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9 月. 6, 2022/星期二

你的世界觀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國藩

很多人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幸福,富足的生活,每天領著微薄的工資,一邊抱怨著社會環境如何不公,一邊指望著自己不做任何改變就能獲得飛來橫財。這裏面有我們的親人,朋友,也包括以前的我們。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管理學教練、美國著名成功學、潛能激發大師博恩·崔西說:「你渴望的程度是你能力唯一真正的限制。」打個比方,對於貧窮人而言,在3天內籌集10萬人民幣有沒有難度?有。但是如果是他的爸爸或者媽媽,或最愛的人生病了,在3天籌不到10萬治病,生命就結束了,那他能籌到嗎?大部人的回答都是:「可以」。所以,你的渴望是你能力唯一真正的限制。

而決定你的渴望程度的,就是你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什麼?

世界觀(World Views)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們對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思維的總的根本看法,它是哲學層面的元理論圖式和信念,自上而下地指導著人們的一切行為。從科學解釋學的視角看,世界觀可以被定義為描述、解釋、說明和預測所有現象包括自然和社會的有組織的方式。世界觀有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世界觀和作為個人意識最高層面的世界觀。前者是某種哲學體系,往往以文字或印刷符號為載體;後者是個體心理內容的組成部分,以個律的頭腦為載體,它制約著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是個體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施普蘭格,1987)。

蘇聯心理學界將世界觀看做是性格形成的條件,更是個性傾向性的一個有機組成因素。「世界觀不僅確定個性一般的傾向性、目的性,以及賦予性格以確定性和堅定性,而且還影響人的整個面貌,特別是影響行為舉止、習慣和意向。」(波果斯洛夫斯基,1979)。

我國心理學界與蘇聯心理學界的觀點基本一致,但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根據系統層次理論將心理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最低層次,也就是無意識活動;第二層次是有意的低級心理活動,如感覺、知覺、情緒等;第三層次是有意的高級心理活動,如觀察、意義記憶、思維等;第四層次是最高層次,就是世界觀。可以看出世界觀是建立在前三個層次的基礎之上的,但又可以統馭前三個層次。也就是說,世界觀是在前三個心理層次的基礎上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反作用於前三個心理層次,成為它們的調節者、支配者。

一般說來,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並以此來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在階級社會裏,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的人們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會指導人們採取不同的行動,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

世界觀的結構

1、認識

認識是形成世界觀的基礎或前提。人們通過認識,通過感知、觀察和思維,就能獲得關於現窮,關於精神和物質、意識和存在的一般概念體系。只有當一個人掌握了豐富的、系統的、科學的知識時,他才有可能形成豐富的、系統的、科學的世界觀。

2、觀點

莫洛史卓娜認為,「觀點表現為人對最重要的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人類認識的本質的一定看法」,F .B繆哈密特嘉洛娃告訴我們,觀點是人們在認識的基礎上,「對周圍世界的事實和現象作出的一定評價。」IO.M.史莫列切夫指出:「觀點常常是以評價判斷的形式來實現的。」這樣看法,所謂觀點,就是人們對於客觀現實的一定看法、判斷和評價。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不可能為認識而認識,使自己永遠停留在認識的階段上,而是會在認識之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客觀事物的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可見觀點已不是單純的認識,而是在認識之中,摻入了某種主觀態度,染上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世界觀結構的基本因素的觀點,較之認識要複雜一些了(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1979)。

3、信念

莫洛史卓娜指出:「信念是對周圍世界的比較高級的認識,是人們深信自己的觀點和理想正確性,並要求自己經常準備為了實現這種觀點和理想而進行不妥協的鬥爭。」r,H.史柯尼利克寫道:「信念是一種真理,這種真理乃是客觀意義的認識和主觀意義的體驗的結合。」

B .A.克魯捷茨基在其《心理學》中告訴我們:「信念是行為的重要動機,它和理想緊密聯繫著。信念表現為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定原理、判斷、見解和知識的真實性堅信無疑,認為這些都是無可爭議、有說服力的。並在生活中接受它的指導而力求達到它。信念的情緒方面是和它的深刻的熱情相聯繫的。信念不僅表現為領悟和理解,而且還富有深刻的情感和體驗。」這樣看來,所謂信念,就是人們堅信自己認識和觀點的芷確性。信念更不是單純的認識,而是認識和情感的「合金」。可見信念乃是觀點的進一步的「升華」,它較之觀點要複雜得多了。

4、理想

A. B克魯捷茨基《心理學》寫道:「人們行為的道德動機在理想和信念中表現出來。」「道德理想是人們在活動和行為中應當效法的榜樣。每一個歷史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理想形象,在這個形象中體現著最有意義的特點和這個時代人們的志向(В.А.克魯捷茨基,1980)。

「B.B『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學》指出:「理想一一這是可以預見未來和在某種程度上走在生活前面並反映生活發展趨勢的一種形象。」「理想是生活的綱領,它由對個人在積極的自我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理想是指路明燈,它指引著運動的方向,但依然是遙遙在前,不可觸及。理想號召前進,它包含有自我教育的綱領。」我們認為,理想不單純是人們所追求的某種形象,也就是說,它不單純是一種認識,而且體現著追求者的情感和意志,理想乃是人們知、情、意的結合。

