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 3 月. 18, 2023/星期六

言語暴力

微笑閱讀:《有毒的話語》及《言語暴力》1—言語是摧毀親密關係的強力武器

      你有沒有想過,你對伴侶說的話,或伴侶對你說的話,當中是帶著愛,還是藏著毒?

      言語是我們表達自己的基礎,也是和別人溝通的必要方法。我喜歡說讓另一半聽了會微笑的話,但也曾在爭執磨擦中說出連自己都覺得過份的話,事後我不希望再犯同樣的錯,所以特別重視親密關係裡使用的字詞言語。我先前透過閱讀《非暴力溝通》,學著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傾聽對方,這回也經由《有毒的話語》《言語暴力》這兩本書,學著避免親密關係間負向的言語互動,更深刻體會到「言語」既具有能讓彼此開心加深情感的力量,也擁有能讓彼此步向痛苦毀滅美好的破壞力。

      人際關係互動是「微笑」的重要來源,也是我重視的課題,這之中「親密關係」的影響尤其來得深刻,我們如何經營維繫情感,也決定能否從中收獲幸福快樂。親密關係建立在對彼此的愛與信任之上,最難以切割、最不易設立界線,也最沒有利益衝突(其實親子關係也是,只是愛的層面不同),我們會藉著「言語」展開對話,展露愛與關懷,在正向的交流中建立連結與維繫情感,但有時候,不管是有意又或無意,我們的言語也可能會變成毒針與利劍,以無形的方式毒害和破壞關係,我希望自己不會成為毒害關係及傷害伴侶的人,我想要更瞭解如何預防,這是我讀這2本書的原因。

      我們總以為「言語」不似刀槍會造成身體傷害,但卻不知它會帶來更深的心靈戕害,因為枕邊人說的話更是讓人在意,有的人會將口無遮攔解釋為只是展露真實的自我,卻沒有意識到使用傷害的言詞,內心其實都潛藏「控制對方」的意圖。不管控制的理由是什麼,共同的武器都是「話語」,目的是想維持自己在關係中的強勢地位,因此操弄、掌握與支配對方的情感,這些話不是自我安慰說著「左耳進右耳出,別往心裡去」就能真的一笑置之不留痕跡,它們會反覆以不同的形式滲入內心,就像伴侶長期在你沒察覺的狀況下餵食毒素,甚至他也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他說的每句話都正一點一滴侵蝕你的內心,直到你變成傀儡或崩潰為止。這兩本書正是教我們辨識出親密關係中的言語互動是否暗藏毒素,或自己是否正受其侵害。

      《有毒的話語》讓讀者學習識別「控制」的情境與行為,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及辨認預警,避免因此而來的心理傷害;而《言語暴力》則是著重解析「言語暴力」的特徵與類型,並教導適當的應對以有效捍衛自己。兩本書都著墨於「親密關係」中的話語控制及傷害,親密關係深及我們對愛的渴求與自我價值的需求,因此控制及傷害行為更常發生於親密關係中,讀後我認為言語暴力是有毒話語的類型之一,相較於其他類型也許比較容易理解,所以試著將兩本書的概念按自己的想法組織在一起。

話語控制及言語暴力傷害的共同點在於:

1.控制者不會承認或認為自己正在控制或傷害伴侶,也不會主動尋求改變,而受控者可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受到操弄或被傷害。
2.控制者的言詞都會讓受控者感到自我懷疑、內疚、恐懼等貶抑自我價值或混亂的想法。
3.認知是否身受言語控制或言語暴力的責任,都在受控者身上。

如何知道自己正被話語控制或遭受言語暴力?

