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句話,識別藏在你身邊的“隱秘自戀者”
前幾天,一個朋友找我吐槽:同事小麗喊她周末參加自己的生日會,但她覺得不熟,就找了個借口沒去。
本以為沒什麼,但小麗對她的態度莫名冷淡了下來,連平常見面的寒暄也沒有了。在她周圍的朋友那裏,還碾轉漂來一些關於自己“冷漠”、“不近人情”的評價。
朋友想,“至於嗎?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為什麼這麼經不起拒絕?”
“她可能只是有點自戀吧“,後來我安慰朋友說。
確實,小麗的行為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心理學老師講的“隱形自戀者”的部分特征:
——他們可能乍一看很正常,甚至很“溫暖”,但他們缺乏安全感,還有點神經質,因此喜歡使用間接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註意力(間接的方式是什麼,我們下面再說)。
這些人,被稱為是“內向自戀者”或“脆弱自戀者”。
對,並不是所有的自戀者都是傲慢無禮、囂張跋扈,樂於成為人們讚賞關註的焦點。這部分“愛表現型”自戀者只是自戀的主要亞型之一。
在人群中,隱秘自戀者往往不易被發現。
美國精神科醫生James F. Masterson使用“隱蔽的自我自戀障礙”(closet narcissistic disorder of the self)這個術語來描述它的一種極端情況,即隱性自戀型人格障礙(Closet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CNPD)。
事實上,隱性自戀型人格障礙(CNPD)是Masterson發現的三種主要的自戀型人格障礙亞型之一。他在開創性著作《新生的自我》(1993)中,詳細地描述了CNPD的診斷和治療。
一個隱秘的自戀者,常常會有這樣的表現:
- 不穩定的自尊感,看起來時高時低
- 自我中心意識強烈
- 很在乎自己在家庭、職場或社交圈中是否處在中心地位
- 缺乏完整的對象關系
- 缺乏客體恒常性,“具備很強的不安全感”
- 缺乏情感上的同理心
- 很容易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小挫折觸發(比如在自己會議發言期間,發現有人走神,就因此受到深深的傷害)
- 嫉妒他人的成功、財產和自信
- 害怕公開暴露自己的不足
人人都有一點自戀,但“隱性自戀者”藏得更深。具體來說,他們可能具備這些一般特征:
1、害怕聚光燈
根據Masterson的說法,隱蔽自戀者與表現型自戀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害怕出現在聚光燈下、不愛出風頭,不敢公開尋求別人的讚美。
他們會擔心,別人近距離接觸自己後,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厲害”,是個“不合格的假貨”。
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在童年時被教導“槍打出頭鳥”,如果為了引起別人註意而表現自己、或者表現出特立獨行,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或被貶低。
所以,他們的基本困境是:“我怎麼才能在不公開表露自我的情況下,讓自己感到很特別,又擡高自己的自尊心?”
2、喜歡獲得間接關註
隱秘自戀人格者通常不會吹噓自己有多厲害,TA們的一個常見做法是,把自己和心目中特別的人、群體和事物聯系起來。
比如,TA說自己加入了一個“興趣類社團”,這個社團裏有很多大牛,他們做過XXXX……總之就是在表明“我所屬的團體很特別。”——TA們不會把“羨慕我吧”掛在嘴邊,而是為自己所擁有的“聯系”而感到驕傲。
3、TA們看起來很努力,甚至過於努力
和大部分人一樣,隱秘自戀者努力工作,是為了獲得關註和認可,但TA們更直接的目的是取悅那個“打分者”——也就是說,TA會將自己的“自我實現”完全依附在“一個理想化的老板”身上。
比如,為了完成老板布置給TA的任何任務,TA每天都會工作到很晚,因為TA太想得到老板的認可了。不是說這樣的人都是隱秘自戀者,區別在於,TA是否將打分者“理想化”。
4、強烈的控制欲
隱秘自戀者不會問別人想要什麼,而是試圖暗暗操縱他人的需求,讓另一個人覺得對他們有義務或為他們感到抱歉。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自戀者忽上忽下的自尊心造成的。許多隱秘自戀者認為,如果TA只是給了別人想要的東西,那就“不特別,沒有人會記得”。TA們需要做點額外的事,讓別人覺得欠了TA的人情。
比如,Jenny主動提出可以讓新同事在自己的山間小屋過周末。對方感激地接受了——但,Jenny因此覺得對方欠了自己的人情,並將之當做一種需要被償還的義務。Jenny的心態,就是“隱秘自戀者”常出現的。
5、喜歡八卦和在背後碎碎念
大多數隱秘自戀者不直接面對沖突,TA們會傾向於向第三人表達不滿。
比如,Nina會告訴辦公室裏的每個人Jean是如何對待她的,也會“意外地”讓老板知道Jean如何在上一份工作中被開掉。
6、擅於使用“冷暴力”被動攻擊他人
除了在背後碎碎念之外,隱秘自戀者在與人發生沖突後,會使用“無視”的方法來進行被動攻擊。比如拒絕打招呼,假裝沒看見,微信電話拉黑不回等等。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媽呀!這不就是我麼”!不要驚慌,不要擔心。
如果隱約感到周圍的某某某就是這樣,也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去打量他們,或是亂貼標簽。自戀者需要做的就是:練習關心他人,培養同理心。
佐治亞大學的Campbell教授也提出,自戀者需要去更多投身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而非看起來足以顯擺自己的事,不斷練習縮小內心的自我並建立與外界世界的連接。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老爺爺曾說,我們天生就有自我中心的傾向,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脫離自我中心,接觸周遭世界的過程。所以,自戀好像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基因。
很多人並不知道還有“隱性自戀”的存在。與一個“隱性自戀”者相處,你也可能只是覺得TA有點煩人或“沒有安全感”——直到看到這個詞,才意識到TA們的行為背後,有著更覆雜的心理動因。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常常被人評價為“自戀狂”,不要恐慌,不要焦慮,或許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漸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看到自己的恐懼和不安全,並重新愛上自己的過程。
Reference:
Masterson, J. F. (1993). The Emerging Self: A Developmental, Self, and Object Relations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Closet Narcissistic Disorder of the Self. NY: Brunner/Mazel.
