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11 月. 29, 2023/星期三

自戀盛行時代

自戀盛行時代 如何區分常態和病態

圖像加註文字,看!我就是美!美就是我!

如果想知道自戀(narcissism)長什麼樣,曾幾何時必須到心理醫生診所去尋覓;但如今是社交媒體時代,似乎只需上網轉一圈,就可收獲一堆實例。

心理專家認為這個感覺是靠譜的。原來蜷縮在心理醫生診所沙發上的自戀情結,如今儼然成了社交媒體的基本色調,社會交往中的常態。

從心理和精神健康角度看,自戀之花到處怒放的情形堪稱空前。作為「自拍一代」的天然生存空間,社交網站上一項令人樂此不疲的活動應運而生:識別自戀。

同時,這一社會大潮近年來還催生了一批討論自戀問題的博客、論著和書籍。

BBC記者喬利昂·詹金斯(Jolyon Jenkins)註意到這個現象,做了一番調查研究。

圖像加註文字,去健身房,運動後必須來一張自拍上傳到社交網站,才算圓滿結束

自戀是個什麼東西?

據考林斯英語詞典釋義,自戀的意思是對自己,尤其是外貌體態有著超乎尋常的關註、欣賞和愛慕。

自戀者把自己當作愛慕對象,可以看作自愛的膨脹版,往往伴有對自身的重要性、能力、外表和舒適有超常的關註。

自戀是多種性格特徵的綜合體,而這些性格特徵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凡事走了極端,就成了病;自愛自重過度到了自戀的程度,就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成了精神疾病: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圖像加註文字,你看這裏誰說了算?

如何識別自戀的人?

英國NPD專家泰尼森·李(Tennyson Lee)博士說,診斷NPD有九項指標,都列在《診斷與統計指南》(DSM)裏;這本手冊是全世界心理學家和研究人員人手一本的專業工具書。

如果一個人具有下列至少5項特徵,那麼就可以確診患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癥:

  • 妄自尊大,對自身的重要性有恢宏的幻想
  • 對功名權力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 深信自己獨一無二、鶴立雞群、超凡脫俗
  • 對來自他人的崇拜、讚賞渴求無度
  • 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特權感,比如民間所謂的「公主病」
  • 習慣指使、支配、操縱和盤剝他人
  • 缺乏同理心
  • 對他人極度嫉羨
  • 態度和行為傲慢、霸道

嗯,可能每個人都認識個把具有上述某些特點的人。畢竟自戀及其各種特徵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但李博士指出,正常和病態之間的區別在於,NPD患者的自戀特徵的表露事實上對他們周圍的人造成痛苦,令人無法忍受。

圖像加註文字,關於人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仍很少

常見病?根本不存在?

用DSM裏的指標評估,美國佔人口6%的人屬於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患者。

不過,其它一些採用更嚴格的指標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卻大不相同;至少五項這類調查發現沒有一例夠得上NPD的案例。

因此,不同的專家對NPD是否常見病這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說很罕見,有人說很常見。

更有極端意見認為,NPD這種病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李博士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NPD是一種病,起普遍程度超出人們意料,而這種病現在並沒有得到醫務界應有的重視和診治。

另一位認為當今世界網上線下自戀泛濫的專業人士是阿努什卡·瑪辛(Anoushka Marcin)。她的前任男伴就有嚴重的NPD癥狀。兩人分手後,她開了一間心理諮詢室,提供如何識別自戀人格障礙的諮詢建議。

圖像加註文字,說我有病,要看醫生?你什麼意思?!

NPD有治嗎?

李博士說,許多有NPD特徵的人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癥,為此去找他治療,而實際上抗抑鬱藥對NPD完全不起作用。

NPD是一種治療比較複雜、困難的病。

因為,他解釋說,首先說服患者承認自己得了這種病就不容易。別忘了,NPD的癥狀之一就是把自己當作完美無缺的存在來愛慕,而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他的不少病人預約了就診時間卻經常遲到或根本不去,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為他們治病的人無足輕重。

不過,NPD癥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布蘭特·羅伯茨(Brent Roberts)說,這種逆向關聯走勢十分明顯。

他表示,年長的人比年輕人較少自戀,這一點得到無數專業研究「反覆的、令人信服的證實」。

圖像加註文字,我們真棒,不是嗎?