      在情感操控的關係中,控制者多半對自己的行為無感,甚至受控者也習以為常,除非受控者意識到狀況,情況才會變得明朗。《有毒的話語》和《言語暴力》都提及,關係中的一方會帶著控制的意圖,使用言語操弄對方與情感關係,我認為這都是傷害伴侶的行為,因此我將言語控制及言語暴力統稱為「言語傷害」至於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身處言語傷害的關係中?我整合兩本書裡提及受控者在言語傷害的關係中會有的反應及徵兆,可以先試著檢視自己的關係互動及內心感受,是否符合以下描述:

1.和對方互動,有時會感覺腦子裡像一團漿糊,不知所措,一時無法鎮定。
2.常毫無防備地遭受言語攻擊,某項承諾被打破,或某個期待落空,令你措手不及。
3.伴侶出現會讓你坐立難安,跟伴侶互動或爭執後總是感到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痙彎等。
4.對方對你的評價斬釘截鐵,總說「從不」、「總是」,以及動詞「是」(你總是……、你一直都是……、你以前從來不是……)。
5.接收到模稜兩可的訊息,但基於某些原因而無法或害怕問清楚,或問了也得不到確切回覆。
6.認為對方是好意,結果其實是惡意。
7.好像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自主權。
8.隱約覺得事情不對勁,有想逃離的衝動卻又感覺動彈不得,很迷
茫不知能找誰求助,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感覺孤立無援。
9.感受到不合理的、無確切緣由的罪惡感或內疚,憂鬱、自我厭惡、無緣無故的感傷,不安與空虛感,甚至絕望,有暴力或自殺的衝動。
10.自己的主觀變得混亂,對自己的感知產生懷疑,對方的認知和評價與你不同,似乎自己的想法都是錯的,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感覺。

除了上述內容,以下另列「言語暴力」的互動特點,也可試著比照。察覺與辨識自己的狀況是很重要的關鍵第一步

      言語控制和言語暴力不見得如我們所想很容易發現,有時比較幽微和隱蔽,面對這樣的冷暴力需要有相當的覺察力,而「辨識」永遠是改變的重要關鍵。

      下一篇則是統整出言語傷害的特徵及類型,也能更清楚分辨什麼樣的互動情境看似還好但其實並不合理。也祝福我們都能明確知道,自己沒有使用這些自我評估的需要。

https://dorisdeng.pixnet.net/blog/post/33356643

微笑閱讀:《有毒的話語》及《言語暴力》2—言語傷害的定義、特徵及類型?

      前一篇提供了可能正被話語控制或遭受言語暴力的感受,這篇則是再進一步整理出言語傷害的型態,希望可以藉此更明確的辨識情況。

言語傷害的定義、特徵及類型?

      話語控制和言語暴力,都是傷害關係的行為,所以我統稱「言語傷害」,就是指控制者隱藏實際想要掌控的意圖,用看似符合邏輯,實則似是而非的話語,攻擊傷害、誤導迷惑受控者,使受控者的心靈產生傷害。像是「你是白痴、神經病」,這類帶有貶抑之意罵人的言詞是言語傷害最明顯的表現形式,但像是「我不懂你在說什麼」、「是你太敏感了」、「你總是想讓我內疚」,這種比較隱蔽的攻擊或壓制,就不像直接的負面言論容易被辨識,也因此傷人於無形的破壞力更大。