Elinor Greenberg:What Is Closet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原文發表於公眾號簡單心理,關註簡單心理回覆”零基礎“,領取10G零基礎心理學入門資料包。
=============================================
發布於 2020-06-28 18:45
簡單心理 | 已認證賬號關註 | 266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079322
如何識別一名“自戀狂”並最終擺脫他們
你的心猛地抽緊,當看到這樣一條短信,“我最近很難過,我需要你,求你了,幫幫我。”已經一年多了,你切斷了一切和前度的聯系。在這一年多裏,你的情緒也幾經起伏。但是,這條反反覆覆發來短信讓你直接崩潰。你用顫抖的手指在手機上按下一行字“你怎麼了?”然後點了發送,你感到一陣反胃,有種不祥的預感告訴自己,回覆他是錯誤的。
或許以上場景是很多情侶分手,或者任何一種關系破裂之後,經常發生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默默忍受這種騷擾,認為過一陣子就好了。但並不會!反而可能是越來越糟,我們好像一步步陷入泥潭一樣不斷地受到這種人的精神虐待,甚至有的人在蒙受很大損失之後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原來這是Hoovering!
Hoovering——吸收他人正能量的自戀狂
Hoovering是我最近在一本外國心理期刊上看到的一個專業用詞,用來形容一種精神虐待。這種形容簡直令我豁然開朗!Hoover是一個動詞,用來表示吸塵器正在吸塵的動作,Hoovering就是正在吸的意思。心理醫生表示,有一種“自戀型人格紊亂”(這裏簡稱“自戀狂”)經常使用Hoovering的方式去吸收身邊人的能量,以填補自己的空虛。不幸中招的“獵物”會不斷受到來自他們的騷擾,整個人都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自戀狂”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
“自戀狂”很善於利用“獵物”的情感弱點來達到重新控制他們的目的!
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表面上他們需要從“獵物”身上獲得關註、肯定、金錢或者性關系,但“自戀狂”需要Hoovering的深層原因是,他們的內心一片空白,全然空虛!他們對不重要、不被愛、孤獨和卑微感有一種病態的恐懼。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情去填補這種空虛,然後以此延續虛假的自我認知,否則就像要活不下去似的。“自戀狂”首先非常需要他人的關註,他們**於註意力和控制感,當他們的“自戀儲備”開始告急的時候,就需要出動去尋找一個舊“獵物”,那些曾經使他們得到供給的人。
“自戀狂”很懂得偽裝可憐
尤其是在那些很吃這一套的人面前,他們會表演的非常好。不斷發重覆的信息,表示自己已經“改了”,表示這一次他們會“在乎”你!但事實是,他們根本一丁點兒都不在乎你!他們想重新得到你的信任,只是為了繼續這個病態的遊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自戀狂”可以謊話連篇,可以做任何事情來重新獲得對你的控制。
“自戀狂”的常用技倆有如下:
- 假裝你們的關系並沒有結束。就算你已經明確表示劃清界限,他們也會好像失憶一樣跟你拉起家常,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 送禮物,或者用一些經濟利益誘惑你。
- 假裝謙虛地道歉。這招隱蔽性極高,“自戀狂”有時會偽裝得特別真誠,要十分警惕。
- 間接操縱。如果以上都被你識破,他們可能用你身邊的人來傳話給你,甚至對他們編造很多關於你們的謊言,使你急於去澄清,從而上當。
- 表示愛。表示無論之前做錯了什麼都是出於對你的愛,並且現在仍然愛你。
- 發重覆的信息。類似的手法、雷同的信息,周而覆始地重覆使用。
- 裝可憐。裝病、裝可憐。他們做任何事情為了得到你的註意和同情,告訴你他病了,甚至出了意外等等,來引起你的關註。
- 制造更大的麻煩。如果以上都失敗了,“自戀狂”也有機會制造更大的麻煩,例如,在你的生活圈散播謠言,或者直接出現在你的生活或工作地點談判。
如果不幸遇見“自戀狂”那麼唯一方法只有躲
不要試圖去和他們講道理,他們要的不是道理,是Hoovering你的過程。離得越遠越好,換電話號碼、拉黑名單,絕不姑息!甚至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需要報警求助!因為對“自戀狂”來說Hoovering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自救,一旦“獵物”不配合,他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病態的癲狂。千萬不要簡單的以為,他們只是一些性格不太好的家夥。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克服恐懼。要以更強大的氣場去讓“自戀狂”知道,你很強大,不可能被他們控制,讓他們明白你不再是一個適合的“獵物”,讓他們在你這裏能夠獲得的只有挫敗!相信我,他們最終會放棄,並從你的世界裏消失。
=============================================
發布於 2019-09-07 21:54
莉茉裏亞 | 財經作者 |心理學研究|課外書愛好者關註她 | 22 人讚同了該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617939
你內向敏感,卻又覺得自己很特別?
