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11 月. 25, 2022/星期五

七年就是一輩子,我的七分之三。

一、關於時間
二、關於做飯
三、關於運動
四、關於寫作
五、關於幸福
六、關於自律
七、關於決策
八、關於優勢
九、關於恐懼
十、關於價值

七年就是一輩子,我的七分之三。
蔡文輝 2022-05-28 15:05:40 關注

2020年剛剛結束了,還是老規矩,開始準備給過去的這一年來做一次小小的總結,包括成長、思考、啟發、行動……

用文字把它過去這一年的事情都記錄下來,讓思考和記憶都被保存下來,等到七年之後,在回憶往事的時候,再打開看看一下,更加有畫面感,這也算是一種儀式感吧。

很喜歡一句話:沒被記錄過,就沒有生活過。還是和之前一樣,打算用一個一個的關鍵詞來進行盤點和總結。

一、關於時間

馮侖在《理想豐滿》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拿起一杯水,馬上把它喝了,這個叫喝水;如果我舉了10個小時,這叫行為藝術,性質就變了;如果有人舉上100個小時,就死在這兒了,這個動作依然保持著,實際上就可以做成一座雕像。

然後,然後再保存50年,就可以修成一個博物館,拉根紅繩就可以賣參觀門票了,這樣就成為文物了。”

有時候不是行為本身,而是時間會決定一件事的性質。

我們每天在時間的迷宮中來回穿梭,發現你越是采取單一的時間節奏,越是容易在時間洪流中存在。

如果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甚至輩子都保持一個簡單的時鐘,你就越容易獲得時間的恩賜。

(看了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後,發現他當官越大,而應酬越少,他的日程是非常簡單的,也是非常固定的,日記一天不落,他的家書一封都沒缺,原因是他寫完一封信,他還要抄一遍,他真的有那麽多時間。)

反之,如果你經常因外界壓力或獎賞,放棄自己的節奏,那麽就容易迷失在時間迷宮里。

比如,誰發的工資越高你就去那家公司;或者聽到某一個賺大錢的機會你就開始不專注了;或者周末在家休息時,你采取了興趣驅動,這樣你就不斷在時間節拍中切換,你將消耗越來越大。

結果既得不到金錢,也得不到興趣。最可怕的時候,當你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你發現時間還不屬於你。

在我們人生職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要選擇學習一項必修的能力,我會建議是寫作表達能力,它是一項底層能力,同時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能力。無論時代怎麽變化,科技怎麽進步,這項能力大概率是不會替代,可能會越來越有價值。

今年我給好幾個人的建議,不管你是上班族還是自由職業者,都可以學習寫作能力,持續深耕某一個領域,持續輸出內容,堅持個三五年後,你就是這個行業領域里面的高手,別人不可能短時間追上你,因為時間就是一道護城河,你用了多少時間,同樣別人也需要用這麽多時間。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說: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台競爭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麽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麽長遠的打算。

一個人思考的時間尺度決定了他的思維高度,最近一年對這句話理解又深刻了一點。

二、關於做飯
在2020年,大概做飯三十多次,時間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特別是春節和疫情期間,經常在家里做飯,還有每年的團年飯,基本上都是我來做,不知不覺就做了有十幾年了,以前是被要求做,現在是主動做,因為平時很少回家,所以會專門給家人每一年的團年飯,也算是一種意義感吧。

主要菜品:
燉菜、炒菜、涼拌菜等,包括 蘿卜燉豬蹄、爆炒花甲、青椒臘肉、青菜煎蛋湯、萵筍燒兔、涼拌黃瓜和折耳根、酸菜豆腐魚、黃瓜鯽魚湯、爆炒郡肝、尖椒肉絲……

你為什麽喜歡做飯?時不時有人在問。
最早14歲,開始學習做飯的時候,當成一個任務,是被家人逼出來的。
後來覺得餐館的東西不太衛生,還是自己做的安全一些。
再後來慢慢放棄辛辣改為清淡,就學會了煲湯燉菜。
隨著做飯的時間越久,慢慢對它產生一點興趣,可以當成一種放松方式。
因為發現在做飯的時候,能夠調動你的眼、手、腦,還有嗅覺和味蕾。
順便需要帶有一點作品意識和產品思維,想辦法更好地去呈現它的各種形態(顏色、形狀、擺盤等)。

能夠讓你全心投入做飯的過程中,把注意力專注於當下感受和體驗,不用去想其他雜事,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忘記了時間的溜走,就有可能產生心流吧!