言語傷害的特徵

1.言語會傷人:和對方互動產生受挫、沮喪、不安等負面感受,就是被傷害的證明,尤其是當對方否認傷害的行為,會讓自己的判斷認知感到混亂,也是一種傷害。

2.有些話語針對受控者的天性與能力:讓受控者相信是他們自己有問題,或自己每件事都處理得很糟糕。

3.言語傷害可分為顯性及隱性:顯性像是受控者總是被怪罪和指責,隱性則是非常隱晦如洗腦,混淆受控者對事物及自身感受的認知。

4.貶損的話也能誠懇的說:例如「我也想和你談論各種事,但很多事你都不懂」,使受控者認為自己是造成彼此難以溝通的原因。

5.帶有操縱、控制的話語:通常受控者可能沒有自覺被控制,但也許有注意到自己和對方在一起好像不快樂,因為許多事和自己想的不同。

6.言語傷害看似無害,實際上卻十分危險:控制者會表現輕視、不尊重或貶低,又或用甜言蜜語哄騙,逐漸腐蝕受控者的自尊及自信,受控者在關係中總是覺得自己很糟。

7.難以預測言語傷害如何發生:不管受控者如何改變自己或找尋更好的溝通方式,都未必得能明白如何避免控制者的諷刺或攻擊,也無法判斷對方的回應。

8.言語傷害就是這段關係的問題:言語傷害不見得有明確的原因,也並非全由受控者引起,而是對方慣性以這種方式對待伴侶。

9.話中常傳達雙重意涵:嘴上說「我沒生氣」卻態度冷漠,表示自己很隨和但總是對你發飆,或說話繞圈子不正面回應,言語和行動不一致。

10.傷害的強度、頻率、種類常會逐漸加劇:關係初期,控制者可能比較收斂,但隨著時間拉長,會越來越肆無忌憚,有時甚至會演變成肢體暴力。

言語傷害的三大類型

1.情感控制

      主要是讓受控者有苦說不出,控制者會以言語讓受控者產生內疚、羞恥、擔憂、虧欠、恐懼等負面感受,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比較明顯的是控制者直接威脅逼迫對方配合,「如果你不照做,我們就離婚」;以高姿態命令的口吻,要求受控者隨時滿足自己的要求,「這件事沒什麼好商量的、你馬上給我過來」;用駁斥和羞辱的方式傷害對方,「你根本什麼都不懂!你就像你媽一樣糟糕」;總是唱反調以表明地位和取得控制權,否定對方的感受及想法,「事情才不是你說的那樣、我不那麼認為」;甚至用甜言蜜語欺瞞誘騙,雖然聽來油膩但當局者迷,有時意外有效,「我唯一愛的只有你,其他人是過客,我沒有放真心」

      間接或含蓄的方式則是,控制者拒絕聆聽伴侶的話,也不願意分享想法和計畫,或假裝沒聽到對方說話;對話時只提供表面的功能性訊息(我幾點回家、告知待辦事項),受控者無法建立更親密的互動,在關係中感到孤單;用玩笑的態度說出輕視伴侶的智商、特質或能力的話,「你本來就沒這方面的天份,難怪做這種決定」「這事情哪像你說的那麼難」;和讓受控者產生愧欠感,「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還責怪我?」;有的控制者還會以削弱或破壞受控者的自尊與信心為樂,潑冷水讓受控者喪失熱情與動力,「這麼做沒用、你做不到的、你做的事沒意義、我不知道有誰會認同你」

      而當受控者表示「你這樣說讓我很受傷」,對方會輕描淡寫帶過傷害的行為並批判受控者,「你大驚小怪、你真沒幽默感、你都曲解我的話」;又或受控者表示被誤解想再溝通時,控制者會將自己的怒氣、不滿和焦慮歸咎對方,指責伴侶「都是你的態度有問題我才會這麼做、你就是故意想找架吵」;控制者還會裝作遺忘和否認到底,「我有這麼說嗎?我不記得自己說過、我不可能那麼講」,但受控者清楚知道對方確實說過;有的或許還承諾沒有下一次,要求盲目的信任,最後仍是用情感勒索的方式達到目的,再不就是把事情「正常化」,「夫妻之間本來就會講話這麼直接、其他人也都這樣」,讓受控者覺得自己的反應無聊可笑。

      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所有說法讓受控者逐漸認為都是自己想太多誤解對方的意思,對方不是故意說那些話,所以否定自己被傷害的感覺,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佳感到沮喪,進而檢討自己,想著要改善溝通技巧,要更努力了解對方,彼此溝通不良關係不好都是自己的問題,而控制者使用這類的言語傷害,主要都是想維持現狀或固有自己的支配權。

