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3 月. 20, 2023/星期一

自私

基本含義

自私是使用頻率很高的概念。
一個概念,並非因為人們經常使用而便於給它定義,作為研究,怎樣才能比較科學地定義以概括其全部本質特徵呢?

美國學者威爾遜在《新的綜合》一書中,甚至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基因也說成是“自私”的。按威爾遜使用“自私”概念的意義推而廣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爭奪養料,鳥吃蟲,貓吃老鼠,一隻狗同另一隻狗爭搶骨頭,人吃豬肉,食穀物,這統統是“自私”的表現。儘管威爾遜也承認基因既無意識,也無情感。實際上,威爾遜是將任何生物體表現的有利自身、且以損害其它生物體為代價的“客觀行為”統稱為“自私”。威爾遜在什麼意義上使用自私這個概念,那是他自己的事。但我為了研究的方便,只限於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上使用自私的概念。

自私,作為人的屬性之一,作為廣泛而複雜的社會現象,既可表現為人的客觀行為,又可表現為人的主觀意識、觀念、動機。由於人的意識、行為的統一性,自私可兼指行為、觀念二者;又因為人的行為、意識之間可能脫節,空間時間上發生分離,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現,它又可獨指行為或觀念。那么,究竟從主觀意識方面給自私定義好呢?還是從客觀行為方面給自私定義好呢?只要是東西就會自私.

有人側重從客觀行為及其效果方面給自私定義,認為“自私,是指人以損害他人、社會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為”。換言之,自私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客觀行為。我將此定義稱為“自私的客觀行為定義。”

該定義符合人們在道德評價中著重行為效果的習慣,而且,許多人在許多場合是在損人利己的行為的意義上使用自私概念的。但是,該定義失之於簡單。

首先,按照該定義的規定,只有當人事實上表現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時,人才可以被稱為自私。如果人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那就不是自私的。然而,眾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識,動機,但並非一定事實上表現犯罪的行為一樣,人有損人利己的意識,也並非一定事實上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這是因為:一、動機、意識指導行為的產生,其間尚有一個過程。在過程完成之前,一種動機、意識可能已經改變或消失,被另一意識、動機所取代;二、一種動機、意識可能仍然存在,但由於外部環境的制約,或由於另一意識、動機的抑制,該意識、動機暫時沒有指導行為的產生而潛伏下來。因此,人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等於他頭腦中一定不存在損人利己的意識、動機。由於客觀行為的定義沒有將此種情況包括進去,在解釋有些現象時,便顯得生硬、牽強附會。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現了損人利己的行為。按客觀行為的定義,就只能這樣解釋:他由不自私變成了自私。但事實上,這裡有兩種情況:一是這種客觀行為的變化是動機、意識相應變化的結果;二是行為雖然變化,但動機沒有變,動機是原來就存在,是連續的。按客觀行為定義來解釋第一種情況,是合理的,但解釋第二種情況,則顯然不妥。

其次,如果在嚴格的“損人利己”的意義上使用自私的概念,那么,當有人遇難不幫或見死不救時,這類行為也不能被稱為自私。因為行為者他既不損人,也不利己。而事實上,人們沒有例外地將此種行為稱為自私,這類行為者被稱為自私的人。尤為重要的是,當人的行為的客觀效果表現為利己利人(互惠)時,人是不是自私的呢?按照客觀行為的定義那也不能稱為自私。

我們知道,利己利人的客觀行為效果,常是從“為我”的主觀動機出發的結果(當然有其它情況),當有人實施客觀上有利他人、社會的行為時,“利他者”很可能是為了從他人、社會那裡獲得相應報酬。“他的良好行為是一種老謀深算之舉,實質上是為了自己的及其親屬的利益。”觀念、動機是自私的。正因為是“為了我自己的及其親屬的利益”,故而如果他的良好行為(利他)沒有能使他從對方獲取他認為的相應報酬,或少於他認為的相應報酬,那么可以預期,他的良好行為將消失或減少,假如他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他的良好行為將繼續表現。這類行為,雖然僅從行為效果(利己利人)看,從靜態的意義上看,的確不便稱為自私,如果從動態的意義上,從主觀意識、動機方面看,就有充分的理由稱為自私。

由此看來,僅從客觀行為方面給自私定義,雖然考慮到了行為動機的統一性,但由於沒有注意到觀念、行為的矛盾性與脫節的可能,故沒有概括人們使用自私這一概念的全部內涵,所以,有相當的局限性。

從主觀意識、動機方面為自私定義怎樣?

無疑,從主觀意識方面為自私定義是有根據的:一.只有人才具有鮮明的意識(當然是在相對的意義上),從主觀意識方面定義,可以將人的自私與其它動物的“自私”(本能)很好地區別開來。並且,這符合我研究自私只限於人的目的;二.從主觀意識、動機方面給自私定義,便於從動態的角度認識自私與人,從而避免客觀行為定義的局限;三.動機、意識比行為本身更有力,其邏輯:通常情況下,人的行為總是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消滅意識、動機,那就能同時消滅行為本身可消滅了行為,卻並不等於消滅了意識、動機,而只要動機、意識仍然存在,它又可將消滅過的行為重新生產出來。

於是,我將自私定義:當人同他人、社會發生利益關係時,他首先考慮的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當人認為自己同他人的利益不矛盾時,這種為自己利益考慮的動機即可指導客觀上利人利己的行為;當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會的利益相矛盾時,這種為自己利益考慮的動機就表現為犧牲他人、社會的利益來維護髮展自己的利益的行為。

對自私作如此界定,也許仍然沒有概括人們使用該概念的全部本質特徵,有一點可以肯定,對自私這一概念,必須作多角度、多層次的、動態的整體把握。為此,就必須將對人的主觀意識、動機與客觀行為兩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

影響: 《論自私》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以有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作為基礎,否則根本就不會產生動機”

