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8 月. 10, 2023/星期四

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16特徵 你中了幾項?

你知道嗎,其實每25人中就有1人具有反社會人格,他們多半默默地在這個社會裡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現代病態心理學之父克勒利歸納心理病態16個最主要的行為特徵,讓我們一起關心自己的心是否生病了,也關心身邊的親朋好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持續性的眼神接觸,可能會讓人覺得是有敵意的表現,因此前往動物園參觀的遊客經常被告誡,千萬別瞪著大猩猩看,以免被解讀為攻擊性的訊號。人類世界似乎也一樣,否則對眼比賽就不會有這麼高的挑戰性。

我是一個社會病態者(sociopath),俗稱反社會人格。無論是由於基因異常還是環境因素,我的病是現代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中屬於「對他人權益不尊重及侵犯的廣泛模式」診斷要點是缺乏良心自責,習於欺騙,不符合社會一般規範

我是有策略性的,精明的,聰明的,有自信的,有魅力的,但對於他人的困惑和情緒的社交訊息(social cues),我卻無法適當反應。心理病態(psychopathy)社會病態(sociopathy)在臨床上始終糾結不休,現在兩者已廣泛交叉使用,在學理上兩者的區分是基於遺傳學、侵略性等因子。

從遺傳的角度來說,我這些特質或許可透過我父親追溯到我祖父身上。據說我的祖父個性很冷漠。從他滿臉的傷疤可以看出來,他個性衝動愛冒險、喜歡動粗。

我的成長背景強化了我這些遺傳傾向,不過可能跟你從電視電影裡描繪的反社會人格者不一樣。我不是虐童案的受害者,也不是殺人兇手,更沒有犯過罪。我從來沒坐過牢,甚至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在現實生活中,我是個傑出的律師和法學教授,是人們眼中典型年輕有名望的學者。我固定捐出所得百分之十給慈善機構,每週還義務到主日學校授課。我有一群很好的親朋好友,我很愛他們,他們也很愛我。

每25人就有1個社會病態者

聽起來,我是不是跟你很像?或許你也和我一樣是社會病態者喔!根據最新估計,我們這種人佔總人口約百分之一到四(也就是每二十五個人當中有一個),比厭食癥或自閉癥的人口比例還要高。

可是你堅稱自己不是連續殺人魔,也從來沒坐過牢?其實,大多數反社會人格者也都沒有。但不是罪犯,不代表你就沒有反社會傾向,這點可能會讓某些人大吃一驚。據統計,男女受刑人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具有反社會傾向,儘管真正的重罪有大約一半都是反社會人格者所犯。

然而大部分反社會人格者都沒有淪為階下囚,真相是,大多數的反社會人格者都默默地在這個社會裡自由自在地生活著,擁有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以個人不同的適應程度融入社會,事業成功,然而這個社會卻對反社會人格者視為洪水猛獸。

那麼,反社會人格者到底是什麼模樣?老實說,反社會人格者為數眾多,個個都不一樣,最起碼有一個就像我這樣。或許還有一個像你一樣?

你是不是有很多朋友、很多情人,或很多崇拜者呢?如果是,並不代表你就失去成為反社會人格者的資格,事實上恰好相反。儘管反社會人格者的聲名狼籍,但多半富有特殊魅力,卻可能很膚淺。然而,在這個你爭我奪、充滿陰鬱與平庸事物的世界,人們反而容易受到反社會人格者突出的獨特性所吸引。

你是不是常常自我感覺良好?我是,對嗎?的確,反社會人格者往往極度自戀。我渾身散發著過度的自信,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容貌和社會地位。我的自信,最明顯的就是我能長時間和別人維持眼神接觸。有人稱之為「掠食者的瞪視」(predatory stare),幾乎所有的反社會人格者都如此。

持續性的眼神接觸,可能會讓人覺得是有敵意的表現,因此前往動物園參觀的遊客經常被告誡,千萬別瞪著大猩猩看,以免被解讀為攻擊性的訊號。人類世界似乎也一樣,否則對眼比賽就不會有這麼高的挑戰性。

但反社會人格者不同。面對持續的眼神接觸,我們不會膽怯,也不會禮貌性地把眼光移開,所以看來就像是有自信、有野心、勾引或掠奪的表現。的確,瞪視可能會讓人感到渾身不自在,但卻令人興奮,感覺就像意亂情迷的煩躁不安。

