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被動攻擊)人格障礙
你見過極度悲觀的人嗎?了解消極(被動攻擊)人格障礙以及這些極端悲觀主義者與自戀者的相似之處。
DSM 委員會尚未承認消極(被動攻擊)人格障礙。它出現在診斷和統計手冊的附錄 B 中,標題為“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的標準集和軸”。
有些人是常年悲觀主義者,有“負能量”和消極態度(“好事不長”、“做好事不值得”、“未來在我身後”)。他們不僅貶低他人的努力,而且強調抵制在工作場所和社交環境中的表現要求,並挫敗人們的期望和要求,無論這些期望和要求多麼合理和微不足道。這些人認為每一項要求和分配的任務都是強加的,拒絕權威,怨恨權威人物(老闆、老師、像父母一樣的配偶),感到被承諾束縛和奴役,並反對以任何方式束縛他們的關係。
被動攻擊性有多種偽裝:拖延、裝病、完美主義、健忘、疏忽、逃學、故意低效、固執和公然破壞。這種反復和蓄意的不當行為具有深遠的影響。想想工作場所的消極主義者:他或她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妨礙自己的家務和破壞人際關係。但是,這些自我毀滅和自我挫敗的行為會在整個車間或辦公室造成嚴重破壞。
被診斷患有消極(被動攻擊)人格障礙的人在某些重要方麵類似於自戀者。儘管他們扮演著阻礙的角色,但被動攻擊者感到不被賞識、報酬過低、被欺騙和被誤解。他們長期抱怨、發牢騷、吹毛求疵和批評。他們將自己的失敗和失敗歸咎於他人,偽裝成腐敗、低效和無情系統的烈士和受害者(換句話說,他們具有異體防禦和外部控制點)。
被動攻擊者生悶氣並給予“沉默對待”以回應真實或想像的輕視。他們有參考觀念(相信他們是嘲笑、蔑視和譴責的對象)並且有輕微的偏執狂(世界對他們不利,這解釋了他們個人的不幸)。用 DSM 的話來說:“他們可能會悶悶不樂、易怒、不耐煩、好爭論、憤世嫉俗、多疑和相反。” 他們也充滿敵意、易怒、缺乏衝動控制,有時還魯莽。
不可避免地,消極攻擊者嫉妒幸運者、成功者、名人、他們的上級、受寵者和幸福者。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公開而挑釁地發洩這種惡毒的嫉妒。但是,在內心深處,被動攻擊者是懦弱的。當受到訓斥時,他們會立即改頭換面,乞求原諒、磕頭、傷感抗議,展現自己的魅力,並承諾以後會表現得更好。
消極進取的官僚機構
集體——尤其是官僚機構,例如營利性大學、健康維護組織 (HMO)、軍隊和政府——往往表現得被動攻擊並使他們的支持者感到沮喪。這種不當行為通常旨在緩解構成這些組織的個人在與公眾的日常接觸中積累的緊張和壓力。
此外,正如卡夫卡敏銳地觀察到的那樣,這種不當行為助長了這些機構的客戶的依賴性,並鞏固了上級(即阻撓團體)與下級(苛刻和應得的個人,他們淪為乞討和懇求)的關係。
被動攻擊性與病態自戀有很多共同點:破壞性的嫉妒,反复嘗試支持無所不能和無所不知的宏大幻想,缺乏衝動控制,同情能力不足,以及權利感,往往與其自戀能力不相稱。現實生活中的成就。
因此,難怪消極、自戀和邊緣型組織具有相似的特徵和相同的心理防禦:最顯著的是否認(主要是存在問題和抱怨)和投射(將團體的失敗和功能障礙歸咎於其客戶)。
在這種心態下,很容易混淆手段(賺錢、僱用員工、建造或租用設施等)和目的(提供貸款、教育學生、扶貧、打仗等)。手段變成目的,目的變成手段。
因此,該組織的最初目標現在被認為只不過是實現新目標的障礙:借款人、學生或窮人都是討厭的東西,當董事會考慮建立另一個辦公大樓,並向其成員支付另一筆年度獎金。正如帕金森指出的那樣,集體會延續其存在,無論它是否還有任何作用以及它的運作情況如何。
當這些集體的選區——最有力的是它的客戶——抗議並施加壓力以試圖將他們恢復到從前的狀態時,這些集體形成了一種偏執的心態,一種圍城的心態,充滿了迫害的錯覺和攻擊性的行為。這種焦慮是一種內射。在內心深處,這些組織知道他們已經偏離了正確的道路。他們預料到攻擊和斥責,並因不可避免的、迫在眉睫的攻擊而變得防禦和懷疑。
這篇文章出現在我的書“惡性自愛-重訪自戀”中
山姆·瓦克寧
negativistic-passive-aggressive-personality-disorder
鐵面具人格障礙的常見來源
憤怒和憤怒
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動力學來源嗎?我們可以將這個共同來源歸因於個人發展的哪個階段?能否繪製出從該共同源頭到每一種疾病的路徑?對上述問題的肯定回答是否會讓我們對這些有害情況有新的認識?