也許有人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還是有無私的人存在。對,利他行為就是無私的,捨己為人也是無私的,也許你會這樣說:“對當事人而言,所有行為都是自私的,雖然不是物質自私,但是它們是精神自私。”你說的也沒錯,從行為者的角度看,他真心想對方好,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而做出利他行為,但這些都是行為者的主觀的思想活動,社會大眾根本就不在意這些,他們只在意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就是行為者已經做出了利他行為,他的行為是無私的。糾纏在主觀上的東西是唯心的,回歸客觀才是王道,所以不能說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自私存在,無私也是存在的,這裡有一個辦法也許可以讓自己戰勝自私:即是給自己制定一個崇高理想、偉大目標,讓自己凡事從長遠利益考慮,讓自己對眼前的蠅頭利益不屑一顧。

https://www.jendow.com.tw/wiki/自私


「愛自己」與「自私」的區別

胡可歆 臨床心理師

近來,又遇上幾個當事人,深切擔憂著若依循自己心之所嚮過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時,也就讓父母或伴侶深深地失望了…..是這樣不捨所愛的人難過和憂心,更歉疚自責於無法依順對方的期待過活…….然而置身在這樣的狀態裡卻也痛苦得無以復加,本能地只想逃開那人與那關係本身……於是原來似乎出自於體諒和愛的決定,卻使得雙方各自在靜默中痛苦……….僅能維繫最表淺的日常互動卻無法有真實篤厚的親密…..

這真是「雙輸」的局面

有時,我會與當事人開始釐清「愛自己」「自私」的不同。

『…….許多習慣去滿足他人需要的人,經常擔憂的是,我如何能夠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卻又不顯得自私?我如何能夠有所成就卻又不威脅到別人?我如何能夠充滿愛心與體諒但又不必一直顧慮到每一個人?

在此,我要…….鼓勵當事人開始去思考:「我的需要是什麼?我如何學習自己去滿足這些需要?」不是仰仗他人或某段關係去完成,而是開始學習以健康、實質上並未傷害到他人的方式,來自我滿足。

「愛自己」與「自私」的區別

「愛自己」基本上是把照顧好自己與滿足自己的需求,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配偶的、不是家 人的、不是婚姻的、更不是政府或社會的責任。

只要是透過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並沒有什麼不對。把照顧好自己視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活出自己所選擇的生命與熱情….…這些都很健康。

「自私」,則是「逼迫他人活出我所選擇或期待的生命」,好比你既然是我的太太,你就要負責照料我的生活起居與健康;你既然是我的愛人,我傷心難過時你就必須要陪伴在我身邊、平撫我的痛苦;你既然是我的兒子,就要符合我對你的期待與未來的設想安排;你既然是我的男人,就要能夠供應得起我想要的生活。這些都是把照顧自己與滿足自己的責任,架在他人身上。

「愛自己」「自私」很容易被混淆,或者有人會把伴侶「愛自己」的舉動控訴成「自私」。 兩者事實上是很不同的。你當然要避免「自私」,不要求他人是你所希冀的樣子,或把照顧自己的職責放在對方身上。但你同時也必須要「愛自己」,一方面這使你能夠免於自私,二方面,這是你能夠付出愛、營造愛的關係的先決條件。

(以上摘錄自《擁抱自己,療癒外遇傷痛》)

https://www.jcf.org.tw/post/愛自己-與-自私-的區別


如何停止自私行为

每個人必然偶爾會有自私的行為。雖然許多社會環境鼓勵此行為,但自私自利只會傷害他人,有時候還完全不利己或僅帶來少許個人利益。自私的人最後也失去朋友或所愛的人,因為不論自私者多有魅力或有趣,均難以維持與他們的關係。真正自私的人從不認為自己自私。許多人認為自私與驕傲是好事,而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是笨蛋的做法。若你擔心自己是否太自私了,而想要重返感恩及謙卑的正軌上,那就從步驟一開始往下閱讀。

