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6 月. 1, 2023/星期四

如何適當的跟情勒說不

你也正遭受「情緒勒索」嗎?如何適當的跟情勒說不

您現在正在閱讀 個人成長 的文章

你也正遭受「情緒勒索」嗎?如何適當的跟情勒說不

  • 2023-05-25

你是不是也聽過類似的話,身邊的朋友跟你說:「借我一點錢吧,我們不是朋友嗎?有困難應該互相幫助啊!」,或是男女朋友吵一吵架動不動就說:「不然分手算了!」,其實這類對話內容都可能是「情緒勒索」的手段,它通常也發生在較親近的人際關係中,比如親子、伴侶、朋友、職場等。經常遭受情緒勒索其實對身心靈都會有負面影響,例如挫折感、罪惡感、恐懼感,這些感覺會在被勒索者心中造成傷害。所以今天的文章讓我們來好好探討一下,該怎麼判斷自己是否被情緒勒索,以及遇到情緒勒索該如何應對並避免成為情緒勒索者。

一、情緒勒索的徵兆

情緒勒索者會使用較為激烈的情緒表達來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或滿足自己的需求。常見的特徵和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 頻繁的情緒轉變

情緒勒索者常常會快速地在不同的情緒之間轉換,從憤怒到哀傷,再從哀傷轉向愉快。他們可能運用哭泣、憤怒或其他情緒表達方式來引起他人的同情或內疚感,使他人感到不安並想要平息這些情緒,甚至可能放棄自己的需求以滿足情緒勒索者的期望。

2) 激將法和恐嚇

情緒勒索者經常使用激將法和恐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可能威脅要對他人造成傷害、結束關係或採取其他報復行為,以獲得他們的要求。這樣的威脅使他人感到害怕和不安,並可能迫使他們屈服,比如常聽到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這種。

3) 壓力和負罪感

情緒勒索者經常會把自己的不滿情緒歸咎於受勒索者,使其感到內疚和負責任,進而滿足自己的需求。更進一步,他們可能試圖完全掌握對方的行為、情感和決策,並剝奪受勒索者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4) 無止盡的要求

情緒勒索者可能不斷地提出新的需求,無論受勒索者如何嘗試滿足,都似乎永遠無法滿足對方的期望。此外,受勒索者可能擔心對方的情緒反應,或害怕造成關係破裂,因此不敢拒絕對方的需求,即使這對自己不利或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二、怎樣的人具備情緒勒索的條件

情緒勒索是一種利用情緒來影響和控制他人的行為,通常會使用這樣的手段背後可以從幾個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1) 控制欲和需求較強

情緒勒索者通常具有強烈的控制慾望和需求。他們希望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無論是實際的物質或是其他人的注意力、時間或服從。當他們的需求未被滿足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挫敗和無力。

2) 情緒外顯

情緒勒索者通常具有操縱情緒的能力。他們可能擅於表達憤怒、傷心、恐懼或哀求以引起他人的同情或內疚感。他們可能運用這些情緒來威脅、恐嚇或施壓他人,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回應或結果。

3) 自尊心較強

情緒勒索者通常可能具備較強的自尊心。他們會感到自己的價值和自信依賴於他人的回應和服從。所以當他們無法獲得他人的配合時,可能會感到受到拒絕和傷害,進而使用上述的情緒來引起他人的憐憫或感情回應。

三、長期被情緒勒索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被情緒勒索的人可能面臨的負面影響包括心理健康問題、自尊心下降、焦慮和壓力。當一個人經常受到他人情緒的操縱和控制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無力,進而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他們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責備的情緒。

此外,情緒勒索也可能引發焦慮和壓力。被情緒勒索的人常常需要時刻保持警覺,以應對情緒勒索者的需求和要求。他們可能擔心情緒勒索者的反應,害怕造成他們的憤怒或失望。這種不斷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導致身心疲憊、睡眠問題和情緒不穩定。

情緒勒索也可能對關係產生嚴重損害。情緒勒索者常常以控制和威脅的方式迫使他人滿足他們的需求,而被勒索的人可能因害怕他人的反應而屈從。這種不平衡的關係模式可能削弱信任和尊重,使得被勒索者感到被困、無法自主和不被尊重。這樣的關係缺乏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可能導致長期的不滿和不幸福感。