自戀之花盛開狀況的描述

那麼,我們面對的究竟是自戀病泛濫呢,還是對自戀現象的道德恐懼?

聖地亞哥大學心理學家吉恩·特溫吉(Jean Twenge)確信自戀作為一種流行病正在擴散。她在《自戀癥疫情》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她的研究顯示,美國大學生比以往更為自戀。

1980年代開始一直被採用的一份問卷,標題是「自戀人格明細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對比1982年、2009年和最新問卷調查結果,特溫吉教授發現用自戀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大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

她說,認為自己求勝動力超常的人數增長幅度「極大」。

「同時, 認為自己領導力超常、對自身智力的自信心和社會自信心超常的學生人數增長比例也很大。”

圖像加註文字,過來吧,你和我一樣,親,我們是同類!

承認自戀並幫助同類

有一個人叫杜鐸(HG Tudor),自稱英國頭號自戀者。

他自述從兒時就意識到自己是自戀者,證據是,「我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操縱別人並從中獲得樂趣,但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我才聽說NPD,是我大學時的女朋友(學心理專業)告訴我的,她說我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後來,杜鐸被醫生確診患有NPD。

「我可以理解,因為我的智力和認知水平足夠高,也理解人們為什麼覺得我的行為對他們造成了傷害 — 但我不管,因為那樣才能滿足我的需要。」

他還寫了幾本關於自戀的書,自費出版;同時在網上提供諮詢,一次收費70美元,內容是幫助那些認為自己屬於「他那類人」的人掌握「還擊」的本領。

圖像加註文字,我簡直無與倫比。生而為我實在是大幸

杜鐸的生意挺興旺。他覺得原因主要是自戀現象的普遍。

他的看法是,「社會趨勢在改變,自戀的色彩愈發鮮明,這種環境也滋養了更多自戀者。」

羅伯茨教授不認為自戀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瘟疫。他用三個不同的大學提供的數據說明,根據他的分析,過去30年裏大學生裏自戀的現象其實是在下降。

問題的關鍵在於,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和人格特徵的集合,自戀不難定義,但很難量化衡量。

社交媒體肯定是鼓勵、滋養了有自戀傾向的行為。同時,人類對於自戀這件事的癡迷也在與時俱進。

2019年3月26日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47708594


自戀為何是一種流行病?

毫不誇張地說,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正是無數微妙的情緒勾勒了當代年輕人最為真實的生存狀態。從早前風靡一時的葛優癱、網抑雲,到近期的表情包新貴xswl、裂開等,近幾年的網絡熱梗大部分都與情緒有關。

仔細辨析這些意味深長的情緒熱詞,它們覆雜矛盾,一言難盡,共同指向了我們時代典型的精神癥候。本期專題,我們就以當代情緒為題,聊一聊這些情緒是如何又為何成為詮釋當代生活的最佳註腳。

專題由四篇文章構成,分別剖析四種當下普遍的情緒/情感狀態:自戀、孤獨、憂愁與無聊。它們大多誕生於現代性的社會轉型過程,又在後現代主義的思潮湧動下,逐漸呈現出自身流動的光譜效應。它們既是情感的體驗,也是身體的體驗,它們描繪了情緒/情感的覆雜性,也喻示著行動與改變的可能。本篇選自《後現代情緒指南》專題中的“自戀”部分。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8月6日專題《後現代情緒指南》。相關文章詳見:

「主題」B01 | 後現代情緒指南

「主題」B02 | 自戀:現代人最愛的永遠是自己?

「主題」B03丨孤獨的泛濫,也讓孤獨本身失語

「主題」B04丨憂慮:人類理性賜予的沈重禮物

「主題」B05丨無聊是妥協還是反抗?

