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玻璃心、感到空虛、容易情緒化?一篇文章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迷思、例子、徵狀、成因和治療
引子
Trigger Warning: 文章提及邊緣型人格障礙。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從小到大,Sarah 就是個很情緒化的女生。從小的時候開始,她就常常會感到很不開心,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也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然而,當別人問她想事情為甚麼如此極端、為甚麼非要反應這麼大時,她總是說不上來——她也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啊,只知道突然間情緒就出現了,她根本無力抵抗。
她也很容易為了小事而發脾氣,有時候甚至會激動下說出傷人的話。事後她總是感到非常羞愧,覺得自己是個糟透了的家人和朋友,但卻又停不下來。身邊人也無法理解她的感受,總是常常說「不要那麼玻璃心」、「你實在太自我中心了」,讓她感到既孤單又無助。
在大學的時候,她瘋狂地愛上了 Jack,一個溫柔體貼的男大學生,雖然她狀況非常不好,但他一直都很願意支持她。然而,她卻一直擔心他想拋棄她,例如當 Jack 有幾天沒跟她見面時,她就立即會擔心他會出軌,或是以為他已經厭倦了她,於是事後對他大喊大叫,威脅要跟他分手。
她真的很愛很愛他,但好像她越想留下他,就越做出一些推開他的行為。最終,當然他們還是分手了。她想,也許她就該把親近的人推開,以免自己成為身邊人的負擔。也許她更害怕的是,要是她繼續這段關係下去,也許有一天對方就會拋棄自己了,既然如此,倒不如她先離開,那就沒有人可以拋棄她了⋯⋯
——故事靈感來自《My Life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不知道這個故事有沒有給大家一點共鳴呢?故事主角 Sarah 有著比常人更容易波動的情緒,因此而對她的生活和人際關係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那為甚麼她會有這種反應呢?這是因為她患上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 BPD)。BPD 是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的一種,雖然在兩岸三地還是有很多人沒聽說過 BPD,但有研究指出全球已經有 1.6% 的人患有這個疾病了。今天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讓大家一起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從迷思、徵狀、範例、分類、成因到治療,大家都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最後還是那一句,如果大家嫌文章太長,記得善用目錄功能,跳到你想看的部份哦!
邊緣性人格障礙之六大迷思?
在我們深入認識這個疾病之前,不如先搞懂一下坊間的疑問吧!(沒興趣了解的,可以按這裡直接跳到徵狀列表哦)
坊間迷思1:字面上的意思,患者都是「邊緣人」啦~
對於大部份人格障礙類型來說,通常單看名字就能大約猜到徵狀,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有莫名的優越感,孤僻型人格障礙患者會不喜歡親密關係,唯獨邊緣型人格障礙令人摸不著頭腦——邊緣?甚麼邊緣,是邊緣人嗎?
不不不,其實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跟「邊緣人」一點關係都沒有,「邊緣」這個詞在 1938 年首次於美國引入,當時心理學家把情緒病分成輕性精神病(Neurosis)和重性精神病(Psychosis),認為前者是有機會復原的,而後者則是不可能治療的絕症。輕性精神病患者會出現抑鬱、易怒、焦慮、憤怒等徵狀,常見例子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而重性精神病則會出現幻覺、妄想、思考謬誤等徵狀,通常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等等。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了,有一群人好像是在輕性和重性精神病之間——這些人好像沒有出現像精神分裂症那麼嚴重的功能退化,但同時有著異常的思考模式、容易自我傷害,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思覺失調徵狀。因此,心理學家把這些人稱為「邊緣組別(Borderline Group)」,精神分析學家 Gregory Zilboorg 更描述他們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邊緣精神分裂症(Borderline Schizophrenia)」。
隨著時代發展,現在我們對邊緣型人格障礙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把患者視為一個「難以診斷的邊緣組別」,而是明白到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非常普遍、值得大眾正視的疾病。雖然「邊緣」二字依然被沿用下來,但這只是一個歷史遺留原因,絕對跟「邊緣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哦!