此外,情緒勒索也可能導致相互依賴和犧牲。被情緒勒索的人為了避免衝突和負面情緒,可能不斷地迎合情緒勒索者的需求,甚至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快樂。他們可能放棄個人的目標和價值觀,完全圍繞著情緒勒索者的需求和情感展開生活。這樣的相互依賴和犧牲關係可能限制個人的成長和幸福,並導致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平衡。

四、如何應對情緒勒索

如果你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有情緒勒索的徵兆,那建議是立即採取一些應對措施,因為這樣的模式變成習慣,最後就會不斷的惡性循環,也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調解和溝通。所以面對情緒勒索,有以下幾個建議可以參考:

1) 建立個人界限

確定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並學會堅持自己的界限。了解到你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不必迎合他人的情緒。避免讓他人的情緒壓倒你的真實感受,並學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堅持自己的立場。謹記說「不」並不是自私,而是保護自己的權益和需要。

2) 與信任的人溝通

尋求支持和與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經歷,他們可以提供客觀的觀點、支持和鼓勵,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幫助你更堅定地面對情緒勒索。當然如果你發現自身也出現一些心理狀況,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的諮商管道。

3) 努力提高情商

情緒智商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緒智商,以更好地應對情緒勒索。這包括學會情緒調節、情緒表達和解讀他人的情緒等技巧。在面對情緒勒索時,保持冷靜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保持理性思考。評估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應對方式。

4) 學會自我關懷

將自我關懷列為優先事項,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這可能包括定期休息、適當的休閒活動、培養興趣愛好,以及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等。建立健康的自我照顧習慣,可以增強你面對情緒勒索時的內在力量。

參考文章:

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 5 種人身上!被勒索怎麼辦?如何避免被情緒勒索?


 pexels

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 5 種人身上!被勒索怎麼辦?如何避免被情緒勒索?

經理人熱門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收藏建立  專屬的收藏資料夾,把好文一次分享給朋友!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又稱 FOG)是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提出的概念, 情緒勒索可能發生於職場、親子、伴侶、朋友等權力不平等的人際關係中 ,由情緒勒索者與被勒索者所組成。情緒勒索之所以又被稱做 FOG 理論,是由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y)三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它的雙關涵義,也隱含了被勒索的一方如同陷入在迷霧(Fog)當中,找不到方向的負面感受。

情緒勒索是什麼?

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無意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感受,例如挫折感、罪惡感、恐懼感,這些感覺會在被勒索者心中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被勒索者可能因而服從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惡性循環,由於無法擺脫,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過程中被消耗殆盡,直到心力一滴不剩為止。

近年來,談到情緒勒索時,PUA 也常一起被討論。PUA(Pickup Artist)是社群媒體上的常見用語,源自於 1970 年代導演艾瑞克.韋伯(Eric Weber)的著作《如何搭訕女孩?》(How To Pickup Girls?)。該用詞起初用於男性對女性進行各種邀約、勾引等行為所做的心理操控手法與技巧。隨著時代演進,PUA 一詞已從說明兩性關係間的操控,衍伸應用於職場中權力不平等的關係,其應用情境可能與「情緒勒索」有極高的相似之處。延伸閱讀:遇到 3 個情況,你可能正被職場 PUA!心理學專家:小心主管「常見小動作」

「一個巴掌拍不響。」非常適合用來形容情緒勒索,因為沒有被勒索者的參與,勒索不可能發揮效果。《情緒勒索》指出,並不是責怪被勒索者,只是我們往往會默許這樣的事情發生。諮商心理師楊嘉玲比喻,「小偷的目標是好偷的車。」意思是,我們可以探索自己身上是否有容易「被勒索」的人格特質,進而學習如何自我保護。

最常被情緒勒索的 5 種人!如何好好保護自己?

1. 渴望認同者

這些人視他人的認同為生存的唯一價值,當對方具有評價的權力時,他們會不顧自身的感受,滿足對方需求,只為了得到肯定。

如何自我保護:想避免被他人的意見綁架,要認知道自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並承擔被誤解的風險。➜ 矽谷專家帶你從 0 到 1 掌握數據價值!掌握 6 大主管必學技,懂「數據」讓你事半功倍!

