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心理學:與其買東西,不如買體驗|女人迷 Womany
除了金錢收入之外,「金錢支出」其實也與快樂息息相關。我們如何花錢,也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在此,我們要分享兩個「聰明花錢更快樂」的祕訣。
聰明花錢更快樂
回想一下,最近這個月,你買了哪些東西?
哪些東西買了之後,就只是東西,你不太能回想起當初為什麼要買它。或者有沒有哪些東西一拿出來,你的腦中就浮現一些深刻的印象。你不只買了東西,這些東西還伴隨一些記憶。
在一定程度的收入內,賺的錢愈多,我們確實會快樂一點。不過,除了金錢收入之外,「金錢支出」其實也與快樂息息相關。我們如何花錢,也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在此,我們要分享兩個「聰明花錢更快樂」的祕訣。
圖片|日劇《惡作劇之吻》劇照
1. 花錢買體驗
買東西和買「體驗」是不一樣的概念。
「買東西」很容易理解,就是購買實質上觸摸得到的東西。「買體驗」則需要解釋一下:體驗指的是以「時間」為單位進行的活動,好比一趟旅行、一場音樂會、一部電影、上健身房運動、到球場看賽事等。
社交是人類的天性,大腦喜歡與人互動,感覺到「連結」是我們快樂的重要來源。在買體驗時,「連結」比較有機會發生。剛剛提到的旅行、音樂會、運動等,都可能帶來人際互動而增加我們的快樂。
不過,也不是說買東西就完全不行。事實上,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能將「買東西」變成「買體驗」了。
比方說,你買了一台任天堂遊戲機(Nintendo Switch)。它可以純粹就只是一樣商品,但你決定在週日時,把遊戲機拿到客廳,和家人一起玩,或者帶去朋友的聚會裡。這段眾人歡樂的遊戲時光,就是一種體驗。
下次,在你購入任何東西之前,想想看你打算怎麼使用這樣物品?你能不能發揮創意,讓它不只是商品,還能帶來更多體驗?
有兩位年紀五十多歲的阿姨,她們都存了一筆錢。其中一位阿姨買了一台超高級吸塵器,標榜能把家裡吸得清潔溜溜、一塵不染,任何角落都不放過。另一位阿姨把錢拿去旅行,和家人一起去日本滑雪。
猜猜看,半年之後誰比較可能會後悔?
買「貴桑桑」吸塵器的阿姨可能會說:「早知道就不要買這個吸塵器了,都沒在用!」而選擇旅遊的阿姨則可能會拿著手機,比著裡頭的照片,笑說:「唉喲!太懷念了,你看!上次去日本滑雪,摔個狗吃屎!笑死了,好想跟家人再去一次喔!」
阿姨的故事告訴我們,比起買體驗,買東西更可能帶來後悔。買東西的樂趣比較偏向「愉悅感」,在當下很真實、很強烈,卻也消逝得很快。
買體驗的樂趣則容易發展成「滿足感」,是一種比較可能維持的快樂。回憶那些體驗,我們都會說這錢花得實在值得!
寫到這邊,不禁想起很久之前,沒考慮就答應跟朋友一起去大漢溪高空彈跳的事。雖然只是跳下去的短短幾秒,就花了不少錢。但現在想想,確實很值得;你看,幾年過去了,我還一直拿出來說嘴。
下次,在你準備買東西之前,思考一下這個商品能帶給你什麼,能滿足你什麼?
買車時,你想滿足的可能是尊爵感,也可能是創造帶家人出遊的體驗。後者不一定要車子才辦得到,而前者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2. 花錢買時間
「時間飢荒」是一種時間總是不夠用的感覺,會帶給我們壓力與不快樂。緩解這種飢荒的一種方法,就是花點錢換取更多時間。比方說,叫午餐外送、找到府清潔服務等,都是花錢買時間的方法。
不過,這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大多數人並不這麼認為。在一份調查中,六千多位美國人裡,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他們願意花錢換取更多時間。
調查發現,願意花錢換取時間的少數人,自覺生活滿意度比其他人高出許多。特別是,你花錢換取的時間,原本是要做某些你很討厭的事(好比塞車,或者是在雨天騎車出門),這種交易確實讓人更快樂。
雖然說「時間就是金錢」,兩者看似等價。不過,重視時間勝於金錢的人,往往更快樂。不過,在此也得難過地附帶一提,花錢買時間帶來快樂,並不適合用在經濟狀況拮据的時刻。
我們常說,要把錢花在刀口上。想想看,你有沒有真的把錢用在那些會讓自己快樂的體驗上呢?
