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 1 月. 7, 2023/星期六

對的關係

讓他走吧!10個跡象,你該放手了

如果你看過愛情喜劇,你很可能看過兩人無視一切險阻、找出了在一起的方法。理由總是十分單純:他們相愛。但在銀幕之外,單靠愛情,不見得就能讓關係長長久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陷入愛情的感覺當然很好(也對你的健康有益),愛情帶來的感受可能十分強烈,強到足以讓人留在不健康、不滿足、最終也會讓人不快樂的親密關係之中。

舉例來說,2015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發現,人在看見心愛之人的照片之時,大腦就會釋放與快樂感受有關的多巴胺。

這些化學物給人的感受,可以讓人忽視符合邏輯的決定,例如離開不滿意的親密關係等。

但單靠這樣的感受,無法帶來穩定又長久的親密關係。接下來就是專家提出的、暗示是時候放手的幾個跡象:

1、你的需求無法滿足

在一段關係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滿足的「要求」。它們也許是情緒上的需求,例如想要與伴侶擁有高品質的相處時光,或是功能性的需求,例如要求對方好好管理金錢。

當一方覺得另一方並未滿足某項要求之時,重點在於溝通;如果另一半不願更努力嘗試滿足那項需求,或許就是該放手的時候了。

人會選擇留在無法滿足需求的關係之中,原因之一即為社會對單身的負面觀感。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如果離開這段關係,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對象。但這樣的心態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讓人一直無法快樂,你可以用那些時間,找個能夠滿足你需求的人。

2、你透過其他人來滿足這些需求

工作獲得升職、或是家人碰上緊急狀況時,你最想先和誰說?瓦德利表示,在滿足又健康的關係之中,答案應該就是你的伴侶。

要是你或你的伴侶,向外尋求情緒或身體上的充實感,這顯然代表是時候結束這段關係了。

3、你不敢向伴侶要求更多

與伴侶討論你的需求,當然讓人覺得不自在。開啟溝通管道,是健康長久關係的必備之物。

你可能覺得提出你的需求會讓你顯得要求很多又情緒化,因而選擇不開口,繼續壓抑自身感受、忍受不滿足感,繼續因為害怕成為負擔而假裝自己很快樂。

接著就會出現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隨之而來的爭執,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比提早處理更大。隱藏你的真實感受,可能只會延長無法帶來充實感的關係,而非拯救關係;如果你無法克服這樣的恐懼,或許是時候尋求協助或分手了。

4、善意消失了

雙方有沒有化學反應、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當然很重要,但最終,兩人之間存在的良善建立起堅定的關係,將彼此融合在一起。

良善包括對彼此的善意和溫厚,即使對方可能會犯錯,會有不那麼可愛討喜的時刻,你仍然選擇陪在對方身邊,因為對彼此的善意,你願意原諒對方的錯誤,容忍那些惱人的習慣和不可愛。

這樣的溫柔寬厚,是對彼此的支持、尊重和承諾。

良善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表現出來的像是不耐煩、憤怒、距離感或者缺乏尊重等等。一旦良善消退,彼此的關係通常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很難復原。

5、你太努力了

在多數健康的關係中,兩人之間的通常是相對的,當一段關係開始惡化,可能會有一方費盡心力,希望維持甜蜜,這會造成雙方關係的失衡,太努力的那方,可能也會心生不滿和抱怨,而且當你努力讓別人走向你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反作用,對方反而朝著相反的方向離開。

如果你開始覺得伴侶大部分的時候都只是被動的接受你的體貼,那就退後一步,看看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如果對方因而生氣,或者繼續遠離你,那麼很可能,他沒有想要回頭的打算,雙方就此漸行漸遠。

6、你的朋友和家人並不支持這段關係

你應該考量你信任的家庭成員和朋友,對這段關係的感受。她表示,約會及親密關係教練克里斯勒(Lindsay Chrisler)表示,「如果社群中完全沒有人支持這段關係,就是個警訊。」
克里斯勒指出,如果愛你、支持你的人,認為你愛的人並沒有為你帶來快樂,確實應該聽聽他們的意見。