急性憤怒
憤怒是一種複合現象。它具有性格特徵、表達和動機成分、情境和個體差異、認知和興奮性相互依存的表現以及心理生理(尤其是神經內分泌)方面。從心理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它可能在早期進化中具有生存效用,但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已經失去了很多。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適得其反,甚至是危險的。已知功能失調的憤怒具有致病作用(主要是心血管)。
大多數人格障礙的人都容易生氣。他們的憤怒總是突然的、肆虐的、可怕的,而且沒有明顯的外部代理人的挑釁。似乎患有人格障礙的人處於一種持續的憤怒狀態,大多數時候都被有效地抑制了。只有當人的防禦能力下降、喪失能力或受到內在或外在環境的不利影響時,它才會表現出來。我們在本書的其他地方指出了這種永久的、壓抑的憤怒的心理動力來源。簡而言之,患者通常無法表達憤怒,也無法將憤怒指向他早年形成的“被禁止的”目標(大多數情況下是他的父母)。然而,憤怒是對虐待和虐待的合理反應。因此,患者是 留下來培養一種深刻的不公正感和沮喪的憤怒感。健康的人會經歷憤怒,但只是一種短暫的狀態。這就是使人格紊亂與眾不同的原因:他們的憤怒總是很尖銳,永遠存在,經常被壓抑或壓抑。健康的憤怒有一個外部誘導劑(一個原因)。它是針對此代理(連貫性)的。
病態憤怒既不是連貫的,也不是外部誘發的。它從內部散發出來,擴散開來,指向“世界”和一般的“不公正”。患者確實確定了憤怒的直接原因。儘管如此,經過更仔細的審查,很可能會發現缺乏原因,而且憤怒過度、不相稱、不連貫。細化一下:更準確地說,人格障礙者正在同時且始終表達(和體驗)兩層憤怒。第一層,表面上的憤怒,確實是針對一個確定的目標,即所謂的爆發原因。然而,第二層是針對他自己的憤怒。病人生自己的氣,因為他無法正常地發洩正常的憤怒。他覺得自己像個惡棍。他討厭自己。
雖然正常的憤怒與有關其來源的某些行為(或與此類行為的計劃或考慮)有關,但病態的憤怒主要針對自己,甚至完全沒有方向。人格障礙者害怕對有意義的人表示憤怒,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他們。邊緣性人格障礙害怕被拋棄,自戀者(NPD)需要他的自戀供應消息來源,偏執狂 – 他的迫害者等等。這些人更喜歡將怒火發洩在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人身上,這些人的退縮不會對他們不穩定的平衡人格構成威脅。他們對女服務員大吼大叫,斥責出租車司機,或者對下屬大發雷霆。或者,他們生悶氣、感到快感缺乏或病態無聊、酗酒或吸毒——所有形式的自我攻擊。有時,他們再也無法偽裝和壓抑,就會用真正的憤怒源來發洩。他們憤怒,而且通常表現得像瘋子。他們語無倫次地喊叫,荒唐指責,歪曲事實,發表指控和懷疑。這些事件之後是糖精多愁善感和對最近一次憤怒襲擊的受害者過度奉承和順從的時期。在害怕被遺棄或被忽視的致命恐懼的驅使下,人格障礙使自己貶低並貶低自己,以至於引起旁觀者的反感。這些鐘擺般的情緒波動使人格障礙的生活變得困難。
健康人的怒氣會通過行動減少。這是一種厭惡、不愉快的情緒。它旨在產生行動以消除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它與生理喚醒相結合。但尚不清楚是行動減少了憤怒,還是憤怒在行動中被消耗殆盡。同樣,不清楚憤怒的意識是否依賴於用語言表達的認知流?我們生氣是因為我們說我們生氣了(=我們識別憤怒並抓住它)——還是我們說我們生氣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生氣?
