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感有3種,根源不同,擺脫它的方法也不同
罪惡感一般分為3種,產生的根源不同,所以擺脫它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種
罪惡感是當你做的某件事違反了你的價值觀,你的大腦就會傳遞給你一個信息—“罪惡感”,來告訴你“我不應該做這件事”。
比如在減肥期間,你控制不住吃了一個肯德基全家桶。這違反了你追求健康的價值觀。所以吃完後,你就會有罪惡感。比如明天要考試了,你用本應該覆習的時間刷了電視劇。這違反了你追求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價值觀。所以刷完劇後,你就會有罪惡感。
罪惡感就像是一種警示,你的大腦在警告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這樣下去你的價值觀會崩塌的”!就像是手機只剩下10%的電時,電池的圖標會變紅,提醒你要充電了,否則手機就會沒電而用不了了;汽車的油箱快空了時,指示盤的油箱標志會一直閃,提醒你要加油了,否則汽車就會沒油而開不了了。
如果是這種罪惡感困擾著你,折磨著你,那麽根據上面說的罪惡感產生的原理,你就可以對癥下藥,將罪惡感化解了:
不要把自己沈浸在罪惡感那種難受的感覺之中,而是換一個理性的角度,單純地把罪惡感看作是一種大腦的警告。
並且順著罪惡感,挖掘出那個被自己侵犯的價值觀,也就是你內心深處真正看重的、向往的東西。
最後,專注在這個價值觀上,進行改變。一旦你做出改變了,警告的任務也就達成了,罪惡感也會消失。這就類似於手機充上電了,並到達20%,紅色的電池標志會變成綠色;汽車加滿油了,指示盤上閃爍的油箱也就沒了。
第二種
罪惡感源自於過分的責任感,習慣於把別人遭受苦難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背負了太多本不應該背負的壓力。
這種罪惡感,說得好聽一點,是因為你責任心爆棚,有擔當;說的難聽一點,是因為你太高估自己了,把自己看得太全能、太強大了。
其實,每個人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夠了。別人過得不好,你幫一幫他,是你的善心,但不是你的義務。把他過得不好的責任都歸咎於你沒有幫助他,使自己產生罪惡感,就是一種比較扭曲的心理了。
所以,在產生並糾結於這種罪惡感之前,先問問自己:真的是我的原因嗎,我該為他的苦難負責嗎?
第三種
罪惡感來自於懊悔,做完一件事情後,你總覺得“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然後就懊悔當時為什麽做了這個選擇,而沒有做那個選擇;懊悔當時為什麽沒想到那一點;懊悔當時為什麽沒有說那句話。比如高考成績下來了,你會懊悔這道題本來應該選B的,為什麽考試的時候腦子抽了選了A。
這是一種當初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的罪惡感,因為當初的自己沒用,考慮不周,所以導致了現在的結果不那麽完美。
這是一種執念。因為你不是完美的,也不是萬能的。你不能掌控所有的事情,不能擁有所有的資源,不能應對所有的局面。
而消除罪惡感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那個時候你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已經做到最好了。
然後把這一刻的自己也過到最好,最後把每一刻的自己都過到最好。
倚龍的情感俱樂部|愛生活,愛自己,做一個多情的人。|關注她5 人讚同了該文章
發布於 2019-08-13 23:06
https://zhuanlan.zhihu.com/p/78031524
「為什麼兩人之間,只剩下義務?」
關係心理學:健康的關係,不會用罪惡感勒索你
在許多關係裡,有些人為了操縱對方,會使用刺激罪惡感的手法。但比這更可怕的是,自己主動拉響罪惡感的警笛⋯⋯你也會嗎?
文|韓慶銀
罪惡感也是一種習慣
容易產生罪惡感的人,很多時候會把自我憐憫投射在他人身上。只要把這些無休止的想像拋開,才能覺得輕鬆和舒服。
我們周圍隨處可見利用刺激的罪惡感來操縱對方的情況。特別是像父母與子女、夫妻或戀人等的親密關係上更是如此。「現在都幾點了,你又遲到?」、「你只會這樣嗎?」、「你真是太自私了!」當聽到這樣的話時,你有何感想呢?
