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02|我學攝影的一點經驗
這篇文章已經在我的寫作 List 上躺了好久了。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寫。原因也很簡單,我還沒有認為自己的攝影水平可以到「指摘」別人的地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自己了解的事情不過是各種皮毛,而當你開始註意到攝影史,才會發現很多時候欣喜很久的靈光一閃,早已有人輕車熟路。
不過,有意思的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開始放下包袱,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些經驗了,一些關於「學攝影的」經驗。
但在開始之前,如果你抱著「速成教程」的態度點開這篇文章,那你現在可以關掉了。首先在文字上,這是一篇上萬字的長文,如果你想要通讀至少需要一小時的時間。
其次,攝影沒有捷徑,而從我的經驗來看,你所有的捷徑都會在以後用「加倍」的方式彌補,所以我在正式開始之前,不得不告訴你,隨著你對攝影的不斷理解,會越發地意識到:
「人在時間面前是多麽的渺小,似乎窮其一生都無法抵達攝影的最高奧義。」
註:原本我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但是也深知自己功底尚淺,還不能給大家以指導作用。
正好文中也會舉例一些我自己非常喜歡的攝影師,所以也就正好趁此機會展示一些我認為的精彩作品,可以作為大家的一個指引。
一張白紙
如果你是一張白紙,這裏的白紙是說「對於攝影完全沒有概念」。那現在你看到這篇文章,我覺得對你來說是一件好事。
倒不是我自吹自擂,而是這篇文章會涉及到很多彎路和誤區,如果你可以認真讀完,那麽以後都是可以避免的。
更重要的是,我會提到一些學習方式,但這些方式都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是系統的,非碎片化的。如果你是從零開始,就避免了很多「自以為是」。
但在這一部分,我最想和大家討論的是「信息」和「知識」。
你可能會產生一些疑惑,這不是一篇攝影文章嗎,為什麽開始討論起抽象概念了。是的,這的確是一篇關於學習攝影的文章,但學習這件事是共同的,學習攝影和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或者是藝術的過程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先要回歸到「學習」的本質上。
今天的互聯網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知識」扁平化。在以前,我們學習知識都是垂直的,需要固定的老師和固定的地點。但是互聯網是豐富的、多元的。這也就是意味著在互聯網上承載的內容不僅僅是包含知識,還包含著大量的信息。而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
「很多初學者,甚至無法分清楚什麽是信息、什麽是知識。」
比如很多內容源經常會分享一些「攝影小技巧」,例如《學會這幾個構圖原則,你就是大師》(沒有任何的針對性,隨口編寫,切勿對號入座)。
這些內容看起來非常的幹貨,而且因為對於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陌生名詞,會有新鮮感,讀完以後會感覺到自己學習到很多「知識」。但這些內容在我看來,並不是知識,而是信息。
因為我認為知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這就是「足夠系統」。這是為什麽,我們要花很多年來學習數學、語文、英語。反過來,如果你沒有任何學習英語的經歷,我告訴你 Apple 是 Apple,這對你來說僅僅是一個信息,而不是知識。
所以,回到攝影此類的的文章,僅僅是截取了攝影知識系統中的幾個片面,就不能稱之為知識,只能說是一些關於攝影的信息。
那麽接下來我們要清楚一個問題,這樣的信息「有勝於無」嗎?