許多人認為,擅於操控別人,正是反社會人格者邪惡的關鍵,但我不認為如此。這不過是一種利益交換。當某某人想要得到某樣東西,例如想要覺得自己是被渴望或被需要的,或想要被別人看做是好人,操控正是一個可以快速滿足雙方需求的捷徑,雖然操控很汙穢。你不妨把它稱為誘惑。

反社會人格者多半喜歡追求刺激,很容易感到無聊,所以經常會做出一些很隨性的決定。這種衝動性格比較陰暗的一面是,我們可能會對某個衝動變得過度偏執,造成忽略,無法傾聽理性的聲音。大多數人在衝動時會變得熱血沸騰,仿彿被沖昏了頭,但我不同,我會變得冷血,變得鐵石心腸。

「我想殺的人,多半是萍水相逢、看不順眼的人」

我從來沒殺過人,雖然我確實曾經想過這麼做,而且我確信大部分人也都有過這樣的念頭。我想殺的人,通常不是和我很親近的人,多半是那種萍水相逢、讓我看了不順眼的人。有一次我到華盛頓首府去參加一場法學研討會,在搭地鐵時碰到了一名工作人員故意找我麻煩,因為我錯搭關閉的手扶梯而羞辱我。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我發現,反社會人格者對於刺激的需求,會以很個人化的方式表現。我並不意外有些人會透過犯罪或暴力行為來滿足這個需求,特別是當生活中經常可以碰到這樣的機會時。我認為同樣合理的是,有些人會選擇透過比較正當的管道,譬如當消防員、從事情報工作、在大企業裡與人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滿足對刺激的需求。

你是不是那種人,可以在大企業、金融界或法界等競爭激烈的領域裡快速升遷?如果魅力、自大、狡猾、冷血和過度理性是反社會人格者的特質,那麼許多反社會人格者最後會在企業界功成名就,或許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讀者們,若你在我的文字描述裡看見自己的影子,我不會意外。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有些讀者有反社會傾向,卻一直沒發現,機率其實很高。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歡迎你。

心理病態16個最主要的行為特徵

現代病態心理學之父賀維.克勒利(Hervey Cleckley)博士所寫的書:《精神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是部劃時代的巨著,書中,克勒利博士將所謂「心理病態人格」,也就是現在學界所謂的「社會病態人格」特徵,做了首度的概括描繪。

根據克勒利的說法,心理病態人格者都具有反社會傾向,但是卻表現得很社會化,他們的感受、欲望、期盼和愛,跟一般人似乎沒什麼兩樣。他們生存在這個社會裡,卻很難跟其他人區別開來。

透過對好幾百個病人的觀察,克勒利歸納心理病態十六個最主要的行為特徵。這些特徵,如今仍被視為是診斷心理病態、社會病態或其他反社會疾患的主要指標。這些特徵包括:

 .膚淺的魅力和良好的智商
 .不會表現出妄想或其他不理性思考的表徵
 .不會有緊張或神經質的行為表現
 .不可靠
 .不誠實、不誠懇
 .不會感到懊悔或羞恥
 .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就做出反社會行為
 .缺乏判斷力,沒辦法從經驗中得到教訓
 .病態的自我中心,沒有愛人的能力
 .不會表現出某種重要的情緒反應
 .在某些事情上缺乏洞察力
 .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上沒有反應
 .飲酒後(有時候則沒有)做出怪異或令人討厭的行為
 .揚言要自殺卻很少付諸行動
 .性生活紊亂、沒有特定對象
 .難以貫徹任何人生規劃


本文摘自智富出版《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

發布時間:2015-10-24 | 747198瀏覽數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1816


識別反社會人格——有益身心

你有反社會人格嘛?
你認識反社會人格者嘛?
你遭遇過反社會人格者嘛?

……

湖南邵東殺師案18歲”主角”被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昆醫附一院女護士被砍傷被告人被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德翼空難客機副駕駛或屬反社會人格

……

據調查,每25個人中就可能有一個是反社會人格。在這個群體裏不乏社會精英,也有許多“人畜無害”的生活著,但同時,其中也有一部分正潛藏在我們身邊,對我們造成一些無形的傷害。

壓抑的來源——學會辨識身邊的人

生活中那些難以解釋的失敗、挫折、情緒起伏與壓力,有時確實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而是源自反社會人格者的無形傷害。

也許你也正在無意識中遭受著“反社會人格者”的刻意壓抑,學會識別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也許是你走出被失敗被壓抑怪圈的第一步!