步驟

改變觀點

  1. 學習把自己放在最後。
    若你是個自私的人,你很可能總是追求第一。如果你想要生活充滿喜樂及沒有自私,就必須儘快改變這點。下一次當你做某件事時,無論是排隊在自助餐廳取食物或是在巴士上等待座位,請停下來,先讓他人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無論是食物、舒適或安逸)。不要總想著自己,認為自己必須第一個得到一切。記住,他人和你一樣特別,他們也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定下每周在至少三個場合中把自己放在最後的目標。當你不再老是想著自己在任何特定時間該如何獲益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感覺更好。
    • 當然,在你能固定這麼做以後,也不應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否則會發現自己陷入被別人利用的處境。但若你現在確實總是把自己放第一位,這仍不失為很好的做法。
  2. 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穿別人的鞋走一里路可以永遠改變你的人生。當然,你實際上無法這麼做,但你可以努力為身邊的人著想,考慮他們在特定狀況下的感受。做事前先考慮母親、朋友、上司或街上隨便某個人的感受,你或許會發現這個世界並非你想像般的非黑即白、過於分明。你在同理心及思考他人處境方面練習得越多,就能越快摒棄自私自利的一面。
    • 例如,在你開始對弄錯訂單的服務員大吵大鬧前,先想一想她可能會有的感受。她也許連續站著工作十小時而感覺疲憊,也許必須服務太多桌的客人而有些不堪重負,或只是為某件事感到悲傷。你真的有必要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使她難受?
  3. 記住,你並不比任何人更重要。
    自私的人總認為他們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應圍著他們轉。你必須像戒除壞習慣一樣改掉這個想法。無論你是巨星麥當娜或小小的理髮師唐娜,你應把自己當作與其他人平等,而非因為你比身邊站著的人更富有、更漂亮或更有才華,而比他們更優越。
    • 練習謙卑。這世界非常大且奇妙,你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部分。不要因為你是「你」,而認為自己應比他人得到更多。
  4. 切勿讓過去決定未來。
    也許所有朋友、同事及鄰居都認為你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你也許覺得很難打破他們的思考模式,或讓他們對你改觀。請停止這麼想,學習向前邁進,讓自己脫胎換骨。當然,認識你的其他人也許會驚訝於你變得無私,或不再總是只想著自己,這給你更多理由繼續做個無私的人。
    • 其他人也許會質疑你無私之舉背後的動機。這應鼓勵你更要時常做個不自私的人。不要投降,認為自己天生就自私,永遠改變不了。
  5. 問自己你想要及需要什麼。
    自私的人總是不斷重複「我要、我要、我要……」,認為世上的一切應該屬於他們,他們應得所渴望的每一件小事。停止這麼想,問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五件運動衫,或在與另一半外出閒逛時,真的非得由你選擇電影或餐廳。若你發掘得夠深入,將發現其實沒有了自己認為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事情,也能輕鬆地活下去。
    • 簡化生活,並放棄一些你認為需要的東西會讓你感覺良好。若你只需一件而非五件新的運動衫,那麼你僅需擔心會遺失一件運動衫。
    • 此技巧在你學習妥協時非常有用。若你能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你將來也希望擁有的,也許會更願意對他人讓步。
  6. 享受讓他人成為焦點。
    自私的人討厭他人成為焦點,因為他們希望是自己大出風頭。若你想要停止自私的行為,那麼你不但需要放棄成為焦點,也必須享受讓他人受矚目。停止試圖在每場婚禮上成為新娘,及在葬禮上搶走死者的風頭,讓其他的新娘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與其希望他人的成就發生在你身上,不如為他們感到自豪。
    • 摒棄嫉妒及怨恨的情緒,對他人的成功津津樂道。若你總是渴望成為最成功的人,那就問問自己是否生活中缺少了什麼,才讓你如此不滿足於自己的成就。
  7. 接受批評。
    自私的人常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任何試圖給他們反饋的人都是在嘗試傷害他們,或是別有用心。當然你不能相信所有針對你的批評,但如果你夠專心,也許能看見許多人都在告訴你同樣的事。你也希望知道該如何提升自我,並改變自己的方式對吧?若你認為自己很完美,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那麼你也不會瀏覽這一頁了,對嗎?
    • 比起只是接受針對自己的批評,你甚至能在努力改變自己時詢問他人的反饋。你需要性格堅強才能做到這點。
  8. 製作感恩清單。
    寫下所有讓你心懷感激的事情,並養成每個周日或至少每周都這麼做的習慣。花時間想一想使你生活如此精彩的每一件事。不要耗費時間去專注於你沒有或渴望擁有的東西,以及避免 「要是……多好」的想法,它們能毀掉你的一天或整個生活。想一想順利進行的事情,比如健康或擁有許多朋友,然後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快樂。
    • 自私的人從不滿足,且經常想要更多。若你想要停止做個自私的人,你必須認為自己的生活已擁有了夠多的美妙事情。任何額外的喜樂或禮物應被當成意外之物。

關心他人

  1. 在無特別理由的情況下幫助朋友。
    若你幫助朋友只是因為想要他們幫助你,這是自私的想法。正確的做法是純粹因為朋友需要幫忙,或是幫助人的感覺很好,所以才對朋友伸出援手。若你想要停止自私的行為,那就找機會幫忙朋友,並確保自己不是別有用心,而僅僅因為他們需要幫助。不要當個只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幫助別人的人,你不會想要這樣的名聲,這與完全不幫忙一樣糟糕。
    • 抽時間聆聽朋友,並觀察他們的舉動。他們也許需要幫助,卻不好意思求助。
  2. 花時間真正聆聽他人。
    眾所周知,自私的人不善聆聽。因為他們太過忙於訴說自己的困難、問題以及挫折,以致沒有時間聆聽朋友說的話。若你是那種拿起電話對某人講了半小時後就說再見的人,那麼你並沒有花時間聆聽他人要告訴你的事。
    • 任何一場對話均應互相交換等量的想法。若你完全控制每一場對話,那麼在下次與他人聊天時,你需要提高聆聽技巧。
    • 自私的人不在意他人,所以不會真正花時間去聆聽他人。
  3. 表現對他人的興趣。
    聆聽他人是表現對他們感興趣的好方法。你可做的另一件事是向他們發問,像是他們對本地新聞的看法或是自身的童年經歷。你無需以質問的方式來顯示對他們本身的興趣,並讓他們知道你真的在意他們的想法及努力爭取的事。當人們說話時,不要只是點頭及等待你說話的機會,而是在他人說到自身充滿熱情的話題時,放慢對話速度,並向他們發問。
    • 在不令他人感到不知所措的前提下,表達對他們的興趣。 下一次當你與某人聊天時,計劃比平時少說 20%的話,並多問數道問題 ,看看此舉會給你帶來怎麼樣的感覺。
  4. 獻出時間做義工。
    做義工可打開你的世界,讓你看見世上有那麼多人比你不幸。你或許覺得自己缺少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一直到義務在救濟廚房工作或教導成人閱讀後才改變想法。雖然你不該僅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做義工,但應該獻出時間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看看自己以外的世界。
    • 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實際上對幫助他人的感覺上癮。你將很快停止去想自己沒有的東西,因為你將開始想自己何時可以致力於為他人奉獻。
  5. 養寵物。
    若你是那種養金魚也能把它們害死的人,似乎不應該再養寵物,但養寵物確實能讓你感覺有個生物需要依賴你而生存,而你也有能力去幫助另一個生物。到動物收容所領養可愛的小狗或小貓,讓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當你計劃溜狗、給寵物餵食,或僅僅是抽出優質時間與家裡的新成員摟抱時,你將發現自己沒有太多時間去顧及那些自私的想法。
    • 養狗需要負起很多責任。承擔責任,特別是以服務他人為名的責任,絕對能幫助你停止自私的行為。
  6. 在所認識的人有需要時幫助他們。
    當朋友、家人甚至是鄰居有困難時,你應在他們身邊給予幫助。也許同事家中有人逝世,或是鄰居病了好幾個月,你可以抽出時間給他們做些家常便飯,打電話給他們,或是給他們送卡片,並詢問自己能幫忙什麼。
    • 即使他們明顯需要幫助,但許多人可能不願意說出來。你自己得找真正幫助而又不會打擾他們的適當時間。
  7. 學會分享。
    自私的人從得到人生中第一個橡皮鴨時就討厭分享。所以是時候去掉體內的自私基因。學會分享你的所有物,無論是把三文治分一半給朋友,或是讓他們翻找你的衣櫃,尋找適合第一次約會穿的衣服。挑選你非常喜愛以至於無法想像與他人分享的東西,然後主動把它交給朋友。也許一開始你會害怕放棄自己的所有物,但此舉會讓你變得不那麼自私。
    • 食物是個很重要的一點。自私的人討厭分享食物。雖然你應給自己足夠的食物,但也可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額外的餅乾或五塊餅乾,還是與朋友或室友分享也沒關係。
  8. 加入團隊。
    無論是工作上的項目、學校的辯論隊或社區的保齡球聯盟會員,成為團隊中的一分子是變得不那麼自私的好方法。僅是成為一群人當中的一分子,學習平衡每位成員的需求與集體需求,可幫助你了解摒棄一些自私的想法或行為是多麼的重要。
    • 成為團隊領袖能幫助你變得較不自私。你將發現集體需要比個人需要更重要,想要令人們開心,有些妥協是不可避免的。
  9. 停止談論自己。
    自私的人總是不斷說著自己的需要、掙扎與渴望。下一次與朋友聊天后私下重溫對話內容,看看你完全只談論自己的時間占了對話多少百分比。若你覺得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關於自己,而非周圍的世界,並且讓朋友插不上嘴,那麼是時候改變這個行為。
    • 在合理的範圍內詢問意見、說說自己一整天的經歷,及提起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沒有關係,但若大家都知道你是個在任何社交場合都不能超越自己往前看的人,這可就不對了。一個原因是若人們都知道你是個只會談論自己的人,他們會理解你的信息,不想要與你待在一起。
  10. 送小禮物。
    送朋友、另一半、家人或鄰居一份小禮物,以表達你的愛與感激。自私的人討厭把錢花在他人身上,給他人東西或在大體上對他人表示感謝。你必須停止「既然我沒有為自己做這些事,那就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的心理。即使朋友的生日仍未到來,也沒有什麼特殊節日即將來臨,但送小禮物能讓朋友笑容滿面。事實上,意外的禮物比意料之中的禮物更令人開心。
    • 定下每個月送出一份小禮物的目標,以向他人表達你有多感激他們。這實際上也讓你感覺更好!

