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1 月. 4, 2024/星期四

如何判斷什麽是重要的

如何判斷什麽是重要的?所謂的“重要”其標準如何衡量?

如何判斷什麽是重要的?所謂的“重要”其標準如何衡量?

知乎:去年看完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被討厭的勇氣》,漸漸產生了疑問,別人的看法我們無法改變,是他們的課題(他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的看法能夠由自己左右,那什麽是重要的?我可以認為一切都很重要,也可以認為一切都不重要,這是不是陷入所謂虛無主義的陷阱?

還有一些社會大眾、主流文化的思想觀點,如何處理他們和個人的關系呢?我們該如何有辯識力地看待它們?

心似海藍藍:

可以這樣理解,分三個層次:必要需要重要

,是必要的,非有它不可,但有了它還不夠。因為,有了錢,才能購買生活資料,保證自己能吃飽穿暖,有個地方可以休息,可以睡覺。所以,我們從小學習各種知識,接受從小學一路到大學的教育,就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上謀個職業,獲得一定的經濟來源和基礎。

情感,是需要的,我們需要跟別人、別的什麽東西和事情,建立各種情感關系,並在情感關系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沒有人是孤島,我們都生活在人群中,依靠各種情感關系,才能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譬如,你愛我,需要我照顧你的情感需求,我存在,我的生命價值,就在我與你的情感關系中,得到了實現。當然,我們只能跟少數人建立真正的情感關系,除非你是上帝、是佛陀、是孔子,跟幾乎所有人都有情感連接,你才能負責所有人的情感需求

精神,是重要的,精神性可以讓你從有限性,進入到無限性。怎麽說呢?

所有的錢與情感的價值,都是相對的,是有限的。這筆錢,我花了,消費了,就沒了,不能給你花了。這份情感,我給你了,就不能給別人了。錢與情感的價值,具有排他性,都是相對的。換言之,金錢與情感,本身就在不斷地制造矛盾與分裂,永遠處在掙紮、糾結、變化之中,這就是“諸行無常”,或者說總是在比較和計算之中。

而精神,是絕對的,也是超越的,超越了各種情感與金錢上的算法和比較,類似於某種神性,或者說神聖性。好比,你會為了你的精神追求,犧牲你的金錢,犧牲你的各種類型的情感。譬如,科學家,一輩子都消耗在科學研究上了,犧牲了賺大錢的機會,也犧牲了很多家庭情感生活帶來的歡樂,為什麽?因為,在他們心中,科學是神聖的,科學會帶領全人類找到出路,找到新的希望。所以,費爾巴哈才說,科學取代了宗教。科學成了新的宗教。

惟其如此,精神性就是神聖性,那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就是你的精神。譬如,你說為人民服務是一種精神,誰真正擁有了這種精神性,就會進入一種信仰生活,花掉一生的時間為人民服務,他就是人民的天使。超越了一切動物性、人性,超越了一切金錢與情感的需求,因為,他認為精神最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是神聖的,也是快樂的。

從生命的物質享受(必要的金錢),提升到生命的情感體驗(需要的各種情感關系),再提升到生命的精神領悟(重要的,也是無限的自由),這就是一個人類的生命所能夠展現出來的光輝與博大。

如是,再來看,你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看法,之間有什麽關系呢?

通常,我們會以為有一個自己的想法,還有一個別人的想法,兩者形成了對立矛盾。

其實,你哪裏有什麽自己的想法呢?譬如,你想考名牌大學,你想畢業了賺大錢,你以為這是你自己的想法嗎?別人也都是這個想法呀?難道不是嗎?

又譬如,阿德勒說,你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而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事實上,你怎麽能不被別人的想法左右,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你就活在別人的想法中,活在別人對你的看法中。你能找到一個不被別人的想法評價,不被別人的看法控制的生存空間嗎?

