相當於選擇了另一種方向,提供了另外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思維能幫你拓展思路,開放眼界。
到這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難度又拔高了一個檔次,可以看出,不光是事實認知導致幸存者偏差,人性也會導致幸存者偏差,就連我們寶貴的經驗也沒法逃過,所以幸存者偏差除了是一個統計學概念,也是一種源於人性的認知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的認知概念和思維,讓男人產生“別人老婆更漂亮”,讓上班族認為“地鐵會很賺錢”,“要是早些起床就好了”,生活之中難免存在幸存者偏差對我們個體的影響,影響我們的判斷,甚至影響我們的未來,當然,不是說幸存者偏差是壞的,比如為了不遲到,早睡早起就挺好的。所以正確的理解和認知幸存者偏差,有利於抵禦人性的缺點,拓展思路,開放視野,增加投資思考的深度廣度,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市場因素,接近事物本質判斷事實真相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真正的“減少後悔”。既然幸存者偏差能利用人性,影響到個人,並且被影響的人還會往往還會對此深信不疑,足矣改變、操控人的認知!如此強大,就一定會有人把其利用為武器,以此利用人性。也就是我們的下一個難度。
到此,我們成功建立了幸存者偏差的基本概念,並對它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僅限於初步。到此為止,我們所有的舉例都是一些源自自我的認知偏差,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孤獨的,我們的社會是由你我在內的眾多個體集合而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其他互動構成了我們這個龐大而覆雜的社會,一旦把幸存者偏差這個神奇而強大的統計學概念扔入社會這個大燒杯里面,更加劇烈而覆雜的反應就會爆發式的湧出,更是借著現代科技、教育、交通、互聯網技術波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後將會為大家帶來幸存者偏差更具深度的:4.0、5.0、終極形態,更加富有內涵,更加精彩,甚至有些刺激哦!敬請期待!
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二)(爆肝連載)
藥小智藥智網勤勞的小編關注她24 人讚同了該文章
書接上文
我們成功建立了幸存者偏差的基本概念,並對它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僅限於初步。到此為止,我們所有的舉例都是一些源自自我的認知偏差,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孤獨的,我們的社會是由你我在內的眾多個體集合而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其他互動構成了我們這個龐大而覆雜的社會,一旦把幸存者偏差這個神奇而強大的統計學概念扔入社會這個大燒杯里面,更加劇烈而覆雜的反應就會爆發式的湧出,更是借著現代科技、教育、交通、互聯網技術波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藥小智: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一)(爆肝連載)82 讚同 · 8 評論文章
一方面,我們搞懂了幸存者偏差,能夠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全面,讓我們認知事物的時候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貌,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理性全面,能幫助我們理性反思,規避風險,輔佐規劃,是一把趁手的好武器。另一方面,正如前文開頭所說,幸存者偏差也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我們手里時趁手,到了心術不正之人手中也如此,畢竟社會生活之中存在的不僅是好人。
作為一個帶有覆雜心理學意義的統計學概念,幸存者偏差著實是太好用了,被有心之人利用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存在於方方面面,比比皆是。有的只是單純的為了賺錢而采取的一些方案的無意之舉,有的只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或者其他私欲的小心思,有的是損人利己,陰險毒辣的故意為之,甚至是影響時代發展進步,深謀遠慮的邪惡計謀。
今天我們將把幸存者偏差這個神奇而強大的統計學概念扔入社會這個大燒杯里面,接受來自人性最深處的真實考驗,逐漸深入幸存者偏差背後的深遠意義。
難度3.0,社會輿論陷阱
題目:成功學,女性毒雞湯(或者極端女權),讀書無用論,故事經驗論,創業致富
例子:成功學
解釋:現在成功學的信仰者是越來越多了,甚至有開宗立派的趨勢,有馬雲馬化騰喬布斯比爾蓋茨為代表,大力鼓吹成功人士經驗的“名流成功學”,有分享自我成功經驗的“自我獻身成功學”,更有“日寫2000詩的天才少女岑怡諾”的陳安之傳銷大師之流,機場書店暢銷榜第一排的書基本都是成功學,可見成功學已經實在泛濫了,要說為啥成功學為何如此暢銷,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利用了人們急功近利但又不想付出太多的內心需求。要我說,還是懶惰了,與其去看那些成功學不如掏出大學專業課本好好啃一啃,這些看得讓人犯困的書其實才是真正能讓人成功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就拿很著名的喬布斯傳和蓋茨傳來說,其中被人引用最多的片段就是兩位大佬都輟學去搞創業了,甚至幾度引領了讀書無用論的大潮,到如今對大學生創業影響巨大,記得當年本科時學校里面搞大創時人人張口閉口就是喬布斯比爾蓋茨大學期間創業造就一代商業奇跡的。可現實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輟學或者大學期間創業的人無窮無盡,但這些人中成功的案例不足百萬分之一甚至更低,成功學最可恨的地方不是在於他怎麽描述成功人士們的成功之路,畢竟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以及一些可取的經驗確實是值得學習的,而是成功學從這個名字就決定了,它總是瘋狂的描述成功人士的一些行為乃至思想尤其是那些“不利於”成功的(不利於不等於阻礙哈,比如我吃早餐這一行為大概率不利於我媽買新衣服,因為二者間壓根不存在必然聯系),但對於成功者的本質原因則很少提及,從而構成一種多重的的幸存者偏差陷阱。聽上去有些繞,咱們用圖形表述一下就會很清楚了,至於為什麽說多重的,後文會給大家解釋,先看圖,先把基礎看懂。
在圖中,我們把一個人的特質按照客觀對成功與否的作用進行一下簡單的劃分,分為四個區,分別對應對成功的不同作用大小
從成功學書籍中可以找到他輟學的經歷,美國基層藍領家庭出身,對投資的果敢,對事業充滿激情,對電子產品有濃厚興趣,對金錢充滿欲望,從他的同行大佬和商業大佬對他的評價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高超的技術力和聰明的商業頭腦,以及他絕無僅有的跨時代的創新思維和審美,這些是我所簡單收集到的喬布斯身上所擁有的特質,或者說標簽。
把特質或者說標簽放到劃分好的區域中,其實可以看出喬布斯這個成功者所擁有的多數特質其實對於成功來說並不是非常的關鍵,大家都是人,都吃人間五谷,都是兩個胳膊兩條腿,絕大多數常人有的特質喬布斯也有,反之亦然,而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所具有的,與成功最相關的部分卻恰恰是普通人難以觸及的黃色部分。
但對於成功學的作者們,如果總給讀者宣揚那些讀者所無法做到,或者難以做到的東西,教材就沒法賣了。舉個例子,喬布斯的技術力和創新思維,技術力是喬布斯本人天賦異稟加上後天興趣使然的促動通過大量學習獲得的,而創新思維是其對整個市場中的電子產品的技術掌握之後站在技術領域的頂峰所構思出來的,如果沒有領先的技術見識作為支撐,古代農民的創新無非也只能限制於用黃金做鋤頭耕地。而這些東西,是成功學所傳授不了的,也是多數人學不來的,還是多數人都心知肚明的。那我買你書幹嘛?卵用沒有。所以成功學就瞄準了描繪喬布斯身上所具備的其他特質,圖中的藍色特質是那些常人所能輕松模仿,輕松觸及甚至套用在自己身上的特質,比如平凡的出生,輟學,對興趣的追求和投資的果敢,於是他們從書本內容上構建了第一重幸存者偏差——他們所想讓讀者讀到的偏差。越是貼近讀者,或者說越是貼近讀者所能接觸的現實,就越容易被認為是真實的,是有用有利的,從而調動讀者情緒,讓人對其內容深信不疑,尤其那些中學階段就沒咋好好學習,沒考上好大學,但有些後悔又沒啥動力重新學習的人,甚至有些想留住自己財富的暴發戶土豪,感覺自己離成功人士近在咫尺了,被灌了雞湯,打了雞血,感覺接觸了真理,於是成功學的教材就越來越好賣了,也越搞越像傳銷了。反倒是知名高校學生,或者博士碩士們這種成功人士,對這種東西那是碰都不碰,畢竟這些東西不能幫我發文章噻,改變不了根本問題。