做個善解人意的人

  1. 學會妥協。
    若你想要停止自私的行為,就必需學習妥協。這表示你需要明白感到快樂比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好,他人也有自己的需要,你不可能萬事都如願。不要讓人們認為你是如此固執,以至於在艱難時期也不會想起你。學習聆聽他人,衡量任何情況的利與弊,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
    • 不要專注於盲目地根據自己的方法行事。反之,集中在從雙方角度了解狀況。
    • 問自己:「誰更需要它?」你是否真的迫切需要這特定的東西,抑或純粹為了得到它而固執到底。並非所有事都能成為你優先考慮的事。
  2. 感謝他人。
    自私的人認為自己應得到最佳待遇,認為自己應該被寵壞,但這是錯的。無論是讚美你或載你上學,若某人對你好,你應心懷感激,並感謝他們的舉動,而非表現得他們想要幫助你是完全正常的。不要期望他人的善意與理解,若它發生在你身上,請心懷感激。
    • 自私的人認為他們無論何時都應得到最佳待遇。是時候停止這個想法,想一想所有讓你生活變得更好的人。
  3. 放棄控制。
    自私的人認為他們必須選擇每一場電影,計劃每一次假期,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學校或與工作有關的項目。是時候後退一步,讓其他人做決定。當然,比起去你熟悉及喜愛的義大利餐廳,到新開的泰式餐館或許令你有些害怕。你也許不願意讓某人對你最新的報告擁有太多控制權。但你必須相信他人清楚自己要幹什麼,並讓他們也能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 放棄控制也能助你緩解壓力及變得更開心。想一想當你不再老是想著要計劃每一件小事,希望它們都按照你的方式進行時,生活將會變得多麼輕鬆。
  4. 與不自私的人相處。
    加入善良及以德報德的人的行列。與其他自私者在一起不會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人。人們總是通過我們結交的朋友來定義我們。若你所有時間都是與只顧自己的人一起,那麼你也不會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人。但如果你與總是鼓勵、付出的人相處,你也將會受激勵做出不自私的行為。

  5. 不要打斷他人的話。讓他們把話說完。
    請記得你可以等下再發表自己的觀點。若是情況緊急(比如說你必須離開),那就說「失陪了」。自私的人總是認為自己要說的事很重要,他人說的話不重要,所以他們可以隨時插入自己的意見。但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若能等待輪到你時才說話,人們將更能接受你的意見。而且若你真正花時間聆聽他人,你們也許可以交換想法。

  6. 記住他人的生日。
    若你碰巧忘了某人的生日,他們必定會感到傷心。幸運的是若你忘了,總是能事後補償。儘管如此,記住生日不僅僅是記住特別日子這麼簡單。這表示認可他人是特別的存在,讓他們知道自己對你有多重要。
    • 另一方面,若某人忘了你的生日,不要為此感到非常沮喪。這種事常發生,沒有必要表現得好像人人都該記得你的一舉一動。
  7. 和朋友、家人及親戚保持聯絡。
    自私的人很容易與他人失聯,因為他們知道其他人總會到回來找他們。不要認為你的時間如此寶貴,以至於無法聯絡自己的祖母或與朋友共進午餐,然後指望他人聽你指揮,當你需要他們時他們必須打電話給你。給予他人基本的關心,無需任何理由,僅僅是因為想要知道他們過得如何而與他們聯繫。

