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爆紅的 MBTI 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那麼準嗎?──心理師現身說法
「我是 INFJ,請多多指教!」「你是物流師還是守衛者?」這些奇特的術語,都來自「十六型人格」(MBTI)這個人格測驗,以及近期透過社群媒體火紅起來的人格角色再詮釋。究竟 MBTI 是什麼樣的測驗?專業心理師如何看待它?
「點這個連結測測看你是什麼類型?我覺得超準的。」
某天朋友傳給我的 Line 訊息,裡面有個連結,點開之後發現是 MBTI,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心理學課本上的人格測驗,已經流傳在朋友之間,好像沒做過就跟不上時代了!
到底 MBTI 是什麼?又為什麼這幾年火速在亞洲年輕族群間竄紅?甚至連韓國都拍攝實境網綜《MBTI Inside》,找來 16 位不同人格的素人,再將有相同性質的人分在同一間房,觀察他們在 5 天 4 夜的集體生活中,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展現生活日常。
韓國實境網綜《MBTI Inside》海報。據說在韓國,新認識的朋友已不太問對方星座,而是問「你是哪個 MBTI 人格?」顯見這個測驗的魅力。
MBTI 的起源:一對熱愛心理學的母女
MBTI 又稱為「十六型人格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性格分類模式,是美國作家 Katharine Cook Briggs 與女兒 Isabel Briggs Myers 因為對心理學的愛好,以心理學家榮格在 1921 年的《心理類型》為基礎,深入研究後加以提出。
發明 MBTI 的 Myers-Briggs 母女。圖/Wikipedia
MBTI 在當時以男性為主導的心理學界並未得到多數認可,甚至沒有得到榮格本人的支持,但在 20 世紀六〇年代出版研究手冊後,逐漸被心理學界所認可,開始運用在職業適性、人員評估以及教育等領域。
MBTI 的類型區分是以四個向度進行二分法,多個性格取向排列組合成 16 種基本人格類型,每個人的性格都會落在四個角度中的不同邊,形成不同的性格傾向。
字母代表如下:
- 外向 E/內向 I(例如:與世界的相互作用)。
- 實際 S/直覺 N(例如:認識世界的方式)。
- 思考 T/情感 F(例如:如何判斷和做決定)。
- 判斷 J/感知 P(例如:生活態度與做事方式)。
簡單的二分法,是 MBTI 爆紅關鍵,但一個人的性格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圖/Sora的概念剪貼簿
「好用的」心理測驗 vs「好的」心理測驗
找到你的性格分類後,還可以怎麼運用呢?除了認識自我,MBTI 最常被使用於企業人才選拔與績效考核,依據個人特質匹配適當的工作職位。雖然乍看很理想,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位置,但也有個可能,當我們在面試工作中會因當時的情境或應徵的職位,有目的性的做出選擇,而並非出於真實性格。
因此,MBTI 在實務上仍有一些限制和批評。首先,開發者母女兩人並非專業心理學家,理論基礎未經過驗證而科學性不足;第二,基於二分法,測驗結果被強行歸類,類型得分較高就會被判定為相應人格,但並不絕對是這個類型;最後是,測驗結果的信效度低,有研究團隊指出人們在 5 週前後分別進行兩次測驗,結果有一半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測驗結果(我自己也在不同時間分別測過,但結果卻不同)。
既然 MBTI 不夠科學,為什麼它還是這麼火紅呢?