那麽問題來了,反社會人格者都有些什麽特點呢?

反社會人格者的人格特點

摘自《正常的銀面具》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產生好感。
2、不帶有精神分裂癥的癥狀,思維並不紊亂,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
3、不帶有焦慮癥與情感障礙的癥狀,情緒既少焦慮,也少激動。
4、對人對事既無責任心,亦無義務感;因此,在言行上無法取信於人。
5、缺乏坦誠氣概,予人以虛偽印象。
6、知過而不思悔改,且無羞恥之心。
7、所表現之侵犯別人的行為,事先並無明確動機或計劃,多是起於隱蔽性的沖動。
8、缺乏是非善惡判斷能力,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
9、極端自我中心;在損害別人利益以滿足起私欲之後,不肯對人回報,甚至不願付出應有的親情與愛意。
10、情感冷漠而缺少變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11、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從別人的榜樣行為中學習改變自己。
12、雖不關心別人,卻強烈需要別人的關註與信賴。
13、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人表現惡作劇行為;以粗鄙醜陋的言行惹人厭惡。尤以酒後為然。
14、在兩性關系上,純以自我滿足為出發點,與異性交往從不認真,從不向對方付出真心與愛情。
15、生活無目標,無計劃,也無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對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毀行為。

在上述特征中,尤以無道德之心、無羞恥之心、冷酷無情最為嚴重,一旦有這種傾向,往往會表現為偷竊、流浪和對抗等行為,如果任由其發展還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當我們學會初步分辨反社會人格之後,更重要的是,在反社會人格者面前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反社會人格如何保護自己

摘自《小心,無良是一種病》
1、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
2、在自己的直覺和扮演某個角色(教師、醫生、領袖、愛動物的人、人道主義者、家長等)的人之間,選擇聽從你的直覺。
3、事不過三。考慮跟一個人建立新關系的時候,拿“事不過三”原則檢驗這個人的主張、承諾和他所負的責任。
4、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
5、保護自己不受傷的最好辦法就是避開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
6、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
7、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成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他的真實性格。
8、好好活著就是對反社會人格者最好的報覆!

http://weixin.qq.com/r/nE–59vEaoYVrZ_E9xq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千境小書童 | 心理咨詢師/入千境心理小書童/在線情感顧問​關註他 | 27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550549


反社會人格與精神變態有什麽區別?

雖然反社會人格和精神變態可以以非常相似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兩者之間是不一樣的

大眾往往會給連環殺手或一些做出令人發指行為的人,貼上這兩種疾病的標簽,但並不是所有暴力的人都是精神病患者或反社會人格

除了這兩種疾病的診斷方式、病史、以及治療方式的不同,關鍵的區別在於精神變態患者具有獨特的情感和人際領域,而反社會人格者則沒有

這兩種障礙都有反社會/越軌的領域,但淺薄、冷酷、缺乏同理心、和情感超脫等特征是精神病態的獨特特征

精神變態和社會變態(現在稱為反社會人格障礙,或ASPD)都被歸類為人格障礙。

人格構成了個體的獨特性,那麽到底什麽是人格障礙呢?人格障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01.什麽是人格障礙?

心理學術語中,人格被定義為造就每個人與眾不同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方式

基因、環境、和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暫時的情緒或情感不同,人格通常在你的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1]

當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偏離文化規範和期望,並在社會中造成痛苦或重大問題,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時,就會被診斷為人格障礙[2]

通常情況下,人格障礙會影響個人對自己或ta人的看法,自身的情緒反應、與ta人相處的方式、以及控制自己行為的方式

人格障礙的一些例子: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

然而,本文主要關註的是另外兩種人格障礙: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障礙

雖然這兩種人格障礙在現實生活中都極少出現,但卻經常出現於影視作品中。

這兩種人格障礙都可能會導致暴力,並且經常因為可怕的謀殺和虐待行為成為新聞頭條,所以也經常被混為一談。

從廣義上講,反社會人格障礙,其診斷是基於個人的行為,而精神變態則是基於個人的人際關系和情感層面的

區分這兩者的一種常見方法是將反社會人格障礙描述為“頭腦發熱” —— 脾氣暴躁,行為沖動而古怪

而精神變態責備描述為“冷酷無情” —— 精於算計,缺乏同情心或情感

02.什麽是精神變態?