於是成功學的崇拜者們自然而然的會在腦中形成自己那份幸存者偏差——自己所堅信的偏差,認為那些成功學里所描述的特質就是成功的金鑰匙和財富密碼,認為藍色的就是成功的,成功形成幸存者偏差,被過濾掉的是事物的本質和那些真正本質優異的特質。(此處在此放出幸存者偏差定義,用以方便理解)
而現實是這些藍色的特質只會對成功起到一些引起波瀾的作用,甚至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輟學者其實成為成功人士的概率遠遠小於高學歷人群 ;優秀原生家庭的個體,人均收入遠高於普通原生家庭的個人,更別說投資創業這些需要試錯成本的行當了,雖然很殘忍,但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現實數據。輟學、藍領家庭出生,於情於理都不是更能促進人成功的東西,難道說喬布斯出生於經濟富足的家庭就一定會失敗嗎?憑借著他對電子產品的濃厚興趣,他只會更早更多的接觸到他的愛好。如果喬布斯順利畢業就一定會失敗嗎?他那是家里窮,實際上輟學並沒有為他提供什麽實質性幫助,倒是輟學之後依舊賴在學校蹭課,蹭圖書館,學習書法哲學和各種文化,學校實打實的為他的審美和商業頭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給他更好的學習環境只怕會更好。正如例圖所示,真實的喬布斯是五彩的,不是只有一片藍,更不是他的所有標簽都利於成功,而黃色那部分,常人所真正難以觸及的部分,才是你真正需要去追求,去高攀的部分,因為他是喬布斯,所以他的造就了神話,而不是神話造就了他。真是分不清是成功學騙了我,還是我騙了我。總之究其本質,就是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人的本性,給人灌輸一些片面的,不全面的,但是真實的信息,真話說一半,從而在他的引導下讓人產生幸存者偏差並以此收割利潤,說白了就是一個騙,只是騙的不是那麽的直接罷了。
到了這個難度,已經引入了他人,引入了誘導這些因素,並且也保留了自己的因素,所以難度又一次上升了,說起來有些繞,但道理就是那麽個道理。能看到這的人基本也能理解了,與其去看什麽成功學書籍,不如把那些讓你看到犯困的專業課本拿出來多啃啃,這些書中的幹貨可不會騙你,而且還能實打實的提高你的水平。
而到了這里,提示我們在面對他人成功經驗之時,一定要警惕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是否只獲取到部分信息?一旦信息不全就有可能產生幸存者偏差,從而誤導我們的消費、投資、決策等,這里教大家一個簡單鑒別是否是幸存者偏差陷阱的簡單方法:很簡單,凡事留個心眼,找他茬,問他那些符合這些條件的非幸存者去哪了就行,高端點說叫做逆向思維,直白些講就是杠精行為,但是對於這些以“騙”為目的群體,幹嘛客氣,杠就完事了。這個可以學習下反幸存者偏差的祖師爺,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有一個政治家和無神論者叫西塞羅,他的朋友勸他去拜神,他反問朋友為什麽要去拜神?朋友說:“海難當中活下來的都是拜神的人”西塞羅反問:“那你把那些拜神的但被淹死的給我拉過來”。西塞羅也是國外有記載的第一個涉及幸存者偏差概念的人,古代大杠精,所以,杠就完事兒了。至少在擡杠的過程中,所有人都會擁有一種特征或者說態度,而這種態度是幸存者偏差最大的克星——勤於思考。
以此同類的幸存者偏差陷阱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女性毒雞湯”,“讀書無用論”,“心靈雞湯”,“股市經驗”,“創業致富論”等等。前面說的三樣其特征是簡單歸因,缺乏縝密的邏輯,只能成為弱者的安慰劑,不符合事實真相。如果長期相信這些東西,就會陷入思維的誤區,導致邏輯能力的缺乏,這里可能沖擊到了部分看客的觀念,所以簡單列出一些解釋:“女性毒雞湯”——對男性的過高要求並不能讓優秀的男性中意平庸甚至資質較差的女性,眼瞎的男人是少數中的少數,甚至可能是虛構的,作者無非就是想給觀看者灌輸構築一層幸存者偏差。“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有低學歷的成功者是因為低學歷者數量是高學歷者的數十倍,而概率上說,高學歷者成功率要比低學歷者高一整個量級,但低學歷成功者非常稀有且“勵志”往往會被大肆報道,並被多數人肯定,而高學歷的成功者沒什麽奇怪的,反而沒怎麽被人報道,由此產生了一個要素:“沈默”。因此“讀書無用論”在每天看新聞報道的人心目中形成簡單的認知偏差,從此有了無數被偏差蒙蔽的大量擁護者。“心靈雞湯”——心靈雞湯本質不壞,更像成功學的柔和版,更多傾向於向你展示你所能接觸的信息,而對於高端,至關重要的硬實力提升並沒有幫助,有利於解壓,但人不能沒有壓力更不能沈迷於解壓。對於後兩者要相對覆雜一點,主要是一個經驗主義的問題,也簡單點撥一下,記得回憶下前文的“後悔”幸存者偏差,更容易理解。“股市經驗”——老韭菜都明白,市場是變幻莫測的,任何經驗和結論都是走出來的,先有過程,才有經驗,用過去去預知未來都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無論算法再優秀,理論再充實,任何投資都是要歸於實踐的,只有實踐才能知道結果,任何預測都不可能是百分百正確的,投資也都不可能是穩賺不賠的。有經驗的成功者多,有同樣經驗的失敗者更多,只不過他們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沈默”罷了。
同樣,“創業致富論”也如此,“沈默”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關於這個其實可能有較大爭議,但這里我們只談數據,數據證明,創業的成功率和試錯的成本成正比,也就說市場現實是富人創業更容易成功,至於信仰窮人創業成功致富的,可以參考讀書無用論那一條。窮人的數量何只是富人的幾十倍?能理解讀書無用論的扯淡,咋不能理解這個呢。所以創業致富的真相更應該是創業更富或者創業保富。這些也只是一些常見的,我立馬就能想起的幸存者偏差現象,實際中還有更多,提示我們請隨時保持清醒的思維和逆向思路,以此能很大程度上抵禦幸存者偏差,規避用人、投資風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勤於思考。當一個人吹噓他的成就時我們應該警惕的是他所未告訴我們的,他失敗的案例;當一個經理在想你吹噓他看中的哪知小仙股很有空間時千萬要小心任何人都無法逃出自己的認知進行預知,正如想象用黃金做鋤頭的古代農民永遠不會想象拖拉機或者大型農耕設備一樣,小偷也想不到讓自己失業的竟然是4G普及後的掃碼支付,再牛逼的金融大牛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都只能在他所知的範圍內進行預測,就必然存在幸存者偏差,類似前文所說的遲到,因為今天遲到五分鐘於是預測明天早起五分鐘就不會遲到了,只在已知條件內進行預測,而未知因素,比如公交車會不會恰好遇到,地鐵會不會遇到間停等等就被他主觀篩選掉了,於是這預測只能是一個有概率實現的偽命題,預測本質上與後悔並無太大差異,僅能供你參考。(被篩去的是他所未知的因素,注意下圖粉紅色的點,黃色代表預測,紫色是理想的預測,但實際是紫色僅為無數種粉色中的一份,再次掏出此圖,便於理解)。
當然,科學家們為了預防在實驗中出現不可避免的幸存者偏差,增加自己實驗的真實度和言論的可信度,於是開發了一套系統性的,能極大程度避免幸存者偏差的方法——雙盲實驗。 指在試驗過程中,測驗者與被測驗者都不知道被測者所屬的組別(實驗組或對照組),分析者在分析資料時,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資料屬於哪一組。避免了實驗者的主觀篩選,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和個人偏好。
這是一種逼迫實驗者以較完整客觀的視角觀察試驗的思路,利用的就是消除了實驗人員的已知信息從而逼迫實驗者從更加客觀的角度觀察得到更加全面正確的結論。幸存者偏差的對立面就是全面認知,而除了科學家,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思維,“蒙上自己的雙眼”,放下已有的成見,嘗試從更加客觀的角度甚至對立的角度重新認識整個事物,換位思考,興許會幡然醒悟。時刻謹記,保持思考,是避免幸存者偏差的最強武器。
經過3.0的洗禮,相信各位以及初步了解到了刻意利用幸存者偏差對事物發展和我們認知造成的影響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刻意而為的成功學或者女拳毒雞湯什麽的,雖然害人不淺,但影響終歸是有限的,相比那些深度更勝一籌的,源於社會本身無意而生的幸存者偏差最多只是小打小鬧。最讓人細思極恐的就是那些源於社會本身的無意而生幸存者偏差,生於社會又反作用於社會,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方方面面,而它們的締造者,是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盡請期待,下一篇,幸存者偏差深度剖析——4.0沈默下的娛樂致死;5.0偏差之外的偏差;左右時代的最終形態
