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1 月. 10, 2023/星期二

什麽是被動攻擊行為?

被動攻擊行為 是一種間接的攻擊行為,涉及一個人表達他們的憤怒和其他相關情緒,而不表達他們的實際感受和情緒。 表現出被動攻擊性的人通常否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有意攻擊他人的。

例子包括沈默、回避和遲到。 它會使溝通變得困難並損害長期關系。 這種行為被認為是一種“隱藏”或“隱藏”的攻擊形式,因此很難解決。

被動攻擊是許多人用來避免直接沖突的常見應對技術。 嚴重的被動攻擊行為(醫學上稱為 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或PAPD) 通常與許多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患有被動攻擊性人格的人可能會與使用其他更明顯的攻擊類型的人一樣充滿敵意或攻擊性。 雖然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5) 並未將 PAPD 視為一種心理健康問題,但許多醫生和心理健康專家仍然幫助人們應對這種慢性行為。

隱藏或隱藏的侵略

被動攻擊是一種隱藏的或隱蔽的攻擊,由一個想要傳達憤怒、敵意或不滿的人表達,但沒有明確地表現出這些感受和情緒。 被動攻擊通常包括不做事而不是做某些事情來表達憤怒。

例如,一個以典型方式生氣的人可能會參加社交活動,並對他人懷有敵意和粗魯。 然而,一個消極攻擊性的人可能會完全避免參加活動,或者選擇參加聚會而不與任何人交談。

被動攻擊通常被認為是報覆性的。 一個人可能會采用這種表達憤怒或痛苦的形式來報覆被察覺的侮辱或蔑視。 建議患有被動攻擊性人格的人尋求訓練有素的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 社區心理健康中心.

慈善

它會嚴重影響您與家人、朋友、同事和戀人的關系。 那麽,為什麽它在社會上如此普遍? 有幾件事會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被動攻擊行為。

走捷徑——在情感上保持開放和自信並不總是那麽容易。 當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緒變得困難時,被動攻擊似乎是更容易應對你的情況的途徑,而不必處理你憤怒的根本原因。

情境特征——某些情境也會產生影響。 當您處於不恰當或不可接受的情況下,例如在家庭聚會或辦公室會議上,您可能會試圖暗中表達您的憤怒以避免對抗或尷尬。

成長——大量研究表明,被動攻擊行為可能來自於在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被接受的環境或環境中長大。 人們可能會長大後知道他們永遠無法公開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他們可能會尋找其他方式來被動地表達他們的挫敗感或憤怒。

被動攻擊行為的例子

武器化無能 – 武器化無能是指一個人假裝無能以懲罰另一個人或避免執行特定任務。 例如,兄弟姐妹可能會假裝不知道如何做一項簡單的工作,比如打掃房子或洗碗,這樣他們以後就不必再被要求去做了。 這種行為在許多人中可能看起來無害且熟悉,但它是一種侵略。

微妙的挖掘——負面評論或微妙的挖掘是另一種常見的被動攻擊類型。 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就他們知道會激怒另一個人的話題分享他們的意見,例如他們的體重或愛情生活。

他們也可能利用他們對一個人歷史的了解讓他們感到難過或為自己感到羞恥。 例如,以前被伴侶欺騙但原諒了他們的配偶可能會在伴侶周圍對其他無法維持關系的夫妻發表負面評論。

這樣,即使在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多年後,他們也會不斷提醒他們的伴侶他們以前的錯誤,從不讓他們忘記並巧妙地挖掘他們。 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關系逐漸惡化。

沈默——沈默,在現代行話中通常被稱為“沈默的治療”,是指一個人在不做任何事情或不說話的情況下懲罰某人。 他們可能會不時選擇性地退出,拒絕討論特定話題,或者選擇完全忽略短信或電話。 他們可能會無緣無故地懲罰另一個人。

諷刺——諷刺是指某人說了一些他們無意的話。 當有人將諷刺用作懲罰他人的工具時,諷刺可能是一種攻擊行為。 例如,人們可能會諷刺地嘲笑他們的戀人的性格特征或長相。

武器化的善意——人們有時會用明顯的幫助或善意的行為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例如,一個因朋友忘記生日而生氣的人可能反過來決定過分為那個人計劃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然後繼續評論他們如何永遠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刻。

回避——人們使用許多技巧來表現攻擊性,但沒有明確表達。 一些例子包括 1) 將無視作為一種攻擊形式,例如在社交活動中避免目光接觸,2) 避免特定的討論話題,尤其是當對方想談論這些話題時,3) 避免回親人的電話和4)拖延。

遲到——雖然真正的遲到不是被動攻擊的一種形式,但某些類型的遲到可能是一種攻擊行為,特別是如果遲到的人有遲到的理由。 遲到是被動攻擊者的一種常見類型,因為參與其中的人有理由否認他們忘記了時間,被困在交通中等。

反覆遲到可以用來表示對另一個人的不屑。 它也可以用來讓一個人感覺不那麽重要或避免棘手的情況。 當以這種方式使用時,遲到是一種明顯的攻擊性。

風險和危險

2018年完成的研究 發現采用這種形式的人可能會感受到與選擇其他攻擊方式的人一樣多的攻擊性。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對不同類型的攻擊行為的類似影響,比如情緒壓力。

一些風險包括:

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可能既是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也是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癥狀。 經常經歷被動攻擊的人可能患有慢性焦慮和壓力。 被動攻擊通常也與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更具攻擊性——一個人可能會對類似或相關的行為做出反應。 他們還可能通過導致實際的口頭或身體攻擊使情況變得更糟。

溝通不暢——這包括試圖避免直接表達你的情緒。 它會對關系中的溝通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當一個人否認他們沒有惡意時。