這時候就要分兩種情況去討論。
如果你僅僅處於一種了解或者是「實用」角度出發,那麽這些信息雖然片面但是有一定的作用。就像是你組裝一個櫃子,需要一個說明書,這些文章就是一種說明書的作用。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學習或者鉆研」一門技藝,那麽這些信息不僅不一定是正面的,而且很多時候可能是負面的。
就拿構圖來說,三分法、居中法、對稱法聽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如果你沒有了解其背後的原理,只會照本宣科,會讓自己的攝影作品十分死板。
有一年在黃山采風,真的遇到一個「攝影師」在對另一人強調必須要放置在三等分線上,不然就不是大作,這個場景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碎片的信息會讓你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比如如果單純的記憶曝光三角之間的數學關系,你甚至無法搞清楚為什麽你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會模糊。
這就像僅僅死記硬背數學法則,沒有辦法做證明題一樣。你獲取的碎片化知識越多,會產生的疑惑就越多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是「一張白紙」,那麽顯然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但在小竊喜以後,你更應該清楚地知道:
「如果你真的想要學習攝影,那麽就應該把它作為知識系統地學習,比如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本書,聽起來很簡單,但在鏡頭的互聯網語境中,最為令人惱怒的就是「太長不看黨」。
也就是說,人們甚至已經把「拒絕長時間閱讀看作一種自我逼格」。甚至,不出意外,本篇文章也會有類似的評論。
但我還是依然要強調,閱讀對於攝影是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這裏,我就只推薦兩本系統學習攝影知識的書籍:
- 《一本攝影書》,趙嘉,我自己的入門書籍,看這一本基本上就可以獲得絕大多數的攝影知識。
- 《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經典中的經典,但是你需要註意的是,這本書並不適合一上來就開始閱讀,而是需要一定的攝影經驗以後,用來作為解答書最合適不過。
當然,如果你說你真的沒有辦法看書,就是想要視頻這種被動的方式學習。網絡上也有一些好的系統視頻課程。這裏我推薦兩位老師:
首先是陳楠,楠姐(@多啦 C 夢的口袋)。我自己一開始被楠姐的攝影風格吸引,後來報名了它的網絡課程,這還是 5 年前的事情。我要說的是,網絡上網紅攝影師的課程是真的參差不齊,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拍的好,不一定講的好。」
當然,有一點也很確定:
「拍的不好,講的再好也沒用。」
所以在這裏,僅僅是推薦楠姐的課程。因為我上過楠姐的課,基本上從不拖泥帶水,而且由於楠姐有油畫功底,色彩風格絕對有自己的想法。她拍攝的一些童話風格的日本照片曾經在網絡上風靡一時。
如果是後期的話,我只推薦一個人,這就是李濤老師的《數碼攝影後期高手之路》,在老師的高高手網站上就可以看到。
當然,如果不是一張白紙,也沒有關系。只要「放低身位」,謙虛即可。不要因為自己一定知道一些內容就沾沾自喜,虛心地從系統結構上去學習,一定會有新的認識。
關於器材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是學習攝影最幸福的時代,因為你環顧四周,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攝像頭,所以就算你說對於攝影完全沒有預算,也可以拍攝。因為在攝影的一開始,昂貴的器材導致它成為只有貴族才能玩得起的「新鮮玩意」。
但是今天,攝像頭對於每個人都是唾手可得。別說已經司空見慣的手機攝像頭,就算是筆記本上的聊天攝像頭都可以是創作工具,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吧。
但是疫情期間,來自意大利的人像攝影師,就用聊天攝像頭,拍攝了一系列的「Shot on Facetime」。下面是一些作品的展示。
當然,我知道這裏一定會有人說,這都是人美、光線美。但是歸根到底,還是攝影師本身可以控制美。不過我也知道,像什麽:
「鏡頭不重要,器材後面的頭不重要。」
這種話你已經聽了不少次了,是的,這的確是攝影的真諦。但是我們都知道,越是真諦,也是對於實際的操作沒有任何的意義。任何一個剛剛入門的攝影愛好者,你直接跟他說「設備是不重要的」,對其本身而言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因為無論是誰,在一開始都無法抵擋優秀設備的誘惑。
歸根到底設備是有金錢價值的,更好的設備往往更加昂貴,而對昂貴事物的追逐是「人的本性」,任誰也無法逃脫。