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三)(爆肝連載)
藥小智藥智網勤勞的小編關注她28 人讚同了該文章
連載目錄:第一期:藥小智: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一)(爆肝連載)82 讚同 · 8 評論文章
第二期:藥小智: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二)(爆肝連載)24 讚同 · 6 評論文章
書接上文,之前我們已經將幸存者偏差的定義和由來剖析的比較徹底了,也對社會上幸存者偏差被利用的簡單案例進行了一些簡要的舉例說明。那麽既然幸存者偏差作為一把如此趁手的武器,就必然不會只滿足於簡單的運用,必然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深遠影響!那麽今天就來隨我一起繼續從行業、社會這些更加宏觀的視角來深入了解這個神奇的統計學現象或者說心理學效應更或者說——社會現象。前方較為高能,路途較為波折,請諸位集中注意,務必保持思考。
難度4.0
無法探索的沈默者數據&娛樂致死
例:直播行業,收入突破性行業,人均收入,人均學歷,培訓or金融機構
其實到這里已經明擺著答案就是有幸存者偏差存在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偏差出在哪?真實的情況是什麽樣的?我們又能做出什麽應對措施?相比前面的3.0,4.0難度上並沒有再深入太多了,但確確實實有了一個質變的進化。相比他人的險惡用心,到了4.0這里更加夢幻的是這些偏差的產生都是源我們自己,而那些比成功學小賊要強大無數倍的金融巨獸們卻能以此把錢大把大把的從我們口袋里賺走,然而最魔幻的是,他們無非不過是滿足了我們罷了。
直播行業在17年時井噴式爆發,某某主播直播XXX月入上萬甚至上百萬的新聞更是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到後來的屢見不鮮導致直播行業的熱度一躍而起,仿佛成為了無數草根崛起,烏鴉變鳳凰的成功捷徑,從最早的電競直播到快手土味到現在的抖音整活,全網帶貨,如今的直播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唱歌的跳舞的,講故事的,催眠的,打電競的,打主機遊戲的,戶外的,搞笑的,才藝的,各種大咖活躍於各種娛樂甚至教育領域,甚至還有馮提莫這種進擊傳統娛樂圈的,直播行業讓人們肉眼可見的創造了各行各業成百上萬的網絡紅人,為這些人帶來了大量財富,讓拿錢的人幸福,讓看著的人眼紅。然而直播確是現代當下最為巨大的幸存者偏差陷阱,最可悲的是這個陷阱的締造者不是別人,正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這里為大家展示一份數據,好更加直觀的感受一下直播行業的真實現狀。
這是頂部主播8月20日當日的收入實況,除去平台抽成,第一的這個主播,個人或者他們團隊能取得86.23萬元/日的收入(當日流水高達153.04W),如果是周五到周日,這個數據會突破百萬,非常誘人,仿佛實現階級跨越的道路盡在咫尺,踏入直播行業,美夢即將實現,就這個第一名的主播,我特意去看了下(8月21日中午),壓根不是頭像這個美女,甚至是個男的,甚至都沒在直播遊戲,而在炒他的熱度,就在慫恿人給他上禮物沖榜和別人比熱度,沒搞懂他在幹什麽,更沒搞懂這些送錢的人到底在想什麽,但要說這個事情有沒有什麽高精尖的技術含量?有沒有為社會創造了什麽具體價值?我認為是沒有的,甚至有些過於簡單,讓人產生“錢怎麽這麽好賺”的錯覺。可能他有一手打“王者榮耀”的好技術,但打遊戲日入86萬不得不讓人為之浮想聯翩,而名列前茅的主播有不少都讓人覺得迷惑,有在外面看風景吃吃喝喝的,有體驗單機遊戲的,有搞擦邊球賣弄姿色的,還有和人吵架撕逼的,甚至長相醜陋內容庸俗的快手陳山之流。看到這些人那麽高的收入,“就這都能賺錢?我TM還上啥班?”類似的念想會不可避免的產生。當然也有那些真的實力雄厚的舞蹈,唱歌,電競主播,這些是常人所不能簡單觸及的,但是參考上文,類似成功學中成功者高難度的關鍵優點會被人選擇性的篩選掉,這些大神也不易被人所銘記所提及或拿來比較,於是第一層幸存者偏差出現了,人們因為自己的嫉妒心,眼紅,甚至說無能,篩選出了一群靠運氣,炒作,上位的並沒有才華的“普通人”,直播簡單好賺錢的印象也就產生了,於是更多的人湧入直播界。好一派紅紅火火萬家燈火的繁榮景象,然而真實的直播界是什麽樣子的呢?
即使篩選去了大部分不活躍以及開播不足30天或日均直播時間低於一定時間的試水“野播”剩下的這些生活中會花費大量時間做直播的人在主流平台有22.11人萬之多(沒統計小平台),但人均收入只有134塊9毛5,參考86.3W的第一名,他一個人可以平均6395個0收入的人所以說這個平均值是被這種頭部主播嚴重偏移了的,總體數據一定是一個嚴重的正偏態數據,可惜搞不到中位數,但大概可以估計,平均水準的小主播,日收入可能就兩位數甚至個位數。至於頂部主播有多少?權重7以上的主播(權重是該網站對一個主播長期收入情況的綜合評價權重越高實力越強)在圖表上已經很難肉眼看到了(我把圖放大了一倍,可以勉強看到)。
可見,真實的直播數據來看,直播行業並不樂觀,甚至很慘淡,如果只能活在中位數的平均水平,可能月收入連飯都不夠吃,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其實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注冊一個直播間去試試,你可能一天都見不到一個進入直播間說句話的活人。所以產生幸存者偏差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人們只看到了那餅圖上肉眼都難以看清的極少數(權重7以上的大主播),以此來推斷整個直播行業的現狀,從而產生了嚴重的幸存者偏差。這些推斷不難,只有有數據輕輕松松就能看出來,但為什麽這種偏差的現象會如此普及如此廣泛的存在呢?其實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人吶,都有一個特性,自己做成了,做好了的事情喜歡拿出來嚷嚷,以前是現實中顯擺,現在網絡信息發達了,可以通過互聯網炫耀,巴不得讓全世界都看到這份顯擺。相反,如果自己做失敗了什麽事,八成會閉口不談,出於羞恥,出於尊嚴,甚至不讓別人談起,而身邊的朋友親戚一類的通常也會默認配合,從此這些失敗慢慢就沈寂在少數人的回憶之中。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表白失敗啦,被辭退啦,考試失敗啦,等等,少有人願意主動談及失敗,甚至被人問起還會出現尷尬,而出於禮貌,出於尊重,作為親戚或者友人,也會主動避免尷尬產生,於是產生了來自咱們自身,來自人性的第一層篩選。而直播還有個更有篩選性的因素——平台和經紀公司,它們畢竟是資本方,是想賺錢的組織,所以他們總會推廣那些已經有足夠的粉絲基礎,足夠流量的大主播,主播越大,推薦位和宣傳資源就越多,這樣他們就可以幫助平台吸引更多的粉絲和流量,至於小主播,把資源放在他們身上不保證我們喜歡看,對資本來說這是一種風險,小主播只有自己體量成長到平台看到他們的一天才有可能起飛,於是出於利益,資本方用錢構築了第二層偏差,這是我們多數人都難以抗衡的客觀偏差,他們總讓你看到“你想看的”,或者是“你以為你想看的”又或者是“他們想讓你看的”還可以是“他們想讓你看的你以為自己想看的”。綜上,不難理解為啥說直播中的幸存偏差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一方面人性使然,那些直播過的失敗者不會不願意提及自己的失敗,直播的成功者們自然是理應驕傲的,自己沒什麽理由掩蓋自己的成功,也沒法掩蓋,一條朋友圈幾百人都知道了。另一方面平台和公司(經紀公司,俗稱工會)都更願意把宣傳資源投入到成功者身上,以最低的風險獲取最大的利潤,因為他們知道我們愛看這些大主播,或者讓我們看到某些他們有意培養的“潛力”主播,於是更多的人會看到這些占比在餅圖里都難以被肉眼看到極少數成功者,從而產生誤差認知。小主播?有空余的宣傳資源再說吧,等到他們有一定體量再考慮,很多這條路上的失敗者,平台可能從來沒讓他們上過推薦,如同一縷透明的青煙,鮮為人知成為統計學中最難被統計到的“沈默數據”。即使是專業做統計的人,對於“沈默數據”都表示難以發現和挖掘,更何況普通人,甚至說理智尚缺的多數網友。於是幸存者偏差誤區就紮紮實實的形成了,有趣的是這個偏差越紮實,就會有越多的人因為這種偏差認知一往無前的紮進去,從而更加加固了這種誤差。而所謂的“潛力”有時候不需要是某方面的一技之長,反而可能是沒有一技之長甚至讓人看著有些蠢笨的形象氣質,只要他能讓更多人接觸、了解、加入直播行業即可,細思極恐。然而不只是直播行業。其實生活中這種誤差不僅僅存在於直播圈,簡單舉例,人們常說選職業的時候要選擇收入有突破性的行業,包括直播網紅在內,這種職業都是具有明顯幸存者偏差和28定律存在的。比如作家行業前1%的人坐擁最大銷量,意氣風發,被人們所看見幸存,剩下99%的作家都在為出版而發愁,不能溫飽,只能沈默;娛樂行業1%的藝人占據超過99%的流量、片酬、代言費,光鮮亮麗被眾人所看見幸存,剩下99%在做橫飄,做群演,在小酒吧間串場,甚至做“外圍”,臉上無光,只能沈默;剩下的還有銷售、畫家、設計師等。這些行業一旦成了確確實實能給你帶來巨大收入和名望,讓你收入呈J型曲線成長,但是這些行業是成者通吃,1%的成功者會把剩下99%的人收入一口吸幹,不然你以為他們的突破性收入哪來的?