只要你跟別人接觸,就等於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了,而且你心中的所有想法,哪個真的屬於你自己呢?你只不過是,把阿德勒的想法,當做是自己的想法了,你吸收了阿德勒的想法,轉化為自己的想法,而已。

換言之,你的任何一個想法,都來自於別人的想法,或者是對別人的想法的順從,或者是對別人的想法的否定。沒有任何一個想法,是真正的你的想法。這就是佛法裏面說的“諸法無我”,你實在沒辦法把任何想法當成是屬於你自己的,或者當成是你自己本身。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你才能結束自我的想法,結束自我與別人的想法之間的對立矛盾與沖突,這就是佛法裏面說的“有漏皆苦”,只要還有自我與別人的區別,就會有無法彌補的漏洞與競爭,必然變成你自己的身苦、心苦。因為,你既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想法,事實上,你與別人就是互相牽扯、傷害、爭奪的關系。

換言之,你的腦子裏,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別人的想法,你拿什麽改變這樣的腦子呢?

什麽虛無主義,什麽大眾主流,什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都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別人的想法。你想想看,這有沒有道理呢?

最後,要怎麽處理你的自我與別人的關系呢?這才是問題的重點,也就是佛法裏面說的“涅槃寂靜”了。只要你還活著,就會有各種因緣和合的相,緣起緣滅的因果鏈,綁定了你。你也只好“隨順諸緣,六度萬行”。

從什麽角度看自我與別人的關系,你只能跳出去看,跳到更高的意識維度去觀,才能擁有洞察力。這個維度,就是性空,因為所有的緣起,都來自於性空,也只有性空是不生滅的,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性空是什麽?就是你的心呀!也就是你的生命情感與精神的真實體驗。

發布於 2022-03-19 10:26
心似海藍藍​關註他 | 文/心似海藍藍 | 2022.3.19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3597164


誰把你當成“自己人”?這會決定你的成就高度

1

記得2018年滴滴順風車司機事件出現的時候,網絡上傳播著這樣一張聊天截圖。在湖畔大學的一個微信群,各路企業家紛紛表示“心疼柳青”。《局面》的王志安感慨道,“就差一點喊出來:今夜,我們都是柳青了”!

這張圖讓網友很激動,甚至破口大罵有錢人為富不仁。不知道你怎麽看?

2

社會心理學裏有一個“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概念。理解了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看明白很多社會現象。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只要有人出現,人與人之間,就會出現分界線。分界線內的一夥人,大家彼此認為是一起的,叫作“內群體”。對內群體的人而言,凡是不屬於這個群體的,都是外群體,都算其他人。

內群體和外群體並不是絕對的,會動態變化,取決於場景。

一群素不相識的中國人在國外,遇到國家、民族的問題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夥的,愛國就會讓我們熱淚盈眶,此時只要你是中國人,就是內群體。但是住在唐人街的時候,中國人的身份標志會弱化,畢竟全都是中國人,而各個地區的標簽會變得明顯。這個時候,你是河南人,我是廣東人,我們可能會在唐人街裏打群架。但是當隔壁非洲黑人要來唐人街搶劫,我們雖然會打架,但是還是會一起合作,和非洲人幹架。

所以,內群體其實是可以分化或者合並的。當面對的環境變得宏觀,小的內群體,會合成一個大的內群體。如果地球遇到了滅頂之災,全世界人民大團結,不再在意膚色,《流浪地球》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如果環境變得微觀,內群體也會分化。比如在北京見到朋友問家鄉,我會先說自己是江西人。但是如果遇到了江西人,我會再說自己是吉安人。但是當我回到吉安的時候,大家都是吉安人,我會再問問是哪個具體的縣區的。

3

內群體的人,很容易對外群體的人產生偏見。這種偏見,一般都會是負面的評價。同時,要給一個人負面評價真的很容易,不管你做的有多好,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給你負面評價。

教你一個萬能的句型——“只不過是”。只要你學會了用這個句型造句,你可以給任何人負面評價:

(1)她只不過是長得比我好看一點罷了。
(2)這本書只不過是把以前的幾本書結合在一起罷了。
(3)你只不過是比我有錢而已。
(4)這只不過是雞湯而已。

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會有邊界,在邊界之外,就是我們可以給予負面評價的地方。

如果一本書正兒八經地和你討論問題,你可以說,寫的太覆雜根本看不懂,不知所雲,根本沒法看。

如果一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你普及知識,你可以說,這書全是大白話,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沒意思。

正因為給負面的評價太容易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給一個人負面的評價,只是因為這個人不屬於我們的內群體。

當有陌生人找你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容易暴躁?很容易因為對方一時做事不到位而感到不悅,你的包容度是不是很低?