2.造成精神混亂

      控制者掌控雙方之間的溝通內容,只討論他想討論的事,直接要求對方閉嘴,或轉移話題,主要是逃避討論、結束溝通或想隱匿訊息,讓受控者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

      例如當受控者詢問,「戶頭裡少了十萬元是花到哪兒去了?」控制者可能會顧左右而言他,或用顯露指責的方式轉移注意力以隱瞞某些事情,「一定有錢夠你用,跟你說了也不懂,難道你跟我結婚就是為了錢嗎」,這時受控者可能會開始解釋自己的用意,不自覺被新的話題牽著鼻子走,或是當受控者感覺對方似乎有出軌的跡象但還不是很確定時,控制者會為了抹去那些痕跡,保守秘密極力否認,製造虛假的訊息,「我沒有騙你,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我們是夫妻為什麼你不信任我」,看著對方堅定的表達,會讓受控者處於焦慮之中,到底是該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能去哪找個公正第三方來確認真假呢?若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那就等於認為對方欺騙自己,這段關係就完了,可若是選擇相信對方,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受控者會困惑不已,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受控者的心理健康。

      還有一種是控制者的話語中總帶雙重資訊,也許是說話繞圈子又或言行不一致,讓受控者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當控制者指控,「你從來沒送過我什麼」,受控者表示,「我有啊,情人節的時候我有送你禮物」,「對,但那是我跟你要你才給我的」(沒送不對,送了也不對),又或是控制者表達自己心胸寬廣可以接納所有的意見,但唯獨無法接受受控者和他意見相左,以及口頭上說著「都算我的錯行了吧」,卻聽得出帶著憤怒、指控的責難,控制者往往拒絕明確表達想法和做法,受控者因此倍感矛盾也無法理解,總是身處困惑和焦慮的情境之中。

3.詆毀孤立對方

      有的控制者習慣使用汙名化的手段傷害對方,踐踏對方的尊嚴,也可能以此做為報復。他們會常用「你是……」作為句子開頭,「你是白痴、廢物、性無能、蠢貨、婊子」,藉此貶低和詆毀對方的人格和本質,或是用個人主觀意見攻擊受控者的身份認同和價值,「你是差勁的伴侶、你是很爛的爸爸、糟糕的媽媽」,動搖伴侶的心理防線加以控制。還有一種,是控制者亂貼標籤,將受控者的行為歸類到「他那麼做是因為憂鬱症」之類的病症,甚至當著外人的面也如此表達,藉此讓伴侶的要求和訴求變得不可信,也讓伴侶被周遭孤立,以讓自己持續掌控一切,再不就是控制者搶著在受控者要揭露秘密或決定分手離開前,先敗壞受控者的名聲,對方變成所有錯誤的始作俑者,讓周遭親友形成輿論帶來壓力,這一類的控制都已經懷有明顯的惡意

言語傷害的情境,應該很容易辨識?

      《有毒的話語》和《言語暴力》兩本書中,都有許多的對話情境案例,從旁觀立場看這些言語傷害的特徵和類型時,可能都覺得應該不難分辨才對,但若身處其中,我們的自覺能力,其實很有可能不如自己以為的好,這是為什麼呢?下一篇會說明為什麼受控者不容易察覺到自己的狀況,和控制者又可能是什麼心態?

MAR 26 2021
https://dorisdeng.pixnet.net/blog/post/33356649


一段關係的破裂,就從語言暴力開始


一段關係的破裂,就從語言暴力開始 / 示意圖

好的關係充滿著愛與溫暖,反之,一段壞的關係則由冷漠及惡意所組成

近期名人婚姻如我們所熟悉的台日桌球好手福原愛及江宏傑到英國皇室哈利王子及他的梅根,都曾經面臨家庭語言暴力的迫害。一段不懂得如何好好溝通關係,自然而然也就無法經營好一個幸福的家庭

