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按:這篇好文章背後我還有一段故事,但是,我不說。
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成功學的泛濫與迷失
現代社會有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卷入無休止的購買與淘汰的惡性循環中,戀物成癮;性自由以人性為噱頭,以性愛為藥效,不斷釋放曖昧與激情的煙幕彈,縱欲成癮;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於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投機成癮。 三粒毒藥中,以成功學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會氣氛、“毒”化人心、破壞多元價值觀之實。在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實現人生價值”、“開發個人潛能”、“三個月賺到一百萬 ”、“有車有房”、“三十五歲以前退休”……成功學泛濫於職場和網絡,上進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課程和短期培訓班里,成功學大師滿天飛,成功學培訓蔚為大觀成產業。我們何時變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變得如此簡單粗暴?那些成功學大師除了演講收錢還能做什麽成功的事?我們可不可以不成功?個人奮鬥很可 嘉,實現自我很誘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個社會結構中,成功人士不過1%,且離不開長期實幹和機遇。若成功一學就會,且成王敗寇,成功人士光榮,非成功 人士可恥,那麽,社會中99%的大多數還怎麽活下去?生活中有許多美好事物和價值,是成功學課程所蔑視、給不了的和教不會的。當全民成功變成狂熱風潮,成 功上升為絕對真理般的、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價值觀,成功學就是一粒毒藥,而信奉成功學的人就淪為犧牲品。
迷失的成功和狂熱的成功學
個人病就是時代病,個人夢想匯流在一起就是時代狂熱。當喪失了多元化的價值觀,成功只能用一種評判標準來衡量的時候,也許有人成功了,整個社會卻只能充斥著壓抑和失敗。
當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日記中寫下近似譫 語的成功夢想時,我們無從斷定這種夢想虛幻與否;當眾多的人沈浸在以“別對自己說不可能”之類的樸素箴言達到成功的迷醉當中,我們也無從判斷這種成功捷徑的可行性;當全社會都奉行著“豪宅、寶馬、年入百萬”的成功標準時,我們也無法知曉這種價值觀的正確性。
我們唯一可知的是,我們全社會都在追求成功,盡管我們並不知道什麽叫做成功。開發潛能、拓展人脈、身心靈平衡,執行力、細節、溝通、行銷,感恩、勵志、提升……我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和詞匯來表達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無疑問,在當下的急躁情緒中,成功學講師已然成功,眾多追隨者渴望成功,中國正在成功。
成功學的文本邏輯
卡耐基說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是“經濟的哲學”。拿破侖•希爾說喬治•克拉森的《巴比倫富翁》永遠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改變 ”。湯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屢戰屢敗,最後一筆積蓄投給了“世界第一激勵大師”金克拉的培訓班。“華人成功學大師”陳安之也是在遇到安東尼•羅賓之 後,從此走上成功之路,因為“賣產品不如賣自己”。而張錦貴則被陳安之評論為:“張錦貴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壓力的華人講師。”
只有成功學大師才能評論成功學大師,而圈外的人則要麽舉頭仰視,要麽敬而遠之。成功學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學的基本講義和慣用詞,你會發現,基本上就是人類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東尼•羅賓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決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麽;第二,拿出行動來;第三,觀察一下哪個行動管用,哪個行動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則修改之,以能達到目標為準。”按照這些無比正確的講義,理論上當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說明你的行為有偏差,而不能說明這些公理不正確。成功學善於比喻、善於利用生活細節說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說 法叫做“心靈雞湯”,美國人則把這叫做“便利店哲學”,即為廉價、方便、隨手可得但顛撲不破的正確道理,它們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詞匯和營銷術語來表 述的知音文體。成功學也善於化用宗教內核,從美國發端的成功學無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機會成功”。而在中國的成功學傳 播過程中,宗教話語變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獻”、“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詞匯和刻意營造的環境氣氛讓某些成功學培訓籠罩了一層神秘主義的面紗,這或許 是傳授者的預設,也或許是受教者的誤讀。
除了善於歸納和化用,成功學也不能不說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維度。成功學無一例外倡導打破陌生人隔閡,試圖給中國人灌輸陌生人的交往體驗,許多培訓 課程都會號召素不相識的學員擁抱、使用熱辣的話語相互鼓勵,以他們從來沒有過的方式進行溝通。在課外,執著的電話問候、拜訪、傾談和換位理解,也成為成功 學的標準手法。毫無疑問,習慣於中國傳統溝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學面前會被極大震撼,越執著於含蓄溝通或者越不善於溝通的人則越容易被誇張、外化的成功學表達 方式所顛覆掉,他們會震驚、嘆服、小心翼翼地嘗試繼而從中收獲從未有過的精神快感。
但,這就是成功學嗎?
全民成功的時代?
“華人成功學大師”陳安之的目標是“幫助全中國每一個人、13億都要成功”,雖然這只是個概念化的說法,但我毫不懷疑眾多民眾對於成功渴望的狂熱程度。
在大多數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經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西裝、襯衣人士忙忙碌碌,他們在某棟寫字樓的某間會議室里熱誠地參與著某些培訓、講座、分享沙龍。在寫字樓電梯里,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林老師上次講的什麽課啊?”
“如何在三個月里賺到100萬。”
“天啊!我沒有聽到。”
“不要緊,下星期還有一個分享會,林老師會和他的弟子一起來和我們分享心得。”
是的,這就是很多人在夢想的事情——通過一次培訓或經驗分享,就可以“在三個月里賺到100萬”,哪怕沒有,賺到50萬、10萬也是物超所值。
我們何時變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時把成功簡化為金錢的數字遊戲?又是何時為這種成功目標定下了急切的時間表?
就在20年前,我們也不會有這麽迫切、這麽簡單粗暴的想法。那個時代的各種群體狂熱雖然同樣彌漫著似是而非的觀點和莫名其妙的行為,但無不是以生活、健康等人類的生物本能為訴求,從氣功熱到各種健康療法、從紅豆杉保健到各種磁療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質、金錢來彰顯人的社會地位,是成功學這股熱潮所引領並自我標榜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學的全面發展歸結為保險推銷和直銷這兩個新鮮事物的出現,“這兩種銷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訓推銷員。培訓專家大都受過成功學的訓練,他們也喜歡向學員推薦成功學類的勵志書籍。那些接受過培訓的人,不管是否留下來做推銷,都學到了一些過去他們從來沒有注意過的東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個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無疑問,保險和直銷從業人員都是以個體能力、溝通能力作為第一武器的人員,他們自然成為成功學的試水者。隨著整個社會從集體體制向個體自由的趨勢轉變,成功學也因此在其中茁壯生長起來。
個人病就是時代病,個人夢想匯流在一起就是時代狂熱。其實,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成功學。曾經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務員是成功的,出國是成功的,讀大學是成功的,海歸是成功的,在如今買樓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熱面前,只有一個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敗。
當喪失了多元化的價值觀,成功只能用一種評判標準來衡量的時候,也許有人成功了,整個社會卻只能充斥著壓抑和失敗。(文/陳漠)
“一個徹頭徹尾的成功學愛好者”
在華南理工大學就讀的林澤錕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成功學的書籍,因為他姐姐很喜歡看這一類書。他說,當時年齡小,都是挑書中的故事來讀,後來慢慢地發現自己真的需要汲取進步的力量,而成功學就是這種力量的來源。
林澤錕來自農村,小時候性格很靦腆,他覺得自己的經歷跟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有點像,而卡耐基的故事帶來的震撼也讓他自己慢慢地從自卑中蛻變。上大學以後,林澤錕看的書開始偏向職場技巧和生活中的實踐了。他說大二那年找實習單位,正是因為看到“立即行動”這一條,才有勇氣去找欄目的領導,比別人先得到廣東電視台的實習機會。林澤錕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成功學愛好者,身邊的好朋友也都喜歡看成功學的書。說到在成功學上的投資,“我覺得是不可以用錢去衡量的……買過珍藏版的,買過二手的,也買過盜版的,從不去看花了多少錢,畢竟是可以讓自己受用一生的知識……因為堅持看這些書,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也因此更相信它。”他認為現在有一些嘩眾取寵的偽成功學者。“這是對成功學的玷污”
成功學:一學就會?
