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1 月. 12, 2024/星期五

達克效應

如何看待達克效應?

前段時間,這張圖火便朋友圈,很多管理者都對此圖進行了“無聲”的轉發……美團王慧文也就此圖說:“有擔當的管理者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巔,推下絕望之谷。至於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那什麽是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呢?

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簡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

達克效應最初誕生在 1999 年,由社會心理學家鄧寧和校友克魯格通過 4 項心理研究所得,但當時的實驗數據較為單一。後來學者們又針對該效應進行了衍生研究,2017 年,Carmen Sanchez 與 David Dunning 發表了一篇論文《初學者的過度自信:有一點學問是危險的事嘛?》。裏面探討了達克效應背後的成因。

作者做了4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作者通過亞馬遜的Mechinical Terk 線上招募了參與者實驗設定了一個情景:假設世界上已經布滿了喪屍,並且普遍的喪屍病毒主要為兩類:MZD與TS-19,實驗需要備試通過不同的癥狀來分辨病人是否健康,若感染了病毒,需要判斷出是哪種病毒 。在正式實驗開始前,備試會做簡短的測試以確保他們明白了實驗任務。之後他們要看60個病人的檔案,給出診斷,並且從0—100%, 標明自己的自信程度。每次診斷後都會反饋給備試正確答案並再次展示病人檔案。為了方便做筆記,研究員會給備試一個表格來記錄他們獲得的各種病人信息。

第一個實驗表明人們的過度自信值會呈曲線上升趨勢,並在第27個病人檔案左右達到第一個峰值:13%(圖二加粗曲線)。備試在此時會變得過度自信,之後因為經過訓練,他們的表現會越來越好,所以過度自信值會緩慢下降,直到第49個檔案後再一次上升。

第一個實驗印證了研究者的假設,人們一開始會對自己的表現有比較準確的估測,在經過少量訓練之後反而會表現出達克效應,變得過度自信。

為了檢測第一個實驗結果是否可覆制,研究者進行了第二個實驗:假設有兩種有效的測謊儀,分別可以根據不同的撒謊特征來測謊。測試者則需要分辨出這兩種測謊儀分別對哪些特征更敏感,從而可以有效測謊。它的實驗流程和第一次相同,研究者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測試者在經過少量訓練之後就產生了初學者的過度自信。

為了提高測試者的真實度和準確度,第三個實驗會告知測試者,如果他們的答案足夠準確並真實評估了自己的自信值,會獎勵 5 美元。實驗流程和前兩次相同。結果發現,此次測試者依然表現出了初學者的過度自信 。

第四個實驗呢,和實驗一的題目相同,不同的是每看 12 個檔案,測試者都需要給出判斷的理論依據和具體細節,並標出自信度。結果顯示,當被要求給出答案背後的細節時,人們就會對自己的理論更加斟酌,從而自信度也就降低了。

四個實驗都得出了類似的結果,那真實的世界是否也會產生這種現象?

研究者因此做了第5和第6個研究。研究的數據來自金融行業的權威調查。他們收集了約25000個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金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測評,

結果發現初學者的“自信泡沫”真實存在。在成人初期,人們對自己的知識水平表現出了過度自信,隨後經歷了一個平台期,隨著經驗的增多,自信度又再一次上升。

其過度自信值的上升趨勢和之前研究結果一致。這說明,該現象或許普遍存在於人們的認知中。

值得一提的是,達克效應的提出者認為,這種認知偏見不僅僅出現在低能力者身上,高能力者對自我的認知也存在缺陷。當缺乏社會比較時,他們很容易給出低於實際的自我評價。

Johari Window 框架,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

這兩種感知缺陷在Johari Window框架中被稱為“盲點”。“盲點”的特征是,對外部觀察者來說都是明顯的,但對人們自己來說卻意識不到。

“盲點”可以通過以下 4 個階段的能力模型來糾正:

① 無意識的無能:不理解或不知道如何做某件事,同時也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你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無能和學習的價值。

② 有意識的無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新技能來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不斷學習並且試錯。

③ 有意識的能力:集中註意力進行全身心學習。

④ 潛意識能力: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了某種技能。這個時候,某項技能已經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可以很輕易地完成它。

由此看來,王慧文所說的就是填補盲點的第一階段。

更多職業生涯咨詢,盡在握握Talent

編輯於 2018-12-19 10:54
關註者 398 | 被瀏覽 237,212關註問題 | ​寫回答​邀請回答​好問題 3​添加評論​分享​ | 32 個回答 | 默認排序
握握Talent | 高端人才 精準匹配 | Share is everything.​ 關註 | 181 人讚同了該回答
​讚同 181​​9 條評論​分享​收藏​喜歡​收起​
bigsea​ 關註 | 146 人讚同了該回答
(▰˘◡˘▰) 本文共計927字,建議閱讀3分鐘。你可以等過馬路的時候進來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317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上觀點 】

達克效應的定義: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估自己”,也就是“過度自信”,是我們人類固有的毛病。“過度自信”除了過高預估自己的能力外,它還會讓一個人過低評價別人的實力。

很多人喜歡對他人的“優異表現”不屑一顧,認為自己上也行。但等到自己上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對方的舉重若輕對自己來說是如此的困難。

這種“高估自己”、“過度自信”在管理學上被稱作: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定義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

你應該見過有人這樣說:XXX的位置換我來坐,我絕對幹的比他好。這種吐沫星子橫飛,指點江山的人往往出現在市井之中。他們還有一個共性:相信陰謀論。認為壞事都是壞人做的,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人在幕後操縱。自己沒得到什麽東西,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有人在背後下黑手。

用一句話總結,凡是做成的事,都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凡是沒做成的事都是是因為運氣差,或者是別人使壞。