我們先落回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佳能 60D,這在當時是一台中端的入門消費級的 APS-C 畫幅的單反。當時一個月生活費是 2000,這台相機的價格是 6000 多一點。省吃儉用兩個月、又跟爸媽要了一些買了這台機器。但是沒過多久,佳能推出了 70D。我的心裏又開始癢癢了,覺得想要一個。
但是我最後沒有買 70D ,因為我看中了小夥伴的 5D2。
說到 5D2 ,「法師們」肯定都是會心一笑,這是佳能全畫幅期間的驕傲,被譽為一代神機。而自從用了一次 5D2 以後,我就開始對其魂牽夢繞,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圖書館裏瘋狂的看 5D2 的各種視頻。
終於有一天忍不住了,省吃儉用地買來一台二手 5D2。但是買了 5D2 以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大坑。因為對於全畫幅機器來說,機身僅僅是一個開始,鏡頭才是大頭。而對於當時的單反鏡頭來說,一個 5000 左右再正常不過。就這樣,我就開始不斷地在器材裏往覆。
再後來,5D2 之後我換了索尼的 A7R2,然後又我玩過一陣膠片機,也嘗試過一段時間卡片。現在我手上工作加生活有 5、6 台相機。
其中一台富士的 X-Pro 3 是用來平時街拍或者旅拍、一台松下的 GH5 用來拍攝工作的視頻和照片、一台哈蘇的 500CM 用來拍攝人像創作、一台美能達 TC-1 用來記錄日常,一台徠卡的 M10 用來街拍,當然還有最常用的 iPhone。
我現在回頭看,清楚地意識到:
「折騰器材是天然本性,是每個人都會在學習攝影時一定會遇到的困局。」
但是你更要知道的是,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越能夠真正理解「器材本身」。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器材,只有不理解它的攝影師。
就像,很多人為什麽一群人會對著不能自動對焦的徠卡 M10 趨之若鶩,並不是因為徠卡不好,只是你沒有理解。
但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是:
「相機的存在不分貴賤,只分使用的方式。」
的確,如果從價格上看,越昂貴的畫質越好,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每天都在思考畫質的攝影師,那麽你拍攝內容不過是「清晰的圖像采樣而已」。
那麽你可能會說,折騰器材到底有沒有盡頭呢?我想除非你可以完全戒掉自己的物質欲望,不然這就是一條不可能停止的路。只要你的經濟實力允許,你就會不斷地進行嘗試。畢竟,對一件好工具的向往是人類從山洞裏走出來的那一刻就刻在骨子裏的。
但沒有「盡頭」並不是說你一直要買買買,而是說對器材的理解和向往不會停止。而從我的經驗看,只要有一個要素達成,你就會對器材冷淡下來:
「明確的知道在攝影中,你想要獲得什麽。」
比如每一次我和別人分享器材,我最願意說的一句話是:
「最好的器材就是當你想要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你手上的那一部。」
這句話適用的對象是所有街拍、紀實類型的攝影師,因為他們本身對於相機的要求就是「記錄隨時發現的一切」。但這一條對於那些頂級器材顯然不適用,哈蘇中畫幅再好,它也只能在影棚裏一展身手,真的拿到街上去捕捉「所謂的決定性瞬間」,大概率會是一個笑話。
這件事不僅僅是包含相機,鏡頭也是。我經常看到很多財力雄厚的攝影入門愛好者,鏡頭一買就是四五只。大三元變焦配合各種黃金定焦,好生令人羨慕。但是等到了真正拍攝的時候,他們往往開始陷入一種糾結,開始不斷追問,我該用哪一個鏡頭拍攝最好。
歸根到底,這都是不能明確自己想要「拍攝什麽」。
一個有意思的現實是,每次升級器材,大多數人都會打著「擁有更好畫質」的借口。但是坦率地說,目前數碼相機的能力,早已經超過了很多攝影師本身的水平。遠的不說,就說手機上這顆攝像頭,能發揮出真正畫質實力的人,少之又少。
想要通過提升器材來提升自己攝影水平的想法,基本上都是一種彎路。而在有限的器材內,發掘出器材最大潛能的過程,往往可以讓自己的攝影水平精進。而隨著攝影水平的精進,你會對於器材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而那時你已經不再會糾結於這個相機到底是全畫幅還是一億像素。
然後,你就會猛然意識到,原來我的攝影水平的確和以前不一樣了。
到底什麽是審美
這一部分,我想我自己是最沒有發言權的。
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來自偏遠山區的傳統「好學生」。你知道,在中國教育體制中「好學生」就意味著:
「你從小到大的音樂課、美術課都是被占用。」
甚至是,因為高考的壓力,每一次的音樂課、美術課都是用來做數學作業。但沒想到,這成為我成人以後最大的遺憾。倒不是因為即使這些課都用來做數學作業,我的高考數學還沒有及格。而是因為沒有音樂和美術,導致我的「美學教育」基本上等於完全缺失。
這導致我讀不懂畫,看不懂譜。
而藝術都是通感的,先說繪畫,某種程度上基本上就是攝影的「老師」。在攝影一開始,基本上就是沿著繪畫的腳步走。別的不提,攝影這件事之所以能夠興起,第一批「商業攝影師」就是拍了照片以後去賣給那些畫家,讓他們寫生,可見其中的關系多麽深厚。
很多人追問我,調色不會調。其實調色工具就那些,就像是所有的畫家的顏料就是那些一樣。為什麽有些畫家就可以調整出夢幻的顏色,而你怎麽調整都是一坨。