  • 精神變態會表現出情緒反應減弱,缺乏同理心的特點。
  • 擁有表面的魅力,但內心深處卻是善於操縱他人且易於沖動的。
  • 不尊重ta人的權利和感受,喜歡操縱和控制ta人的行為,缺乏羞恥感,無法建立情感關系[3]
  • 無法忠誠於個人、團體或社會價值觀。非常自私,冷酷無情,不負責任,沖動,既不會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感到內疚,也不會從個人經驗中學習。

精神變態極為罕見——據估計,只有0.5-1%的人口符合這種疾病的標準[4]

精神變態在女性中更不常見。

一項研究發現,實施暴力行為的女性中,大約只有11%是精神變態,但在實施暴力行為的男性中,大約有31%是精神變態[5]

03.精神變態的起源

從《美狄亞》到《一千零一夜》中的沙赫裏亞爾國王,精神變態一直存在於歷史神話和故事中[6]

這種疾病的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的一個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可能是第一個寫精神變態的人

他給精神變態們貼上 “肆無忌憚” 的標簽,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同情心或良知的人。

幾個世紀後,最早描述精神變態的醫學專家之一是法國醫生 Phillipe Pinel

1806年,Pinel把這種情況稱為“精神錯亂”(maniaque sans délire),也稱為沒有譫妄的精神錯亂

他的一名學生Jean Etienne Dominique Esquirol 後來又把精神病稱為“理性瘋狂”(La Folie Raisonnante)[7]

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美國和英國針對精神疾病使用的另一個流行術語是“道德精神錯亂”。

雖然術語不同不同,但都創造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普遍形象,即一個精神錯亂或瘋狂的人。

但精神變態這個詞是怎麽來的呢?

1888年,德國精神病學家J.L.A.科赫(J.L.A.Koch)被認為是第一個使用“psychopastiche”(德語中的精神變態)一詞的人,意為痛苦的靈魂[8]

20世紀之交,精神病的診斷標準開始形成和發展

盡管它最初被定義為缺乏道德核心,但所謂的德國精神病學派將診斷擴大到,包括傷害自己和ta人的人[9]

當大蕭條在20世紀20年代末襲來時,精神病學用 “精神變態” 這個詞來形容那些抑郁、害羞和缺乏安全感的人。

從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出版了兩部關於精神病的文學學術著作。

第一本書是蘇格蘭精神病學家戴維·亨德森(David Henderson)的《精神變態狀態》(Psychopathic States)。

該書聚焦於戴維·亨德森對精神變態者的觀察,他認為精神變態患者在很多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能夠實現自我中心的目標[10]

兩年後,美國精神病學家赫維·克萊克利(Hervey Cleckley)出版了著名的《理智面具》(Mask of Sanity)。

克萊克利描述了他與病人的臨床訪談,這些病人被關在一個封閉的機構裏,並概述了精神變態有關的基本特征[11]

這個標題指的是正常的“面具”,它掩蓋了一個人的精神變態傾向。

這項工作有助於理解這種疾病,並使精神變態的概念更加具體。

繼續向前邁進十年,《診斷和統計手冊》(DSM)的第一版於1952年出版,並將精神病歸為“社會病態人格障礙”

之前會對精神變態者的反社會情緒和反社會行為分別進行診斷,1968年,DSM-II在反社會人格類別下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