其實做飯也是調節自我情緒狀態的一種方式,因為做飯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確定感,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

三、關於運動
今年考慮到疫情和工作時間兩個方面,調整了一下運動形式。

第一、室外運動以跑步為主,快走為輔;

第二、室內運動,做一些微運動,包括下蹲、俯臥撐、腹肌輪。2020年跑步了27次,平均每次跑8公里左右,累計有226公里,從四月開始到十月份結束,到十月後,工作越來越忙,時間被占用了很多。

在堅持跑步三年中,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

1、體重增加了兩斤,達到了,身體更加結實和勻稱。
2、跑了兩個馬拉松,堅持做一件事情耐心增加了,延遲滿足感增強了。
3、精力充沛,思考效率更高,有十幾篇公眾號文章是在跑步過程中產生出來的靈感,並完成了框架構思。
4、突破了三次的自我局限,第一次是10公里,第二次是半馬,第三次是全馬。當室外運動暫停了,而室內運動還在繼續,就是每天的微運動,每天早上起床後,會做50個下蹲,100個俯臥撐(分兩次,一次50個),20個腹肌輪。

這個運動量,基本維持了身體健康的需求,這一年基本上沒有什麽感冒,同時肌肉越來結實,體重也慢慢達到了130斤。

不管做哪個工作,哪怕是求職面試,或者與人社交,我們首先都是在”賣“自己,俗話說,做事先做人,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麽,在“賣”向別人賣自己的時候,對方第一步感知到的,就是你外在整體精神面貌,如果是身體勻稱,精神煥發,就容易給對方一種力量;如果是身體發福,略顯疲憊,就容易給對方一種無力感。

所以,在“賣”自己之前,先把自己打造好,你可能不知道,腦子這東西永遠“最先受身體影響”,而不是你曾經誤以為的那樣,“先受知識影響”。

你健康的身體才是真正的門面,鍛煉才是最佳效果卻實際上零成本的美容。

我們經常把長期主義掛在嘴邊,逢人就說,我要堅持做一個長期主義的人,

簡單來說,就說不太注重眼前的收益,更看重長遠的價值。

長期的前提,就是我們的生命要活得足夠長,才能實現所謂的長期價值,那麽賺到最有價值的那一段。

因為巴菲特所有的財富資產,其中有90%以上,是在五十歲以後賺到。

四、關於寫作
2020年這一年,在微信公眾號上面,推送了17篇文章,還有十幾篇框架已經構思好了的文章,正在躺在有道雲筆記里面睡覺。

考慮這些文章是要推送到微信公眾號上面,還是要保證質量,需要完善、完善、再完善…..

這樣的完美主義思想就容易造成了拖延癥,發現遲遲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樣子,後來發現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因為今年中途中斷了近2月,沒有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當我準備再次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明顯感覺到有點吃力了,這時候心里就在想,如果再一次中斷時間較長的話,後面再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了,放棄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

為了繼續強化寫作的習慣,於是,就調整了一下策略,開始寫每日思考筆記,只有這樣高頻次的寫作,才能更好地鍛煉寫作能力,提高文字表達的能力。

從3月1日開始,每天都堅持寫幾百字,中間沒有中斷一次,堅持到12月31日,連續寫了10個月,累計字數近20萬。

逐漸把寫作訓練成一種習慣,就像每天洗臉刷牙一樣,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那麽基本上就不需要靠太多意志力了!