世界觀就是你的格局

哲學上是這樣解釋世界觀的,世,即時間;界,即空間。而格局的解釋是這樣的,格,即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即時間與空間認知範圍的大小。格局其實就是世界觀的另一種表述。世界認識越廣,對事物發展認識越精細,就會產生正確的思想,從而有正確的行動,就必有好的收穫。世界認識越小,越不了解事物發展的機理,就會只關注結果,忽略其中來龍去脈,這樣的人就越容易自私,容易抱怨。世界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為。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一次家裏被偷了,他的朋友寫信安慰他,但他的回信是這樣的:我應該感謝那位小偷。第一,他偷去的只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第二,他只偷去我部分的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1、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一位姑娘把新買的iPhoneX放到鋼琴上,她的同學看到後,說真能裝,放在這麼顯眼的位置,姑娘笑了笑說,我談著幾十萬的鋼琴,你卻只看到了幾千塊錢的手機。姑娘的媽媽對女兒說,你住著幾千萬的別墅,眼裏卻只有鋼琴;姑娘的爸爸對媽媽說,你有著身價幾十億的老公,眼裏卻只有破別墅。眼光在哪裏,格局就在哪裏。

個體在生活中的格局定位,往往就決定了其事業的方向和態度。聽過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乞丐和皇帝的故事,一個乞丐救了皇帝的性命,皇帝就賞賜他,問他想要什麼,隨便說,都能實現。乞丐說?:懇求皇上把我現在討飯地盤旁邊的兩條街也歸我,以前我就被那裏的乞丐趕出來過。這就是乞丐的格局,這樣的格局決定了他只能是個乞丐。

年輕的時候容易短視、目光短淺,盯住眼前的利益。就比如早早放棄學業出去打工的人,在同齡人中也許是比較優越的,能賺一些錢,覺得讀不讀書也沒區別,一樣能賺到錢。但是當青春不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會取代你,而那些同齡的、繼續修煉自己的人卻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2、格局是被不斷放大的

著名的催眠大師馬修·史維說過:你的格局一旦被放大之後,再也回不到你原來的大小。 如果我們的格局,是一個杯子的大小,那麼最多就只能裝一個杯子的水。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把心中的這個杯子變成一隻桶的話,可以裝的水就變多了。如果再把桶變成浴缸,變成游泳池„„當格局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裝進去的東西就越來越多。

格局不夠大,人生終究會被設限。當你還在追求物質的攀比時,別人已經在追求精神的享受了;當你還在為一點小成就而沾沾自喜時,別人已經默默耕耘甩了你一大截。注意看那些經常怨天尤人,因為一點小事就一籌莫展的人,多是格局小的人,因為格局小,心胸就小,就會常常一葉障目,碌碌無為。既不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不想為了理想而奮鬥。

3、格局就是你世界的寬度

也許我們會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辯論中說得對方啞口無言,或者在一次考試中拔得頭籌,或者被某位師長誇讚為天資聰穎、前途無量。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僅僅因此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時此刻,世界的某個角落,也許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也許在波士頓的一間公寓,也許在日內瓦的一間實驗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棟隱居的木屋中,有一個和你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正在構思一件偉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醞釀一個偉大的發現。而你對此全然無知。你只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並臆想自己是這個小王國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放大你的格局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人生需要格局,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會擁有怎樣的命運。

1、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

謙遜,有的時候不是和傲慢相對的,而是和無知相對。只有謙遜,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才會更加認真地去學習。泰戈爾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也是因為,當我們處于謙遜的狀態時,才知道自己有多麼地薄弱,才會想到反思自己,然後提升自己。

世界很大,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很渺小,所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做人最怕的就是自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總是自以為是,這一定是錯誤的。要把眼界格局放大,就得保持謙遜的態度,知道自己不知道,反思就是向上的動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明白該從哪裡提升自己。

2、多經歷一些大場面

如果你面對過5000人講話,那麼你再對50人講話時就遊刃有餘;如果你管理過兩千萬資產,那你帳上顯示餘額兩萬元時,就不會過於興奮;如果你閱人無數,那你就不會盯著一個長相尚可的男生流口水。格局是一次一次被放大的,如果把自己局限在小地方,小範圍的交際圈,就如井底之蛙一樣,你看到的就只是這片天空,而不曾想過還有更廣闊的天空,更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3、不斷接觸比你層次高的人

如果你整日跟室友們討論的是哪裡飯菜好吃、哪個人三八舌長、哪個人翻了你一個白眼、哪個人偷擠了你的牙膏、哪個人是你評獎學金的強勁對手,那你格局就會越來越小。你要知道,村里經常有為一隻雞而彼此打破頭的村民;學校里也出現過因為學習競爭而毒死室友的舍友。世面見少了,就會跟麻雀一樣飛不高。世面見少了,沒見過什麼鳥事都會感慨驚嘆。世面見少了,思路就不會開闊。世面見少了,格局也會很低。想方設法進入更高級別的圈子,耳濡目染;當然,不能光搞鑽營,思考、做事都要提高一到兩個層面去才行,實踐。

4、始終保持學習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會出現很多新的事物,會有很多新的觀念,會有很多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反哺告訴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長輩需要向晚輩請教新知識、新科技,不然就會不適應這個社會。所以,不管是哪一代人,都要始終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讓自己不斷接受知識的改組。

另外,要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動機,如果失去好奇心,對什麼都興致平平,就很難進步,也很難找到生活的樂趣。

References:
В.А.克魯捷茨基:《心理學》第一編第四章第三節,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0
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普通心理學》第一編第五章第六節,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周曉虹. 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J]. 青年研究,1988(11):24-28.

2018-01-26 由 小麥心理 發表于資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8glz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