關系問題——被動攻擊隱藏了一個人的真實意圖,使周圍的人更難理解和回應他們的感受和情緒。 此外,在沒有責任感或溝通的情況下傳達攻擊性的願望可能會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壓力——暴露於被動攻擊行為在心理上可能與暴露於語言或身體攻擊一樣有害。 此外,一個人可能會因難以理解或對攻擊做出充分反應而感到壓力。

不信任和懷疑——2018 年研究中的受訪者發現,在遭受被動攻擊後,信任會惡化。 這可能是由於被動攻擊難以直接解決,可能會消除團結和夥伴關系的感覺。

如何處理

應對的挑戰之一 被動攻擊行為 是它是有意識地試圖隱藏一個人的攻擊性情緒。 患有 PAPD 的人不希望別人注意到或回應他們的攻擊行為,但他們仍然想表達自己的憤怒。

被動攻擊可能對你的人際關系有害。 您可以采取特定步驟來改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解決此問題:

練習表達自己——使用 情緒健康練習 識別你的感受並學會充分表達你的情緒是消除它的關鍵一步。 沖突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知道如何更有效地表達你的感受可以帶來更好的關系。

給自己時間來調整——識別你的行為是做出積極改變的第一步,但改變你的反應和模式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最好的辦法是保持耐心並采取措施跟蹤您的進度。

提高你的自我意識——它有時來自於沒有正確理解你為什麽生氣或不安——當你對不同的情況和人做出反應時,注意正在發生的事情。

BioScan 如何提供幫助?

醫生使用 BioScan 來識別導致身體壓力的因素(壓力源)。 BioScan 產生不同的頻率並記錄您的身體對這些頻率的反應。 該測試掃描數千種身體頻率(壓力源),並將相關頻率與 BioScan 專有數據庫中的頻率相匹配。

任何超出正常參數的讀數都表明一個人可能正在承受過度的壓力,這可能會導致各種身心健康並發癥,例如被動攻擊性的人。

BioScan 系統允許醫生評估其患者的狀況並生成一份報告,其中顯示:

– 掃描讀數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

– 每個壓力源的嚴重程度。

– 導致壓力的因素及其所屬的醫療類別。

許多患者重視並欣賞能夠找到疾病根源的能力。 醫生可以利用 BioScan 系統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情況。

總結

被動攻擊行為可能是有害的,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被動攻擊做出反應並不少見。 但是,通過了解導致這種行為的原因以及如何處理它,您可以改變您對人和情況的反應,並提高生活和人際關系的整體質量。

https://www.ihtbio.com/zh-CN/what-is-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


什麽是人際交往中的「被動攻擊」?如何應對和避免?

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是用消極的、惡劣的、隱蔽的方式發泄憤怒情緒,以此來「攻擊」令Ta不滿意的人或事。人們在進行被動攻擊行為時,內心充滿怨恨與憤怒,但卻公開地展現出和藹可親的樣子,暗地里則不作為、不合作

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都體驗過被動攻擊,也發起過,它其實是一種極其普遍但隱秘的行為,並且有很多覆雜的呈現方式。比起直接地拒絕別人的要求,進行被動攻擊的人會用各種方式來表達Ta的不情願:

  • 表面服從,暗地里以拖延、敷衍、不予合作等方式妨礙工作;
  • 冷處理,不表達情緒;
  • 善用諷刺,但通常不諷只刺;
  • 不給予表揚,挑剔他人;
  • 經常性的遲到、“忘記”任務;
  • 對於輕易能夠履行的承諾,卻常常食言;

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我們有時候意識不到它是被動攻擊。也許誤以為是對方的不小心、馬虎,怎麽也不會想到這一種攻擊行為。

邊界不清或是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人經常會產生被動攻擊行為。面對他人提出的請求,雖然內心不想答應,但礙於一些原因又不會對他人說不,這種沖突最終以被動攻擊的形式表現出來。

被動攻擊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對於受到攻擊的人:

受到攻擊的人好像感覺自己不該回擊。因為被動攻擊的人發出的行為往往看似是微小且隱晦的,如果自己做出激烈的反應,則會被認為是小題大做(最可怕的是攻擊者可能會說“就這麽點小事你至於嗎?”)。

另外,如果你做出了回擊,或者哪怕只是批評了他,也可能會感到內疚,因為被動攻擊的人看起來很無辜,也很真誠。這是最令人抓狂的地方:你無法判斷到底他的被動攻擊是真的,還是表現出的真誠無辜是真的。

對於整個團體:

無論是學生小組,還是職場中的一個團隊,被動攻擊都是具有毀滅性的一種行為。

它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和生產力。一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會因為一個被動攻擊的人而降低。因為一個人產生的不公平感也會使每個成員之間相互抱怨:憑什麽Ta就可以遲到,卻讓我們來彌補Ta應該完成的工作。

人們為什麽會進行被動攻擊?

  • 避免正面沖突

被動攻擊通常是權力地位較弱的一方發起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正面沖突。面對權威人士,或者由於各種原因「不敢惹」的人,被動攻擊者不敢或不願違背他們的要求,表面上只能唯唯諾諾地服從,背地里進行破壞性的工作。

  • 服從於專制型的上司

在組織中,專制型領導風格被證實會引起更多的被動攻擊行為。如果你有一個專制型的老板,要求員工絕對服從,對於不一致的意見容忍度很低,那麽周圍可能有更多的人會因為不敢正面挑戰老板的意志,轉而訴諸於被動攻擊。

  • 童年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中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試圖表達自己的憤怒,卻給自己帶來了懲罰或批評等負面結果,那麽這個孩子長大後則可能會更傾向於用被動攻擊的行為表達憤怒。例如父母一方酗酒、藥物成癮或有暴力傾向,他們可能會對表達憤怒和沮喪的孩子進行過身體和心理的懲罰。

另外,很多傳統的家庭里,是不容許表達負性情緒的。經常要求很小的孩子不哭不鬧的父母,其實是在限制憤怒情緒的表達。而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會順從父母的要求。

例如,當孩子在一場遊戲中輸掉,自然會產生沮喪、惱火或挫敗感,父母一味地灌輸「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想法,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積極正面,但這並沒有什麽用,想要發泄憤怒的欲望依然存在,並沒有因此而減弱。於是他們需要尋求別的途徑表達憤怒,慢慢形成了壓抑的防禦模式,把憤怒轉化成被動攻擊。

如何應對被動攻擊型行為?