要是你決定將朋友和家人的疑慮放到一旁,那可能會帶來另一個是時候放手的跡象:你開始向朋友說謊,你開始對自己說謊。

當你隔絕了自己與你重視的那些人,以免聽見他們的疑慮,他們很可能是對的──這段關係並不適合你。

7、你覺得自己不得不繼續這段關係

2016年發表於《Current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人在已經投入了時間和心力之後,會更有可能留在一段關係之中。這和投資領域的「沉沒成本」現象有些相似;先前的投資導致後續投資,即使這樣的決定並不會帶來快樂。

以人和關係而言,時間不一定等於成功。

許多人不願離開不快樂的關係,是因為他們想取得投資的報酬。

但單只是在關係中投入更多時間,無法解決問題。如果兩人都不願意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這樣的關係或許就不值得投入更多時間。

8、你已經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試圖改善這段關係

克里斯勒表示,兩個人相愛,已經在一起數年或成家,確實會有更強的、處理問題的動機。她的建議是,如果雙方都想讓這段關係成功,就應該尋找伴侶諮商,但應以1年為期限。

她表示,「花太多時間猶豫不決,會將關係的基礎侵蝕到無法挽回的程度。」克里斯勒認為,經歷一年的主動改善關係,又無法成功地互相滿足需求,分手這個困難的決定,可能就是最好的決定。

9、你不喜歡你的伴侶

聽來不符直覺,但克里斯勒表示,你其實有可能會愛上你不喜歡的人。如果你的情況是這樣,或許有機會得過且過,但想一同渡過艱難時刻幾近不可能。

克里斯勒指出,每對伴侶都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但擁有健康關係的人,會保有這樣的心態:「這是我的朋友,我要和這個人一同渡過這個關卡。」她說道,「如果你不喜歡對方,我不知道你們要怎麼熬過這些事。」

克里斯勒表示,離開你愛的人從來就不容易,即使這段關係實在行不通,也不例外。她認為,關鍵在於聆聽大腦的理性意見,不要屈從於愛情可能會帶來的喜悅。

10、你的伴侶會施虐

身處虐待關係的人,的確有可能愛著施虐的伴侶。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2015年的調查顯示,1/4的女性和1/10的男性,曾是親密伴侶施暴的受害者。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2010年的研究發現,接受調查的女性中,超過半數認為她們的施虐伴侶「高度可靠」,1/5女性表示這樣的男性擁有「深情」等重要正面特質。研究者發現,這樣的看法,正是部分受害者留在虐待關係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包括孤離、勒索、暴力等。

克里斯勒表示,無論是何種施虐,關鍵在於找出安全離開的方法。她表示,「離開這種關係十分困難,你應該真正地愛自己。」

說再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保持自尊和尊嚴是你心理健康的關鍵,有時候放手,是你可以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當你照顧好自己,把自己放在最愉快的位置,才能建立快樂健康的關係。

編譯 黃維德 
天下Web only
資料來源:TimePsychology Today
發布時間:2018-09-0191813瀏覽數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1904


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關係」

怎樣知道他(她)是不是那個對的人?我們想方設法旁敲側擊,想要瞭解對方的家庭背景,對其童年經歷和情史刨根問底,研究雙方的星座、血型、生辰八字,甚至設計出「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這樣的測試題。可是就算知道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你就真的可以信心滿滿地投入一段感情了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是否是對的人」這個問題,為什麼難以解答,其實源自一個大多數人都存在的錯誤——你問錯了問題。

我的一個學員最近糾結於是否要和一個男生交往,兩人認識很久了,中學時代開始有交集,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對方的工作和背景也讓她很滿意。這段關係看似已經具備了理想的條件,可是她依然心存猶豫,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我們在尋找伴侶時,心裡大多會有一個靜態的理想形象。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更傾向於用過去的視角來判斷對方是否達標。比如「中學時代有交集」、「有共同的朋友」、「認識很久」、「條件背景相似」等等,描述的都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

這樣的判斷方式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理想的標準變得不切實際。這種理想對象是接近完美的,可是完美的人存在嗎?你能遇到的機率有多大?即使遇到,你有信心能夠拿下嗎?