隱秘自戀者往往能隱約察覺自己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另方面又特別脆弱。
近兩年,我漸漸發現身邊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帶著諸如「內向」、「低自尊」或者「敏感」這樣的標籤,可一旦深入接觸,就會發現他們內心其實覺得自己非常「特別」 、「重要」。
心理學家 Jonathan Cheek 開發了一套測題,列出了一系列這個人群典型的內心獨白,其中包括:
•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興趣的世界,忘記了他人的存在
• 我感到自己的氣質和大多數人都不同
• 當我走進一間屋子時,我總感覺其他人都看我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評傷害
• 我經常覺得別人在針對我
• 當其他人來訴說他們的煩惱,佔用我的時間並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時,我會暗地裡感到麻煩
• 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他人的評價
• 我並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榮譽
• 我不願意待在一個團體裡,除非我知道裡面很多人都欣賞我
如果你發現以上陳述道出了你的心聲的話,你可能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類人:隱秘自戀者。
今天的文章,請自戀但不一定自知的各位捂好玻璃心,繫好安全帶,因為你對自己的認知可能會自此被顛覆。
說到「自戀」這個詞,我們更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張揚、強勢、自吹自擂的這樣一種典型的形象。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類型的自戀者,他們雖然披著內向、羞怯的外衣,豐富的內心戲卻完全不輸那些高調的自戀者。
「隱秘自戀者」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靜的自戀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學的 PaulWink 進一步提出,自戀者其實應該分為兩種類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顯性自戀)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隱性自戀)。
來一起看看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 Craig Malkin 指出,所有的自戀者身上都會表現出三個特點,他將其稱為「3個 E」。
圖片|來源
1. 充分利用(exploitation):
自戀者會做一切讓自己感覺到「我很特別」的事情。為此,他們會不計後果地利用周遭的資源和人。因此,他們通常也都很會操控他人,只是兩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別。Malkin 認為,越是對追求「我很特別」這件事上癮的人,自戀程度就越高。
2. 特權感(entitlement):
他們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顯性自戀會明顯地表現出來,而隱性自戀雖不會如此直白,但卻會在行為和言語中體現出一種莫名的「別人/這個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應被呵護」的感覺。當自己的特權感受到威脅時,他們會表現出極強的敵意和攻擊性。
3. 共情匱乏(empathy impairments):
自戀者並不真的關心他人。如果他們表現出共情,多半是為了營造自己的人設,或者事件本身也與自己的利益掛鉤。自戀者本質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中,他們只想談論自己的事,只關心自己的煩惱和利益。當話題與自己無關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得很敷衍,希望主題盡快回到自己身上。
除了兩種自戀者的一些共性,自大型自戀和脆弱型自戀者在更多方面是很不一樣的。
研究發現,在大五人格測試中,顯性自戀者的「外向」(Extraversion)程度很高,而在「神經質」(Neuroticism)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這兩個維度上得分特別低(Miller & Campbell, 2008; Paulhus & Williams, 2002)。外向包括了熱情開朗、自信、喜歡和人接觸等特點。神經質水平代表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性,以及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而宜人性則與社會親和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際和諧度有關。
顯性自戀者其實情緒比較穩定,但社會人際關係很差。而隱性自戀的人則展現出了非常高的神經質水平,但在外向和宜人性上得分很低(Hendin& Cheek, 1997; Miller et al., 2010)。隱性自戀者反之,情緒波動很大、敏感易受傷,但他們在社會人際關係中也一樣會顯得不和諧。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顯得冷酷、有攻擊性且多與人不睦。但 Miller 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在這一點上,兩類自戀者依然有著不同的表現和內在原因。
他們發現,顯性自戀的低宜人性主要體現在他們在人際中自大、膨脹的態度,他們喜歡主動發起攻擊,貶低或輕視他人,而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與隱性自戀的低宜人性最相關的因素,是他們對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由於他們的低調和內向,這類自戀者不僅很少顯得自大,甚至可能看起來是謙遜的。而隱性自戀者在人際中的攻擊性則主要表現在他們極高的防備心。
由於他們極其敏感,並傾向於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他們很容易認為別人在攻擊、針對自己,然後立刻對此作出回應,比如對他人進行反擊。這種對他人動機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隱性自戀者身上常見的一種敵意歸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因此,從研究結果上來看,顯性和隱性自戀者確實是看起來性格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隱性自戀者時常被拿來和內向、高敏和低自尊人群一起討論。的確,隱性自戀和這幾類人存在一些類似的特質,但他們本質上又是完全不同的。
隱性自戀、高敏感和低自尊的「玻璃心」:
雖然都對外界的聲音和評價敏感,但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在面對責備、傷害或挫敗時,更多的是感受到傷心和喪氣,並傾向於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而隱性自戀者卻會感到憤怒和怨恨。他們完全無法接受他人說自己任何不好,且傾向於外歸因(認為都是別人或環境的問題)。隱性自戀者抱有一種「世界對我不公平」、「我應該被更好地對待」的執念。
隱性自戀者與真正的內向者:
真正的內向者享受內在狀態,真心的喜歡獨處。而隱性自戀者更像是一種「偽內向」,因為他們其實非常渴望關註,也並不能從獨處中獲得快樂。
隱性自戀者最大的痛苦,在於他們身上那些顯性自戀者所沒有的脆弱、糾結和矛盾。
圖片|來源
1. 自戀與低自尊,是他們身上分不開的兩個面
