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2 月. 2, 2022/星期三

Leica R 35mm f2 二代目 六枚玉

Leica Summicron-R 35mm f/2
號稱散景王,擁有者眾

第一代:
1970-1996 (2402001- 2791416),E48-S7口徑, 7組9片鏡,加拿大產,非環保玻璃,外置遮光罩,早期前鏡無鍍膜,後期為淡藍色鍍膜,德味十足,色彩濃郁,焦外迷人。

第二代:
1976-1988(2791417 – 3478150) 1989-xxx (3583863 – xxxx)ROM版
E55,6組6片鏡,出名的散景王人文皇后,是拍人文的不二選擇。

一代E48和二代E55比起來,一代的色調偏冷,二代的色調偏暖,二代的解析度要高些,二代鏡身自帶遮光罩,最近對焦0.3米,size比一代小了一倍,六片六組結構,無膠合玻璃,可以說是真正充滿空氣感的六枚玉。二代的成像感覺,既柔和,又銳利,街拍一流。

LEICA SUMMICRON-R 35mm f2 e55鏡身自帶遮光罩,最近對焦0.3米,size比一代小了一倍,六片六組結構,無膠合玻璃,可以說是真正充滿空氣感的六枚玉。

二代的leica r 35mm f2的成像感覺,既柔和,又銳利,街拍一流,不過很多人沉迷在八枚玉,七枚玉的世界,沒有留意leica r 35mm f2一代和二代的精彩成像。


二代的35mm f2 六枚玉,相當特別,第二片巨大的玻璃,令人想起hasselblad的經典巨玻璃鏡,180mm f4。

http://www.marcocavina.com/articoli_fotografici/Leitz_35mm_R_first_series/00_pag.htm

通過 Elmarit-R 35mm f/2,8 鏡頭開啟 Leicaflex 廣角傳奇11101 型原始項目和 MTF 在 1966 年的樣例上繪製,有題外話關於整個 35mm R 宇宙以及第一個 Summicron-R 之間的密切關係35mm f/2 11227 和 Glatzel 的一些蔡司鏡頭。

當大型 35 毫米反射系統誕生時,由於其不可否認的多功能性和立即可用的廣泛套件,它們立即取得了成功,唯一的初始限制與廣角鏡頭的可用性有關,因為這些旨在與反射鏡一起使用的光學器件,其設計需要保證足夠的自由後焦空間的後焦型設計,鑑於當時的技術水平(1950 年代後期)和原始的計算機化計算系統,即使對於最成熟的設計師來說,技術上的複雜性也造成了巨大的困難,正如“回收”預先存在的寬對稱的廣泛實踐所間接證實的那樣測距儀,將它們應用到一個堅固的凹陷框架上,以便在抬起鏡子後並藉助外部取景器使用;自然,這種臨時解決方案取消了反射視覺所保證的主要優勢,尤其是極其精確地構圖和調平的可能性。

當最初的 Leicaflex 於 1964 年投放市場時,由於它將眾所周知的 Leica 機械完美轉化為反射概念並擁有令人羨慕的亮度和亮度取景器,Leitz 發現自己面臨著上述相同的問題。以 1950 年代末推出的大型系統(尼康 F 和 Contarex)為例,在 Leitz,他們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他們轉移了 Super-Angulon 21mm f / 3.4 M 的出色光學核心( Schneider 原產地,代碼 11103)安裝在用於 Leicaflex 將光學單元放置在非常靠後的位置(根據實際鏡頭草圖的要求)並安排在鏡子升起的情況下使用,使用已在 M 系統中使用的相同 12002 型取景器;這為 Leicaflex 系統配備了出色的 90° 鏡頭,但很明顯,用戶會對失去反射系統特權的想法嗤之以鼻,正如極低的銷量所證明的那樣,這使得 Super-Angulon 21mm f / 3.4 R 成為當今罕見且搶手的鏡頭。