另外,除了這種由客觀大環境導致的幸存者偏差,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存在這種具有由於虛榮心或者單純出於銷量考慮而人為篩選的幸存者偏差。你朋友圈里發育兒廣告的銷售發的視頻里聰明的孩子,隔壁老王家上了某某培訓班後吉他彈的飛起的小孩兒,讓人羨慕,讓人心動,但冷靜一想,老王家孩子沒啥拿得出手的曲目之時他咋沒給我們說他小孩上培訓班了呢?人性嘛,大同小異啦。而對於培訓班來說,只要教會了老王家小孩,小孩越是看起來憨憨的,越能突出他們的業務能力“優秀”。同理,那些知乎、小紅書上曬出自己高學歷高收入的人且不說真不真實,但他們願意為了虛榮心而展示,從而造就了“知乎人均年入百萬”的偏差奇觀,一笑了之就好,這也提醒我們,在看到不沈默的極少數時,更需要留意自願沈默的大多數。
了解了沈默,簡單把這種思想放大一下,就是一條賺錢的好路子。你打開支付寶的理財頁面,清一色一片大好勢頭,哪怕今天的股市情況如何,這個頁面里的基金股票都是勢頭勇猛的往上沖,這里面的股票基金仿佛天天都在大牛市,按照這勢頭,咱今年經濟就能幹翻美國領跑全球了,而你真正買入以後你會發現,沒錯,你買的那天他確確實實是漲了的,但可能第二天就跌了,壓根沒有看起來那麽美好。原理其實也很簡單,出現在那個頁面里的股票和基金必須得滿足一定期限內沒有跌損,漲幅超過一定百分比才能出現,即使要滿足三天沒跌,也乃幸存者中的幸存者中的套娃幸存者,所以那個界面里的所有基金股票都是一片大好咯,只要這個基金今天跌了,明天就不會出現在這個頁面上。玩股票基金的老韭菜都明白,哪有只漲不跌的仙股哦,連著漲是運氣,跌跌漲漲才是真實,這種幸存者偏差就很低級了吧,無非就是馬爸爸讓老韭菜們看到了他們想看的信息,雖然低級愚蠢,架不住好用啊。再來一個老梗,各種想拉你跳入投資坑的人都會給你宣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上市股票和基金每年的年化收益平均都大於110%,也就說都是漲的,這句話乍看之下是對的,數據也都是源自官方,可轉念一想,收益低於100%的基金不都倒閉了嘛,股票不都退市了嘛,難度直逼等級1。和馬爸爸那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你看到你想看的,或者他們想讓你看的,不想被你看到的就直接人為沈默,這就是由幸存者偏差構築的高層陷阱——信息操控,而信息操控是幸存者偏差最為可怕的武器,一旦信息操控嚴重到某個特定地步,出現的最終結果則是娛樂至死和階級固化。
可能有些觀眾會感覺單純聽起來信息操控很扯,也很難和階級問題發生聯系。很多人現在都自以為理智,認為現在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被信息操控是不可能的。然而越是信息發達的時代,要實施信息操控就越是容易,而最終利用這種高級的幸存者偏差陷阱可以非常輕易的實現階級固化,雖然有些魔幻,但事實就是這樣。這又得從人性說起。我有認識一個非常有特殊初中教師,這人一輩子沒幹過啥善事,在九年義務教育還處於剛剛強制實施的年代勸退了無數成績較差的“壞學生”,不過她所說的一句話真乃人生真理:“書難讀shi難吃。”
其實活在當下的我們上到我那近八十的爺爺,下到我那青春期都沒過完的小表弟都知道,要想賺錢,要想活得更好就得多“讀書”。當然不是字面意義上單純的”讀書”,而是泛指提升自我能力和涵養的學習行為,包括藝術、體育、技術等的鍛煉。俗話說人的認知決定了其一生的上限,而學習就是獲取認知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另一邊,無論是我那四歲出頭的侄子,還是我那接近退休的父母,都喜歡抖音快手。我大姐的抖音總會給她推送電視劇電影講解還有各種育兒營銷號視頻以及她家小孩愛看的各種動畫片段;我父親喜歡乒乓球和一些zhengC、金融解讀,他的抖音總會給他推送乒乓球比賽精彩集錦和各種金融或者zhengC相關的作品;我母親喜歡貓狗和正能量慈善視頻,她的快手給她的推送自然不必多說。我自己也用過一段時間抖音,但我後來把抖音刪了,我在B站知乎喜歡看一些科普和金融解析以及一些工作會運用到的PS/R/3dmax的教程、技巧等等,抖音中科普內容相比美女萌寵可以說要少很多,而且很致命的一個問題是兩分鐘的時間限制能科普個啥?對我這種內容需求向要求較高的硬核觀眾而言,2分鐘就算你能說300字,對於涉及藥學、醫學、統計學的東西而言只能講個開頭。另外,PS相關的內容有不少,但講的都是特別簡單基礎的東西,而且基本就是快速展示一遍操作,對於背後的色彩、構圖、透視、美學原理基本都是只字不提。而R和3dmax的相關內容要麽是培訓班廣告,要麽刷很久才能看到一兩個純展示向的視頻。可能對我來說抖音太過快餐了,抖音存在的兩分鐘最長時間限制就決定了它里面的內容不會是我需要的,並且抖音似乎也不喜歡給我推薦這些我工作學習中需要的“學習”有關的視頻。然而,這些並不是重點,最為可怕的是抖音通過我的通訊錄找到我的同學,通過我的搜索記錄找到我工作學習之外的其他線索,通過這些,抖音找到了我喜歡看的番劇,喜歡的歌星,喜歡的遊戲,甚至比較粉的電競選手!然後給瘋狂我推送這些相關內容!抖音在我沒有主動搜索的情況下對我“娛樂”方向的“興趣”深入了解到了如指掌的地步!我剛剛看完喜歡歌星的高光時刻,往下一刷就是喜歡番劇的“名場面”,接著是遊戲,甚至是兩天前看小紅書才種草的產品帶貨,和很對胃口的搞笑短視頻,一刷就能刷一下午。這些“娛樂”的內容哪需要兩分鐘,幾十秒就能讓人“爽到”,然後伴隨著一個視頻的結束,下一次下劃就會給人帶來下一次“爽快”,而且這種爽快的刺激由於短視頻時限,所以來的頻率特別高,能讓人持續高頻的“爽快”!相比“學習”的嚴肅緊繃,這種放松的“娛樂”真的太爽!太上頭了!也太危險了。
為什麽“學習”和“娛樂”在一款號稱全部由用戶搭建的平台上區別會如此巨大呢?
