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背後的「陷阱」,你中招了嗎?
作者|竹醉月清【媛創寫作變現營學員】
01:總有人,在用「儀式感」衡量愛
前幾天約著好哥們小郭一起吃飯,我調侃他:
「每到節假日,只要一刷你地朋友圈,手裏的泡面立馬就不香了」。
小王也接著說:
「我們再怎麽努力,也沒小郭的日子美。」
沒想到小郭灌了兩口啤說了句:
「嗨,沒什麽啊,全是淚。」
原來,他和女友為了發一條體面的朋友圈,特地去「網紅」餐廳打卡。
提前幾天預約,開車幾百公裏,等幾小時,耗時耗力,還不好吃。
運氣不好時還有就餐限時,菜未上齊便遭勸退。
朋友圈的照片雖然光鮮亮麗,但餐桌旁的情侶已經疲憊不堪。
我悄悄的在桌下翻起小郭的朋友圈,在餐廳、書店、美術館的一眾美照中,兩人笑得格外疲憊。
「哦,對了,糾正一下,早就是前女友了」,小郭無奈的悶聲說道。
原來在七夕節當天他們去看婚戒,最後發現小郭預算不夠。
可他女朋友卻嘲諷到:真不知道當初為什麽要和你談戀愛,結婚連個幾萬的戒指都買不起。你看著辦吧,要是愛我,就湊錢把我的那只買了,你得到後面有錢再說。
小郭異常冷靜的說:「分手不是因為戒指的問題,而是在一起三年,到頭來卻要用一枚2萬的戒指來衡量我愛不愛她。算了,我是個俗人,懂不了那些該死的「儀式感」
聽完朋友的經歷我想到《親愛的三毛》裏面,荷西與三毛的一段對話:
荷西問三毛:「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三毛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說:「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三毛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荷西自然地問。
三毛道:「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若以愛為名結合的婚姻,那連願望都簡樸純粹,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也是最好,卻有許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02:總有人,在將「儀式感」形式化
有人說:真正的儀式感是將生活裏一地雞毛硬生生活成一片陽春白雪,否則也便只能算作是跟風。
前段時間南京有一家叫「柒本味」網紅店一夜走紅,號稱食物不能打包,點餐沒有菜單,不接生客,只能老客戶帶新顧客,來客用餐,食材必須在端上桌的一分鐘內食用。引發無數網友前來打卡。
但柒本味的老板,在做壽司的照片中,手部有明顯未經治療的瘡口且帶著手表處理食材,引起有關部門的註意,最終被責令整改。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儀式感」被推向了代表幸福的神壇。
節日要收花、吃燭光晚餐,以此向別人炫耀甜蜜和幸福。
網紅餐廳必須要打卡,圖片精修發圈接受別人羨慕的點讚。
不顧經濟狀況也要去旅遊還美名其曰:洗滌心靈。
儀式感原是指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並用具體的形式來表達真實情感。
但現在仿佛只是為了展現給別人而流於表面的形式,違背了它讓生命變得更加鮮活而有品質的初衷。
03:總有人,在靠透支消費維持「儀式感」
近日被網絡曝光的一位杭州大三學生,朋友圈各種北歐風,生活精致且有儀式感,看上去高端大氣,無與倫比。
但實際上,該女生被其室友曝光,那些看似精致的生活,不過是該女生購買的道具,站在床上各種擺拍。
現在太多年輕人朋友圈的質量、日常生活的常態,都是精心打造出來的美好。為了凸顯自己的價值,打腫臉充胖子也要假裝過得很好。
在朋友圈曬出剛買的SK-II,,目的不是為了曬產品本身,而是告訴大家我有消費大牌的能力,也許為了那一瓶神仙水攢了很久的錢,或是分期購買的。
根據《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中顯示,每四個年輕人就有一個有網貸。一個名牌包包體現的早已不是氣質和美貌,而是一個病態的生活儀式感。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90後的存在,身上貼著「無產的中產階級」卻毫不知情。每天吃吃喝喝到處消費,看似奢華且瀟灑,殊不知已在「儀式感」的誘惑下將自己真正的活成了「新窮人」。
儀式感應該建立在努力踮起腳就能夠得著的基礎上,否則便是壓死「資深貧窮」大眾的最後一根稻草。
04:其實「儀式感」就是一種態度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自由撰稿人發的動態,三行文字記錄了她一天中遇到的小確幸。
戴上耳機聽著自己喜歡的輕音樂在樓下的公園散步,看午後的秋日在地面上畫出斑駁搖曳的樹影。
穿上剛買來的新裙子,看到鏡子面前那個變得越來越美的自己,忍不住發了一張自拍到朋友圈上。
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等咖啡端來的時間裏,在便簽本裏記錄下今天的心情和收獲。
這些小確幸,其實就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儀式感。
王陽明曾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一切繁雜裏才能照見簡單,
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見脫俗,
一切喧鬧中才能照見寧靜。
步入社會之後,生活被工作填滿,儀式感就是從這些模式化、單一化的日子裏,一點點地摳出特別之處,珍重地過,把冰冷單調的日子捂出一點點的暖來。
余生,願你我都能認真對待生活,通過簡單的儀式感把每一件普通單調 的事,過得耳目一新。用心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原創2020-10-30 22:30·媛創學堂劉媛媛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89298323979960843/