1. 識別這種行為

被動攻擊是一枚裹著糖衣的敵意炮彈,最難的一步就是在生活中辨別出這種行為。在上文,我們提到了一些被動攻擊的跡象,但這並不是說只要你在平時感受到了這些跡象,就一定表明別人在進行被動攻擊。我們需要去挖掘進行被動攻擊的那個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並且注意這種行為的頻率,以此來區分Ta到底是在被動攻擊還是真的一時疏忽。

2. 設置邊界

向別人表明你的態度:我不能一再地容忍你的「不小心」。比如小組作業中,寫明每個組員的分工情況和完成情況,讓每個人的努力能夠被識別出來。這是一種保護自身邊界的行為,也是在展示:我不會一直為你的行為買單。

3. 進行具體的、有決斷的溝通

如果你的小組或者工作團隊中有一個人頻頻發起被動攻擊,那麽你和Ta之間的溝通需要圍繞著具體的事務和行為,切記泛泛而談。例如,“上次開會你又缺席了,第二部分的ppt也沒有交給我們,我們需要來談談你的情況。”

而有決斷的溝通意味著表現出堅定、自信且想要合作的態度。我們需要一個雙贏的結果,目的並不是要質問或者責怪他人,而是解決問題。

最後,當我們有能力發現別人的被動攻擊行為之後,也能夠意識到自己有時候可能在向他人發起被動攻擊。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在被動攻擊別人?問一下自己是否有一些需求沒有得到重視,是否有對於他人的意見沒有表達出來

什麽是人際交往中的「被動攻擊」?如何應對和避免?
作者:簡單心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76441/answer/1371453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76441


在很古老的人格障礙診斷體系中,還存在著“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PAPD)(也稱違拗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在DSM-4-TR的附錄B中,鼓勵學界對PAPD做出進一步研究,可惜它僅僅不收錄進入未特定的人格障礙中。(DSM-5中也是如此分類的)。對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理解

他們相信直接、決斷的表達會導致糟糕的解決,因為他們需要自主權,否則就會糟糕別人的否定、排斥、拒絕。
他們會被動、挑釁、兜圈子,以此回應外界的要求。

”被動“與”攻擊“這一組看起來相對的詞語,其實也體現出被動攻擊人格障礙的矛盾性,他們經常

  • 欲言又止
  • 搖擺不定
  • 自我挫折
  • 他們羨慕別人的成就,但當機會來到面前時又嗤之以鼻。
  • 他們會經常宣稱自己是無辜的,且行為是合理的(”我有什麽辦法呢“?)
  • 經常申辯,並駁倒一切積極的建議與觀點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認知視角

行為層面描述

他們具有一種普遍的模式:抗拒、人際困難、覺得自己被人誤解、不被賞識。他們會忽視(而且是為了對抗而忽視)外界的要求。他們的行為風格,主要是持續的有意拖延,抗拒權威,好政變,愛抗議,阻撓妨礙,幾乎不會遵守時間,而且經常外歸因,比如健忘、要求不合理、領導預期不切實際、一開始就不公平。

在人際關系中,他們經常會自許權利、反覆無常、愛生氣、搞對抗。

核心信念

行為通常是信念指導的,那麽被動攻擊型人格的行為,是如何出現的呢?先來看看他們的核心信念:

  • 誰都無權吩咐我該怎麽做
  • 我不能依賴任何人
  • 順從就意味著失去控制權
  • 表達憤怒會給我帶來麻煩
  • 規則就是限制
  • 沒人理解我
  • 誰都別質疑我
  • 如果我不反抗,別人就會利用我

你會發現上述信念都聚焦在權力、控制、規則方面。 所以被動攻擊行為模式的背後,是對規則權力的過分敏感和歪曲理解。

條件性信念

  • 我抗拒要求,所以我維護了自己的獨立性
  • 如果我遵守規則,我就會失去自由
  • 如果有人對我了如指掌,我就會有不利的風險
  • 如果我依賴別人,我就沒有話語權了
  • 如果我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別人也會認同其正確性
  • 我沒有直接決斷表達意見,所以還能保住別人對我的青睞

你會發現,這些“如果”“假設”,經常會讓個體覺得自己處於即將被控制的危險境地,這些條件假設,會幫助他們建立一些“閥門”——只有這些如果成真,他們才會體驗到不適,否則可能是一種被害妄想的狀態

補償性信念

  • 我必須想辦法繞開規則,才能保有自由
  • 我絕不從眾,隨大流
  • 我會表面上附和著別人,這樣就能避免沖突了
  • 我必須繞著圈子來表達意見,這樣別人就不會拒絕我了
  • 我沒有獲得應有的榮譽,因此沒有人賞識我
  • 我有自己獨到的做事方式,別人是理解不了的

這些補償性信念,讓個體可以維護自己內在的平衡,可以理解為他們在面對自己時的幾種合理化策略。

被動攻擊特質的心理動力學視角[2]

在心理動力學的框架下,我們可以用若幹主題來描述個體體驗到的心理沖突,其中被動攻擊的現象,顯然和“服從vs控制”的沖突相關。

在這里並沒有用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因為動力學的診斷框架並沒有完全參照DSM體系。這里更多的是對某一人格特質的描述。

基本描述

他們的典型特質是:被動攻擊型屈從,比如“你說的都對!但我就是不相信。”