正可謂“書難讀shi難吃”除了極少數熱愛某門行業的少數天才而言,對於絕大多數平常人來說,“學習”的過程本質就是我們付出大量腦力,去花費精力,去集中注意力去認識和理解、掌握一些我們尚且未知的內容、技能,而腦力、精力、注意對於人類來說都是負擔,即使有興趣作為支撐,負擔依然是負擔,而作為補償的學習之後帶來的短期回報可能僅有成就感一點,而且獲得成就感的前提是學習成功,並非即時回報,並且且不說“成功”與“失敗”的感人比例,成就感所能帶來的生理性滿足感的具體作用大小還和興趣相關,更還得因人而異,現在高校或中學里不相信成就感可以促進學習的學生一抓一大把,光靠成就感能維持住自己學習動力的人也實在不多。除了成就感,剩下的可能就是較為遙遠的長期回報了,雖然我們都知道學習能夠在未來給我們物質精神帶來收獲,但是這份長期回報實在有些太長,越是短期能掌握的技能往往越是廉價,越想要高回報越得花出更多時間,並且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比如選大學志願時,我咋都想不到藥學的現在會如此的慘淡。這份長期回報,對於多數人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通常也只能起到一丁點望梅止渴的激勵作用罷了。還有,學習在回報“頻率”這方面也是被“短視頻”徹底完爆的,即使是短期成就感也無法做到兩分鐘成就一件事吧,更不用說長期回報了,而且呀,成就感這種東西除了第一次獲得時能產生愉悅,剩下就是在給別人談論自己的成功經驗或者說“賣弄”時再次產生,可是沒啥人天天幹這個吧,這樣會被人討厭的。對於絕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學習”在獲得“快樂”這一方面被娛樂全方位吊打,肯定是痛苦且漫長的受難的過程。拍攝學習相關的內容本身就是給觀眾“負擔”的,自然從宏觀上說是不討好的。
與學習恰恰相反,遊戲也好,搞笑也好,這些娛樂項目和娛樂內容,能夠在體驗的過程中,即時的獲得足夠的“快感”或好笑,或治愈,或滿足你的各種興趣,只需要短短幾秒就能“爽”一把,雖然對於人的長遠發展沒啥太多利好作用,但是能實現學習所無法帶來的“即時“行樂,制作這類視頻對觀眾來說是輕松愉快的,從宏觀上是討好的。
學習與娛樂,如果是你你會更喜歡看哪一種?先不要著急回答,因為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處於自身較好的修養或者看文章的情緒多少都會表現得更加上進一些,我們不妨從更加客觀的方面來探討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人類都是懶惰的,人類科技的進步使可以簡化為一個對懶惰的追求過程,我們疲於奔波,於是發明了馬車,發明了火車,發明了汽車飛機;我們為了更簡單的交流於是發明了驛站,郵局,電報,電話,網絡,4G,5G;甚至我們疲於腦力消耗,於是發明了計算機代替我們從事算力作業;我們懶得隨身攜帶更多東西,於是我們把手機做成了集相機、mp3、mp4、電話、遊戲機於一體的智能機;我們甚至在研究人工智能,打算替代我們去思考,寄托於人工智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懶惰”或者說愜意。這一切本沒有任何問題,畢竟懶惰是推動科技進步的源泉,我們在追求身體懶惰的未來時促進了當下的思維勤勞,促進了我們的創造力迸發,於是我們因為懶惰而獲得進步。然而現在一些電子遊戲和抖音快手最為強大的地方就是它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讓人獲得巨大的精神回報,似乎除了吸食違禁品外這是最快、最高頻、最懶惰的精神快感獲取方式了,可謂是懶到極致!人都是追求懶惰的,學習可以說完全就是懶惰的對立面了。相比又長又臭的自我提升過程,打遊戲不香嗎?刷短視頻不香嗎?墮落雖然不好,但是很爽啊!有多少人嘴上說著要做出改變和自我提升,身體卻很誠實把空閒時間都拿來刷短視頻了。那些說學習能使他快樂的,他選擇學習的,要麽是萬中無一的天才怪人,要麽就是自欺欺人的反諷。回到剛剛那個問題:“學習與娛樂,如果是你你會更喜歡看哪一種?”如果只考慮長遠,我相信上進的人們都會選擇學習,但是相比遙遠的“長遠”,眼前的“短期”實在離我們當下太過接近了,在短期內選擇學習就是與人類本性在鬥爭啊!
宏觀上,我相信我的每一個讀者都是上進的,都是想要選擇學習的,但無數人“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老實”,之所以會這樣,因為選擇上進與學習本來就是與人之本性作鬥爭,本性這個壞東西可是更喜歡娛樂呀。在這里,本性替沒有足夠自制力的人進行了第一層幸存者篩選,那些簡單的,搞笑的,泛娛樂化的東西被選出來作為幸存者,滿足我們對於娛樂的無盡需求。
而相比單純玩一玩的遊戲而言,抖音快手這些短視頻更為恐怖的一點是其還具備了信息獲取渠道的職能。經過信息收集和大數據算法的短視頻能把我們的興趣愛好拿捏的死死的,一旦我們掉入了第一層陷阱,緊接著大量的時間都會花在“娛樂”之上,而我們的每一次完整播放,每一次雙擊點讚,每一次評論,每一次呵呵呵的笑都會被收集為新的數據,用以向我們推送我們更加感興趣的內容,逐漸的,使用者會更加迷戀這款軟件,畢竟這些讓自己愉快的視頻都是自己的一舉一動“親自”篩選出來的佳作,逐漸壟斷了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最後使用者會掉入一個信息繭房,在這個繭房里,其所能接觸到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信息,所能接觸的人都是和自己興趣相投的、和自己喜歡同樣“作品”的,所有不感興趣、不喜歡的東西、見聞、和人都不會接觸到,在里面活的無比愜意。還記得幸存者偏差的定義嗎?——由於獲取信息片面不全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在這樣毫無全面所言的一個信息繭房中,一個人的所有認知都會被潛移默化的影響、歪曲、淹沒,最後被沈默在茫茫人海之中再無蘇醒之日。。。
又或者… …還有第二重幸存者偏差?沒錯,這繭房里的信息,不光是使用者自己篩選出來的,同時還是上層階層的人替他篩選出來的,畢竟這些信息都來源於推送,決定是否推送的人,就是使用者上層階層的人。即使繭房內的人還未能被完全封住,即使我的言語利若刀鋒,能刺破繭房,但若他自願捂住雙耳,我也無能為力,而更可怕的是,這繭房能替他捂住雙耳,讓其中受困的人只能聽到繭房之主希望的聲音… …這些繭房里的人所接觸到的信息不只是自己篩選過,還被他們的掌控者也篩選過,那些能讓他們蘇醒的內容成為了非幸存者,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世界里。你永遠不會在抖音里刷到一條視頻讓你別在短視頻上浪費時間,但你可以被其他人用其他方式所告誡所警覺,但如果一個人所有信息都來自抖音敢問他該如何蘇醒… …而我們的生活中遠不止抖音,抖音只是那個比較明顯易懂的例子罷了,那些擁有大數據算法能給你推送內容的APP其實都有這種類似的能力,並且這些其實對於APP本身來說,他只是在履行他自己應有的職能,本身並無故意。
在地球上的人類之間是存在區別的,人們所擁有的的財富自然也會不同,由於所有財富量的不同,於是誕生了階級差異,亞馬遜大當家貝索斯的財富是10000億元,這是咱們從商朝開始拿著江蘇996福報的程序員工資幹活幹到今天都賺不到的錢,這就是階級的差距,著名的28定律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在社會經濟中的表現就是世界上2成的富人擁有了8成的財富,當然實際數量應該遠比28更誇張,說1%的富人占有99%的財富我也不會覺得奇怪,一個貝索斯幹掉了美國一個國家1%的GDP,美國300萬人的總GDP不如一個富人多,而這樣的富人,有一大群。那麽如何讓剩下的8成窮人甚至更多窮人憑什麽能容忍如此巨大的懸殊呢?方法很簡單——奶頭樂理論。
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方法之一就是由上層人操控的企業大批量制造“奶頭”——讓令人沈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短視頻和遊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沈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有沒有發現,這所謂的“奶頭”就是那些上層階級所替我們篩選出來的,讓我們能夠放棄思考的內容,就是那些讓人們“幸福”的“幸存者”,只要人們都掉進了這個幸存者偏差陷阱當中,人們就沒有了思考,永遠不會惦記他們的財富,他們就能永遠的坐擁這些財富,無人可以危及。最為可悲的就是在這個導致階級固化的巨大幸存者偏差陷阱當中,B站也好,抖音也好,微薄也好,大數據只不過是在給人們推送一些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娛樂的東西罷了,然後他們就笑著走入了自己的繭房,並且親自把出入口縫上,在里面過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不否認這種生活方式,想要追求平穩平凡生活的人大有人在,這不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只不過人與人不能一概而論,有人喜歡呆在繭房里,有人則更希望親自參與到追求實現社會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共產主義的過程中。娛樂至死,人們的耐心逐漸喪失,變得浮躁,無法沈浸,慢慢的失去了對於知識的接受能力,甚至連5分鐘的視頻都看不完,最後無法思考。人還活著,活的很快樂,死掉的不是人,死掉的是人的進取、思考、掙紮,死掉的是人的鬥志和靈魂。
可以說幸存者偏差無處不在,源自人性,源自現實認知,源自真實記憶,源自他人,真真假假,防不勝防,還是上面說的,嘗試從更加客觀的角度甚至對立的角度重新認識整個事物,換位思考,勤於思考。為了社會中這種偏差陷阱的減少,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只有當人們都能理性看待問題本質的時候,這種偏差才有可能減少,就連“奶頭樂”的最終目的也不過是讓我們放棄思考罷了,可見他們對於思考的畏懼!思考和追求是幸存者偏差最大的敵人。我們不能要求他人勤於思考,畢竟思考是個很費腦子的事情,也不可能指望人人理性,但可以從自己做起,從概率上改善現狀。
相信能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希望我的文字能給大家帶來思考!接下來,我會在短期內更新最終章——偏差之外的偏差&幸存者偏差的最終形態,請大家敬請期待!