2. 爭論平息者

他們害怕任何憤怒的情緒、衝突場面,總是想要「以和為貴」。只要對方聲音變大或帶有怒意,就想趕快配合他的要求以停止對話。

如何自我保護:《情緒勒索》提到,人們會太專注在思考恐懼,不妨每天固定用 5 分鐘產出這些恐懼,時間一到就把腦袋清空。一旦感到害怕時,先把這些情感留到那段時間,可中斷負面思考。

3. 過度負責者

經常為不是自己引起的爭執、問題負責,便會遭情緒勒索者利用。只要他們說出:「這是你的問題。」你就會輕易承擔責任。

如何自我保護:諮商心理師楊嘉玲指出,應該要養成退後一步,想清楚到底誰才應該負責的習慣,才不會承擔超出負荷的壓力。

4. 濫用同情心者

氾濫的同情心,同樣讓人無法拒絕任何要求。比方說同事一喊出事情太多,展開悲情攻勢,你就難以冷靜、把事情全部攬下。

如何自我保護:過度協助,會害他永遠只能依賴他人,試著把你們的故事,以第三人稱描述,會更有辦法用理性的角度,釐清事情的始末。

5. 自我懷疑者

一出現問題,會反射性地說出「對不起!」的人。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定是自己哪裡做不好,加上沒有足夠的自信,經常陷入「自我勒索」,認為錯都在自己身上。

如何自我保護:《不受傷的練習》指出別急著道歉,先試著不做任何回應,才有辦法冷靜下來,確認對方實際希望你解決的事情是什麼。延伸閱讀:情緒管理4方法,一次解決工作壓力帶來的低EQ,跟壞情緒說再見

為什麼無法抵抗情緒勒索?

為什麼情緒勒索常讓人難以抵抗?這跟心理界線有關係。有些人的心理界限較為模糊,無法確實辨認自身感受,必須學著認知到自己的弱點,並試著改變思路。舉例來說,主管在會議中與團隊意見不合,更對專案目前成果不滿意,說出:「公司對你們這麼好,給了很多資源卻還做這麼爛。」並要求大家每個周末都要進公司的情境。如果是心理界限較為模糊的人,會有這些想法:

贊同者:「我不想要被貼上工作能力不好的標籤。」

會因為負面評價或標籤感到不安,想要盡力滿足他人要求,試圖得到正面認同。

自責者:「我們這次專案做不好是事實。」

認為自己有責任要配合對方的想法、感覺,才可以解決他們負面的情緒,以致於產生補償的心態。

自我懷疑者:「一定是我錯了,才會被罵。」

碰到問題或責難時,腦中的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沒有信心的情況下,容易相信勒索者的要求是合理的。

濫用同情心:「主管也有他的難處。」

過度氾濫的同情心,使他們想要對任何碰到困難的人伸出援手,卻沒有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

爭論平息者:「我們不應該惹主管這麼生氣。」

害怕對方憤怒,會為了避免衝突,把自身的需求或想法藏起來,只求平息爭端。

不要因為焦慮、恐懼或罪惡感而一味滿足勒索者的需求。透過上述提到自我保護的方法,找回自己生活的掌控權,擺脫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才能避免「自我」在情緒勒索的互動過程中被消耗殆盡。

參考資料 / 《情緒勒索》,究竟出版、《心理界線》,采實文化出版、The GuardianHealthline《不受傷的練習》,野人出版、《德國之聲》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6080


2017/03/08, 生活

【圖輯】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Photo Credit:海苔熊  

TNL 編輯精選好文轉載,感謝作者的熱情分享!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立即支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限你1分鐘之內出現在我面前,不然我就走人。」這對話熟悉嗎?你總是在愛裡面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作者:海苔熊 校閱: 關於你的心裡事 –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本圖輯根據周慕姿所著《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製作

「我限你1分鐘之內出現在我面前,不然我就走人。」
「沒有關係,妳真的可以去啊。我一個人真的沒有關係」

這些對話熟悉嗎?你總是在愛裡面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你有沒有「不想做,但還是勉強做」的經驗?