都說家是每個人心中最終的避風港,其實並不然,並不是每個家庭皆如此。大部分的人其實在家裡或多或少都受過一點傷,所謂的傷害並不是指身體上受到的傷害還包括著心裡上遭受到語言暴力,這種冷暴力才是殘害關係及家庭的主要原因,一個充斥語言暴力的關係或家庭,往往離幸福很遠,而語言暴力的傷害,正在摧毀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一個又一個的家庭。

我們的周遭很多人,其實有生活在家庭或關係的語言暴力的經驗。

可能媽媽在廚房忙進忙出、渾身油煙,好不容易做好了一頓飯,換來的卻是枕邊人的一句:「會不會炒菜啊?這點菜都做不好!」

又可能爸爸為了想給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想多賺一點錢,陪客戶應酬到深夜,喝酒喝到胃痛嘔吐,回到家裡,迎接你的卻是妻子不諒解的漫罵:「喝喝喝!只知道喝!家裡的事都不顧,把家當宿舍了嗎?喝死你算了!」

當親密家人無意間說這些傷人的話時,有些人會選擇隱忍不語,但是這些惡毒的語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刀,一點一點地往你心裡紮進,使你痛苦萬分。還有人會用同樣的語言暴力去反擊,導致兩人的間隙逐漸擴大,導致兩敗俱傷。家人或愛人之間的感情,也在這言語的冷暴力中慢慢消失殆盡……語言暴力,無疑是家庭破裂的罪魁禍首,語言暴力帶來的精神傷害,往往比身體暴力帶來的疼痛更可怕。

由於言語暴力既不見血也不見傷,是肉眼看不出的隱性暴力,因此一般人忽視了它其實會對自己的身心產生的無比傷害,家庭語言暴力的影響甚大,不少社會悲劇也是因此產生。那家庭言語暴力要如何察覺,他的特徵有哪些?以下就小編為您一一解析。

家庭語言暴力特徵有哪些?

語言暴力指的是在關係或家庭中彼此產生意見不合或矛盾時,不通過毆打、肢體暴力方式來解決,而是對對方言語行為表現出冷漠、輕視帶有點惡意精神暴力形式。

常見的家庭語言暴力特徵有:

  1. 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2. 兩人的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
  3. 口出惡言、冷嘲熱諷;
  4. 互動冷淡,敷衍或停止性生活;
  5. 對家中的大小事既不關心也不過問。

而家庭語言暴力一旦發生而未被有效阻止的話,就可能頻繁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肢體暴力的產生,大多是男性針對女性,而在家庭冷暴力事件中,男女雙方都有可能成為實施家庭語言暴力的一方。而指研究顯示,冷漠語言暴力的傷害往往比肢體暴力來得更大更深,而且也更容易導致家庭破裂及關係的分崩離析。

不同於肉眼可見的肢體暴力行為,家庭語言暴力更多的是通過威脅、語言攻擊、經濟和性別歧視等等方式來控制,用精神層面的暴力來折磨對方,這種巨大心理壓力容易使對方接近崩潰並失去關係中的安全感,同時伴隨著是對婚姻的不信任,若始終無法改善,最終將導致婚姻的結束。

2021-03-11 【兩性關係】
https://www.global-detective.org/news_page_799_2


7徵兆察覺你被話語控制!藏在親密關係的「精神暴力」8步驟擺脫

▲親密關係因有「信任及封閉性」,更容易成為話語控制、精神暴力的溫床。(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很多人都隱瞞了婚姻或親密關係裡的暴力、苦痛、幻滅!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urger)在著作中指出,「話語控制」是一種語言陷阱、精神暴力,利用有毒、巧妙的言語,進行狡辯或將過錯轉嫁,讓無辜的一方,被洗腦以為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的錯,寶瓶文化近來發行繁體中文版,揭開「7徵兆」顯示正在被話語控制,並提供8步驟擺脫困境。