在針對自戀和自尊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中,隱性自戀和自尊始終呈負相關關係。(Miller & Campbell, 2008; Pincus et al., 2009; Sedikides et al.,2004)。也就是說,隱性自戀與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脆弱的他們一面無法接納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另一方面,又隱秘地懷揣著「我其實很獨特」的幻想。比如,他們可能一邊為自己不討人喜歡而 diss 自己,一邊又抱著一種「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但事實上,他們無法像顯性自戀那樣毫不心虛地自吹自擂,也是因為他們在內心沒有那樣的自信和勇氣。
2. 他們在關係中讓對方痛苦,也讓自己痛苦
一方面,由於隱性自戀者並不像顯性自戀者那樣容易辨識,所以往往越是親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們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滿攻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隱性自戀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無法信任他人的特點,也會給他們自己帶來痛苦。
相較之下,顯性自戀則要「幸運」許多。縱使他們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但他們自己卻安然無事,因為他們在關係中總是安定地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會感受到對方的痛苦。
3. 他們飽受情緒問題的煎熬
前文提到,隱秘自戀者的神經質人格,使得他們的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緒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焦慮、擔憂、害怕、挫敗⋯⋯都是他們的日常體驗。Miller 等人(2011)的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隱秘的自戀者真的更容易被診斷出焦慮癥、抑鬱癥等和情緒有關的心理疾病。
自戀型人格的研究者們表示,隱性自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從研究結果上來看,只有隱性自戀與童年虐待和負面教養模式呈現出了顯著的相關關係。
隱性自戀的形成,被認為與父母的完美主義和不穩定的教養模式有關。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對他們有極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當達到標準時,父母會將他們「捧到天上去」——「我的兒子/女兒果然是最棒的」,並喜歡在外人面前將孩子作為談資,說一些誇張的話(例如: 我們家 XX,是他們全班最聰明的)。
而當他們未能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就立刻會被貶低得一文不值——「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之下,隱性自戀者身上往往的確存在著一些比較出眾的、能夠為之驕傲的地方。但同時,他們並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缺點」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優點」有存在的價值。
前面提到,隱性自戀者的攻擊性更多的源於對世界的不信任。當隱性自戀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他們不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而是在「保護」自己。即使他們對他人的惡意揣測大都是錯誤的,但他們依然會如此往復。而這正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一直在避免回到過去熟悉的人際模式中 ——生怕自己哪一點沒有做好,就被質疑、被否定、被攻擊的日常。
對於隱性自戀來說,承認自己自戀是困難的。他們往往能夠隱約察覺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又特別虛弱,但也通常會壓制對自己的自戀的認知,選擇不去相信和面對。
但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且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了的話, 我們想將以下幾條建議分享給你:
1. 把註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培養對他人的關心和善意
Raposa, Laws 和 Ansell(2016)的研究發現,與沒有做出利他舉動的志願者相比,那些被要求向他人釋放善意、幫助他人的志願者在事後表示心情變好了,且這種好心情會持續較長的時間。此外,針對那些處於高壓狀態的人的實驗結果顯示,為他人做事尤其有利於緩解焦慮、抑鬱等情緒。
Roposa 等人指出,主動幫助他人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並促進催產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及時地提升我們的幸福感。所以,經常感到焦慮和心情低落的隱性自戀者,如果學著把對自己的過分關註分給他人一些,可能反而會變得比較輕鬆和快樂。
2. 將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
隱秘自戀者難以與他人親近,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時刻都想表現出一種「我比你厲害/我比你特別」的感覺。一旦在他人面前顯露出自己的弱點或脆弱,他們就會有一種「這樣我就輸了」的感覺。
但事實上,不管是與朋友、伴侶還是家人的關係中,適當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聯結不可少的一部分。放下心中那種「別人都在等我犯錯,等著嘲笑我」的預設,練習在下意識地想要率先發起攻擊來「保護」自己時,先告訴對方你此時的感受。這樣做並不代表你的虛弱,而是在向對方傳達: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處。
3. 學習真正的、健康的自尊
自尊與自戀的區別在於,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而不是靠著沒有依據的、空洞的「我很特別」、「我很厲害」來支撐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來源不是優越感,也不是關於自身完美的幻覺,而是從內心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你真正能夠面對並接受,你像每個人一樣,有閃閃發光的優點,也有不那麼討喜的缺點,是這些特質共同組成了你。缺點沒有讓你顯得更虛弱,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不再值得被愛的人。能如此想,或許才是真正的喜歡自己。
以上。
References:
Hendin,HM, & Cheek, JM (1997). Assessing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Areexamination of Murray’s Narcism Sc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1(4), 588-599.
Malkin,C. (2017). What’s the Single Greatest Danger of Covert Narcissism? PsychologyToday.
Miller,JD, & Campbell, W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
Miller,JD, Dir, A., Gentile, B., Wilson, L., Pryor, LR, & Campbell, WK(2010). Searching for a vulnerable dark triad: Comparing factor 2 psychopathy,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Journal ofPersonality, 78(5), 1529-1564.
