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作用明顯,也可能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我個人的諮商經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由於成功學、勵志課程而造成的,那些順其自然、淡泊的人相對來說則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為什麼會這樣?俗話說:「物過剛,則易折。」意思是說,物品過於堅硬,就容易折斷。
文:維尼老師(胡春光)
成功學是一把雙刃劍
二、三十年來,成功學、勵志課程在中國逐漸流行起來,近些年影響更是越來越大。應該說,成功學、勵志課程有可取之處,比如在激發潛力、培養意志力等方面有顯著的作用。
我在《讀庫》(第1605期)看到了徽州漆器大師甘而可的故事。當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準備開始做漆器,一位老師對他說:「無論做什麼,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趕快去改行,你必須在另一個領域做到最好才行。」這激勵了他,讓他明白了應該樹立最高標準,做最大努力,而他最終確實做到了行業最好。在他開始研究一種新工藝的時候,開始他說試試看,老師說也不要抱著試的態度,一開始就竭盡全力去做,最後他取得了成功。應該說,這些勵志的理念對他的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甘而可當時已經是一位非常有悟性的人,有了深厚的累積,也有實現的能力,所以激勵就發揮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即使全力以赴,即使樹立最高標準,因為能力和悟性不夠,也難以成功。
當然,悟性和能力也來自於後天的累積。甘而可一開始就很有悟性,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累積,進一步提高了能力和悟性。對於我來說,回想當年雖然也屬於有悟性的人,但在大學同學中也並不是突出的,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得益於心中有理想,二十多年持續不斷地努力和堅持,同時注重方法,最終悟性、能力提高了,積澱深厚了,才能厚積薄發。
所以,如果適當勵志,對一個人的成長還是有推動作用的。
但是,所謂欲速則不達,過於努力,急於求成,反而會成為障礙。我二十多歲時非常注重節約時間,但是卻違背了用腦的規律,比如力求快速思考,甚至同時思考幾個事情,而且疲勞了也不休息,不適合的場合還在用腦,時間久了,這導致我患上肌肉緊張性頭痛,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結果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成功學、勵志課程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激勵作用明顯,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可能會對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帶來心理問題,影響效率,反而阻礙了成長和進步。
從我個人的諮商經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由於成功學、勵志課程而造成的,那些順其自然、淡泊的人相對來說則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俗話說:「物過剛,則易折。」意思是說,物品過於堅硬,就容易折斷。
人也是如此,如果不考慮具體情況,不管條件是否具備,過於執著和進取,逞意志之堅強而違背規律,不懂得適時順其自然,那麼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內耗過多。
一位大二男生告訴我:
我在高中時非常痛苦,每天逼自己學習就是在逼自己做最痛苦的事。其實大家都很苦,都很壓抑,那麼如何長時間維持呢?我們高中還真有辦法,用類似洗腦傳銷的方法,整天喊我要上清華、我要考北大,各種宣誓、勵志什麼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現在的各種成功學和我們高中一比都弱爆了。我那個時候天天大喊:我要上清華!但是都不知道清華具體是個什麼學校,只知道它最難考。那時天天幻想,如果能用自己的十年生命,換得一張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我突然想,我這麼笨,十年的生命大概換不來被清華錄取的資格,得更長吧。我問自己:如果給你一張清華的錄取通知書,但條件是你在收到通知書後只能活一秒,你願意嗎?我的答案是:非常願意,我高興得都哭了。
在這種勵志的支撐之下我的確學了下去,也考上了知名大學,但是心理狀態已經異常。大一的時候,我的行為有很強的攻擊性,雖然知道自己的周圍環境很安全,但還是非常恐懼,總去想我周圍的人會不會殺了我,如果這樣我該怎麼辦。那種恐懼感真實而強烈。此外,我還經歷了長時間的憂鬱狀態,體重在短時間內銳減了十五公斤,作息飲食都紊亂了,每天有嚴重的失眠,書也讀不下去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成功學就像是興奮劑,可能會短期提高成績,但是用得多了,副作用也不小,甚至會留下隱患。
錯誤的成功學認知讓人煩躁焦慮
在我做過的心理諮商中,受成功學、勵志課程影響的人有著相似的認知:
我一定要實現夢想;
只要努力,夢想一定會實現;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成功了人生才會精彩和幸福,否則就是黯淡無光的;
……
這些認知雖然有些道理,能激勵著人們去努力,但是都有些過於執著,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一位媽媽焦急地找到了我,孩子上高三了,但是學習狀態一直不好,希望我能幫助孩子早日走出困境。我和孩子透過電話進行了交流。他說自己情緒很不好,著急、焦慮、煩躁,想學習,但是靜不下來,學不進去。看來情緒是重點,那麼情緒背後的認知是什麼呢?這類問題我在諮商中遇到過不少,有一些預判,所以問了他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考大學的目標是什麼?