當你熟悉的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更寬容一些?哪怕對方有一些錯誤,你是不是也會理解,而不是很快發火?

我們對內群體的人更友好,而對外群體的人,更苛刻。

4

能力不能解決的問題,內群體可以解決。

你有沒有見過你們公司有一些技術非常好,但是卻始終沒有成為公司核心高管的“邊緣重要人物”。這些人就是未能和自家公司老板混成“內群體”。老板沒有把這樣的人當成自己人,但是由於條件所限,又不得不用,畢竟對方懂技術。但是如果老板一旦找到更合適的人,就會替換掉這樣的人物。

反過來,如果你得到了老板的賞識,老板就是喜歡你,哪怕你業務能力差一些,也不影響自己的晉升。不過隨著你的級別的提升,你的業務能力差也許並不會對你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為老板就是相信你。

很多人在職場上,相信只要憑能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而且老板也會一直和員工說,你負責拼命,我們幫你贏。但是你能不能贏,取決於老板有沒有把你當成“內群體”的一部分。

雖然老板一直會說自己缺人才,但是你要相信,老板缺的永遠都是“自己人”。當老板覺得你不會成為他的“內群體”,那你對他而言,只是可以替換掉的零件,唯一的區別是代價的大小問題。

於是你要思考,你這一生,會持久地歸屬於哪些內群體?

5

與內群體的人談交情,與外群體的人談交易。

我們要創業,要做事業,本質上是要平衡好內外群體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團隊要構建成良好的內群體,大家協同工作效率高。但是我們的目標客戶,更多屬於外群體。但是我們的營銷公關,是讓這些本來屬於外群體的人,看到了我們的品牌,會有一種內群體的感覺。小米手機做粉絲營銷,就是讓一群外群體的人,產生了內群體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有助於小米品牌的傳播。

面對外群體,我們更多地是表演。而面對內群體,我們更可能做真實的自己。當信息從內群體向外群體擴散的時候,往往會有管控。大公司遇到輿論危機需要公關的時候,就是要妥善處理外群體的人的關系的問題。

內外群體的人,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要賺錢,那我們需要的是和不同的人做交易。而這個時候,我們並不會特別在意內外群體,畢竟不管哪個群體,賺的都是錢。但是交易做的多了以後,產生了更多的信任,於是會有交情,而交情的出現,就是內群體的標志。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內群體社會。越小的城市,內群體的生態越發達,做事都要找到與對方共同的內群體,這樣就能通過一件事情,從交易強化交情。但是在大城市,人多業務多,內群體不容易生長發育,所以按規則來,更省事。(大城市也會有內群體,但是從大城市的人口結構看,占比會更少。)

當人們有交情,形成內群體的時候,有的話就不方便說,有的事就不方便做,畢竟從眾在一個群體中,和其他人一樣,保持信息同步,永遠都是最有力的約束力。所以在湖畔大學的群裏,其實已經形成了內群體,而內群體中,和大家說一樣的話,是最安全的,哪怕這是錯的。

當然在內群體,也有一些話更方便說,有一些事更方便做,畢竟內群體屬於小範圍,對內可以講交情,而對外只要負責表演就可以。

但是即使在一個內群體,也不能保證所有人的所有觀點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沈默螺旋效應”,相同的觀點會放大,而不同的觀點默默不出聲,然後把聊天截圖發了出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這張本來屬於內群體的信息。不過一個內群體出現了泄密者,我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6

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從某個人身上學到點什麽,想辦法混成他的內群體,這樣效果最好。因為內群體中,我們更有可能獲得更一手的信息,哪怕這些信息也包含了從眾的成分。在這裏我們要感謝知識付費,給了我們名正言順給一個人的錢並讓對方認識自己的重要機會。否則的話,不同內群體之間的交流,不會那麽容易。

