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外成像”又叫“焦外虛化”、“散景”、“bokeh”等。它是描敘焦外點狀光的表現。
焦外成像不同於銳度,銳度參考的是合焦點,而焦外成像參考的是合焦點以外。
焦外成像描敘的是焦點以外區域的“風格”或“感覺”。焦外成像的重點不是指物體離焦點有多遠,而是這個區域中模糊的“特征”。
不幸的是一般的鏡頭設計並不會自動帶來好的焦外成像。普通鏡頭拍出的焦外點狀光是圓圈形狀帶著銳利的亮邊。理想的焦外應該是將這些點狀光模糊,沒有生硬的圓圈邊緣。
不同的數量的球面像差會改變鏡頭拍攝的焦外點狀光,從而改變它們的焦外虛化“bokeh”來自日語“boke”,字面意思是模糊不清或眩暈。
一支技術上完美的鏡頭沒有球面像差。因此一支“完美的鏡頭”會將鏡頭後面所有點狀光聚集成圓光錐。如果膠片正好位於讓這個圓錐達到最小的位置,則圖像正好合焦。鏡頭越好,這個光錐越小。
如果膠片沒有正好位於讓這個光錐達到最小的位置,則這個點光就沒有在焦內。這樣這個點光就會在膠片上拍成圓盤狀光,不再是點狀光。這個圓盤也稱之為“模糊圓圈”,或者“散光圈”(人們評價景深時的稱呼)。沒有球面像差的鏡頭,這個模糊圓圈是一個均勻照亮的圓盤。焦外點狀光全都看起來像完美的邊緣銳利的圓盤。但對於焦外成像而言這就不理想了,因為你可以想象那有多死板。
技術上沒有完美的鏡頭,所以通常看不到這些完美的圓盤。真實的鏡頭都或多或少有球面像差。
一個糟糕的焦外成像案例。焦外細枝的模糊依然有銳利的邊界。優秀的焦外應該邊界模糊。
球形像差意味著焦外主體上點狀光形成的圓盤不會均勻地照亮。而是在圓盤中間或邊界聚集更多光線。下面是一些插圖:
誇張地放大模糊圈顯示出非常糟糕的焦外。本來焦外點狀光應該拍攝成模糊的圓圈。注意這里的邊界是多麽的銳利,中間暗淡。
這是技術上完美,均勻照亮的模糊圓圈。對於焦外虛化而言這並不算優秀,因為邊界依然很明顯。焦外物體無論是點狀光還是光線,都會因為銳利的虛化圈邊界導致成像上產生相當銳利的線條。
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焦外虛化非常漂亮,因為邊界完全融化了。這同樣是球面像差產生的結果。但是和圖1相比方向正好相反。完美的焦外虛化需要一個高斯模糊化的圓圈分布。
你可能已經推斷出了,如果光線朝光錐一側的焦外圓盤的中心聚攏,那麽相應地,此光線會向光錐另一側的焦外圓盤邊緣聚攏。處於矯正位置的球面像差使光線只按一個方式聚集,偏離矯正位置的球面像差導致會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因此一支鏡頭的背景虛化很好的話,前景虛化就會很糟糕。
從藝術創作上而言,大部分人偏向於銳利的前景和柔和的背景,我通常通過移動照相機或者前景物體來避免前景模糊。
之所以在攝影藝術中討論焦外虛化是因為好的散景每個模糊圈都是中心點明亮,然後向邊緣逐漸淡開,這樣所有的模糊圈融合在一起會非常漂亮。
尼康的DC鏡頭的散焦控制
實際上是允許使用者控制球面像差,讓漂亮的焦外虛化出現在前景或是背景。還能控制球面像差的數量。
光圈葉片
光圈葉片的形狀和數量對散景的影響很小。它們定義模糊圈的外形,但是不能定義這個圈的光線分布。
基數的光圈葉片數能夠給每個點狀光的衍射和反射帶來雙倍角數量的星光。例如7片光圈葉片的衍射會產生漂亮的14角星。偶數的光圈葉片產生星光角數和葉片數相同。8片光圈葉片會產生呆板的8角星。
看圖識光圈
觀察背景點狀光的焦外虛化,如果在畫面中間的是完美的圓形而邊角的是橢圓或扁豆形,可能就是在最大光圈時拍攝。
水映菲林
怎樣才叫好的“焦外虛化” – 水映菲林
發布時間:2020年7月26日
http://waterimg.com/tutorial/photograph/2020_Q3nd/best_bok.html