文/朱慧憬 譚山山 周 逸 胡 斐
成功學的花園里有各種已經成功的範例,有各種渴望成功的個體,有許多關於成功的理論,也有更多宣稱通向成功的路徑,這一切交織在一起變成了難以厘清的時代心態。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一樣的。在成功學大熱的當下社會里,有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是你無法回避的,同時也有許多普普通通但內心充滿成功狂熱的小人物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成功之路減功,這個共同的主題詞,在他們的故事里,時為興奮劑、時為力量源,有時成為良藥,有時成為毒藥。
“讀書人公司”湯小明和他的成功學書籍
從“富爸爸”到“奶酪”的成功神話
傳說湯小明是這樣加入出版業的2000年5月的一天,湯小明和朋友玩了一次“現金流”遊戲,他抽到的職業是薪水最低的門衛,但3個小時玩下來,他卻成了首富。這個遊戲出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即將引進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心情大好的湯小明當即決定做這個項目,並投入啟動資金80萬。
湯小明自己的說法則是自己當時閒著,朋友想讓他有點事做,正好自己也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做,所以一拍即合。當年6月,湯小明為操辦這本書成立了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公司。而此前的他,當過大學老師,離開國家教委後做過證券、電子、建材、水產養殖,決定進軍出版界的時候還不知道碼洋是什麽。恐怕他自己也意料不到,隨著讀書人策劃包裝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圖書以及後來更著名的《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成功,他成為出版界的神話人物,各出版社紛紛請他去講課。
湯小明的項目組中,有當時為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室主任、後來成為他的合作夥伴的陳非,還有他從四川老家拉過來的當過記者的朱鷹。正如湯小明後來所說,“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所提倡的“財商”觀念其實在我國適用性並不大,要把它推銷出去,靠的就是大手筆的策劃包裝和營銷。據稱項目總費用有一半被用在媒體運作上,系列圖書不是一次性推出,而是采取了分期推出的策略,宣傳口號也從第一本充滿煽動性的“晚看不如早看,讀了還得再讀”逐步過渡到第三本的“全民財商教育”。這套書的整體營銷在2001年作者羅伯特•清崎訪問中國時達到頂峰,羅伯特稱“未來10年內發財的機會在中國”,正中渴望發財的中國人的下懷。此時,“富爸爸,窮爸爸”系列已累計發行200萬冊,碼洋達5000萬。湯小明並沒有透露“讀書人公司”從中獲利的具體數目,如果按照純利潤15%、“讀書 人公司”與出版社對半分成計算,讀書人在此項目的獲利應該在220萬左右。
接下來就是被業界形容為簡直像印鈔機一樣的“奶酪”了。“讀書人公司”拿到“奶酪”的版權之前,其實有不少出版社已經注意到這個題材,但都被怎麽做的問題難倒了如果按照成本定價,這本薄薄的只有六七十頁的小書最多定到六七塊,就算賣到十萬八萬,總碼洋也不過一百來萬,沒法做。但湯小明他們決定放手一搏,采取價值定價,將書價定為16.80元。營銷策略上,除了運作“富爸爸,窮爸爸”已經駕輕就熟的鋪天蓋地的宣傳覆蓋,還采取了針對團購的措施。這是因為朱鷹注意到,“富爸爸,窮爸爸”有相當一部分被安利的人買去,於是在營銷“奶酪”時加強了這一部分的營銷。“奶酪”累計發行300萬冊,據業界人士估算,加上盜版,恐怕至少銷了500萬冊。就連跟風書《我能動誰的奶酪》都能賣20萬冊。
後來越做越大的“讀書人公司”不僅招編輯,還招MBA。很少有圖書策劃公司像他們那樣,能擁有一支由MBA組成的強大的營銷隊伍。湯小明說過,“奶酪”的成功是“正確的書出現在正確的時候”,他是對的,因為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超右腦培訓”於飛和他的成功方法論
被催眠神奇“開發”的潛能
坐在上海真鍋咖啡一樓的雅座上,周圍安靜得出奇,於飛說要讓記者當場領教催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催眠實驗,只要你跟著我的提示做,我就能讓你體驗到催眠對你身體的神奇功效。”用催眠的行話來說,這是溝通階段,催眠師會借助語言的指導取得催眠者的信任。
“首先閉上你的眼睛,很好。”
“你的心現在很平靜,你非常放松,非常放松,非常非常放松。”
“你現在感覺到自己的右手又一次開始生長了,它正在不斷地生長,生長 ”
“你的右手再不斷地生長,生長 ”
“生長,生長,生長……”
當記者在一連串的指示後再度睜開眼睛,於飛讓我把兩個手合並在一起,“怎麽樣?右手是不是比左手長了一點?”
記者說:“感覺沒有。”
兩天以後,“超右腦培訓機構”創立者於飛講師向五十幾個慕名而來學習潛能激發課程的學員展示了這套“手指伸長”的催眠技巧很神奇,現場的不少人真的認為他們的手指增長了幾公分。一並呈現的還有“活人變鋼板”,一個小夥子僵直著身體懸在兩把椅子中間,於飛坐在他的肚子上兩手騰空而舞,像極了大衛魔術,“這里不夠高,否則我應該可以站上去。”
於飛擁有美國職業催眠師協會頒發的職業證書,同時也教授潛能開發的課程,通過催眠手法讓普通人擁有超越一般的精神境界。這場催眠秀之後,工作人員開始忙碌地接受報名。幾個在剛才的實驗中得到“體驗”的人毫不猶豫地填寫了自己的資料,於飛很耐心地告訴他們,學習催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心、性、靈的修養缺一不可,有天分的人半年就能成為催眠師,天資駑鈍者也許要學一輩子。“催眠師的課程收費是8000元一個人,可以隨時覆教,不另收費。我們還有潛能開發的課程,幫助你找到自己都不了解的能力。”
在“超右腦”的辦公室里,很多學員寫來的體驗報告被貼在醒目處。所有的報告都講到了自己在學習當中有所收獲,而且這些收獲對他們人生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於這些收獲究竟是什麽?報告中說得很含糊:心、性、靈的平衡。這是最多被提及的一個詞組。
“分享沙龍”玫琳凱和她的成功學示範
看,那些女人們的光榮與夢想
每周四晚7點,廣州華信大廈22樓都有一場玫琳凱的“分享沙龍”活動。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直銷公司,玫琳凱在通過美容顧問推銷她的化妝品的同時,也在培養她強大的銷售隊伍。根據銷售業績,“玫琳凱”的直銷隊伍分普通美容顧問、督導、首席督導、紅外套、經銷商等若幹級別,讓人有強烈的進階榮譽感,而每周的分享 沙龍也就是給這些美容顧問的銷售業績評分和打氣的時刻。
沙龍的開始是一場狂熱的舞蹈,每個在場的美容顧問和參與嘉賓都必須舞出自信。舞蹈之後,就是那周“銷售皇後”和“形象皇後”的揭曉,獲獎者獲得玫琳凱別針一枚。這是玫琳凱開發的成功階梯的競爭標識。每一枚金別針,上面的階梯和寶石代表著不同的地位,激勵你必須不斷保持進階、往上、成功。得到認同和掙錢同樣重 要,這是玫琳凱倡導的理念。
每個有興趣加入玫琳凱的人都能看到一本《玫琳凱自傳》,看到一個出身貧寒、離異、並不幸福的女人如何在事業中一步步贏來自己的一切輝煌。創始人玫琳凱艾施的夢想是“更好的持家,買更理想的房子,搬向更好的社區”,而面對朋友,艾施傾向與上流階層的女朋友結交,“當家世良好的女伴各科成績是A的時候,艾施說我必須是A+,因為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盡力使她覺得我是她值得交的優秀朋友。”
同樣,在沙龍上,高級督導是這樣向她們的美容顧問介紹這家國際知名公司的情況:玫琳凱在上海最貴的甲級商務樓恒隆廣場租下兩個樓面,公司的大理石地面光亮可鑒,一切都是最高檔的,我們在一家最好的公司上班,我們都是最優秀的。
沙龍舉行的當天,“月度銷售皇後”佩戴皇冠、披上黃緞皇袍繞場一周,這就是玫琳凱給予女人的榮耀夢想。“你記得最後一次演講,接受別人掌聲是什麽時候的事情?你應該上千倍地去放大那種感受。你身後有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你的照片和名字。你被包圍著,被燈光和掌聲包圍著,這是舞台的魅力。”從小範圍的“銷售皇後”到全國、全世界的“銷售皇後”,玫琳凱一直宣揚這種舞台的魅力,試圖告訴每個女人:你可以從這里,從小舞台,走向最大的舞台。
除了“分享沙龍”外,玫琳凱最常規的客戶溝通是美容顧問上美容課。小教室里到處是一對一、一對多的美容示範,而教室門口的桌上擺放的全部是成功學教材《如何 把握成功機會》、《3分鐘搞定你的客戶》等書籍。公司給各級美容顧問的一大嘉獎就是讓成功學講師來給她們上培訓課,玫琳凱強調的是從內到外武裝女人的成 功。《玫琳凱自傳》的扉頁上就有這樣一句話:“獻給成千上萬的女性,敢於走出她們的家庭,並運用上帝賦予她們的才華和能力,實現上帝沒有時間來完成的—— 讓一個平庸的人成為有用之人。”
“安之機構”首席講師徐鶴寧和她的人生目標
讓13億中國人都學習成功學