Miller,JD, Hoffman, BJ, Gaughan, ET, Gentile, B., Maples, J., & KeithCampbell, W. (2011).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A nomological network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9(5), 1013 -1042.
Otway,LJ, & Vignoles, VL (2006). Narcissism and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Aquantitative test of psychoanalytic predi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32(1), 104-116.
Paulhus,DL, & Williams, K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556-563.
Pincus,AL, Ansell, EB, Pimentel, CA, Cain, NM, Wright, AG, & Levy,K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Narcissism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
Raposa,EB, Laws, HB, & Ansell, EB (2016).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Science, 4(4), 691-698.
Sedikides,C., Rudich, EA, Gregg, AP, Kumashiro, M., & Rusbult, C. (2004). Are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3), 400 .
Wink,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1(4), 590.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TBesasEmRw?enablejsapi=1&origin=https://womany.net
執行編輯 Womany 孟倫
核稿編輯 Womany Audrey Ko
吾思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 53099678)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創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作者KnowYourself幫每個人學會幸福生活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by KnowYourself 2018/05/17 49.6k 3432.4k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5971
隱性自戀是怎樣形成的,嚴重時是怎樣的?
在同學和同事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他們就靜靜呆在旁邊,也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微笑著點頭。
其實心裏想著,“說的都是廢話” 、“這還用你說嗎”、“真不明白這有什麽可討論的”,他們經常這樣“笑而不語”,但在心裏認為自己好像是一個洞若觀火的旁觀者,一眼就能直指問題本質,他們就是隱性自戀者。
什麽是隱性自戀?
Ronningstam把隱性自戀定義為 隱藏著羞愧和敏感的自戀類型,難以忍受他人的關註,對他人的批評保持高度警惕,在社交中的失敗使他們更加被動。
簡而言之就是,隱性自戀者依然會認為自己是宇宙中心世界焦點,但內心的空虛感和無力感卻讓他們對於這種幻想感到羞愧和內疚。一方面他們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裏,用高傲的姿態安靜地俯視著周遭世界,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對別人的評價和反應保持高度敏感,任何一個細微的眼神都會刺痛他們脆弱的神經。
我們來看看隱性自戀者的七大特點。每個特點都讓我想到了身邊的幾個人,想轉給他們看…
1安靜的自以為是
隱性自戀者並不會在眾人面前吹噓自己,也不會把不可一世的自己公然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他們只會帶著挑剔和評判在一旁觀望,但是不要以為他們真的在乎你做了什麽或是說了什麽,他們只是用高姿態、傲慢的眼神和事不關己的嘆息,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
比如:“哎,這有什麽可吵的,幼稚” 。 如果他們會說些什麽,那一定是一些極具評判性的意見。不過,在這種無法接近的孤高之下,隱藏著的是一顆脆弱的,缺乏安全感的心。
2自我陶醉
很多隱性自戀者都有一個特征,叫做“回避性自我中心”(withdrawn self-centeredness)。舉個栗子:假如有一群人在討論問題,隱性自戀者通常會在迅速對這群人或是整個環境進行評估後,做出無聊或是無趣的判斷。
於是他們並不會認真地去參與到整個討論中,只會自私地關註一下自己讚成的部分,其他時間裏這場討論對他們來說都是愚蠢而無味的。於是,他們作為討論的冷眼旁觀者,隱藏在自己的傲慢和不屑中,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
3缺乏同理心
這是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都會出現的特點,他們通常無視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別人告訴他們當下的感受,他們也不會聽進去,而是會從自身出發衡量問題。
很多人都有一個非常缺乏同理心的老板,如果你生病了在家休息,他們或許會來問你「你還好吧?在家把這個這個做一下」
4被動攻擊性
當隱性自戀者遇到跟他人的分歧時通常會用被動攻擊性的方式解決。舉個栗子,如果你讓他們做一件他們其實並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通常會滿口答應“好啊,沒問題”,但是通常他們不會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麽,他們通常會找借口推脫,或者直接告訴你,他們認為你讓他們做的事情沒意義,或是認為自己的解決方式更好。
5高度敏感
在面對外界的負面評價時,一些隱性自戀者會拿出自己高傲而不可一世的姿態,表現出全然不屑的樣子來進行防禦,也有一些隱性自戀者會逃避這種看似危險的情景。不過無論如何,高度敏感的他們都會想盡辦法避免受到負面評價的影響,而表現出高姿態是他們常用的選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所謂的安全感。(並不是所有的高度敏感的人都是自戀狂喔)
6自命不凡
生活中總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認為自己很特殊、過於獨特以至於無人理解、一家公司缺了自己就肯定要完蛋,如果合作時別人不聽自己的意見,事情一定會辦得很爛。
這聽起來像是我們刻板印象中顯性自戀者的日常,但其實這也是隱性自戀者的內心獨白,他們讓這樣的聲音充斥著自己,避免自己接近那個膽小而脆弱的真實自我。
7人際關系困難
在隱性自戀者的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是他們深深的不安全感,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真誠的人際關系,於是他們用把自己束之高閣的防禦機制來避免與他人接觸。他們通常會沈浸於一些可以獨自完成的活動,例如看書、遊戲等等,讓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得有滋有味,或者是“表現的有滋有味”給別人看,也就是一直有意無意的顯擺自己(比如拍幾張書的封面,配文:“沒事兒就看看xxx的書,還行,有點意思”)
隱性自戀者同樣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會傾向於尋找和自己相似的人,把對方當成是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一個人去喜歡,去接近,其本質上他們愛的其實是自己。他們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強加於他人,不把他人當成區別於自己的獨立個體去對待,而是期待對方對自己完全的順從或保持一致。久而久之,關系中的另一個人就會感受到壓抑、不舒服,被貶低,不被尊重。
隱性自戀可以被治療嗎?