有沒有誰一直壓榨你,你卻又因為害怕不敢吭聲?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2]所說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很多心靈成長書籍會教你「畫清界線」,但劃清界線看起來容易,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做起來卻相對困難。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很多心靈成長書籍會教你「畫清界線」,但劃清界線看起來容易,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做起來卻相對困難。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媽媽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
婆婆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長頸鹿表示遺憾)
老公說:「叫你幫我做這麼一點點事而已,你也要叫叫叫,我真是看錯你了,當初結婚我還以為你是個體貼的女人⋯⋯」(主婦團OS:誰規定老婆就一定要體貼?)
老闆說:「我因為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於是你就接著做了。(其他的同事表示欣慰)

那些對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這樣可以算是華人之光嗎? ),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當你使用「不拒絕」這個技能的時候,為了減低傷害(感覺很像是線上遊戲的比喻),連帶啟動「合理化」的 buff,告訴自己:  

  • 媳婦本來就應該聽婆婆的話
  • 我才剛進公司,新人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如果從楊國樞(2005)本土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你登入遊戲選擇「華人」這個種族創立角色之後,我們這個種族的天賦就是:在意別人,尤其是那些和你很親近的人。

我們的文化裡面還有一個自帶技能,就是說反話。《情緒勒索》書裡面曾提到一個例子:「把孩子養這麼大,真是孝順,供他吃穿念名校,讓他不用擔心生活,結果這樣回報我們。」

當然,還有其他例子,如:「你最好啊、你最棒啊,你只要顧到自己不用顧到別人啊,對啦,自私的是我啊」、「跟你說,我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成績,我在乎的是你的態度⋯⋯」(成績表示:你還不是很在乎我?) 

說穿了,就是兩個不安的人,用不恰當的方式互相取暖,卻又各自讓彼此受傷。

(編按:圖中揪竟為究竟的口語打法,原文為究竟)

「如果可以好好愛,不會有人輕易選擇恨」——小彬老師在書序中說。那些習慣使用情緒勒索的人,其實就是丟出一種「餌」,讓那些習慣被勒索的人上鉤。

「餌」的範例:

  • 你怎麼那麼不孝?
  • 好吧,你這麼不知好歹就算了!
  • 我就知道你根本不愛我⋯⋯

有些時候你不夠勇敢,並不是因為不愛自己,而是對方所說出來的一些話,勾住了你。最賤的是,那些勒索你的人,往往知道你的弱點,並且在這個很痛的地方踩。

情緒勒索涉及六個重要的特徵

  1. 勒索者提出「要求」(demand) 
  2. 被勒索者想要「抵抗」(resistance)  
  3. 勒索者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pressure)
  4. 如果被勒索者沒有接受,或者是反駁,勒索者持續「威脅」(threat),例如用金錢、關係的破裂等等讓被勒索者不得不就範。  
  5. 被勒索者「順從」(compliance),於是看起來雙方的焦慮好像解決了,但其實是被勒索者「被摸頭了」。
  6. 勒索者食髓知味,於是下一次又「舊事重演」(repetition)。

這個迴圈當中,有兩個重要的特徵——
第一,如果你是那個被勒索的人,請記得:一個銅板不會響兩個銅板小叮噹 ,只有在你點頭同意的時候,這個迴圈才會形成。換句話說,只要你堅決的拒絕,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

第二,你一開始抵抗的時候,他會發現「咦?奇怪,為什麼過去的方式不管用了?」,所以一定會「繼續下猛藥」,倘若你沒有堅持,很快又會被他拉回那個圈圈裡面,而且他們往往知道你的痛點。

各!位!觀!眾!江!江!江!江!這就是江湖上盛傳的情緒勒索,勒索者會持續用下面三種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

  1. 貶低你的自我價值感:「我以為你是很聰明的人⋯⋯」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產生自我懷疑、擔憂被淘汰、覺得自己不好等情緒效果持續數分鐘到數天不等。攻擊效果隨「兩人關係」深度而增加。
  2. 增加你的罪惡感:「反正你從來沒有重視過。」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覺得罪惡、一定機率他會把你的錯當成他的錯進而接受你的請求或幫你做事。效果隨對手的「責任感」等級增加。
  3. 挑戰你的安全感:「沒關係我也可以去找別的女人⋯⋯」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擔憂會被遺棄或不愛,產生「害怕關係瓦解」的情緒。對手身上若有「低自尊」或「患得患失」的 Buff,將追加 2 倍傷害。