坊間迷思2:患者全部都是大哭大鬧、只會奪命追魂call的恐怖情人!
社會上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負面標籤真的很多,每當新聞或影視上提到邊緣型人格障礙時,多多少少都描繪出一個很可怕的形象——患者全部都是偏執又變態,為了不被遺棄可以不擇手段,說兩句就情緒崩潰,容易大發髀氣,甚至動不動就威脅自殺⋯⋯然而,這種形象真的準確嗎?
答案是當然不是!首先,邊緣型人格障礙有很多亞型(subtypes),不是每一種的行為都是那麼激烈的。舉例,灰心邊緣型(Discouraged Borderline)雖然也會出現情緒波動,但是通常都不會表達出來,只會在內心默默忍受痛苦,很多時候身邊人根本不會察覺到他們的病發。
還有,雖然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大多比常人更情緒化,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控制情緒或理性思考的能力。事實上,在接受適當的治療之後,大部份患者都能夠察覺及掌控自己的徵狀。就像 BPD 病友 Vagelina Skov 的說法:「我有 BPD,但我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懂得給人們私人空間,懂得尊重人們的界限⋯⋯只是比普通人來說,BPD 患者會需要更多心力去控制徵狀,但這不代表 BPD 患者沒有能力擁有健康的關係。」
坊間迷思3:患者的童年都受到虐待?
不是哦,並不是所有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都是童年虐待的受害者。
這個誤解通常來自一群好心人,因為很多人對邊緣型人格障礙都有著負面標籤,於是有時為了讓社會大眾對患者產生同理心,就會常常強調患者的童年創傷經歷。然而,這很容易帶來反效果,讓不少明明符合病徵的患者不敢求醫,心想:「我又沒有被虐待過,不可能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啦!」
但是,這一點真的不是事實。沒錯,一個人童年時如果遭到虐待事件的話,確實會比常人更容易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但這並不代表只有遭受過虐待的人才會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通常被認為是生理和環境因素造成的,除了童年創傷以外,基因變異、高敏感度、家族遺傳等等生理因素,都會增加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風險。因此,即便你沒有遇過創傷,你也可能擁有足夠誘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生理因素。更何況,記不起創傷事件並不代表沒有經歷創傷,例如看似美好的童年可能暗藏著精神虐待,只是當事人察覺不了,又或者是因為創傷太過嚴重,所以產生了解離性失憶(Dissociative Amnesia)。因此,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童年回憶來判斷自己是否患病。
此外,當大家跟患者相處時,這個誤解也可能會改變了跟患者互動和交流方式。不少人遇到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時,很容易先入為主地假定對方曾經被虐待,甚至會問出:「到底你是因為遇到甚麼事而才會患病啊?」這不但令到患者覺得對方沒有了解自己,也可能因為這樣而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裝病」等等。所以,我們記得要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患者,避免妄下判斷哦!
坊間迷思4:小朋友和青少年都不會患上啦~
這一點其實有點複雜,因為這一點是有爭議的。
首先,如果單單就「未成年會不會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這個問題而言,其實答案非常簡單:「YES」。在DSM-5的診斷標準中,歲數並不是其中一個判斷準則,即使是青少年甚至兒童,只要持續、穩定地出現了最少五個邊緣型徵狀(通常是超過一年),都是可以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這一點並沒有什麼爭議。
問題來了,診斷未成年患者為邊緣性人格障礙,到底對患者來說是好還是壞?