隱性自戀者自尊水平普遍較低。關於自戀的病因學研究發現,隱性自戀可能與兒時虐待和父母教養問題相關。並且隱性自戀者通常會在親密關系中建立焦慮型依戀(害怕親密關系會有一天結束,害怕自己的對對方的愛沒有得到回應)
在心理咨詢治療的過程中,咨詢師就是一面鏡子,幫助隱性自戀者認識到自己自戀背後,真正脆弱敏感的自己,可能這個過程很讓人難過,畢竟是一個褪去光鮮外衣,面對真實自我的過程,自戀者需要去更多投身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而非看起來足以顯擺自己的事,不斷練習縮小內心的自我並建立與外界世界的連接。只有等我們了解了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變的堅強,也就不需要用自戀這種虛幻的辦法來逃避了。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我們天生就有自我中心的傾向,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脫離自我中心,接觸周遭世界的過程。所以,自戀好像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基因裏。
關註者 594 | 被瀏覽 310,099關註問題 | 寫回答邀請回答好問題 191 條評論分享 | 38 個回答
簡單心理 |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 754 人讚同了該回答
編輯於 2020-08-21 14:3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84709
=========================================
隱秘自戀者的內心世界
相比於顯性自戀者經常炫耀自己的成就,對待他人傲慢,受到別人的讚美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和隱秘自戀者交往時,你會覺得他們很謙虛、內向,但其總會做出一些行為,讓自己感覺很好,而令別人感覺不好。
隱秘自戀者隱藏著羞愧,難以忍受他人的關註,對他人的批評保持高度警惕,在社交中失敗容易使他們更被動。[1]
在內心深處,他們自卑、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同時又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被批評否定。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就會發展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策略,將自己的痛苦和需求放在第一位。[2]
就像輕易答應請求,卻很難兌現承諾一樣。他們害怕被批評否定,所以不得不答應別人的請求,而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的需求很重要,也許就不會去兌現承諾。
而帶給關系中另一半的感覺,可能就是承諾了卻不做,有種被忽視和不在意的感覺。
另一方面,他們很多人也常常會塑造與眾不同的感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比如這樣一個人,每次大家一起聊天時,他只會聊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其余的時間往往就會冷冷地看著其他人,好像其余話題沒有價值的樣子。
也許他只參與他感興趣的話題,會讓他感覺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自己的興趣比別人更高級。
隱秘自戀者的“被動攻擊”
隱秘自戀者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可很多時候,這種在意只是為了逃避內心自卑與恐懼的感受,避免被批評否定,而這卻常常在無意識中造成對別人的攻擊。
- 一方面,隱秘自戀者不擅長向別人表達情緒。
研究表明,隱密自戀者在人際交往中易情感表達失調,比較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但卻不敢表達。[2]
可能在和 ta 相處的過程中,因為一點小事比如開了句不合時宜的玩笑,我們感覺 ta 很生氣,臉色有些難看,覺得在責怪自己。
其實,這也許只是 ta 有些敏感,不太擅長調節情緒,陷入了情緒的漩渦中暫時出不來,並沒有埋怨你的意思。
- 另一方面,由於隱秘自戀者要保護內心的脆弱敏感,他們可能很難照顧到別人的情緒與感受。
在和他們交往時,也許會感覺他們缺乏同理心、很難理解別人,擁有更多的權利。[2]
朋友和我說,有次出去旅行明明是她男朋友定錯了行程,他卻表現得很不滿,語調裏摻雜著不滿與怨氣,好像在指責朋友。她覺得挺委屈,憑什麽他做錯了要朋友來承擔,為什麽他不能理解她也不開心呢!
她男朋友可能是因為無法承受自我批評與否定的感受,就將這份情緒交由朋友來承擔。
隱秘自戀者或許不是不想理解別人,而是很多時候他們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就很難了。
在和隱秘自戀者相處時,如何保護好自己?
隱秘自戀者不像顯性自戀者一樣容易識別,可他們在交往時同樣讓人感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容易被動攻擊,讓別人的自尊受到否定。那如何了解隱秘自戀者的特征,並在和他們相處保護好自己呢?
