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3 月. 4, 2023/星期六

何謂健康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1947年的定義,健康是指個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 良好的一種狀態,而不僅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因此,健康是人身體機能、心理 和社交生活達至合一而整全的狀態。

edb.gov.hkhttps://www.edb.gov.hk › HMSC_Booklet2_C_p44PDF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主題冊


健康是指生物的功能性和代謝效率的水平。

對人類而言,健康是指個人或群體面臨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挑戰時,適應及自我管理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於1946年6月22日WHO於紐約舉辦的健康大會,61國簽署並於1948年4月7月生效的WHO組織法序言(《世界衛生組織官方記錄》第2號第100頁)定義健康廣義來說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此定義相當有爭議,特別在其實務上不易評估,以及用到「完全」一詞所引發的相關問題。後來也有組織提出新的定義,有些定義將健康及個人的滿足相關連。例如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及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等國際分類系統,也常用來定義及衡量健康的組成。

有關預防及治療人類健康問題及促進人類健康的系統性活動會由醫療保健服務機構進行,而有關動物的類似議題則會由獸醫進行。

健康一詞也常用在許多非生物,且對人類有影響的物體,例如健康社群、健康城市或是健康環境等。

已知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個人健康的狀態,例如背景、生活形態、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及靈性,這些稱為「健康決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研究已發現過大的壓力會影響健康。

定義

生物體

對任何生物體,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

健康也意味着有繼續生存的期望。

對有情感的動物,例如人類,自演化以來就有追求生理面與物質面兩種更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對健康的認知與要求會有更廣的概念。

健康與生病不是絕對的對立面,而是相對的有過渡性階段的狀態。處於此階段的人,稱為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性調查指出,全球只有5%人群處於健康狀態,20%經醫生確診為生病狀態,而有75%人們處於亞健康。長期處於亞健康,而無法排除影響健康因素,可能導致人們往生病狀態靠攏。亞健康主要因素有以下四點:一、過度疲勞。二、心血管疾病(無病徵,無徵兆)。三、衰老。四、生物週期。

完整的健康需要每天注意好飲食和保健。調節好一天人體的八大系統,使細胞健康。

指標

社會中檢測族群的指標,包含疾病盛行率、死亡率、出生率、新生兒生存率

保持健康

保持健康是漸進的過程,都會受到醫療衛生知識及實務的演變所影響,也會受個人策略及一些組織的影響。

飲食

主條目:均衡飲食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去維持健康有七大類: 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水。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對於人們十分重要。均衡飲食是指選擇多種類和適當分量的食物,以便能提供各種營養素和恰當熱量去維持身體組織的生長,增強抵抗力和達致適中的體重。在進食時,應該按照「飲食金字塔」的分量比例進食及每天喝充足水分,以促進健康。均衡飲食使身體正常運作,有助抵抗疾病,讓人時刻感到精力充沛並維持理想體重。如要達致理想體重,最有效及可持續的方法便是保持健康飲食並進行適量運動。多吃煎炸和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可能會引致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有損人們的健康。

健康飲食的三大原則,分別為:進食多類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注意均衡,以吸收各種所需營養。[15]

健康飲食同時涉及食物安全與衞生的問題。無論是購買還是處理食物、煮食還是出外用餐,均應注意,以避免染病或食物中毒,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運動

主條目:體能鍛煉

運動會強化肌肉及循環系統,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適能,也可以促進健康,如2018年討論度最高的核心與深蹲運動。但若長時間不運動,肌肉將會退化,甚至萎縮。

科學扮演的角色

主條目:醫療衛生1:49荷蘭公共衛生機構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1946年5月

健康科學是科學著重在健康的分支,有二個主要的方向:研究人體及健康相關的議題,來瞭解人類(及動物)體內的運作,並且應用這些知識來促進健康、預防及治療疾病或其他身體或心理的損害。健康科學可分為許多領域,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流行病學、藥學及醫學社會學。應用健康科學應用衛生教育、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及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知識,更進一步的瞭解健康相關議題及促進人們的健康。

公共衛生的角色

主條目:公共衛生1933年紐西蘭的郵票,有許多的方式可用來提倡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可以用以下的話來描述:「藉由社會及組織,公營及私營部門、群體及個人進行系統性的努力,來預防疾病、延長人類壽命及促進健康的科學及藝術。」。公共衛生以人口健康分析為基礎,關注威脅社群健康的事件或疾病。要探討的人口可以少到極少數人,也可以多到包括各大洲的所有人口(例如瘟疫)。公共衛生有許多的子領域,但一般會和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及醫療衛生相關。環境健康、群體健康、心理健康及職業衛生也是公共衛生相關的領域。

自我照護的策略

參見:社會關係1655年,一名女士在洗手

個人健康有賴於自己觀察到有關身體狀況的一些資訊,也和個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做的調整有關。這些包括預防疾病或減少疾病影響的個人行動,也包括像用肥皂洗手及洗澡、刷牙及使用牙線潔牙、食物儲存、準備及處理時的食品安全等。這些日常生活觀察得到的資訊-例如睡眠模式、是否運動、營養攝取及環境特徵等-有助於個人的決策及行動(例如:「我昨晚睡得不好,今晚決定換一個枕頭看看。」)到門診的診斷及治療計劃(例如「一個病人注意到若他的鞋比較緊時,左邊心臟會不適,可能需要利尿藥物以減少體內的水分。」。

相關評論

1999年1月13日,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接受《中天頻道》的「相對論」專訪時自揭個人的養生之道表示,他偶爾會吃人參,但他認為若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則應過很正常的生活。他說,所謂的正常生活,便是不要太勞動、不要吃太多、不喝酒、不抽煙,這才有用,不只是靠人參而已。