1980年,DSM-III將精神變態定義為持續違反社會規範,並完全消除了情感特征。

編譯:Livvy,KGG

關註@壹點靈,了解更多的實用心理小知識吧~

參考

  1. ^Robitz, R. (2018). What a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personality-disorders/what-are-personality-disorders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3. ^Mathieu, C., Neumann, C. S., Hare, R. D., & Babiak, P. (2014). A dark side of leadership: Corporate psychopathy and its influence on employee well-be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9, 83-88.
  4. ^Wynn, R., Høiseth, M. H., & Pettersen, G. (2012). Psychopathy in women: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4, 257.
  5. ^Grann, M. (2000). The PCL–R and gender.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6(3), 147.
  6. ^Kiehl, K. A., & Hoffman, M. B. (2011). The criminal psychopath: History, neuroscience, treatment, and economics. Jurimetrics, 51, 355.
  7. ^Guggenbühl-Craig, A. (1999). The emptied soul: 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opath (GV Hartman, Trans.). Woodstock, CT: Spring.(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0).
  8. ^Hervé, H. (2007). Psychopathy across the ages: A history of the Hare psychopath. The psychopath: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1-55.
  9. ^Hervé, H. (2007). Psychopathy across the ages: A history of the Hare psychopath. The psychopath: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1-55.
  10. ^Henderson, D. K. (1942). Psychopathic states.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88(373), 485-490.
  11. ^Cleckley, H. M. (1951). The mask of sanity. Postgraduate medicine, 9(3), 193-197.

發布於 2022-07-20 17:05
壹點靈 | 已認證賬號​關註 | 23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4052620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否可以治療?| 13條法則教你與反社會人格者相處

在文章 從蓄意傷害學生事件談起 | 3步辨認出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中,我們與大家討論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定義、診斷和辨別等問題。評論區有夥伴提到,希望了解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該如何進行治療以及我們該如何與反社會人格者相處。喏,文章來了喲~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可以被改變嗎?

在美國咨詢師Tanya J. Peterson看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幾乎是不能被改變的。但是,治療也經常被實施在反社會型人格者身上,主要可以幫助想要尋求改變的反社會型人格者減輕一些並發障礙的癥狀,或是出於法律原因的強制治療。

= 1 =

相對有效的應對方式

治療師可以將治療重點放在改變反社會型人格者行為和技能訓練上。由於反社會型人格者缺乏與他人建立真誠關系的能力,心理治療一般會綜合運用行為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和人格矯正與重塑技術,集中幫助反社會型人格者學習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

但即便如此,治療手段依然對反社會型人格者效果甚微。原因便在於反社會型人格者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因此幾乎不會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其次,他們擅長說謊和操縱別人,這也會為治療帶來很多麻煩和風險。

難道我們真的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束手無策嗎?

目前被證實有效的治療,可以發生在“早期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即被觀察到有兒童行為障礙的青少年和兒童身上。這些行為障礙可以包括:虐待小動物、說謊、暴力、缺乏同情心、5歲後依然尿床、不遵守規則、喜歡玩火等等(PsycholoGenie, 2018)。

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個核心特征(Peterson, 2016):

1. 關註整體問題

治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需要對其整體有一定把握,並了解到其中包含的覆雜特征和行為表現,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僅僅針對其中一種表現的治療,比如教育其不再說謊,對於整個行為模式的改變而言是杯水車薪的。

2. 系統化的治療手段

有證據顯示,在現場與反社會型人格者一起工作可以較為有效地促成態度與行為改變。這種治療需要滲透進反社會型人格者的每一個社會功能系統中,包括親密關系、職場、其他活動等等。但不幸的是,雖然這種治療常常會在開始時頗有成效,但在一段時間後大部分人又會回歸到過去的行為模式中。

= 2 =

無效的治療

在Peterson看來,無效的治療方式可能有:懲罰,包括控制入獄等;普通咨詢談話;藥物治療;威脅和懇求;試圖教會反社會型人格者同情和其他情緒。

同時,Peterson也強調,很多專家認為,對待反社會型人格者最好的方式便是從自身切斷與對方的所有聯系。畢竟,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人格障礙,它常常將伴隨人的一生,很難改變。

那麽,我們能做什麽?

在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所著的書《當良知沈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提到了13條對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會人格者的法則,我們在這裏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參考。

1. 最高法則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某些人就是沒有良知。 他們看起來通常並不奇怪,外表仿佛和我們一樣普通正常。

2.做判斷時考慮自己的直覺

不要受別人身份的蠱惑。因為他們也許是教師、醫生、領袖、做慈善的人……你真的很難發現。

3. ”事不過三“原則

當考慮跟一個人建立一種新關系的時候,用“事不過三”這個原則去檢驗對方的主張、承諾和責任承擔意識。每個人都值得第二次機會,但不會是第四次。及時止損能幫助你受到更大的傷害。

4. 別怕質疑權威

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焦慮的感受。要知道,在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關於“服從權威”的實驗中,有60%的人會盲目地服從權威者所下達的違背良心的命令。所以請相信自己良知的聲音,不要害怕質疑權威。

