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9 月. 12, 2023/星期二

自戀者能害你家破人亡

「自戀者」可以害你家破人亡?

Credit: Timothy Takemoto via Flickr

自戀戀到升天堂

最近陸續有朋友談起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的著作《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SIDETRACKED),書中提及199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一項調查,也有不少研究非常適合導引本文要分析有關「自戀人格」的心理問題。那項調查訪問了一千名美國人,要他們回應一條獨特的信仰題目:「你認為誰最大可能上天堂?」,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柯林頓(Bill Clinton)能升天堂的機會有52%;麥可喬丹(Michael Jordon)的機率有65%;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應是眾望所歸,認為她有79%的機率上天堂。最令人好奇的疑問是,那調查中最高機率升天堂的是誰?答案是「受訪者自己」﹗普遍受訪者認為自己高達87%的機率升天堂,作者西絲卡引述道:「德蕾莎修女是有很高的機率上天堂沒錯,但只有一個人上天堂的機率勝過她,那就是我。」[1]

當筆者在網路上分享這項調查的時候,有網友表示難以置信,甚至以為是虛構調查,旨在跟他們開玩笑哩﹗但假如我們讀過珍.圖溫吉(Jean M. Twenge)與基斯.坎貝爾(W. Keith Campbell)合著的《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一書,便會開始明白,「自戀人格」已成為在全球大城市生活的人相當普遍的心理問題,而且有不斷加深惡化的情況。[2]

嫁給自戀者,是愛情的悲歌

承接著1997年的那項調查,無獨有偶,《自戀時代》作者圖溫吉分享一些自戀者的生活記錄,指曾有自戀者經常將自己與耶穌相提並論,理由是他自己也是猶太人,而且亦是十二月底出生,「因此」內心陶醉自己與耶穌必有密切關聯。另外,一位自戀丈夫原打算出門替兒子買校服,最終校服買不成,卻買了自己喜愛的高爾夫球桿套裝回家;更有位丈夫購買一枚鑽石耳環給自己,代替送給太太的聖誕禮物。當然,自戀之所以成為「問題」,絕不止於這些生活趣聞,似乎只是滑稽好笑,無傷大雅。不過,在剖析自戀為社會帶來何種嚴重問題以前,必須強調,談論「一般」自戀人格帶來的心理問題 / 心理病,跟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存在明顯區分,後者會嚴重影響生活,屢屢遭遇傷害、無法工作等;接下來筆者要談論的是前者:自戀人格。

當社會擁有自戀人格者愈來愈多,那麼,瘋狂消費、惡性競爭、盲目冒險、自私自利、攻擊謾罵、婚姻破碎等現象亦隨之極為普遍,我們先從婚姻談起。由於自戀者的自我中心、貪慕虛榮,他們會利用伴侶達到功利目的,例如男自戀者需要一個能充當「花瓶」的女人,讓他感覺起來更有權力和魅力,受到眾人注目,一旦對方不能維持雙方的地位和魅力,便會立即結束關係,以其他可以滿足條件的女人代替。這是基於自戀者將所有感情和心神投放在自己身上,情人不過是借來填補空虛,一段關係充滿利用和包裝,往往令伴侶、孩子的身心遭受極大傷害。圖溫吉強調「許多與自戀者的關係都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以及悲慘的結尾」,主要原因在於,自戀者人格特質至少能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散發出風趣與自信的一面,能一時迷倒身邊人,可是關係一旦延長,被利用的條件不再滿足,必換來撕裂與衝突,在自戀者潛意識中,替換一個人猶如物件,並無本質的分別。

自戀上司不斷製造人禍

自戀人格在各行各業,會令工作環境帶來充滿羞辱、指責和惡性競爭的問題。美國進行過一項調查,90%的護士指醫生曾以言語羞辱她們;另外,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經常感受到同事的「敵意」;更有研究指,一些企業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的「混蛋」之後,利潤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有良好影響。這關鍵在於,自戀者因為滿足個人自尊和強大的權力慾,會不擇手段造成不必要的競爭,以及在成功爬上較高位置後,以上司身份利用下屬宣洩個人威權, 往往不能接受被拒絕、被否認和不服從的情況;在發展事業方面,他們執迷於自以為的「成功感」,不是麻木冒險,就是只能維持在較小規模的公司經營,局限業績,排劑其他意見。這樣的工作環境,會使「自我聚焦」(self-focus)的風氣不斷漫延,上司不能從他人或團隊的觀點、整體工作效率去決策問題。