與之相對,取得成就的人一般都很謙虛。很多人以為成功人士的謙虛話語往往是“故作姿態”,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保持尊重。見識越多,越知道自己的無知,越會對萬事萬物保有敬畏之心。

為什麽會出現達克效應呢?這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一個人在自己相對比較低能的領域裏,不容易理解比自己能力高的人到底厲害在哪裏,所以很多別人厲害的地方自己認識不到,就會產生彼此之間沒有什麽差距的錯覺。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富二代只是比自己有錢,其他的地方大家沒什麽區別。但事實是,“有錢”這個特點,只是普通人能感知到的唯一區別。除了金錢上的差距,閱歷、氣度、知識儲備、人脈等方面他們無一不占據優勢。

再舉個例子,有些人覺得,國足踢不好球,是因為不夠拼命。所以便出謀劃策,建議國家下強制命令,如果輸球的話全體隊員拉回來關監獄(別笑,真有很多人發自內心的這麽想)。這是因為這些球迷朋友不踢球,也不怎麽看球,對這個領域了解的很少。他們不知道中國隊和頂級強隊之間的真正差距不是“精神層面”的,而是技戰術能力、青訓質量等等各個方面。因為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他們不僅會建議把球員關監獄,更會感嘆要不是已經老了,青春不再,自己為國家披掛上陣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雖然能力比較強的人會時刻註意“不高估自己”,但“高估自己”作為人的本性還是會不知不覺間有所體現。2011年,曾經有一個包括了2000位經理人的大規模調查統計,高達90%以上的經理人都認為自己誠信正直,而按照對他們下屬的調查,同意者只接近50%。在溝通努力方面,90%的經理人都認為自己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們的下屬中只有不到60%的人同意經理人的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在下屬的眼睛裏,這些經理人並沒有他們自己想象的那樣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發布於 2018-03-21 21:32

讚同 65​​2 條評論​分享​收藏​喜歡​
知乎汽車2023 汽車盤點,盤點行業大事件!參與 2023 汽車盤點,瓜分 300 萬鹽粒!查看詳情
王治鈞Lawrence | TEDtoChina Executive Director​ 關註 | 42 人讚同了該回答

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每個公司在年底的 KPI 考核都有自我評定部分,通常一多半的人會把自己排在前5%;

比如,絕大多數司機自認為有高於平均水平的駕駛技能,會罵超過自己的車SB,自己超車時會罵擋路的車 SB;

比如,買賣股票也是如此,你看看股吧看空看漲互道 SB 的人太多了…..;

這些並不是特例。有大量研究表明人們有虛幻的優越性。我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更優秀, 這表現在健康情況、領導才能 、 道德水平和其他領域。 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違反了數學定律。

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首次描述了這種效應,這種現象於是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1. 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有趣的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最大程度地高估自己的技能;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特別在邏輯推理、 文法、 金融知識、 數學、 情商、 做醫學實驗、 國際象棋等方面, 分數低的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與真正的專家能力相當。

那麽,究竟誰 最容易受這種錯覺的影響呢? 可悲的是,答案是所有人, 因為我們都有自己意識不到的不擅長領域。

Dunning和Kruger認為缺乏特定領域知識和技能的人遭受雙重困境。

第一,他們會犯錯誤並做出糟糕的決定。

第二,這種知識欠缺也會阻礙他們發現錯誤。 換句話說, 表現不佳的人缺乏所需的專業知識, 因此無法認識到自己做得多麽糟糕。

舉例來說, 對大學辯論賽的參賽者進行的研究發現, 在預賽中排在倒數25%的隊員 在每五場比賽中失敗了近四場。 但他們卻認為自己贏了近60%的比賽。 這些學生們沒有紮實掌握辯論規則, 因此他們根本分不清 自己的論點 在何時被推翻或是多少次被推翻。

鄧寧-克魯格效應並不是說自我意識讓我們看不到自身弱點。 人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弱點 通常都會承認這些問題。

在一項研究中, 一些學生起初在邏輯測驗中表現不好, 在參加了一些小型邏輯課程後, 他們欣然承認原來的表現糟透了。 這也許就是為何 擁有些許經驗或專業知識的人 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 他們清楚地知道 自己還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

與此同時,專家們往往能意識到 自己知識多麽淵博。 但他們經常犯另一個錯誤: 那就是,他們假定其他人同樣知識淵博。 結果就是, 無論是笨拙還是技藝精湛, 人們經常不能準確認知自我。

當他們不擅長某事的時候, 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當他們異常能幹的時候,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不尋常。 對於正在經歷鄧寧-克魯格效應 卻不自知的人來說, 如何能了解自己在各領域的真實水平呢?

首先,要尋求別人的反饋, 即使它並不動聽,也要仔細考慮。

其次,更重要的是不斷學習。

我們了解的知識越多, 那些隱藏的能力缺陷就會越少。 也許一切都歸結為那句古老的諺語: 當和傻瓜辯論時, 首先要確定對方是否也在做同樣的事。

隨著我在知乎上回答的內容越來越多,貌似看到各種杠精,也越來越多,想起張文宏說的一句話:你讀的書和我讀的書不一樣。除此之外還有,你得到的信息和我得到的信息不一樣,你思考的方式和我思考的方式不一樣,你看待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我看待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樣,你的認知觀和我的認知觀不一樣。很多觀點不同就出在這裏。

經常能碰到一些評論的杠精,哪怕我回你一句就是我輸了。

TEDed 教育節目制作的一個解釋達克效應的視頻
可以關註每日創意回答 lawrenceim
TED專欄 | TED演講筆記​zhuanlan.zhihu.com/Talks

編輯於 2020-03-04 13:0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