「不知道」比較快樂
走在路上,突然有人拿著五十塊說要給你。先說好,這不是詐騙、金光黨或其他可能會上社會新聞頭版的恐怖狀況。對方是真的帶著善意與笑臉,想給你這筆錢。
拿到這筆錢的你,會快樂嗎?如果對方說,他可以告訴你,送你五十元背後真正的緣由,你會想知道嗎?知道緣由之後,你覺得自己的快樂程度會改變嗎?
這個(奇怪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請大學生在路上隨機發錢,金額大約是一美元,大概是台幣三十元左右。
真想參加這個研究!確實,莫名其妙拿到錢是一件多快樂的事啊!
研究對象被隨機分成兩群。其中一群人除了拿到錢之外,還會附帶拿到一份文宣品,上頭寫著「歡迎加入微笑社團,一起來做善事」(告知這筆錢的緣由)。另一群人只拿到錢,不知道發錢背後的原因。
雖然,莫名其妙拿到錢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不過,調查數據顯示,直接拿到錢而「不知道原因的人」,比起知道原因的人還要快樂。
研究者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請他們在教室裡「想像」上面這兩種情況,並詢問他們覺得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比較快樂。學生一致表示,「知道原因」的狀況下,自己會更快樂。
看來,對於什麼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我們的直覺不一定是對的。
數位世代,資訊取得容易,大大舒緩了我們對未知的焦慮。想知道什麼,我們彈指之間就能在網路上找到資料。不過,有些快樂其實藏在「不知道」裡。知道太多,事情就不好玩了。
出國旅遊是個很好的例子。自由行之前,我們得做足功課。想像有一對情侶,其中一方負責安排所有的景點,且在事前詳細閱讀了一堆旅遊書、部落格,把所有景點在旅行之前都 Google 完畢。而另一方則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跟著對方來到每一個景點。誰比較能享受到旅行的樂趣呢?(提示:如果不確定答案的話,可以模擬一下職業導遊第十次來到日本的心情。)
許多人旅行後會抱怨,怎麼「真正的景點」和「查到的景點」差這麼多?
當我們事前功課做得太齊全,實際到了現場後,反而有很多東西可以拿來比較;先前曾提過,比較是快樂殺手。百貨公司沒想像中好逛,名勝古蹟沒想像中雄偉⋯⋯反倒是那位連要去哪裡都不知道的人,還比較可能享受更多驚喜與樂趣。
說走就走的旅行,確實會帶給我們很多焦慮。不過,當未知、隨機真正融入旅行裡面,我們更可能看見那個地方真正的風景。作家皮科.艾爾(Pico Iyer)在「未知的美麗」(The beauty of what we’ll never know)這場 TED 演講裡曾說:
旅行的祕密,就是沉浸其中,由裡及外,去你不會去的地方,去探索不確定、模糊,甚至是恐懼。在家,我們極容易認為事情都在掌控之中。離家在外的時候,你要記住,每一分每一秒,你不會、也不能了解事情的全部。
未知看似威脅,卻也意味著機會與可能。常常與未知共處,我們將有機會在轉角遇見更多有趣的事。
知道很多,我們會很安心。但也別忘了,有些快樂只發生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刻。
快樂不存在於擁有或得到,它只存在於給予。伸出手、分享、微笑、擁抱,快樂如同香水,你不可能灑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一滴都沒沾上。
——奧格.曼迪諾 (Og Mandino, 1923-1996) 美國作家
沒有人因得到什麼而受到尊敬,尊榮是一個人因付出而得到的回饋。
——柯立芝 (1872-1933)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
無論何處,人們都想通曉世事,但是正因為我們無法通曉世事,我們才有希望。
——愛默生 (1803-1882) 思想家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7836
購物季狂買剁手?六大工具幫助你聰明購物|女人迷 Womany
在購物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 讓你守住荷包,不讓鈔票隨意地飛進商家的口袋!
在本書第一篇〈這是一場不能重來的金錢遊戲〉裡曾提到,每個人都想得到你口袋裡的錢,他們不在乎你是賺到的還是找到的,大家都想用他們的產品交換你的錢。很多人願意花錢購物或者享受服務,他們拿著白花花的鈔票去逛街,大量採購。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大部分不是為了「需要」而買,而是為了「想要」而買。
圖片|
其實也不能怪這些人缺乏理財知識,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每年數以萬計的各式各樣的廣告。廣告商們承諾:只要你穿上某個品牌的衣服,或者使用新款的洗髮水,戴上某位知名演員戴過的同款手錶,你的人生從此就會不同。
這些大量廣告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相信,只要購買了這些商品,我們的人生就會不一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瞞天大騙局,唯一目的就是掏走你口袋裡的錢!