幾年前,我在社交網絡上看到了前面說到的楠姐的攝影調色。當時看到第一眼就非常喜歡,整個攝影作品顏色非常明亮,飽和度高但又很舒服。
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真童話一樣的顏色。後來有幸能夠和老師認識,並成為了朋友(這也是攝影最有意思的事,你可以認識更多的人)。
漸漸地才發現,原來老師是有過油畫學習的經歷,甚至是到今天有事沒事,還會肆意地揮灑幾筆。
這一切似乎就說的通了。
而音樂,看似和攝影完全不著邊際。但其實音樂對攝影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就說攝影圈內人盡皆知的安塞爾·亞當斯吧。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初學者,可能完全不了解這個人,但我相信你可能聽過他那句:
攝影不僅僅是照片,還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電影、愛過的人。
我們先放下這句話不說,先說我認為他說的另一句更重要的話:
攝影的前期就像是譜曲,而後期就像是演奏。
這句話生動地描述了攝影中後期和前期的微妙關系,所以如果你能夠深刻地理解這句話,下次再見到「攝影最重要的就是後期」、「後期的作品不完整,直出才是正經攝影」這種話,你就都可以微微一笑。
但前提是,你能夠品味到「譜曲和演奏」之間的關系。
而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定的攝影經驗,你會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惟妙惟肖的比喻。但能想到這個比喻的前提是,你本身就對音樂有著足夠深刻的理解。
的確如此,因為安塞爾·亞當斯本身還是一個鋼琴高手。
所以你看,攝影只是美的表達中的一種。而如果你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那麽學習攝影不過一個掌握工具的過程。
但我想,這一部分我也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多數讀者都和我一樣,都是從小就缺失著審美環境。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現在在開始就晚了。只要你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審美上「匱乏」,那麽立刻開始重視,那麽什麽時候都不晚。
但是審美學習我認為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快、一個慢。
先說快的:
「提高閱讀量。」
這裏閱讀中的閱讀是說「一切可以觀看的美的東西」,任何視覺上呈現的具有美感的東西,都是你可以學習的對象。
最直接的就是攝影作品,我大概收集了數百位攝影師的作品。要注意的是,這些攝影師不僅僅是有社交網絡。一些優秀的攝影師都會有自己的「作品網站」,尤其是一些國際上的攝影師,一個好的攝影作品網站是他們的門面,都是他們精心挑選的產品,所以每次你看到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
這裏我小聲說一句,如果你內心裏想要學習攝影,想盡辦法學會「看外面的世界」。國外的攝影教程水平和攝影師的創意水平,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遠超國內。雖然這話有一些刺耳,但是這就是現狀。但老祖宗說得好,「師夷長技以制夷」,共勉。
但其實閱讀照片也有不同的方式,首先是尺寸。
同樣一張照片,你在一個大尺寸上的屏幕看和在一個小尺寸的屏幕上看,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盡可能大的屏幕(前提是顏色準)的屏幕上觀看作品學到的東西更多。
所以我自己基本上就是能在 Pro Display XDR 上看就是在 Pro Display XDR 上看,能在 iPad Pro 上,就在 iPad Pro 上看。這裏也順便分享一個小知識。
很多人會發現在 Instagram 這個 app 在 iPad 上是沒有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在 iPad 上愉快的使用 Instagram。iPad 上有一個「網頁式應用」的功能。我們可以在 Safari 中先打開並登錄 Instagram,然後直接分享到桌面。
這樣下次就可以在桌面上直接打開 Instagram,而且瀏覽體驗基本上和手機上的應用完全一致。基本上,我都是使用這種方式看社交網絡上的攝影師作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介質。
在屏幕上閱讀照片和在紙上閱讀照片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如果有可能,最好的閱讀照片的方式就是購買畫冊。閱讀畫冊是最有效的提高攝影審美的方式,我甚至會使用「捷徑」來形容這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弊端就是需要你的財力支持。因為好的畫冊基本上都是幾百一本,好的甚至是大幾百。