徐鶴寧是成功學大師陳安之的大弟子。陳安之的名言是“永遠要有個世界級的學習榜樣”,於是,徐鶴寧最愛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人生是在遇到世界級的老師陳安之之後改變的”。
每 次培訓、演講,徐鶴寧總是無數次狂熱地重覆著自己的故事:一個家境平常,長相平平的女孩子怎麽取得了大家艷羨的一切。她想傳遞給所有受眾的想法是——你也做得到。徐鶴寧從小對“成功”的定義與主流觀念沒有一點差別,就是出人頭地、住大房子、開好車、周遊世界。如今,她做到了。
她擁有的車、房都是成功人士的標準配備,作為安之機構的“銷售女神”,她嫁給安之機構的最好的講師,女兒在聽陳安之的“兒童成功學”。而她新的人生目標,是要追隨陳安之讓中國13億人都開始學成功學。
徐鶴寧的簡歷是躍進式的——“她是陳安之國際訓練機構首席講師,2003年打破亞洲銷售紀錄;2004年打破世界銷售紀錄;2005年與陳安之老師同台演 講;2006年被陳安之老師譽為“亞洲銷售女神”。她的自我推廣是戲劇而狂熱的——“徐鶴寧通過一定要的決心,在半年之內買房,又半年開上敞篷寶馬,那一 年她23歲。”她的博客主題是——“要做就做第一名”。而她給任何人發短消息,擡頭一定是“最棒的你,……”
徐鶴寧讀大學的時候,就向往和成功人士做朋友,“當時我在健身館兼職,我教他們健身技巧,他們教導我成功經驗”。強烈的企圖心,被徐鶴寧以及她所代表的成功學,視作成功第一要旨。
在徐鶴寧的課程中,她一直會講一個故事,那是她在安之機構做的第一筆成功銷售,把3600元的成功學課程賣給4個保險業的經理。在浪漫的西餐廳,她向4位點 頭之交的保險經理介紹她要賣的“成功學”課程,當4個人微笑敷衍她的時刻,她跳上了餐桌一邊流淚一邊說:“一定要,一定要,這個課程有多好,多棒。”據 說,當時西餐廳很多人側目看著她這個“瘋子”,而那3個保險經理也被她感動得一起跳上桌子,握著她的手表示要購買她的產品,因為她是他們見過的最瘋狂的銷 售員——他們買單,是買她的態度。每當徐鶴寧講到這個段落,總是不忘提示:“你們覺得有必要給鶴寧一點掌聲麽?”於是台下掌聲如潮。
安之機構很提倡員工的“瘋子”精神,他們能半夜兩點依舊在公司打推銷電話,勸老板們買他們的培訓服務,理由是——“如果你們的員工都像我們一樣是瘋子,那麽你不是早就發達了麽?”
徐鶴寧為了開拓新的市場,只身從深圳來到廣州。來廣州一個月,沒有時間租房,她就在住的酒店里營造了成功學的環境——拿出一張大地圖,上面貼滿她的夢想榜, 比如她要開什麽樣的車、住什麽樣的房子,比如她的冠軍獎杯照片、她的身體情況表、業績表。每天,她講課來回的路上,一路聽陳安之成功學課程,而回到酒店, 她就繼續激情地面對自己的“地圖”。
如今,“成功學”已經深深指導著徐鶴寧的人生,徐鶴寧甚至不肯使用“累”這個字,因為帶有負面情緒,所謂的“累”那是改變、是成長,她會說“我最近很辛苦 ”。采訪時,徐鶴寧催促她的助理給她找早餐食用的蛋白粉,當助手沒有找到蛋白粉也沒有給她答覆的時候,她對助手說的依然是成功學術語:“過程之外,我需要 你給我一個結果。”
“影響力集團”易發久和他的“科學”成功學
他要為成功學“平反”!
易發久的辦公室里有兩格櫥窗,左邊那格擺放著各色獎狀、證書,右邊那格堆滿了影響力集團的“內部材料”。他把右邊的格子打開,拿出一厚摞的材料鋪滿辦公桌“ 你看,這是高管班的培訓教材,這是中管班的,還有普及班的、企業內訓的 別著急,這些只是目錄。”易發久自信沒有一個培訓機構能做到像他這個樣子,他認為經過十年的努力,影響力集團的教材體系已經可以媲美大學院校。“因為我把 成功學當成一門科學來做。”這位上海影響力集團的董事長這麽說。
在 業內他的課非常有名,“號稱國內最好的成功學老師。一名聽過他上課的外資企業員工說:“8萬塊一小時,十分有煽動性。”據說有一家公司的老總去聽了易發久 的課之後,回去就實行了“不可能計劃”,誰說一句“不可能”就會被罰一塊錢。後來,整個管理階層幹脆定期去上他的課。據影響力的宣傳資料上介紹,最新一期 “領袖的風采”總裁班課時兩天兩夜,人均收費8800元,這個課程已經開辦了好幾年,據說報名人數超過30萬。“上一節課,公司收入大概是40萬。”易發 久說。
“領袖的風采”並不是新開的課程,卻是易發久所有課程的集大成。“一開始是一些小職員需要上位,才來做培訓。後來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2004年以後,企業的老總們才發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大腦的競爭力,自己比不過人家,企業就要輸掉,所以才有了總裁班。”
易發久親自給總裁們上課,只是一部分課程。“我只是半路出家,未必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要給出精品課程還需要專家。”這些專家是指在大企業做過高層的管理者,他們有業務經驗,跳槽到影響力之後又進行了成功學的專業培訓,這樣的人才是易發久心目中最有資格的職業成功學講師。
自己做成功學也沒有師承。他說自己的教材就是書,他看的書包括拿破侖希爾、卡耐基、奧格•曼蒂諾、喬•吉拉德、夏目治郎等等,都是講銷售的書。看這些書的人非常多,但易發久認為自己把成功學當成一門科學來理解,從書里面總結了理念,成就了今天的成功。
“ 成功學是一門科學”,他又一次強調,“現在的課程都太哲學,有的走神秘主義路線,有的幹脆走傳銷,所以成功學的名聲不太好。”易發久把影響力看成為成功學 平反的陣地,“一節課40萬真的很多嗎?我們有上百人的團隊在支持課程開發,有資歷最深的專業人員做培訓,提供的課程也都是從方法論入手結合實踐,學了就 能用。”他展示他課程的法寶——表格。把人生目標、職業目標、收入預期、要多大的房子、幾輛車、想獲得怎麽樣的社會地位都做成表格,當你把表格全都填滿 了,你對自己的未來就有了明確的規劃。“成功學就是告訴人們怎樣作人生規劃、什麽是最佳的改變策略、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做,這難道不是系統學加心理 學麽?”他這樣定義自己的事業。
2002 年,易發久作為嘉賓在央視《十二演播室》節目中參與了一場成功學是不是科學的辯論,“雖然沒有結果,但是這個辯論是有意義的”。“2007年,作為上海師 大客座教授的他,提出了設立成功學碩士研究課程的設想,之前的2004年這個建議被否決,不過現在已經經過論證進入執行階段,後來他又想到組建培訓師工 會,但國家相關部門並不承認,因此沒有搞起來。現在他正在起草一份由上海市人事局牽頭的《培訓師管理標準》,並把這個項目看成是成功學覆興的希望。易發久 出了三本書,《成功有方法》售出上百萬本,《成功不是不可能的》30萬本,現在新書《基本功》又開始在全國推廣——“這是一個系列的,我們要為這個行業總 結出一些什麽。”
“人性的弱點”
據 廣州卡耐基學校人際關系課程的負責人吳小姐介紹,這門課程是根據《人性的弱點》制定的,從1912年至今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其訓練模式基本未變。廣州 卡耐基學校的這門課程每班招收20-30個學員,大多數學員都是公司白領、金領及高管人員,此外還專門開設面對高校學生的課程。每期課程1個月左右,一般 學員都會購買4800元一套的學習卡,學習一個系列的課程。吳小姐強調,這門課程與激勵式、突出名人的學習方法不一樣,更注重互動。教員彭老師說:與其他 “成功學”的區別是卡耐基更著重技能培訓、運用性特強,“今晚上完課,第二天上班就能用了,而非純粹的激勵和煽情。”有些學員則認為,課程著重思維上的改 造,要在實踐中潛移默化才能獲得技能的提高。
“成功學”課程旁聽記
————三晚兩天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文/程功)
“體驗”、“感召”、“支持”與“奉獻”,串聯起“導師”、“老LP”、“新學員”、“死黨”和“嘉賓”的人際鏈。在眾多“成功”、“勵志”培訓課程中,這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體驗,但在圈外人眼里,它是那麽神秘和不可解。
這是一門昂貴的課程。“探索”、“突破”、“領導鍛煉”三種級別的課程,學費分別為3900元、7700元、3900元,時長分別為三晚兩天、五天、三個月(每月一個周末,共六天)。
這也是一門充滿儀式感、“成年人的體驗式”、有爭議的“生命”課程。
從“勵進”到“睿力”
課程手冊里寫道:“睿力課程所有培訓以活動體驗式為主導。源自歐美,課程系統以探索、突破及領導鍛煉三個主課程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達到開發潛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質等效益。”
主 辦方廣州市睿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在廣州市林樂路的一棟寫字樓內辦公,距廣州天河區的CBD符號中信大廈只有10分鐘行程。看上去是個很普通的寫字 間,在角落里的沙發上,四五位女職員拿著花名冊正在開會,主持會議的張莉萍拿出一本藍色冊子和一個黃色信封,分別是探索課程手冊和“睿力個人才華提升之探 索課程報名協議書”。她介紹,“睿力的特色就是體驗,這個課程最早開始於美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都很流行,後來傳到香港,再到內地”。她 說,睿力在廣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