2019年12月15日,已高齡94歲的馬哈迪在《新海峽時報》專欄撰寫題為《這就是我的保健秘訣》的文章時指出,飲食習慣是保健的第一要訣,人們應該為生存而吃,而非為吃而生活:「除非是年輕人長身體,否則人體不需要太多食物。對他們而言,食物是身體成長所需,但是食量也不能超出所需。肥胖通常是伴隨過量飲食而至,且肥胖對健康和壽命有影響。」

其他

健康的範圍非常廣泛屬於最核心的事是有關醫學領域方面的如:營養學、疾病預防、公共衛生和公共健康等事務。人們可以調查這些方面來幫助評測健康的程度。

在一些國家,健康包括在滿足更基本的食品、住所和基本的醫療保障後,對身體狀態的管理。很多這類的實踐是為了追求幸福,實際上,是致力於控制富裕的副作用,例如肥胖和缺乏鍛煉。

健康觀念從19世紀後期在西方國家開始逐漸流行,那時正是中產階級在工業化的世界開始出現;也從那時開始,一個新興的繁榮的大眾有了時間和資源來追求幸福和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升。許多早期的消費產品,從玉米片到漱口水,都是從公眾對健康日益增長的興趣中派生出來的。

健康可以用科學的測試或者實踐來維持,例如檢查膽固醇、血壓、葡萄糖 等。它也包含一些有爭議的實踐,例如避免某些食物,攝入某些維生素或者替代藥品。

健康的主觀性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假設的例子來說明:許多人在飲食上避免添加劑,並選擇有機蔬果與食物,但並不排斥疲勞駕駛幾百公里。但統計數據表明,長途駕車的死亡率或者事故發生率,比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危險大得多。但是人們認為避免食品添加劑就覺得「健康」。但為了避免交通不便,駕車而非搭乘大眾運輸時,卻完全不考慮到是否保健。

對健康的追求過程能夠以一種安慰劑的效果來提升健康,儘管用到的技術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能減緩心理上的壓力,提升自我對健康的感知,達到一種提升了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有一些已經被證實了的,對身體不同系統有益的效果,例如:血壓、腸胃系統功能以及免疫反應。

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理健康為「一個人可以實現其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工作有所成效、可以為其所有所貢獻的健康幸福狀態。」,不只於沒有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疾病定義為「在認知、情感或是行為上的特點影響其社交及情緒上的不健康幸福,也影響其生活及生產力。」心理疾病可能造成個人心智功能暫時或永久的嚴重損害,其他詞語包括「心理健康問題」、「功能失調」或「功能障礙」。

16歲以上的法國人約有四分之一有可以診斷出來的心理疾病。這是法國及加拿大殘疾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有思覺失調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重性憂鬱障礙, 躁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及自閉症光譜。

許多青少年因為遇到的社會壓力或社交問題而產生心理疾病,常見的有、進食障礙及物質濫用。有一些方式可以避免青少年出現上述情形,若青少年已經有類似的問題,良好的溝通也會有所幫助。

職業健康

隨著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久坐,因此其造成的健康問題和製造業及第一產業的不同。當代的健康問題,像是許多國家肥胖比例的上昇,以及心理壓力及超時工作等問題,使得工作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

許多國家將職業健康視為是社會的挑戰,並且形成公共組織以確保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像是英國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在美國有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進行有關職業安全和衛生的研究,而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局則管理和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有關的法令及政策。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健康


何謂健康

在我們以往的觀念里面,常常會把健康等同於沒有疾病。但一個人沒生病是否就健康呢?

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僅是免於疾病或是虛弱,而是指個人在體格、精神與社會上的完滿狀態。”由此可見,健康是指在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及社會(社交)三個方面的安寧和美好狀態。

到了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認為健康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在這里除了生理、心理和社交之外,道德健康也被納入健康的範疇。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了具體的健康標志,其中包括:

  1. 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
  2. 積極樂觀,勇於承擔責任, 心胸開闊;
  3. 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 自我控制能力強,善於排除幹擾;
  5.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
  6.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傳染病;
  7. 體重得當,身材勻稱而挺拔;
  8. 眼睛炯炯有神,善於觀察;
  9. 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
  10.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1. 肌肉和皮膚富有彈性,步態輕松自如。

在這11項標志中,其中第一項是對心理和生理兩方面提出的要求,而第二到第五項都是對心理方面提出的要求。可見心理健康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人類的健康情況如果從整體來看確實是大為改善,這也是與醫療和衛生服務標準的改善和提高有關。然而,健康不良在現代人中間仍然是隨處可見,其中影響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不良的生活形態。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到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均衡膳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心理平衡。其實,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因為要保持健康的關鍵所在,就是各人能夠自覺和積極地采納和執行明智的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在日常的生活里面,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健康觀念,充實各樣的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我們應該勇於嘗試各種有益的方法, 積極追求身體的健康,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即使得了慢性病甚至是不治之癥,也要積極地調整生活,樂觀地與疾病共存。同時也要積極追求心靈的健康,管理好情緒和壓力,保持心情的安寧和愉快。除此以外,還應該積極地與周圍的人一起互動,與家人、親友建立和諧關系,並樂意參與社區、民間機構和政府的活動,主動維護社會層面的健康。

常言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們把健康看為重要,並不是說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變得過分害怕疾病、衰老和軟弱。盼望我們都願意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積極鍛煉身體,注意營養和飲食的平衡,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保持樂觀的心態,並且持之以恒,成為真正健康的人。

作者: cocmlivingwater / 05/09/2020
林羚
https://livingwatercocm.org/themearticles/何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