反對的一方認為,一個人的「人格」要到二十多歲後才會穩定下來,即使現在未成年患者符合診斷標準,很有可能沒多久後就不再符合了,比方說,根據Psychiatric Times的一個實驗,他們測試了一群患有 BPD 的15-18歲患者,發現兩年後有 60% 已經不再符合標準。更何況,不少典型青春期行為(例如情緒波動、衝動行為、感覺空虛、不知道自己是誰)跟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有一定相似度的,過早診斷反而容易將正常行為污名化,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支持的一方則認為,對於實際上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但卻一直被蒙在鼓裡的患者來說,不單單會感到困惑和無助,更可能因為一直找不到真正的病因而對前路失去希望。對於本來就容易情緒波動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這只會加重他們的病情,甚至令他們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最重要的是,要是我們一直避免人格障礙的診斷,患者很可能會被誤診為其他情緒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並因而接受了多年的心理和藥物治療,最後才發現原來這些治療並沒有帶來幫助。這種作法既白白浪費治療的寶貴時機,也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總的來說,小朋友和青少年是可以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不過在進行任何診斷時,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都必須十分謹慎,不僅要清楚分辨症狀和典型青少年行為的差異,還有花長時間觀察患者,以確認症狀是穩定不變、不會隨著青春期過去而消逝。
坊間迷思5:患者都是女性!
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很多人對男性的印象都是陽剛、堅強,不容易被小事打擊到,所以當聽到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徵狀(容易情緒化、害怕被遺棄等等)時,很快都會將這個疾病跟女性掛鈎。然而,邊緣性人格障礙並不是只會出現於女性身上,男性也有機會患上,比例為3:1。事實上,美國喜劇演員 Pete Davison 、NFL 美式足球員 Brandon Marshall 和 Ricky Williams 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男性患者的例子。
那為甚麼會存在這種性別差異呢?暫時原因仍然未明,但學術界估計與女性較願意接受治療有關,同樣是出現了邊緣型人格障礙徵狀,男性可能更傾向壓抑或者無視問題,而女性則會更主動求助。性別偏見也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部份治療師在診斷時受到性別的刻版印象影響,更容易診斷女性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而男性則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或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坊間迷思6: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絕症!
是,這是錯誤的。正如之前在聊人格障礙時說到,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都是可以被治療的,所以千萬不要讓這種誤解嚇到哦!被診斷出患病不等於患者被判了死刑,只要患者本人得到適當的治療,就能夠減低徵狀的嚴重程度和疾病帶來的不便,幫助患者重回正常生活軌道。
現時最常用來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方法,是一個叫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DBT)的心理治療。不少研究顯示 DBT 能有效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比方說,根據德國的長期研究,他們發現當患者接受了 一年多的DBT 之後,患者在自殘行為(self-harm)、住院住院次數和症狀的嚴重程度都有顯著改善,有約八成的患者更已不再符合 BPD 診斷標準。
而即使沒有接受治療,疾病的症狀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不少心理學家發現,當患者進入四十歲的時候,他們的症狀出現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似乎有所下降。雖然暫時學術界還不清楚理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確實是可以改善,大家千萬不要因為患病感到絕望喔!
坊間迷思7:邊緣性人格障礙(BPD)=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和 Bipolar Disorder 的英文名稱有點相似?相信我,誤會的絕對不只你一個,很多西方國家的人都會誤以為 BPD 是躁鬱症的簡稱,但其實兩者除了名字有點像之外,從疾病類別到病因到診斷標準都是沒有關係的。
另一個容易弄混的原因,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部份症狀跟躁鬱症有點相似——躁鬱症患者在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時容易發脾氣和衝動行事,嚴重起來還可能會出現幻覺和妄想,抑鬱發作(Depressive Episode)時則容易感到悲傷和有自殺傾向,這些確實有點像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症狀。然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並不會在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之間轉換,而躁鬱症的其他症狀(例如精神亢奮、睡眠減少、語速變快、食慾改變等等)也不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的一部分。