第二,兩個人在一起是否幸福,能否走得順利,這都是關乎未來的事情。

用過去的眼光判斷未來,愛情就成了一種宿命論的選擇,決定關係走向的條件就成了不可改變的。事實上人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所以必然會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

我們都希望自己獲得幸福,所以即使「是否是對的人」這種判斷方式給我們帶來壓力和疑惑,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尋找。我理解這種心情,婚戀的決定關乎一生的幸福,誰願意有半點妥協呢?但是方法錯了,再多努力都沒用。過去的視角是無法幫我們預測未來的,害怕受傷害的人卻又竭盡全力想要預測未來,結果就是我們一直在找對的人,但這種尋找可能永遠都沒有結果。

愛情是自由的,充滿活力的,也是關乎未來的,它為生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我們對愛情最美好的期待:幸福、親密、美滿,都是關於未來的,是需要去創造的。

我們明天會一起做什麼,和我們昨天做了什麼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用過去的語言去探討未來的生活,用靜態的條件描述去勾勒千變萬化的未來,自然會令人感到困惑不解,進而做出很多錯誤的決定。

對的關係

該怎麼辦?首先,我們得換種語言,尋找伴侶的時候不要說「對的人」,要說「對的關係」。「對的人」強調的是這個人的固有屬性,而描述這些屬性使用的就是過去的語言。這會讓「對」或「不對」看上去都是對方的責任,而忽略了自己促成「對」的責任與義務。

當我們說「對的關係」時,強調的就是兩個人在一起之後,這段關係中產生的、被愛情滋養出來的東西。有些人原本脾氣不好,但是對待戀人很溫柔;有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但是兩人在一起後很用心地去克服;有些人不懂得表達情感,但是為了對方努力地學習。人與人相處,總會相互影響。如果兩個人因為彼此的存在,都變得更好了,把彼此性格裡好的一面帶出來了,這就是對的關係。

約會相親的目的是什麼?回答「瞭解彼此」的人,依然在使用過去的語言。聊天對話時刨根問底,然後給對方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這絕不是對的關係的起點。沒有人願意接受一個喜歡品頭論足、指手畫腳的人成為自己最親密的伴侶。

相愛就是要共同創造一個未來,談戀愛就是要試試看兩個人的互動能夠創造出什麼。如果你們的關係能夠為彼此帶來積極的變化和成長,那麼我認為這段關係很有可能是對的,而且你們多半無須思考就會相愛。相反,如果一段關係不僅沒有帶來成長和進步,反而讓彼此的性格和相處模式變得不健康,那麼無論兩個人看起來多麼匹配,都註定要失敗。

在對的關係中成長

對的關係會陪伴、啟發和鼓勵你成長。在愛的影響下,你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那些曾經不敢面對的問題。一個在乎並且瞭解你的伴侶,可以成為你自我探索和成長之路上的良師益友。你們能夠因為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匹配而良好溝通。因為有足夠的意願去親近和信任對方,所以遇到矛盾衝突都會積極面對。你不會在對的關係中感到力不從心或孤獨,因為遇到任何事都會獲得對方的支持。

在對的關係中,你們可以共同經歷挑戰與波折,同時還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默契和親密感。

每個人都會帶著疑惑、不安和不確定走入一段感情,對的關係不會要求你立刻堅信,而是讓你逐漸變得虔誠。

對的關係不需透過說服辯論來消除你的疑慮,而會用行為、體驗和經歷來撫平內心的起伏。

兩個人的過去都是不可改變的,和他(她)在一起,看到的不是過去有多少重疊或匹配的方面,而是未來可以一起創造怎樣的美好。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這個能和你一起創造未來的伴侶,就是那個對的人。

你的擇偶標準達到標準了嗎?

