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8 月. 22, 2022/星期一

《邊緣人格》:親暱、沒界線的相處,就是一切問題的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邊緣人格的成因,其實是後天的外在環境與敏感的先天素質兼而有之。我們知道,安全感可以從家庭教養去做調整或彌補,所以真正的關鍵,後天還是大於先天。

文:李訓維

邊緣人格的成因與相處之道──沒界線,是問題的開始

根據周遭跟邊緣人格相處的經驗,可以確定的是,往往一般人跟他們之間的錯誤模式都從一開始接觸就已造成。特別是很多人都會因為一開始的美好經驗而有先入為主的觀點(對方對我很好,我怎能拒絕),反而導致之後相處互動上的衝突,與對這類型的人的誤解。

讓我們從例子裡來細看裡面的眉眉角角。

他可能是你的同學,在一次團體報告的討論中,你們發現彼此想法很契合,合作得很愉快。你開始找他一起吃飯,對方也會詢問你的生活細節,甚至之後的每次報告都喜歡跟你在同一個組別。你們討論著對每件事情的想法,他期待兩人觀點完全一致,若有些爭論,就會用強硬且暴怒的語氣指責你,讓你有些不舒服。不久後,他又像從沒發生任何事一樣,來找你聊天。

她可能是你的新鄰居,在你剛搬新家沒多久,她便送來禮物,關心你的生活。你以為遇到了一個熱心親切的人,也想多認識對方,奇怪的是,她從不讓你進到她家參觀,總是講了很多理由拒絕你,但卻很喜歡來你家作客,拜訪的時間也常不固定。不久後,你聽到一些關於你的消息,都是由這個新鄰居口中傳出的,裡頭有很多不好聽的話,那些都不是事實,你氣憤地找她理論,她卻說那些都是別人講的,跟她無關。

他可能是你的老闆,在一開始的面試中,你感覺這是一位親切和善的前輩,進入公司後,他常常體貼地照顧你。你以為自己遇到了貴人,你們兩人又親密又熟悉。有次,他跟你說起私事,下班抓著你講心事到很晚。反覆幾次後,他開始要求你加班完成工作內容,對細節也有很多不尋常的苛求。某天你家裡有事,面有難色,正想著如何回絕時,他卻開始說些酸人的話,也把之前對你的好拿來當籌碼,好像完成這件事是你應盡的責任、義務,除非你答應他的所有要求,否則就是忘恩負義。

這些事情給你帶來很大的衝擊,心裡有強烈的違和感。

之前的那個善良、對你好的人,跟現在你所知道的他判若兩人。

你甚至懷疑起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沒界線,是一切問題的開始

很多時候,邊緣人格給人的第一印象都很甜美,他們主動、多話、親切、幽默,也會適時地講點有趣的笑話,感覺是個滿好相處的人,只是有時講話會欲言又止、似有言外之意。雖然你們不熟,但他通常會交淺言深地跟你聊起隱私,特別是一些強烈、刺激,甚至是負面的話題。

通常談話是由他們主導,因為這跟他們的所思所想較貼近,也是他們真正想聊的東西──不只牽扯到事件,有的則是私人經歷(例如一些跟性有關,或攻擊類、批判性話題),事件不會講得很具體,但會有很多尋求情緒支持與宣洩的歷程。在開始聽到的時候,你會有點驚訝但往往會不知不覺聊得很深入,很快地,你們相處上開始有些親密語言或肢體動作,你認為那是好的互動,讓你覺得關係是很好、很靠近的狀態。

然而,親暱、沒界線的相處,就是一切問題的開始。

認真說來,「沒界線」是華人文化的通病,一些干涉或指導的話語,特別容易在關係中產生。交淺言深或突然插手、分享,都被視為一種關心或協助──所謂的「為你好」。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挺習慣,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好意。雖然心裡覺得不太自然,但並不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過頭或不恰當的,而會看成是一種建立關係的過程。

假如狀況一直這樣,也許沒有太多的問題,但問題是,對方會漸漸顯露出任性(自我中心)和緊迫盯人(不安全感)的特質。

以我諮商的經驗來看,如果之前交淺言深的狀況你接受了,接下來他會很快地想在你的LINE、FB、IG,或是其他可以跟你有接觸的管道產生更深的連繫,進入你的生活。當他問起下一次見面的時間,你腦中可能會閃過一絲不安,覺得對方好主動,但因為前面相處得不錯,就不自覺地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這時,事情正漸漸地超出你的預料。對方開始不考慮你的感受,任性地說些麻煩的情況或時間,也不停在類似的負面狀況中打轉,開始對你有愈來愈多的質疑或是更親密的要求,例如電話總是講很久,或半夜跟你聯繫。起初你也很想幫忙或是給予協助,希望對方可以走出陰影、過得更好,但總是事與願違。可能早就約好的行程,但時常因為他狀況不佳而更改時間,你只好調整自己的生活,再三妥協。直到你也開始感覺無力,對他不耐煩,開始逃避或假裝自己沒有時間。

重新回顧整個歷程,一開始的問題,就是過度緊密而沒有界線的相處。這種相處模式不但對邊緣人格沒有好處,反而會造成他得失心過重,害怕被拒絕、害怕你的冷淡,加上得寸進尺的自我中心,最終毀掉整段關係。這些人際模式,往往都是我們一開始沒有察覺的,等到察覺時,要再重新跟邊緣人格夥伴拉起界線,已非常辛苦、衝突,所謂的覆水難收就是形容這種情境了。