  8. 稱讚他人。
    不要總是沒完沒了地說著自己有多好。無論是稱讚他人的時尚感、性格或近期所做的精明決定,總之花時間讓他人知道他們有多麼出色。你也可在排隊時稱讚陌生人,說你喜歡他們的外套。不要為了討好某人而給予虛偽的讚美,在他們真的值得肯定時才讚美他們。

  9. 不要插隊。
    此外,若你看見有人拄著拐杖或坐輪椅,請放慢步伐或幫助他們,而非插隊到他們的前面。沒有事情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你必須把它當作絕對第一來處理。靜心等待,先讓他人挑選,不要表現得好像你當天需要的做事情是多麼重要,連排隊五分鐘都無法辦到。

  10. 守時。
    如果可能,當你知道自己會遲到時,請打電話通知他人。眾所周知,自私的人總是要他人等待,而並不在意自己是否浪費他人的時間。矛盾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時間如此寶貴,沒有人可以讓他們等待。所以,請對他人保持禮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在你說會出現的時間準時現身。

小提示

  • 擁抱需要擁抱的人。不要為了自我而忍住淚水或情緒。
  • 改變自己需要時間,但承認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就已是巨大的一步。
  • 停止評判他人,反之請試著學習理解他們。
  • 鼓勵他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鼓勵。
  • 不要因為認為自己無法改變而討厭自己。你會成功的。
  • 別指望自己一夜之間就能成為聖人。
  • 少用「我」字。
  • 若派對上只剩下最後一塊餅乾,而每個人都想要吃,你可讓給他們,或是提出與他們分享。

警告

  • 別不斷提醒他人你做過的好事。做義工及善解人意的重點在於做正確的事,而非為了榮耀。
  • 切勿因為自己承受壓力而對他人嚴厲。

https://zh.wikihow.com/停止自私行为


「自私」不是全然的壞!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在自私與善良間留住底線

新鮮菜鳥新手主管人際關係作者/王心傲 責任編輯/朱玉瑩時報出版 2022-10-21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個人都會選擇當下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但這種「利」,顯然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還包括精神需求、信仰等。
過度的自私當然不對,但合理的自私是生存的基石。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

  1. 真正境界高的人,都不會輕易用善惡是非評判一件事。
  2. 活得通透的人不會給自己貼標籤,讓自己活在「老好人」的評價下。
  3. 過度的自私當然不對,但是合理的自私是生存的基石。

人性的底色,不是善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這個問題,幾千年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我們非要絕對地討論出是非對錯,反而掉進了二元對立思維的盲點。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是不能單純以是非善惡評判的,我們要看見對錯之外的灰色地帶。

當我們喜歡用是非對錯來評判某件事、某樣東西、某個行為時,說明我們的認知格局還不夠高。面對萬千世界,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都太有限了,我們對事物的評判都受控於現有的認知……事物的存在都有不確定性,今天我們所信奉的「真理」,在未來的某一天很可能會轟然倒塌。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人,都不會輕易評判一件事。

當我們想要單純在人性的善與惡之間做一個絕對劃分時,說明我們還未真正成熟。那在我們已有的認知下,唯一可以界定的是什麼呢?是人性中都有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人賴以生存的本質

如果一個小嬰兒不自私,他是難以生存下來的。家裡有嬰兒的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在餓的時候,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發燒,都會哭鬧,但這時他會不會顧及大人累不累?是不是在深夜?很顯然是不會的。因為這個時候,他處在全能自戀階段。

當嬰兒長大些,看到大人吃東西的時候,他又會怎麼做呢?他即便還沒有學會說話、走路,但是已經懂得從大人的手裡奪吃的。這個時候的小孩子是沒有經過外界環境的塑造和打磨的,但基於個體生存的本性,他會全然去考慮自己的需要如何得到滿足。

人靠自私的基因來完成優勝劣汰。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 假若我們的祖先不自私,不先考慮自身生存問題,那麼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他們存活下來的機率會更低。我們人類能存活下來,站在自然界的頂端,體內天然攜帶的「自私的基因 」起了決定性作用。

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能夠看到人身上散發出的付出、善良、樂於助人等優良品質。但是,我們不能說人的自私基因就進化掉了。事實上,在文明的引導下,有著自私基因的人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好人、善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成為大善的人。反過來,再善良無私的人,其骨子裡也有著自私的一面。

自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每個人都會選擇當下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利」,顯然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還包括精神需求、信仰等。哪怕你做一件事,僅僅是因為做了之後感到很快樂,這也是一種自私,因為你是為了自己去做的。所以,在情緒滿足上,你是「自私的」,如果做一件事讓你感到很痛苦,你很大機率是不會做的。

我們不能否認父母之愛很偉大,但是亦不能否認這其中有自私基因的存在,比如為什麼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好?為什麼父母對自己的兒女,一般都好過對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會有「養兒防老 」的說法?抑或是你有沒有聽過父母說「你要努力讀書,將來家裡就靠你了」這些話?

事實上,關係的背後本就是價值交換,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價值」可以是世俗層面的物質價值,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心理價值。很多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獲得了心靈的寄託和愛的回流,這在他們來看或許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極致的自私註定毀滅,道德的價值顯而易見

可能還會有人質疑:「自私無可厚非,那為什麼還會有道德?」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追求極致的自私,都想獲取更多的利益,而沒有一些規則去制約,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最直接的後果可能就是,同種族之間相互殺戮、搶奪資源,長遠來看,其結果是災難性的。

這種方式最後必然導致人類整體力量的大幅度衰減,在對抗其他威脅時就會處於下風,長期下去整個種族可能都會消亡。經過過去一次又一次的慘痛教訓,人類也發現了這個事實。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糟糕的情況發生,人類開始嘗試合作,以獲取更長遠的利益。

可是,盲目地、毫無章法地合作又滋生了很多問題。為了解決和避免這些問題,人們嘗試制定一些規則來限制彼此,這些規則經過長期的演化,最終就形成了道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產生道德的根源,其實就是人性的自私。因為擁有道德對人類的生存更有利,所以人類才制定道德標準。因此,我們在認知上不應該把「自私」與「道德 」完全對立。此外,與人合作,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因為合作,是我們經過綜合考量後所做出的對當下最有利的選擇。

為何自私不招人待見?