你們肯定會問:「有些商品和服務的確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不掏錢出來,我們就會餓死或者凍死,不是嗎?」
沒錯,人人都想要你的錢,但有的交易值得做,有的交易不值得做。也就是說,有些商品和服務值得我們用錢交換,而懂得理財的人能夠區分它們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分辨哪些交易值得做,也就是——什麼時候值得花錢,什麼時候不值得花錢。
這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學會理財,將會有助你了解:何時做的交易才明智,你要避免在購物幾天或幾周之後才發現是受了他人的引誘,花錢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想要 vs. 需要
在本篇中,我會教大家一套檢驗交易值不值得的工具。等你們學會使用這套工具,就不會再上當受騙了。商家總是擁有讓你的錢飛到他們口袋的能力,這讓他們變得愈來愈富有,而你變得愈來愈窮。但是一旦你學會這些工具,將大大地削弱商家的能力。
能不能擔負起責任、能不能誠實地對待自己,是運用這套工具的重要關鍵。那些學會使用這套工具的人,經濟狀況都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不僅如此,他們還成功地從輕信廣告而損失大筆金錢的困境中脫逃。
圖片|
要知道,在數以萬計的廣告攻勢下,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錢交給別人。這裡將要討論的重點是——問問自己「想要」還是「需要」。
有些東西是「需要」而購買,有些則是「想要」而購買。那些需要的東西,我們必須得買,而那些想要購買的東西,則可以等到經濟條件允許時再行購買,或者乾脆放棄。
你會發現,那些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放棄的東西,通常並不是你真正的需要。以一般家庭為例,食物必須購買,但是食物其實也有「想要」和「需要」的分別,繳納房產稅、水電費是必要,出國旅遊屬於想要,而非必要。
舉個例子,男孩和女孩晚上一起去看電影,必須購買的是電影票,可是不一定要買爆米花、飲料和巧克力。不少人都把「想要」和「需要」混為一談,結果就變成購買任何一切商品都是因為「想買」,而不是出於真正需要。
這世界上的商家們絕對是想把一切都賣給我們,但我們必須明白,檢驗交易可行性的這項工具(即區分「想要」和「需要」)能夠幫我們弄清楚哪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並且協助我們正確地了解個人的消費能力。
在經濟上長盛不衰和屢遭失敗的人,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能否做出明智的決定。為了做出明智選擇,購物之前必須適當地做決策。因為精明的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消費,而非根據自己的欲望。
為了在購買之前能做出明智決定,你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必須買它嗎?
- 我買得起它嗎?
- 如果我不買會怎麼樣?
- 我能買到替代它,而且價格更便宜的產品嗎?
- 如果我的錢太少,我會買它嗎?
- 如果我有更多錢,我會買它嗎?
- 再過一個月、一年或者五年,我會如何看待這次購物?
- 為了買它,我需要放棄什麼?
- 它值得我放棄嗎?
- 這次購物在計畫之中還是臨時決定?
如果你在逛購物中心時偶然遇到了想買的東西,在買之前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就能避免很多購物行為。為了幫助你理解這一點,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衣櫃,你會發現很多衣服都是臨時起意導致的錯誤決策。這些錯誤帶來的金錢損失原本可以存在銀行裡為你賺取利息,而不是躺在衣櫃裡逐漸發霉。
購物前一定要使用的六大工具
當你在購買房產、汽車等大宗消費品之前,請使用下列工具檢視一遍,它們能幫你做出明智的決定:
一、目標設定
二、收集資料,做好規劃
三、成本效益比
四、制定時間表
五、執行
六、檢查和修正
目標設定
在購買大型商品例如電視機前,必須先設定目標,問問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例如,如果要放在臥室,就不必買大螢幕;這台螢幕只用在看電視還是也想當電腦螢幕?只要目標明確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步。
收集資料,做好規劃
