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3 月. 29, 2023/星期三

人生的選擇

人生的選擇: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

“小目標”一定能積累成“大目標”嗎?

1/5、模糊的正確

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假如你置身濃霧中的叢林,只依稀通過太陽辨別方向,你發現此刻正確的方向上泥濘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麽,這就叫“模糊的正確”。

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不一定會做對,所以是“模糊的”,但你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確”。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條大路,這就叫“正確的模糊”。

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會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確的”,但你並不知道這條路將把你帶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確的模糊”。

這句話的原文是“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would rather be vaguely right than precisely wrong.),是巴菲特1986年致股東們的信中的一句話,但這屬於標準的“正確的廢話”,相當於“寧願吃飯,也不吃屎”——既然你都說它是“錯誤”了,那當然就“不要”。

事實上,不管是投資,還是職場,我們並不是在“正確”和“錯誤”之間選擇,而是身處一片模糊中,在“當下的正確”和“長久的正確”之間選擇。

理論很好理解,但現實卻很遺憾,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正確的模糊”——也就是身邊能看得清卻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2/5、務實的陷阱

我剛剛進入廣告圈時遇到的一位老板,屬於那種商業嗅覺靈敏、執行力又強的人,早年在報社當記者,後來廣告業發展起來後,下海開了一家廣告公司。

廣告公司經營了幾年後,他開始註意到互聯網,公司業務開始涉足搜索引擎優化,當時用百度的人剛剛超過Google,所以起步很順,然後又順勢做“流量聯盟”賺的錢,剛好填補廣告公司的虧空。

之後“流量變現”變成下三路的生意,他又把流量導入社區,社區做起來後,想著電商變現,又開始進入電商,之後又引入O2O、知識經濟等等……,互聯網的風口,他至少趕上了一半,而且都不算晚。

但跟同期進入互聯網創業的人相比,他既沒有大起,也沒有大落,生意規模一直都差不多。

分析原因,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很務實的人,選擇的所有生意都是有現金流的,不會把自己做死,也不會亂燒投資人的錢,堪稱“海派互聯網人”的縮影。

在寫這篇主題時,他的經歷忽然從我的記憶中跳了出來,我意識到,他的問題恐怕正是出在“務實”這兩個字上

每一個創業的人都懷著夢想開始,可都很快陷入資金不足、人才短缺、技術弱、市場開拓慢的濃霧之中。此時,任何的市場機會,即使不是你想要的,對於你而言,都是“濃霧中的路”,你很難避免它的誘惑。

“濃霧中的路”是“正確的模糊”,你在濃霧中可以找到一條條的路,卻不知道這些路將將你帶向何方。有了流量,沒有利潤,就想著做電商,結果做著做著,手段變成了目的,整個業務結構和人力結構都開始“四不象”,最後變成一家沒有戰略純粹為了活著而活著的公司。

說到這兒,很多人恐怕要說我“站著說話不嫌腰疼”,如果不選擇這些當下能給我們安全感的路,我們還能怎麽辦呢?

3/5、“模糊的正確”的兩個特點:足夠遠大,不易變化

看喬布斯傳記時,你會發現,他的一生做出過很多錯誤的判斷與決策,單從數量上說,比正確決策更多,比如說:

早期的麥金塔電腦,為了美觀和低噪音,取消了散熱風扇;

他曾經反對開放APP,曾經認為Safari瀏覽器才是最重要的;

認為“沒有人會買大屏手機”……

為什麽這麽多錯誤還是沒能打敗喬布斯,因為它的錯誤都是戰術性的,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影響漸弱,而正確的決策都是戰略性的,都是朝著同一方向不斷累積。

想一想,在濃霧的叢林中,什麽才能在一片模糊中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呢?