你會覺得對方生氣都是因為自己。但講出這種話的人是把自己產生的負面情緒轉嫁給對方,讓對方產生罪惡感,最終促使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採取行動。這些話裡隱藏著如下的含義:
- 現在都幾點了,你又遲到?
- 你應該早點回來幫我做事。
- 你只會這樣嗎?
- 你必須更加努力好讓我開心。
- 你真是太自私了!
- 你必須為了我做些什麼。
罪惡感是能牽絆住善良人的強烈感情。有時候,明明覺得是在走自己的路,但當罪惡感的紅燈亮起時,「自己」瞬間消失,只留下對方。
在我和母親的關係裡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幾天前,母親打電話給我。因為母親傳簡訊說自己很難過,認為我只是出於形式回覆了她,所以在電話裡衝我發起了脾氣。我忍不住頂撞了她:「我要怎麼做妳才覺得心裡好受呢?那妳告訴我,妳想聽什麼話。」
「妳這是什麼話!四十多歲的人了,妳是白活了嗎?做心理諮商的人連這都不懂!」
母親這是要求女兒處理她的負面情緒,這時女兒只有成為母親的發洩口和安慰者才能避免矛盾。但這種關係只是戴著假面的虛偽關係而已。因為履行對方要求的動力不是出自真心,而是來自恐懼和罪惡感。
從前的我會為了通過「感情發洩口/安慰者的技能考試」而竭盡全力,因為受母親的情緒影響,所以知道她想要什麼。我會不停地傳簡訊說我愛她,或是打電話陪著她哭,又或者立刻跑去陪她。只有這樣母親才會感到滿足。
但現在的我不會再扮演安慰者了。我會理直氣壯地告訴她:「雖然妳心裡不是滋味,但我已經竭盡所能了。我不可能滿足妳所有的要求。」我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內心產生了力量。
母親因為我沒有竭盡所能而生氣,她感到恐懼和不安也是因為看到我有別於過去的大膽行動,意識到我再也不會按照她的意願採取行動了。
圖片|Photo by Mitchel Lensink on Unsplash
從內心深處湧現的習慣性罪惡感
為了操縱對方,可以使用刺激罪惡感的手法,但比這更可怕的是,自己主動拉響罪惡感的警笛。如果習慣了因罪惡感而被操縱的關係,即使對方沒有提出要求,自己也會主動向內心下達刺激罪惡感的命令。
在上述的情況中,對方下達的命令和自己主動下達的命令都發揮了作用。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但內心還是習慣性的產生了罪惡感。針對這種情況,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觀察並處理主動下達命令的內在化罪惡感。雖然我表面上可以理直氣壯地講出那番話,但內心還是會對沒有滿足母親而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拋棄了母親。
此時,我必須承認這種罪惡感是來自於想要拋棄母親的想法。但核心問題是,我並沒有真的拋棄母親。自己的軟弱與堅強、利他與自私、熱情與冷靜等的感情模糊地混淆在了一起,然而自己卻很難接受這種模糊的感情。
但我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前進,由此付諸行動。漸漸地我可以區分母親強大、自己軟弱的「想像」和我們都很軟弱的「現實」。當我接受了強大與軟弱共存的現實以後,便重拾了平常心。
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自責的心。掛斷母親的電話以後,我放聲大哭了起來。母親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令我氣憤,然而更令我生氣的,其實是我自己。
我在為別人進行心理諮商時常說,我們有不受傷害的權力,但聽到母親說那句「妳連這都不知道,是白活了嗎?」的時候,卻倍感受傷。因為受傷,又覺得自己很差勁。況且我明知道不應該通過他人的認可尋找表面的存在感,而是應該在內心承認自己。
因此我必須承認自己沒有期待中的那麼優秀,也不可能任何事都言出必行。當承認了自己的極限和不成熟以後,反而對長期身患重病而處在不安與恐懼中的母親產生了憐憫之情。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沒安全感,才會處處想控制對方」關係功課:別用情緒勒索代替關心
