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 心理 · 3 月. 21, 2024/星期四

「自戀型人格障礙」萬字科普


TA 們不愛自己也不愛你:「自戀型人格障礙」萬字科普

豆瓣有個小組叫「自戀型人格障礙」(簡稱 NPD,後文的 NPD 均代指自戀型人格障礙),相比較其他人格障礙類型的小組(比如回避型、邊緣型等),該小組中多以曾和 NPD 有過親密關系的人求助為主:

「大家是如何說服自己不去報覆 NPD 的呢?」
「為什麽會反覆吸引來 NPD?」
「被 NPD 摧毀的人生還能重建嗎?」

他們統稱自己為「幸存者」。

為什麽 NPD 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巨大痛苦?
他們內心又在經歷怎樣的掙紮?
一個人「自戀」到什麽程度會發展成為 NPD?

今天,我們推送一篇「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萬字科普,和大家一起了解「自戀型人格障礙」身上的那些事,主要包括 5 個方面:

 ◍ 自戀型人格障礙有哪些癥狀表現?
 ◍ 什麽樣的人更容易得自戀型人格障礙?
 ◍ 得了自戀型人格障礙,應該如何治療?
 ◍ 家人/朋友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我們如何與他們相處?
 ◍ 我們推薦的一些自助資源(書/影視劇)

內容全面、實用,旨在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提供框架性的科學認知。有點長,記得分享給需要的人❤️
(*請註意,診斷需要由專業精神科醫生完成,請勿根據文章自行診斷。)

🌲 自戀型人格障礙概述

1968 年,心理學家科胡特基於自戀的概念提出了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一詞(Kohut, 1968)。隨後 1980 年,《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明確了 NPD 是一種人格障礙,並為其診斷建立了標準(3rd ed.; DSM-III;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1980)。

NPD 是言行具有戲劇性和誇張性的 B 類人格障礙(表演型、邊緣型、反社會型)中的一員,指一種需要他人讚揚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為)的普遍模式。NPD 經常被描述為傲慢、自我中心、控制欲強,且缺乏共情,他們也可能有浮誇的幻想,確信他們應該得到特殊待遇。

這些特征通常始於成年早期(18-25 歲),並且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親密還是工作關系抑或其他任何場景中,都會表現出上述特征。其患病率估計在 0%到 6.2%之間,相較於女性,男性更容易患有 NPD,大概占比 50-75%。

✂️ 癥狀和成因

01自戀型人格障礙的 9 種癥狀表現

NPD 有一系列的癥狀表現,自戀譜系模型(Narcissism Spectrum Model)指出認為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是 NPD 的核心特征(Krizan & Herlache, 2018)。根據 DSM-5,常常有下列 9 種表現: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誇大感

例如,誇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優勝者。當他們談論工作或人際關系時,他們經常誇大或謊報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例如你會聽到他們總是強調自己付出貢獻了多少,有多偉大,對於他人來說自己是多麽的重要。

2.幻想無限成功、權力、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先占觀念

由於現實並不支持 NPD 對自我重要性過分誇大的感覺,因此自戀者生活在一個自我扭曲、自欺欺人的幻想世界中。他們幻想著無限成功、權力、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以維持自我的特殊感和掌控感。

這些幻想將現實和想法之間的矛盾合理化,以保護他們免受羞恥的體驗。旁人任何有可能打破幻想泡沫的事情都會遭到 NPD 極端的防禦,例如憤怒,否定,攻擊他人。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特的

他們認為自己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機構)所理解或與之交往,親密伴侶也常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或特別」而遭到他們的貶低。

4.要求過度的讚美

NPD 需要來自周圍人源源不斷的讚美,以維持對自我的肯定。因此,NPD 建立起的人際關系通常是較為膚淺和工具性的,他們並不是為了尋求體驗親密感,互惠感,而是為了他人讚揚,仰慕自己,從而感覺良好。如果你不再讚美他們,他們可能會把這種行為視為背叛。而且他們的自尊感非常脆弱,無法忍受被批評,接受批評時往往會貶低對方。