「文學」B06丨西條八十:反對訓誡式兒童文學

「文學」B07丨《鑄劍》的圖像演繹:用色彩擦亮經典的同時照亮自己

「歷史」B08 | 科技邊疆:科技如何治理,是人類必須面對的難題

發自拍照前用修圖軟件仔細修圖、炫耀性消費、做整形手術維持靚麗外表、沈醉於社交媒體的點讚量和關註度、在人群中想盡辦法成為焦點、廣告語裏寫著“好好愛自己,別人才會喜歡你”、成功學雞湯裏說“相信自己,你是最特別的”。隨著媒介變遷與消費社會的到來,自我欣賞、自我沈溺的自戀話語蔓延進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人群中的焦點、炫耀自己前所未有地成為了一種潮流。陳奕迅的《浮誇》道出了許多現代人的心聲:“世上還讚頌沈默嗎?”

這種“浮誇”式的自戀文化已然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簡·M.騰格在《自戀時代》裏認為,如同肥胖流行病一樣,自戀也是一種流行病。根據簡·M.騰格在美國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增長速度同肥胖癥不相上下,而且增長速度還越來越快。如今,在20歲左右的美國人中,將近十分之一會出現自戀型人格障礙。而且,隨著個人主義、物質主義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自戀流行病已經從美國蔓延至全球。自戀文化本身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相處模式以及愛情模式。

自戀者更容易獲得成功?

自戀者有什麽特征?簡·M.騰格指出,自戀者喜歡吹噓自己的成就,同時把錯誤歸咎於他人。他們註重外表,炫耀財富和他們與其他名人的關系,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樂於被粉絲崇拜。為了抓住別人關註和名聲的機會,自戀者可以操縱或欺騙他人。自戀者不重視他人的感受,他人不過是讓自戀者感覺良好的工具罷了。

因此,自戀者經常會傷害他人的感情,因為他們無法與他人共情。當然,自戀型人格與自戀型人格障礙並不相同。自戀型人格障礙則更加嚴重,除了符合某些特定標準之外,還得在臨床上遭受某種形式的損害(比如,意志消沈、親密關系陷入困境等)。

隨著自戀型人格在全球的流行,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為自戀“正名”的話語。比如,商業廣告出於迎合受眾的目的,推銷出“愛自己”的口號。“愛自己”並沒有錯,自我欣賞曾是一劑良藥,尤其對於在家庭或集體中受到傷害的孩子來說,學會自我欣賞、悅納自己有助於走出創傷、樹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形象。但是,有時過度強調自我欣賞會讓人自戀。自戀與健康的自我欣賞並不一樣,同樣是提高自尊心,高自尊心者可以去關懷他人,但自戀者卻缺乏對他人的關心。那麽,“自戀一點是健康的嗎?”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其實,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傷害的自戀就是不健康的。

《自戀時代》,[美]簡·M.騰格/W.基斯·坎貝爾著,付金濤譯,江西人民出版社·後浪2017年9月版

社會上經常會有一種觀點,自戀是成功者的一種品質。這種觀點的論證是這樣的: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社會裏,你要脫穎而出就要不斷地向他人進行自我推銷,因此,自戀是必要的。若你是一個謙虛、害羞、不自信、不善於表現自己的人,你在成功的第一步就輸了。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社會學教授馬克·弗拉克斯(Marc Flacks)認為,沒有“我第一”的態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這是一種健康的自戀。

但是,沒有任何嚴肅的心理學研究證明過自戀者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在事業當中,自戀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在投資上,自戀者能承受較高風險,他們堅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因此他們經常能從牛市投資中獲得成功;但遇到熊市,他們激進冒險的傾向很容易讓他們賠得血本無歸。簡·M.騰格甚至認為,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正是自戀者的冒險行為所致,貸款者和放貸者都極為自負,承擔太多風險,當多數貸款者無法償還自己因為過度樂觀而借的抵押貸款時,危機就發生了。

此外,自戀者很難當一位好領導。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提到,最優秀的企業領導者非但不自戀,甚至有時還不是特別自信,只有註重短期成功的公司才喜歡由尋求他人註意和傲慢的自戀者領導。商業學教授阿裏伊特·查特基(Arijit Chatterjee)和唐納德·漢姆布瑞克(Donald Hambrick)的研究發現,一家公司的CEO越自戀,公司業績表現的波動性越大。而且,自戀的領導在員工中常常並不受歡迎。