如果我的文章能給大家帶來思考和收益的話,希望大家能點讚支持一下!在內容創作這行做下去,真的非常需要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我們下期再見!
什麽是“幸存者偏差”?你真的懂嗎?全網第一篇萬字長文,深入剖析(四)(最終章)
藥小智藥智網勤勞的小編關注她25 人讚同了該文章
能夠看到這一章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了,如果你能讀到這里,請先為自己的耐心和專注點讚,如此驚人的學習能力實在是當下時代的佼佼者了!身為作者,我對你表示非常尊重與感激。
接下來我們廢話不多說,進入最後一章!(目前為初稿,稍晚可能會有修改,屆時會刪改部分內容)
難度5,幸存者之外的幸存者。
知乎人均XXX
當知乎上有人問出一個專業的問題,會去回答的人本來就是專業的人才,否則他回答不了專業問題,這里本來就是一個篩選,另一方面,同直播界一樣,學歷不足以回答此話題的人絕大多數只是默默觀看,但有時候即使自己懂也不願意表態,比如一個985碩士回答了某個專業問題並且在答題的過程中或者個人頭像資料里表態了自己的學歷,那麽一個雙非一本碩士看到這個回答以後縱使自己對問題本身也有些看法,但是看到“大佬”已經發言了,就會使自己的回答欲望大幅度降低,即使回答了也不會表態自己學歷了。相反的後來者如果學歷比985碩士高,或者同級,那他就可以放開的回答,並表態一下自己的學歷,有的人甚至還會驕傲的炫耀下自己的身段,比如開頭就一句“謝邀,剛下飛機,人在紐約,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這個在華爾街工作十余年的金融學博士對此有一些看法”。其實人家說的使實話的話畢竟在那個位置上,確實有炫耀的資本,也能增加其回答的權威性,憑自己實力爬到這個位置的憑什麽不能炫?但對於知乎的大環境而言,結果就是低學歷的用戶回答被從根源上被篩選掉,而高學歷或者高收入,高身份地位的回答一級級疊高,被越拉越高,放眼望去回答者一個比一個牛B。除去答者本身的心理因素以外,作為看客和用戶的我們,對於高質量,高權威性的答著的回答大概率會更加認可,只要他言之有理很容易獲得看客們的讚同和關注,他的回答將更大概率享受到平台的推薦,更容易被人們看到,從此收獲更多的粉絲和讚同,是不是很像直播界?沒錯,畢竟始作俑者都是我們自己,一切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最終,幸存者偏差下的知乎人均月入千萬,人均985以上博士,謝邀,剛下飛機,人在紐約充斥了整個知乎,慢慢的,知乎從分享知識的地方變成了尊貴學術氣息的裝X的聖地。
可大家知道嗎?曾經,知乎真的是人均985,真的是人均大佬的社區,是分享知識的聖地,一個專屬於求知者們的 小天地,人們體驗的是表達的快感和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成就感”,但這種虛榮和成就感是好的,是富有價值的。但隨著產品的推廣和普及之後,人們看到知乎濃郁的知識氛圍和這種特有的高端氣質吸引了來自各種平台的移民用戶們,尤其那些小資或自認為小資的人,尤其那些喜歡裝X的人。“頂著成功人士聚集地的標簽,渴望成功的小眼睛們聞風而來,他們遍遊知乎一圈發現此地過於晦澀,但又不甘‘不成功’,想要融入,從此人去了美國,隨時會下飛機,他們瘋狂的想象著,吹噓著渲染著自己曾經鬼斧神工的經歷無比的瑰麗,然而再怎麽鬼斧神工這些經歷也都是憑空創造出來的,不屬於他們自己的,然而這些虛假的精彩絢麗的虛假經歷,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心,被整理成了一份份知乎高讚答案,散播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平台,微博,朋友圈,。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和知乎理性氣質的加成,平添幾分傳奇色彩招致更多的小眼睛的湧入,並又一次化身為惡龍。但謊言終究被揭穿,皮大衣終究不屬於你自己,於是知乎成了X乎,成了故事匯,成了笑話。小眼睛們自以為接近了成功就是擁有了成功,殊不知只是沈淪在知乎的高貴氣質渲染出的幻想而已,不過是狐假虎威罷了”——b站up 小口快去和我讀書 (略有修改)終究大佬變成了”帶老“。由此第二層幸存者偏差誕生了,源於最真實的人性虛榮心,卻又無比虛偽的顯而易見的低級謊言,不幸的是,由於謊言太過低級,極易被人戳穿,使得這一層幸存者偏差,在知乎甚至其他其他如微博和B站等平台的用戶都看得清清楚楚——知乎繁華的表象無非只是幸存者偏差。
注意,這道題是難度5。
再看一次這個圖,我們認識到了知乎出名的人具有大佬的特征,於是在早期我們認為知乎的人都是大佬(其實最早期知乎是邀請制注冊時是真的人均大佬),這是一種幸存者偏差,也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而,當我們發現知乎的人並不是人均大佬時這種幸存者偏差被不攻自破了,但奇妙的是客觀真相並沒有隨之而來。在這個浮躁的互聯網時代,流行著一個詞,叫做踩一捧一,來源於整個互聯網最為浮躁的飯圈,要麽把你捧上天,你就是神,你說的話都是聖旨,就連撒的尿都是聖水,要麽就把你踩到地底,你就是十惡不赦的大惡魔,你說話都像在噴糞,就連捐款都是在作秀,好似乎世間只有極好與極壞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存在一般,說白了這也是一種極簡的貼標簽,僅以好或壞定義事物。然而馬克思告訴我們,客觀事物都具有矛盾,都需要辯證的看待,前文也說過,對於貼標簽這種行為,究其原因,就是一種源自思維的懶惰,世界上近60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們沒有功夫去詳細的認識每一個人,於是就用簡單的標簽劃分集體,把有同一性質的人聚為一類,以此來籠統的認識他們,本質不壞,但是懶到一定程度便會出問題,比如把有紋身的人貼上紋身者的標簽,由於紋身的人中有人犯了法,於是紋身者的標簽便有了犯罪或者很可能犯罪的含義,冥冥之中,紋身便成了不良,叛逆的代名詞。當然,正常人都明白,這是不合理的,也許別人就是想紀念下曾經的愛人一類的,咋就叛逆了呢?顯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幸存者誤差,因為有的紋身者具備不良的特征,或者不良的人喜歡紋身,所以導致很多人認為全部紋身者都等於不良人了,但有誰規定良民不能紋身了呢?平民百姓可管不了這麽多,一個群體一旦被貼上了標簽,即使嘴上說不歧視要公正要平等,但似乎人性本能的會對標簽非常敏感,即使我深知紋身不等於不良,但我遇到一個打扮新潮的花臂老哥還是會本能的想避著他走,說是一種自衛本能也不為過,說我有色眼鏡我也認了,但這就是標簽的威力。