唯有太陽。

1970年,讚比亞修女給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信中修女質問: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麽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麽能舍得為遠在太空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NASA很快給修女回了信,信裏有這麽一段: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制作流程;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

你可能會問,為什麽先設計出宇航員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心臟病患者造出遠程體征監測設備呢。

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象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這封信發出後十幾年,美國的半導體行業打敗了日本,幾乎獨霸該技術幾十年,才能用來制裁我們。正是“登月工程”造就了一大批半導體的公司和人才——其中包括創造了矽谷的“仙童八叛逆”。

只有足夠遠足夠大的目標,才有方向的指引性,這也是“模糊的正確”的第一個特征。

“模糊的正確”的第二個特征就是“不易變化”。

在一次演講中,亞馬遜CEO貝索斯說:“人們經常問我:未來10年什麽會被改變?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普通。從來沒有人問我:未來10年,什麽不會變?“

以前企業管理界流行一個詞,叫“擁抱變化“,我們總希望在變化的年代,抓住下一個機會。但貝索斯卻給我們另一個思路:在你的身邊尋找,找到那些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變的東西,也許更重要。

貝索斯為亞馬遜找到的答案是:“在零售業,我們知道客戶想要低價,他們想要更快捷的配送,他們想要更多的選擇。這一點未來10年都不會變。”

這就是亞馬遜管理中著名的“長線思維”戰略,它基於“多、快、好、省”,這些不變的基本人性。

為什麽“不變”的目標比“可變”的目標更重要呢?

假如你每年做五件特別困難的事,成功率只有20%的話,你會怎麽做呢?

答案是專注於做成一件以後最有可能遇到的“不變”的事,這樣一來,五年之後,五件困難的事,你都能完成。

如果你看那些偉大的公司的商業史,你就會發現,它們的決策正確率並不高,但它們做對的事,往往是一勞永逸的事。

做易變的目標,就像俄羅斯方塊,成功會自動消除,失敗會不斷積累;

做不變的事情則相反,失敗會自動消除,成功會不斷積累。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例子都太大了,跟我有什麽關系呢?

好吧,那我下面就從“填志願”“寫方案”“投資”三個普通人都會面臨的選擇,談談如何區分“模糊的正確”與“正確的模糊”。

4/5、三個“模糊的正確”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高考填志願。

很多家長都會根據目前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最熱門最有錢途的專業,可這正是“正確的模糊”。

職業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選擇,這麽長的時間,所有職業都會走出一個甚至幾個興衰周期,可謂滄海桑田。預測成功的概率實在比瞎蒙好不了多少,包括那些專業機構對未來專業熱門度的預測。

最好的方法是追求“模糊的正確”——選未來的專業並不代表眼前你就得走上這條道路,但它往往代表一個未來的遠大目標。這就是我在《高考填志願選專業,最大的“坑”是什麽?》一文中列舉的兩類:

第一類,可以二次選擇的目標:對口行業和職業比較寬的專業,比如貿易、營銷、經濟、管理,或者所有行業都需要的會計等專業,這些專業都為你未來的二次選擇留下了或大或小的空間。

第二類,不易變化的目標:最典型的就是興趣愛好——前提是你有明確的興趣。

第二個例子是撰寫方案。

我發現,工作中所有平庸的方案有一個共同點:先是按照經驗寫一些放之天下皆準的套路,再把大家都知道的內容填進去,最後按照工作要求,從結果倒推一些分析。

這些方案看上去都是完整的,但仔細分析,都是證據不充分,論證不清晰,邏輯跳躍,完全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原因就在於,你寫的每一個字都是隨手可得的想法,都是“正確的模糊”,最後就變成一份“完整的廢話”。

好的方案,一定要從一個宏大而清晰的問題開始挑戰,一開始就要認準這個方向去解決問題——哪怕遇上最困難的,也不要繞開,或者短暫繞開後,一定要再回來。

這樣的方案如果難度太大,有可能結構不夠完整,但常常有一定的新意或深度,給討論留下很大的空間。

往“正確的方向”上做困難的事情,就算是失敗了,相比“模糊的方向”上做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前者的價值必定更高。