1.隱秘自戀者的特征
Steven Gans 博士,總結了可以發現隱秘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可能的跡象。[3]
a.被動自我
隱秘的自戀者往往會通過自嘲、或有目的使自己的才能最小化,確保別人承認自己的才華、讚美自己。他們更有可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技能、成就,來確保自己在別人眼中的重要性。
如果身邊的朋友表現的很低調謙虛,但你總有種被誘導想誇讚他的感覺,那他很可能就是隱秘的自戀者。
b.責備和羞辱
隱秘的自戀者可能用溫和的方法來解釋為什麽某些事情是我們的錯,而他們不應該受到指責。他們甚至可能假裝自己是我們行為的受害者或進行情感虐待,以使自己處於可以得到別人的放心和稱讚的位置。在這些互動結束時,隱秘自戀者的目標是使另一個人感到渺小。
可能吵架時明明是對方的錯,而吵著吵著,隱秘自戀者就讓我們感覺是我們做錯了。
c.造成混亂
隱秘自戀者,常常會給互動的另一方帶來困擾,讓其質疑自己的看法並自我猜測,來讓他們有機會更好的操縱和利用別人。
d.拖延和漠視
他們可能會同意你的約會,但直到等到最後一分鐘和你再確認;總是遲到與您一起參加活動、或者永遠不會與您制定確認的計劃。他們不會明確告訴你你不重要,而很少顧及你的時間或興趣,令你覺得渺小和無關緊要。
e.情感忽視
隱秘自戀者很少讚美關系中的另一方,對方在關系中承受了大部分沈重的情感,且很難得到良好的情感回應。
在和隱秘自戀者相處時,可能我們很難獲得良好的情感反饋,會感到更多的壓抑和不舒服。
2.避免把隱秘自戀者的攻擊,當成自己不好
當我們在和他們交往時,可能感受到自己不被關心、被支配、被欺騙,我們可能因此而感覺痛苦,但重要的是記住,這不是我們的錯:
自戀者之所以表現負面,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些不健康,而不是你的內心不健康。他們的內心感覺自己很小,所以他們必須要把自己 “放大”,而讓另一方感覺很小。
比如一個女生,在和她男朋友交往時,她男朋友會隱秘地擡升自己並貶低她,讓她覺得是自己的錯,在感情裏越來越卑微。
其實,這並不是女生的問題,一段好的感情本應是相互支持與鼓勵的,而不應攻擊與貶低另一方。
隱秘自戀者的攻擊往往不容易識別,所以如果你在關系中感覺越來越渺小和不舒服,又感覺不到對方顯性的自戀,除了反思自己,也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對方是不是隱秘自戀者,或許問題並不出現在我們這一方。
3.和隱秘自戀者間,設置自我保護的安全距離
隱秘的自戀者很難理解別人的情緒與感受,往往會覺得自己擁有很多權利,導致他們不知道和別人的邊界。
和自戀者設置邊界的次數越多,就能堅定地向他傳達:你在我這裏不享有特權。
比如,如果你忍受不了 ta 每次約會都遲到,可以直接和對方說 :“如果下次你再遲到,那就取消這次約會。”
另外,如果不可避免和隱秘自戀者相處,且已經感覺在和其相處過程中被傷害,最好和其保持距離。
如果隱秘自戀者是同事,並且感覺在和他的相處中受傷了,不妨將你們的交往限制在辦公室內,在其它時間內切斷聯系。
建立距離的目的不是傷害自戀者,而是保護自己、創造療愈的空間。
寫在最後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你能夠理解隱秘自戀者的“可恨之處”,別讓自己再受傷害;
也希望你在了解隱秘自戀者的心理之後,多一絲包容。
我們每個人都是覆雜的構成,有陽光的部分、也有陰暗的部分,有強大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希望我們能接受完整的自己,也理解別人的不完美。
世界和我愛著你。
References:
[1]Ronningstam, E. (2009).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Facing DSMV.Psychiatric Annals, 39(3), 111-121.
[2]Given-Wilson, Z., McIlwain, D., & Warburton, W. (2011). Meta-cognitive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in overt and covert narciss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7), 1000-1005.
[3]How to Recognize Someone With Covert Narcissism.
更多專業的心理學文章和回答,請關註:壹心理 – 知乎
感恩一路有你!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點讚、收藏、評論。
發布於 2020-09-16 19:00
==================================================
自戀(narcissism)是個體通過多種自我(self)、情感(affect)和場(field)的調節加工來保持一個相對積極的自我形象的能力, 它是個體自我確認(validation)和肯定(affirmation)的基礎, 也是個體從社會環境中顯性地(overtly)和隱性地(covertly)尋求自我提升經驗的動機(Pincus et al., 2009)。
- 自戀的分類
自戀具有覆雜的結構,可以分為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顯性自戀者往往好交際、自信、愛出風頭、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與羨慕;隱性自戀者往往表現得高度敏感、焦慮、抑郁、低自尊、缺乏安全感,對他人的批評或指責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多的負面情緒反應,也更多地與敵意、憤怒有關,並且隱性自戀與心理異常也呈顯著正相關。
我則將其稱之為自負型自戀和自卑型自戀,自卑型自戀也就是隱形自戀者的自戀,往往以低自尊、低自我評價表現出來,因此更不易被別人察覺,但它卻像一把刀尖向內的利刃讓隱性自戀者自己感到痛苦。
- 《消失的愛人》的背後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讓我大白天的後背發涼,這部電影叫做《消失的愛人》,電影女主人公作為“神奇的艾米”——被作品虛構的完美人物和現實中的自己矛盾存在著,而婚後矛盾讓這樣的矛盾無法化解,面對丈夫出軌,她選擇偽造自己被丈夫殺害的困局將丈夫陷入聲名狼藉之中,卻隨後不幸落入曾追求過她的富二代的虎口,她解決掉了變態富二代假裝自己被富二代綁架回到了曾經的家,就這樣,兩人靠維持心照不宣的秘密繼續這段畸形的婚姻。