信息爆炸時代來臨之前,信息傳遞緩慢,交通不便利,人一輩子,三萬天,接觸到,能產生對話交流的的人通常上限就千把個(平均每月認識一人),標簽的概念還沒被普及,稍微廣泛一點的也就國外的膚色歧視,而到了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信息傳遞媒介從紙媒到了電視到了如今的網絡,交流人數暴漲,每刷一條短視頻,每一條陌生的消息,每一次發布,評論與回答,都是與眾多各不相同的個體在交流,交流的人數呈指數級暴漲。曾經我們可以花幾天去認識一個新朋友,花幾年認識一群同學,一群知根知底患難與共的好姐們好兄弟,花十幾年認識一個知音,甚至花半輩子認識自己的另一半;如今我們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人在向我們表達著他們的意識,而我們也在無時無刻的向世界展示著自我,一方面我們享受著信息爆炸時代的科技紅利,給我們帶來空前開闊的眼界以及有史以來最為便捷的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們面臨了史無前例的信息轟炸,對信息的處理再法也沒理由像從前那樣精細。讓我花幾天認識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拉倒吧,這是一個相親都只需要兩段短片一段自我介紹的浮躁年代(非誠勿擾),更何況本就不重要的陌生人或者說沙雕網友。之所以會這樣,其實也很好理解了,信息對我們的輸入多了,我們要處理的信息也變多了,還是那句話,思考是個很費腦子的事情,所以人們需要更加直接,更加碎片,更加易消化的東西來減少思考的腦力消耗。於是貼標簽崛起了,大數據再替我們貼標簽,我們自己也在不停的替他人甚至自己貼標簽(人設),不亦樂乎。貼標簽簡單粗暴有效,雖然不見得每次貼標簽都能正確,但只要自以為正確就行,人吶,有時候對錯不重要關鍵是能說服自己就行。不過客觀上,貼標簽確實是符合概率論的,貼標簽的行為確確實實大概率都是正確的,比如上文我說的紋身者,紋身者不一定是叛逆的,但叛逆的人確實相比乖乖女更容易去紋身,於是紋身的群體犯罪率確實是比不紋身的人高,從宏觀角度上符合概率論,但從微觀個體層面,咱們還是不能至少不應該按照標簽去定義一個個體,這是不公平的。一旦有人把宏觀現象嘗試施加於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那麽幸存者偏差就會出現。還是用紋身的這個例子來說明,可查證的全國犯罪率大約為1.5/100000,也就說每十萬人可能會有一人存在或輕或重的犯罪行為,包括中學生之間的恐嚇鬥毆,可以說還是比較低了。由於犯罪率基本只會按照地區職業收入進行統計,有關於紋身者的犯罪率數據,搜遍國內國外,全網均沒!找!到!(所以紋身者犯罪率高這種說法本身就有缺乏數據支持)所以索性就來得極端點唄,我把紋身者的犯罪率拉滿咯,直接放大一千倍,夠意思了吧,紋身群體犯罪率再怎麽高也不至於沖破100倍吧,我直接放大1000倍,也就是1.5/100犯罪率,也就說100個紋身者里面可能存在一人存在犯罪行為,也意味著如果我們粗暴的將犯罪率比普通人高1000倍套用在這個群體中,每100人中就會有99人被冤枉,相比普通人,確實多了1000倍,確實是符合概率論的,也是正確的,但確實有99%的絕大多數被1%的片面所篩選掉,所替代了,不得不說真的有夠愚蠢的。這就是貼標簽,好用,省事,而且好像沒有啥不對的,但不經思考的粗暴運用,僅僅是一種片面的,缺乏思考的懶惰行為,是幸存者偏差成長的最肥沃的土壤。而對於被貼上標簽的受害者群體,他們很難甚至無法撕掉這些標簽,久而久之則會產生一系列覆雜的社會學、心理學效應,產生各種各樣的結果,也就是標簽效應,這個咱們可以以後有機會再說。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源自思維懶惰的思想暴力,對被貼上標簽的受害者都是一種傷害,都是不公平的,並且對使用標簽的施害者也是不利的,貼標簽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欺騙自己、說服自己的的自我安慰行為,輕易得出的結論會讓思考失去生存空間,讓眼光變得狹隘,讓邏輯變得簡化,讓思想變得片面極端,而這種思維懶惰的結果,最終簡化的形式便是當今微博上充滿戾氣的飯圈文化,一切只有對或錯,思維與邏輯變得毫無意義和價值,變成最原始的人數和打字手速的拼殺,仿佛一切都回到了最原始的靠人數和體力分高低的時代。
然而,貼標簽和這種被簡化的思維可不僅僅存在於微博,畢竟這些東西別的不說,但是真的好用,至少蒙騙自己是真的好用,用概率壓制否認個例的耍流氓行為也是真的屢試不爽。好用就會有更多的人用,在微博大殺四方在別的平台也一樣,在全網都會一樣,畢竟咱不能要求所有網友都理性思考。不知道諸位看客看到這里有沒有反應過來,當我們揭露知乎平台的幸存者偏差的同時,我們也給知乎這個平台貼上了“幸存者偏差”、“裝X”、“B乎”、“編乎”的平台標簽,而這個時候,幸存者偏差奇妙的構築了另一個幸存者偏差,形成了偏差之下的偏差。用圖形表示的話就是這樣的。
說人話啊,咱講簡單點。假設全知乎有1/4的用戶都是真正的大佬(紅色),當我們看到1/8的紅色時產生的全知乎都是大佬的第一層偏差,而當真相被揭開後發現帶佬數量比大佬更多,於是我們認為除了那僅有的1/8真大佬以外所有知乎用戶都是裝出來的帶佬,都是裝逼犯,都是編故事的,這就是幸存者偏差之下的反·幸存者偏差偏差,在這第二層篩選中我們篩選否定了原本1/4紅色中那沒被看到剩下的1/8紅色。落實到現實中來,我們在高呼B乎,高呼編乎的同時,也否認也傷害了那些知乎中仍然存在的,真正分享知識的大佬們。要知道,當年為了說明飛機彈孔和安全性之間存在幸存者偏差並盡可能還原真實數據,沃德大佬寫了足足八十頁論文來詳細剖析。如今我們只憑著一兩次實錘,一兩個反例就可以用粗暴的標簽思維完全否認整個人甚至一整個群體,屬實讓人震撼!否認了事物的一種形態絕不等於真實,真實是需要不停的思考才能觸及的。還記得前面那些例子吧,高鐵普及後的春運購票難度客觀上是真實的下降了不少;極限運動商店商品也是受市場有關部門監管的,質量也是有保障的;早起5分鐘,對遲到來說,很大概率是可以避免遲到的;直播行業確實讓不少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擁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收入來源;馬爸爸推送的那些基金雖然買了以後不能保障一直漲,但要做到滿足推送的標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最後的總體表現確實略高於平均水準的;老媽即使不是自己做的菜也從不挑食,我燒的菜我自己都不愛吃的情況下老媽也吃的津津有味(什麽叫做母愛啊)!