當你和他們相處或工作時,會體驗到(反移情)因無助而產生的憤怒,這很像我們俗語中的“三棍子打不出個P”的體驗。

主要動機:他們的被動攻擊行為,主要體現在探索“上位vs下位”的努力上

成長環境

這樣的人格特質,他們的原生家庭通常有著很強的超我和文化傳統,同時需要他們接受家庭內部等級(搞清楚誰是上位,誰是下位),他們需要不加選擇的接受規則,不允許公然反抗。

這樣的氛圍其實很容易讓個體內化一個嚴苛的超我,導致ego無法順利壓抑(repression)攻擊型,並使用投射(projection)以保持平衡。

社會人際關系

在家庭中,他們通常不能允許自己直接說不(即上文提到的決斷表達),希望在家庭中是從屬地位,可是一旦別人決定了他們,他們就會用一種很不舒服的方式服從你(比如“你今天要決定我穿什麽,那以後我穿什麽都由你來決定”)。他們在關系中會非常謙虛,反抗的方式通常是拖延、懶惰、固執。他們無法表達拒絕,也就成為了犧牲者。

在工作中,他們永遠希望自己是老二(這很聰明,一方面體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避免了人們對第一的敵意)。在被安排工作的時候,他們會做得極其精細和緩慢,以至於讓別人看不懂他們的工作總量。

應對方式

想要避免自己的被動攻擊行為,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化“被動為主動”,例如行為主義者會教授來訪者決斷表達技術(assertiveness training),強化來訪者缺失的某種行為特質。

但實際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心理咨詢師難免被投射成為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人,因此來訪者可能會將被動攻擊的行為模式先放在心理咨詢中,例如遲到、忘記付費、不配合作業等等。甚至在咨詢目標中與咨詢師討價還價。這時候咨詢師可能需要先使用動機式訪談來達成合作關系。

在動力學中,咨詢師需要協助來訪者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性,以及重覆出現的自挫行為模式。被動攻擊首先是一種防禦,它保護個體在顯示和想象中,不會受到他人的攻擊和限制,同時也保護個體因為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性而產生的愧疚和恐懼。

如何避免

如果個體本身擁有一些被動攻擊的特質,那麽大概率個體同時也會有一些述情障礙,即難以清晰描述自己的內在感受。這里有一個小練習可以借鑒,就是去整理盡可能多的,關於情緒的詞語,並進行練習,例如回憶自己今天的某一時刻,並找到一個合適的詞語去描述那一刻的內心感受;或在閱讀小說時,關注某一人物此刻的情緒,適合用哪個詞語描述。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

參考

^主要參考《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

^主要參考《操作化心理動力學診斷與治療手冊》


作者:大魚心理咨詢工作室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76441/answer/23419940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你問他想吃什麽,他說:“去哪都行”、“我隨便”,等你決定去某家餐廳,他又說“看著也就那樣吧,不過要是你想吃的話,那我就陪你一起”,你吃飯的興趣瞬間被他澆滅了;

你明明覺得她生氣了,她還非說“我不生氣,你太敏感了”

和男朋友吵架,他全程都是“你說的都對,隨便你吧”,你如果還生氣,他就會說“我都已經說我錯了”……

有些人從不“生氣”,但卻有辦法讓身邊的人左右為難,像啞巴吃黃連

被動攻擊——殺傷力★★★★★

不論是看似絲毫不具備同理心的敷衍,還是為了照顧面子而不直接拒絕式的回應,潛意識層面可能都會是在一種用被動攻擊來表達內心不適的方式。負面情緒沒辦法直接宣泄出來,而不得不表現得順從他人,而這又讓自己感到憋屈和糾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而以一種隱蔽、微妙、但扭曲的方式使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內心趨向於平衡。

消極不合作、獨自生悶氣、打冷戰、擺臉色、說陰陽怪氣的反話,被動攻擊都是一種害怕沖突直接爆發的心理應對機制,營造一種表面平和的氛圍,但卻拐彎抹角地表達出內心隱藏的不爽與憤怒。潛意識之所以會選擇“被動”,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防禦性的做法,因為直接攻擊、傷害或報覆另一個人的願望會引起潛意識的內疚感,而被動恰好是為了抵擋這種內疚感帶來的不適。表面上默然同意,似乎是屈從的姿態,但同一時間通過非直接的方式表達了反抗和憤怒,這就是“被動攻擊”。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方式都不能夠直接解決問題,反而會使人們持續感到灰心喪氣,甚至傷害人們之間原本親密的關系。

不曾被允許表達的憤怒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弗洛伊德

使用被動攻擊來表達憤怒或不滿的人們,實際上在潛意識中也在“企圖”得到他們想要的,但是在意識層面並不會去明確表達,他們會避免“面質”,希望被看作是和平相處的、包容的人。在這些人們的童年中,很可能是沒有機會直接表達憤怒的,他們可能擁有一個控制型父母,或者被其他人需求壓制了,自己的需求從來不被真正看到。

試想,一個膽怯的孩子,多半是不敢發出“生氣”的聲音的。可憤怒一旦產生,即使意識不讓它表達出來,潛意識也會去做的——通常還會是間接的方式,而且意識與潛意識還可能會割裂開,不讓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是生氣的。

比如,媽媽早上要送孩子去上學,見孩子慢慢吞吞,就忍不住開啟了“機關槍”式的指責、抱怨或命令…孩子感到挫敗、委屈甚至憤怒,然而卻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樣的嘗試很可能是無用或者更危險的,於是孩子選擇了相對安全的方式——拖延,讓行動變得緩慢,以宣泄出自己的憤怒,而這樣一來,媽媽更是生氣得暴跳如雷,孩子成功地用被動攻擊的方式“反抗”了媽媽。但是長此以往,很可能會損傷親子間的關系,而孩子也會逐漸形成回避、隱忍的性格。同時他們會在成長過程中也無意識地選擇比自己更強勢的人相處,重覆著熟悉的對話和行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采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達憤怒