由於不少兩岸三地的人都缺乏有關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知識,所以很多患者可能會多年被誤診為躁鬱症而不自知。希望隨著更多人認識這個疾病,這種誤解會變得越來越少,讓更多病友有機會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如何得知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
通過以上的解答相信大家應該化解了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誤解了!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如何知道自己或身邊的人患病吧!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是自我形象、個人目標和情緒不穩定,患者會出現以下5項或更多的症狀:
1)患者會做出瘋狂的舉動去避免被遺棄
BPD 患者很容易以為別人想要拋棄他們,所以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因為忙碌而顯得有點冷漠,患者也很容易陷入對遺棄的巨大恐懼。這時候他們可能會用任何方式去阻止對方拋棄自己,比如說一直告訴對方自己有多傷心,想讓對方做一些事情去讓自己安心,如果沒有得到回應,還可能做出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如電話轟炸、跑到對方家、甚至威脅自殺)。
2)不穩定、轟轟烈烈的人際關係模式,常常在「理想化」和「一文不值」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BPD 患者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想,要不就是覺得對方很喜歡自己,關係美好像童話一樣,要不就覺得對方完全討厭自己,一輩子都不想見到對方。在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極端的思維就叫分裂(Splitting),指的是患者無法看到灰色地帶,所以即使只是遇到一丁點的衝突,已經足以令患者對該關係感到絕望,所以BPD患者的人際關係往往都非常不穩定。
3)突然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例如強烈的不開心、易怒或焦慮),通常維持幾個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曾經聽過這樣形容,BPD患者的負面情緒就像只有0和100,要不就沒有負面情緒,要不就一下子變得超級負面,中間完全沒有緩衝時間或空間。這些負面情緒很多時候都是由小事誘發的,即使患者理性上明白這些事情無足掛齒,也會陷入突如其來的情緒崩潰。
4)出現不恰當的、過度強烈的憤怒(例如頻繁地發脾氣、持續地生氣、反覆出現肢體衝突)或是難以控制怒火
BPD 患者(尤其是暴躁邊緣型及衝動邊緣型)往往難以控制怒火,而且憤怒的程度與觸發事件不成正比,例如即使是很小的事件(例如被朋友誤解),患者也會做出非常不恰當的反應(例如把對方打一頓)
5)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明顯地持續不穩定
正如剛剛所說,BPD患者有著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常常要不就覺得自己過得不錯,要不就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點價值都沒有。BPD 患者也常常搞不清自己是誰,總是感覺自己不停在偽裝,或感覺自己的身份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始終沒有獨立而固定的人格。
6)長期感覺到空虛
因為患者的情緒、身份和人際關係非常不穩定,以致不少患者很難追求有意義的目標,亦難以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係,所以很容易感到空虛、感覺人生沒有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等等。
7)出現在至少兩個可能造成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消費、性、藥物濫用、魯莽駕駛、暴飲暴食
既然患者常常都會強烈的情緒波動,而且往往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那麼他們自然也比常人更容易衝動行事,例如因為太過痛苦而透過瘋狂消費來發洩情緒,或者因為過於憤怒而攻擊他人等等。
8)反覆出現(或威脅會進行)自殺和自殘行為
因為 BPD 會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所以患者容易實在因為無法承受下去,最後選擇傷害自己,甚至了結自己的生命。同時,因為患者極度害怕被遺棄,有時會透過威脅自殘或自殺來留住別人。
9)短暫出現與壓力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 偏執觀念(Paranoid Ideation):即使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患者感覺受到威脅,覺得有人在迫害或密謀反對自己
- 嚴重的解離症狀(Severe Dissociative Symptoms):指的是一個人的身心意識產生不連續性,常見例子包括周圍的世界瞬間看起來不真實,或者看起來很奇怪或陌生,突然感覺自己不再是自己等等
不過,協會亦指出,以上傳統的人格障礙診斷標準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有些患者被診斷出同時患上多種人格障礙,為此協會提出了另外一個人格障礙診斷的替代方法,就是通過考慮患者的人格和社交功能(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中的要素(即身份認同、個人目標、同理心和親密關係),以及看看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方面是否出現損害。