憤怒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這幾乎是一種普遍的反應。對一個人的福利(身體、情感、社會、經濟或精神)的任何威脅都會引起憤怒。但對一個人的附屬機構、最近的、最親愛的、國家、最喜歡的足球俱樂部、寵物等的威脅也是如此。憤怒的領域被擴大到不僅包括人——還包括他所有真實和感知的環境,人類和非人類。這聽起來不像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策略。威脅並不是唯一讓人憤怒的情況。憤怒是對不公正(感知的或真實的)、分歧和不便的反應。但憤怒的兩個主要來源是威脅(分歧可能是威脅)和不公正(不便是世界對憤怒的人施加的不公正)。
這也是人格障礙的兩個來源。人格障礙是由反復出現的不公正塑造的,他不斷受到內在和外在世界的威脅。難怪人格障礙和極度憤怒的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而且,與普遍看法相反,憤怒的人會生氣,不管他是否相信對他所做的事情是故意的。如果我們丟失了一份珍貴的手稿,即使是無意的,我們也一定會生自己的氣。如果他的家被地震摧毀——主人肯定會大發雷霆,儘管他並沒有有意識地、深思熟慮地工作。當我們察覺到財富或愛情分配不公時——無論這種不公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會出於道德推理而生氣。我們報復和懲罰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推理和報復的能力。有時甚至缺乏道德推理,例如當我們只是想減輕瀰漫的憤怒時。
人格障礙者所做的是:他壓抑了憤怒,但他沒有有效的機制來改變憤怒的方向以糾正誘發條件。他的敵意表達不是建設性的——它們是破壞性的,因為它們是分散的、過度的,因此是不明確的。他不會為了恢復失去的自尊、聲望、權力感和對生活的控制、情緒恢復或恢復幸福而猛烈抨擊別人。他暴怒是因為他無能為力,處於一種自我毀滅和自我厭惡的模式。他的憤怒不包含一個信號,這可能會改變他的總體環境,尤其是周圍人的行為。他的憤怒是原始的、適應不良的、被壓抑的。
憤怒是一種原始的邊緣情緒。它的興奮成分和模式與性興奮和恐懼相同。認知指導我們的行為,旨在避免傷害和厭惡或將它們最小化。我們的認知負責獲得某些類型的精神滿足。對緩解-滿足與影響(獎勵與風險)比率的未來值的分析只能通過認知工具獲得。憤怒是由有意或無意造成的厭惡待遇引起的。這種對待必須違反關於社會互動的普遍慣例,或者違反一些根深蒂固的公平和正義觀念。公平或正義的判斷(即對遵守社會交換慣例的程度的評價)——也是認知的。
憤怒的人和人格障礙的人都患有認知缺陷。他們無法概念化、設計有效的策略並執行它們。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眼前,而忽略了他們行為的未來後果。換句話說,他們的注意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是扭曲的,偏向於此時此地,偏向於攝入和輸出。時間是“相對膨脹的”——現在感覺比任何未來都更漫長、更“長”。與任何遙遠的厭惡條件相比,即時事實和行動被判斷為更相關且權重更大。憤怒會損害認知。
憤怒的人是憂慮的人。人格障礙者也過度關注自己。憂慮和憤怒是焦慮大廈的基石。這就是一切的交匯點:人們生氣是因為他們過分擔心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憤怒是焦慮的結果(或者,當憤怒不劇烈時,恐懼)。
憤怒和人格障礙之間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於移情能力的退化。憤怒的人無法同情。實際上,“反共情”是在極度憤怒的狀態下產生的。所有與憤怒來源相關的減輕情節——都被視為貶低和貶低憤怒者的痛苦的意思。因此,當引起他注意的減輕處罰的情況越多時,他的怒火就越大。憤怒會改變判斷力。後來的挑釁行為被判斷為更嚴重 – 只是根據其時間順序的“美德”。這一切都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紊亂。移情敏感性的損害是其中許多疾病的主要症狀(在自戀、反社會、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中,僅舉四種)。