但當你開始看第一本畫冊的時候,就會意識到這和在屏幕上看完全不一樣,你可以感受到以前從未註意到的色彩和細節。而這些色彩和細節,將會對你的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
當然,各種展覽也很重要。基本上上海只要有攝影展我都會去看看,我是上海攝影展覽館的常客,西岸的藝術中心常去,最重要的展覽自然是每年都會有的上海影展。上海影展每年都會匯集世界各地非常優秀的攝影師作品,不僅僅是近距離接觸大師作品的機會,也能夠看到目前真正的新銳攝影師的全新理念。所以就算你不在上海,如果真的喜歡攝影,為了影展來一次都非常值得。
影視作品是唾手可得的方式。
電影不過是會動的照片,所以其中蘊含的道理自然是殊途同歸的。我現在很多時候有一些「職業病」。很多時候看著電影,看著看著就開始感嘆:
「這個畫面真的太好看了。」
「這個光打得真好。」
「這個色調真棒。」
不得不說,如果你對攝影有著一定的了解,你會更能理解導演和攝影師在設計這些鏡頭時背後的語言是什麽。我以前對於膠片攝影不感冒,一直覺得諾蘭用膠片拍還是「裝逼」屬性大一些,但是直到看到了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才發現,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最近最有感觸的莫過於《燃燒少女的肖像》,這部電影我在這裏不贅述,也不談論劇情。單就說畫面語言,就可以讓我們大開眼界。
當然,如果你是敘述型的攝影師,一定要去看看《一一》這部電影,畫面中敘事手法都令人印象深刻。
總之,在看這些影視作品的時候,稍微留點心,就會有很多你從未發現的精彩。當然,以上提到的這些都是速成,但速食只能吃飽,你想要吃好只能有耐心。所以,這個慢的方式才是重中之重。那麽這個慢的方式指什麽呢?
其實,我剛才這一個部分一開始就已經說出來了:
「攝影不僅僅是拍照,還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歸根到底,攝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這裏的表達自然是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內心。而一個人的內心和思想是需要一生這個漫長的時光去踐行。這就是亞當斯這句話,表達的歸宿。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攝影審美似乎已經陷入了一種困境,那麽你最需要解決的困境可能不是你的,可能回答好生活的問題更加關鍵。歸根到底,審美我也只能說這麽些。
審美是很私人的,不求同,但求心。
關於練習
如果我們拋開「藝」,單從「技」的角度來說,那麽「刻意練習」的原則依然是適用的。但在這一段開始之前,我需要提前告訴你的是,就算是刻意練習,它僅僅是某種程度上提高你的熟練度,但是並不能提高你攝影水平的厚度。
換句話說,所謂的攝影知識和任何一門學問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基本上只要你接受過義務教育,略微懂一點數學知識,專心致志的鉆研一段時間,基本上就能對所謂的攝影技術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我經常會遇到很多剛剛入門的攝影愛好者問一些「前輩」,他們會給你指點以後,輕飄飄地說一句:
「還是要多拍。」
這對,也不對。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找到所謂「多拍」的邊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觀察,如果你身邊有一些資深的攝影師,他們大多數時候拍攝的頻率並不是很高,比如說當去到一個什麽地方,在所有人都在興高采烈地拍攝時,攝影師可能是最無動於衷的一個。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當你學習攝影時,你大多數一開始會有一個非常強力的拍攝欲望,看到什麽都想要拍攝。但是當你開始思考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很多東西並不值得拍,於是你的拍攝頻率就會快速下降。」
所以一直不斷地多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如果一個攝影師用按下多少次快門來練習自己的攝影水平,那就是誤入歧途。因為如果這樣可以提高攝影水平,那麽攝影水平最高的就是影樓裏的婚紗攝影師,幾乎每天都是幾千次快門(對婚紗攝影沒有惡意,只是單純的舉例)。
但是不拍當然也是不對的,這會讓你因為對於器材的不熟悉導致錯過一些精彩的瞬間或者是無法完成自己想要的畫面。也就說,對於攝影來說,所謂「刻意練習」的一個中間點就是:
「當你對你的器材已經完全熟悉時,你就需要停下來,開始忘掉所有所謂的參數,而開始思考我到底該拍攝什麽內容。」
在我看來,對於攝影的技術而言,有兩件事只要控制自如便可以認為已經有了足夠的練習:
- 熟悉並能精準地控制光線。一個很好的判斷基準就是,當你在拍攝之前,就能夠想象到畫面的拍攝結果。其實在自動曝光已經非常精準的今天,人們過於依賴相機,很多場景其實本身有著更多的光線可能。