通過這樣高頻率的寫作後,明顯感覺寫作能力提升了,對一個問題的思考深度和寬度也加強了,還有邏輯思考力。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和行動呢?

因為看到這樣一句話:沒有被記錄過,就好像沒有生活過。

於是,我想把每天所見所思的一些東西,用文字把它記錄下,讓思考和記憶被保存下來。

嘗試著找到一件特別的事情,或者去做一件特別的事情,為今天去賦予意義感,讓今天與昨天感覺有那麽一點與眾不同。

你正在經歷的這一天,和上周的這一天,有什麽不一樣嗎?

我發現寫作還有一個好處,就能夠轉移注意力,釋放負面情緒。

每次當我不安靜的時候,我就會坐下來寫一寫。

打開台燈,坐在電腦前,把此時此刻大腦里面浮現的那些模糊又混亂的思緒,通過文字把它有序地呈現出來,聽著鍵盤嘀嗒的聲音,跟著自己的敲打節奏,收斂被分散的注意力,開始建立內在的秩序,用寫作來驅趕焦慮。

五、關於幸福
今天對這個詞有了一些新的體會,發現幸福就是學會具體地活著。

範偉老師在《求求你誇誇我》電影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幸福就是當我餓了,看到別人手里拿著一個肉包子,此刻他就比我幸福;

幸福就是當我冷了,看到別人穿著一件厚棉襖,此刻他就比較我幸福;

幸福就是當我急了,發現只有一個廁所,他先蹲在哪兒了,此刻他就比較我幸福。

細細品味了一下,里面暗藏著一些大智慧,幸福來自一些具體的事情,從做具體的事情去獲得幸福感。

如果我想過幸福,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學會做具體地做事,前提是學會設立一些具體的目標。

比如:
不要說我要多看書,
而是我今天要看完《精進》這本書的第40頁至60頁。

不要說我要多鍛煉,
而是我要每周跑步兩次,每次跑步五公里。

不要說我作息規律,
而是我必須在晚上十一點前睡覺,早上七點前起床。

不要說我要多寫作,
而是我要在今年在03月01日至12月31日,十個月,每天寫思考筆記300字以上。

我們很喜歡談人生,談理想,談愛情。
我們喜歡高山,喜歡大海,喜歡詩和遠方。但那其實根本不是活著本身。

活著,是具體的。就算你有宏大的目標,也一樣要拆分到每天需要做的具體事情中。

今天吃了什麽,做了什麽,收獲了什麽,痛苦了什麽,成長了什麽等等。

此時此刻這一分鐘,我們都不能直接跳過,不管你有意識或無意識,是如意或不如意,它都是你人生總時間的一分鐘。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不取決於你活得多麽宏大,取決於你活得多麽具體。

六、關於自律
人為什麽要自律呢?

隨著時間的轉動,
房間不整理就會變得雜亂,
衣服不打理就會變皺褶,
身體不運動就會變得松弛,
電腦桌面越來越淩亂,
手機系統越來越卡,
耳機線越來越淩亂…..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松,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少有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 — — 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熵,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在《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後一章也如此解釋自律。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記得有人曾經問過我“人為什麽要自律”的問題,

我啞口無言,不知道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現在我想我知道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

任正非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律是最低成本的自我管理。

遇到年齡我大一些的人,覺得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在這個話題上可以聊很多。

遇到一些比我年輕的人,有時候他們的觀點截然相反,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沒意思,沒有樂趣,不如出去浪。

有時候給一些人聊,講我的一些生活規律的心得,他們覺得你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吃火鍋……

飲食也清淡,作息也規律,感覺是過上了老年人一樣的生活,人生少了很多刺激和樂趣,這樣的生活還有意思嗎?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一套算賬邏輯:

第一,時間有限,想幹的事情很多,而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開始要做減法了,把時間資源更多地用於投資,專注在個人成長上面,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吃喝玩樂,目前我對來說,是一件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 事件,帶來的刺激感是越來越弱了,邊際效用不斷在遞減。節假日都不喜歡出門了,去旅遊景區看人,不如待在家里看幾本好書。知識是有網絡效益的,積累越多,網絡連接就越強,邊際效用不斷遞增。