為何爆紅?簡單、好玩、我們都想「被了解」
記得星座與九型人格也曾經在亞洲風靡過好一陣子。在我旅居歐洲期間,只要剛認識亞洲朋友,小聊一陣子之後,就會開始猜對方的星座,交朋友前先「猜星座」,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
我想就是因為,即使我們大致上了解自己,人們都還是喜歡知道別人如何解析自己,特別是有一套分類工具,更可以具體又快速地提供某種「解答」。
只要涉及性格分類的測驗,總是會讓人追捧,大家總會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或是怎麼樣特質的另一半會適合自己。因此,MBTI 也開始被運用在戀愛、交友上,不同的類型會有其對應適合的另一半,熟記了各類型的性格特點後,在工作、聚會或是認識新朋友時,也似乎有個依據找到合拍的同類,或避開和自己不適合的類型。
許多人力資源顧問企業開發了專門的免費網站給人測 MBTI,其中英國的 NERIS Analytics Limited 的這個網站(此連結為簡體中文版)又特別受歡迎,因為它將 16 型人格分別賦予「角色名稱」如建築師、競選者、總經理、探險家等等,生動的插畫讓受測者們能馬上掌握自己和他人是什麼角色——當然,這樣的詮釋或許更多是出於娛樂效果。
爆紅的 MBTI 網站,將人格「角色化」。圖/NERIS Analytics Limited
還有一些 MBTI 愛好者或測驗網站,也熱衷於分析偶像明星或人物屬於哪個類型(這些分類依據我也很疑惑,從古人到現代明星都有,可能是以他們對外呈現的人格加以分類),讓你看到解析對象有自己嚮往的明星,會有和偶像更貼近的感覺。
另外,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讓大多數的使用者很快速地就可以看到身邊親朋好友或是追蹤偶像的近況或動態,這也是為什麼 MBTI 這個測驗會快速的風靡的主要原因之一,看到別人在 IG 限時動態分享自己不知道但有挺有趣的測驗,我們通常也會想要試試。
我自己和身邊友人做 MBTI 的經驗都是「口耳相傳」,當覺得這個測驗很準又很方便分享(因為是免費連結),就會自然分享想給身邊的朋友,也透過朋友之間都有做測驗,而形成了一種同儕之間的默契或歸屬感——如果沒做過似乎就無法連結姊妹淘之間的共同話題。https://www.youtube.com/embed/vagr-_RSUVg韓國有些偶像團體也會分享成員的 MBTI,讓粉絲有貼近偶像的感覺,這則影片為女團 Twice 的台灣成員周子瑜。影片/Twice Officail@YouTube
MBTI 和其他的人格測驗有什麼不同?
對於性格的劃分,心理學有兩大理論派別來解釋人格。類型論 (Type theories) 認為個體可以被劃為某一各自獨立的性格類型。
MBTI 就屬於類型論,在同一向度裡的性格取向是互斥的,例如:ENTJ (外相、直覺、思考、判斷型)的人不會是 ISFP(內向、實感、情感、感知型)。但事實上,一個人較外向或重思考,並不代表就完全沒有內向或情感特質。
而特質論(Trait theories)的出現,為人格的解釋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向。在特質論裡,每一種性格特質位於連續的向度,而向度上每一位置代表一個特質。
常見的「五大性格量表」(The Big Five)便是以 5 種人格特質來了解人的個性。這個理論主張,人的個性都是由 5 大特質構成的,只是比例多寡因人而異。
5 大特質如下:
1.神經質(Neuroticism):容易不安、內心易受傷
2.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活躍
3.經驗開放性(Openness):有先見之明、反應很快
4.親和性(Agreeableness):善良、寬大
5.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責任感強
簡單來說,MBTI 就是將人格特質分為不同類型,較為絕對;而五大性格量表則是主張每個人都會有 5 種人格特質,只是比例多寡因人而異,將人性視為複雜且獨一無二的。所以即使 MBTI 較被廣為熟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以特質分析性特才能更準確及全面地剖析個人。
而近年來火紅的人類圖又是另外一套方式看待人格,結合了西方占星、猶太教生命之樹、印度脈輪、中國易經等知識理論,所演繹成的另一個新的系統,由於與人格測驗是不同的理論基礎,就不適合拿來做比較。
所以,測驗結果真的準嗎?
MBTI 迅速爆紅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它是「好用的」測驗,方便快速且免費,讓人有更快的方式瞭解自己。而且,當你聽到身邊朋友的回饋都是:「好準喔!你趕快去測測看」,也會讓你對這個測驗有更多的好奇心。
不論對你來說準確與否,MBTI 可作為自我認識的一個出發點,或人際交往之間的破冰工具,和不同的人相處過程中,覺察彼此的差異性及如何溝通。
像是有些人在讀完測驗分析後,理解自己不喜歡 Party、無法坐辦公室,並不是一件負面的事,從而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與人互動方式。坊間也有越來越多 YouTuber 以 MBTI 為主題進行人格與心理解說。
不過,每個測驗工具都是認識自己的方法,但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也要再次提醒讀者,避免過度以各式測驗先入為主、刻板印象式地評價他人,畢竟我們每一個人的複雜性,都不是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窮盡的。
執行、核稿編輯:田孟心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不務正業邱總監2022/05/01113541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