既然自私是人性的一個基因,那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習慣性地、普遍地將其視為一個貶義詞,一點也不待見它呢?其實有三方面原因。

原因一:自私本性的表現。有一個有趣的悖論,很多人一邊大喊著不要自私,對自私嗤之以鼻,一邊卻又做著自私的行為。所以如果你過分對自私有意見,極度排斥,最終受傷的可能是自己。因為自私已經變相地成為一些謀利者的工具,他們向大家營造一種不應該自私的普世觀,當大家以此為實踐標準,甚至連本該屬於自己的合法權益都放棄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就能最大限度地獲利。

所以,自私不招人待見,本質上來說是挺委屈的。過度的自私當然不對,但是合理的自私是生存的基石。一個人如果都不為自己考慮,其實很難相信他會完全為別人考慮。

原因二:社會的穩定不需要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太自私的人,對他人和社會都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人人都一味地自私自利,從自身出發去社交,那麼就會出現相互掠奪資源的失控場面,最終的結果是人人都無法生存,更無法得到好處。如果人人都想著獲取最大的利益,不顧其他,社會還能穩定嗎?顯然不能。

原因三:人人都渴望歸屬,而不是被孤立。每個人都不想被貼上「自私」、「勢利」的標籤,因為一旦被貼上了,別人自然而然就會覺得跟他交往而獲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就不會跟他相處,轉頭找別人了,這樣他就成了人群中的孤島,無法獲得歸屬感。所以聰明的人會在歸屬與自私之間找到平衡。他們既能在社交、合作中保護自身利益,又不會一直讓對方吃虧,從而將關係維持下去。

所以,

自私並不是不好,而是不能一味地只主張自私自利,忽視了對他人需求的回應。

也就是說,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善良,但是善良也應該有一個底線。

活得通透的人不會給自己貼標籤,讓自己活在「老好人」的評價下,他們敢於正視自己內心自私的需求,並懂得在人際關係中選擇利於自己的最佳行為。世界上極少存在絕對無私的人,真正成熟的人,必然都是看破並且敢於接受人性自私的。

而沒有足夠的勇氣看清並接受真相的人,往往會做出失誤的決策,錯失機會,甚至對別人的「合理」行為做出錯誤反應。比如當公司的一個職位出現空缺的時候,他可能為了擔心被說勢利,而不敢去爭取;而對於那些敢於積極爭取自己合理權益的人,他卻覺得對方卑鄙。

所以,清醒一點,也勇敢一點,自私的本質沒有對錯,不敢面對、承認這一人性的弱點,反而會讓自己成為人性的囚徒。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1311


請問,有誰因為你的⎡自私⎦得到任何好處嗎?:自私也有好與壞之差,一個當我們為自己時該問的問題!

 Indonesian artist Elicia Elidanto ‘s work

當有人說:⎡你真的很自私!⎦,毫無疑問的這是對你的批評。這個傳遞給你的訊息很明確:你花太多注意力在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或是個人的福利上,卻忽略去關注別人的。自私的行為常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一個好人會先在腦海中想到別人,願意付出比得到的多,不會問這個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問你自己為國家做了什麼!

根據一些心理學專家的見解,自私行為不僅僅是不道德的,也會對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福祉帶來壞處。例如,知名的正向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寫過一篇文章,就在談許多研究支持一個諺語: 如果你想要這一生快樂,那就去幫助別人吧!

然而,如果看了夠多的自助書籍,你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觀點都要你先為自己著想,而這樣的論點是不是看起來跟上面講的自私的不好有所矛盾呢?! 當我們在談自我照顧時,指得是你把自己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福祉放在優先順位上,讓自己投入更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睡眠、懂得放鬆、讓自己能夠享受的活動上。而擁護自我照顧的人,喜歡指出如果你不先照顧好自己,你也沒有餘力去照顧身邊的人。就像坐飛機時,機長告訴乘客,如果你在旅途中,小孩或是任何身邊的人需要協助,先確保自己的氧氣面罩已經帶好,然後再去協助其他人。

不過,自私(就是先想到自己)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當你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時,你需要考量的是:對什麼而言? 所以更進一步的深入問法是,“誰能夠因為我的自私而獲得好處?”。

而這個問題簡單版本的答案(但也是錯誤的),是當我表現得很自私時,總是對我比較好,但對別人卻不好。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帶給別人的不好後果。但這種狀態大多數的例子都是一些類似的犯罪行為,例如騷擾、偷竊、詐欺等。 Harry Browne認為利用暴力帶來的威脅,去從別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別人原本不想給你的,這是一種單邊的交換 Steven Covey稱這種,全贏全輸的交換是一個人得到了,而另一個人就有所損失了。而生活中也有很多非犯罪類型的全贏全輸的交換,最常見的就是情緒上的操弄如果我想要逼你去做某些事情你不想做的,我會想辦法讓你感到有罪惡感,或是用後謾罵讓你不開心的方式逼你去做,最終我會獲得自己想要的,但你卻必須付出代價。

但這種單邊的,或是全贏全輸的交換並非總是會對自己最有利的,因為它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後果,勝過我們可以得到的短暫利益。顯而易見就是,犯罪的行為最終會使我們犯法而受到牢獄之災。但就算單單是情感上的操弄也可能帶給我們長遠且災難性的後果。想想看如果你讓身邊的人,變得很不甘願跟你合作了,他們甚至可能對你尋求報復,或是寄望未來有更有權力的人能夠報復你,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有些人投入在情緒上的操控,雖然得到他們想要的,卻也發展了“自己不是一個可以相處互動的人” 的風評,未來也就越來越多人會逃離與避開他們。名聲不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的幸福不可能是我們孤獨一人地去達成,如果我們孤立於這個社會更是不可能達到。想要快樂,我們需要與別人有所連結,形成與我們喜歡、愛的、尊重的人之間的網絡,如果我們希望有這種網絡,我們需要公平的對待每個人。