大家可以用以上的指標作為參考,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或自己有出現相關症狀時,就要盡快去看精神科醫生啦!及早發現患者的病情和儘快接受適當治療才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病情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而診斷方面醫生主要利用訪問和邊緣性人格障礙問卷測試等幫助分析患者症狀、生理健康、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等,也會訪問其他家族成員以獲取更加完整的資訊,最後為患者評估病情嚴重性以及設立治療方式。
如果想更了解甚麼是「患者的人格和社交功能損害」,詳細解釋請看這篇文章
邊緣性人格障礙範例
不過,就這樣看冷冰冰的描述,大概可能會覺得有點難想像 BPD 患者的情緒。在接下來的部份,我想讓大家看一下病友 Brittany Simons 分享的一次 BPD 發作。Brittany 拍攝了自己病發時的情形,以及怎樣用不同工具幫助自己冷靜下來(約從4:01開始):
這次之所以病發,是因為我感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這是一種對孤獨的恐懼,以及懷念自己失去了的一切。我感到被撕裂,扭曲,無用,噁心,感覺快要靈魂出竅,但同時又感覺好像整個人都被負面情緒吞沒了。當我病發的時候,我會感覺自己內心最害怕的每一件事都成真了,但這不是真的。現實中的我過得非常好,只是因為創傷的緣故,我的大腦無法處理負面情緒,所以病發時我會以為自己是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人。
我跟自己說,這份痛苦只是暫時的,我的負面想法不是真的。我可以好好利用一些有用工具,去幫助自己回到一個更好的狀態。比方說,這次我決定聆聽一些音樂,跟著歌曲唱了起來。這些歌曲來自是我少年時很喜歡的樂隊,能夠誘發一些正面的情緒,讓我脫離這種非常負面的狀態。
BPD 是一個很奇怪的疾病,常常突然出現和消失。有時候我前一秒完全陷入混亂和自怨自艾,怎樣想辦法阻止負面情緒也沒有用,下一秒就突然完全沒事了,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有時候卻是相反,我明明前一秒還是非常快樂的,下一秒卻因為一些小事而突然崩潰了。
從這個範例裡,大家可以看到很多BPD的特徵。比如說,Brittany 的發作是來自於對遺棄的恐懼,而且情緒波動非常大,一件小事就能令她完全陷入情緒崩潰。她的自我形象也是非常不穩定的,明明前一秒還是很開心的,下一秒卻開始覺得自己無用、噁心,即便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點。她也出現了解離症狀,例如感覺快要靈魂出竅。
當然,因為 Brittany 已經是一個很高功能(High-functioning)的病人,所以她可以用音樂去幫助自己冷靜下來,但對於還在學習面對 BPD 的病友來說,你可以想像到這些負面情緒足以讓人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例如藥物濫用、暴飲暴食等,甚至出現自殘或自殺行為。
邊緣性人格障礙不一定都是反應激動的
看到這裡,部份朋友可能發現自己好像符合 BPD 的診斷標準,但是看完一些其他病友的例子之後,又開始懷疑自己:「我的反應好像沒有這麼激動耶,我不會衝動到瘋狂消費或暴飲暴食,也不會動不動威脅自殺,那是不是我其實不可能有BPD?」
然而,正如剛才所說,每個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都不一樣,不是只有做出傷人傷己的行為,才能算得上 BPD。同樣是患上了 BPD,有些人反應很外放、誰都看得出來異樣,但有些人的反應卻非常內斂。而根據患者的行為的差異,心理學家 Theodore Millon 將 BPD 患者分成四類:
灰心邊緣型(Discouraged Borderline)
灰心邊緣型,又稱為安靜邊緣型(Quiet BPD)和高功能邊緣型(High-functioning BPD),是最難被察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類型。他們表面上行為跟常人沒有太大差別,頂多就是好像有點粘人和依賴性重,但很少在別人面前展現出太過激烈的反應。然而,藏在他們平靜的外表下,卻是焦慮、抑鬱、憤怒、自我批評和對被拋棄的嚴重恐懼。因為他們很渴望被認可和接納,所以他們很少會表達自己的 BPD 症狀,以免受到他人批判。當面對負面情緒時,所以他們很容易會自殘或用其他方式傷害自己,如果他們始終得不到所需的幫助,他們最終可能會選擇自殺。
衝動邊緣型(Impulsive Borderline)
衝動邊緣型表面上精力充沛、魅力四射、愛跟異性調情,很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但同時又好像只能進行比較膚淺的互動,無法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整體氣質會有點像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他們很容易興奮,但也同時很容易生氣,所以只要別人讓他們有一點點不高興,他們就會出現很激烈的反應,以致經常捲入衝突。最後顧名思義,衝動邊緣型真的非常「衝動」,往往不考慮後果就輕舉妄動,進行各種冒險行為,所以很容易會做一些令人後悔的事,例如物質濫用、跟別人打架、犯法行為等等。
暴躁邊緣型(Petulant Borderline)
也許最符合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刻版印象的,就是暴躁邊緣型——他們經常生氣,容易無緣無故發脾氣,很難有人能夠討好他們。正如 Theodore Millon 所說,他們是「陰晴不定、易怒、不耐煩、愛抱怨、愛挑釁、固執、悲觀、常常不滿和怨恨他人」。還有,為了保護自己,他們的防禦性非常強,有些會采取直接的言語攻擊,但更多會使用被動性攻擊行為(Passive Aggressive),將攻擊用自怨自艾的方式表達出來。最後,因為他們比較欠缺耐心,也很害怕被傷害,所以一旦對方令他們失望,就會很快把別人趕走,這導致他們的關係往往並不長久。
自毀邊緣型(Self-destructive Borderline)