第三,作息規律,我們身體也有自己的運行時間,養成生物鐘,減少來回切換的能力損耗,如果你工作日按時作息規律,但到了周末不上班就放縱一下自己,這樣會導致第二天不能按時起床,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分心,效率會打打折扣。

第四,運動蓄能,沒有體力,那來心力。身體就是我們的硬件系統,情緒就是我們的軟件系統。如果硬件系統不強大,不能支持軟件系統的高速運行,就容易卡機。運動野蠻其體魄,讀書文明其大腦。

軟件和硬件一起都要升級。
所以,這樣就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跑步、做飯、寫公眾號文章、學一點編程…….
(寫作和編程可以鍛煉我們大腦邏輯思維與結構框架能力)

學會與時間做朋友,這些事它是有覆利效應和時間增值,隨著積累越多,價值就會不斷放大,邊際效用在不斷遞增。

希望未來,身材不走形,中年不油膩。

七、關於決策
經常聽到這麽一句話,選擇大於努力,如何才能做出好的決策,那什麽又是決定了我們的決策質量呢?
聽到梁寧老師在一次分享中提到,影響一個決策質量的兩個關鍵要素,就是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也可以簡單來說,就是數據質量+算法模型,只有采集的數據質量越高,加上我們算法模型要好,兩者結合起來,才更有可能做出一個最佳決策。

打一個比方,更容易理解,比如決策質量就相當於一道菜的品質,那是什麽決定了一道菜的品質,主要也是兩個方面,食材質量和廚師手藝,如果只是滿足了其中一種,是不會達到所謂理想的效果,因為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當我們在做人生重大決策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這五個原則:

戰略學:判斷趨勢(變換尺度思考),看這件事是否有較長期發展的可能;
心理學:內驅力原則,如果這件事需要長期的精力投入,問自己內心是否熱愛和認可,如果不喜歡就很難長期堅持下去。
系統學:尋找系統的關鍵解(提升認知),從長期來看,所有的競爭最後都是認知的競爭。因此,要思考投入的事情能否增加自己對某一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經濟學:邊際成本與覆利效應,我們有沒有可能做一件事做得越多,成本越低;或者成本不變,但收益不斷增長。本質上是分析判斷這件事是否有非線性增長的可能性。
黑天鵝:(非線性後果)

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非常小,但一旦發生,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影響的事情。而正面黑天鵝,是指一旦發生對我們有積極影響的事情。

八、關於優勢
之前我覺得我最擅長東西應該是數據分析了,後來一些人在看了我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之後,給我反饋是“系統思考能力”,當時我有一點疑惑,就是到底什麽是系統思考能力啊,我好像沒有明顯感知到我的系統思考能力。

後面開始做企業咨詢了,開始慢慢理解了,所謂的系統思考能力,就是把多維度(橫向和縱向)的能力模塊進行排列組合,調用自己的多項能力去理解與剖析一個事物。

舉例:我的第一篇公眾號文章:《在一碗牛肉面中吃到了“經濟學原理”:邊際成本》,有很多讀者看到了之後,給我留言說:這篇文章角度新穎、深入淺出、風格還挺有趣,你怎麽想到牛肉面與經濟學概念結合在一起……

我最近開始在思考了一下,怎麽寫出來這篇文章的呢?

寫這個標題,的確是我在吃牛肉面的時候想到的,因為那段時間晚飯都一直在吃面(哈哈,主要是面食比較經濟哈),在吃面的過程中,我就看了看面館的菜單,就多思考了一下:為什麽一兩面9元,二兩面11元而不是18元呢?

那段時間經常聽到一個經濟學概念“邊際成本”。

突然,我就覺得可以用一個經濟學原理中的邊際成本來解釋這個問題。

然後,就想了一下,寫這篇文章,需要哪些知識能力模塊呢?