“睿力”的前身是“勵進”。LP(領導鍛煉)57期的學員鄭剛告訴記者,“它注冊差不多十年了,現在在成都、上海還叫勵進,在廣州不能叫勵進,據說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稅務等原因。人員沒變,公司也沒變,我現在還叫它勵進。”鄭的身份是廣州一家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的副總經理。
工作人員徐文英解釋:更名發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違反了教育局的‘課室和辦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學規定”,所以從天陽路搬遷至林樂路。
張 莉萍介紹,授課導師“以前是老外,後來是位香港的華人,現在已經有國內完成課程的一些學員成為導師,教起課來不會有障礙。”鄭剛說,“每個課程不止一個導 師,有時有兩三個。我上探索班的第一節課是劉志偉(音),據說,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後來在美國投資不太順利,人生起起落落,後來,他成為勵進學員,再 做小組長,又做了導師,講課很實在。”
工 作人員和學員都拒絕透露課程的詳細內容,理由是課程有保密協議,而且提前知道內容會影響新學員的心理體驗。“學過的人就知道不貴,關鍵是要看對自己人生的 意義。”張莉萍說,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幾年前的學習中得到改變,“你如果真的覺得不好,還可以退錢”,她指著協議書上的第7條:“若參加者完成五天 課程後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辦退款手續。手續需於課程的導師授課部份完成後48小時內呈交書面申請要求退款。本公司將會先安排面談,退款則會在接獲退款申 請和面談後一至兩個星期內,將已付學費扣除退款手續費用人民幣1000元整後之余額退還。”
淚流滿面的結業典禮
7 月29日晚6點30分,天河北一家賓館16樓的多功能會議廳,LP61期結束“突破課程”進入“領導鍛煉”的結業典禮正在進行。會場約100平方,聚集了 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結業班的29名學員和5名小組長盤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學員、“感召人”和家屬則坐在會場中央,最後 一排坐著的是10余位西裝革履的導師和工作人員。
穿深紫色長裙的肖導師出來宣布:29位學員進行總結、感恩。話音剛落,便有四五名學員同時起身爭搶話筒。29個學員的總結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個真誠、自信、冒險、負責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齊聲呼應:“Yes!”
“以前我是一個沒有志氣,總是逃避,沒有勇氣的人,通過五天的學習,我突破了自己,現在感到很輕松、很快樂。”台下是整齊劃一、雷鳴般的掌聲。遠處的導師朝演講者豎起兩個大拇指。
“在這里,我要感謝我的感召人XXX,感謝從‘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導師,也要感謝小組長們,還有我身後的28位死黨!”許多人聲音嘶啞。“感召人”起身,雙手交叉放於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禮。
感 謝中充滿了溫情,丈夫感謝妻子,妹妹感謝姐姐,母親感謝兒子,兒子感謝父親。一個中年女子說:“我已經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現在我活了。” 一個酒吧歌手經紀人說:“媽媽,下輩子我還做你的兒子”,他的母親正舉著DV,臉上堆滿笑容。一個年輕女子說:“我老公以前老說我頂多是個小學生,現在我 覺得我是個大學生!”一個稱自己以前膽小的男子,當眾擁抱並親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熱淚。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跑上台,給父親送上一束鮮花。
感恩結束,肖導師的聲音再次響起:“請給我們29位學員掌聲,嘉許他們的胸襟和開放度。摯愛的親朋們,他們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組長接著上台總結和感恩,一位女組長說:“看到他們一天一天變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黃金還要開心!”
肖 導師重新站回會場中央,身後跟著一位提籃子的女工作人員,“我們有幾份禮物送給小組長,禮物本身沒有多大價值,但它是會發光發熱的東西,代表的是一個世 界,因為有你,這個世界發光、發亮。”聲音里有了哭腔。肖導師每發完一份禮物,都會雙手交叉放於胸前,90度鞠躬,然後再進行擁抱,輕輕耳語幾句,接下來 的29位學員也排隊重覆進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組長鄭剛在一次次擁抱中淚流滿面。
這場持續一個多小時的結業典禮,以老LP的抱團激勵和小組長們的及時小結劃上句號。在一樓的大廳,那個酒吧歌手經紀人熱情不減,“我告訴你,對個人自信,絕對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會錯過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課程手冊里寫道:“我的朋友不斷向我推薦,甚至說服我參加課程,是否有金錢回報?是否涉及傳銷?——不,只是因為他們在課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們急於與你分享,他們真正的好處是,當您完成課程後,他與您共同擁有新的力量。”
結業典禮上,鄭剛成為了記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鄭剛為“感召”記者參加課程,約在一家咖啡館見面。他穿著一件橙色LP隊服,左胸繡著大大的“愛”字、右衣袖繡著“4”、後背印著“LP57”。
鄭剛說小組長純粹是做“奉獻”,他還“感召”了妹妹參加課程,完全沒有利益關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賺自己的錢,沒必要給別人做業務員。”他邊解釋邊拿出一份報名材料放到桌上,“別再猶豫了,對你來說確實是冒一個小風險,但為了你未來的生活,這點投資是微不足道的。”
8月1日,是“嘉賓分享會”,同樣在賓館16樓的多功能會議廳,同樣是晚上6點半。
“ 分享會”被定義為老LP學員的“自發行動”,被“感召”來的嘉賓將有機會體驗到探索班的部分內容。多功能會議廳里整齊擺下了80張椅子,被“感召”到場的 嘉賓約有50余人,其余則是LP61學員和工作人員。到場者的身份被區分為“導師”、“老LP”“小組長”、“感召人”、“死黨”和“嘉賓”。他們來自廣 州、深圳、東莞、香港、溫州、長沙各地,有服裝店老板、音響店老板、私企副總、企業高管,還有大學教師和醫院護士長,年齡在三四十歲之間。
分 享開始前,鄭剛帶記者去見工作人員徐文英,以解決就讀前的一些疑惑。問:“我看有報道說你們的課程有穿丁字褲跳艷舞,模仿性姿勢的內容?”答:“我不能說 媒體說的屬不屬實,但我可以告訴你,眼睛看到的東西有時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樣使我們的心也能看到。關鍵是你有沒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麽,這才是最重要 的。”
“探索課程”體驗正式開始,LP61班的兩位男學員擔任主持。第一項體驗:跟人打招呼時,將自己比喻成一種動物,體驗時間兩分鐘。會場里開始熱鬧起來。
A:你好,我是一只可愛的小狗。
B:你好,我是一頭勤勞的黃牛。
A:你好,我是怪獸。
B:你好,我是一條狼。
A:你好,我是老虎。
B:你好,我是一頭大肥豬。
主持人將體驗人的心態分為“主動式”、“被動式”、“古板式”(從頭至尾稱自己是一種動物)、“強權式”(從頭到尾所稱的動物要大過對方)——“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對待人生、對待生活的一種心態。”主持人說。
第二項體驗:叫一名女子將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處,目的是讓兩者“用身體感覺一樣東西,體驗緊張和不知所措”。
第 三項體驗:“開放式的坐姿”。兩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蓋處,兩人膝蓋間隔兩個拳頭的距離,用眼神默默注視對方一分鐘。100余人端著凳子找搭檔,會場里再 次鬧騰起來。一位男嘉賓在體驗結束後說:“這樣看人是特別不禮貌的事,我老師這樣教我,我父母也這樣教我,今天,我對面坐著一個靚女,我確實不敢看她,我 倒是想看看滿場的其他人都什麽眼神,大家都這麽看著,我感覺特別可樂。”一個女嘉賓則覺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
接下,老LP學員開始宣講。