記得之前我們在聊混亂型依附風格時,提過一個叫自我破壞(Self-sabotage)的行為嗎?自我破壞是指當事情正往好的方向前進時,當事人卻突發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例如一個學生明明想考取好成績,卻因為怕失望而寧可不溫習。而自毀邊緣型正正就是特別擅長自我破壞——因為他們欠缺穩定的自我價值,所以非常渴望他人的關愛,極度害怕被他人拋棄,但因為他們同時有著極端的自我憎恨(self-hatred),所以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任何好事,也不相信有任何人會真正在乎自己,這使他們經常做一些自我破壞行為,例如明明有著深愛自己的伴侶,卻無緣無故跟對方分手,只因為害怕對方會主動拋棄自己。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很好奇一點:「為甚麼一個人會無緣無故變得這麼不穩定?是天生跟別人不一樣,還是成長過程遇到甚麼事了?」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一起了解心理學家 Marsha Linehan 的生理社會理論(Bio-social Theory)。
顧名思義,生理社會理論指出 BPD 來自「生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少研究指出 BPD 患者比常人更加敏感,例如在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的實驗中,實驗人員展示了一些眼睛的圖片,並要求實驗對象判斷出眼神中展現出的情感,結果顯示 BPD 患者的判斷比常人更快速及更準確。除此以外,BPD 患者也有著更高的反應度(reactivity),也就是即使是同一個刺激,BPD 患者的反應也會比常人更加強烈(來源)。最後,相比起一般人來說,BPD 患者一旦出現情緒波動,一般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而不像常人那樣能相對快速地整理情緒。
本來這樣的先天敏感度未必是問題,但是不少 BPD 患者同時處於無效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因此始終沒有學習管理情緒的方法。無效環境指的是「否定、拒絕、無視、批評及懲罰一個人的感覺、思想、偏好、信念和感官」的環境,常見特徵包括:
- 常常都會簡化解決問題和達到目標的方法
- 強調控制而不是表達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 貶低或輕視痛苦經歷
- 認為困難都是由不良性格特質導致的
- 嚴重限制孩子的自由
- 利用懲罰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當這兩者同時出現時,就會很容易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比常人敏感,所以也會容易變得非常情緒化,但是父母卻傾向批判這種情感表達,認為孩子只是太脆弱或誇大了自己的痛苦;他們總是要求孩子要學會堅強起來,卻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該怎樣做才能「堅強起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更加敏感、不懂怎樣管理情緒,而身邊人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耐煩,最後為 BPD 埋下種子。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風險因子
因子1:遺傳學
如果大家對精神病有一點了解,應該都知道不少情緒病跟家族遺傳有關。雖然沒有完整的證據表明存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基因,但與患病的直系親屬相似的基因的確會令我們增加患病風險,例如有研究指如果一個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個患病,那麼另一個同卵雙胞胎也有二分之三的機率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不過,由於直系親屬不只會有相似的機因,還會有相似的環境因素(因為一起在同一環境長大),所以這方面仍在研究中。
因子2:大腦化學物質或發育出現問題
研究發現患者的大腦中與情緒調節、衝動和攻擊性有關的區域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 (MRI) 來研究患者的大腦時發現杏仁核 (Amygdala)、海馬體 (Hippocampus)及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出現變小或出現了異常活動。另一方面,有研究指有助於調節情緒的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也出現了失衡。因此,不少人認為大腦化學物質的改變和發展出現問題被認為是患病原因之一。
因子3:環境
環境這個因素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中比較普遍,例如患者曾經是情感、身體或性虐待的受害者、小時候長期處於恐懼和痛苦之中或與另一位有嚴重心理健康狀況的家庭成員一起長大,例如躁鬱症或、酗酒或吸毒問題等,所以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環境中有機會是患病原因之一。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
從以上的成因、症狀和社會對患者和疾病的誤解,可想而知患者背負着不開心的經歷之餘,又要面對疾病帶來的改變生活一點都不輕鬆,而要幫助和改善患者的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現時治療師主要使用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在特殊情況下醫生也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
心理治療
治療師通常會用最基本治療方法——談話療法(Talk Therapy),也就是以對話為主的治療模式。談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患者專注當下、學習不同管理情緒的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認識自己的徵狀。當然,每個患者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治療師在治療期間會靈活運用和調整方式。常見的治療類型包括
