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
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地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氣虛有哪些癥狀#
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氣虛是一種多發癥,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比較容易氣血虛,光是注意食療調理、不運動,難免還會氣虛。氣虛就更不愛動,隨之氣虛癥狀就會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氣虛的表現癥狀
氣虛其實並不單指身體某一個部位出現不舒服或者是疾病的情況,而是癥狀表現在全身。
例如是出現了盜汗、氣虛、四肢無力、身體疲倦、精神萎靡、頭暈眼花、脈象細弱等等情況。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地進行調養,身體才能夠恢覆健康。
一般情況下,我們將氣虛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氣虛陽虛以及氣陰兩虛。
具體的癥狀如下:
氣虛陽虛
如果是出現這種情況,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同時伴隨有頭暈眼花以及身體疲懶,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暈厥的情況。除了以上表現在表面的氣虛癥狀之外,這類型的患者還會出現怕冷、盜汗還有脈象無力,舌苔的顏色也變成了白色的。
如果是屬於心氣虛的情況,那麽除了上面所說的氣虛癥狀之外,患者還會出現心悸氣短以及胸悶煩躁;如果是屬於脾虛,那麽還會出現腹脹、氣短還有乏力的情況;如果是腎陽虛的情況,那麽四肢怕冷、拉肚子,隨便地動一下就會出現氣短的情況。
氣陰兩虛
除了上面所說的氣虛陽虛的情況,也有陰虛的類別,這兩種氣虛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是不一樣的,例如兩虛還會出現口幹舌燥、煩悶、便秘還有四肢乏力等等情況,脈象也變得了細弱,舌苔也變成了紅色。
如果是屬於氣陰兩虛,那麽患者容易出現胸悶氣短以及心悸的情況;如果是屬於腎陰陽兩虛的情況,那麽患者會出現頭暈眼花、胸悶耳聾還有腰酸腿軟、健忘等等癥狀。
怎麽調理氣虛,常做5個動作有助調理氣虛
十指梳頭疏通經脈
用手指梳頭有利於血脈通暢,增強腦細胞營養供應,延緩大腦衰老。每天在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時,雙手掌心與臉相對,五指張開成虎爪狀,由前額發際開始,用指腹慢慢向後梳理至後腦勺,重覆此動作3~5次即可。
梳理時,可以用指腹稍用力按壓頭皮,但不可用力過大,頭部有微微壓迫感即可。有些人頭發稀疏、少光澤,可常進食一些補血藥物或食物,例如大棗、桂圓、黑芝麻等,使機體氣血充足、頭發光澤。
捶打膽經促進吸收
膽經就是足少陽膽經,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只是說起膽經來,很多人不知道該捶打哪里。專家建議大家可以多捶打大腿外側,每天來回拍打,可以刺激膽經,提升人體的吸收能力。
按揉耳朵調節氣血
平時我們坐在那里看電視或者休息的時候,兩手一般都是無所事事地放著,此時倒不如動動我們的手指,按揉一下自己的耳朵和腳。耳朵和腳底有大量的穴位,適當按摩對臟腑氣血運行有益。
早晨常拍手能補氣
早晨,旭日東升陽氣開始升騰,這時拍手可以促進陽氣的升發,疏通全身的氣機。怎麽拍呢?這也是有講究的。十指分開,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均勻拍擊,切記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以免拍手過度造成淤血。拍打的力度以自己的雙手能承受為準,但不能太輕,否則起不到刺激手掌穴位和反射區的作用。
除了最基本的手掌相拍外,還可以左右掌背互拍、左右手虎口對拍等。雙手相疊,擦兩乳間的膻中穴,上下往返30次,可舒暢氣機、刺激胸腺、增強免疫力。或者也可以兩拳松握,捶擊小腿上部的足三里穴,可補腎強肝、固護脾胃。
捋脖子按摩防疾病
平時我們用手指指腹輕輕地在脖子上捋一捋、按一按,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既能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也能及時發現頸部是否有腫塊。
氣虛體質的人身體有哪些表現?