5.有一種權力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待或他人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他們期望自己得到一些特殊的優待,總是認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無論他們想要什麽,期望他人做什麽,他們都理應得到。例如,NPD 會讓別人幫忙拿一個快遞,盡管別人現在非常忙。

6.在人際關系上剝削他人(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別人)

他們總會利用、剝削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不太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就算你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們仍然難以真正理解。

7.缺乏共情:不願識別或認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NPD 在共情能力發展上存在缺陷,他們很難理解他人感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因此和他們在一起的人常常感覺到痛苦,覺得自己被忽略。在 NPD 小組裏,NPD 的伴侶們通常稱自己為「血包」,供 NPD 吸血用。

8.常常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妒忌自己

當 NPD 遇到那些自信和受歡迎的人時,更容產生惡意妒忌和威脅感。他們不會通過提升自己來消除這種差距,而是用貶低,否認來作為防禦機制。例如,有同事績效排名靠前,NPD 可能會說:「績效好就能代表他厲害?誰知道他怎麽得到的?」

9.常常表現為高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 《紙鈔屋》

02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兩種亞型及共病

NPD 的臨床癥狀具有覆雜性,上述內容只描述了相對單一、同質的癥狀表現——即顯性自戀。而隨著對 NPD 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其存在不同的亞型(Levy, 2012),其在病理學上存在不同的表現:

1.顯性/自大自戀型

顯性自戀的典型癥狀和上述內容描述的相似,他們往往比較外向,但缺乏合作性,讓人覺得自私,專橫。他們總是誇大自己,讓自己看起來非常「自信」。表現為傲慢自大,高度特權感,無根據的期望、過高的願望和自我中心,以及不能實現的野心或成功等。

2.隱性/脆弱自戀型

隱性自戀的特征沒有很清晰地體現在上述特征中,和人們普遍認為的自大型的自戀不同,隱性自戀相對內向。其通常表現出不安全感,對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自尊心低下,更容易嫉妒他人。盡管隱性自戀也異常自我,但這類人群和典型的自戀特征不太相同的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害羞與脆弱。

雖然兩種自戀表現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特征,但是可以看出他們的核心特征都是自戀,對自尊有不現實的要求,且不允許他人否定和破壞。

NPD 經常會和一些病癥共同發生,例如藥物濫用、雙相情感障礙和其他人格障礙。此外,兩個不同亞型的 NPD 的共病類型存在一定區別,顯性 NPD 通常和藥物濫用,反社會、偏執型人格障礙有關。而隱性 NPD 更容易抑郁,焦慮,產生自傷行為(Caligor et al., 2015)。

03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常見誤區

1.「自戀」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嗎?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聽到:「XX 好自戀呀」,自戀和 NPD 是一回事嗎?

自戀的定義和 NPD 存在相似性,是指一種認為自己的需求和目標比他人的更重要,並表現出自我誇大性的特權感。適度的自戀是健康的,認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實際上是自然進化過程中,人們為了生存和繁衍而發展出的心理特征。人們必須首先考慮自我利益能否得到實現,否則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威脅(Brunell et al., 2008)。

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側面的自戀,自戀也有適應性和非適應性之分,適應性自戀個體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感,樂觀水平和自我覺知力。而非適應性自戀個體通常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沖動性和更低的共情能力。

只有當自戀特征發展為非適應性,其阻礙了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並損害了個體的健康心理能力時,它才會變成一種人格障礙,並且需要同時滿足多種診斷標準中的表現,只有少部分人會患病。

因此自戀不一定是 NPD。

▷ 《YOU》

2.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都很「自信」嗎?