那麽,為什麽大家總會覺得,自戀者容易獲得成功?的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更善於自我推銷的人獲得機會的可能性會比不那麽善於自我推銷的人多。想象一下,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擅長自我推銷的自戀者很容易就能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但是,當大家熟悉起來後,大家便不一定會把自戀者視為合格的領導者。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極大放大了自戀者的“成功者光環”——社交媒體似乎是自戀人格自我欣賞和自我推銷的天然平台,自戀的成功者似乎更加常見——大家會經常忽視那些“悶聲發大財”的成功者。我們可能都認識埃隆·馬斯克——有黑客曾批評他是一個渴望得到關註的“自戀狂”,或許正因為他的“自戀”,他才能屢屢上新聞被我們熟悉——不過,我們可能不會認識在矽谷裏同樣出色卻“默默無聞”的企業家。我們可能都認識唐納德·特朗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D. Gartner曾說,特朗普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不過,我們可能不認識其他比特朗普更富有的美國房地產商。

尤其在“Web2.0”時代,網絡是這些出格的、浮誇的、博眼球的、具有表演性質的自戀者的舞台。假如我們將成功定義為在媒體上取得名聲、在社交媒體上獲得關註、成為網絡紅人、獲得粉絲的話,那麽沒錯,能夠豁出去展示自己的自戀者的確更容易獲得成功。

自戀,一場“愛無能”的現代病

眾所周知,英文中的“自戀”(Narcissism)一詞來自希臘神話中的那耳喀索斯——一位想要尋找完美伴侶的美男子。仙女厄科(Echo,即回聲)愛上了他,不斷重覆他說的話,但是,那耳喀索斯拒絕了厄科,厄科便消失了。有一天,那耳喀索斯在水中看見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的倒影,一直凝視倒影直到死去,最終變成了水仙花。

卡拉瓦喬的《那耳喀索斯》。

“自戀”情結自古有之,但是“自戀”是在近現代才成為一種廣泛流傳且家喻戶曉的現象。1898年,性學家藹理士從希臘神話中,首次引申出了“像那耳喀索斯的”(Narcissus-like)一詞。一年後,性學家納克(Paul Näcke)使用了“自戀”(Narcissism)一詞,指個體對待性對象一樣對待自體的態度。隨著精神分析學的發展,“自戀”一詞慢慢變得家喻戶曉。可以說,自戀是一種現代病。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選擇情感依附客體前的階段裏,原發性自戀會出現於自體性欲出現之後。這種原始的自戀是無客體聯結的,嬰兒會將他者看成與自己共生的一種狀態。一般來說,在嬰兒長大之後,他會發展出愛別人的能力,他的力比多會投射在他者身上。但是,自戀者會撤回自我與客體的聯結,並想要再次回到原始的自戀當中,這也就是說,自戀者會將力比多投射在自己身上。

後來,精神分析學派對自戀又有了許多新的探討。不過,大家對自戀的解釋都離不開“他者的消亡”。對於自戀者來說,一切都是與自我有關的,他們無法愛別人。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提到,導致現代愛情危機不僅是由於他者選擇的增加,更是由於他者本身的消亡。愛欲的對象本應該是他者。如今,消費社會把所有的事物進行歸類、比較,讓社會陷入同質化、標準化,一切事物都變成了消費對象而變得整齊劃一,這讓我們無法產生體驗他者——異質性是他者存在的基本特征——這也難以讓我們產生愛欲的經驗。

《愛欲之死》,[德]韓炳哲著,宋娀譯,見識城邦 |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3月版

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自戀的社會。韓炳哲區分了自戀和自愛的不同:“自愛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和他者明確劃清界限;自戀的主體界線是模糊的,整個世界只是自我的一個倒影,他者身上的差異性無法被感知和認可,在任何時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處都是自我的深淵中漂流,直至溺亡。”

人變得越來越相似,自戀者只是為了在他者身上尋找和確認自己——自戀者的“戀愛關系”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自戀者的對象是可替換的——當對方無法為自己提供增強自尊心的能量時,自戀者自然就“不愛”對方了。而且,在親密關系中,任何批評自戀者的話語,都可能會激起他們的敵對情緒。