說得雞湯一些,如果你想獲得更大的成功,那就和這些已經成功的人,混成內群體,你不會差到哪去的。

說到這裏又讓我想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網上如果你賣9.9元的課,你更容易被人罵,因為買課的人希望9塊9可以解決全部問題,有一點未符合預期,就會認為這個一文不值。而如果你賣9萬9的課,你反而更容易得到好評,因為能來聽課的人會認為,只要讓自己收獲到了一個有價值的點,就值回了票價。

表面上是價格的問題,其核心是內群體的問題。9塊9的賣家和買家都不會把彼此當作內群體,雙方只是在做交易,交易不開心就開罵。而如果你把價格提升到9萬9,能出這個價位的人,更願意把彼此當成內群體,更願意看成是“自己人”,而一群“自己人”更傾向相互幫助,而不是相互拆台。

如果一個人事業要做大,就需要越多的人把你當成“自己人”。反過來看,你可以想想,有多少人把你當成“自己人”?這些人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

發布於 2019-05-06 21:04
Scalers | 《學習的學問》《持續行動》《刻意學習》作者​關註他 | 32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857960


什麽是重要的事情?

美國著名出版家Tim O’Reilly最近寫了一篇好文章(就是O’Reilly出版社的創始人和老板),談如何選擇人生道路。

他舉出了三大標準。如果你做的事情,符合這三條,那就屬於重要的事情,值得做下去。否則,你最好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就此罷手。

下面就是他的三大標準,以及我的理解。

1. 不要只盯著錢

青年人容易犯的一個大錯誤,就是太關註錢,將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實際上,錢的作用在於,你能用它來幹自己想幹的事。錢本身並不是生活的目的,你自己想幹的事才是。錢就好比汽油,生活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汽油,而是為了讓汽車加滿油之後,去那些你想去的地方。

不要去想你怎樣才能賺到錢,而要去想你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裏。你要相信,如果你對社會是有價值的,你就一定能夠賺到錢,雖然未必很多。

不要讓自己變得太現實。很多中國年輕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早日買到一套自己的房子。你應該有一些更遠大的追求,天下的房子有無數套,但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就像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所說的:

“Make big dreams, because if you don’t, you will end up in small places;

Take small steps, otherwise you will end up with big troubles。”

不要害怕失敗。有一句西方諺語說得好:

“殺不死你的東西,讓你變得更強大。(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德國詩人裏爾克說過:

“同渺小的對手戰鬥,勝利只能使我們變得同樣渺小。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英勇地被更強大的對手擊敗。(What we fight with is so small, and when we win, it makes us small. What we want is to be defeated, decisively, by successively greater things.) “

當你幹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你更關心什麽時候你才能獲得回報,而不是什麽時候你能做出更大的成果,這通常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表明你的人生可能走錯了路,你正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2. 創造更多的價值

如果你幹的事情,不能為世界創造更多的價值,不能抵消成本,那就別去幹它。

典型的例子就是彩票和博弈。如果你把博彩當作自己的事業,那就太危險了。因為彩票業作為一個整體,不創造任何社會財富,反而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財富。只有行將崩潰的亂世,彩票業才會有大發展;任何欣欣向榮的社會,都不會鼓勵發展這種浪費社會資源的事情。

此外,很大程度上,證券業同博彩業是類似的。許多青年人迷戀炒股,無異於將人生投入賭場,最終只能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而一無所獲。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就是你要回避”零和遊戲”,絕不參加像彩票那樣的”負和遊戲”,而要去做那些為雙方帶來共贏的事情。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業,都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企業。如果一個朋友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正面的反饋,交往就無法維持;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不值客戶支付的價錢,客戶就會流失,企業就會關門。我們的人生通過不斷與他人進行雙贏的價值交換,達到壯大自己和發展自己的目的;整個社會通過這樣的交換,實現了繁榮和進步。

上一條標準與這一條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前者用來判斷你選擇怎樣的事業;後者用來判斷你的事業能否成功。

緊盯著創造價值,並不意味盈利是不重要的。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賺不到錢,我們就無法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這裏面存在一個平衡問題。我們必須經常自省:我們得到了什麽?我們又創造了什麽?