自信是一種關於自我的概念,意指基於客觀事實,對自我能力的確信。其包括三層含義:

◍ 自信指向自我,是對自己的相信而不是他人。

◍ 這種「信」是準確和穩定的,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輕易變化。

◍ 信的內容尤指能力維度,例如自己的學習成就,做的什麽事情等等。

NPD 和自信在上述三個層面上都有所差別,NPD 不僅是一種關於自我的概念,也十分強調了其人際交往的心理行為模式,例如 NPD 存在剝削,利用他人的表現。

其次,NPD 對自我的認知是自大的,有偏差的,且不穩定的。例如,同樣是面對常常考試年級前三,而這次卻考了三十幾名的情境。自信的個體會認為我僅僅是沒有發揮好,繼續努力學習,下次一定能正常發揮。而 NPD 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例如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或責怪考試太難。

最後,NPD 不僅僅覺得自己能力優秀,而是自己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特別的、高人一等的

因此自信和 NPD 存在很大區別。自信有助於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而 NPD 作為一種病態人格,會幹擾其社會生活,同時也會給其身邊的朋友,家人等造成困擾。

04什麽樣的人更容易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研究表明 NPD 發病存在一定的個體和環境差異,但是研究尚未明確特定成因,可能是由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導致的,以下幾點是 NPD 的「風險因素」:

1.相較於女性,男性更容易患有 NPD

研究表明相較於女性,男性的自戀水平更高(Grijalva et al., 2015),也更容易患有 NPD(Carter et al., 1999)。但就具體癥狀而言,男性更缺乏共情力,女性更容易表現出妒忌(Hoertel et al., 2018)。

究其原因,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而言,為了繁衍後代,男性進化出更強的攻擊性,支配性等容易產生自戀的特質。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看,一方面男性在社會中占據著更多的資源和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社會期待男性角色表現出更多的競爭性,這些也增長著男性的自戀特征,也更容易患有 NPD。

2.年齡越大,越不容易患有 NPD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的人,有其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對於 NPD 來說,隨著年齡變化,自戀程度也會發生變化

一項縱向追蹤研究對 486 名參與者開展了為期 23 年的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 18歲,41 歲時他們的自戀水平下降了(Wetzel et al., 2020)。這可能和社會角色期待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期望我們將關註重心從自身轉移到自己的家庭之中。

3.社會文化和家庭環境

除了生物遺傳因素以外,養育方式和社會文化環境,也會影響 NPD 的產生。就社會文化而言,在個人主義文化中,社會鼓勵人們提升自身地位,強調自我利益與發展。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尤其是中國社會,人們講求他人與集體的利益,和人際間的和諧。因此個體主義文化的整體自戀水平要高於集體主義文化(Foster et al., 2003)。

家庭作為社會文化的微觀縮影,扮演著類似的角色。父母的育兒方式,也會影響子女的自戀程度,無論是對子女過高的期待與重視,還是貶低與缺乏關註都有可能增加其產生 NPD 的風險。

心理學家科恩伯格指出:當一個人不能成為自己,甚至被要求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預期時,會產生自戀損傷。孩子可能會認為「我自己是一無是處,不值得被愛的,所以我要做些特別的事才能值得被愛」。

此外,兒童期父母的高估,認為他們比其他兒童更特殊或更有資格做某些事情時,兒童可能將他們是特殊的、具有特權的個體信念內化,長大後也更可能成為 NPD(Brummelman et al., 2015)。

而精神分析理論則認為 NPD 是由兒童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導致的,父母較少對孩子表達欣賞和積極情感。在這種養育風格下,兒童可能會發展出 NPD,以從他人處獲取父母未能給予的認同(Kohut, 2013)。

但需要註意的是,盡管某些文化類型或育兒方式與更高水平的自戀有關,但沒有一種單一文化和育兒模式一定會導致 NPD

圖片來源:pexels

4.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與 NPD 相關的常見人格特征,如自大和特權感,具有一定的可遺傳性(Luo et al., 2014)。這並不是意味著患有 NPD 的父母,會直接把這些特征遺傳給後代,也不代表著後代一定會患上 NPD,只是說他們風險易感性更高。也就是說,在良好的養育和成長環境中,後代可能不會患上 NPD。但是面對同樣不良的因素,後代的患病風險會更高。

5.生理因素

自戀人格的產生有相應的生理基礎,神經影像研究表明,NPD 和大腦腦區結構變化之間存在聯系。雙側前腦島與自戀個體的共情有關,尤其是右側前腦島。NPD 表現出大腦結構的異常,如左側前腦島灰質容積的減少和右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病變(Nenadic et al., 2015)。也就是說 NPD 並非單純的心理障礙,其發生發展也伴隨者生理層面的病變,這也提升了治療改變的困難程度。