這種總是用單邊的交換作為自私的手段的人,是一種不好/壞的自私,因為這些行為不僅對自己不好,也讓身邊的人受害,因為自私的人而被利用殆盡。

中性的自私

另一種自私,稱為“中性的自私”中性的自私則是,你在尋找自己的福祉時,避免直接或是可能地去牽涉到其他人。例如我願意花五分鐘去刷牙,就可以避免牙齒的疾病,而這種嘗試就是一種中性的自私。例如我每天早上,花10 冥想,讓自己在接下來的時間更能專注,這也是一種不牽涉到其他人的中性自私。(因為我們願意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

有許多人可能會覺得真的有所謂的中性的自私行為嗎?有些人會說,如果你利用自己冥想或是刷牙的時間,來幫助那些可憐的人,不是才對。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許多我們為了讓自己獲得利益的行為,或許會讓剝奪我們幫助別人的時間,但,這就像自我照顧的社會趨勢所指出的一樣,我們如果不先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要如何真正的協助別人呢?照顧自己讓我們可以到達比較好的位置,讓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幫助別人。因此我們可以持續地相信一些自私的行為其實是中性的;這些行為不會立即的幫助到別人,但也不會立即的傷害到別人。或許它讓我們少了許多時間去直接的幫助別人,但這些行為可以讓我們進到更好的狀態與條件中去幫助別人

好的自私

但除了壞的自私與中性的自私外,另外也有一種 “好的自私”這種自私可以同時讓我們自己與別人得利。Harry Browne稱這種自私為雙向的交換,透過雙方願意交流比起樂意交流的部分,以至於讓彼此獲得彼此想要的東西。因為雙方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些自己想要的,Covey稱這種交換為“雙贏的交換”

最簡單的雙向交流的例子就是以物易物。我把我的一張CD拿去跟別人交換我想要聽但一直還沒機會買的CD,不僅僅得到我想要的,也讓對方可以得到她想要的。當然當代的經濟交流,我們不會直接地交換貨物與服務,我們可能利用錢作為中介物去進行雙向的交流。

但雙向的交流比單純在經濟上交換貨物或服務來的複雜。當我們跟想要跟別人一起做些事情時,因為我們喜歡兩個人一起合作的感覺,而這就是雙向的交流。如果你想要跟朋友去看電影,你“交換”自己的時間、笑容、與對話,而對方也同要給你這些內容(同樣的情況可以類推到打籃球、性愛、看戲劇表演、與上課等)。所以有許多的活動,都需要我們跟其他人一同參與,因為這些夥伴們在一起參與一個活動,事實上讓我們同時獲得一件有價值,我們覺得值得的事情發生。這些活動的都是雙向的交流,而這些都是好的自私的形態,因為我們彼此間的互動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

反思

當我們要反思這三種不同的自私時,可以告訴自己,如果你想要極大化自己的幸福(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你或許會想要逃避壞的自私(因為長遠來看對我們的福祉並不好)、然後更樂意去選擇中性或好的自私。

有時候我們需要跳脫只聽到兩種選擇的聲音?:就是要不然就是自私自利,或是要不然就是以別人為優先?

那些批判自私的人都只想到壞的自私,卻很急得要我們為別人而活,但事實上他們的原意應該是為了其他人也能為我們自己帶來好處與收獲。所以很多人總是說我們不為別人想,其實他們的用意是好的,但只是混淆了這個議題的本質,以至於非黑即白的看待自不自私的問題。

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就是許多社群需要更多人投入自己理想中的事業,他們不希望付出資源,所以就希望用犧牲與奉獻的名義,來鼓吹大家以別人為優先,但這也需要我們多深入反思看看。

但無論如何,

事實上有第三條路可以走,那就是為自己與別人打造雙贏的局面。我們都需要發揮創意一下,要怎麼做才能夠讓我獲利了,別人也獲利了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ui-bono/201501/good-neutral-and-bad-selfishness

http://www.pinsoul.com/blog-zh/2015/1/16


好的、中立的和壞的自私

儘管“自私”有負面含義,但自私並不總是壞事。

gpointstudio/Shutterstock

當有人說“你很自私”時,毫無疑問,你剛剛受到了批評。你的批評者傳達的信息很明確:你過於關注自己的需求、需要和幸福,而對他人的關注不夠。自私的行為通常被描述為不道德的。一個好人首先為別人著想。這個想法在經常被引用的“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35)和“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肯尼迪的1/20/1961 就職演說)。

根據一些專家的說法,自私的行為不僅不道德,而且對你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 (Sonja Lyubomirsky) 寫了一篇文章,聲稱研究支持中國諺語的結尾,“如果你想要一生幸福,請幫助別人。”

儘管如此,如果你讀了足夠多的自助文學作品,你就會情不自禁地註意到關於首先考慮自己的不同觀點,這似乎與關於自私的壞消息相矛盾。標籤自我保健是指通過每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鍛煉、睡眠、放鬆和愉快的活動來優先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支持者喜歡指出,除非我們先照顧好自己,否則我們將無法幫助和照顧他人。正如空乘人員告訴乘客的那樣,“如果您與孩子或需要幫助的人一起旅行,請先戴上自己的口罩,然後再幫助其他人。”

那麼,自私(首先想到自己)是好是壞?當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問“對什麼(或誰)有好處?” 因此,在我看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誰從自私中受益?” (因此這個博客的名字,Cui Bono:為了誰的利益?)