「尋覓一位工作穩定、有責任心、有婚房的男士,身高一百七十五公分以上,身材勻稱,長相對得起觀眾。」

「尋覓一名相貌良好、身材勻稱、性格溫柔體貼、會做家務的女士,身高一百六十到一百六十五公分,體重不超過五十公斤。」

單身者在擇偶過程中都能列出一堆要求來,從外形到內在,從經濟實力到家庭背景。假設你很清楚自己想要找什麼樣的人,透過條件搜索和各種渠道遇到了這樣一個人,那麼問題應該就解決了。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單身?因為你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標準,或者說你沒有區分擇偶中的基礎標準和理想標準。

你會發現,網上搜索或親戚介紹的時候,對方的各項標準都滿足你的要求,但是見面之後發現兩個人並不來電,甚至對方讓你想要逃離。按理說照片也看過了,條件也審核過了,為何就是屢見屢敗?前面列出的兩條擇偶標準是單身人群中最常見的條件,任何人看到這兩條標準都會覺得自己也想找這樣的:性格好,外形好,有經濟實力。但在我看來,這恰恰就是你依然單身的原因:你列出的要求和所有人一樣!

為什麼所有人都會認可這些標準,因為這是一般認知的最低標準,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基本上不會被人接受(工作不穩定,沒責任心,太高,太矮,太胖,太驃悍等等)。滿足這些標準的人,才具備發展為戀人的可能性,但是從可能性到戀愛關係,需要更多的推動力,這就是理想標準存在的意義了。

基礎標準讓你不討厭一個人,讓你喜歡他;而理想標準讓你愛上一個人,想要和他相伴終生。誰都喜歡一個性格溫柔體貼的人,但是或許在所有溫柔體貼的人裡面,你只會愛上低調謙遜但富有洞察力和長遠規劃的那一小部分人。又或者你希望找個有房、有車、工作穩定的人,但是真正讓你怦然心動的,可能是一個喜歡烹飪、孩子和寵物,對任何人都充滿愛心的人。

一邊期望著美好的愛情,同時又按照最低標準去尋找,你當然會一次又一次失望。而理想標準強調的是,每個人的愛情理想是被自己的獨特人生閱歷定義的,所以理想標準衡量的是以往的經歷帶來的情感體驗。

你曾經愛上什麼樣的人?你會被什麼樣的品行打動?你願意和什麼樣的人親近?什麼樣的人在你眼裡會顯得與眾不同?當他做什麼事情時會讓你產生莫名的愛慕之情?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應該是你擇偶的理想標準。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你可能需要足夠多的感情經歷。如果沒有,可以看看周圍的異性甚至同性朋友身上,有哪些品行讓你十分喜愛,你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有哪些行為讓你特別感動或感覺溫暖,以及你周圍的哪些人給你帶來的影響最深刻。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理想標準時應該盡量詳細、具體一些。比如你喜歡非常體貼的女孩,那麼就細化到女孩為你做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她很體貼。你愛慕有男人氣概的男性,就在心裡或者用文字描繪一下,一個男人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會讓你覺得他很有男人味。如果你可以勾勒出這些具體的畫面,不妨把它們列入你的擇偶標準裡面,不用擔心標準顯得冗長,因為當異性看到這些的時候會真切地理解你的需要。

說到這裡,你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填寫在相親網站上面的擇偶標準,是不是發現曾經的內容都太蒼白無力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強調按照理想標準去擇偶,並不是要讓你放棄基礎標準。這就好比給一個員工再多的創造空間,他也還是需要先拿到足夠的薪水養活自己。
恭喜,你離真愛又近了一步!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假性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看似親密,卻貌合神離?》

文 史秀雄 
寶瓶文化
發布時間:2018-04-07111159瀏覽數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