5.提防馬屁精

學會分辨發自真心的讚美和虛假的諂媚。諂媚通常含有操縱他人的意圖,過度的吹捧會使人飄飄然而喪失理性的判斷。

6. 檢視自己對”尊敬“的認識

你是否混淆了“害怕”與“尊敬”的感受?有時候,我們越害怕某個人,就越覺得他/她值得尊敬。事實上,這只是我們易於屈從掠食者的自然天性,需要用理性的大腦來努力克服。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常常是堅強、仁愛而勇敢的人,而非通過恐嚇手段來使別人服從的人。

7. 不要加入他們的遊戲

陰謀詭計是反社會人格者的工具,不要試圖加入他們的遊戲,應該首先註意保護自己。

8. 可以被允許的回避

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避開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與他們接觸和溝通。心理學家一般不建議人們采取回避的方式,但在這種情況下,Stout博士認為例外可以被允許。保護自己不受反社會人格者傷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允許他們進入自己的生活,將他們趕出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生活。

9. 反思自己的婦人之仁

我們應該把尊重留給真正仁愛且勇敢的人,把同情給予那些真正受苦、遭遇不幸的人。切記不要被反社會人格者的“表演”所迷惑,讓同情蒙蔽了自己的理性思考。

10. 不是你的錯

反社會人格者的問題不是你應該承擔的責任。要記住,我們都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請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11. ”求你千萬別告訴別人“

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原因,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其真實性格。不要被他們可憐哀求的樣子所迷惑,你應該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他們保密。不要理會他們說的”這是你欠我的“,或者”你跟我一樣“,因為你跟他們真的不一樣。

12. 捍衛自己的心智

不要讓某個沒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這樣的人說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種失敗。絕大多數人都有良知,絕大多數人都有愛的能力。

13. 好好生活

是的,就是這樣。

正如Martha Stout博士給出的最後一條法則中所說的那樣,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永遠都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如果說我們需要對反社會人格者進行反抗,那麽關註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便是最好的方法。

關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對策,你有怎樣的思考呢?也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讓我們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Reference
John, A. (n.d.). What Are the Treatments for a Sociopath? Livestro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ivestrong.com/article/107083-treatments-sociopath/
Peterson, T, J. (2016, Jul 21). Sociopath Treatment: Can a Sociopath Change?  Healthy Pla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yplace.com/personality-disorders/sociopath/sociopath-treatment-can-a-sociopath-change
PsycholoGenie Staff. (2018, Apr 13). Treatment for Sociopaths. PsycholoGenie.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hologenie.com/treatment-for-sociopath
Stout, M., Wu, D., & Ma, S. (2017). Dang Liang Zhi Chen Shui: Bian Ren Shen Bian De Fan She Hui Ren Ge Zhe. Beijing: Ji xie gong ye chu ban she.

發布於 2019-01-22 09:48
簡單心理Uni | 兒童心理等 5 個話題下的優秀答主​關註 | 55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85657


反社會行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社會的停車方式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無社會性反社會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症反文化

  關於反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請見「對社會主義的批評」。

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指的是一種故意或非故意、不顧他人觀感、損害他人利益或尊嚴或社會秩序,而且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無法增進公眾福祉的行為[1]。被定性為反社會的行為包括了破壞、強姦、盜竊、故意傷害他人、殺人或虐待動物等等。反社會嚴重者常被「建制內的人」稱為「罪犯」(Criminals)、「極端分子」(Extremists),甚至是「恐怖分子」(Terrorists)。因此世界各國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訂反制反社會行為的條文。

在精神病學上,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可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2]。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則將其定義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3]。另外霸凌與反社會行為相關,在兒童時期參與霸凌、欺負他人的人,遠比其他人更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具霸凌加害人特質的男性,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不具霸凌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則只有大約24%在24歲以前犯罪。[4]

盡管反社會行為常常是由社會化不足的人做出的,但社會化甚至過度社會化跟反社會行為並不總是彼此衝突的,甚至過度社會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或助長反社會行為,過度社會化導致的自我控制可能是種族屠殺等嚴重反社會行為的成因之一。[5]換句話說光是社會化並不足以讓一個人不作出反社會行為,個人出自良心的獨立判斷也是一樣重要的。

參見

  • 霸凌
  • 仇恨罪行
  • 越軌社會學
  • 過度社會化
  • 童黨
  • 精神病
  • 焦土政策
  • 攬炒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反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