他說:「我覺得自己很強,所以目標挺高,一定要考上一個好大學。」
有夢想是可以的,會給人以動力,但是夢想一定能實現嗎?
第二個問題是:你覺得盡全力,就一定能實現目標嗎?
他說:「如果我盡全力了,那麼目標一定能實現。」
這讓我想起來那句勵志名言:「只要努力,夢想一定會實現。」我也曾經被它激勵過,是啊,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美好的願景好像就是自己該得到的了;而如果實現不了,好像就失去了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是令人沮喪和痛苦的。
盡全力就一定能實現目標嗎?其實,人不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實現夢想需要一定的條件,很多東西是自己無法左右的。比如,假如沒有網際網路的條件,我作為一位心理學圈子之外的人,如果僅僅透過報紙雜誌等管道來發表文章,恐怕很難實現當年心理學的夢想。又如,這位男生陷入了心理的困境,沒有專業的幫助恐怕難以走出來,更別說考上好大學了。所以,即使盡全力也可能實現不了目標。那麼如果達不到,是否會像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呢?
所以,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覺得考上好大學會怎麼樣?考不上會怎麼樣?
他說:「我覺得如果考上了好大學,會有一個確定不錯的未來,成功機率會大得多;如果考不上,將來不會很好。」
這種思想是很多老師和家長經常灌輸給孩子的。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當他遇到困難,感到可能考不上好大學時,會想到美好的人生都化為了泡影,未來是灰色的,自然會焦慮甚至憂鬱。但現實並非如此,現在文憑貶值得很厲害,就業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好文憑不能保證什麼,文憑一般也一直有機會,未來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考上一個好大學不是最重要的。能考上好大學固然好,考上一般的大學差別也不是那麼大。我們努力去做,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更好,考不上,人生也一直有希望,所以,可以順其自然。他覺得我說得有道理,感覺輕鬆了些。
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不能接納目前的狀態啊?
他說:「是啊,我總想著如果能有一個好狀態就好了,那樣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學習了,所以狀態不好時總是煩躁。」
這是自然的,這來自於「必須全力以赴」的成功學觀念,再加上成功的願望過於強烈,即使事實是無法做到「全力」,也不願意接納。但是,不能接納就會導致煩躁焦慮,讓自己不能靜下心來去努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念一轉,讓情緒回到最好的狀態:諮商師教你三種思維有效改變認知,走出情緒黑洞》,高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維尼老師(胡春光)
運用有效的心理療法,擁有舒心自在的快意人生
當無力感襲來、自卑感充斥,失去方向之際,
掌握三種思維,有效做到改變認知、覺察自己、放下執著;
不破不立,唯有重建內心,才能提升人生格局!
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知識更新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人們卻越來越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的內心。你有沒有面對資訊海洋感到崩潰的時刻?你有沒有為世界飛速發展、自己跟不上節奏而焦慮過?甚至面對現實,你是不是不知所措地在深夜痛哭過?
人,終其一生,都會遭遇「破碎」、「崩潰」的情形,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餘年,進行一線心理諮商十多年、累積了大量案例後,維尼老師給出了答案:每個人都需要內心重建!維尼老師發現:大多數人的情緒、行為問題背後存在著相似的習慣性思維!人們都是依靠這種慣性,每日重複地生活著。而透過深入改變認知,可以徹底解決情緒、行為背後的隱藏式訴求,從而幫助自己轉換心念,重建內心,把自我升級到更高維度。
花費七年書寫,維尼老師總結的獨家心法幫助很多人真正獲得了心理成長,在心理成長領域獨樹一幟。他撰寫的心理成長指導文章,累計下載閱覽量超過了一千萬次!百萬粉絲跟隨他改變認知,進行內心重建,重塑自己的生命。中國著名情緒管理專家海藍博士,認為「透過改變認知,改變情緒和行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不破不立,破碎之後,才能重建。只有透過不斷反省,學會覺察自己的思維、行為型態的局限,打破舊我,我們才有機會吸收和接納新的東西。透過轉換心念,讓自我覺醒,我們才能重構人生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Photo Credit: geralt@Pixabay CCO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768/full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