此外,上述判斷力受損(=風險評估機制的正常運作受損)出現在急性憤怒和許多人格障礙中。全能(權力)和刀槍不入的錯覺,判斷的偏頗 – 是這兩種狀態的典型特徵。急性憤怒(人格障礙中的憤怒髮作)總是與情緒來源的強度不相稱,並且由無關的經歷助長。一個極度憤怒的人通常會對累積反應做出反應,這是厭惡經歷的結合,所有這些都在惡性反饋循環中相互促進,其中許多與特定憤怒事件的原因沒有直接關係。憤怒的人可能對他目睹的壓力、激動、干擾、毒品、暴力或侵略、社會或國家衝突做出反應,興高采烈,甚至性興奮。人格障礙也是如此。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不愉快的、自我失調的、令人不安的、不安的、令人擔憂的經歷。他的外部環境——受他扭曲的人格影響和塑造——也變成了厭惡、厭惡或明顯不愉快經歷的來源。人格障礙會在憤怒中爆發——因為他會同時爆發並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因為他是魔法思維的奴隸,因此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並且不受自己行為後果的影響(免疫)——人格紊亂的人常常以自我毀滅和自我挫敗的方式行事。
最後,極度憤怒的人認為憤怒是出於敵對目的(由憤怒的目標)故意(或間接)挑釁的結果。另一方面,他們的目標總是將他們視為不連貫的人,以無理的方式任意行事。
將“極度憤怒”替換為“人格障礙”,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效。
iron-mask-the-common-sources-of-personality-disorders
「你要這麼說,我也沒辦法」|戀愛中的「被動攻擊&被動傷害」心理
2018/11/02 來源:知乎專欄
情侶吵架總有這麼幾句話,扔出來就是核彈。
這種明明內心憤怒不滿,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的行為,在心理學叫做「被動攻擊」——發起被動攻擊的人看似在被動中順從,可言行又總讓別人很不舒服。
被動攻擊可能會把戀愛關係引入一種類似「冷戰」的境地,比如,戀愛關係可能會發展成為「築牆(Stonewalling)」——一種防禦機制,一方對另一方的意見再也聽不進去,甚至可能選擇逃離爭吵場景,避免衝突,比如不接電話、不回信息、不回家。
但被動攻擊也不能被簡單當做「錯誤」,Ta們也有苦衷。成年後的被動攻擊往往是一種習慣,大多來自於對童年早期經驗的複製,是一種情感投射,Ta們小時候往往在和父母、同學、師生關係中處於無力反抗的弱勢,被動攻擊就成為Ta們維持尊嚴、自我保護的手段。
而當我們面對愛人的被動攻擊,往往也缺乏足夠的耐心和理解,有時甚至給予更加激烈的反饋。
所以,當愛情中出現「被動攻擊」,必然不會是一方的責任,雙方都需要做點什麼。只是「被動攻擊者」容易陷入情緒中,往往就需要遭受攻擊的一方擔起引導問題解決的重任。
面對「被動攻擊者」的攻擊,人們第一反應很容易產生「你還有理了」的怒火。這時不妨暫且避其鋒芒,先不要用攻擊進行反擊,稍作冷靜——因為被動攻擊者很可能也無法控制自己。
絕大多數人在感情中做出被動攻擊,是因為Ta們感覺對方過於強勢,自己憤怒的權利被剝奪,以至於感受到不被尊重,或者不被愛。
直接針鋒相對,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Ta的反抗情緒越來越深。
這並非你愛人能獨自解決的問題。Ta需要你的幫助,幫助Ta意識到Ta並非弱勢的一方,也有表達情緒的權利,我們可以平等交流,平等表達憤怒。
被動攻擊的人往往具備「迴避型人格」的特徵——這屬於一種「社交抑制」,迴避型的人們對自我能力感到不足,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
所以當他們開始「被動攻擊」,便聽不得拐彎抹角,聽不得別人的「暗暗指責」。更合適的解決辦法,不如將話題僅限在當下發生的事件本身。如心理學家布拉斯洛所說,「你需要在不影響他們情緒的情況下做出反應。」
比如,當Ta說「你隨便吧」,不要說「你怎麼每次都不情願、你怎麼總這樣」,而是專注於當下這個具體問題,告訴Ta,「你隨便吧」這句話讓我不舒服,我不是在強迫你同意我,而是希望一起商量著來。
當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希望溝通解決問題,而Ta依然拒絕溝通,不推進解決問題時,便需要讓Ta意識到自己的被動攻擊行為已經觸碰了你的邊界,需要亮起紅燈。
讓消極攻擊的人改變他們的行為的一個方法,是「讓他們的行為產生明確的後果」。比如可以打破你們相處中的某些固定習慣,讓Ta感覺到你忽然跟以前不一樣了:
如果你們總是一起喝酒,這次便只給自己倒杯酒。如果你們總是一起玩遊戲,就打開遊戲自己打一把。或者獨自出門遛個彎,卻不跟他打任何招呼。
當然,只有反覆嘗試溝通無效,才可以嘗試這種方式,目的只是讓對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短暫的懲罰後,依然要繼續嘗試溝通。
學習識別一些肢體語言符號,也許可以幫助你識別伴侶準備發起被動攻擊的信號,並提前做好準備。例如,握緊拳頭,手臂交叉,一閃而過的撇嘴…
心理學研究發現,處於消極心態的人們,往往通過「僵化」來表達自己,比如向下凝視可能是感情受到傷害的信號,或者試圖隱藏情感。如果當你試圖擁抱伴侶,Ta的身體卻緊繃著,可能意味著Ta正在暗暗生氣,下一秒就會懟你。
每個人的信號不同,如果你能注意到這些身體信號,也許可以在對方發起攻擊前,試著轉移話題,或者用更溫和的態度提前發起一場談話,也許能把一場惡戰扼殺在搖籃里。
被動攻擊之所以會出現在愛情中,歸因到底,其實還是雙方的溝通、互動不足,才容易產生誤解和矛盾,形成不健康的相處方式。
要從源頭解決「被動攻擊」問題,還得找到兩個人最合適的溝通互動方式。
美國著名婚姻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博士用40年時間,發現影響甚至決定一段親密關係走向的最重要因素,是這段關係中「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的比例。
一段幸福愛情的比例,應該是積極互動: 消極互動 = 5 : 1。大概可以理解為,最完美的愛情應該是每過五天好日子,就痛快吵一架。
當然,這種吵架應該是「建設性爭吵(Constructive / Helpful Argument)」,即雙方都能夠自由表達憤怒,同時又理性的不會過分憤怒導致場面失控,只為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吵架過程中,雙方又能夠通過互相妥協,最終達成共識。
當情侶學會建設性爭吵,雙方就能在愛情路上更高效地達成共識、解決衝突,使感情更加緊密牢固。
下面便是一場「建設性爭吵」的正確步驟:
1. 出現矛盾,激烈爭吵。開始出現意見不統一,雙方激烈表達觀點,但有意識的杜絕單純的抱怨。
2. 更理性的爭吵。建設性爭吵進行到半途,雙方會去努力準確地感受另一半的情緒,理解另一半的想法,並且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說出來。不會去故意歪曲對方的觀點,並趁機攻擊對方。
3. 平息爭吵。建設性爭吵的伴侶會去妥協,積極地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總之,當兩個人相愛,總能找到辦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愛情中不可能沒有矛盾,吵架也絕非壞事,我們不想說「祝你愛情美滿」這般的廢話,但卻希望你可以擁有願意和你認真吵架的伴侶。
願每一次爭吵,都能轉化為一次積極有效的溝通。願每次爭吵結束後,我們都有更愛對方的衝動,更加緊緊相擁。
酒鬼 ✎ 撰文
野生好人 ✑ 插圖
想了解更多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簡單心理知乎帳號,或者簡單心理微信公號「」
覺得有用,就贊一下再走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DOoxN8.html
為取悅他人而活是一種不必要的犧牲
經過 朱莉·拉圖爾2018 年 3 月 23 日,上午 10:353個評論分享
為取悅他人而活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且不必要的犧牲,因為它可能與您自己的需求、願望和價值觀背道而馳。它還會導致沮喪、憤怒和失望,因為您可能會感到被利用或被忽視。
在取悅他人和照顧好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很重要。學會說不,設定健康的界限,尊重自己的需要。重要的是要記住,您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並且應該受到尊重和考慮。
想要取悅所有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除了忘記自己,我們所做的一切永遠也合乎所有人的口味。