氣虛的人一般臉色沒光澤,體力差
氣虛的人面色一般白白的、沒有光澤,動輒自汗、氣喘。而氣足的人爬個七八層樓梯沒什麽大事,氣虛的人爬個三樓就有點喘了,而且心跳得厲害。
氣虛的人少言懶語,容易神疲乏力
氣虛的人一般少言懶語、不愛吭聲,不想氣足的人精神頭很足,能很積極地參與活動、發表意見,而氣虛的人就是喜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什麽是少言懶語?就是你跟他說話,他都不愛回答,多說兩句都累。
氣虛的人還容易神疲乏力,總是很疲倦,上街走一圈,別人不累他先累了,另外站沒站樣,坐沒坐樣,我們生活中總能看到這樣的人,氣虛的人站或坐的時候總想找個東西靠著,沒精打采。氣足的人就完全不是這樣。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武打明星,真的是“站如松,坐如鐘”,說話底氣也很足。
氣虛的人怕冷,怕被風吹,很容易感冒
氣虛的人怕冷,怕被風吹,一涼就受不了,猛打噴嚏,容易感冒,特別是小朋友們。有的小朋友感冒剛好,去趟幼兒園回來又打噴嚏了,家人很著急,怎麽又感冒了?其實這就是身體氣虛的表現。
總結一下,氣虛是腎氣、脾氣、肺氣都不足,其中,腎氣是從母親胎里帶來的,充盈程度不一,另外,脾氣很關鍵,一個人往往都是脾氣不足才導致肺氣不足,所以脾氣不足的人很容易感染外邪。
氣虛的人吃東西容易腹脹
虛的人吃東西容易腹脹,因為他的脾不容易運化食物,不容易運化的食物滯留在體內就會引起腹脹。
氣虛的人大便不成形
氣虛的人大便不容易成型,因為氣無力固攝住大便,所以大便很容易滑脫。
氣虛體質的人舌象是什麽樣子
舌頭上有齒痕的人多半氣虛。氣虛體質的人舌頭上有齒痕——牙齒印。為什麽呢?因為氣虛的人體內有很多沒有排出體外的濕氣,久之,就會引起內臟器官和皮膚的腫脹,但是我們一般看不出來,因為內臟器官的腫脹我們看不到,而身體面積太大了,皮膚的腫脹一般也不那麽明顯。但是,腫脹的舌頭因為一天24小時壓在邊上的牙齒上,所以,當我們伸出舌頭來,就會在舌邊發現好多牙齒印。
舌苔鋪滿舌頭,說明體內濕氣重。一般來說,正常的舌苔應該是把舌質露出來的,但是有一種舌苔卻把整個舌頭給鋪滿了,一點都沒把舌質露出來,這在中醫上叫舌苔滿布,說明人體內水濕很重。
舌苔越厚,說明體內濕氣越重。除了舌苔滿布之外,舌苔的厚薄也能說明一個人體內濕的輕重情況。
舌頭中間有裂紋,說明脾胃氣虛。如果舌頭上兩邊的齒痕不明顯,但是舌中間的裂紋非常明顯(每個人的舌中間上都有裂紋,但是正常人的裂紋不明顯,因為舌苔會把它給彌補上,只能看到舌中間淡淡的有點溝,一般看不到,看到了也不認為那是病)。甚至會分出好多叉,變成各種各樣的裂紋,這說明你的脾胃功能差,脾胃之氣不足,無力生發舌苔把舌中溝彌補上,所以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裂紋。
氣虛的人舌體胖大。氣虛體質的人,舌體往往也會胖大(也有舌體瘦的,但舌頭上還是有齒痕,這也是脾氣虛的表現)。
沒有舌苔,或者舌苔極薄。如果你的舌頭上沒有舌苔,或者舌苔極薄,整個舌頭看上去白白的,這說明你的正氣虛,尤其脾胃之氣不足。
氣虛體質調理大全
一、情志調攝
心態宜樂觀,不可過度勞神。宜欣賞節奏明快的音樂,如笛子曲《喜相逢》等。
氣虛體質的人一般性格都是內向的,膽小,不喜歡冒險。所以,氣虛體質的人一定要培養自己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不斷地給自己加油鼓勁,增強自信心,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到戶外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如通過攝影,賞心悅目,記錄人生旅程,追求美好,表達思緒,陶冶情操。
二、形體鍛煉
運動宜柔緩。氣虛體質之人鍛煉宜采用低強度、多次數的運動方式,適當地增加鍛煉次數,而減少每次鍛煉的總負荷量,控制好運動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大出汗的運動,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動作,以免耗傷元氣。
可選擇比較柔和的傳統健身項目,如八段錦。在做完全套八段錦動作後,將“兩手攀足固腎腰”和“攢拳怒目增力氣”各加做1~3遍。避免劇烈運動。
還可采用提肛法防止臟器下垂,提肛法: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會陰肛門部。首先吸氣收腹,收縮並提升肛門,停頓2~3秒之後,再緩慢放松呼氣,如此反覆10~15次。
三、飲食調養
(一)調養宜忌
宜選用性平偏溫、健脾益氣的食物,盡量少吃或不吃空心菜、檳榔、生蘿卜等耗氣的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的食物。由於氣虛者多有脾胃虛弱,因此飲食不宜過於滋膩,不能蠻補、呆補,否則易導致脾胃呆滯而出現腹脹、食欲不振等。
(二)食物分類
動物性食物:如牛肉、雞肉、雞蛋、鵪鶉(蛋)等。
谷類及豆類食物:如大米、山藥、蓮子、白扁豆、黃豆、豆腐等。
果蔬類食物:如南瓜、大棗、胡蘿卜、香菇等。
【食物舉例】
1.牛肉 性平,味甘。歸脾、胃經。《本草拾遺》言其“消水腫,除濕氣,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韓氏醫通》言“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牛肉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等功效,補氣之力尤為顯著,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2.雞肉 性溫,味甘。入脾、胃、肝經。《日華子本草》言“黃雌雞:止勞劣,添髓補精,助陽氣,暖小腸,止泄精,補水氣。黑雌雞:安心定志,治血邪,破心中宿血及癰疽排膿,補心血,補產後虛贏,益色助氣。”其性溫,具有助陽氣、補精髓等作用,對老年人氣虛體質較為適宜。也可用於病後虛弱之人等。
3.山藥 性平,味甘,歸肺、脾、腎經。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等功效,以山藥為主的藥膳適合氣虛體質或兼陰虛體質者食用。
4.南瓜 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南瓜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暖胃等功效。適合氣虛體質者食用。
5.大米 性平,味甘,入肺經。《本草綱目》雲,五谷之中“唯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攻,非他物可比”。大米和五臟,補中益氣、健脾養胃、養陰生津、除煩止渴。適合各種體質,尤其適合氣虛體質者食用。
但需注意粳米非精米,目前大家經常食用的米經過精細加工,表面的粗纖維分子、蛋白質、維生素很多被破壞,所以日常生活中應適當食用未經精細打磨的糙米。
氣虛體質分兩種,氣虛體質有哪些表現?中醫教你如何調理
2021-12-24 16:18·中醫養生大講堂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45090913630241284/?&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