另一方面,位於韋茨拉爾的光學計算數學系盡最大努力開發後聚焦概念,並將廣角鏡頭投入生產,讓 Leicaflex 發揮 100% 的優勢;再次效仿尼康和蔡司,最初的努力集中在一個不高亮度的謹慎35mm鏡頭上,根據通常的 Leitz 標準更容易糾正:第一個廣角後焦 Leitz 的“父親”不是著名的 Walter Mandler,他在 Midland 分支完全被 M 系統吸收,而是 Rudolf Ruehl 博士,先驅和項目專家retrofocus,也是未來Elmarit-R 28mm f / 2.8之父;將公司總部與其對面的韋茨拉爾住宅分開,Ruehl 博士根據倒置牛頓望遠鏡的原理設計了 35mm f/2.8,或者是最原始的逆焦類型,基於 Taylor、Taylor & Hobson 和 Bausch & Lomb 的最初概念,這些美國公司在查爾斯頓時代製造了第一批此類鏡頭用於電影用途,當時彩色的出現要求鏡頭和膠片之間存在分離棱鏡,這需要更大的後焦距;在實踐中,在諸如 Tessar 型或雙高斯型等“標準”光學組之前,應用了一組附加透鏡,它們將後共軛投射到比通常在後節點和膠片之間的距離大得多的距離處飛機; Ruehl 從 Elmar 的四個鏡頭開始,添加了剛剛描述的前鏡頭系統,並於 1964 年完成了第一款 Leitz Elmarit-R 35mm f / 2.8 的生產,這是高層管理人員強烈要求作為新 Leicaflex 不可或缺的補充在發射台上。

Elmarit-R 35mm f / 2.8(確切地說,是因為它的最大光圈)於 1964 年以代碼 11101 進入目錄,最初以很小的批量(約 200 件)生產,採用鍍鉻處理,隨後是黑色飾面的批量生產; 11101 型只有 Leicaflex 的第一個凸輪,隨著下一個 Leicaflex SL 的到來,在 1968 年,光學元件更新為兩個凸輪,並以代碼 11201 區分; 直到 1973 年,該版本才繼續生產,並使用 12564 型快裝硬質遮光罩。

來自 Rudolf Ruehl 的原始項目的圖表突出了設計師如何從一個與經典的 Elmar 3.5cm f / 3.5 旋入式徠卡非常相似的 Tessar 型基本核心開始,添加了經典的前光學組,這是倒置牛頓望遠鏡類型的 Retrofocus 項目,一個古老的項目,但它本身是有效的,讓我們能夠創造出非常簡單和優秀的鏡頭,例如 Takumar 35mm f / 3.5(只有 4 個鏡頭,在實踐中,這個方案是通過去除帶前領的雙峰來實現的)。 Ruehl 採用了低色散前玻璃(vD = 69.9 – 型 Schott FK-1,現在被同樣廣泛使用的 FK-5 取代)來控制色差,並且在原始設計中的意圖聲明是他強調瞭如何消除困擾類似的、預先存在的項目的場曲是他的優先事項之一;保證的後焦距約為鏡頭焦距的 1.1 倍,或超過 38 毫米:足以在 Leicaflex 上使用。

https://www.overgaard.dk/pdf/Summicron-R_35_mm_Technical_Data_en.pdf

MTF 在 1966 年生產並經常使用的生產模型上實際執行,展示了第一代後焦廣角相機的經典行為,但血統很高,外圍區域的特徵“再入”與球面像差引起的焦點位移趨勢和場曲引起的像散平面的位置相關:這些參數相互影響,使這些區域回到有利的焦平面;遺憾的是,像其他著名的廣角鏡頭一樣,矢狀“再入”幾乎發生在極端邊緣,而不是之前的幾毫米;還應注意全孔徑時軸上的極好峰值,隨後在其他區域急劇下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達到顯著值;這不僅僅是誠實的行為,而且對於 1964 級鏡頭來說確實非常有效,即使使用最新軟件設計並使用現代眼鏡和特殊鏡頭的現代“怪物”肯定更勝一籌,第一款 Elmarit-R 也能與之競爭使用最好的“經典”廣角鏡頭,如第二系列 MTF 所證明的那樣,在屬於當前系列 (11115) 而不是 1970 年之前的 11227 的 Summicron-R 35mm f / 2.0 上執行,按時間順序更一致:儘管具有 12 年的“優勢”,但現代 Summicron-R 僅在 f / 8 的軸上顯示出更高的峰值(在實踐中很難找到,因為 35mm f / 2.8 也表達了這些值) ,而在所有其他配置中,這些值是可疊加的並且驚人地相似;自然重要但主觀的考慮,例如三維度,可塑性、焦點和失焦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難以量化的參數;有時有人反對徠卡公開了“理論上計算的”MTF,而蔡司等效物實際上是在光學上測量的;下圖包含與上一張圖表相同的 Summicron-R 類型的“官方”MTF,在隨機生產樣品上實際測量,我可以確認“理論”Leitz 數據與實際讀數的可靠性和合規性。