取悅他人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於一個善良而自滿的人來說,除了她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會想到這一點。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態度,教育我們去做自己不喜歡但能取悅他人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如何開始總是向外看,而我們卻忘記了自己。
閱讀:我就是那個不需要證明任何事情的女人
但總有一天,當我們疲憊不堪時,我們停下來問自己“我是誰?” », «我想要什麼?”。不幸的是,我們不知道。
然而,意識到它可以成為自我發現之路的開始。
取悅他人會傷害我們
取悅他人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傷害。因為我們將要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常常違背我們的價值觀。
例如,如果我們是一對夫婦,我們不能容忍家裡有煙草味,可能是為了取悅對方,我們什麼也沒說就讓他在裡面抽。
這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挫敗感、憤怒和不安,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遲早會再次出現。
同樣,我們的父母可能希望我們以某種與我們的存在方式或行事方式不一致的方式行事。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他們會很不高興。
面對這種情況,焦慮成為我們內心的迴聲,以激活“取悅他人”的按鈕。因此,我們設法通過讓他人感覺良好來克服它。
但代價是什麼?
以不優先考慮自己,將自己降為第二位並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可為代價。
人是你快樂的源泉嗎?
認為取悅他人會使我們受苦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對此有一個解釋:我們把自己的幸福交在別人手中。
當我們沉迷於感覺良好的那一刻,當我們試圖釋放對方對我們不想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做的事情的憤怒或失望時,我們擔心會扭轉局勢。
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了僵局。
我們會盡量避免衝突,當我們知道別人想听什麼時,我們就會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會被別人想要的而不是我們想要的引導。
到底,我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還是別人想要的?如果我們不控制,生活可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不能不睡覺,因為一個朋友生氣了,因為我們對他說“不”見面,因為我們不喜歡,或者因為我們頭疼。
我們也不必擔心達不到別人的期望。
我們必須學會接受他人對我們自己的意見、行為或決定的憤怒、拒絕和壞腦袋。他們最終會過去的!
從玩得開心開始
要開始停止取悅他人,你必須做很多工作來增加你的自尊,因為這可能會增加你的不安全感,促使你這樣做。
一旦你的自尊到了它需要的地方,就開始改變舊習慣。
當你想說“不”時就開始說“不”。如果有人生氣,不要絕望,因為它遲早會過去(這不是世界末日)並把你自己放在第一位。
優先考慮你的決定、你的願望、你的意見和你的夢想。最重要的是,把你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你不必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你感覺良好。你白白累死自己了。你受苦,這是在焦慮甚至抑鬱中付出的代價。
為什麼不開始為自己而活呢?
資料來源:amelioretasante.com
https://www.conscience-et-eveil-spiritu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