這個問題的簡單(也是錯誤的)答案是,當我表現得自私時,它總是對我有利,但對他人不利。誠然,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會以犧牲他人為代價獲益(至少是暫時的)。最明顯的案例是襲擊、盜竊和欺詐等犯罪行為。Harry Browne 指的是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從他人那里奪取他們不願自願放棄的一種單方面交易。史蒂文·柯維稱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一個人獲得而另一個人失去的地方。也有非犯罪的輸贏交易,最常見的是情緒操縱。如果我強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做,我會讓你感到內疚,或者通過大喊大叫、退縮或以其他方式令人不快,那麼我得到了我想要的,而你卻為此付出了代價。

單方面交易或雙贏交易對我來說並不總是好的原因是,對我來說,負面後果超過了暫時的收益。顯然,犯罪行為可能導致罰款或監禁。但即使是單純的情緒操縱也會產生災難性的長期後果。如果你剝削別人,他們就不太可能自願與你合作。他們甚至可能會找你報復,或者找有權有勢的親戚朋友來找你報復。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人為了得到他或她想要的東西而進行情緒操縱,那麼他或她會被認為是不值得與之打交道、應該避開和避免的人。聲譽不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因為幸福不太可能單獨獲得,與社會其他人隔絕。為了快樂,我們需要生活中喜歡、愛護和尊重我們的人組成的網絡,而要建立這樣的網絡,我們需要公平競爭。

因此,我將參與單方面交易稱為“壞自私”,因為最終這種行為對自私者和被自私者傷害和剝削的人都是有害的。

然後是我喜歡稱之為“中性自私”的東西。中立的自私包括以不直接和實質上涉及他人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幸福。如果我花五分鐘刷牙以避免牙齒和牙齦疾病的不良影響,這是一種中性的自私。在照顧我的牙齒衛生時,我既沒有剝奪也沒有增加別人的幸福。如果我每天早上花 10 分鐘冥想,情況也是如此。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挑剔是否真的存在任何中性的自私行為。有人會說我本可以用我刷牙的五分鐘或我冥想的 10 分鐘來幫助流浪者收容所的人們。總有人需要幫助,所以任何為我自己的利益而設計的行為都會佔用我本可以為他人造福的事情的時間。但是,正如自我保健運動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我不首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我能為他人提供多少幫助呢?照顧好自己讓我能夠更好地做有益於他人的事情。因此,我仍然相信一些自私的行為幾乎是中性的;他們不會立即幫助或傷害他人。它們可能代表直接幫助他人所佔用的時間,

除了壞的自私和中性的自私之外,還有我所說的“善的自私”,它對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有利。哈里·布朗 (Harry Browne) 將良好的自私稱為雙向交易,即兩個人願意放棄某樣東西以獲得他們看重的東西的交換。因為雙方都贏得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科維稱這是雙贏的交易

雙邊交易最明顯的例子是簡單的互換。如果我用我的 The Beatles Love Me Do / PS I Love You單曲換取你的 The Beatles 的第一張立體聲專輯Please Please Me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比我們擁有的唱片更看重對方的唱片,我們都覺得我們正在獲得交換。當然,在現代經濟中,我們不會直接交換商品和服務來進行所有交換;貨幣充當雙向交易的中介。

但雙邊交易涉及的遠不止商品和服務的經濟交換。任何時候我們和別人一起做某事,因為我們比單獨做更喜歡這項活動,我們就進行了雙向交易。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你們會“交換”熟悉的眼神、笑聲和談話,所有這些都會增強你們雙方的體驗。參加音樂會、觀看體育賽事和坐在沙灘上也是如此。一些活動,例如表演戲劇、打籃球、進行性行為人際交往和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實際上需要不止一個人的參與。只要這些活動中的所有合作夥伴都是自願參與者,他們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值得他們在活動中投入,這些都是雙邊交易的例子。所有這些都是良好自私的形式——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互動。

對三種自私的反思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最大化你的幸福(誰不想呢?),你會想要避免壞的自私(因為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會降低你的幸福)並心甘情願地選擇中立善良的自私。

儘管這看起來很明顯,但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您只有兩個選擇:自私(這是不好的)或無私並首先為他人服務(這是好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既有樂觀的回答,也有不太樂觀的回答。樂觀的回答是,自私的批評者只是在談論壞的自私,當他們敦促我們“為他人做事”時,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以對我們有益和有益的方式為他人做事(這會使做事變成兩件事單邊交易)。所以,我認為這些人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們混淆了自私和無私的問題。

但我也看到了一個更黑暗的答案,明確譴責個人利益,支持促進他人的利益。在研究我關於 seva 的博文(無私服務;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時,我發現雖然一些靜修處盡一切努力尋找適合新成員技能和興趣的有意義的工作,但其他靜修處故意分配不愉快的、令人麻木的、累人的苦差事 後者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從事不愉快的任務會將一個人從自我依戀中解放出來。也許這是真的,但如果不是呢?如果這只是一種欺騙他人來完成您本來必須自己完成的艱鉅工作的方法,該怎麼辦?

在我關於 seva 的第一篇文章中,我描述了其他黑暗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談論犧牲和服務的美德是一種剝削和操縱他人的伎倆:“我在想傳教士剝削他們的羊群,通過宣揚美德變得超級富有慈善捐贈。我想到的是通過誇大外部威脅和說服愛國青年在不必要的戰爭中犧牲生命來獲得權力的軍閥。我想到的是任何一種“強制服務”計劃,因為,在詹姆斯·喬伊納 (James Joyner)的話,‘強制性自願主義的想法令人毛骨悚然,因為它是矛盾的’。” 所有這些例子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告訴我們自私是不好的人實際上自己也在從事壞的自私。

那些想操縱我們去做他們骯髒工作的人讓我們在自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獲利)和無私犧牲(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為他人做好事)之間做出錯誤的選擇。只有這些選擇,難怪我們的道德敏感性會投票給後者。當人們說良好的關係是建立在妥協的基礎上時,這個錯誤選擇的一個稍微不同的版本就會出現,我和我的伴侶輪流為彼此做出犧牲。(“如果你同意和我一起看足球比賽很痛苦,我會同意和你一起去購物很痛苦。”)

幸運的是,還有更好的第三種選擇:為什麼不實踐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良好自私呢?

發佈於 2015 年 1 月 15 日 |  傑西卡施拉德審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cui-bono/201501/good-neutral-and-bad-selfish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