最後的例子是“投資”。

主動性投資的內容主要在我的另一個專門講投資的號上,這裏只講大部分人都要遇到的“如何選擇股票型基金”。

大部分人都喜歡在牛市買基金,又都喜歡選擇近幾兩年業績很好的基金,這就是只看眼前,而看不清持久價值的“正確的模糊”——牛市業績最好的幾支基金,都是靠重倉押寶,大概率會在今後兩三年跑輸平均水平。

事實上,真正靠譜的基金,靠的都是持續的小幅贏利,熊市少虧錢,反而在大牛市,因為要控制風險,往往跑不贏大盤。

只要持續小幅贏利,回撤又不大,靠覆利就能獲得很好的業績,這就叫“模糊的正確”。

5/5、把模糊放在現在,把清晰留給未來

最後總結一下選擇“模糊的正確”的幾條原則:

1. 所謂“正確”,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所謂“模糊”是你現在並不知道具體如何實現它。

2. “模糊的正確”的總成功率一定低於“正確的模糊”,它的原理是:失敗會慢慢消除,成功會不斷積累,直到達成目標。

3 “模糊的正確”常常會遇到挑戰,但基本不會犯致命的戰略錯誤。

4. “模糊的正確”不排除“小目標”,但“小目標”必須是“清晰的正確”。可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小目標”只是在逃避最困難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模糊”。

5. “模糊的正確”執行到一定程度,你就很容易把自己保持一個相對簡單的狀態——而覆雜性代表脆弱性。

6. “模糊的正確”一開始,你需要經常“做減法”,從紛繁的欲望中找到你最想要的東西;但到了後來就不用這麽操心了,因為你已義無反顧,別無選擇。

人生的道路總是越走越窄——你沒看錯,不是越走越寬,因為每走一步,你未來的可能性就減少一些。

所以,把模糊放在現在,就是把清晰留給未來,把錯誤放在現在,就是把正確留給最後的目標實現。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思維方法”相關的文章
人神共奮​職場等 2 個話題下的優秀答主​關註他104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914063


人生中,無所謂「錯誤的選擇」!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個人成長 shutterstock

選擇本身沒有什麼對錯或好壞,就算因此吃了虧,繞了一大圈走錯路,也許還是能到達「對」的站。每個選擇都是有意義的,都使你們成為「今天的你們」。

或許是出於誤會,或許是因為我總能掏心掏肺地語出驚人,事隔二十年後,當你們都已經各自成為兩個孩子的父母了,偶爾還是會有些關於親子教養的雜誌會來邀訪。前陣子有朋友告訴我說,我有一篇關於「親子教養」的文章在海峽兩岸的網路上被瘋傳,程度已經到達了像病毒一般。有朋友將這篇文章傳給我看,題目是〈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前面還多加了一個很聳動的標題「轟動整個臺灣的親子文章」。我讀了又讀,這不是我寫的文章啊,但卻是我一年多前接受雜誌訪問時說的話,內容經過採訪記者重新整理,編輯精心設計了標題,用了第一人稱書寫。

其實任何訪問,我都是隨口就開始說,不需要照著訪問題綱。我沒有什麼章法和大道理可依循,沒有章法的回答,往往可以顯現出回答者的真誠和坦白,對我而言,誠實是最好的回答

我先從自己從小活在沒有選擇和不會選擇中講起,對我而言,連去買件衣服都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不懂自己要什麼。所以當我成為父親後,就非常仔細面對你們的每個選擇,陪伴你們做出生命中的一些決定。但是我深信,選擇本身沒有什麼對錯或好壞,就算因此吃了虧,繞了一大圈走錯路,也許還是能到達「對」的站。每個選擇都是有意義的,都使你們成為「今天的你們」。

其實,我是在彌補我自己小時候老是被父親恐嚇說:「你這樣做,人生就毀了。」的恐懼和不安感。所以我才會說出「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這樣的句子來,其實我是鼓舞著在童年被嚇大的自己。

好高騖遠又怎樣呢

我忽然回想起來,很少壓抑自我的笨頭,從小學開始就老是喜歡全校最漂亮的女生,而且笨頭都會告訴我。到了高中時,我還攤開地圖研究路線,協助笨頭去追求全校最美的吹長笛的女生。最後雖然沒有追成,笨頭似乎也不在乎,你說至少你試過了。然後立刻訂了下一個目標,也是個漂亮女生。