大數據和算法不斷的為我們推送快餐化和娛樂化的,我們極度喜歡和認同的東西,長此以往人們會變得視野狹隘,思想極端,互聯網產業的公司也從著重服務逐漸轉向專注致癮和行為消費操縱,潛移默化的擴散消費主義。有個有意思的地方,XZ的粉絲和黑XZ的人抖音里都有,但是抖音里卻很少有人在視頻下方爭吵,這就表示其實人群已經按照喜好被分割開了,思維控制的繭房已經形成了,而且相對較牢固了。但是別忘了,看到視頻後點擊喜歡的人是你自己,直接劃掉內容的也是你,那個打開APP的人也是你,抖音的視頻和作者搜索功能依然健在,如果願意傾聽對方或者說更全面的世界,你隨時都可以。喜歡按鈕的發明人表示:這只是為了讓用戶表達對作品和作者的善意,對什麽東西善意的選擇權,依然還我在你的手中。(所以請給我一點最後的善意好嗎。。)雖然我前面把他們說的無比危險,但其實大數據和算法並沒有做出什麽,滿足用戶的需求是他們的天職,而且他們做的很好,關鍵是我們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出了問題。
當我們否定了一種誤差的時候,可能獲得的並不是真實,一旦停止思考,得到的不過是另一種偏差下的假象,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並無任何本質區別和並不能說一切變好了。普通人面對幸存者偏差是被利用,被割韭菜,而大佬則可以看破虛假,用真實拯救他人的性命,懷疑精神,逆向思維,辯證的看待事物本質,持續的理性思考,這就是普通人與大佬的差距所在吧。
(ps:如果你對大數據和信息操控這方面比較感興趣的話,小編強烈推薦《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這部紀錄片)
最終形態——信息統禦
最後知乎這個例子篇幅很多,但其實 不難理解。然而,更為細思極恐的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隨著標簽化的普及,這種偏差與反偏差是可以被引導可以被創造出來的,操控者故意將看客們的視角集中於一個片面的部分,引導你去接觸→接納→認可甚至使用這些標簽,從而幫你構造幸存者偏差,而且不僅於此,最為覆雜,最為難以察覺的幸存者偏差隨時都潛伏、環繞於我們身邊,通過文字描寫是完全無法例舉清楚的。但更為難度的幸存者偏差都逃不過幸存者偏差的本質:是認知的不足夠全面,是對數據收集的缺失,忽略了樣本的隨機性和全面性,用局部樣本代替了總體隨機樣本而得出的虛假結論。所以要構造幸存者偏差就從最為直接的角度入手就行了,控制人的認知,控制人能接收到的數據或者信息就可以構建幸存者偏差。構築了幸存者偏差就能反向控制人的認知,控制了人的認知就能操控輿論和流量,控制了輿論和流量在當下的時代,小則能賺錢,大則能控人的意志行為,對整個社會造成影響。可能有些人覺得有點誇張,我自己的認知是怎麽被控制的?眼睛不是長我自己臉上的嗎?沒錯,人們往往都堅信著眼見為實,都相信著自己的認知,然而,好好想想,在如今的社會中我們真的是通過雙眼認知這個世界的嗎?答案顯而易見,不是。曾經我們還在讀小學之時,老師就告訴我們,擁有互聯網的二十一世紀地球將會變成一個村子,你雖然沒有去過巴黎,但你能通過網絡看到巴黎鐵塔的樣子,如今只能說當時的目光過於短淺了,現在我不但能在google地圖上看到三維全方位的埃菲爾鐵塔,還能在twitch直播上看到此時此刻的埃菲爾鐵塔,除了不能直接摸到,時間與空間的屏障都通過網絡打碎了。全中國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有13億人沒有出過國,但是連樓下的賣菜大爺都知道川普又在作妖了,說真的,全中國可能99.9%的人都沒有親眼見過川普本人,但我們都認識川普,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依舊是通過我們的感官,但媒介已經從單純的光波聲波,進化成了由光纖和4G,5G信號塔所搭載的數據。在如今這個時代,眼見,不再是現實,在這個時代中的認知的操控權掌握在其他人手中,各種媒體,以及立於頂峰的國家。舉個例子,現在所有的媒體都在說本科生不值錢啦,本科生爛大街啦,保潔本科起,二本是人生恥辱,三本專科是社會底層。然而回頭一看數據,19年全國學齡專科以上學歷學生不到50%,才42%呢,非學齡就更誇張了,6%,那本科呢?含三本在內,全年齡中僅有2.7%,學齡中也只有17%,二本則更少,一本,985咱也不說了。18~24歲中國人,每五人中只有一個本科生,這並不能說爛大街吧。但現實是是個本科生都在考研,一問為啥,他們就說自己找不到工作一類的。事實上很多本科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是非常少的,很多人壓根就沒有去找過工作,但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父母接收到的信息是本科生難找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於是他們就產生了這個認知。事實上,除了媒體們用來販賣焦慮的一線新一線城市以外,中國的絕大多數其他城市對於本科生的需求還是很高的。因為只接受了來自北上廣的信息,所以誤以為全中國都是這個樣子,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至於為什麽要構築這種幸存者偏差?往小了說,越是能引起焦慮的文章越能引起讀者重視,獲得較好的數據,讓投稿者人火,能賺錢;往大了說,你得知道這些東西得被許可才能如此病毒式的散播,只有被批準鼓勵的東西才能被騰訊,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推送,否則再爆炸的信息,沒有可以發酵醞釀的平台光靠口口相傳都是傳播不起來的。背後的理由我相信明眼人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我已經說的夠多了,不需要說太多,總之本質上其實不是學歷出了問題,而是供需關系的需求方乏力,通過這種方式能引導攻擊方進入緩沖區,暫緩目前的社會壓力,但治標還是得治本,所以大大才強調重視實體經濟。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更多時候,始作俑者可能只是想吸引一些群眾的注意力,找些白打工打工仔,或者只是想要咱兜兜里的一點錢而已,比如前文提到的直播平台,甚至可能只是一些大公關隊伍的輿論戰,洗白某某明星轉移注意力一類的,常用技巧一般也就是真話說一半,貼標簽,信息海戰術。總之多數是一些以錢為第一驅動力商業活動而已,和咱關系也不大,大家不要想太多哈(狗頭保命)。
這里你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世界上有一個國家A,你沒有去過,你從小接受的教育課本上寫A國是個野蠻兇殘落後的國家,長大了後你手機中推送的短視頻,長視頻,還有文本創作平台,所有up主都把A國描述的格外恐怖兇殘,人民水深火熱沒有人權,無時無刻都在給A國貼上壟斷專政危險的標簽,你對A國會怎麽看?如果一個人說A國這樣你可能會懷疑,可更多人說,甚至接受教育的課本上都這麽說,那麽對你來說,真實的A國就是落後兇殘暴力的。然而有一天,你極不情願的去了一趟A國,發現A國其實不但領先和諧文明,而且人民還很幸福,於是你想告訴你的其他同胞A國的真相,想發布A國真實的視頻,你卻發現你的所有作品都無法通過審核,任何能夠給你發布信息的渠道平台都被堵死了,你只能口口相傳,更可悲的是,沒人信你說的話,於是在這個地方的其他人眼中,A國永遠是個地獄,縱使你知道真相,也無法告訴其他人。他們也只能看到A國的最為糟糕的一面,也永遠不願意踏足A國,對A國的幸存者偏差無法被糾正。可能聰明的讀者已經讀懂了,這個地方叫台灣,A國就是咱們祖國,那些卑劣的始作俑者是操控油管和推特的美帝,是操控台地區教材和文媒的台政府。他們甚至不需要編造,只需要報道壞消息,不報道好消息就行,從法律上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高級形態,高級利用方式,威力巨大,難以摧毀。
還是那句話上面這些只是舉例,現實生活中,幸存者偏差遠遠不止這些,是舉例都無法舉例完的。想要全部弄明白的話也不現實,我自己也常常踩坑里了才會發現有信息不對等,有受到刻意引導,但因為知道幸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我往往能盡快抽手保全自身。非常有趣、矛盾的是,在如今這個時代下,越是接受信息越多,可能離真相越遠。我認為,想要在現在這個時代下尋求真實,唯一的方法就是思考。思考與實踐永遠是虛假最大的敵人,當實踐被現實條件所約束,你無法為所有信息付出實踐的時候,思考是你唯一的武器,請時時刻刻保持思考,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現在。
最後,長達數周的連載到此結束了,請首先替你所具有的專注能力和耐心點個讚!你所具有的是現在短視頻風靡的浮躁時代下最為寶貴的“超能力“!請時刻銘記,保持思考,保持耐心,願你在魔幻而混亂的時代中高舉思考的明燈,一步一步,紮實地邁向智慧的彼岸!我是藥智網勤勞的小編藥小智,我們後會有期!
發布於 2020-10-23 18:05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1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