🌿 預防和治療

05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心理療法

和其他人格障礙一樣,NPD 是一種較難治療的心理疾病,目前藥物療法對NPD的療效尚未得到系統或實證研究,NPD 的浮誇性和防禦性都也阻礙了心理咨詢的開展。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通常不認為自己存在什麽問題,所以他們不會尋求治療。如果他們尋求治療,往往不是想要治療 NPD,而是一些讓他們感到痛苦的共病癥狀,例如抑郁癥、濫用藥物等。因此需要朋友,家人的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參與到治療中來。

專業的心理咨詢可以幫助 NPD 患者發展以更富同理心的方式與他人相處,以及更好地理解自己。通過建立咨詢關系,探索 NPD 患者的經歷,他們可以培育更具適應性的自我意識與人際關系。

但需要知道的是,和 NPD 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一樣,治療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NPD 的治療可能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鬥爭,就像其他人格障礙一樣,患者可能需要比其他心理疾病(例如,焦慮癥、睡眠-覺醒障礙)更多的動力來取得持續性進展直到改善他們的社會適應功能。

具體而言,以下三種心理咨詢療法,對改善 NPD 有一定作用:

1.心智化療法(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 MBT)

心智化是一種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是相互獨立而又互相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將心比心
◍ 關註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狀態
◍ 對誤解的理解
◍ 從外部看自己,從內部看他人

NPD 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缺乏共情能力,在理解,感受他人的情緒等心理狀態上存在障礙,這導致他們難以建立互惠互持的人際關系。心智化療法註重穩定情緒的表達,通過識別和表達情緒達到控制情緒和沖動性的目的。通過心智化療法,能讓 NPD 患者有效調節自身情緒(如心煩時平靜下來),了解自己與他人相處的問題和困難,反思和理解他人感受。

2.移情焦點治療(transference 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

移情焦點心理治療(TFP)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其總目標是聚焦於身份認同彌散和原始性防禦機制的解決和整合。社會適應良好的個體對自我的身份認同是連貫的,整體的。而社會適應出現異常的人,身份認同是彌散的,支離破碎的,主觀體驗不穩定,無法對社會線索做出準確解讀。

防禦機制是保護人類為了避免心理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等不愉快體驗作出的調整方式,不同防禦形式間「成熟度」不同,那些相對不太成熟的機制就被稱為原始性防禦機制。例如,NPD 常常使用「否認」的防禦機制,當面臨他人的建議或負面評價時,他們通常會通過否認別人的看法來維持自我形象。

TFP 可以從上述兩方面幫助 NPD 改善當下問題,治療主要包括兩個階段,首先需要對 NPD 者的狀況進行評估,例如 NPD 的癥狀表現(誇大感,人際交往困難,缺乏同理心等)是否存在。接下來通過移情等技術,幫助患者發展更穩定、更現實、更好地人際關系,從而改善人際交往功能和提升社會適應性

在 TFP 中移情特指來訪者將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感受和態度轉移到咨詢師上,其要點包括:

◍ 來訪者與自我或他人關的問題會覆現在個體治療師的關系中。
◍ 自我意識可以在治療中發展。
◍ 來訪者可以在治療中改變病態人格以更好地生活。

3.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

圖式治療是由 Jeffrey E. Young 創立的,其融了諸如認知行為、格式塔、客體關系、建構主義和心理動力學等多種理論,主要用於治療人格障礙和慢性臨床障礙。

所謂圖式,是指個體基於生活經歷形成的應對事物的方式和原則。圖式分為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適應性是指個體在使用特定圖式應對某種場景時,獲得了積極的反饋,而非適應性相反。例如,一個經常被家長貶低的小孩,可能會通過形成虛假的,自大的圖式應對批評和貶低,這會導致他對外界的評價過於敏感,產生不適應的結果。

非適應性圖式多表現出自我挫敗的情緒和認知方式,並在隨後生活中不斷重覆,個體難以發展形成新的適應性圖式,以至於產生諸如 NPD 的心理疾病。圖式治療主要是針對性解決來訪者在以往經歷中形成的種種非適應性圖式,以此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圖式療法的過程主要包括圖式評定和圖式改變。圖式評定的主要任務是明確來訪者當下的問題(如不適應的生活模式,應對風格等)和要達成的治療目標。明確問題後,就進入圖式改變階段。在這個階段咨詢師會根據來訪者的需求,選擇適宜的策略,用更為適應性的圖式取代非適應的圖式,促進來訪者圖式和應對方式的改變。

📚 患者/家人自助資源

06感到不適時,該如何求助?