首先請覺察自己的憤怒情緒,可能它正需要一個恰當的表達出口。不論積極還是消極,我們的情緒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你可以帶著正念(有目的且不加任何評判、關注當下)的態度來感受這些情緒,思考一些問題,比如“當下體驗到的憤怒想要說些什麽”、“是什麽讓我一直不敢直接去面對問題”等等。你甚至可以在意識層面練習表達憤怒,體驗、思考或者寫進日記都是可行的辦法,一直壓抑它們或許並不是好的選擇。

練習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大家定義為消極情緒的部分,著實不易,當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時,也需要很多時間慢慢探索和沈澱。被動攻擊模式的形成也並非一朝一夕,背後有著很多深層原因,如前文所述可追溯到早期經歷。容易采用被動攻擊的人們往往都缺乏自信,自信的人們會更明確自己想要什麽,也會更堅持自己的邊界。如果你想繼續與對方保持好的關系,或許有更合適的辦法,既能采用更直截了當的方式恰當表示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同時也不損害你們之間的關系,不讓對方感到難堪或難過。比如你可以真誠地和TA溝通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同時表達你對你們之間關系的重視,可以邀請對方一起合作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正在被其他人被動攻擊著

很多時候,在遭到了攻擊或控制之後,被動攻擊才會被激活。當你發現自己正在被其他人被動攻擊,可以先觀察和思考自身是否正在攻擊或控制著對方,盡量避免使用充滿敵意或命令/控制的口吻,如果你對著一個正在使用被動技能表達攻擊的人發脾氣,大概率只會讓他們采取更多的被動攻擊來加深沖突,同時還可能給了他們把責任推給你的機會。

對方可能由於各種因素而沒辦法直接表達出憤怒,或者說在TA過往的經歷中,沒有習得恰當表達情緒的方式,而充滿挑戰意味的被動攻擊卻是TA最習慣、最感到安全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真誠地向對方“示範性”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勵TA用非攻擊性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感受。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時候被動攻擊會慢慢吞噬彼此互相的信任感,沖破雙方的心理防線,當你的伴侶采用被動攻擊傷害著你時,或許你可以用非攻擊的方式和TA聲明你的界限,讓TA知道當自己無法直接表達內心的不悅時該怎樣做。通常可以采用不失愛意和溫暖的方式,比如“下次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先不和我說話,我願意給你一些時間冷靜和思考,但請你不要把我拉黑或者讓我聯系不到你,因為這樣我真的會很擔心你”。

祝好!

編輯於 2022-02-10 13:15


作者:巴赫愛喝胡辣湯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76441/answer/22977574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被動攻擊”指的是,用被動的,自虐的,或把傷害轉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攻擊,這種行為模式,叫做“被動攻擊”。

我試著給“被動攻擊”的常見模式分了四個類型,分別是:拖延型,需求轉嫁型,滯後爆發型,和聖母型,這四種模式的被動攻擊,方便大家辨認。

下面,我來逐一進行解析。

(注:精神病學中所說的“被動攻擊型人格”,和本文所說的“被動攻擊”這種行為模式,是兩個級別的概念。

本文所說的“被動攻擊”這種思維模式,不是病態,而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模式。它是可逆轉,可改變的,可重塑的。而精神病學中的“被動攻擊型人格”,則是病態的,需要找專業人士進行治療的。)


一、拖延型

拖延抗拒工作任務,學習任務,或社交任務等,因為潛意識里其實不想做這件事,或者對這個命令的發出者感到不滿。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

【例1】小蘭在某政府機構宣傳部工作,她的頂頭上司是A主任。

這天中午,小蘭在食堂碰見了人事部的領導B主任,B主任對小蘭說:“蘭蘭,我這兒有一份材料需要你們A主任審閱,你下午給帶過去吧。哎,對了,還有C主任,D主任的材料,你也一並給帶過去,讓他們審閱,完了之後一並交給我啊。”

小蘭說:“好的”。

但是,回到工位上之後,小蘭一直在拖延這件事,刷刷手機,收拾收拾桌子,就是磨蹭著不想去碰B主任交代的那份材料。

這是為什麽?

其實,小蘭的這種拖延行為,就可以算作“被動攻擊”的表現,她潛意識里其實在抗拒這個任務,她拖著不做,是身體自動化地再向命令發出者——B主任,釋放攻擊性的一種表現。

【例2】妻子看到抽油煙機的油盒里已經積滿了油垢,便對丈夫發火道:“你看看你,天天在家啥都不幹,我還得炒菜還得洗碗,難道我還得清理抽油煙機嗎?你一點兒責任心都沒有,你是不是個男人吶!”

丈夫嘴上說:“好好好,我來清理我來清理”,但身體卻並不行動,仍然躺在沙發上刷手機拖延著。

這是為什麽?

其實,丈夫的這種拖延行為,也可以算作“被動攻擊”的表現,他潛意識里在抗拒這個任務,拖著不做,是在向命令的發出者——妻子,釋放攻擊性的一種表現。

在以上的這兩個例子中,兩位主人公都陷入了【拖延型被動攻擊】的模式中,答應的事兒,卻拖著不幹,本質上是對命令的發出者有憤怒情緒,但又壓抑著這種情緒不爆發出來,最後就形成了拖延。

除此之外,有些時候我們答應了某個聚會,卻不想去,臨近出發,卻找不到鑰匙,打不到車,遇到各種阻礙自己去赴約的情況,其實也屬於潛意識里在被動攻擊這個約會的組織者或邀請者,簡單來說就是,心里其實不想去。

還有一些朋友,會遇到“冷暴力分手”的男女,自己明明已經不想繼續這段關系,卻不主動說分手,而是不接電話不回短信,或者隔很久才回一次短信,且態度冷淡,就等著自己的伴侶來主動說分手,這樣,自己就可以不用去當“壞人”了。這也是一種被動攻擊的形式。

那麽,當發現自己陷入【拖延型被動攻擊】時,怎麽辦呢?

