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 · 4 月. 18, 2023/星期二

去脈絡化/斷章取義

去脈絡化

去脈絡化,又叫「片段化」,意思是只看一部份事實,忽略事情的來龍去脈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前因後果,就只拿結論跟人吵架的手法

在《上帝也瘋狂》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幕經典鏡頭:一只可口可樂瓶子從天而降,正好打在一位非洲原住民的頭上。他嚇壞了,因為部落裡從來沒有見過這「東西」。這位原住民從文化慣例中找不到意義的參照,以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上帝旨意」,一種無法理性解釋的「天譴」。於是他開始口中唸唸有詞並跪地膜拜。你想想,這只可樂瓶子在以資本主義生產體制為主的北美地區中,人人都知道是大眾飲料,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商品,但是在非資本主義社會的非洲部落「文化脈絡」中卻被認為是天外飛來的「魔鬼使者」。一只小小的「可樂瓶」,其象徵意義在不同脈絡中竟如此天南地北。

當然,《上帝也瘋狂》是一部以資本主義社會文化中成長的觀眾作為主要的閱聽對象,它主要利用不同社會脈絡之間的落差,來嘲笑非洲部落的「不夠文明」。換言之,如果我們的理解背景中沒有這樣的背景和假設,也就是這樣的文化認知的脈絡(context)的話,我們根本也不會覺得這樣的「被可樂瓶打到」場景到底有什麼好笑的。那麼,我們對理解這部電影背後的理解假說是什麼呢?我們被教育必須「假設美式資本主義的文明『應該』是全人類的文明共識,是一種現代化的指標」,所以說,如果「某一個地方,部落,或者國家裡的人」無法辨識這套美式文化象徵體系的話,他們不是笨蛋,就是白癡,要不就是太落伍、不夠現代化不夠文明而應該被淘汰的人類。「可樂瓶打到土著頭上的時候」,就是在現象界證實了你腦子(即,社會化的假說脈絡)裡的這個不經思索的文化假說,所以你才會不由自主地笑出來。

有意思的是,當「可口可樂瓶」被放到法國左傾電影導演高達的手裡,可能就變成另一回事了。高達在一部批判美國資本商品文化的新實驗電影裡面,這個「可樂瓶」就轉身變成了歐洲知識份子批評「美國商品文化」入侵歐洲文明的一種罪惡,一種代表「美國資本主義文化入侵」的象徵物了。 

但是,當這個「可樂瓶」被放到安迪沃荷(Andy Warhol)大量複製的藝術表現法中時,它又回到了美國商品文化的正面意義。而且,它那個「大量複製品」的意義在藝術家的眼裡,被拿來針對手工藝年代對藝術美學堅持「真品」這樣的觀點進行嘲諷,並揭示一種可以大量複製的「大眾美學觀」。 

你們可以瞭解我的意思嗎?光是要讀懂「可口可樂瓶」這個文化象徵物的意義,你就必須練習將它放入某個特定的上下文(con-text)中來分析和解讀,才能掌握它要代表和說明的意義。因為「可樂瓶」作為一個文化象徵,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我們必須適度地把這個文本著床置入到一個特定的「文化脈絡」裡,它的意義才可能被啟動。 

我覺得你們讀理論書的時候,也應該把書本當成一種像是「可樂瓶」那樣的文本看待。在閱讀理論的本文陳述之外,應該設法用力地去深究主要理論概念是在什麼樣的「上下文」中被界定,以及,這個文本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空脈絡(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中被生產出來。只有這樣將文本置入特定脈絡中,才能深入掌握理論發生的時空情境,也才能真正理解理論文本的意義

14123常識與知識
https://blog.xuite.net/kk99pyy/blog/524871269#


語境去除

語境去除(contextomy),又稱斷章取義脫離語境的引用(quoting out of context)、引言探勘(quote mining)、去脈絡化,是把原論述的語境及脈絡去除,據此建立推論。然而,去除語境後,原論述的意義往往已被扭曲,因而這樣的論證無效,是一種非形式謬誤。

語境包括了上下文及談話時間、談話地點、所處的環境氛圍、談話情景、談話對象、談話前提等多種脈絡要素。

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指去除上下文,只截取某文章的一段或一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與文章或作者的原意不符,但不包括其他語境去除之情況。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語境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