接受不完整的自己
罪惡感會影響人生的各個方面。因為受害意識,即使討厭對方也會產生罪惡感。因為這是愛憎關係裡經常發生的一種相互作用。但此時的罪惡感不僅帶有單純的歉意,還具有針對討厭對方的行為而賦予自己的懲罰和懺悔功能。
感受到罪惡感時,會覺得自己「不是壞人」,並因此無意識地獲得安全感。有時,為了展露自我的高貴與優秀也會利用罪惡感。
阿德勒在《精神官能症問題》(Problems of Neurosis)一書中介紹了一個男孩,他認為男孩在說謊後感到罪惡感,其實是「通過毫無意義的罪惡感在扮演一個擁有高貴人格的人」。對說謊行為過度擔憂,周圍人便會被他的正直所感動。
有時,即使對方沒有操縱自己的意圖,自己也會因罪惡感痛苦不已。這是因為罪惡感在自己的內心下達了命令。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的完美主義者更是如此。
這樣的人會通過罪惡感把無法滿足自己或對方的責任全部推卸在自己身上。但矛盾的是,將這種不完美的責任轉換成罪惡感時,可以減輕對於不完美的心理負擔。但這樣一來,勢必會出現隨之而來的漏洞——自我貶低和羞恥心。我們的內心就是這麼微妙且複雜。
既然如此,那應該怎麼做呢?遺憾的是,沒有妙招。但慶幸的是,我們的內心也很單純,我們只能以這樣的心態去接受自己的不完整。
不幫忙的話,對方就會受傷的誤會
如果想無視刺激罪惡感下達的命令,應該怎麼做呢?當發現罪惡感亮起紅燈時,首先暫停下來。不管對方是否帶有讓自己產生罪惡感的意圖,都要先認識感受到罪惡感的人是「自己」。
在責怪自己或別人以前,先來觀察感受到這種感情的主體——自己。
我之所以會感受到罪惡感,是因為覺得自己拋棄了母親,然而在我的內心深處真的隱藏著這種想法。為了不讓自己面對這種真心,我還進一步放大了罪惡感。
此外,因罪惡感而難過的理由也是因為不想承認自己沒有出息。最後,只要接受自己的這些感情。這就是我,但同時這也不是真正的自己,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只要把這些無休止的想像拋開,才能覺得輕鬆和舒服。
在紅燈前停下來,觀察自己,並與自己展開對話。然後就要區分一下哪些事是發自內心的,哪些是出於罪惡感的。如果行動的動機來自於罪惡感,甚至想為他人的感受承擔責任,那就需要立刻停下來,必須把自己的欲求和感情放在首位。
這樣做你會擔心對方心裡難受,或是覺得遭到了背叛?如果這種擔憂和不安仍舊存在,說明你內心的罪惡感還在發揮著作用。尼采把這種為尚未發生的事而擔憂的心理視為一種「良心譴責的病」。
假如一定要為這種病取一個病名,我想可以稱之為「不想挨罵的病」。要想治癒這種病,就要停止努力做一個好人。這樣做,勢必會挨罵。但只有對挨罵產生了抵抗力,才不會出現其他的反應。
圖片|Photo by Yaro Felix Mayans Verfurth on Unsplash
接下來,觀察一下自己是否身陷在自我憐憫之中。容易產生罪惡感的人,很多時候會把自我憐憫投射在他人身上。
覺得自己軟弱、可憐的人無法對他人的軟弱視而不見。對於那些利用刺激他人的罪惡感來滿足自己欲求的人,就算我們不接受他們提出的要求,他們也會過得很好。我們所擔心的那些人往往都是比我們更有能力的人。
因此仔細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是一個自我憐憫的人,是否把自己的軟弱和可憐投射在了他人身上。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先改變自己的視角,並告訴自己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軟弱。
本文摘自韓慶銀的《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果斷拒絕利用你的善良來剝削感情的人》。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果斷拒絕利用你的善良來剝削感情的人》
有些人不必勉強當朋友
- 「和他聊完後,總是陷入低潮」三步驟斷開水蛭朋友:遠離病態關係,找到支持系統
- 人脈也要斷捨離?究竟該留怎樣的人在身邊
- 「跟他相處,總感覺在耗損自己」有些朋友,你必須斷捨離
- 可以交心的人越來越少!如何面對成年後的友誼孤獨?