3. 符合長期利益和整體利益

人類的生命只有幾十年,這註定了人類是一種短視的動物。我們無法跳脫局部的和短期的視角,來判斷自己的利益,尤其不願意用短期的犧牲,來換取長期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麽一些對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事,都是由非營利性組織來推動的原因。

但是,這樣是不對的,是用現在換取將來。規劃人生的時候,必須有長期觀點,考慮5年後、10年後、甚至20年後的發展。現在有一種論調,提倡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這本來只是無路可走時的應急方法,倘若作為找工作的指導思想,就大錯特錯了。正是因為人生太短暫,一旦走錯路,將來再想回頭,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當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發生沖突時,你必須非常小心,必須多考慮將來的需要。

另一方面,當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還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子孫的利益。(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就是在花子孫的錢。)

所有人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你個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你對集體的價值之上的,所以對你來說重要的事,往往對其他人也是重要的。除了你自己的立場,你還必須站在其他人的立場,判斷某件事是否重要。

(完)

文檔信息

  •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創意共享3.0許可證
  • 發表日期: 2009年1月17日

作者: 阮一峰 | 日期: 2009年1月17日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2009/01/stuff_that_matters.html


何謂重要?!

自從決定應該要開始提早出去工作後,
開始有了要改變生活型態的心理準備,
也因此,更珍惜參加還能夠充實自己的活動。

何謂重要?
繳了費用的課很重要,不去上課就等於是浪費錢;
心情也很重要,如果因為參加了活動能讓自己更豁達面對接下來要走的路,
不去上課就不會是種沒意義或浪費的舉動了。

最近,一直在「何謂重要」的矛盾裡搖擺不定。
而我看事情的重要性,似乎又跟一般的判定方式不太一樣,
所以常常都不會被週遭的人所支持,大概旁人也想不通我在想什麼吧?
或許也是因為,旁人不清楚我究竟有過什麼樣事情的經歷,
因而作出如此大改變的決定吧。
然而我總是很清楚,為何我要這麼做,每個選擇都有其背後的意義,
只是這份意義端看我是如何去詮釋、去解讀、去自我釋懷。

至於該跟旁人交代到什麼樣的地步?
其實都不怎麼想要說清楚、講明白,
我不喜歡旁人聊是非、看熱鬧、講八卦,
但又不想辜負可能大家對我的關心與問候,
好在有所謂的虛擬網路,使不擅長說謊的我有個隨意找理由的彈性空間。
如果你要我給你答案,我就給你個答案,縱然這不是最重要的答案。

倘若你知道了最核心的緣由,
代表我對你付出了我的信任,你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地位便無庸置疑。
你將會看到迥異於旁人看到的堅強假面,發現我是多麼軟弱不堪的需要人扶持。
不過我很清楚不能擅自放縱自身的軟弱,總要在短時間內努力恢復正常生活的常軌;
這是對自身的期許,也是想迅速分擔妳的煩憂。
於是乎,在跌跌撞撞的過程裡,我不斷自我勉勵並催眠鼓勵,
不再相信你會如何的陪我度過這難關,因你濫用了我的信任,
能同甘卻不能共苦,人性的自私表露無疑,
不該再對你有所怨言,但我選擇用失望的態度來切斷對你所有的寄託。

我相信,這一切都會否極泰來,只要我撐下去!
這過程中,我相信會學到很多,也會體驗很多,笑中帶淚或淚中帶甜。
開始回想起之前三年所經歷的種種,理想束之高閣,
學習如何在與現實的差距中取得平衡,卻仍舊黯然離去。
後悔與否是在夜深人靜時無法入眠的無解問題,
既然先前的後悔決定已無法有轉圜的餘地,
至少我可以選擇用日後作為來逐一黏拼曾失落的心,
或許是種贖罪的表徵?或許是種拉拔自身的憑藉?

我所能相信的,就是你所給予我的一切鼓勵話語,
請給我理由相信….相信我不會再繼續對自己失望。

何謂重要?當我將你放在心上時,你的重要性將無可比擬。

MAR 01 2009
https://cuteblair.pixnet.net/blog/post/2866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