一 名LP57女學員,自稱是拿到了“最高學歷”的大學教師,之後又回來任LP59小組長,“三個晚上兩個白天,讓我徹底對自己有了360度的認識。我今天誠 心誠意請大家敞開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帶你來的朋友或親人,為你自己負責,為你的生命負責,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來有非常非常重要關系的一些事,可 以嗎?”另一名自稱50歲、來自香港的男學員說,“1998年,我在香港上這個課,那時我欠銀行20多萬,上了課後一年時間,我把欠債都還光,然後重建生 意,現在,我有15家店。”
主 持人趁熱打鐵,介紹了將於8月15日開班的探索課程,包括上課時間、費用等等,並建議每四到六人組成一個小組,與老LP們進行交流,而工作人員則在後排準 備好報名材料,隨時準備接受報名。“一般報滿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開班,最短一個月一班。”鄭剛說他上探索班時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人,到 領導鍛煉班剩下39人。
與 記者在同一小組的一位LP61女組長,說自己是東莞一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坐了兩個多小時車才到廣州,“我三年前讀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腦,也不會洗三年吧。 三年了,我賺到一群很好的死黨,無論什麽事情,他們都第一個跑出來支持我。想想,我畢業十多天舉行了婚禮,40多個死黨都來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多幸福 的事!”時間已近10點,記者起身向鄭剛告辭。他堅持把記者送到一樓大廳,“我感覺你在逃離,一刻都不想呆。你是個謹慎過頭的人,你不報名,你不去,就會錯過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文中所涉人物均為化名)
在機場布道成功
不僅僅帶有妙不可言的表演性,更可能帶有一個國家的戲劇性。
(文/黃俊傑)
如
果機場的書店要選代言人,登上招牌的若 不是胡雪巖,便極可能是陳安之。2007年8月,廣州新白雲機場候機廳B105指示牌邊的小店便是一個樣本:書架置頂的是陳安之《團隊激勵》影碟套裝,搶 占前排書架的是《胡雪巖成功之道》系列圖書。《心態教練》、《賺錢教練》之類的成功學書籍占據了小店1/3的位置,地位遠遠高於同店銷售的陶陶居的金錢 酥、九制小話梅與暢銷小說。
“機場的書店最勢力,沒市場的書決不留在架上。”小說家兼企業高管馮唐指出機場貨架的成功學意義,“身死百年的曾國藩長了一張青瓜臉,不是美男,沒有緋聞,還能長期占領各地機場書店的書架。無論文字如何,這本身就證明他已經立言而不朽了。”
成 功學告訴你,世界是戰場。事實上,成功學在機場。“余世維對自己的培訓目標人群——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定位很準確,而這些人群經常活動的地方就是機場,所 以余世維幾乎壟斷了全國的所有機場書店,直到今天你只要進入機場候機樓,就能聽到書店終端電視機里傳來的帶有台灣味普通話的講課聲音。”在一篇《七劍鑄就 領導力》的文章里,敘述了機場這個成功學必爭之地的硝煙味。
“B105 小店”的售貨員試圖用市場規律去解釋這種現象“因為這些教人成功的書放在這里好賣啊,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機場的旅客顯然是成功學的客戶——國外有一 個統計,每人到機場候機平均得逗留103分鐘,其中商務人士有在飛機上或候機空閒的閱讀習慣,所以機場書店常成為他們光顧最多的書店類型。而中國2003 年一份讀書調查顯示,31.3%的企業家將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作為自己的圖書閱覽室。
在 網友寫的《機場上發生的各種傻逼事兒》中,成功學占據了一個重要位置:“有時候我能站在電視機前面看一個小時,有點兒像小時候看評書聯播那意思。那幫各式 各樣的SB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介紹自己怎麽牛逼,一幫外地中年SB圍成扇形,繞著電視看得特別津津有味兒,也包括我。”
機 場成功學不僅僅帶有這樣的表演性,更可能帶有一個國家的戲劇性沖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做過《是什麽在造就一個人的成功》的演講,講到2002年他在《參 考消息》上看到《成功學熱中國》的報道:“其根據是現在中國的各個書店中,甚至連機場和地鐵車站的小報攤上都擺滿了成功秘訣類的書籍……這說明現代各個階 層的人群都非常關注一個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這個問題。外國記者把這點作為新聞,說明他們覺得中國人的這種願望已經不比其他國家差,甚至已經超過許多國家。 ”
而一位叫劉蘇的女子則在博文《時尚女青年的硬件指標》中,對這個時代的成功學時尚表示了“我反對”:“機場上的書店,賣的書都這麽急功近利,好像連飛機上的兩個小時,都不要放過人生感悟的機會,心靈雞湯一下就醍醐灌頂,下了飛機馬上發大財。”
對 於貧慕虛榮的機場,美國著名小說家厄普戴克曾抱怨說“你進入機場書店,絕對找不到一本我的書。”中國的作家也未必喜歡機場一一在擺滿成功學書籍的書架上, 時代的主角們或仰臉叉腰,或故作深沈,總之自信爆棚。這些帶著浮躁或囂張的成功符號,甚至形成了屬於機場的成功學階層:
首 先,穿襯衫、戴眼鏡的男人成為封面。然後,穿襯衫、戴眼鏡的男人圍住了海報旁的小電視。最後,在3萬英尺的高空,那些付了書款,坐在經濟艙中喝桑果汁的成 功學徒們,把成功學經典往小桌板上一擱,就呼呼大睡——在兩個小時內,那些充滿感嘆句與肯定句的書籍,足夠造成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群人正奮勇邁向成功 的錯覺。
“幼兒MBA“
“天才寶貝幼兒MBA”的孩子們正在上“目標與生活體驗”課,課程教育孩子們要遵守規則,不能獨自外出。
一 年前,幼兒MBA(EarlyMBA)的風潮從上海刮到廣州,很多家長都樂意花超過兩萬元為自己的孩子購買為期兩年的課程。目前,廣州“天才寶貝”的 “MBA課程”接收了超過400名3-6歲的孩子。這里為孩子們實行不分年齡、混班上課。“小孩的能力跟年齡沒有太大關系,而是要看他們接受過的訓練。” 該中心負責人朱先生說。
13億人的成功學考源
————從美國到中國夢
(文/陳舊)
屢被斥責的、以追求財富為核心的舊式“美國夢”如今在中國卻獲得了新的生機,並被名之為“中國夢”。
中
國人最熟知的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的傳記開篇中,這樣寫道:“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比‘美國夢’更能界定美國:不管出身多麽卑微,只要努力、誠實、節儉,任何人都能夠出人頭地,獲得權力和影響,甚至成為美國總統。”
這一成功學原理被渴望成功的年輕人奉為圭臬,不僅僅是美國,還有中國的年輕人。自20世紀末以來,美式成功學在中國大行其道,從卡耐基到拿破侖希爾,從安東尼羅賓到賴茲,中國人所信奉的成功學大師大多來自美國。
英 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因為中國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體系。而如今,在GDP強勢增長30年、民族自信心空前爆棚、“大國 崛起”、“中華民族覆興”的大背景之下,一種糅合了屢被斥責的以追求財富為核心的舊式“美國夢”卻在中國獲得了新的生機,並被名之為“中國夢”。
從歐洲夢到美國夢
400年前,清教徒們來到了新大陸,被他們拋之身後的是繼承和世襲制度盛行的歐洲大陸。從建國一開始,美國人就相信,機會平等是他們區別於歐洲舊大陸的不同之處。
經 過了1865年至1900年的流金歲月時代,經過商業、重工業、鐵路以及重商主義經濟政治學的蓬勃發展,到1890年,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新首富。一批身無 分文、地位卑下的美國人一夜之間因為金礦油田的開采而暴富,領導這一革命的摩根、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一代金融與工業巨子成為時代英雄,他們是美國夢的奠基 人。
機 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聰明、勤奮與堅韌不拔是美國夢的必要條件,而幅度巨大的社會階級縱向流動,尤其是由下層階級至上層階級的社會流動是美國夢表現 出來的最顯著特征。時至今日,這些美國夢的精髓仍被視為美國的最大國民財富加以珍視,眾多美國人仍然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國家想象成世界上社會等級縱向流動 最順暢的地方。一個人可以憑個人能力,而不是家族關系取得成功,即使是婦女與黑人。