盡管 NPD 者通常不認為自己存在什麽問題,也不會因為 NPD 本身產生不適感。但諸如抑郁,焦慮等 NPD 的共病癥狀可能會導致自身出現痛苦感受和自傷行為。

◍ 請記得,你無需獨自面對一切。當感到痛苦,不舒服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當下的狀態,緩解不適感。

◍ 你也可以撥打簡單心理「免費熱線」,心理志願者將為你提供即使的情緒舒緩和安撫。

👆🏻 下載簡單心理 APP,在首頁選擇「熱線」免費使用。熱線服務時間:工作日 18:00-23:59,周末 14:00-23:59

◍ 當你出現危機情況:如果你有自傷或自殺意圖或行為,請讓你信任的人陪在你身邊。接通 24 小時免費危機幹預熱線:010-82951332 ;800-810-1117(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危機幹預與研究中心)。並聯系親密的朋友、親人。

👇 附各地心理援助熱線 👇

07如何與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在 NPD 的世界中,自身的所有需求都比他人重要,認為自身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與努力。這種過度關註自身,而忽略他人感受的表現,通常會引起 NPD 者朋友、戀人、親人等痛苦與不適。以下幾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他們相處:

1.避免落入對 NPD 的美好幻想

NPD 者善於創造一種美好的自我形象來吸引他人,但是 NPD 者通常並不是為了尋求親密伴侶,而是尋找「崇拜者」。通過他人來體現自己的偉大,獨特,但他人的感受,需求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你需要留心 NPD 者在生活中對待他人的方式,其是否撒謊、操縱、傷害和不尊重他人,NPD 者最終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認識到 NPD 是一種人格障礙,其行為模式相對固化,對所有人和事物都會表現出固定的方式,短時間內很難通過個人努力改變。此時你不要幻想自己與眾不同,會幸免於難,也需要放下過分的「助人情節」,在了解 NPD 的心理行為表現的基礎上,避免自己受到影響。

2.設立健康的邊界

健康的人際關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關心的基礎上,但 NPD 者的人際關系中並不能做到真正的互惠。他們不承認別人有自己的需求,而經常侵犯他人的界限。比如窺探你的私人信件,給你不想要的意見和建議。總是滿足 NPD 的需求會喪失自我邊界,這時你需要建立更健康的關系,讓你的需求得到尊重。你可以試著:

◍ 關註自己的需求,設立健康的邊界

◍ 體會 NPD 者行為給你帶來的感受,而非他們的動機

◍ 為人際關系變化做好準備

3.抽離指責

NPD 者為了保護自己免受自卑和羞恥感的傷害,經常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通常,他們會把自己的問題推卸給別人。和 NPD 者在一起生活,工作,你可能會因為一些錯不在你的事情而受到指責,或者被一些你不具備的負面特征來詆毀。但請你相信,這一切都不是因為你。

首先,不要和 NPD 者爭論。當受到詆毀時,為自己辯護是本能的反應。但無論你多麽理性,你的論點多麽合理,他們都不太可能聽到你的聲音。只需告訴自戀者你不同意他們的評價,然後做自己的事情。其次肯定自我,穩定的自我概念是對自戀者侮辱最好的防禦。當你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時,就容易拒絕任何針對你的不公平批評。最後,抽離 NPD 者的指責,避免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去取悅他們的任何欲望。

4.積極表達你的情緒

NPD 對情緒的采擇能力是有缺陷的,他們很難通過情景線索推斷和識別你當下的情緒狀態。因此當你感到不愉快時,采用非暴力溝通方式,直接向他表達情緒,更有益於讓他們清晰地了解到你的感受。

