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12 月. 28, 2022/星期三

BPD

高功能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療愈你的情緒

圖/ 網絡,侵刪 高功能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也稱作安靜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具備高功能的邊緣型人格障礙(high-functioning BPD)的人們,他們可能不會像典型BPD者那樣表現出暴怒、自傷自殘等行爲。他們不會經常性地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他們更像是被特定的人、特定的場景觸發才會出現一些癥狀。他們看起來很冷靜,有自制力;他們可能工作能力很強,是領導,是建議提供者;他們可能待人友善、很受歡迎;他們或許看起來精力旺盛又很樂觀。然而,在這一切表象之下,他們內心忍受著孤獨感和羞恥感的折磨,他們對自己極度挑剔又苛刻。
不管他們受到多少稱讚,他們內心深處也不會認可自己的好。哪怕有人向他們表達愛和感情,他們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他們的人際關係常常很膚淺。在看似正常的生活背後,他們感到的是深深的空虛。高功能的BPD者或許也曾向外求救。可是在現有的醫學治療體系下,他們似乎「癥狀不重」,還不至於能被診斷爲某病癥——然而這樣的經歷只會讓他們潛意識裡更覺得自己是無病呻吟,更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幫助,最終他們以向外求助爲恥。

高功能的邊緣型人格成因複雜,其背後也涉及多種心理機制,如解離(dissociation)、分裂(splitting)、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等。下文將討論高功能型BPD的心理學機制,如果你受其困擾,你可能會從下文獲得一些共鳴和理解。高功能型的邊緣型人格,起源於傷害(trauma)。這種傷害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長期的情緒虐待、需求忽視,突如其來的分離、拋棄,等。它可能來源於不正常的家庭,不成熟的父母,傷人的兄弟姐妹,等。這樣的傷害很容易掩藏在「吃飽穿暖、物質滿足」的表象之下,很像是無關緊要的小不快。但對於一個小孩來說,這些傷害卻很大,大到你無法用自己幼小的心靈去應對。
於是,爲了生存,這個小朋友只好「分裂」了——你的內在一分爲二,一半是強行去承受那些傷痛的自己,一半是正常的自己。於是,那一半「受了傷的自己」從此凍結在這個年紀。在此後的人生路上,每當你遇到類似的傷痛,你都會感到脆弱、迷茫、羞恥,感到深深的自責。你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你會陷入極度的恐慌,好像自己真的過不去眼前的坎兒了。
而另一半「正常的自己」,也並不能正常地長大——爲了補償那一半「因受傷而生長停滯的自己」,這一半「正常的自己」不得不被過度開發,學著像個勇士一樣爲自己的生命披荊斬棘。漸漸地,這個「正常的自己」變得能力強、效率高,魅力迷人、獨立強大,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存活」下來。你堅信人們只喜歡那個競爭力強的、正常的你,而嫌棄那個幼稚的你。畢竟,那個「正常的你」太厲害了,能力那麼強,導致他們不知道怎麼面對那個「受傷的、脆弱的、幼稚的你」。

於是,你愈發隱藏那一半「受傷的自己」。可是隱藏不代表治癒,你的傷痛依然在,直到積累成「病來如山倒」的那一天。

2)病態獨立

那些早年經歷的冷漠和忽視讓你認識到:你無人可依、無人可信。

你對他人的真心依賴只收穫了更多傷痕和失望,所以你認定向外求助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你只能讓那一半「正常的自己」變得愈加強大,愈加獨立——只是這種「獨立」是病態的。

漸漸地,你習慣了這種內心應對模式,你不再相信會有一個人可以照顧那個弱小的你、撫慰那個幼稚的你。「獨立」久了,你不習慣依賴別人,因爲依賴會讓你缺乏安全感,讓你覺得過度暴露自己。

儘管這種病態獨立曾幫你解決過很多人生困境,但終非長久之計,你的傷痛依然在,你依然是一個人去扛著整個世界。

3)親密感的「厭食癥者」

何爲親密感的「厭食癥者」?