我們需要具體地分析,命令的發出者,TA具體是哪個“點”越界了,或者冒犯到我了,或者壓榨到我了,然後針對這個“點”進行非暴力溝通,把該拒絕的部分拒絕回去,把該表達的不滿表達出來。

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舒展,我們的“氣”才能平順,從而願意站起來,去行動,從拖延中走出來。

比如,在【例1】中,小蘭被侵犯的“點”是什麽呢?

在於,B主任越權了。 A主任才是小蘭的頂頭上司,只有A才能命令和使喚小蘭,其他人無權命令小蘭。B主任這麽做了,是越權了,越了A的權。

小蘭如果貿然答應,貿然去做了這個任務,就等於公然不尊重自己的直屬領導 A,乃至於會得罪A。

所以,小蘭潛意識里開始釋放被動攻擊,抗拒拖延不去做這個任務。

怎麽解決?

小蘭可以對B主任說:“麻煩您跟我們A主任打個招呼吧,我需要聽命於A的意見。”就可以了。

誰的需求誰負責,誰想借人誰去打招呼。

當小蘭能做到這樣有禮有節地拒絕,那麽,就等於把這個“炸藥包”推回到B手上了,拖延不安的人就變成B了,小蘭心里就清涼了。

接下來,就聽A的指示咯,A讓我們去給B幫忙,我們就去,A不讓我們去,我們就不去。把不屬於我們的責任給推掉,拒絕壓榨,自然那個“被動攻擊”的情緒,就能消解掉了。

在【例2】中,丈夫被侵犯的“點”是什麽呢?

在於,妻子的態度錯了。她不應該用“指責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應該用正面的、非暴力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人,之所以想做一件事,終極原因,是這件事能帶給我們價值感。

如果,一件事會削減我們的價值感,那麽,我們就不會想去做這件事。

當妻子指責丈夫“不負責任,不是男人”的時候,丈夫即使站起來去清理了抽油煙機,他也無法從這件事中獲得價值感。

因為,他會覺得,這並不是我發自內心想做這件事的,是你逼我做的,我被你控制了,是你得到了價值感,而不是我!

所以,正確地表達需求的方法,是用撒嬌示弱感受法,這種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去表達,比如,妻子可以說:“老公啊,抽油煙機臟臟了,它想變幹凈,有沒有猛男能讓它變幹凈呀?”

這樣呢,丈夫去清理了抽油煙機,會覺得很有價值感,會覺得自己像一個英雄一樣,拯救了這台抽油煙機,令到自己的女人感到開心和滿足。這樣,他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件事。

那麽,如果我們是題目中的丈夫,當妻子用這種指責式的語言命令我們的時候,應該怎麽辦呢?

我們可以對她說:“親愛的,你能不能溫柔一點兒,再說一遍呀?你吸引吸引我,你就說,老公擦抽油煙機的樣子最帥最威猛,這樣我就會很有動力!”

用這樣的方式,把我們內心不滿的點說出來,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冒犯,從而更加關注我們的情緒,這樣,我們內心的憤怒和攻擊性就會得到消解,自然也就不會陷入拖延式被動攻擊了。


二、滯後爆發型

當做出了一件其實內心 不想做的事情時,潛意識里壓抑了一肚子憤怒,卻沒有爆發出來。等過了一段時間,在另一個節點上,突然爆發,令身邊的人大惑不解的模式。

【例3】小月和男朋友是異地戀,小月在上海創業,男朋友在四川體制內工作,兩人都被異地戀折磨得精疲力竭,於是小月提出,希望男朋友辭職來上海陪她。

男朋友深愛著小月,於是欣然同意,辭掉體制內工作,前往上海,找了一份銷售工作。

最近這段時間,小月迷上了劇本殺,每個周末都去桌遊吧玩到很晚。這天,小月玩完劇本殺回家,男朋友一臉沈重地對她說:“你能不能有時候,稍微考慮考慮我?”

小月很迷惑:“怎麽了?親愛的?你是在對我表達不滿嗎?”

男朋友說:“是的,你不覺得你每周出去玩的時間有點太多了,而分給我的時間有點太少了嗎?”

小月說:“那我說了周末咱們去逛街看電影,你又不想逛,你愛玩的PSP遊戲,我又不喜歡玩,那我們各自玩自己喜歡的項目,不好嗎?”

男朋友突然提高了音量說:“不好!這樣很不好!我感覺你對我的感情已經變得很淡很淡了。如果你覺得我是個拖累,其實你可以離開我,不用考慮我的感受。”

小月突然意識到,男朋友好像真的生氣了,生了很大的氣,大到要鬧分手的程度。但小月想不通的是,難道就因為一個劇本殺,就要鬧分手這麽嚴重,至於嗎?

為什麽會這樣?