無 可否認,強調機會均等的“美國夢”的確賦予了美國社會與經濟的巨大活力,最新例子是“平民總統”克林頓與新財富英雄比爾蓋茨。但過分強調效率、忽視了社會 公正,因收入的不平等進而導致事實的不平等使“美國夢”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屢屢為人詬病美國的收入不平等或許不是全世界最嚴重的,但一定是發達國家中嚴 重的,美國夢的第一批實現者,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泥腿子”貴族迅速地洗腳上岸,變得比那些世襲貴族更保守他們把兒子送進昂貴的私立學校,和真正的傳統世襲 貴族聯姻,最好是從古老的歐洲大陸“進口”的貴族新娘。國家政治也被迅速地封閉化了,在同一屆議會里工作的議員下班以後是同一個百萬富翁俱樂部的成員。
經濟政策學院的分析報告指出,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不斷下降,只有12%的人口從社會的底層(收入最低的20%)上升到最上層(收入最高的5%)。在80年代和90年代,這個數字下降到了11%。越來越高的收入差別導致了越來越少的社會縱向流動性。
正如旅美學者薛湧所言,美國社會已患上越來越嚴重的“縱向流動硬化癥”。曾經在20世紀激勵了全球人的“美國夢”當真是生於社會縱向流動,死於社會縱向流動。
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在總結美國第一代商界巨子的業績時,卡耐基寫道:工業界的領袖們從小職員和學徒起家,他們接受的訓練比任何學校都更嚴酷、更有效率。這就是貧困。
長時間的貧困與隨之而來的屈辱,激勵了20世紀的美國人與21世紀的中國人追逐財富的強烈欲望。堪稱中國“洛克菲勒”的香港人李嘉誠年輕時是個學徒,曾因為家貧而無法入讀大學,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因而最被中國的有志青年景仰。
美國夢是怎麽變成中國夢的?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知識改變命運”、“努力就有回報”的勵志傳奇正在上演,當中國制造已經占領全世界,中國企業全世界跑馬圈地,財富至上、效率第一、個人奮鬥就能解決一切。
年 僅18歲的少女站在超女舞台上,淚如雨下,她的夢想達到了。每年超過800萬農民工進城,他們夢想有朝一日能變身城里人。 35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等待著被卷入社會攪肉機,他們中的不少人,懷揣著成為李嘉誠或江南春的偉大夢想。窮人想脫貧,富人想更富,小孩想迅速長大,老人想 延緩壽命,男人想更強更壯更持久,女人則想更美更挺更苗條。夢想絕對是我們時代最被濫用的詞匯之一,而所謂夢想,其實是欲望的托詞。
通過努力的工作、非凡的勇氣與意志力,每個人都可以致富,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美國夢”所告訴我們的。而20世紀的“美國夢”其實和17世紀的“西班牙夢”,18世紀的“荷蘭夢”、19世紀的“英國夢”一脈相承,背後是不可遏制的對財富的強烈欲望。
其實,誰也沒有犯“不成功罪”
沒有直接回報,沒有證書,對就業無幫助,不能令你成為人上人,只是令你更像一個“人”。
文/何樹青
教
育的目的是培養成功人士,還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人?如果一個社會精英過勞死、窮人用命換錢、富人拿錢買命、中年人道德敗壞、年輕人無責任心、學生和學者屢屢遇上心理問題而自殺、普通勞動者自我感覺低人一等,那麽,普及教育的價值又有何可言?
今天,瞄準成功的課程和速成班成了暴利產業,人人熱衷於談論效率和回報。如果課程沒有直接的回報,如果一個班需要學三五年才能看到成績,這樣的課程和授課班在中國當代社會根本就沒有存活的機會。
但世上還是需要有一些不指向成功的課程,不能令你成為人上人。它們只是令人更加像一個“人”,而非一部成功的機器。
編外課:教學生跳社交舞。
“他們最需要幫助,你卻教他們跳恰恰恰!”亞祖老師對沒事找事的外來舞蹈家皮埃爾杜萊恩(Pierre Dulaine)很憤怒。
他們是誰?他們是美國約翰德克高中的一群差學生,是“籮底橙”,數學及閱讀能力屬於全國最差的4%,校方和社會人士為之提供了輔導課程、個人指導、數學中心、語言技能、讀書會、禁毒活動……但他們還是爛泥扶不上墻,被預設為人渣並自認無可救藥。
跳 舞跟人生有什麽關系?杜萊恩說“看見嗎?她讓我領舞,是信任我;更重要的是,她信任自己。現在,若你16歲女兒堅強而有安全感,信任自己,她怎會被蠢才搞 大肚子?若你兒子(在跳舞中)學會尊重女孩,他一輩子也會善待女性。這是我在學校的工作利用舞蹈,教學生一些規矩,是尊重、團隊精神和尊嚴,讓他們認清未 來要走的路。”以上的故事來自於電影Take the Lead,皮埃爾•杜萊恩率領“籮底橙”們以三人探戈贏得了全市社交舞比賽的勝利。現實豈有電影般美好?
現 實比電影更美好——電影主人公的原型皮埃爾杜萊恩獲得過5項世界表演賽冠軍,贏得過百老匯最佳舞蹈演員獎。有一天他萌生此念:“生命中發生的這麽多事情都 是有原因的,並且一個人達到某個年齡,你會感到你想把某些東西還回去……跳舞對我幫助很大,讓我在一些公辦學校做吧。”從1994年開始,皮埃爾杜萊恩在 紐約的兩所公立小學開展免費的舞蹈教學課程,“舞蹈課堂”普及計劃逐漸擴展,現已波及120所學校,超過12000名學生。13年來,社交舞比賽成了所有 這些學校的年度節目,孩子們並沒有從這項課程里學到成功,學到的是交際舞的愉悅、激情和禮儀。
社 交舞課程改變不了社會的貧富分化、家庭暴力和學習成績,卻可能改變問題少年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軌跡。今天,你點開皮埃爾杜萊恩舞蹈俱樂部的網站主頁,仍可看 見這句話:“皮埃爾杜萊恩舞蹈俱樂部雖然是一家交際舞學校,卻不僅教授舞蹈,我們還幫助大家捕捉激動、娛樂、浪漫、優雅和自信的舞蹈精神。”
自修課:讓有夢者去流浪
雲 門舞集的網站上引用了法國天才詩人蘭波的詩:“我要到遠方去,雙手插入漏底的口袋,外衣也磨損襤褸了,我踽踽青空下,繆思,我效忠您”。雲門舞集文教基金 會成立“流浪者計劃”,獎助台灣30歲以下的藝術人才到海外去自助式貧窮旅行,以流浪豐富自我、擴大藝術視野,夯實夢想。
2005年,第一批獲獎助的台灣流浪者去到了印度、越南、柬埔寨、新疆、西藏等亞洲各處。這是一門自修課。雲門舞集的網站上記載了三批流浪者的腳步:
第 一位出發的流浪者是大學應屆畢業生謝旺霖,他向雲門提出了滇藏單車之旅的計劃。他以2萬元(新台幣,下同)組裝了一輛符合高山路途需要的單車,再用 2000元買條耐磨、易排汗的騎乘褲,從雲南麗江古城出發,騎越三江峽谷,40多天在天地間日日踩踏,沿途啃面包、幹糧,吃口服點滴,住兵站、招待所、廢 墟、山間木屋,遭遇生死歷險和恐懼寂寞,最後成功結束這趟流浪,從自閉者轉型為一個可以擁抱別人的具備更多可能性的人。
第 二位出發的流浪者是建築師柳震東,想去尋訪河流、土地與人的關系。他行經老撾、柬埔寨、越南三國,54天里領略了與自己從小經驗完全不同的河畔生活和大河 造就的自然景觀,也同時在看自己內在的世界。“在這樣的旅行中,我有一種‘等待’的基調。過程中,覺得自己變得慢一些、從容一些,對時間比較沒有那麽急迫 的感覺。”
職業樂手吳欣澤的夢是“想把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聽到”。他從“流浪者計劃”近200名報名者中突圍而出,到西塔琴(sitar)的源頭——印度去學習。61天,他到4個城市拜師習琴,每堂課上課2小時,練習1小時,回來再練,加起來每天至少彈上5小時,進步神速。
2007年,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的“流浪者計劃”還在征召流浪者。這些年輕的流浪者目前並沒有成名成家,但他們的夢想都得以升空過一次,有了從外部看自己的視野,成為未來創新的源泉之一。這已經足夠了。
常識課:學會修馬桶,學會做愛
會寫詩的人比會修馬桶的人多,會懷孕的人比會正確避孕的人多——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可惜我們通常缺乏技術。幫助我們的多是產品推銷員和超市售貨員,而不是那些教我們如何掌握“小”技術、令生活質量更好的課程。
千 萬不要小瞧動手幹勞力活的人,“把車庫改裝成一套新的睡房跟管理公司一樣考腦力。”美國《60分鐘》新聞節目主持人AndyRooney感慨:“急著向你 賣房子的銷售員比懂得修理排水道的人多許多。似乎沒有人懂得修理任何東西,我們只懂得把壞的丟掉買個新的。”“英語專業的人畢業時就應該把花在計算機上的 錢用在買個扶梯學一下怎麽修理漏水的天花板。他們可以在晚上的時候才讀莎士比亞或上網。”
從 今年9月開始,修馬桶終於有課程了,報載:溫州市普通高中高二的學生都要學習一門名為《通用技術》的新課程,每周兩課時。課程包括了技術與設計、汽車駕駛 與保養、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建築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制作、電子控制技術、現代農業技術。其中《技術與設計》中,包括了設計台燈、維修自行 車、修馬桶、做菜、家庭理財、家庭保健、使用電表、裝燈泡、解決跳閘問題等技能。同樣的課程也將於今年秋季出現在湖南省,家政、汽車駕駛、家庭理財、服裝 設計都被納入了選修課程,所有的高一學生都要選修,至少能獨立制作一個燈籠才算達標。