真實的例子,就是美國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遭遇的失敗,當執行長史考特(H. Lee Scott)將業務進軍德國後,未有理會「營業時間和商品定價」的策略,而這方面的意見,早有中階經理人研究過德國法律與企業文化之複雜,向高層提出,但礙於執行長的偏執,終於賠掉德國的分店,損失慘重。而研究自戀人格的學者,正是多番提及自戀者若站在較高位置,權力慾極易造成這類令公司虧損 / 發展艱難的情況。

Credit: el Neato via Flickr

無法代入觀點,禍延下一代

有一個測量人們「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實驗,就是用手指在自己的額頭上寫上英文字「E」,如果受試者在旁觀者面前將「E」字寫成了反方向,即他寫的時候只考慮到給自己觀看,忘記了別人觀看必須讓他們看成原有「E」字的方向,這種心理特質的人比較難做到「觀點取替」,意味著較易有自我中心的傾向。

事實上,自戀者的問題並不「及身而止」,可能延禍養育成自戀的下一代。就典型自戀孩子影響學業的研究,找來就讀基礎心理學課程的大學生,被評為自戀分數最高的,成績最差;被評為自戀分數最低的,每每是系裡成績奪A的學生。箇中原因,是自戀學生對自己表現的判斷不切實際,認為自己相當優秀,留在虛無飄渺的幻想之中。

最嚴重的自戀孩子,高度自尊到了一個地步,更會出現極強反社會人格的暴力傾向,害人不淺。《自戀時代》舉引了不少槍殺案例子。2007年4月,韓裔學生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把三十二名師生槍掉,再吞槍身亡,他犯案前,宣稱:「拜你們之賜,我像耶穌基督一樣死去,以啟迪世世代代軟弱與毫無防禦能力的人。」此外同年12月,羅伯特.霍金斯(Robert Hawkins)在購物中心開槍射殺九人後自殺,遺書寫道:「可是想一想,我他媽的就要出名了。」構成這類慘案,背後固然有不同層面的因素,但歸納犯案者的人格特質後,連採訪案件經過的記者,事後分享相關案件內容感受到犯案者強烈的「自戀」傾向。

我們需要更新這個自戀時代

最後,圖溫吉及坎貝爾書中建議我們面對社會自戀問題,一方面我們盡可能「迴避」與自戀者接觸,另一方面從根本著手,父母可減少對孩子過份的讚賞,應將優點放在孩子完成事情的意義上,而不是迷戀個人先天的獨特性,同時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除了培養個人內省和謙虛的特質外,我們亦應盡量建構新的社會風氣,將榮譽感投向慈善和環保等方向,造就對整體社會得益以換取自豪感,代替完全宣示個人能力和炫富的生活觀,寧願以此成為個人包裝。

誠然,筆者身在香港,也感受到社會自戀風氣之強烈,尤以政治界、金融界、法律界、演藝界,以及部分所謂「文青 / 偽文青」等年青一代最為嚴重,前者崇拜權力、榮譽與財富,後者迷信自我、標奇立異、酸刻嫉妒、逃避現實、難耐艱苦。這些問題,看來需要為整個時代的基礎及大專教育帶來革命,融入對生命、人性更宏濶的知識視野,建立理性的認知系統,才能逐漸減緩。

談起教育,筆者發現不少讀書人對「人性與道德」的議題存在扭曲與誤解,未來筆者會陸續就千古以來善惡的問題,融入心理與科學為讀者分享。

  1.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著:《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 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臺北市:商周出版,2014年7月,p.31。
  2. 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Jean M. Twenge & W. Keith Campbell)著:《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4年7月。

王陽翎(于非) ・2014/11/05 ・320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98  ・九年級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