我們可以把艾米與丈夫的關系看作隱性自戀者與顯性自戀者的相愛相殺,曾經約會時的他們都展現了一個“完美人格”給對方,一個漂亮熱情,一個風度翩翩,然而生活終究還是要歸於現實,對於被父母寵大的艾米來說,流水一樣的賬單、一事無成的丈夫,都是對理想生活的徹底粉碎,所以她展示出了高度的憤怒、敵意和攻擊性。
- 自戀的表現形式
自戀個體具有高度膨脹的、積極但不現實的自我觀點, 他們對形成穩定的人際關系缺乏興趣, 並表現出采用自我調節策略來驗證積極自我觀點的特點(Jankowiak-Siuda & Zajkowski 2013; Ong et al., 2011)。自戀個體具有較高但不穩定的自尊, 他們通常善於處理新的社會環境並開展新的社會關系, 然而他們尋求的社會關系通常可以提升其社會地位和積極自我觀點(Campbell, Rudich, & Sedikides, 2002)。當前對自戀個體的研究也表明, 他們好指使人且很少關註他人, 這可能與其較差的情感共情能力有關(Maples et al., 2010), 且他們在識別自身的情感和思維上也存在局限(Dimaggio, Lysaker, Carcione, Nicolò, & Semerari, 2008), 這被視為述情障礙(alexithymia), 其關鍵特征是識別自身的情緒及其原因的能力降低。這種識別自身情緒的缺陷可能與識別他人的情緒的能力有關, 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戀型人格的一個特征。
- 隱形自戀是怎樣形成的?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為自戀是由兒童期父母的高估導致的, 當父母認為他們比其他兒童更特殊和更有資格時, 長大後更可能成為自戀者(Millon, 1983)。當父母高估孩子時會將其視為“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和“在沖動下將所有的完美賦予兒童”。因此, 兒童可能將他們是特殊的、具有特權的個體信念內化。而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則認為個體形成自戀型人格是由兒童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導致的(Kohut, 2013)。當父母缺乏溫暖時, 他們對孩子表達出較少的欣賞和積極情感, 且對孩子表現出很少的樂趣(Davidov & Grusec, 2006)。在這種養育風格下, 兒童可能會將自身置於自戀的基礎之上, 以從他人處獲取父母未能給予的認同。Brummelman 等(2015)采用縱向研究方法探討了個體發展過程中心理經驗對自戀型人格的影響, 565 名 7~12 歲兒童及其父母完成 4 次(每6個月 1 次)用於評估兒童自戀、兒童自尊、父母高估和父母溫暖的問卷調查, 交叉滯後分析發現自戀可以被父母的高估所預測, 這表明兒童習得自戀傾向是由於他們對父母高估的觀點內化所導致的, 也就是說兒童的早期社會化經驗塑造了自戀。
此外, 也有研究者從具身認知角度理解自戀型人格,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強調認知過程中身體的作用, 個體認知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的方式形成(殷融, 蘇得權, 葉浩生, 2013)。自我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具身理論認為自我是在機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具身中的自我經驗對自我認知具有重要作用。Landau等(2011)采用隱喻遷移策略(metaphoric transfer strategy)探討實體隱喻對自我知覺和人際行為中內在自我表達的影響, 被試完成實體啟動任務(實體膨脹或實體收縮)後填寫評估自我實現知覺和外在不穩定自尊量表。結果發現實體膨脹隱喻圖片啟動後個體更多地感知到自我實現和更少地關註令人滿意的外在不穩定自尊。已有研究表明自戀個體具有膨脹的自我觀點, 且過度依賴於驗證性社會資源(Morf & Rhodewalt, 2001)。在日常和學術描述的過高自我評估(自我膨脹)中廣泛存在的實體膨脹隱喻, 這表明實體隱喻可能在形成人們對自戀的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Fetterman 和Robinson (2010)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對自戀個體的自我重要性觀點進行研究, 要求被試對不同字體大小的詞匯進行自我和他人分類, 發現高自戀個體對大自我、小他人詞匯加工更快。研究者認為自戀個體具有自我優越性, 易於將“大”所暗含的優越性與自我相聯系, 並傾向於將“小”所隱含的信息與他人相聯系, 因此自戀個體出現將自我看大, 將他人看小的傾向。
何丹等的研究指出:父母拒絕與青少年隱性自戀、網絡欺負顯著正相關;父母情感溫暖與青少年隱性自戀、網絡欺負呈顯著負相關;父母過度保護與青少年隱性自戀、網絡欺負呈顯著正相關。
- 高隱形自戀有何表現?
侯永青等的研究顯示,高水平自戀者比低水平自戀者有更明顯的認知加工偏好; 高顯性自戀者比低顯性自戀者對積極詞具有記憶偏好,高隱性自戀者比低隱性自戀者對消極詞具有記憶偏好。被試對與自己相關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認知加工偏好,且對自己信息的這一優勢更為明顯; 高顯性自戀者比低顯性自戀者對自己相關、熟悉人相關的積極信息具有認知加工偏好,高隱性自戀者較低隱性自戀者對自己相關的消極信息具有認知加工偏好。
參考文獻:
1.何丹;範翠英;牛更楓;連帥磊;陳武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負:隱性自戀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年01期
2.侯永青;侯婉瀅;周愛保 不同類型自戀者對自我相關信息的認知加工偏好《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Vol.36,No.5,528-537
3.郭豐波;張 振;原 勝;敬一鳴;王益文 自戀型人格的理論模型與神經生理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2016, Vol. 24, No. 8, 124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