在戀愛關系中,自戀者的核心追求其實是成功,因為成功意味著他者將成為自戀者確認自身的參照物。在新自由主義社會裏,為了實現績效最大化,人們成為了自由的勞動主體,不停地向內剝削自己。愛情本身也屈服於績效原則,成為一則則具有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想一想公園“相親角”上面的相親信息——究其根本,大家將自己標準化為一件商品,以證明或肯定自己在這個消費社會中的價值,最終,愛情還是服務於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阿蘭·巴迪歐認為,愛情是一種“雙人舞”。因為它打破了一人視角,讓世界從他者的視角中重生。在習慣於“獨舞”的自戀人格裏,愛情變成了一種可計算、可消費的、愉悅的、利己的舒適享樂。因此,自戀者喜歡不動感情的交往,他們希望愛情不存在風險、杜絕激情和狂迷、避免產生任何痛苦消極的感覺——“約炮”、“床伴”等毫無承諾的性關系開始盛行。真正的愛也因此慢慢消亡,這也是自戀時代裏“愛無能”的原因。

撰文|徐悅東
編輯|劉亞光、徐悅東
校對|薛京寧
原創2021-08-08 11:24·新京報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93895082495738376/


社交網絡讓自戀流行病泛濫 

自戀的人在生活當中可以說是太多了,我們都知道其實適當的自戀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但是過度的話,那就要看看你的心心理是否存在問題了,自戀流行病,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疾病的表現,現在我們就去看看什麽才屬於自戀流行病?

對於全球數億用戶的生活來說,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是這其中的一員,保持看問題的心態和角度非常關鍵。不要讓自戀者混淆視聽。可能在社交媒體的無謂競爭當中你被遠遠拋在後面,但那是因為你的NPI(自戀人格指數)不夠高。在微博上沒有上千粉絲好友?因為你是正常人,這一點應該是每一個自戀者求之而不得的。

我們正面臨一場“自戀大流行”,在參加測試的3萬7千名大學生當中,自戀傾向的性格特征普及十分迅速,堪比肥胖癥。對於那些自戀狂來說,社交網絡的爆發讓他們有了一個非常高效的傳播工具――也就是Facebook、Twitter、Pinterest、Foursquare和Google Plus這些。

自戀現象正在蔓延的情況不斷出現在研究結果和新聞報道中。心理學家納森博士(Dr.Nathan DeWall)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自1980年代以來,“從統計結果上看,流行音樂當中有大量自戀傾向和敵對意識”。“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當中的自戀傾向要高於歷史上任何一代人”。

研究人員主要從自戀人格的兩個行為失調現象進行判斷――過高的自我表現欲望和自認理所應當的特權感。有過高自我表現欲望的人會在Facebook上積累許多好友。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自戀人格指數和用戶的Facebook活動有高度的正相關性。

人們在互聯網上的活動讓我們變得更加自戀。除了一些社交媒體平台讓自戀者有機會展示自己之外,也有大量的資源能夠為自戀者提供幫助。有一些文章就教人如何在Facebook上擴大粉絲群,如何在亞馬遜上獲得好評,此外還有增加pv點擊率、YouTube播放次數和社交媒體僵屍粉的服務。

不幸的是,自戀者們正在為當下的用戶們設定標桿。人們總要陷入“現在流行什麽”的問題當中,焦慮沒有獲得和別人同樣的體驗;有人甚至因此感到消沈,因為他們沒有跟上微博的話題速度,或者沒有被點“讚”。

對於全球數億用戶的生活來說,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是這其中的一員,保持看問題的心態和角度非常關鍵。不要讓自戀者混淆視聽。可能在社交媒體的無謂競爭當中你被遠遠拋在後面,但那是因為你的NPI(自戀人格指數)不夠高。在微博上沒有上千粉絲好友?因為你是正常人,這一點應該是每一個自戀者求之而不得的。

生活中的一些自戀行為,其實和自戀流行病是有區別的,我們不能夠一概而論,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應該註重自己的心理健康保健,當發現自己存在自戀流行病這樣的現象癥狀時候,是需要註意及時的調整。

2018-10-20 13:45
https://www.sohu.com/a/270208580_80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