過於追求儀式感的女人,不要娶,是負累
01
《小王子》中說:
「儀式感,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人常常只活在辛苦與忙碌之中,特別是結婚以後,越發感到枯燥和平淡。所以偶爾一次的儀式感,很有必要,是對生活的一種調試,背後將收獲到感動、浪漫、驚喜、期盼和激情。
在感情中,這也對應著安全感、存在感、歸屬感的獲得,以及情緒價值的提供。
對某一個日子,某一個時刻,某一種行為賦予儀式感,並不表現於收到多麽昂貴的禮物。最高級的浪漫,浪漫於心而不在於形式。
直接帶給我們的好處,避免對生活和情感所發生的麻木,你能覺得自己是在充分享受生活的,也能通過儀式感真實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細節和溫柔。
如果我們不能把儀式感看成一種有內涵的行為,它就很容易成為在情感中綁架對方的旗號。
要求儀式感,有時候真應該先想想,到底是因為精神上的需要而要求,還是因為內心的虛榮和私欲的需要而要求。
情人節的一束玫瑰,是精神上的需要,而是由於虛榮的比較而做出必須的要求。
如果是精神上的需要,你只是需要通過玫瑰表達出來的愛意和浪漫,但不會在乎有多少支數。反之當發生了虛榮的比較,那麽對儀式感就有了要求,且只能帶來短暫的心理上的滿足。
過生日的時候,你有沒有物質上的期望,還是可以滿足於伴侶親手為你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
生活中總有許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完全扭曲了儀式感原本的意義,變成合理索取的旗號。只要將儀式感與愛掛鉤,對方就不能不接受這樣的綁架。
02
儀式感,總是值得追求的,它能治愈內心,並使人對生活更有激情和期盼,從中調試出一片獨屬於自己的溫柔的、浪漫的、寧靜的天地。
但是過於追求儀式感,那便是不聰明的行為了。特別是婚姻大事,過於追求儀式感的女人,不要娶,是負累!
這樣的女人,總會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活在童話世界裏醒不過來。
那必然會常常把童話中的理想帶進現實,由於她過於相信童話,而經常對現實生活抱著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待。
有期待,就會有要求,當要求達不到,就會有情緒,憤怒、失望、沮喪、質疑、懊惱等等負面情緒。
當這些情緒變為生活的常態時,生活上的負擔,精神上的負擔,馬上就有了。
她也會有層出不窮的新花樣,向你要求,當你還必須要去應對的時候,只會使你越來越疲憊,長此以往,發生逃離的沖動。
每天換著花樣,想著花樣地向你提出各種要求。其實在她的這些要求中,看不到任何的甜蜜與浪漫,更多都是滿滿的矯情和做作。無論誰,都難以在情感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堅持得太久。
即使你不用考慮生活,她的要求和情緒,也會令人感到疲憊。如果還要考慮生活,主要考慮生活,精神更會一點點受到殘殺。
婚姻,是人世間最現實的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就好了,只要有儀式感,就能完成婚姻生活的內容。相反的,浪漫只能是偶爾一次的點心,平凡和苦難才是它的常態,我們大多數人,總會在結婚以後,不得已地要將主要重心轉移到生活上。
這就意味著什麽呢?你沒辦法時刻以她為中心,並次次滿足她的要求,同時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總要有人承擔。
所以如果你娶到一個過於追求儀式感的女人,那麽她很有可能,根本無法忍受日常生活的瑣碎和平淡,更不能面對夫妻生活的矛盾,成員關系的處理。
只因為她的眼裏只有浪漫和童話,或者只有耳鬢廝磨、琴瑟和鳴的婚姻生活。
03
儀式感,是平凡生活中偶爾一次的調味劑,不能將它定義為常態內容,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婚姻生活,生活是基礎,家庭利益是根本,其次才能考慮到個人感受,如若不然,很難將其建設得更好。
每天都要去應對那些層出不窮的新花樣,想想都挺累的,關鍵她還是一個那麽理想化,活在童話裏的人。
當現實不能與理想同行時,她也會在內心質疑自己的選擇,越發肯定你不是對的人。
她們相信童話,向往童話,卻沒有實打實過日子的態度與信念,意味著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
你們是夫妻,朝夕相處,總有激情褪去的時候,在外面,她也總會遇到更能給她帶來激情的人。盡管,那些激情和愉悅,都是由於只參與了彼此人生中的浪漫部分,而沒有現實生活部分的牽絆。
所以到頭來極有可能是悲劇一場。
無論誰,結婚之前,最好先搞清楚,婚姻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麽。
可以把儀式感當成偶爾一次的點心,這不會有錯的,如果把儀式感當飯吃,每天都要吃,這樣的婚姻沒有不失敗的。沒有誰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除非是熱戀中的男女,只要走進婚姻,就換了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換了一種相處的方式。
真正的浪漫,不是由物質和矯情堆積起來的,千萬別做那個只知道追求儀式感的無知的感情巨嬰,找到一個平衡點,生活也好,感情也罷。
–END–
原創2022-06-07 15:58·李敢趕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631871841365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