知識能力模塊如下:

①餐飲知識:我之前做過餐飲火鍋,比較熟悉餐館的各個流程環節,了解它的成本結構。

②經濟學知識:我之前學過《5分鐘商學院》商業篇和《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學過幾個經濟學概念,比如機會成本、沈默成本、邊際成本、邊際效益等等。

③成本分析:我是建築工程造價專業畢業,又從事過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本意識。

④結構化思維:之前看過《結構思考力》、《透過結構看世界》等。

⑤邏輯思考力:之前看過《邏輯思考力》、《簡單邏輯學》等,運用到了演繹法,邏輯遞進,過程推演。

⑥數字計算:理工科畢業,這些都具備。

⑦數據分析:從事數據分析工作,平時工作就積累了。

發現我只是把他們從我過往的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然後重新排列組合一起來用,於是就寫出了這篇文章。

學習就從把各個地方學到不同的東西,經過理解、拆解、內化、吸收,然後排列重新組合,形成自己東西的過程。

把不同的能力模塊進行打包組合,慢慢形成差異化。(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關於優勢,別人給我反饋的是系統思考能力:我進行組合並提煉出三個能力模塊:數據分析、經營分析、商業分析。

數據分析偏向於過程(顆粒度更細);
經營分析偏向於結果(顆粒度更粗);
商業分析偏向於原因(有果必有因);

於是就把這三種能力串聯起,形成一個閉環。

九、關於恐懼
今年出來做咨詢後,需要接觸不同的行業與公司,自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經常處於【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種狀態,讓自己經常有一種焦慮感和恐懼感,導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晚上睡覺都會失眠,有時候會陷入思考問題中,時不時半夜又爬起來,馬上打開微信的語音,記錄下那些在大腦里面那一閃而過靈感與想法。

同時,感覺今年又是成長可能是最快的一年,前前後後接觸了大概有二三十家不同行業的企業,慢慢構建了一套自己的業務分析模型與方法論,現在能夠更加快速地運用咨詢過程中,給他們做分析,提建議……

在做咨詢的過程中,隨著接觸陌生的人越來越多,經常現場給他們梳理業務的經營問題,在白板上面做分析與解答,當眾講話欲表達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和提升,不會像之前那樣,那樣容易緊張而手足無措了。

直面恐懼,才能不再恐懼。
恐懼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正因為我們時刻對外界保持恐懼,我們才生存了下來,所以,我們的基因里面會自帶恐懼成分。

每個生命體,之所以能健康的生存,就是因為不斷地看到恐懼,並且不斷地通過行動克服恐懼。

如果看不到恐懼,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那些堅持健身的人,一定是看到了某種恐懼,願意每天承受身體上的痛苦受到了久違的愉悅。

去做讓你感覺害怕的事情,這樣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十、關於價值
去年九月我把自己過往三四年,關於數據分析的學習資料整理出來,並分享到朋友圈,方便對數據分析有需求或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這份資料清單。

發到朋友圈後,收到幾個朋友的私信,請教關於數據分析方面的問題,然後在微信上面給對方解答後,突然收到了對方的微信紅包,感覺還是有點意外,同時也非常有成就感,說明你給別人講的東西,不是廢話,還是有價值的,別人才願意給你發一個大紅包,這個是給了我一個正反饋,因為被認可也是一種需求。

在十一月的時候,有人付費找我咨詢關於數據分析,雖然這個費用對於做企業咨詢來說,是不高的,但是對於一個職場人來說,願意花這個錢來找我,一種價值的認可,因為願意付費的背後是一種信任,一個正向反饋,非常有意義感和成就感。

之前,還有一個公司看了我的公眾號文章之後,就找我詳聊了一下,覺得還可以,準備我去做關於數據分析方面的技能培訓。

當時,還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呀,就沒有去嘗試和行動。這次給我來了一些信心和動力,後面還可以繼續思考一下這個方向。

真的,越分享,越幸運。

這是七年成長記錄的第三年,明天繼續成長,繼續分析。

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64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