- 熟悉並能深刻理解景深對於畫面的影響。通俗一點地說,就是所謂的虛實。但是虛實本身包含著非常多的鏡頭語言,需要長期實踐才能獲得。判斷標準就是,即使使用手動對焦也可以通過對焦距離的估測來完成一次拍攝。
說到「藝」和「術」的關系,我一直很喜歡分享亞當斯的一個經歷。安塞爾亞當斯經常開著車在美國各地遊蕩。有一次他開著車,天色已晚,此時遠處天邊的月亮剛剛升上來,和月下的山巒和人工建築自然的融為一體。
這一幅絕妙的畫面,自然逃不過亞當斯的眼睛。所以他立刻跳下車,在車上拿出他的大畫幅相機,快速架好,然後完全憑借著自己對於光線理解的經驗,完成了曝光。
當它按下快門不久以後,遠處的月亮就已然消失,於是就有了安塞爾·亞當斯這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
也就是說,對於攝影創作來說,那些「靈光一閃」的「決定性瞬間」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而只有我們充分且足夠的練習才能在它出現的時候,緊緊地握住。
關於錢
我覺得這是一個一定要面對的問題。攝影師這個職業是自帶光環的,首先雖然你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目前來說,攝影師三個字還是有著強烈的藝術屬性。而另一方面,攝影又和其它藝術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屬性:
「昂貴的器材,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財力。」
雖然事實上,很多藝術門類都遠比攝影能夠代表財力,但是的確因為社交網絡的標簽化讓很多人都認為玩攝影都是有錢人的固有印象。而恰恰「藝術又多金」,讓攝影成為了很多人「夢想中」的職業。
但我不得不,在這裏給你潑一盆冷水,攝影完全不是一個賺錢的職業。尤其是,如果你還是有一個有抱負、有思考的攝影師,那麽往往賺錢這件事可能很難會伴隨你很長一段時間。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可以成為頂級的商業攝影師。很好,勇氣可嘉。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所謂的頂級商業攝影師就那麽幾個。而且如果你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或者是攝影教育,那麽你幾乎很難有資源和有能力參與更高階的審美攝影創作。
而且說出來你可能有一些難以置信,攝影最賺錢的行業是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婚紗影樓。而恕我直言,他們賺錢的方式基本上和「攝影」已經關系不大了,本質上,他們已經是在銷售一種服務。攝影師,僅僅是他們銷售服務中的很小一環。
所有你在網絡上看到的「網紅攝影師」,並不是說他們的作品不好,而是說在作品之外他們還有著充分的「自我運營能力」。而且略顯諷刺的是,自我運營能力好,甚至從結果上來看,比攝影技術好更重要一些。
對了,如果你指望著通過接約片來賺錢,那麽本質上這是在銷售一種服務行為,你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伺候人」的能力。重要的不是給顧客拍好,重要的是讓顧客高興,這道理很多一開始剛約拍的攝影師就完全不懂。
所以,當你擺正了「攝影這件事大多數情況下不能賺大錢」的心態以後,你就會平和很多,也可以正確的看待很多事情。在這裏推薦一本很好的攝影賺錢的書籍《通往獨立之路》,也是趙嘉老師寫的,我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會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尾聲
這終究是一家之言,也就是說這是我自己學習攝影到今天所有的經驗和看法。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是這個世界上的影像風格是千變萬化的。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會成為你攝影表達的一部分。
我很喜歡荒木經惟,這個老爺子每天都在用著不上台面的相機瘋狂拍攝。一出門,對著各種景物瘋狂的進行拍攝,然後拍拍相機說一句:「真的滿足呢」便揚長而去。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對於人生的豁達,對於生活、對於生死,荒木經惟都選擇了用相機來記錄。
我想,這也是我最想說的。
對於攝影,最不應該思考的就是「我要拍好看的照片」,最應該思考的是「我要拍我喜歡的照片」,畢竟這個世界已經有很多束縛,而攝影可以成為我們自由的樂園。
©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並授權少數派獨家使用,未經少數派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Derrick_Zhang_2020年07月16日
https://pwa.sspai.com/post/61484
果核Group 等 2 位作者 | 2020 年 06 月 27 日
https://sspai.com/post/6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