笨頭大學畢業後一時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忽然說想出國讀電影,完全沒拍過短片,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你,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的前十名。懂得行情的人提醒說,連拿到公費留學的人都不會這樣填;你告訴我,出國讀書非常昂貴,尤其是讀電影製作,如果不能讀到最好的,就不要出國了。結果被一連串回絕之後,竟然收到最後一封信,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五年後你畢業了才告訴我說,前一、兩年你完全跟不上,被老師一再勸退,但是你堅持不肯放棄,最後還以研究所榮譽獎畢業。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是想要最好的,你努力去爭取,也吃了不少苦頭。

別人可能會笑你好高騖遠,很不切實際。可是我不會,我承認我沒有你這樣的勇氣,我一直很自卑。我羨慕你,甚至嫉妒你,我希望自己能有你這樣的勇氣和對自己的期待,所以,我怎麼會阻斷你對未來的想像呢?我當時的想法是,就算是讀不下去,再想別的道路,只要你願意自己擔後果,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人生不會因此而毀了。

我不是英明的爸爸,我是笨企鵝

我不是英明的爸爸,也沒有任何教養方面的知識,我甚至連哪一所小學比較好、哪一所中學是明星或是貴族學校都搞不清楚。我相信越自然越好。因為搬家的關係才知道妳們小學畢業後將要讀的是一所明星國中,當時我還後悔得要命,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讀全臺北市最沒有升學競爭力的小學,覺得那樣的成長很豐富而快樂。

快樂成長真的很重要,那會影響一個人這一生的人生觀和對世界的看法。我不懂什麼是最正確的教養聖經,我只是真心相信,許許多多的大人一輩子做過這麼多錯誤或是很愚蠢的選擇,真的沒有比天真自然的孩子高明到哪裡,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先要搞清楚:你是誰?你要怎樣的人生?那都會決定你所做的選擇。人生不是在尋找答案,人生只是一連串對自己的叩問。我是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我想好好愛你們,就像重新愛我自己一樣。

還記得笨頭研究所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時,曾經問我說:「如果我最後去婚紗店當攝影師,你會不會覺得白白花了那麼多的學費,很失望?」我很肯定的說我不會,然後我說:「如果你終於明白當初自己的選擇是錯的,或是電影這行業根本沒有路可走了,你去當個婚紗攝影師養活自己,養活家庭和孩子,有什麼不好?每天看著一對對喜氣洋洋的新郎新娘,人生充滿了喜氣和希望。Why Not?」你回答說:「如果是這樣,根本不需要到美國念那麼久的書。」我說,那可是你生命中很珍貴、很奢侈、很難得的一段生活經驗,笨企鵝可以幫你做到,我非常開心。

我自己大學讀了四年生物系,又在醫學院教書做了兩年研究,拿助教獎學金到美國攻讀分子生物博士,之後我放棄這一切,我不是整整浪費了快十年嗎?我後來從事的電影、電視、文學、行政工作看似和這些經歷及學習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這就是我想要說的。

本文摘自《誰幫我們撐住天空

作者簡介_小野

1951年生。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助教。

198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服務,結識導演吳念真,並與幾位朋友一起合作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1990年代初,擔任由《遠見雜誌》所投資「尋找臺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2000年出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出任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小野以《蛹之生》一書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屢次獲獎肯定,包括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及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民國六○年代十本書之一。

其相關創作已超過百部。在書寫第一本書《蛹之生》時,他以青春熱情與世界對話。30多年後,小野的「人生問答題」系列再度寫下創作高峰,《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獲得金石堂2012年度作家風雲人物獎,《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獲選為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2014年,《誰幫我們撐住天空》真摯記錄小野在劇烈的變動中重拾初衷的生命歷程,從書寫到投身行動,思索生命最本源也最重要的價值。

小野2019-07-22 13:56+A-A加入收藏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9072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