5.鼓勵 Ta 尋求專業治療

和其它類型人格障礙一樣,NPD 往往不會認為自己存在問題。你可以用關心而非命令的方式,建議他參與心理咨詢,更好地了解自己。當然,如果需要,你也可以陪他一起加入團體或家庭治療。

6.適時的離開

如果你要和 NPD 者保持一段關系,就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期待什麽,不期待什麽。如果不接受專業的治療,他們很難變成真正重視你的人,所以在某些令你感到痛苦,卻又無法改變他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從其他地方尋求情感支持和親密感。在一段關系中,沒有人理所應當地被欺負、威脅或情感虐待。

有一些方法可以擺脫 NPD 者,緩解自我內疚和自責,開始治愈的過程。一方面,你需要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幫助,或撥打求助熱線。另一方面,請允許自己悲傷,人際關系的變故會讓人難過,治愈可能需要時間,所以請允許自己悲傷。

▷ 《我的國王》

08一些我們推薦的書和影視劇

1.《為什麽愛會傷人——親密關系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由美國加州大學的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Ramani Durvasu-la 所著。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如何與親密關系中 NPD 伴侶相處。和他們生活,可能經常感到被忽視,被否認,那麽一定要及時意識到:不是你不好,而是他們過於自戀,生病了。他們利用你將內心深層的不安全感轉化成短期內的心理安全。

2.《自體的分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自戀人格的理論,可以看由精神分析學家 Heinz Kohut 所著的《自體的分析》,自體心理學作為精神分析的一種理論,強調了人類的三類發展需求:

◍ 與建立和維持自信有關的鏡映需求

◍ 與體驗到安全感、篤定感和撫慰感有關的理想化需求

◍ 與在人類夥伴中體驗到相似感和親切感有關的另我體驗需求

基於自體心理學強調的共情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 NPD。

3.《自戀:一個新理論》

由精神分析學師 Neville Symington 所著,作者基於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探尋了 NPD 的起源。認為童年期的創傷不足以解釋自戀的起源,其病因並非創傷本身,而是個體對此的回應。本書將為讀者打開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自戀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開展有效地治療。

4.《情感勒索》

來自著名心理治療師師 Susan Forward,「情感勒索」也是 NPD 在親密關系中經常使用的模式,通過了解什麽是關系中的「控制行為」以及如何應對,能幫助你更好地和 NPD 相處,保護自己。

5.《恰如其分的自尊》

由法國心理治療師克裏斯托弗·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爾合著,講述了高自尊和低自尊其實都有問題——自尊就像血糖,穩定最重要。NPD 的核心特征在於自尊不穩定,因此總在自大和自卑之間徘徊。通過閱讀本書能幫助你了解如何建立起穩定的自尊。

6.《美國精神病人》

如果你好奇一個病態自戀者的樣子可以看看這部電影,來自加拿大導演 Mary Harron 作品,描述了一位擁有雙重性格的華爾街驕子瘋狂殺人的故事。他白天談吐風趣幽默,是炙手可熱的股票經濟人。但他實際是一位內心壓抑、精神空虛、極度自戀的雙面冷血殺手。

他病態人格的背後是一個消費主義,金錢至上、虛榮偽善、情感枯竭的病態社會,從側面表現了不良的社會環境會增加人們出現NPD等病態人格的風險。

 《美國精神病人》

7.《自戀主義文化:心理危機時代的美國生活》

來自美國歷史與社會學家克裏奇托弗·拉什,可以幫助你進一步了解文化對自戀的影響。但需要註意的是現今大部分關於自戀的研究結果(包括本書)都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在考慮個體自戀程度時要考慮到具體文化的差異。

🎈🎈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馬良在《坦白書》中說過的一段話——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於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過度的自戀是對基本自愛缺乏的補償。也許,我們共同的命題都是要學會如何真正愛自己。

作者:李偲、寒冰
責編:kuma
封面:《美國精神病人》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qSIFLoQovvqW5pgqbxiEYw

今日互動🌄
你了解NPD嗎?
你有遇到過NPD嗎?

7月前心靈驛站 |  49,998 4 2
https://cookies.lenovomm.com/?p=3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