高 中課程中有必要加入的,除了生活小技術,還包括性愛教育。上海市青春期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戴耀紅對傳媒說,當今少男少女性成熟年齡普遍提前了2歲,19 歲以下的青少年中,平均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過性經歷或者性體驗。如果還不開辦“男孩教育”的課程,“讓男孩成長為有責任感的男性公 民,將少女孕育的幾率下降到最低”,上海18歲的女孩兩年內人流13次的事將不止是個案。台灣最近倒有意把“性愛與婚姻倫理”列為2009學年度高中課 程,作為生命教育領域八門選修課之一,但因觸及婚前性行為、試婚、同居、自慰等敏感議題,重視升學指標的學校不一定會開這門課。
修馬桶、做愛這樣的“通用技術”,不會讓學習者成為成功人士,但可以令生活免於狼狽不堪。
不成功,便成人
人人都成功的社會未必就是一個進步的社會,真正的社會進步取決於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取決於個人選擇的自由與自主——無論選擇成功還是選擇不成功。遠離那種似是而非的成功學吧,做一個自由、自主而快樂的人。
文/譚山山
和
所有成功學講師一樣,電影《陽光小美 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這樣的信條:“人只有兩種,成功者和失敗者。”這也是這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所有的企業,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國際化企業,都削尖了腦 袋要擠進世界500強;所有的父母,不管是還沒離婚還是已經離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No.1;所有的勵志圖書,不管是原版還是引進版,都在教你怎樣 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頂峰;所有的選秀活動,不管是電視上還是網絡上的,都在宣揚一夜成名、從此名利雙收的神話……你成功了,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失敗? 對不起,你不但是個Loser,還是個連自己也無法原諒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還沒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嗎?是誰斷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沒有價值的人生?是誰告訴我們“求上進”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敗,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嗎?
成功之累
前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亞歷山德拉•羅賓斯出版了《過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學子的秘密生活》一書提醒人們,現在全世界的學生處在比以前更為強大的成功壓力 之下。她以中學母校的優秀學生為個案,他們承認自己已經努力到了極限,感到孤獨、無奈、惶恐、無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學生為了彌補精力上的不足, 甚至用毒品來提神,而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許。羅賓斯說:“如果孩子們過度追求成功,那麽,無論他們獲得多大成就都感到遠遠不夠。”事實上,不僅是美國的中 學生們,這個世界的人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成功”的壓力。
本 來,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應該有所不同:有些人覺得30歲之前賺到100萬、500萬乃至1000萬才算成功,有些人則覺得成功就是給身 邊的人帶來快樂,同時自己也得到快樂;如果機遇和運氣都不錯,有錢也不壞,不過這並非體現成功的唯一方式。但現在的所謂“成功”,卻被片面地置換為“發大 財”、“成為人上人”,基本排斥了除此之外的其他價值觀。整個社會的氛圍是“逼”著人去“成功”,而且這是一條單行道,走上去就不能回頭,因為回頭就是“ 不成功”,就是“失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於“成功/失敗”二元對立的語境下,這個社會肯定出了問題。當那麽多人被“榜樣”和“導師”教導著踏上漫漫“成功”的時候,還有誰會真正按照自己個人的意願來生活、依循自己獨立的標準來選擇?
誰說一定要成功?
人 人都成功的社會未必就是一個進步的社會。正相反,如果一個社會的每一個人,從行為模式到價值觀都趨向於一致,都相信“要成功先發瘋”、“如果我不能,我就 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都認為成功是生存的唯一目的,這個社會是可怕的。因為,在那樣一個社會中,人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是和所謂“ 成功”一樣,成了流水線上標準化的工業產品。
一 個真正進步的社會應該是開放和多元的,有人願意成功向上、出人頭地,這無可厚非;但也要允許一些人發發呆、做做夢,過點沒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況且,不向 上,並不必然意味著“向下”。人生並不是一條只能走到底的單行道,還應該有很多分叉的小徑,通向各人心目中的秘密花園。
“ 他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一生沒工作,情事不斷還是個同性戀,花20年寫了一本沒幾個人看的小說。但晚年回首人生,他發現那些難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時 光,因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獲。”這是《陽光小美女》結尾的一段台詞,說的是普魯斯特。什麽是成功,什麽又是失敗, 其實並不絕對。你可以選擇成功,也可以選擇不成功,但首先,你要學會做一個自由、自主而快樂的人。
“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
飛 輪(左)是鼎瑞咨詢有限公司的教育總監,1998年開始接觸成功學。最初從事休閒服務性行業的他,由於工作遇到許多瓶頸,就買許多成功學的書籍作自我提 升。學習過程中,他覺得成功學理論需要引導才能有實質性的提高,於是他開辦鼎瑞咨詢公司——“本來以為2010年才有能力開辦這家培訓機構的,現在提前4 年實現目標。”飛輪每月在成功學上的消費占到收入的10%,他參加過最貴的課程是安東尼•羅賓的課,9800元。在別人眼中,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他卻覺 得9800元花得非常樂意。
漸 冰(右)是飛輪的朋友,也是廣東格銳(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是一家專門邀請國外成功學大師來中國培訓的教育機構。漸冰從2000年開始接觸 成功學,最早是看到《思考致富聖經》。2003年他離開了原來的公司,投身成功學教育行業。對於這類教育課程,他說“課程不是參加的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 學以致用。”由於立志成為一名成功學講師,漸冰每年要在培訓上花去收入的40%,參加過的最貴的課程是到澳大利亞去參加安東尼•羅賓的培訓,45000 元,再加上旅費,總共要70000多,現在,他正在籌建一個網上授課的成功學網站,未來打算建立自己的教育機構,糾結推廣國外的成功學理論。
成功是個惡劣的概念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
哪些人成功了?
無 論是從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城鄉收入比,還是“五等分”、“十等分”,這些國際上通用的衡量貧富差距的體系來衡量,我們的貧富差距都是越來越大,這背離 了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老說成功,無非就是得了手的騙子。沒被逮著的在逃犯“成功”了,有奶就是娘的人“成功”了,1.5億農民工都 失敗了,廣大勞動人民都失敗了,辛苦幹一年活的,都失敗了。
古 話說“朱門酒肉臭”,那不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國務院規定,國有大中型企業160多家,廠長經理的年薪是員工年薪的12倍到14倍。如果員工10萬,廠長 沒超過140萬,那我覺得這是既沒有大鍋飯也沒有過度的貧富差距。這樣的企業,你老總140萬,還是算成功,不然你上了億,這就荒唐。這種事情給年輕人灌 輸,就樹立了非常惡劣的榜樣,怎麽能以這樣的人為成功目標?