為了讓購買更加明智,首先應該確定螢幕尺寸的需求,繼續以臥室用的電視螢幕為例,我們可以在網上查出有哪些可供選擇的產品、價格區間、各項技術、保固服務以及售後服務據點等資訊。
如果一個產品在全國只有三個售後服務據點,而且沒有一個在你住的城市中,萬一哪天需要維修時就變得很麻煩,你必須自己送產品過去,因此,售後服務據點這一點也需要列入考慮。
挑好產品之後,你應該閱讀產品技術和不同網站的使用評價,甚至可以去實體店面聽聽銷售人員的評價。
成本效益比
下一步是檢查成本效益比。也就是檢查這件商品的價格和它能帶來的效益。例如,你準備辦一場聚會,需要免洗餐具,就是在聚會結束後可以直接扔掉的那種,如此一來你就沒必要花太多錢購買餐盤,因為只會使用一次。
但是,如果你買的是一台電視,你就需要選擇一款兼具品質和售後服務雙重保障的產品,跟一次性產品比起來,一台可以用好幾年的電器值得你的重視。那些品質差的便宜貨可能用一年就壞了,到最後你會發現,雖然買的時候花的錢較少,但最終算起來反而花了更多的錢。
制定時間表
接下來是確定購買時間。有時想買的東西可能因為經濟原因,無法馬上買到,你的信用卡可能還有分期付款要還。當你準備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大宗商品時,最好先查看一下何時才能還清之前欠款,然後再進行購買。
你也可以等到商家推出特惠活動或分期付款優惠時再出手。繼續以電視機為例,大型足球賽事前夕、節、假日前夕和年末都會有不少優惠活動,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購買,這樣能為你省下不少錢。
執行
確定購買產品和購買日期後,下一步就是執行。購買一定要循序漸進。記得索取發票,查看分期付款金額是否正確,是不是免息付款,能否當場提貨,拿到蓋章的保固卡並且按說明寄給經銷商,在購買的同時就要拿到說明書。
購買時心平氣和,不要著急。一旦著急,你很可能就會跳過以上重要步驟中的某一步,犯下嚴重錯誤。
檢查和修正
恭喜你購物成功!回顧整個購物過程,有無地方可以改進?有無做錯什麼?是不是還可以把價格降到更低?總結一下經驗,這會對你下一次購買有所幫助。
圖片|
決策過程中的小建議
一、決定很重要,但不是每個決定都特別重要,學會區分哪些是為重要的購買行為所做的決定,沒必要為買一罐飲料而使用這套工具。
二、就算你想買的商品只值兩百謝克爾,別忘了雖然金額不大,但如果你的銀行帳戶已經透支,問問自己,是貸款買這件東西還是放棄購買,哪個選擇更明智?
三、記住,選擇的範圍其實很廣,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出最佳選擇,你會發現同時間可能有好幾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總是試圖做出最佳選擇,可能到最後什麼也做不成。做一個好的決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非得找到最佳的決定不可。
四、有時,我們會為購物找藉口而忽略事實。必須改掉這一點!今天忽略掉的東西,明天會為你帶來更大的麻煩。
五、沒人會為你操心你的金錢和消費問題,能解決問題的人只有你。要嘛你來解決問題,要嘛就只能維持原狀,甚至讓它愈來愈糟。
六、學著從容地消費。人們往往在走到商場門口時忘記要買的東西,而且一到付錢的時候又特別匆忙。
七、決定買了?再等一等,看看你是不是可以放棄購買。你看到特別心儀的東西嗎?先別買,再等一等,看看三天以後你是不是還對它感興趣。
八、犯錯是正常的,但同樣的錯誤犯兩次錯誤就不太正常了。
九、看看有沒有替代品。任何一件商品都有替代品,說不定也能滿足你的要求,而且還更便宜。
今天開始,你已經知道如何在購物前做出正確決定了。記住,一定要分清你是「需要」還是「想要」。如果是想要,那就問問自己能不能負擔這樣的開銷。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7365
有錢為何還會不快樂?心理學專家3招教你「買」幸福感:請把錢優先花在占用你最多時間的地方
圖片僅示意shutterstock
2023-02-08 08:45+A-A加入收藏
過去我們常常覺得金錢和人的幸福感是正相關。只要努力賺錢,就能過想要的幸福生活。可是許多研究發現,幸福感和財富累積之間的關係有一個轉折點。在轉折點之前,人的幸福感確實會隨著財富增加而提升,但是過了轉折點後,即使收入繼續成長,幸福感也很難再有明顯的提升。
一直以來,我們很關注如何賺錢,但是相比之下,我們很少關注如何花錢,更準確地說,是如何利用金錢適當地加強幸福感。許多人之所以花錢買不到幸福,是因為他們只是懵懂地依照消費主義理念在花錢。這些人沒有真正地問過自己:我的價值觀排序是什麼,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大原則:避免炫耀性消費
首先,想要幸福花錢的最大原則就是,避免炫耀性消費。