執行編輯 女人迷編輯 Krach
核稿編輯 女人迷編輯 Krach
吾思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 53099678)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創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by 幸福文化 2021/05/06 4.1k 21250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7001
伴侶吵架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兩人的溝通、對彼此的態度、解決糾紛方式。
當你在溝通時意識到自己面紅耳赤、即將脫口不理性的話語時,請試著「暫停」對話,別讓情緒勒索親密關係。
吵架吵的好,關係沒煩惱!
結婚兩年的同齡新婚夫妻。本應是甜甜蜜蜜的新婚期,因為某一方不尊重的態度、隨便的措辭,引起另一方的不滿情緒,夫妻動手的頻率逐漸提高。來看看剛提出分手,並把老公趕出家門的老婆的故事。
Q:
我二十多歲就和同齡老公結婚,是結婚兩年的頂客族家庭。我們從新婚開始就天天吵架,感情在頻繁爭吵中消磨殆盡,如今吵到鬧離婚。
平常老公都用「喂!你!」稱呼我,跟我講話的時候也很隨便,還有做錯事絕不說「對不起」。反過來,如果我做了道歉的事,他就會用威脅的語氣說「喂!快道歉!說你錯了!」老公總是要我乖乖聽話服從他,動不動就說「結束吧!」、「你給我從這個家出去!」
其實,籌備婚事的時候,我們就時常起爭執。因為彼此相愛,所以我以為是兩人一邊工作,一邊抽空籌備婚事,太過敏感而已,結了婚就會沒事。婚後確實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只不過為時不久。
從某一刻起,我們每天上演大大小小的吵架,甚至嚴重時會動手。事情過去後,往往想不起當時吵架的原因。直到前兩天我再也忍不下去,叫他收拾行李滾出去。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本來只是路邊小吵,可是事態逐漸嚴重,從小吵變大吵,互相說難聽話,我們不歡而散,我沒接老公打來的罵人電話,一個人回到家。
不久後,老公回家搖醒睡著的我,大吼:「喂!你這傢伙!敢這樣對妳老公?」我覺得太荒謬,什麼話都沒回,直接無視他,翻身繼續躺著。他砰一聲甩房門出去,我看準時機鎖上房門。
沒多久他跟瘋了似地敲門,最後拿備用鑰匙開門衝進來,我們開始正式大吵,拳腳相向⋯⋯那時候,我真的覺得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
隔天上班前,我打包好行李,告訴他再這樣吵下去不行,請他離開。雖然我們新婚不久,但他每天都很忙,連好好一起吃頓飯都沒辦法,他的所作所為也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
老公今天早上也發來了分手訊息。我們就這樣分手是對的嗎?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A:
「如果我建議分手,真的就分手了嗎?你真的想分手嗎?」
分手沒有對錯,不過這樣放著不管,兩位百分之百會分手。因為老公和老婆的溝通方式、尊重對方的態度和解決矛盾的方式過於一致,都很情緒化。雙方都用傷害對方的方式溝通,明顯看出你們都有著責任轉嫁的心態。
首先,你們必須學習生氣的時候,不怪罪對方,控制情緒,明確表達自身需求。如不這樣,維持現狀不變,一味宣洩情緒,把「分手吧」、「離婚吧」掛在嘴邊,就會演變成物理暴力,非得鬥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不可。
常有夫妻問「就這樣分手是對的嗎」,這個問題的背後的真正含意往往是:「我能做的都做了,對方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你是專家,你替我作證,會分手全都怪對方。」
這位太太也是一樣的心情。
這位太太說老公要她以夫為天,某種程度來說,這不過是太太單方面的解讀和感受。在這種感受背後,隱藏的是不服輸的心情。事情過去後,想不起當時吵架的原因就是一種證明,意味著這是不具合理原因,只是宣洩情緒的吵架。
「就算要分手也要了解分手的原因,才能有機會重新和好,或是分道揚鑣後,不留隱患地和其他人好好地交往,不是嗎?」
即將步入結婚禮堂的男女常有的錯覺之一是:盲目樂觀。這對夫婦覺得「婚前常吵架是因為籌備婚事讓雙方變得比較敏感,婚禮結束後就可以沒有壓力,開開心心,不再吵架。」只要結婚後,婚前的溝通方式、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不同?婚前差勁的對待方式,婚後自能水到渠成地會變好?因籌備婚事而不合的兩個人,結完婚就會變得和樂融融嗎?