Summicron-R 35mm f / 2 type 11115上的“理論”曲線和實際測量的曲線(見上圖)的趨勢,除了在批量生產中廣泛合理的最小波動之外,都很好地疊加在一起,必須用心和平對從數學模型開始計算的值的可靠性(在紅色圖表中最高的曲線系列,對應於 5 個週期/毫米並且不存在於其他圖表的實際讀數中,不應考慮):因此,對於尚未“動手”的徠卡技術人員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呈現出可以在批量生產中找到的真實參數!

用 Summicron-R 35mm f/2.0 type 11227 在 f/2.0 室內拍攝,有塑料和三維渲染;
照片的拍攝對像以及所用光學器件的所有者是親愛的朋友 Pierpaolo Ghisetti,
他是一位不需要演示的世界知名專家,也是一個絕對上鏡的拍攝對象。
(照片:馬爾科·卡維納 2008)

Summicron-R 35mm f / 2.0 於 1970 年投入生產,生產代碼為 11227 和雙凸輪卡口,在徠卡 R3 首次亮相時變成了三個;該版本於 1976 年停產,取而代之的是在光學和框架上都經過完全重新設計的型號,標記為 11115,僅配備徠卡 R 的凸輪; 尤其是,光學方案大大簡化,基於新的 Elmarit-R 35mm f / 2.8 的計算,由於新的光學眼鏡進一步改進(注意在 Summicron 中的後雙合透鏡被特殊玻璃中的單個鏡頭取代);該模型不會對整個生產拋物線進行更改,但 11339 變體除外,該變體配備了用於 R8 和更高型號的 ROM 觸點。

Summilux-R 35mm f / 1.4,長期被調用,於 1984 年投入生產,代碼 11143 和三凸輪安裝;1992年Leicaflex SL和SL2的兩個凸輪被淘汰,現在的版本11144誕生了,只配備了R凸輪;這個目標最初也是通過 ROM 觸點預見的,該版本由代碼 11337 標記。

談到 1970 年至 1976 年間生產的第一款 Summicron-R 35mm f / 2.0 的光學方案,有趣的是,它的特性與 Erhard Glatzel 設計的類似蔡司廣角方案密切相關,正如以下招股書:

1970 年 Summicron-R 代碼 11227 背後的概念顯然是受到該行業範式之一的啟發,由 Erhard Glatzel 於 1963 年設計的 Zeiss Distagon Contarex 35mm f / 2.0:特別注意將第三個鏡頭轉換為帶環的雙合透鏡並消除最後一個後部元件以獲得與推出的 Leica-R 鏡頭相同的配置。 7年後; 奇怪的是,在 1972 年至 1973 年間開發的進一步 Glatzel 項目中,將導致 Distagon 35mm f / 1.4,有一個 35mm f / 1.5 的原型(該系列中的第三個),這反過來又是 Summicron 的複制煤- R 11227 …顯然這是一個最佳方案,一個難以用當時的眼鏡和軟件完善的到達點,兩院最好的數學家繼續研究類似的概念……很有趣,不是嗎?



歸根結底,R 的 35mm 範圍始終處於 M 同源版本的陰影之下,也許是因為 f / 1.4 型號來得晚(而且非常昂貴和沈重),而又小巧又非常明亮的;Summilux和Summicron-M比R同類產品更受青睞,它們更龐大,更不明亮,甚至在家族中甚至更高貴。

反之,35mm R的光學性能要算更優秀,並且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方面完美地處於測距儀模型的高度,特別是邊緣上的表現,在 R 中可能比在 M 中更高和更均勻,而M總是集中在中心點上;當然,隨著“Asph”版本的出現,沒有故事可言,但是 35mm R 的典型徠卡微距對比度和無可否認的實用性以及氣泡完美居中的可能性和非常近的聚焦距離,是不可否認於單鏡型的優勢,它可以提供肯定等同於測距儀同級同等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