當別人讚美你時,你立刻忽視別人的讚美,或是轉換掉話題。

當有個人真心愛你時,你要麼不相信對方,要麼徑直走開。

有意或無意地,你拒絕從親情、愛情等親密關係中吸取養分——這就是親密感的「厭食癥者」。

也許你表面看起來很友善、會社交,但實際上,你從不讓任何人真正走進你。甚至於,你更容易愛上那些不負責任、不講忠誠的浪子——因爲這些人不會真正地留在你的世界,不會給你親密關係里的養分。

是你主動不讓人走進你嗎?

不,其實是你沒有能力去信任他人,你沒有能力讓人走進你。

很多飽受邊緣型人格之苦的人其實內心很敏感、富有同情心。他們情緒強烈,從小就愛得太多,給得太多,信任得太多;可是收到的回饋太少,失望卻很多。漸漸得,他們學會了壓制自己的情緒,不再去信任他人,不再去讓人走進自己。

親密感的「厭食癥者」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自我剝奪(deprivation)的狀態,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因爲怕受傷而不去愛」的狀態。這會讓他們失去探索親密關係的機會,也失去了在親密關係中看見自己、探索自己的機會。

4)看不見的空虛感

空虛感是怎麼形成的呢?空虛感是我們曾經爲了屏蔽那些難以承受的傷痛,主動選擇切斷自己的感受,假裝不去感受那些負面感受,然後麻木,死氣沈沈。

這種屏蔽會帶來空虛感,而空虛感又容易被成癮行爲填補:吃東西,酗酒,強迫性行爲,重複性行爲。

顯然,空虛感帶來的痛苦不會比直面人生帶來的痛苦少——所以,還是勇敢地去感受人生吧,酸甜苦辣鹹,不要再麻木,不要再屏蔽。

高功能的BPD者:不是在揮手,而是在求救

英國詩人Stevie Smith寫過這樣一首詩:

(Nobody heard him, the dead man.)

(But still he lay moaning:)

(I was much further out than you thought)(And not waving but drowning.)

這首詩用來描述高功能型BPD者再合適不過。

在光鮮的表象之下,他們可能在忍受社交焦慮,在忍受對自己或某個人的極端憤怒,在忍受慢性抑鬱的困擾——所有這些癥狀,都是他們那一半「受傷的自己」一直在經歷的。

每當他們獨處或是無力維持光鮮時,這些癥狀就會爆發出來。因爲高功能的BPD,其本質就是一半「正常的自己」和另一半「受傷的自己」不斷較量纏鬥的過程。

你越是試圖否認、忽視你那一半「受傷、脆弱、憤怒的自己」,它們雙方的纏鬥就越激烈,你的內在人格就越是兩極化,傷痛也不會因爲你的不接納而消失。

若想治癒自己,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信任自己。你要開始相信自己:你已經長大,你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小朋友,你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保護自己、支持自己。

試著放慢腳步,柔軟你的內心,傾聽自己的脆弱,重新記起並接納那個受傷的自己。

要知道,你的那一半「受傷的自己」,依然是個凍結在童年的小朋友,他憤怒,他哭喊,他時不時跳出來抗議以博取你的關注。你要做的,不再是苛責他對你的需要,而是理解並安撫他。

你人生的第一要務,不是去重複那些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殘忍、誤解、忽視,而是更好地去做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伴侶,從而重新養育自己、陪伴自己、愛自己。

當你開始對那一半「受傷的自己」寬容、友愛時,你會發現你的沮喪和憤怒變少了。因爲,你的內在應對模式已經改變——你的脆弱感、受傷感、自責感一旦來臨,就如信號一般知會你:「該慢下腳步休息一下了」,「別忘了溫柔地對待自己」,「你是被允許自由表達自己的」。

最終,你會重新獲得愛的能力,你會學會溫柔,並和他人建立聯結,從而感受到活著的真實感。參考文字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u/blog/living-emotional-intensity/202011/do-you-have-high-functioning-bpd

「我並沒有那麼強大」:高功能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說的是你嗎?

編譯/ 海綿寶寶 
2021-02-13 BPD邊緣型人格的我
https://ppfocus.com/0/he91643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