在這個例子中,男朋友的表現,就屬於典型的【滯後爆發型被動攻擊】的表現。

他之所以發這麽大的脾氣,並不單單是女友玩劇本殺不陪他這一件事造成的,其實,早在女友要求他辭職換城市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積累委屈和不滿的情緒了。

男生的潛意識里,其實並不想辭去四川的體制內工作,來上海陪女友。因為,這份工作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辛苦覆習考上的,得來的很不容易,他其實是不舍得放棄的。

但是,當女友提出這個要求時,由於害怕如果自己不答應,這份感情就會結束,所以,他沒來得及深入思考,就貿然答應了。等來到上海之後,又漸漸後悔,於是,之前壓抑的委屈情緒,越攢越多,終於,遇到另外一個小事兒時,集中爆發出來了。

所以,這個例子中的小月,需要耐下心來,慢慢梳理男友的心路歷程,找到他憤怒情緒產生的起始點,然後兩個人一起商量那個起始問題如何解決。

雖然男生已經辭去體制內工作,也已經後悔來上海了,但是,如果女生能夠很好地理解他的情緒,理解他委屈的點,其實,男生是有可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和女生一起努力在上海打拼新生活的。

或者,如果男生實在調節不過來,兩個人分手做回朋友,男生回四川重新考編制,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法,至少兩個人都不會帶著“犧牲感”在關系中繼續別扭下去,兩個人都可以清清涼涼,踏踏實實地繼續各自的新生活。

所以,如果大家發現自己有“滯後爆發”的模式時,一定要開始刻意訓練自己“覺察力”,練習自己對委屈、憤怒、不滿等情緒的覺察力,當這種負面情緒出現的第一個瞬間,就覺察到它,認真對待它,然後做出讓自己安心的選擇。

而不要被自己的“討好型人格”的慣性牽著鼻子走,去做出令自己委屈的選擇,事後又後悔,再爆發情緒,對關系造成致命的傷害。


三、自我毀滅型

被動攻擊最極端的形式,通過毀滅自己,或者傷害自己,令施虐者感到愧疚,從而達到懲罰施虐者的目的。

【例4】大一學生小俊留下了一封遺書,放在寢室抽屜里,遺書中寫道:

“爸爸媽媽,對不起,我讓你們失望了,這是最後一次讓你們失望了,今後再也不會了。

我知道,你們白養我了,我是這麽的一無是處,學習也不行,人際交往也不行,什麽事情都做不好,我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給你們帶來榮耀,而只能給你們帶來無數的煩惱,我愧對你們。

請不要責怪學校,我的選擇完全是出於自己,與學校無關。我房間書櫃里有一些遊戲手辦,你們可以把他們賣了掙點錢,也算是一點有價值的東西。

忘了我吧,今後我再也不會讓你們生氣和失望了。”

恰好。這封遺書被打掃衛生的舍友小豪和小旭看到,兩人商量之後,不動聲色地拉著小俊玩遊戲,參加學校的動漫社,又聯合全寢室的舍友,大家輪流陪小俊吃飯聊天學習組織活動,寸步不離地守著小俊,帶他忙乎各種事情。

經過大家的努力,半年之後,小俊走出了自殺的陰霾,把遺書銷毀掉了。

為什麽有一部分青少年(注意,是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和父母發生沖突後,會選擇自殺?

因為,這實質上是孩子在向父母進行被動攻擊,是孩子最後的抗議!

強控制型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

孩子被控制到窒息,對父母憤怒到極點,可是,由於從小受到的孝順思想的規訓,又不能沖父母發脾氣,所以,就會把攻擊性轉而向內,去傷害自己,乃至於毀滅自己。

這背後的邏輯,就像是在說:“看,我殺死了你們的孩子(我自己),你們後悔了嗎?傷心了嗎?愧疚了嗎?知道自己錯了嗎?”

然而,可悲的是,這種被動攻擊常常並不能達到令人如意的效果,強控制型父母是不會反思自己的,在孩子表現出自殺傾向時,他們反而會怪孩子“太極端”,“太脆弱”,“也不想想你死了父母才是最傷心的人!”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和父母的權力鬥爭中,出現了自我毀滅的傾向時,要馬上覺察到,這是被動攻擊模式在作祟,決不可放任這種模式繼續下去。

我們要勇敢地站起來,從父母的控制中掙脫出去,獨立出去,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我最近收到很多讀者來信,都集中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自己的事業選擇,和婚戀選擇上,受到父母巨大的幹涉和壓力。

比如,自己想Gap一年去考編,而父母逼自己去找工作賺錢;比如,自己找了高情緒價值的男友,而對方家境略差於自己,就被父母瘋狂反對,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堅強起來,獨立起來,要意識到,這是一場話語權之爭,這是一場生命的處置權的戰役。小老虎在長成大老虎之前,一定會和虎媽媽打一架,越過了父權母權這座高山,我們才能真正長大,真正擁有自己生命的處置權。

我會建議大家在22~25歲這個階段,不論你在讀書,還是在Gap考研考公,還是已經工作,都盡量試著從父母家搬出去,自己獨立居住。

(如果你的父母是講道理的人,可以試著跟他們申請一筆資金,搬出去獨立居住考試,等考上了,再找兼職工作還給父母。)

“搬出去”這個符號,是孩子和父母劃清邊界,不再受父母控制的第一符號。

先把這個邊界建立了,父母才會第一次意識到:“哦,原來我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啊, TA也有它自己的空間,TA也有TA自己的人生。有些事情,如果TA不願意做,我即使逼TA,TA也不會去做,那我也只能由著TA了。”

這就是空間的變化,所傳遞的巨大的符號性信息。從此開始,你的工作,你的婚戀,你的生育等等人生重大選擇,都不再受到父母的幹擾和控制。


四、聖母型

把自己擺在非常非常低的位置,或者把自己塑造成非常可憐的角色,從而增加自己的道德砝碼,給對方施加道德壓力,從而釋放內心的攻擊性,本質是一種道德綁架。

【例5】小樂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分發零食,大聲閒聊,橘子皮和包裝紙掉了一地。這時,恰好領導經過,小樂心里一涼,估計要挨批評,因為,公司規定工作時間是不能吃零食和閒聊的,只有休息時間才可以。

誰知,領導並沒有批評小樂他們,而是默默地走到門邊,拿起掃把和簸箕,自己彎腰低頭地把一地狼藉全部打掃幹凈。小樂和同事們感到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怎麽做,只能惶恐地站在當地。