邊緣人格的成因

問題來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媽生爹養的,到底什麼才是「 讓人焦慮、緊張且高壓力的環境」,會造成這樣的心理狀態?它從何而來,最重要的經驗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邊緣人格的核心狀態,是廣泛型的不安全感,而會造成不安全感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 兒童期的不良照顧經驗(孤單、疏於照顧或過度管控)。
  • 童年時期的分離或創傷經驗(父母離異、性侵、霸凌、家暴、貧窮)。
  • 家庭裡頻繁衝突、冷漠氣氛,忽遠忽近的對待。
  • 邊緣人格照顧者的神經質、焦慮、控制狂及不安全感傳承。

以上幾種原因,你可以發現這種人格的成因,其實是後天的外在環境與敏感的先天素質兼而有之。我們知道,安全感可以從家庭教養去做調整或彌補,所以真正的關鍵,後天還是大於先天。以下讓我們從各關係層面來好好說明。

家庭互動

讓我們先從家庭說起,這類型的人一般都是對關係及愛非常渴求的人。那麼,難道是家裡給的愛不夠嗎?答案通常是「YES」。

以邊緣人格的角度來說,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充滿很多情緒及壓力。往往照顧者是情緒不穩定的家長,會因為小事情而發飆或開心,情緒起來時,常會以各種方式進行言語怒罵及攻擊,像是:「生豬都比生你好,我寧願沒生過你,你跟你爸一樣差勁!」但在照顧者心情好(或憂鬱)時,又十分渴求孩子在身邊,也異常黏膩,說出「我好愛你,你不要離開我,我知道你跟你爸爸不一樣,對嗎?」這種話。

照顧者情緒起伏不定,會讓孩子對外在環境充滿焦慮,不知道快樂是什麼,甚至相當習慣於這種高張力、高衝突的相處模式,進而把衝突誤當成愛的表現。同時,也非常渴望能夠脫離家庭,或以自殺來脫離痛苦。邊緣型人格疾患發病後,對於照顧者的態度也相當激烈,會有口頭或肢體上的攻擊情況,也常與照顧者爭吵或是完全疏離。

愛情或對手足之情的憧憬

從愛情來說,他在關係上當然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感情的需求其實就是為了填補空洞的安全感,也像是在尋找完美父母來照顧自己一樣。因此,你會發現他對任何關係都是小心翼翼,甚至寧可放棄關係也不輕信任何人。但如果有天遇到了好的人,則會很快地打開心防、全心投入,希望能夠彌補自己小時候沒被好好對待的「遺憾」。也因為愛情或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變成過去失落經驗的替代品,會使用各種不擇手段的方式去達到目的。這種激烈的索愛方式,不滿足就威脅、情感勒索、自殺等,都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人際情誼

從人際關係上來說,他們在人格特質方面,會特別想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也希望大家的焦點在他們身上(安全且不被拋棄)。因此,這類型的人學會風趣,懂得開玩笑、虧人,知道如何揣摩別人的心理與想法(因為從小就必須學會討好主要照顧者)。你會發現他們身邊永遠不缺乏異性,常常喜歡跟異性相處,但不喜歡說自己家的事(就算有,也是負面的抱怨跟批評),所以很難有深入交往的朋友,總是玩鬧性質的異性居多。即使結婚或有了伴侶,還是常會往外索求,以尋找那個「理想的伴侶」、填補未滿足的空虛或解除焦慮感。

另外,因為對周遭的看法都帶有威脅性,調笑時你們是好朋友(特別是異性),但若真的發生衝突,則會快速決裂、不敢面對(認為別人都會攻擊自己、傷害自己),特別是在熟人面前,他們非常愛挑剔也具有攻擊性。

他們往往表面風光,實際上卻讓人完全摸不清他真正的內心世界,也常常會與人鬧翻、乾脆獨來獨往,或是只有從小認識的幾個老朋友才能接受他。

發病與病識感

邊緣型人格疾患的好發時期,大約是青少年到成年初期,開始要去發展自我認同或尋找人生意義時,以高期待混合內心的不安所產生的人格特徵;臨床發現病人以女性較多(因為較重視關係),且容易與其他精神疾病有共病現象(註:共病,病人在接受治療的主診斷之外,其他已經存在、且會對這次的主診斷疾病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特別是憂鬱症或焦慮症(不安所產生),也有人合併用藥、酗酒的行為。

因為扭曲(陰謀論)及不安的世界觀,自我中心傾向嚴重(有安全感才會發展人我關係),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往往沒有感覺,或是積極想要幫助他們的人較少,傾向將現實問題解讀成被害、被欺負,「是別人的問題,跟我無關」。

華人社會中,這些狀況太過普遍,因此,意識到自己有狀況並求助、就診的案例在臺灣不多,大都是處於時好時壞的未爆彈狀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寶瓶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李訓維

與邊緣人格者共處,建立有界線的關係很重要。國內第一本以本土範例、親民易懂的大眾心理學形式寫成的邊緣人格專書,帶領讀者覺察、同理並與之建立友善關係。既為親友所寫,也提供專業助人者在治療上的實質建議。最重要的是,藉著此書,改變對邊緣人格的誤解與汙名化,真正去理解他們的存在。

本書特色

1. 本書閱讀對象:邊緣人格夥伴;家屬、親友;心理專業助人者。

2. 完整解析邊緣人格者的不安全感,它們來自:

  • 兒童時期的不良照顧經驗,孤單、疏於照顧、過度管控。
  • 童年的分離或創傷經驗,父母離異、性侵霸凌、家暴、貧窮。
  • 家庭的頻繁衝突、冷漠氣氛、忽遠忽近的對待。
  • 邊緣型人格照顧者的神經質、焦慮、控制狂及不安全感傳承。

3. 給邊緣人格者的安全陪伴基本原則:

  • Open(公開透明),坦誠的互動。
  • Continue(持續關心),適度的持續關心,不要太親密。
  • Boundary(堅守界線),一開始就說清楚自己的底線,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952/full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