-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簡稱 DBT)
- DBT 是一種專門為 BPD 設計的治療方法,主要目標是透過教患者怎樣學習活在當下、調節情緒、改善人際關係和增加抗壓力,讓患者培養健康的應對方式。
- 心智化為本心理治療(Mentalisation-based Treatment,簡稱 MBT)
- MBT 旨在提高一個人的心智化的能力,幫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想法、信念、渴望和感受,並將它們與外在行為聯繫起來。透過增加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患者就能學習察覺和減少有問題的行為。
- 基模治療(Schema Therapy)
-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長大後就形成不健康的基模(Maladaptive Schema),並導致不健康的應對模式。基模治療的目標就是幫助患者察覺和改變自己的基模,從而達到改善情緒及行為的效果。
- 預測情緒和解決問題的系統培訓 (Systems Training for Emotional Predictability and Problem-solving,簡稱 STEPPS)
- STEPPS 是為期二十週的團體治療模式,主要有三個步驟:首先,患者學會辨認自己的徵狀和認知扭曲;接著,患者學會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最後,患者了解怎樣訂立目標管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藥物治療
現時為止要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並沒有特定的藥物,但有些藥物能夠有助緩解症狀,或者處理因 BPD 而出現的其他問題,如抑鬱、衝動、攻擊性問題和焦慮等。常見例子包括:
- 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 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例如利培酮(Risperidone)
- 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例如鋰劑(Lithium)
- 抗焦慮藥/鎮靜劑(Anxiolytics),例如苯二氮䓬類藥物(Benzodiazepine)
參考文獻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tatistics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statistics-42548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diagnosis-425174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
causes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7023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Diagnosis &
treatment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0242
Causes –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NHS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causes/
DSM 5: BPD Signs And Symptoms – Betterhelp
https://www.betterhelp.com/advice/personality-disorders/dsm-5-bpd-signs-and-symptoms/
Genetic Caus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genetic-causes-of-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425157
NIMH »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
6 Facts About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myth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425499
History of the Term ‘Borderline’ in BPD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meaning-425191
What Is Paranoid Ideation?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paranoid-ideation-425311
What Is Dissociation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dissociation-in-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425482
邊緣型人格疾患發展理論之探討 – 簡綾凡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86/33.htm
邊緣人| PTT鄉民百科| Fandom
https://pttpedia.fandom.com/zh/wiki/邊緣人
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人格障礙 – 醫院管理局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4_chi.asp
人格障礙可分為哪幾種? – Mind HK
原文
https://fairiesheart.com/2021/10/11/總是玻璃心、感到空虛、容易情緒化?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