領導掃完之後,什麽話也沒說就走了,小樂和同事們心里很慌,又不知道該怎麽辦。

這種情況下,領導腦子里在想什麽?他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其實,這個場景中的領導,就是在向小樂們發出“被動攻擊”,只不過,這個領導屬於比較陰沈的類型,他釋放攻擊性的方式是“聖母型”。

即,先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低很低,自己親手為下屬打掃殘局,從而加高自己的道德資本,讓下屬感到無比羞愧,又無從彌補,從而達到威懾下屬的目的。

這種行為,在俗語語境里被稱為“臊著他”,或“惡心他”;在網絡語境里,被稱為“陰陽他”,或“內涵他”。

【例6】小凱的女朋友來家里看望他,他們一起帶著小凱的妹妹去逛街。

逛街過程中,小凱和女友互相逗弄對方,打情罵俏起來,女友罵小凱“豬腦子”,並且拿小拳拳輕輕打小凱,小凱笑著回應說:“對我就是豬腦子,那你就是小母豬。”

這時候,小凱的妹妹突然嘆了一口氣,小凱和女友停下來,問:“怎麽了?”

妹妹說:“唉,姐,我看你那樣對我哥,我覺得有點心疼我哥。”

小凱和女友一臉懵,小凱困惑到:“怎麽了妹妹?你是不是誤會你嫂子在打我啊?沒有啊,我們就是鬧著玩,我們平時都這麽鬧的。”

妹妹說:“嗯,雖然是在鬧,但我感覺嫂子對你的做法有點過分,有點不尊重你。再怎麽鬧,也不能動手吧,而且,用豬什麽的侮辱你,是不是有點人格攻擊了?”

小凱不知該如何回答,女友更是尷尬又委屈。

這種情況下,妹妹的腦子里在想什麽?她這麽說的目的又是什麽?

其實,這個例子中的妹妹,就是在向嫂子釋放攻擊性,也是典型的“聖母型”被動攻擊的模式。

妹妹潛意識里想要獨占哥哥,看到哥哥和嫂子親密接觸,產生了嫉妒和攻擊性,但又不能直接表現出來,所以就以一種把哥哥的地位擺的很低很低的方式,把哥哥強行塑造成受害者,從而給嫂子施加道德壓力,讓嫂子感到不舒服,從而達到攻擊嫂子的目的。

這種做法在網絡語境下,叫做“茶”,是一種把自己,或自己人的地位,故意壓低,從而給另一方施加道德壓力的行為,也是一種挑撥離間的手段。

那麽以上兩個例子中,如果我們是被“陰”了的那一方,我們該怎麽辦呢?

基本方法是——反道德綁架法。等量反彈,對方把自己擺的低,我們就把自己擺的更低;對方作踐自己,我們就假意更加作踐自己;對方占領道德高地,我們就占領更高的道德高地。

比如,例1,如果我們是小樂,當看到領導掃地的時候,我們就馬上起身拿紙,跪在地上擦,要特別誇張,特別煽情,把姿態放得比領導更低。

等領導收拾完之後,我們要鄭重跟領導道歉,說自己太魯莽,太不懂事,枉顧公司規定,給工作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自己沈痛反思。

經過這樣一頓表演,就把道德上的失地收覆回來了,也就是說,我們“不欠”領導什麽了,他手里也不再有我們的“把柄”了,這個事兒,就可以自動翻片兒了。

例2,如果我們是小凱女朋友,當看到小姑子一副為哥哥鳴不平的樣子時,我們要馬上裝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樣子,假意道歉,假意領情,對小姑子說:“哎呀,確實啊,都是嫂子不好,嫂子對你哥哥太兇啦,嫂子給你道歉啊妹妹!”

這樣一來,也就把道德失地收覆回來了,也就把自己老公的心給籠絡住了。

千萬不要傻乎乎地去頂撞小姑,說“你想太多了吧,我跟你哥鬧著玩呢,你小孩子懂什麽?”

如果你跟小姑子公然對立,就等於是在打你丈夫的臉,丈夫反而會瞬間站在小姑子的一方,覺得你很不懂事,你對小姑子有敵意。

所以,遇到綠茶型的對手時,千萬要穩住軍心,不要硬剛,要馬上放低身段,要比對方更低,比對方更茶,去收覆道德失地,穩住自己人的心。


以上四種類型,就是常見的“被動攻擊”的類型。

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文重點:

“被動攻擊”的定義:用被動的,自虐的,或把傷害轉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攻擊,這種行為模式,叫做“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的分類:

一、拖延型:

拖延抗拒工作任務,學習任務,或社交任務等,因為潛意識里其實不想做這件事,或者對這個命令的發出者感到不滿。

二、滯後爆發型:

當做出了一件其實內心不想做的事情時,潛意識里壓抑了一肚子憤怒,卻沒有爆發出來。等過了一段時間,在另一個節點上,突然爆發,令身邊的人大惑不解的模式。

三、自我毀滅型

被動攻擊最極端的形式,通過毀滅自己,或者傷害自己,令施虐者感到愧疚,從而達到懲罰施虐者的目的。

四、聖母型:

把自己擺在非常非常低的位置,或者把自己塑造成非常可憐的角色,從而增加自己的道德砝碼,給對方施加道德壓力,從而釋放內心的攻擊性,本質是一種道德綁架。

【end】向我私密提問,約我一對一付費咨詢的朋友,直接來我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里面有我本人的聯系方式。


我的書不做情緒的奴隸》(巴赫愛喝胡辣湯 著)收錄我近年來情緒管理文章的總集,在京東,淘寶,當當等各大網站有售,全國新華書店也有售。需要收藏我以往文章紙質版的朋友可以考慮購買,不想看舊文章,只想看新文章的朋友直接關注公眾號就可以了。


戳此鏈接快速下單購書:https://item.jd.com/12533816.html?dist=jd發布於 2022-01-04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