不會。
其實,在婚禮準備過程中容易吵架,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每次爭吵過後,兩人的關係要往更穩固的方向發展。透過對話,逐步累積信任,用能讓兩人更親近的方式解決糾紛,才是「健康的吵架」。照這樣看來,這對夫妻沒做到這件事。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
吵架的時候需要懂得「暫停」(Time-out)。請學習用下面的方式暫停吧:
首先,掌握自己需要暫停的信號。
會不會捏緊拳頭,臉紅耳赤?呼吸會不會不順?會不會想大吼大叫或是扔東西?會因為對方的激烈反應而全身僵硬,或是害怕地顫抖嗎?不管是什麼,請認得那就是和對方進行不了有建設性對話時,屬於本人的信號。
接著,請求暫停。請這樣說:
「我太生氣了,現在不要聊下去比較好。我需要暫停。可以給我一小時,讓我冷靜思考嗎?」請記住主要是為了自己而暫停,偶爾為他人「希望你能暫停一下」也能起到幫助。
但有可能在需要請求暫停的當下說不出口。建議平時先和對方討論出現什麼身體動作,或哪種非語言訊息表達,代表需要暫停的意義。比方說,事先把寫有「暫停」字眼的紙條貼在冰箱上,假若碰到激動得說不出話的時候,就可以用手指著那張紙來讓對方了解。
「夫妻是一個團隊。夫妻吵架要用雙方都同意的方式解決。」
要怎麼度過暫停時間呢?
首要之務是緩解緊張,讓自己冷靜下來。深呼吸、做伸展運動,或走路沖澡,寫日記、看書、禱告和看影片也是不錯的方式。讓自己確實感覺到腳踏實地,專注在身體知覺上。除此之外,請想一想你在什麼時候能消除緊張?做一些有助消除緊張,緩和心情的事。
接下來,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出對話碰上困難的想法、情緒,再透過「我訊息」[3]傳達這些想法與情緒,點出希望對方的怎麼做。然後,空出冷靜的時間,換位思考對方的表達重點。
兩人約好能進行更有建設性的對話時才來對話,並且尊重這個約定。請記住,夫妻是一個團隊,要用雙方都同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改善夫妻關係。
暫停告一段落,請重新開始對話吧。正面積極地傾聽、談論雙方需求,想一想什麼方式能同時滿足雙方需求,進而解決問題。
夫妻吵架時,如果雙方優先考慮自己的情緒,說出一些過激的話,就算是無心之言,也會傷害到對方(更別說是物理暴力),以致面臨婚姻破局。
吵架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兩人的溝通方式、對彼此的態度、解決糾紛方式、「誰也不想輸誰」的不服輸心態太過相似。另外,婚前兩人發生矛盾的原因,正是一種警訊。不要誤以為結婚就能解決婚前就有的問題。請學習透過摩擦,讓關係更加穩固的方法。
[3]是以「我」開頭的溝通方式,從個人感受出發,加上客觀事實敘述,更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看法及期待。通常句型為「我覺得⋯⋯(我的感受),因為⋯⋯(客觀事實),所以我希望⋯⋯(具體建言)。」
本文摘自金玧姃的《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心理諮商師教你用最忠於自我的話語,化解最難解的關係困境》。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by 采實文化 2021/04/14 15.9k 121k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6836?ref=readout_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