以發行心理書系聞名的寶瓶文化,近來出版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urger)著作《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提到親密關係中的「話語控制」是一種有毒的言語,通常是另一半利用巧妙的話語控制,將過錯轉嫁,讓另一方感到受騙、委屈、自責、內疚、疲憊、一團混亂等,甚至罹患憂鬱症。

例如「你陪我的時間太少了,也太少關心我,我才會出軌。」用以讓對方內疚;「為了你、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我付出那麼多,你還來責怪我?」用以讓對方覺得虧欠;還有像是「你們知道吧?我太太很愛胡思亂想,她有憂鬱症。」不僅貼標籤,還孤立了對方。甚至有人對另一半說,「你應該去跟你的精神科醫師談談你的原生家庭問題,你們家沒人婚姻幸福,不是嗎?」詆毀及羞辱對方。

「話語控制」是一種語言陷阱、精神暴力,利用有毒、巧妙的言語,進行狡辯或將過錯轉嫁。(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李佳蓉攝)

出版社提到,「話語控制」通常用3種手段進行,包括情感控制精神騷擾,以及一系列譴責、抹黑及摧毀對方自尊。尤其在親密關係裡,因彼此存在著「信任及封閉性」成為了話語控制的溫床,更讓這情況難以被察覺,以及察覺後也難以說出口。

「而付出越多、關係越親密、個體越脆弱,受到話語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雖然你深愛對方,渴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若另一半常常用有毒的話語,對你進行話語控制,而你因為愛,等待著對方改變,或不斷包容、忍讓、一退再退,那麼,你不但將失去愛情與婚姻,更將失去自己。」

羅伯特‧紐伯格以清晰的思維與視野,提醒人們在親密關係裡的巨大盲點,初步點出「7個徵兆」顯示你正在被話語控制,並提供「8步驟」擺脫話語控制。

◎7徵兆,顯示你正在被話語控制

1.爭吵之後感覺精神錯亂,腦子裡像一團漿糊。

2.感受到從未感受到的、不合理的、無確切緣由的內疚感。

3.身體近來出現一些症狀,特別是在跟伴侶爭吵以後:身體不舒服、頭痛,非由機體病變引起的胃痙攣。

4.感到憂鬱、自我厭惡、無緣無故的感傷。

5.感到絶望,有暴力或自殺的衝動。

6.對方語言中重複出現「從不」、「總是」這樣的詞,以及動詞「是」(你是,你以前一直是,你以前從來不是等等)。

7.所有讓你對自己的感知產生懷疑的話,出現不再相信自己的感知或推測的感覺,尤其是當這類話語和感覺在正常情況下不曾出現的時候。


◎8步驟,擺脫話語控制

1.意識到自己正受到控制。

2.識別控制的性質,甚至控制者進行控制的潛在動機。

3.自問當下的情況是否正常。

4.搞清楚要傾訴的對象。

5.成功抒發。

6.放棄改變對方的想法。

7.捍衛自己的底線。

8.諮詢專業人士。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以清晰的思維與視野,提醒人們在親密關係裡的巨大盲點。(圖/寶瓶文化)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05/1891679.htm


小心!你知道這是話語操縱嗎?讓你有苦說不出的情感控制!

2021-03-20 15:00 / U讀小編

當控制者想要掩飾某種行為或目的時,情感控制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

情感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與受控者是否容易被激起內疚感、羞恥感或同理心有關,而且取決於受控者是否信任這段感情或者控制者本人。控制是為了說服「受控者」,讓他們去接受或面對一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棘手的、讓人痛苦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情境和狀況。這裡並沒有列出所有可能被控制的情感,我只列出了其中最常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想像力是無窮無盡的……

內疚感:「你給我的陪伴少了,你對我的關心少了,我才會出軌。」

蕾娜,四十歲,結婚十五年。「這麼多年了……」她說,「以前,我和我先生的感情很好。雖然我們待人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外向,我內斂),但我們以前一直配合得很好,或者說我們曾經覺得我們相互之間是一種有益的互補。但是,孩子長大了,隨之而來的問題,導致我們這兩三年來過得不太好,災難由此而生:去年,我發現他出軌了。