當他的目的沒有辦法達成的時候,他就會用一些語言來威脅你,然後讓你不知不覺地、乖乖就範。

【重要註解】此三階段是由周慕姿《情緒勒索》所整理而成,對應於 Susan 早期理論提出的「Fear, Obligation, Guilt,簡稱 FOG(迷霧)」,有些差異與相同的部分,不過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印象中圖書館可以借得到。不過滿厚喔,有點硬。

什麼樣的人會變成被勒索者/勒索者?基本上,有幾種人會變成被勒索者:

  1. 一直想當好人
  2. 習慣自我懷疑
  3. 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
  4. 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5. 過度孝順
  6. 過度遵從權威

表面上看起來是六種人,實際上只有一種人——就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當你不夠愛自己、不夠重視自己的感受、總是害怕會失去關係、失去別人的信賴、怕別人會討厭你,就很容易被勒索走。但有趣的是,看起來你這麼努力希望換到的是這段關係,希望可以換到對方看重你、愛你,殊不知長期被勒索的結果,你換到的不是愛,而是害怕與傷害。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變成勒索者呢?

其實,他們也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或者在這段關係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勒索者比起被勒索者還有一個厲害的技能,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projection) 到對方的身上,很巧妙地讓被勒索者認為「對啊,好像都是我害的」。

他們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怕會失去這段關係,所以用一些威脅的方式,想要綁住兩個人。

兩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同樣不重視自己的感受,不小心把對方的感受當作自己的責任(被勒索者)、或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對方的責任(勒索者),就形成了一種「病態性共同依賴」(co-dependence)。彼此都害怕失去愛,卻又互相傷害。

那該怎麼辦呢?

下面三個步驟是周慕姿(2017)[1] 認為很困難,但卻又是必經的過程:

1. 停——不要太快回應,當對方在勒索你,或是你在勒索對方的時候,先停下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當對方找不到你,叫你一分鐘之內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他在幹嘛?我真的有可能一分鐘之內出現在他面前嗎?如果我匆忙地在三分鐘趕到他前面,他會說什麼樣的話?

如果是家人或是上司的要求,你也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做出回應,看看是什麼樣的「劇本」,正在操控這段互動。一個實用的技巧是「跳針」,當對方持續的用一些話來戳你的時候,你只要回覆「好的我想一想」,不管他怎麼說你都是講這句話,把它想像成一種防護罩。

2. 看——不論是勒索或是被勒索的人,往往都是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的人,當你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以及安撫自己的焦慮和罪惡感,有些時候甚至可以離開現場,漸漸就可以建立起兩個人之間的情緒界線。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你可能可以問自己:他「每次」都這樣,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真的值得被這樣對待嗎?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不是把他的焦慮和情緒「丟」到你的身上?

3. 應——當對方情緒比較和緩的時候,你可以回到現場,然後做出比較恰當的因應。有的人還蠻有腦的,在冷靜的時候你可以跟他好好說,但如果他並不是那個可以好好討論的人,或者是他已經吃死死你吃很久了,那麼你只要持續做到前面兩個步驟就可以了。

為什麼呢?還記得前面的討論嗎,既然是一個迴圈,當你這邊被切斷、他無法再勒索你的時候,你每次停下來,他就會受到挫折,而你繼續堅持,他就「不得不」改變和你相處的方式。

如果無法一步登天,你可以先練習「停」,「停」的三個小技巧分別是 :跳針唱機、暫停鈕和翻譯蒟篛。

或是你可以設定:

「把手張開」=翻譯蒟篛
「握拳」=暫停鈕
「彈手指」=跳針唱機

畢竟不是每個人天天都會在口袋放橡皮擦,但是你不可能不帶「手」出門。

做一陣子之後接著做「停」、「看」,感受一下發生了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別人來踐踏你也只是剛好而已。最後可以進一步做出因「應」,嘗試跟他溝通。當然不可能一次搞定,無法的話再退回停看、停看練習。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到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與往後更多的害怕。但並不是愛。」慕姿說。

兩個人的關係,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讓愛情/親情/工作等等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最後附上先前瘋傳的情緒結界:

真的不行的時候,就放魔法吧!下面是慕姿在書中對自己暖心的鼓勵話語,去!去!武器走!咒語:「你或許可以用很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因為你的情緒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當然也是我自己的責任。」

楊國樞老師有關文化與「默會之知」的論文,可參閱此篇《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相關議題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楊之瑜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