美國經濟學教授羅伯.法蘭克(Robert H. Frank)認為,整體而言,花錢可以分為二種:炫耀性消費和非炫耀性消費。炫耀性消費是指因為社會比較的原因而消費,如:別人都有,我不能沒有。非炫耀性消費是指單純為了自己的體驗和使用而消費。在中文當中,炫耀和非炫耀有二個更直截了當的名字:面子、裡子。
炫耀和比較所占的比例愈大,對幸福感的負面影響也就愈大。這種現象正如俗語所說:「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陷入炫耀性消費呢?炫耀性消費是現代人被消費主義綁架的產物,也是大家花錢買不到快樂的重要原因。做為社會性動物,人類迫切地需要他人認同,而炫耀性消費,則成為高效的「貼標籤」方式。許多時候,我們的欲望並非來自自己內心深處,而更可能是社會創造的產物。
幸福消費,如何花得快樂
接下來,我會分別說明金錢與時間的關係,快樂的大小與頻率、花錢與體驗的過程以及花錢的對象等等對於幸福感的影響,並且提供一些日常可行的具體建議。
金錢與時間
首先,從時間的角度,我要提供二個建議:第一,把錢優先花在最占用你時間的領域;第二,學會花錢購買時間。把錢優先花在最占用你時間的領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以自己列個清單,看看一天當中你把時間都花在哪些地方,例如:
8小時在辦公室工作:你會用到椅子、電腦、降噪耳機。
7小時睡眠:你會用到床墊、枕頭、被子。
4小時使用社群軟體和各種app:你會用到手機。
一小時做飯:你會用到廚房用具。
40分鐘運動:你會穿著運動服、使用健身器材等等。
每件衣服平均一年的穿著時間長度小於40小時,攤到每天相當於一天只穿幾分鐘。
在金錢有限的情況下,我會更建議你購買更舒服的床墊和枕頭、買把舒服的椅子,或是運轉更流暢的電腦等等。因為你每天都花了大量時間在使用這些物品,良好的使用體驗能夠有效提升舒適感。而昂貴的廚房用具或跟風申請的健身卡,一年下來可能也用不了幾次,最後反而會讓你產生懊惱的感覺,此時這筆金錢在投入時就需要更慎重一些。
除了在占用時間愈多的領域花錢,花錢買時間,也能提升幸福感。購買時間的好處不只限於有錢人,有研究發現在各種的收入範圍,都發現相同的效應。某個週末,60名成年人被隨機分配了40元美金(約1300元台幣)用於購買空閒時間;另一個週末則花費40元美金用於物品採購。研究結果顯示,花錢購買時間的幸福指數比買東西的幸福指數更高。
一般人會透過購物來獲得愉悅的經驗,但其實你也可以透過購買時間空閒,來擺脫不愉快的經驗。少買一支名牌口紅,換成若干次搭計程車回家的機會,口紅塗幾次你就對這個色號不再有新鮮感,甚至可能會放到過期,但避免擁擠地通勤而得到的時間和休息,能夠紓解你對時間的緊迫感;許多人想在家做飯,但沒時間買菜、處理食材,就可以購買半成品,想料理的時候直接下鍋,非常方便。
花錢買時間,更準確的說就是購買省時的服務。當可支配的時間變充裕,壓力變小,人也就更從容,還有更好的生活狀態,幸福指數自然也就有所提升。
許多小快樂>少數大快樂
其次,為了體驗更多更持久的幸福感,你可以把錢花在許多小快樂上,而不是花大錢一次揮霍。和伴侶多去幾次樸素的餐廳用餐,累積的幸福感其實比一次的奢華盛宴還多;追劇的時候,每天看一、兩集拉長週期,比花錢提前下載一口氣通宵看完,回味起來更幸福。
先付錢,後體驗
研究發現,如果這筆錢非花不可,那麼,先付錢,後享受成果,尤其是這筆開銷可能令你肉痛的時候,這麼做更有助於心理幸福感。就像訂好旅行機票和住宿,最開心的時候,通常是期待旅行出發的那段時間,錢已經付了,還可以盡情想像各種細節,讓這種幸福和快樂得到延長。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更幸福
最後一個建議是,把錢花在別人身上。
為別人花錢,真的比為自己花錢更幸福嗎?心理學家曾做過兩組調查。一是在美國選取數百個具有代表性的居民,調查他們的幸福程度、年收入,並詢問他們平均每月為自己花多少錢,為別人花多少錢。二是員工在拿到獎金等額外收入之後怎麼花費。結果得到三個重要的結論:
1.無論花多少錢在自己身上,幸福程度都不會有明顯改觀;
2.為別人買禮物、捐款愈多,人就愈幸福;
3.無論貧富,願意為他人付出的人,都比較幸福。
作者簡介_趙昱鯤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顧問委員,國際積極教育協會駐華代表。「清華—北大—柏克萊」聯合培養心理學博士,美國賓州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師從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是中國最早思考應用正向心理學幫助大眾掌握幸福感的學者之一。
本文摘自好人出版《無行動,不幸福》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3011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