「他沒有否認,而是試圖狡辯:我給的陪伴少了,我對他的關注少了,我見他見得少了……雖然我很受傷,但我還是試著理解他,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想要挽救我們的關係。」

「然而事到如今,我已經無法掌控事態的發展:我沒辦法忘記。即使他給了我承諾,我也無法再相信他。甚至,我做出了連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行為:我經常查看他的手機,他遲到了,我就會驚慌,我意識到我變得不可理喻。」

「他提醒我,叫我別把他逼急了,但是沒用,沒幾天,我就又控制不住我自己了。每一次,我都控制不住要發火。我們的愛情好像就此被他殺死了一樣。」

這意味著我不愛他了嗎?我認為不是的:相反,這使我知道我愛他勝過一切。但是,我要怎麼做,才能在他硬下心離開我之前,讓自己平復下來,去原諒、去找回過去……」

圖/Pixabay

顛倒是非黑白

蕾娜的苦惱並不難理解:她的丈夫顛倒了是非黑白。他不但不承認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反而想方設法讓蕾娜內疚,指責她該為出軌的事情負責,因為她陪伴的時間少了、給的關心少了,甚至是見面次數少了,而他才是受害者!

這種顛倒黑白的行為,也許正反映出男方知道是自己做錯了。

如果他真的對蕾娜不滿,他應該將不滿告訴蕾娜,而不是做出出軌的行為。這種對事實的顛倒,讓蕾娜感到困惑。

她愛他,所以她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受害者(而對外人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解釋了她那些表面看來不理性的行為是從哪裡來的,而她的這些行為,也反映出她處在一種不正常的環境中。

讓對方內疚是最常見的話語控制手段。它依賴於對方感知罪惡感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經由教育灌輸給我們的,由此可見教育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曾經感受過罪惡感,也曾經讓別人產生過罪惡感。

讓人內疚的三種類型

讓人內疚的手段,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個女人感覺到丈夫在疏遠她,對她態度冷淡,不再碰她。女人很擔心,便去問丈夫什麼情況。

第一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看看我工作上這些事,你就會懂了!」或者「不是我疏遠你,是你沒有時間。你要出差,要陪孩子,要陪父母什麼的。」又或者「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好抱怨的,你連感覺被愛的能力都沒有了!」

第二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我受夠你的這些要求了。你要再這樣,我就走了。」

至於第三種類型,女方聽到的回答會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你就不懂我,我不能一心多用啊。你站在我的立場想想看……」

控制者會根據自己的目的,來選擇相應的控制手段。

例如在兩個人要分手的時候,想要先結束關係的人自己會感到內疚,而他們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來承擔分手的責任:「我離開你,是因為這些年來,你一直都在忽略我,你沒有做任何努力讓我能夠繼續愛你,你的心思都在(以下幾種情況任意可選)孩子/工作/家人身上……」「你那方面不行。」「我在你眼裡什麼都不是。」「你的注意力從來就沒有放在我身上。」……

圖/Pixabay

除此之外,還有:「你根本不顧及別人的痛苦,我說的不只是我的痛苦,反正你也不在乎。但是請你想想孩子們,想想他們要承受的,想想你給他們創造的生活,想想他們對你的信任!」但這個辦法也不總是能夠奏效。例如,女方向男方開戰,試圖讓他內疚,而後者也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擊。

當然,女方不會任由對方這樣汙蔑自己,於是列出更多的證據,甚至言詞激烈地指責對方。男方也不示弱,藉此發洩以往埋藏在心中的不滿,從頭開始翻舊帳……

如此一來,幾個月後,這兩個人恐怕都可以成為讓人內疚方面的專家了。

看更多 寶瓶文化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圖、文/寶瓶文化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https://udn.com/umedia/story/12907/523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