破壞比賽規則也算成功嗎?
於 丹侃論語,說什麽孔子教我們快樂生活。什麽是快樂生活,快樂和悲痛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悲痛哪兒來的快樂。最近,她又在電視上侃了莊子,說了一個故事羚 羊和小烏龜賽跑,羚羊跑了一段,問你在哪兒呢,小烏龜就在前面草叢里回答他,我在這兒呢。羚羊趕快又跑,問你在哪兒呢,小烏龜又在前面草叢里說,我在這兒 呢。最後跑到終點,羚羊問你在哪兒呢,小烏龜還在前面草叢里回答,我在這兒呢。羚羊輸了。原來,頭天晚上,小烏龜家族事先排了一路,羚羊在哪兒問,都有前 面的小烏龜回答它。最後,於丹就解釋,這叫“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斷力比技巧更高明”。這是宣揚什麽呢?這不就是有組織詐騙嗎?
這 個例子非常典型,於丹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卻在大肆宣傳有組織詐騙。她認為這就叫成功,實際上,無非就是欺負羚羊辨別不出小烏龜們面孔和聲音的個體差異。我 跟朋友開玩笑就說,於丹你也辨別不出來啊,拿一盆小烏龜給你辨別,除非你是小烏龜專家。這明明是踢假球吹黑哨的行為,明明是破壞比賽規則的問題,人家昨天 和你談的是單項,你偷偷改成團體了。最後,還告訴我們“智力比速度更重要”,連小學都沒畢業,3斤加5尺能得8嗎?你能說5尺大於3斤嗎?小學老師都告訴 你,單位不一樣不能比,怎麽能叫“智力比速度更重要”,那劉翔找誰去啊?
但是,這樣一個言論還可以公然地說,書也據說賣了幾百萬冊,於丹就這樣成功了。但是,這種導向是非常錯誤的事,成功這個概念是非常惡劣的。
什麽導致了浮躁心態?
我 們曾經只追求GDP,這是個害人的指標。你要買車,GDP就上去一塊;你開車去撞人,GDP也能上去,車壞了修車,GDP上去,人壞了修人,GDP上去; 人死了去火葬場,GDP還能上去一塊。所以,現在整個年輕人都被誤導,造成浮躁的心態,一來就是成功,二來也是成功,這就是浮躁。比如股市,股市鐵律是一 個賺、兩個平、七個賠,中國人都以為自己是那一個賺的。
孔 子有句話,邦有道。如果在法制的國家、和諧的社會,你是貧窮的,那你就是恥辱的。但是如果規則還沒有構建完成,那麽你的富裕就同樣是恥辱的事情。所謂成 功,也是一個錯誤的導向。在現在這個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農民窮苦、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如果你成功了,無非就是坐著奔馳寶馬、包著二奶、住著豪宅,而年 輕人認為這就是成功了。有人曾經在上海進行過一個調查,年輕人願意當農民的一個沒有,願意當工人的就一個,這太荒唐了。
一個平凡人對成功的渴望
————一切從“知道了坐寶馬車的感覺真好”開始
文/朱慧憬
大學生王揚勇花了一個月的生活費從武漢坐 火車來廣州聽一場成功學的現場演講,他周圍的人都說那是瘋子的行為。對於這類說法,王揚勇根本不屑於理會。他給記者念了一段他的日記“我們一行8人從武漢 趕到廣州聽演講,被很多人看來是瘋子。成功學里做過調查,這個世界上成功者只有3%,當你所作的決定被大多數人所反對而被少數成功者所讚同時,你所作的決 定往往是正確的。我個人為了找到人生的世界級教練來了兩次廣州,遇到了不少挫折,投資了不少錢。想來曾經也有過抱怨,不過回想起我的經歷來就好比武俠小說 里所描述的那樣,不少的英雄豪傑在成為英雄前都曾經找到過一個世界級的教練,而且為成為教練的徒弟付出了艱辛的代價,有的在師父門前跪拜了一個月,有的纏 了師父10年,最終都歸入師父門下……”
王揚勇閒暇時愛看武打劇,他發現電視劇里英雄主角的“鏡頭”特別多,而門衛、店小二之流的“鏡頭”少。所以,他說他要做英雄。
王揚勇出生在一個小鎮的平常家庭,父母並沒有指望他出人頭地,而他自己也曾經只想著畢業後找份工作過日子。可是,從一堆盜版碟中,他偶然看到了成功學講師陳 安之的演講,他被觸動了。陳安之教育大家,只要敢想,你一定能成功,人生需要有目標。於是,王揚勇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因為他們是這個 時代的英雄。
王 揚勇認為,他生命的第一個貴人是武漢一個師承瘋狂英語、教授狂人英語的楊老師,他覺得楊老師就是他身邊看到的成功人士——“他靠做培訓教育,27歲買了寶 馬,買了兩套房子。”在楊老師身邊做了半年助教,王揚勇覺得自己學到很多,比如終於知道了坐寶馬車的感覺真好。“從小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要多體會窮的 感覺,說如果你讀書不好就會過得那麽差。其實我們也該體驗富人的感覺,那樣我們才能更想成功。”
成功需要執行力。目前就讀大四的王揚勇和他的同學利用暑假開始在寧波招生,開設狂人英語學習班,他相信自己的英語能力是可以教學生的——“好比做家教是一對 一,開培訓班就是1對多。”因為想成功,所以王揚勇迫切想掙錢,“陳安之老師說成功一定需要投資,但是作為一個學生我沒那麽多錢去學成功學,交學費。那麽,我首先就該努力掙錢。”
王揚勇認為自己一步步走在成功的路上。“人生可能不成功麽?”他斷然否認這種說法:只要敢想,任何人都可能成功,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成功學大師封神榜
戴爾•卡耐基
如何發揮語言的魅力,是現代人由溝通走向成功的必然。
成功來自於85%的人脈關系,15%的專業知識。作為“第一代成功學大師”,他的“人際關系訓練班”遍布全球。《時代》周刊說,“或許,除了自由女神像,戴爾•卡耐基就是美國的象征。”
拿破侖•希爾
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就能享受別人不能享受的一切。
這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美國版本。拿破侖•希爾被稱為“百萬富翁創造者”的勵志成功學泰鬥,也曾為羅斯福組建了那個國家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智囊團。
安東尼•羅賓
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他是過去20年來最負盛名的西方成功學大師。從一個洗碗也只能在浴缸里洗的窮小子,到當今最成功的世界頂級潛能開發專家,羅賓成功地從潛能學傳道中賺取了億萬身家。
奧格•曼蒂諾
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他的《羊皮卷》被追隨者奉為“成功聖經”,影響了美國人幾近一個世紀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這個最早以《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蜚聲全球的美國人,也成功地向全世界推銷了3000萬冊他的“自我幫助”書籍。
喬治•克拉森
成功就是比別人優秀一點點。
這位出生於1874年的個人理財導師,仍在激勵著21世紀的銀行、保險公司職員以及無數夢想致富的普通人。
奧里森•馬登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礙我們走向成功。如果有,就是我們自己。
他被公認為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和最偉大的成功勵志導師。雖然這位成功學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但他創辦的《成功》雜志至今仍致力於個人成功學的傳播。
阿爾伯特•哈伯德
熱忱,是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100年來,一篇不足2000字的雜文《把信送給加西亞》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也因此聲名遠揚,並造就了一大批渴望自己能有幸把信送給加西亞的員工,和一大批埋怨找不到“送信人”的管理者。
羅伯特•清崎
如果你像一個窮人那樣思考問題,那麽無論你賺多少錢,仍會把錢全部花光而一無所有。
1985年,在他第三次成為百萬富翁後,這個第四代日裔美國人“離開”商界,開始大賣他的“財商”教育。在全世界《富爸爸,窮爸爸》的fans心目中,他就是“百萬富翁的教父”。
齊格•金克拉
名人名言能幫你成功。
“他有辦法說服他的聽眾定時用牙線清理牙縫或替家里的盆栽澆水,而且其中的一萬人還會把他說話的內容做成筆記,至於那些沒動筆的人則是因為聽得太過入神而無法分心。”這是某雜志對金克拉的描述,其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史蒂芬•柯維
通向成功的七個好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知己、協同效應、不斷更新。
他最著名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全球以32種語言發行過億冊,史蒂芬•柯維博士的高效能洗腦行動正在向整個世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